中國現代文學史 課件 中國現代文學史4學習資料_第1頁
中國現代文學史 課件 中國現代文學史4學習資料_第2頁
中國現代文學史 課件 中國現代文學史4學習資料_第3頁
中國現代文學史 課件 中國現代文學史4學習資料_第4頁
中國現代文學史 課件 中國現代文學史4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20年代小說(一)第一節20年代小說概述整體上看,20年代小說創作雖然活躍,但大家不多。就創作個體而言,魯迅一枝獨秀,葉紹鈞、郁達夫成就較大;就創作流派而言,主要有人生派寫實小說和浪漫抒情小說。一、人生寫實小說(文學研究會、未名社、語絲社)(一)問題小說

1.形成:1919年初,新潮社的羅家倫《是愛情還是痛苦》、俞平伯《花匠》、葉紹鈞《這也是一個人?》顯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在《晨報副刊》發表《斯人獨憔悴》等,正式開創了“問題小說”的風氣(題材熱)。

第二章20年代小說(一)

2.形成原因:A、五四運動的思想啟蒙特質所閃現的理性之光,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人們圍繞“人生究竟是什么”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并由此而涉及廣泛的社會問題。B、受西方、俄國表現社會人生為主的作品的影響,如易卜生、契訶夫等。

3.文研會的推進:1921年文研會成立,公開倡導“文學表現并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此后,以文研會為主體形成了“人生派”寫實小說。

4.特點:A、鮮明的時代氣息和社會針對性。B、“只問病源,不開藥方”(實際上是開不出藥方,也有些作家試圖以“愛”、“美”凈化人生)。C、在小說形式上,不免幼稚。第二章20年代小說(一)5.冰心:頌揚“愛的哲學”的小說家

冰心小說創作主要集中在1920年前后,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問題小說階段和泛愛小說階段。

她的問題小說較好地繼承了新文學發生期“問題小說”的特點,提出了一系列帶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問題。如1919年她發表的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用對比的手法,提出建立合理家庭的問題;此后寫的《斯人獨憔悴》提出了五四后必然加劇的某些家庭中兩代人的矛盾的問題;《去國》通過在外留學的英士學成回國決心報效祖國,最后又懷著悲憤惆悵之情離開祖國的故事,提出了知識分子的出路問題;《莊鴻的姊姊》提出了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問題。

她的泛愛小說是其問題小說的變化和發展。代表作《超人》通過何彬的形象,直接提出作家的人生互愛理想。1931年,冰心寫了《分》,朦朧地表現了階級間的不平等,與“泛愛”作品相比,思想傾向有了變化。

第二章20年代小說(一)

(二)鄉土小說(鄉土文學)

1.形成:1923年前后,在魯迅小說影響下形成的文學創作群體。

2.鄉土文學的界定:A、作者的身份特征:離開鄉土,寓居都市。B、作品的內容:有關鄉土農村(鄉鎮)的回憶性敘述,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C、作品的情感基調:主要是指由時間的三維(過去、現在、未來)引發的一種情感體驗。過去的故鄉是美好的、值得留戀的;現在的故鄉黑暗而令人厭憎;未來的故鄉是想象中的自由樂土。因此,鄉土文學在這一心理背景下,具有兩個明顯的創作指向,一方面具有鄉土批判的傾向;另一方面,鄉土是精神家園的象征。

第二章20年代小說(一)

3.鄉土文學的創作:魯迅《故鄉》(其空間形式的“并置”運用,典型地體現了故鄉過去、現在、未來的不同狀態);王魯彥《黃金》(表現了故鄉當下的生存,金錢成為衡量人的地位、價值的唯一標準,是聯結人與人關系的唯一紐帶);許杰《慘霧》(表現了傳統中國鄉村宗法制下的人際關系以及“械斗”所展示的野蠻的民風)。

4.總體特征:A、文學主張:為人生,關注社會現實;B、表現對象:以中下層社會生活為主,表現小人物的生活和心理,暴露社會的黑暗;C、藝術:注重客觀細致的描寫,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是最早顯現出流派風范的創作群體。

第二章20年代小說(一)二、浪漫抒情小說(前期創造社、淺草—沉鐘社、彌灑社)(一)以郁達夫為代表,表達內心的要求,注重自我情緒的審美表現。(二)整體特征:

1.以“自敘傳”的形式塑造自我的文學形象,注重自我表現,主觀色彩濃厚。

2.忽略真實地再現客觀現實,側重宣泄、表現作家自我的情緒、感受和心態,顯示出散文化和詩化的傾向。

3.創作方法上以浪漫主義為主,兼用現代主義技巧。是五四文學中受西方文學影響最明顯的創作群體。更新了傳統的小說作法,豐富了中國現代小說的體式。第二章20年代小說(一)第二節葉紹鈞許地山一、葉紹鈞:為人生派的代表作家

(一)創作狀況:1914年開始創作文言小說,以表現下層生活為主。1919年參加新潮社,進行“問題小說”創作。

(二)創作思想:

1.以知識分子立場,表現“愛”和“美”,以及與下層群眾的隔膜,人與人關系的冷漠(《苦菜》、《隔膜》)。

2.以冷靜批判的立場,表現中小學教員及小市民的生活(《飯》、《校長》)。“教育小說”。

3.以恢宏的視角和深厚的內蘊,展現廣闊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生活(《潘先生在難中》、《夜》、《倪煥之》、《多收了三五斗》)。

第二章20年代小說(一)(三)創作特征:

1.表現小知識分子小市民的“灰色人生”(軟弱、自私、空虛、茍且、麻木)。

2.冷靜客觀的現實主義手法。

3.平實而富有表現力,自然而純正的語言。

第二章20年代小說(一)(四)《潘先生在難中》:“灰色人生”小說的代表作。

1.人物性格:

性格缺陷:自私、怯弱、自以為是;

精神缺陷:隨波逐流、奴性;

人格缺陷:麻木不仁、沒有是非。

2.藝術特色:藝術構架富有戲劇性、荒誕性(戰事并未發生,虛驚一場),具有諷刺效果;結局回味深長(身受其害而虛言粉飾),鞭撻深透。第二章20年代小說(一)第三節郁達夫一、郁達夫生平:

1913—1922,留學日本,由經濟學而文學創作。代表作《沉淪》。

1923—1925,生計無著的困窘,社會地位未能確認的迷惘。《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并非對社會現實的有意關注,而在生存于同一處境中的不自覺認同)。

1926—1927,南下廣州參加大革命,又失望而歸。并脫離創造社。

1930—1935,1930參加左聯。1933年在杭州隱居生活,《遲桂花》。

1938—1945,在南洋。

第二章20年代小說(一)

(二)《沉淪》(1921)

1.創作背景:①國家的貧弱,異域民族的歧視;②強烈的“懷鄉病”;③五四高潮后的苦悶和彷徨。(獨特的觀照角度:靈與肉的沖突)

2.人物:他——中國留日學生。生性孤傲、感情脆弱,為了尋求強國之路,來到日本,但弱國子民的屈辱感使他精神苦悶,極度自卑。為逃避現實,使自卑心理得以補償,“他”寄情山水——尋求愛情——進入妓院——變態行為,正常的需求變成反常的發泄。所以郁達夫小說的主人公是與現實社會勢不相容,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而不得,以精神變態行為表示反抗的獨特的形象(零余者),從而揭示了一種“時代病”。

3.關于“性”描寫: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②盧梭“返歸自然”;③日本“私小說”頌欲思想。第二章20年代小說(一)

4.藝術:①“自敘傳”色彩,“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②抒情小說,以情緒的流動和心理的變化結構小說,獨白式的抒情,清新流暢的筆調(以才氣、激情信筆寫來,結構雜亂、松散,略顯粗糙)。

零余者:郁達夫小說塑造的真實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謂“零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