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思想史課件5莊子的社會思想學習資料學習資料_第1頁
中國社會思想史課件5莊子的社會思想學習資料學習資料_第2頁
中國社會思想史課件5莊子的社會思想學習資料學習資料_第3頁
中國社會思想史課件5莊子的社會思想學習資料學習資料_第4頁
中國社會思想史課件5莊子的社會思想學習資料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莊子的社會思想莊子生平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縣(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順河集東北三里的清蓮寺村)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曾任過蒙地管理漆匠的小吏(漆園吏),以隱士著名。唐玄宗于天寶元年(742)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尊其書為《南華真經(jīng)》。

莊子故里莊子生平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于老子的哲學。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司馬遷《史記》卷63“老子韓非列傳”說他“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這一論斷大致是可信的。老莊思想一脈相通,但莊子也有其自身特點。其思想核心是相對主義,社會思想則是悲觀厭世的。莊子生平代表作為《莊子》,道家尊稱為《南華經(jīng)》,并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記錄莊子思想的著作有《莊子》一書,現(xiàn)存33篇,分為“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學者一般認為“內(nèi)篇”是莊子自己所作,“外篇”、“雜篇”則是其后學的作品,因此《莊子》一書是莊子及其后學的集體創(chuàng)作,但總的看來,全書的基本思想還是一致的。他們都是渴慕自然之道者,處世但求無名,因此本書把《莊子》思想視為莊子學術群體的共同思想遺產(chǎn),可見“莊子”思想是這個學術集團的集體思想。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莊子畫像一、論社會問題的形成原因莊子的社會思想是消極厭世的,主張無為而超脫,所以對現(xiàn)實的社會問題很少正面論述。但他既然不能離群索居,就不能回避現(xiàn)實社會。從《莊子》一書的字里行間,仍然記錄了一些其論述社會問題的思想。一、論社會問題的形成原因莊子說當前社會是一個統(tǒng)治集團腐敗無能,爭權奪利,“有道德不能行”的社會,善人少而惡人多,是社會正常秩序遭到破壞的亂世。莊子認為,造成天下大亂,社會關系失和原因,是人類社會各種社會規(guī)范和文化。人們所推崇的所謂明、聰、仁、義、禮、樂、圣、智等,是造成社會自然秩序混亂的根本原因。一、論社會問題的形成原因第一,“仁義”對社會自然秩序的影響莊子說,自從仁義成為一種價值后,各階層均希望博取仁義之名以獲得相關利益,結果“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社會對仁義的過分關注和追求,改變了人類自然性,也使仁義變成蠱惑人心、擾亂天下秩序的因素。在春秋戰(zhàn)國之世,“仁義”等圣人之道是“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的。莊子嘲諷“圣人生而大盜起”莊子認為仁義是造成社會自然生活秩序紊亂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論社會問題的形成原因第二,“舉賢”、“任智”對社會自然秩序的影響莊子認為由于社會要舉賢,人們爭當所謂賢人,互相傾軋;由于社會“任智”,起用有智慧的人,人們用自己的“智”而互相欺騙。舉賢、任能不足以給老百姓帶來好處,反而使其都去努力謀求自己私利,結果造成子殺父,臣弒君,盜賊白天搶劫的社會混亂局面。一、論社會問題的形成原因第三,教育對社會自然秩序的影響由于社會上崇尚有智者,人們要學知識,增加智慧,就必須進行教育。莊子認為這是造成社會自然秩序混亂的又一重要原因。《論語》、《孟子》宣揚重教思想,莊子的“反教育”思想對抗儒家。他指出,中國社會從夏商周三代以下就是一個“好智”的社會。由于社會上“好智”,人們舍純樸而樂奸佞;棄清靜寡欲而熱衷學習“智慧”。教育和知識增長,給人類破壞自然的力量,破壞了秩序的自然性。一、論社會問題的形成原因莊子認為比如人類懂得了捕鳥捉魚擒獸的方法和器械,飛禽、魚類、野獸就遭受了滅頂之災,自然界的生物鏈就遭到了人為破壞,很多動物或被迫遷移,或改變生物習性,或滅絕了。因此,知識教育是有著相當大的破壞作用的。好智的社會負功能如此,教人學智也就不能例外,所以他憤憤地說:教育使天下大亂了!道家是秉持性本善論的。孟子之性善論,認為人稟善性,但有污染的可能,在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下,會產(chǎn)生惡的趨向,所以必須有教化來糾正它。老莊則認為,人性本善,不須教化,自然而然就會好起來。一、論社會問題的形成原因第四,社會控制對社會自然秩序的影響莊子認為人類的社會秩序應任其自然,采用賞罰等社會控制手段,是有害而無益的。夏商周三代以來的歷史證明,動員天下所有力量來獎勵人們行善也嫌不夠,動員天下所有力量來懲戒劣跡也嫌不足,因此天下雖很大仍不足以用來賞善罰惡。到現(xiàn)在人們還喋喋不休,專以賞罰為能事,以賞善罰惡為當政之急務,搞得人們難以安定自然本性和真情!

一、論社會問題的形成原因由于以上原因當時社會問題叢生,自然的社會秩序已被破壞。莊子認為,這種狀況是隨著社會變遷日益嚴重。他把人類社會發(fā)展歷程視作一個倒退過程,人類在從“自然”狀態(tài)走向“失去自然”的過程中,越來越偏離自然之道。道德不再是對體認自然的肯定,而是博取名利的產(chǎn)物;智慧也不再是道法自然的結晶,而是與人爭斗的技能。人類為名利而傾軋,發(fā)展智慧去爭斗,道家再也不能聽任這種狀態(tài)的發(fā)展了。一切社會沖突和社會問題,都是因人類社會中有各種文化、各種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規(guī)范。他喟然長嘆,人類社會將每況愈下,以后將是一個“人相食”的社會,他看不到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前程是光明的。自然的社會秩序混亂了,一些所謂得道者應時而起。莊子認為儒家、墨家學說及提出的管理社會方案不但無濟于事,而且把社會越搞越亂。儒家、墨家這些“圣人”之道,無非是為竊國大盜們制造條件,而使得社會加速衰落。因而,莊子痛斥他們是“災人”,詛咒他們自身必然深受其害。

二、齊物論:中國人的相對主義生活傳統(tǒng)二、齊是非、齊萬物的相對主義:莊子社會思想的出發(fā)點相對主義:否認判斷事物的客觀標準,強調(diào)事物的相對性,從而遁入“不可知論”。“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

——《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相對主義的表現(xiàn)首先,莊子的相對主義表現(xiàn)為其對認識客體的懷疑上,即他否認客觀事物質(zhì)的區(qū)別。“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

——《齊物論》“天下之物,即便小如秋毫之末,也莫不認為自己是最大的,莫大于之,而由它看出去,泰山也是小的,因為泰山還在它視野之中。殤子與彭祖的關系也一樣。殤子命短,但只要他還活著,在他看來,以往活了七、八百歲的彭祖還是短命的。因為他還活著,而彭祖已經(jīng)死了。”

“故為是舉莛"(tíng)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jué)

、怪,道通為一。”

——《齊物論》

細柔的藤莖與粗挺的屋柱,丑陋的麻風病人與美麗的西施,正大光明之士與旁門左道之徒,在“道”的高度看來都是相通而同一的。其次,莊子的相對主義還表現(xiàn)為其對認識主體的懷疑上。

第一,在時間方面。人生是短暫的,而認識對象是無限的,以有限短暫的人生去認識無限的對象是不可能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養(yǎng)生主》第二,在空間方面,人的局限性也是明顯的。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井里的蛤蟆你和它講海多大,講不通,因它沒見過,所處不同。夏天里的蟲子你和它講冰什么樣子,講不通,因為它沒經(jīng)歷過,時令不同。

再次,莊子的相對主義還表現(xiàn)為其對主客體之間關系的懷疑上。“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周夢蝶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感到無限的自由舒暢,竟然忘記了自己是莊周。醒后驚惶地發(fā)現(xiàn)自己是莊周,卻又不知是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呢,還是蝴蝶見自己變成了莊周?這就是他物與自我的交合變化。這個看似荒謬的故事顯示了莊子不同凡俗的思維方式,以及其不同于儒釋兩家的超越精神與生命境界。

莊與蝶、夢與覺相互轉(zhuǎn)化,彼此滲透,最后成為渾然一體,莊子是借莊、蝶交會貫通;物、我消解融合的美感經(jīng)驗,讓人們?nèi)ヮI略“物化”的佳境。最后,對認識標準的懷疑。強調(diào):1、感覺標準不確定;

2、理性標準不確定。莊子的相對主義思想的評價第一,在相對和絕對的關系上,他雖然夸大了認識的相對性,但是他用相對主義反對了當時的各種“獨斷論”的思想,從而豐富了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構成了人類認識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第二,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當代社會的各種思想形態(tài),尤其是主流思想,從而不至于被一種思想模式所束縛。第三,莊子的相對主義在社會思想的影響的直接后果是“齊物我”。即萬物與我為一,主觀吞并了客觀。影響也表現(xiàn)在一種消極的“遁世主義”,否定了人的社會性。人之所以有痛苦、不自由,主要是有所待,就是因為受到現(xiàn)實世界,諸如是非之辯、貴賤升降、貧富變遷、生死禍福等矛盾的困擾,受到各種物質(zhì)條件的限制。人們都有所依賴,有所期待、有所追求造成的。他把這種現(xiàn)象叫做“有所待”。“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要想擺脫“有所待”,就必須作到“三無”,即“無己”的至人,“無功”的神人,“無名”的圣人。“至人無己”,是按道的本體說的。至人是與道為一,也即是與萬物為一的,所以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是按道的功用說的。神人是無為而無不為的,雖說功在萬世,卻又無功可見,所以說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是按道的名相說的。圣人是常守“無名之樸”的,雖說歌頌載道,而又不可名狀,所以說圣人無名。道的體用如此,得道的人亦如此。三、社會管理方案莊子分析社會問題的形成原因,并對儒墨兩家的社會管理方案進行尖刻批判,提出的管理社會方案的核心,是任其自然,無為而治。第一,以不治治天下莊子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考察社會,認為人們雖然所好不同,但沒有不想社會秩序安定的,這是社會秩序恢復的根本力量,根本不用什么“圣人”、“賢人”去治理它。第一,以不治治天下他進一步指出,歷史上只聽說過寬容天下,任其自然發(fā)展,從而促進社會安樂的經(jīng)驗,沒有聽說過靠治理能使天下人幸福的。要使社會得到長期穩(wěn)定是不可能的。而只有使人們都能心虛靜,氣平和,而不夾雜有私心偏見,社會才能走向大治。道家“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基本原則是領導社會者無欲無求而天下自足,無所作為而萬物自生,心靈如深淵一樣寧靜而百姓生活安定。無為是“天德”,是整治社會弊端的唯一出路。三、社會管理方案第二,任其自然莊子認為“無為”就是不妄為,要按照社會萬物本來樣子去做,而不是要人為改變。人都有其自然本性,如果社會限制了人的自然性,就必然導致社會生活秩序的紊亂。要使社會井然有序,就要承認人與人各具所長,在共性之外還有個性,不能按照統(tǒng)一標準來要求,不能強迫他們的行為都相同。只有承認差異,任其自然,才能名實相符,權責適當,使每個人都心情舒暢,獲得幸福。反之,漠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忽視各自的習性、愛好不同,違背了各自的習性愛好,就會出現(xiàn)怨恨。莊子主張要治理社會就應聽其自然。三、社會管理方案第三,拋棄一切社會規(guī)范。這是無為而任其自然的另一方面。莊子認為要無為而治,任其自然,就不能有社會控制和社會規(guī)范存在。在莊子及后學時代,仁義已成為強制人心的規(guī)范,成為“圣人”的假面具。莊子指出,堯用仁義給人行墨刑。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樂等社會規(guī)范,限制和違反了人的自然性,正常的社會自然秩序也被打亂了。必須拋棄一切社會規(guī)范,才能恢復人類社會的自然狀態(tài)。三、社會管理方案第四,寡欲而不擾亂人心。莊子認為富貴壽善是社會尊崇的基本價值。健康、美食、華服及各種娛樂體驗是社會共同的追求,為求得“富”,人們甘愿接受艱苦勞作,積累財富等到老了再去享用;為了求得地位(貴),人們夜以繼日地思慮如何能使官運亨通而不被阻滯。要想管理社會,恢復其自然秩序,就不要刺激人們欲望。“天下脊脊大亂,罪在攖其心”莊子認為天下大亂的禍根是人心被攪動了,造成私欲橫流。三、社會管理方案第五,掊(pou)擊圣人。主張實行“坐忘”,恢復“常然”。莊子認為天地間本來就有自然的秩序,無須人為地進行管理。他主張摒棄仁義和禮樂,取消一切束縛和羈絆,讓社會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他宣揚從絕圣棄智開始,搗毀一切社會規(guī)范和人類文明,才能使“天下不惑”,自然成序。莊子主張,使人們從追名逐利,互相欺詐,互相傾軋,紛然大亂的社會現(xiàn)實中擺脫的方法,就是“心齋”和“坐忘”。“心齋”就是要靜心定慮,默觀萬物的發(fā)生發(fā)展。“坐忘”就是忘掉名利地位及一切社會規(guī)范而達到忘掉自己的存在。莊子設計坐忘三步曲:忘仁義——忘禮樂——忘自身存在,實現(xiàn)理想境界的“大道”。主張“外天下”、“外物”。莊子的社會整合思想莊子精神意志多放在天地萬物上,較少放在社會人世之中。認為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間矛盾沖突,最初常由利害是非爭辯引起,如將眼界放寬,利害是非爭辯根本就是無所謂的事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離合自有天道。莊子的社會整合思想莊子提出的整合社會的方案的核心,是任其自然之道,無為而治,社會不求治而無不治。莊子認為儒家及其他學派用于整合社會人群的智謀、約束、道德、交接等,都是累贅的無用之物,都應該舍棄。規(guī)范標準是自身內(nèi)在的固有的,不是外部人為強加的,不應強同。其具體措施是“以不治治天下”,任其自然而拋棄一切社會規(guī)范,實行“坐忘”,恢復常然。四、莊子的修養(yǎng)論(一)復初,即返樸歸真,回歸本源。老子“復歸于無為,復歸于嬰兒,各復歸于其根。”莊子“復歸于樸”,“以目視目,以耳聽耳,以心復心。”“若然者,其平也繩,其變也循。古之真人!以天待之,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

——《莊子·雜篇·徐無鬼》

四、莊子的修養(yǎng)論用眼睛來看視自己眼睛所應看視的東西,用耳朵來聽取自己耳朵所應聽取的聲音,用心思來收回分外逐物的心思。像這樣的人,他們內(nèi)心的平靜就像墨線一樣正直,他們的變化總是處處順應。古時候的真人,用順任自然的態(tài)度來對待人事,不會用人事來干擾自然。古時候的真人,獲得生存就聽任生存,失掉生存就聽任死亡;獲得死亡就聽任死亡,失掉死亡就聽任生存。

四、莊子的修養(yǎng)論(二)養(yǎng)氣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請問何以至于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不為外物所傷)

,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將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游乎萬物之所終始,一其性,養(yǎng)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隙,物奚自入焉!”

——《莊子·外篇·達生》莊子的修養(yǎng)論“沖虛真人”列子向“文始真人”關尹請教列子問關尹說:“道德修養(yǎng)臻于完善的至人潛行水中卻不會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卻不會感到灼熱,行走于萬物之上也不會感到恐懼。請問為什么會達到這樣的境界?”

關尹回答說:“這是因為持守住純和之氣,并不是智巧、果敢所能做到的。坐下,我告訴給你。大凡具有面貌、形象、聲音、顏色的東西,都是物體,那么物與物之間又為什么差異很大,區(qū)別甚多?又是什么東西最有能耐足以居于他物之先的地位?這都只不過是有形狀和顏色罷了。大凡一個有形之物卻不顯露形色而留足于無所變化之中,懂得這個道理而且深明內(nèi)中的奧秘,他物又怎么能控制或阻遏住他呢!那樣的人處在本能所為的限度內(nèi),藏身于無端無緒的混沌中,游樂于萬物或滅或生的變化環(huán)境里,本性專一不二,元氣保全涵養(yǎng),德行相融相合,從而使自身與自然相通。像這樣,他的稟性持守保全,他的精神沒有虧損,外物又從什么地方能夠侵入呢!

莊子的修養(yǎng)論(三)平氣(四)忘忘是一種理解,而不是記憶的缺失。忘的最高境界是“坐忘”——“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五、論人的社會價值觀念莊子認為,人們不僅應拋棄社會價值觀念,而且應該放棄愛生惡死的觀念。主張順乎自然,從社會的利害得失中超脫出來。(一)莊子的社會價值觀莊子從相對主義立場出發(fā),討論人世的言論爭辯與價值觀問題,得出人類與動植物天然平等的結論。“雞鳴狗吠,是人之所知。雖有大知,不能以言讀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其所將為。”

——《莊子·雜篇·則陽》“雞鳴狗叫,這是人人都能了解的現(xiàn)象;可是,即使是具有超人的才智,也不能用言語來稱述其自我變化的原因,同樣也不能臆斷它們將會怎么樣。莊子的社會價值觀天籟:自然發(fā)出的聲響化聲:風與氣化成的聲音莊子認為自然界發(fā)出的一切聲音,包括人的語言在內(nèi),都是一律平等的。人不能以自己的一孔之見來看人、處事和待物。莊子的社會價值觀反對“言語所爭,在于是非”的觀點莊子認為人們往往是先有了“成心”,而后才有是非之爭論的。成心是心態(tài)的固化,實際上成心的形成是偶然,而無一定的準則。莊子的社會價值觀“物無非彼,物無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齊物論》“世界上的事物沒有不是‘彼’的,也沒有不是‘此’的。所以說彼方是出于此方對待而來的,此方也因著彼方對待而成。”

有是必有彼,有彼必有是。彼與是同時并起,平等存在,而且可以互相轉(zhuǎn)換位置。莊子主張要人安于所不知,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莊子的社會價值觀莊子認為人有趨利避害,喜得惡失,貪生畏死之心,利害、得失、生死的劃分是人為界定的。不知利害得失是由人們自己界定的。莊子認為從天地自然的立場來看,利害得失本來就是相通的、一體的。萬物存在都有它的價值,并不會因為不合人意而失去自己的意義。不可持一成不變的價值觀。莊子的社會價值觀莊子認為,是非之辨其實是辨所不必辨,不必以辯論解決是非問題。解決是非問題是“相待”。“相待”是有條件的,“化聲”是無條件的。對歧異的言論爭辯問題的解決方案,采取一種不求解決便可得到自然解決的態(tài)度。(二)莊子的社會批判思想莊子站在極為獨特的批判視角,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否定人的社會性,以一種極端的方式來批判,站在社會之外來批判社會。1.對“治人治世”的批判(1)治人治世破壞自然的和諧,所謂圣人之治即大亂開始。(2)治世是亂人之性,違背了事物自然的本性,必然導致禍亂。伯樂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縶,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

——《莊子·外篇·馬蹄》伯樂治馬:

用燒紅的鐵器灼炙馬毛,用剪刀修剔馬鬃,鑿削馬蹄甲,烙制馬印記,用絡頭和絆繩來拴連它們,用馬槽和馬床來編排它們,這樣一來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餓了不給吃,渴了不給喝,讓它們快速驅(qū)馳,讓它們急驟奔跑,讓它們步伐整齊,讓它們行動劃一,前有馬口橫木和馬絡裝飾的限制,后有皮鞭和竹條的威逼,這樣一來馬就死過半數(shù)了。

——《莊子·外篇·馬蹄》2.批判權力,視權力為贓物,認為統(tǒng)治者是欺世盜名的罪魁。“大盜者為侯”“竊國者為侯”3.對名利的批判(1)名利與人的本性是對立的,名利乃性外之物。追求名利,必然招致禍亂。(2)名利之所以不可取,在于名利必定向災禍轉(zhuǎn)化。榮辱立然后睹所病,貨財聚然后睹所爭。

——《莊子·雜篇·則陽》

(3)得名利越多,尊嚴喪失越多。“自三代以下,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shù)子者,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4.對忠孝仁義的批判(1)仁義與道家之道是根本對立的,仁義是人為的,破壞了人的自然狀態(tài)。(2)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5.對生死觀的反思批判莊子提出“外生死”的觀點——(1)認為生死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物化的過程,是人的主觀意志所不能改變的。死者,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2)將生死當作時命的問題,安而受之。“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3)莊子稱死為“化”,似乎有精神不滅的觀點。六、論處世與社會交往的態(tài)度莊子的處世態(tài)度主張:不求得福,但求免禍,在縫隙中生存。社會交往態(tài)度主張:從保全自己的目的出發(fā),與人交往。注意群體結合的目的性,講究社會交往的尺度。莊子的處世態(tài)度與社會交往觀處世態(tài)度:明哲保身、消極避世不求得福、但求免禍莊子的處世態(tài)度與社會交往觀(一)論“無用之用”求“無用之用”,在退避中求生存,在縫隙中討生活。莊子認為善于保全自己生命的人,應該守持在于人無用,于己卻有大用的境地。莊子求”無用之用”的途徑,是不能貪世俗之功名,功名所在就是大患所生。功成名就者多不得善終。莊子的處世態(tài)度與社會交往觀(二)“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養(yǎng)中”莊子認為,生于亂世,最好是求無用,索居閑處,不要攬事上身。“全身之術”——安心聽從命運安排。把事情視為自外而至的命,不妨寄寓其中,乘便而游,任憑命運將人引到不可預知的境遇中。莊子的處世態(tài)度與社會交往觀(三)“緣督以為經(jīng)”,“以無厚入有間”處世方案:亂世謀生存,置身善惡間夾縫以保全自己。“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無厚,就能在夾縫中游刃有余。所謂無厚就是一無所有。莊子的社會交往觀莊子認為善人與惡人相爭,所爭無非是為了求名。相爭目的在于將善名歸于己,將惡名歸于人。爭心出于是非,是非出于心知。如果能內(nèi)不見己善,外不見人惡,就不會有是非。解決辦法:剜心去知莊子的“心齋”的修身與處世方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