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幫助寶寶順利走過人生的第一步》
經過九個月的懷胎痛苦與一朝分娩的興奮,媽媽邁入了人生的新階段。隨著一個新生命的到來,辛苦而甜蜜的育兒生活開始了。怎樣讓寶寶順利地走過人生的第一步,是每個新手媽媽關心的問題。一、“正確喂養、注意保暖、預防感染”是護理新生
兒必須注意的首要問題。
1、正確喂養:為了防止低血糖和低體溫,新生兒在出生后應立即與母親皮膚接觸,吸吮母親乳頭,半小時內進行母乳喂養;剖腹產兒也應盡早與母親皮膚接觸,在母親對新生兒有反應后半小時內進行母乳喂養。早吸吮、早喂養可促進母乳分泌。生后20—30分鐘是寶寶吸吮的關鍵時期,即使此時產婦還沒有奶,也要讓寶寶吸上幾口,盡早建立催乳反射和排乳反射,促使母乳來得早、來得快。若開奶遲了,即或僅遲幾個小時,也都會增加母乳喂養失敗的機會。開奶前不可喂甜糖水,這會使寶寶失去吸吮母乳的興趣。不要使用奶瓶喂奶,以避免寶寶出現“乳頭錯覺”而拒食母乳。不能吸吮者或不能吞咽者可采用滴管、小勺喂養或鼻飼。喂養不強調定時,而是按需喂養,吸乳后應豎抱小兒,輕拍背部,排出胃內空氣,防止溢奶。2、保暖:新生兒出生后由于身上附著液體蒸發散熱,含有體溫下降的趨勢,且其體溫中樞發育還不完善,易受寒冷損傷,尤其是皮下脂肪薄的早產兒。故新生兒房間的溫度應保持在±22℃,濕度在60%左右。早產兒或環境溫度過低時可采用暖箱、遠紅外保暖床、預熱的暖包等方法進行保暖。這對冬季時防止新生兒硬腫癥尤為重要。3、預防感染:新生兒臍帶處要保持干燥。定期查看消毒,防止污水或大、小便污染;新生兒皮膚比較嬌嫩,皮膚皺褶、臀部、會陰處更為薄弱,因此洗擦時要用軟棉布輕拭,防止擦傷;衣服、包被、尿布選用柔軟的淺色棉質材料,勤洗勤換,防止尿布疹的發生;對新生兒的一些生理現象要正確對待,如“馬牙”、頰部脂肪墊、腫大的乳頭等不可擠或挑;杜絕傳染源,房間應經常通風換氣;避免患感冒、傳染病的人與新生兒接觸。在做好以上三方面工作的基礎上,應加強對新生兒的觀察,包括哭聲、體溫、呼吸、進食、睡眠和大、小便的觀察,以便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進行處理,從而保證寶寶順利地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促進生長發育、減少疾病的發生。二、觀察新生兒的14個要點:1、體重:足月新生兒寶寶出生時體重在2500—4000克之間,一般在3000克左右。體重是反映新生兒發育水平的重要標志。2、身長:反映新生寶寶骨骼發育水平的主要指標。正常新生兒出生時的身長為47—52厘米,平均為50厘米,頭長大約為身長的1/4。3、頭圍:正常足月新生兒出生時的頭圍為31—35厘米,過大或過小都不正常。4、胸圍:一般為31—33厘米。5、體溫:剛出生時,可略為下降;但在12—24小時內會逐漸回升,穩定在36—37℃之間。6、呼吸:每分鐘40次左右,哭鬧時可達60次。7、心跳:平均每分鐘120次左右,最快可達140次(哭鬧時)。8、皮膚:新生兒皮膚紅潤,胎毛少;若出現發紺(略帶紅的黑色)或蒼白,則需及時讓醫生診治;還要看有無黃疸,濕疹,紅斑或小膿瘡,有無感染;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容易感染的部位更要注意。9、肚臍:臍帶是寶寶在胎兒期與母體“溝通”的通道,出生后剪斷結扎,但臍帶未脫落以前,其殘端是一個開放性的傷口,而且與血管相連,若處理不當,感染化膿,病菌就趁機而入,嚴重時可引起全身感染,甚至導致敗血癥。因此,要細心護理好肚臍,保證肚臍清潔、干燥,發現肚臍濕潤,要及時處理,每天用75%酒精消毒,一周后還未脫落,就要請醫生看看。10、吃奶情況:溢奶是新生兒比較常見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只要是臉色、情緒都很好,不影響生長發育就無妨。隨著月齡的增長,溢奶會逐漸好轉。但若吐得厲害,體重也不增加;甚至吐個不停、全身無力,或者又吐又瀉,還發熱,應立即去醫院。11、大便:出生12小時以內開始排胎便(由腸粘膜脫落上皮細胞、羊水及消化液組成,為深綠色,粘糊狀、無臭味),生后3—4天排完。經過哺乳后,逐漸變成黃色牙膏狀的軟便。若生后24小時不見胎便排出則要請醫生檢查是否為肛門閉鎖。一般母乳喂養者,大便呈黃色或金黃色;人工喂養者,大便為淡黃色或土灰色;混合喂養者,大便略為黑褐色。若大便的顏色、次數、性狀變化大,要及時問醫生咨詢12、尿:新生兒體內缺水,腎臟發育也還不完善,故一般尿少。在出生后第一天開始排尿,若生后48小時還沒有排尿,則應請醫生檢查找原因。13、神經系統:新生兒的視、聽、味、觸覺、溫覺發育良好,痛覺、嗅覺(除對母乳外)相對差些。1)、視覺:出生時,只能看到距離臉20厘米處的物體,對人的面部和運動的物體敏感。最喜歡看母親的臉;喜歡看黑白對比強烈的較復雜的圖;喜歡條紋、波紋、棋盤等圖形。孩子出生后幾個小時,就可以同時把兩只眼睛聚焦在同一物體上,并能隨著物體的運動跟蹤物體。跟蹤注視物體的時間>15秒者,發現其長大后,智商(IQ.)都>120。剛出生時,視網膜上識別色彩的細胞未發育成熟,寶寶看到的世界是一個單調的世界。寶寶首先能分辨的顏色是紅和藍,然后是綠和黃,且只能看鮮艷的顏色,故應在寶寶床鋪四周的環境,充滿美麗鮮艷的裝飾(如圖畫、玩具、盆栽等)。a.幫助寶寶能逐漸區分不同的聲響,給寶寶一個有聲響的環境,家人的日常生活活動會產生各種聲音,如走路聲、開門聲、水聲、炒菜聲、說話聲、外界的雜音、人聲等,這些都會幫助寶寶熟悉周圍環境。b.聽一些有節奏的樂曲,如世界名曲(舒伯特的小夜曲等等),輕柔、好聽的音樂,音量不要太大,時間不宜過長(一次約15秒,一天約2次)。c.母親和家人盡量多和寶寶說話,如:在喂奶、換尿布、洗澡過程中,親熱和溫馨地對寶寶說話,還可唱歌給寶寶聽。3)、觸覺:寶寶出生,觸覺已很靈敏,寶寶喜歡媽媽抱在懷里的那種溫暖的接觸,喜歡大人輕柔地撫摸他的身體,使之感到安全。嘴唇和手是觸覺最靈敏的部位,他會經常吸吮手指來獲得滿足;寶寶吸奶,是通過觸覺開始學習的第一步,媽媽可用乳頭觸碰寶寶的上、下唇、下巴、左右臉頰等不同的部位,寶寶很快就學會了空間的調整,并體驗上、下、左、右的感覺。“新生兒撫觸”:
1996年美國強生公司將其理念和技術引入到中國,得到了人們的積極認可和大力推廣。它可促進寶寶生長發育;平定寶寶煩躁情緒,減少哭鬧,增加睡眠;可增強寶寶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如濕疹、皮膚過敏等);可刺激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及身心健康全面的發育。故“新生兒撫觸”實乃一安全、簡便、有效、經濟實用的科學育兒的方法。4)、嗅覺和味覺:出生即有。嗅覺不靈會影響注意力和記憶力。可讓寶寶聞多種不同的氣味,經由鼻子來呼吸,可提高腦部對氣味的靈敏度,使腦波變大,腦部的運作更靈活。寶寶能識別媽媽身上的氣味,當寶寶哭鬧不休時,把媽媽的衣服放在枕頭下,可安然入睡。味覺:用滴管或吸管沾一下溫水、冰水、淡糖水(甜)、淡鹽水(咸)、稀釋的醋(酸),放在舌頭上,這對味覺是很好的刺激和訓練。足月新生兒已具有原始的神經反射,如覓食反射、吸吮反射、抱持反射、擁抱反射等。14、哭鬧狀況:寶寶天生就會哭,哭是寶寶表示需要的唯一方法。寶寶正常的哭聲比較婉轉,父母可以拍拍他,和他說說話,或者把寶寶豎抱,四處看看(如墻上的彩畫、玩具,室外的景物和會動的東西);有時半夜哭起來,把寶寶抱在父母的胸前,聽到大人的心跳聲,如同回到母腹,有安撫作用。若寶寶仍哭,則要找原因:餓了,尿布濕了,太熱了,太冷了,吃得太急,吸入大量的空氣致肚子脹…,凡是采取了一點“行動”,就使寶寶不哭了,這就是正常的哭鬧。若哭聲如尖叫、劇烈,一直哭個不停,哄不好,還不愿吃奶,甚至還伴有嘔吐,面色發青等癥狀時,就要馬上去醫院。從寶寶的啼哭判斷語言天賦:德國科學家發現:寶寶啼哭的聲調變化越豐富,以后的語言能力就越強;反之單一的啼哭聲則預示以后學說話困難大一些。新生兒剛出生1周內,啼哭的聲調越豐富,以后在11/2歲時,就越會本能地學會說更多的話。對哭喊聲調單一的寶寶,可提早進行音樂方面的訓練,以幫助其提高語言能力。
不能不管寶寶的啼哭:父母的冷淡、不理睬,會嚴重影響親子間深切的友愛關系。其嚴重程度遠遠大于像體罰所造成的痛苦。孩子哭時,會吞入空氣,不舒服,不愿吃,久哭還會疲勞,甚至達到筋疲力盡,于是孩子更加煩躁,更不好哄。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很快感到,無人理睬,他就會不需要人的照顧,長大后,缺乏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性格內向;對孩子的愛永遠不會過分,也不會慣壞孩子。對孩子的哭,母親做出快速的反應:摟抱和照顧,有助于孩子形成和諧的關系,寶寶感到滿足、聽話、有安全感,且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快。三、母乳喂養好:使寶寶一生健康、聰明。1、含有嬰幼兒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各種供熱物質、維生素、水、礦物質,包括電解質、微量元素和抗體等6類,42種營養物質)其質和量可隨嬰兒的生長和需要而產生相應的改變,能自動調節適應不同年齡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充足的母乳,可保證>4月的需要。母乳喂養者,長大不易發胖,不易患白血病、冠心病。2、含有較多的優質蛋白,易于消化、吸收,生物利用度最高。3、母乳中脂肪酸比例適宜,尤對體重輕的早產兒適宜,不易引起脂肪性消化不良。母乳中含有牛磺酸,其對寶寶神經系統功能、智能發育、視力保護和膽汁代謝等具有重要意義。4、母乳中天然乳糖含量豐富,比例適當,并能抑制大腸桿菌生長,可減少腹瀉的發生,母乳中含天然嗎啡,對寶寶有鎮靜、鎮痛、催眠作用。5、母乳中含豐富的吞噬細胞和極強的殺菌活力,母乳中還含有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抗體,具有抗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作用。6、母乳具有抗過敏作用,母乳喂養兒極少會有過敏反應,母乳喂養有助于預防某些過敏性疾病,如濕疹,哮喘等。7、初乳:產婦產后最初12天內分泌的乳汁。其富含分泌型IgA的免疫物質、蛋白質、各種酶類、碳水化合物及較低的脂肪,可促進脂類排泄,減少新生兒黃疸的發生。其中分泌型IgA可以像油漆似的覆蓋在嬰兒未成熟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的表面上,防止大腸菌、傷寒菌和病毒的附著和侵入而生病,增加機體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初乳中還含有溶菌酶,亦有防止細菌、病毒侵入機體的功能,及時吸吮初乳的孩子,長到8歲時,其智商和健康水平超過未吃初乳的同齡兒;未吃初乳者,免疫功能差,易患各種疾病(如反復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及各種過敏性疾病);到中老年時,還容易換Ⅱ型糖尿病、癌癥、老年性癡呆等。8、母乳中“腦黃金”(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具有無法替代的生物特異性,任何添加了“DHA”成分的食品都不能完全替代母乳的作用,母乳有嬰兒所需的視力和神經正常發育所需要的“腦黃金”。9、母乳中營養成分充足,溫度適宜、新鮮,可隨時喂哺,極少污染。10、可增進母嬰感情:母乳喂養過程中,母親的心音、聲音、氣味和肌膚的接觸,能刺激大腦,促進嬰兒早期智力開發,母嬰進行了最直接的情感補充,母愛對嬰兒的健康成長及精神、性格的發育都有重要的作用,母乳喂養與高智商有關。11、對母親的影響:有利于母親產后的恢復(促進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減少乳腺癌、卵巢癌發生的危險;母乳喂養,乳母產后閉經(母親體內的蛋白質、鐵和其他營養物質得以儲存),有利于延長生育間隔(避孕)。四、如何判斷新生兒是否吃飽了?1、從新生兒下咽的聲音上判斷:寶寶平均每吸吮2—3次可以聽到咽下一大口,如此連續約15分鐘,就可以說是吃飽了;若光吃不咽,或咽得少,說明奶量不足。2、寶寶吃奶后應該有滿足感:奶喂飽后,他對你笑,或不哭了,或自己玩,或馬上安靜入睡,說明寶寶吃飽了;若吃奶后還哭,或咬著奶頭不放,或睡不到2小時就醒,都說明奶量不足。3、注意大、小便次數:每天尿7—8次,大便4—5次,呈金黃色稠便(如牙膏狀),乃正常現象。喂牛奶者,大便為淡黃色稠便,每日大便2—3次,不帶水份,這都說明奶量夠了,如果不夠時,尿量不多,大便少,呈綠色稀便。4、看體重增減:足月新生兒頭1個月,每天增長25克體重,頭1個月增加720—750克,第2個月增加600克,若體重不增或下降,不是有病,就是奶不足,喂養不當。五、要睡得好:產婦和新生兒都特別需要睡得好,尤其晚上,要盡量創造一個好的睡眠環境和氣氛。媽媽睡得好,則奶水充足,寶寶能吃得好,寶寶睡得好,才能健康成長,這可省大人很多的精力。寶寶剛來到人世,很不適應,要幫他建立白天與黑夜的概念。夜間有一盞柔和的夜明燈,便于哺乳及觀察寶寶,臥室內保持安靜。剛出生時,每天睡16—20小時,滿月時減少2小時。每次睡眠從30分鐘到45分鐘,偶爾也會1小時多,逐漸延長。若夜間哭一兩聲,眼皮閃動未睜開,可輕輕拍拍,不必過分打擾,使之繼續入睡,漸漸將二個或三個睡眠小周期連起來,讓寶寶晚上睡得久一些。白天哭時,就抱起來與之說話,喂奶使寶寶白天覺醒次數增加,晚上睡眠時間延長,從而建立起晝夜有區別的生活和睡眠規律。六、運動:1、抬頭:頭能抬起,全靠頸肌的發育,而頸肌是寶寶最先發育的大肌肉,經常練習使頸肌發育,在豎抱時,會將頭伸直,俯臥時,寶寶抬起臉部向前看,下巴也能短時離床,雙肩、胸部也能抬起來,利用上肢支撐著,這是寶寶最適當的練習,從生后第10日起要練到10個月會爬時止,這是一項連貫性的訓練。寶寶在生后2周時頭會下垂,(因頸肌還未發育,不能使頭與軀干持平)。滿月后頭與軀干持平,下肢下垂;若滿月后頭與軀干還不能持平,則應鍛煉“俯臥抬頭法“,每日2—3次,每次15秒,用玩具在前方逗引,只要寶寶能抬起臉部即可通過。2、握力:生來即有的本領,但其很快就消失。為了不讓其消失,增進其發育,從出生時起,就訓練寶寶用手抓握東西。3、蹬腿:“步行反射“是原始反射之一。大人扶寶寶雙腋下讓寶寶足底與硬板接觸,寶寶會邁步行走。若每天堅持鍛煉2—3次,每次走10步左右,不僅下肢得到鍛煉,還能延長此“反射”,使之不在生后6天應當而消失。這樣,在10個月前后,就能獨立行走,而早期的站立和行走,視野比躺著時擴大,其認知能力大大地加強、加快。七、學會逗笑:
逗笑是雙方快樂的時光。大人笑,抱著寶寶,抓擾他的身體,摸摸小臉蛋,經過若干天的逗樂,寶寶就學會了在大人逗樂時出現笑容,這與睡眠時出現的不自覺的微笑不同。這是用笑來回答大人的逗樂。趕快記錄這個學會逗笑的時間,因為越早學會逗笑就越聰明,所以,一定要及早逗寶寶笑,從出生頭一天就開始。美國兒童發育專家伊林沃思警告:生后56天還不會笑,應診斷為智能落后。八、識“把”日期:
說明寶寶學習條件反射的快慢。到生后2—3周,在寶寶睡醒時,可以試著為寶寶“把”大、小便。“把”是一種便于排泄的姿勢。在大人的“噓”或“唔”聲的引導下,看到便盆會使寶寶出現排便或排尿。從生后第14—15天起開始學習,一般在一個月左右就識“把”了(有的20天左右偶有成功者)。自從市場出現一次性尿布或“尿不濕”以來,大人圖省事而不“把”孩子了(外國尤其嚴重)。從小學“把”尿,等于訓練膀胱的儲存功能和括約肌的收縮能力(用“尿不濕”者,膀胱不存尿,隨時由尿布收集,久之發展成遺尿癥)。“把”尿是一種條件反射,寶寶學會了,不但便于學習其他的東西,而且大人經常勤快地照料,也促進了母子交流,這是一件好事。識“把”的孩子,還會做一種動作(表示要排便),讓大人知道了立即去“把”,這無言的信息使母子配合默契。九、不可用“蠟燭包”包裹寶寶:
新生兒出生后,雙腿仍保持在母體內的屈曲狀態,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它將隨著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完善而自行消失。但不少家長沿用了舊的“蠟燭包”,捆緊寶寶的習慣,說什麼“孩子不捆緊將來會羅圈腿,胳膊都長不直”,這是不對的!“羅圈腿”不是小時未捆緊,而是佝僂病留下的后遺癥。這樣捆緊寶寶,限制了寶寶肢體活動,也影響了四肢發育。正確的方法是松散型包裹,給寶寶留有充分的活動余地(空間),不僅有利于襁褓內濕熱的消散,而且有助于寶寶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和個性的發展。十、寶寶會吃手指說明寶寶的手能主動伸展,如果手伸展不開,也會吃拳頭,這是生物覓食的本能。不要害怕孩子吃手,而把手捆上,或用手套包住,經常保持小手的清潔就可以了。“吃手指”也是寶寶的一種自我欣慰和享受,應允許手自由活動。手口聯系是以后發展手技巧的過程,為日后的手眼協調打下了基礎。十一、不要讓寶寶處于過分暖和的環境(如穿蓋得多,捂得緊緊的):
要讓寶寶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下成長。適當的寒冷會刺激寶寶的皮膚,并傳達至腦,使頭腦活動,且能使自主神經及激素作用獲得調整而取得平衡,如此便能使機體維持健康及預防疾病的發生。剛出生的嬰兒,體質有天生的強弱之分,要想將弱的體質轉變為強的體質的方法,就是鍛煉皮膚。在寒冷的環境中可培養出健壯的孩子。現在,母親做月子,門窗緊閉、室溫高、睡熱炕頭。孩子包裹得又多有嚴緊,捂得越厲害,反而易“感冒”,體弱多病。十二、過分安靜的環境,對寶寶成長不利:
剛出生的寶寶,不給任何刺激,而只是讓他躺著,則寶寶的自主神經會失常,變得容易打噴嚏、流鼻涕,并對以后的個性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寧可讓寶寶生活在稍稍嘈雜、愉快而開朗及有語言的環境中。在小家庭日漸增多的現代社會里,白天家中只有母親和孩子,母親認為寶寶啥也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麻將茶室轉讓協議書
- 2025中考歷史總復習必考的十個熱點專題知識復習講義
- 頸椎康復護理科普
- 2025年高中化學實驗題專項訓練卷:化學實驗實驗報告格式規范
- A-Level生物(A2)2024-202年模擬試卷:生態學生態足跡與生物技術可持續發展
- 2025年跨境電商師中級考試模擬試題:跨境電商團隊協作與溝通
- 口腔護理教案模板
- 2025年自然災害防范安全培訓考試題庫解析
- 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課件-多邊形的內角和
- 2025年執業藥師考試藥學專業知識(一)真題精講與備考策略指南
-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下學期“揚帆起航”數學試題
- DB14T 3231-2025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通則
- 腔隙性腦梗塞護理常規
- 2025年入團積極分子培訓考試題庫及答案
- 人工智能在價格預測中的應用-深度研究
- 《新聞傳播學》課件
- Unit 3 The world of Science 大單元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高中英語外研版(2019)必修第三冊
- 延邊大學《物聯網技術1》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貨物破損回復函
- 3“貝”的故事 課件
- 消防防汛知識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