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同步訓練: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同步訓練: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同步訓練: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同步訓練: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同步訓練: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

留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樟皮

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

題目要求。

1.春秋時代見于記載的有“隱民”、“私屬徒”、“賓萌”和“族屬”之類的稱呼。其中“隱民”

和“私屬徒”是隱匿托庇于貴族豪總之家的隱庇戶,即依附農夫。“賓萌”指外來依附農夫,與后

來的隸農類似。上述稱呼的依附戶雖然還要經受超經濟的剝削,但有權支配部分收獲物。材料反映

A.小農經濟已經形成B.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正式確立

C.賦稅制度發生改變D.封建生產關系正在逐步形成

2.以《詩經》中的詞句相互酬答,是春秋時期各國往來的通例。當時諸國往來,每逢外交場合甚至

作戰,都會互引《詩經》作為風雅明禮的表現,而瞠目以對、不知所云者則被視為粗鄙無文。據此

可知,當時

A.《詩經》是維系秩序的紐帶B.儒家思想最具社會影響力

C.華夏文化認同意識較強D.“百家爭鳴”影響社會政治

3.《資治通鑒》記載:“秦被甲百余萬。山東之士被甲蒙胄以會戰,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

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這從側面印證了商鞅變法的內容是

A.連坐法B.嘉獎軍功C.嘉獎耕織D.重農抑商

4.《國語?齊語》記載:“昔圣王之處士也,使就閑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

田野。勿使雜處,雜處則其事易。”該史料反映出當時

A.工官工場居經濟主導地位B.小農經濟已成為主要經濟形態

C.四民階層等級尊卑的確立D.職業分管貫穿于國家治理之中

5.楚國的先君鬻熊,在商衰周興時,審時度勢,率族剛好投靠周文王受到周王室的重視,賜予了“子”

的封號,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桓王不許,熊通聞之,怒曰:“吾先人熊鬻,

有輔導二王之勞,僅封微國,遠在荊山,今地辟民眾,蠻夷莫不臣服,而王不加位,是無賞也;鄭

人射王肩,而王不能討,是無罰也。無賞無罰,何以為王?由此可知()

A.楚國在軍事上已經具備問鼎中原的實力B.楚國“不服周”的看法純屬夜郎自大

C.周楚兩國征戰給雙方都帶來深刻的影響D.商周沿襲而來的“天下觀”受到挑戰

6.《呂氏春秋》載:“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其力也。”這條材料反映的實

質問題是

A.封建生產方式比井田制進步

B.春秋時私田的開墾越來越多

C.國君承認了私田主子的土地全部權

D.春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作用

7.世人對秦國人有著“薄恩禮,好生分”的印象,這與商鞅變法哪一措施有關

A.嘉獎軍功B.嘉獎耕織C.什伍連坐D.焚燒詩書

8.最早動搖井田制,標記土地國有制起先瓦解的措施是

A.為田開阡陌封疆B.“廢溝波”

C.“盡地力”D.“相地而衰征”

9.戰國時期,養牛業發展快速,各國對牛的飼養非常重視,出現了一批特地放牧牛的人。如《左傳》

記載:放牛則有特地放牧的奴隸。這表明戰國時期

A.重農抑商推動了農業動力革命B.農牧業的商品化趨勢明顯加強

C.奴隸集體勞作方式仍舊占主導D.耕作方式變遷影響農牧業發展

10.司馬遷作《史記》追述夏、商、周、秦的先祖,最終歸之于黃帝;西漢文學家劉向作《高祖頌》

也實行同樣的做法使劉邦的先祖追溯到了黃帝。他們的做法

A.旨在加強劉漢政權的合法性

B.現西漢黃老治國的核心思想

C.反映出對現實政治狀況不滿

D.有利于大一統國家觀念的強化

11.宣公十一年冬季,楚莊王趁陳國內亂,滅陳置“縣”,將陳國置于自己的干脆統治之下。但此

舉遭到了楚大夫申叔時從道德層面的批判,楚大夫申叔時勸楚莊王尊周禮,于是楚莊王“乃復封陳”,

中止了陳縣的設立。據此可知,該時期

A.楚莊王推行縣制實現了中心集權

B.周禮有效規范了諸侯國間的關系

C.縣制成為諸侯國擴張的主要形式

D.分封制維系的統治格局遭到破壞

12.西漢劉向認為:“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跑不得保社稷者甚眾,有不先

見而后從之者也。”材料表明

A.春秋時期貴族階層生活富足B.春秋中心政權已起先實行分封制

C.春秋時期宗法制已遭到破壞D.春秋時期諸侯勢力左右中心王權

13.魯國在魯宜公十五年實行“初稅畝”。如表是春秋三傳對其做的解讀,三者皆認為魯國的“初

稅畝”

春秋三傳對“初稅畝”的注解

《谷粱傳》初稅畝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畝十取一也

《公羊傳》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

《左傳》以豐財也

A.確立了什一稅原則B.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C.催生了土地私有制D.建立了中國稅收制度

14.《漢書?藝文志》在評價戰國時期的某一學派時說:“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

禮制。《易》日*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

欲以致治。至于殘害至親,傷恩薄厚。”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法家主見按法律進行懲處,協助禮制B.法家主見發展經濟,富國強兵.

C.法家主見君主專制,尊主卑臣D.法家提倡重農,抑制工商

15.楚國立國三百余年來,疆域不小,貴族眾多,這些貴族經常侵吞國家土地,壯大自己的實力;

但在面對外敵時卻袖手旁觀。因此,楚武王(BC740—BC690)在位時干脆任命縣級督撫,縣內土地

和人民都歸國家管理。楚武王此舉意在

A.彰顯君主專制B.緩和當時社會沖突

C.加強中心權力D.調整中心行政制度

16.中國古代,儒家留意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為治國的動身點;道家特殊關注人與自然的和

諧有序,主見從自然規律中吸取治國的才智;而法家則更留意于制度規范,以法的嚴密強化為治理

的動身點。三者治國思想體現的核心精神是

A.強調德治,平易親近B.溫柔調整與冷酷強制相結合

C.切合人事,好用理性D.自然探究和社會實踐相促進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均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需作答。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柏拉圖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創辦學園,以私人學者的身份主持學園進行講學,傳授

自己的思想。學園在“三藝”課程,即文法、修辭學、邏輯學的基礎上,增加了“四藝”,即算術、

幾何、天文和音樂。學園講課方式是采納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在共同探討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辯論、

探討,使學生明白道理,獲得學問。柏拉圖在學園中對于學術思想也實行比較開明的政策,允許不

同的思想存在。柏拉圖在講學的同時著書立說,如《志向國》《法律篇》等都是在學園時期寫成的。

學園的目的就是要為城邦培育政治人才,講解并描述治國術,追求“志向國”的實現。學園培育出

了很多優秀人才,如亞里士多德、立體幾何的創始人泰阿泰德等。雅典學園成為當時希臘世界的自

然科學探討中心,被后人認為是歐洲第一所高校,并對中世紀高校和近代高校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摘編自覃昕《柏拉圖學院鉤沉》

材料二始建于公元前374年齊桓公田午時期的齊都臨淄的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學術文化的

溝通中心和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稷下學宮通過優厚的俸祿和待遇招攬天下有識之士,擔當當

時齊國君主政治智囊團的角色。游學是稷下學宮獨特的教學方式之一,學生可以自由來稷下尋師求

學,老師可以在稷下自由招生講學.稷下學宮還定期實行講演、探討、辯論之類的學術溝通會。稷下

學宮的先生還紛紛著書立說,著作頗豐,例如《管子》《荀子》等三百余篇,分屬儒、道、陰陽、法

諸家.稷下學宮培育出了淳于髡、鄒衍、荀子等一大批集大成式的學派代表人物和思想家,為戰國思

想學術的發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摘編自王志民《世界教化史上的雙子星曜》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雅典學園與稷下學宮在辦學方面的異同點。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二者共同的歷史價值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在商鞅變法前,秦人的典籍中幾乎找不到“德”“仁”“義”一類字眼,而多的是“吉

兇”“禍福”“利害”等概念。商鞅反對以“禮義”治國,以“霸道”說孝公,提出強化君主集權、

厲行法治、以經濟和軍事實力稱霸天下等功利主義理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兩次進行變

法改革,時間長達20年。他利用秦人宗法觀念淡漠的傳統,對反對變法的太子勢力嚴厲鎮壓,限制

和減弱貴族的世襲特權,推行郡縣制和官僚政治,進而建立君主的肯定權成和嶄新的宗法秩序。

——據王紹東《論商鞅變法對秦文化傳統的〉慎應與整合》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商鞅改革的策略。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要評價商鞅的改革策略。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列國形勢圖圖2一'戰國形勢圖

比較圖1、圖2,提取兩項有關春秋戰國歷史變遷的信息,并結合所學學問予以說明。(要求:所提

取信息有效,史實精確,闡述充分,邏輯清楚。)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學校歷史學習社團組織辯論會,主題是“先秦儒家思想對近代中國經濟產生的影響”

主見來源

1“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班也》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父母在不遠游,游必

2《論語?里仁》

有方”

《論語?顏淵》《論語?為

3“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政》

4“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富有之謂大業,日新

5《易經》

之謂盛德”

6“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中庸》

7茍日新,日日斷,又日新”《禮記.高校》

8“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請你作為正方或反方的代表,從表格中提取至少2則相互關聯的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中國近代

史相關史實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融合關聯信息,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參考答案

1.D

【詳解】

依據材料“隱民”和“私屬徒”是隱匿托庇于貴族豪總之家的隱庇戶,即依附農夫…有權支配部分

收獲物,可知封建生產關系正在形成,故選D;小農經濟的形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是在戰國

時期,解除A、B;材料沒有反映賦稅制度改變,解除C。

2.C

【詳解】

《詩經》內容關于西周的文化,春秋時期各國在不同場合以引用《詩經》為榮,不知《詩經》者往

往被鄙夷,這說明當時周文化得到了認同,C正確;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詩經》并不能維系

秩序,解除A;B表述不符合史實,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視,解除;D與題無關,解

除。

3.B

【詳解】

“秦被甲百余萬”“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反映了秦軍英勇作戰的情景,這反映了秦國實行嘉獎軍

功,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故選B;連坐法是司法方面的措施,解除A;嘉獎耕織、重農抑商是經濟

方面的措施,不符合題意,解除CD。

【點睛】

4.D

【詳解】

依據材料“昔圣王之處士也,使就閑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勿使雜處,

雜處則其事易”可知,材料反映四民分業分居,有利于治國安民,這一做法貫穿于國家治理之中,

所以D正確;材料強調四民分業分居,并不能體現“工官工場居經濟主導地位”和“小農經濟已成

為主要經濟形態",所以AB錯誤;材料無法反映“四民階層等級尊卑”,所以C錯誤。

5.D

【詳解】

楚國的封號與其國力不相稱,“今地辟民眾,蠻夷莫不臣服”,楚王要求周天子提高其爵位,造拒

后,斥責周天子“無賞無罰,何以為王”,以及“鄭人射王肩”可以看出,春秋時期周天子權威下

降,商周沿襲而來的“天下觀”受到挑戰,D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步及“問鼎中原”的信息,解除A;

1

依據“今地辟民眾,蠻夷莫不臣服”可知,楚國具有肯定的實力,并非夜郎自大,解除B;材料沒

有涉及周楚兩國征戰的信息,解除C。

6.A

【詳解】

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春秋時期,在國有土地上耕作的奴隸生產主動性低,租種地主土地的農夫勞動

主動性很高,反映的實質問題是封建生產方式比井田制進步,A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春秋時私田

的開墾越來越多,B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國君承認了私田主子的土地全部權,C項錯誤;春秋時期

鐵器和牛耕的作用是材料現象出現的緣由,并非實質問題,D項錯誤。

7.C

【詳解】

由材料“世人對秦國人有著‘薄恩禮,好生分’的印象”可知,秦人怕什伍連坐和告奸制度,故人

情顯得特殊淡薄,C正確;嘉獎軍功、嘉獎耕織、焚燒詩書都不會使人際關系變得淡薄,解除A、B、

Do

8.D

【詳解】

依據所學學問可知,最早動搖井田制,標記土地國有制起先瓦解的措施是春秋時期,齊國管仲實行

“相地而衰征”,D項正確;“為田開阡陌封疆”是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的內容,不是最早動搖井田

制的措施,A項不符合題意;“廢溝湖”“盡地力”是戰國時期魏文侯變法的內容,較管仲改革要

晚一些,BC兩項不符合題意。

9.D

【詳解】

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戰國時期隨著鐵型牛耕的運用和推廣,各諸侯國重視牛的飼養,專業牧牛人出

現和養牛業的快速發展等,表明當時耕作方式變遷影響農牧業發展,D項正確;農業動力革命即牛

耕的運用并非重農抑商政策的結果,A項錯誤;農牧業商品化趨勢加強在材料中并未體現,B項錯誤;

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使個體生產漸漸代替奴隸集體勞動成為主要勞作方式,C項錯誤。

10.D

【詳解】

據材料,司馬遷和劉向追祖溯源的做法,有利于使傳聞中的黃帝成為中華民族認同的祖先,這種認

同意識進一步鞏固了秦漢時期形成的“大一統”國家觀念,故D項正確;材料中,司馬遷追潮“夏、

商、周、秦的先祖”,與劉漢政權無關,故A項錯誤;司馬遷、劉向的做法并非強調“無為而治”“省

2

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和“恭儉樸實”等黃老之術,且與時代特征不符,故B項錯誤;材料信

息無法體現司馬遷、劉向對現實政治狀況不滿,故C項錯誤。

【點睛】

11.D

【詳解】

楚莊王滅陳置“縣”的行為雖然被制止,但是其本身說明當時周天子的權威已經下降,諸侯國之間

發生了攻伐,分封制維系的統治格局遭到破壞,D正確;楚莊王的做法被制止,解除A;B與題干現

象相反,解除;題干沒有對諸侯擴張的其它方式進行排列,無法得出比較結論,解除C。

12.C

【詳解】

材料中春秋戰國時期的“弒君行為”反映的是當時出現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的現象,C正確;材料

體現的是貴族走向衰敗,A解除;材料體現的是分封制走向瓦解,B解除;D說法與材料無關,解除。

故選Co

13.B

【詳解】

依據材料中“履畝十取一也”“履畝而稅也”“以豐財也”等信息可知,春秋三傳認為魯國“初稅

畝”,依據田畝進行征稅,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故選B;材料中只有《谷梁傳》提及初稅畝

實行“什一稅”原則,非三者共性,故解除A;材料并未涉及到土地私有制發展狀況,而且土地私

有制確立于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故解除C;材料只提及按田畝征稅,單一的田賦不能代表中國稅

收制度就此建立,故解除D。

14.A

【詳解】

法家之得名,就在于他們極力強調法律的作用。苛刻的人實行法家的學術,不要教化,舍去了仁愛,

專用刑法來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則損害恩義苛刻親厚的人。法家主見獎賞很有信用,懲罰必定施

行,并協助禮儀制度的推展,A正確;B、C、D亦是法家主見,但與材料無關,解除。

15.C

【詳解】

楚國的貴族無視整個國家的利益,不利于國家通統治,在此背景下,楚武王干脆任命縣級督撫,縣

內土地和人民都歸國家管理,這有助于加強中心對地方的限制,C正確;材料涉及的是中心和地方

3

的關系,解除A;B與題無關,解除;設置縣不屬于中心行政制度的調整,解除D。

16.C

【詳解】

解題的關鍵就是要考慮三者的共同點,即都是立足于社會,理性分析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與措施,

所以C項正確;A項屬于儒家,解除;B項屬于儒家與法家的特點,解除;D項傾向于道家和法家,

解除。

17.(1)相同點:既是學術探討機構,又是教化機構;都推崇自由思想,營造自由的學術氛圍;都

關注社會現實,供應治國策略,培育治國人才。

不同點:雅典學園是私人創辦的學術機構,稷下學宮帶有官方性質,受齊國統治者資助;雅典學園

的教學內容涵蓋人文和自然科學,稷下學宮學術探討主要是在人文學科方面。

(2)共同歷史價值:思想解放、自由爭鳴的學術精神推動東西方文化的發展;對后世的教化發展有

主動借鑒作用;產生影響深遠的宏大思想家、哲人和著作;成為人類珍貴精神財寶。

【詳解】

(1)相同點:依據材料“柏拉圖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創辦學園,以私人學者的身份主持學園進行

講學,傳授自己的思想”“始建于公元前374年齊桓公田午時期的齊都臨淄的稷下學宮,是戰國時

期學術文化的溝通中心和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可知,既是學術探討機構,又是教化機構;分

局材料“學園講課方式是采納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在共同探討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辯論、探討,使

學生明白道理,獲得學問”“游學是稷下學宮獨特的教學方式之一,學生可以自由來稷下尋師求學,

老師可以在稷下自由招生講學.稷下學宮還定期實行講演、探討、辯論之類的學術溝通會”可知,都

推崇自由思想,營造自由的學術氛圍;依據材料”學園的目的就是要為城邦培育政治人才,講解并

描述治國術,追求‘志向國'的實現”可知,都關注社會現實,供應治國策略,培育治國人才。不

同點:從創辦者的身份看,雅典學園是私人創辦的學術機構,稷下學宮帶有官方性質,受齊國統治

者資助;從學園教授內容分析,雅典學園的教學內容涵蓋人文和自然科學,稷下學宮學術探討主要

是在人文學科方面。

(2)共同歷史價值:依據材料“雅典學園成為當時希臘世界的自然科學探討中心,被后人認為是歐

洲第一所高校,并對中世紀高校和近代高校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稷下學宮培育出了淳于髡、鄒衍、

荀子等一大批集大成式的學派代表人物和思想家,為戰國思想學術的發展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

可知,雅典學院和稷下學宮思想解放、自由爭鳴的學術精神推動東西方文化的發展,而且對后世的

教化發展有主動借鑒作用,產生影響深遠的宏大思想家、哲人和著作;從人類思想發展歷史角度分

析,都成為人類珍貴精神財寶。

4

18.(1)推崇功利;尋求統治者支持;主動穩妥推動改革(長期持續改革);利用文化傳統;樹威立

信,因勢利導。

(2)有利于減小改革阻力,增加改革動力;有利于推動改革深人發展,為改革勝利供應了條件;但

過于留意法治,忽視社會教化,為秦朝暴政埋下伏筆。

【詳解】

(1)商鞅改革的策略,依據材料“提出強化君主集權、厲行法治、以經濟和軍事實力稱霸天下等功

利主義理論”可知推崇功利;依據“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兩次進行變法改革,時間長達20

年”可知尋求統治者支持;主動穩妥推動改革;依據材料“利用秦人宗法觀念淡漠的傳統,對反對

變法的太子勢力嚴厲鎮壓,限制和減弱貴族的世襲特權,推行郡縣制和官僚政治,進而建立君主的

肯定權成和嶄新的宗法秩序”可知利用文化傳統;樹威立信,因勢利導。

(2)評價商鞅的改革策略,依據第一問概括商鞅改革的策略可知商鞅在變法的過程中受到秦孝公的

支持,因勢利導,面對反對勢力,推行郡縣制和官僚政治,故這樣進行評價:有利于減小改革阻力,

增加改革動力;有利于推動改革深化發展,為改革勝利供應了條件;但過于留意法治,忽視社會教

化,為秦朝暴政埋下伏筆。

19.示例信息L春秋時期的晉國在戰國時期一分為三,演化為趙、魏、韓三國。

說明:戰國時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諸侯國中卿大夫勢力崛起,晉國國內的韓、趙、魏三家

大夫在駕馭晉國實權并瓜分晉國土地的基礎上,廢黜了晉國國君,獨立為諸侯,并得到了周天子的

承認。趙、魏、韓的建立,是戰國時期傳統宗法貴族勢力走向沒落,新興地主階級崛起的重要象征,

深刻地影響著戰國時期的國際關系和各國的發展道路選擇。

信息2:春秋時期,諸侯國的邊界沒有長城,戰國時期則出現了長城。

說明:春秋時期,人口較少,周王及諸侯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對邊疆的統治力相對薄弱;戰

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推廣,大量私田得到開墾,人口增多,諸侯國對邊疆的開發及邊疆的保衛

漸漸重視起來,加之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崛起,時常侵擾中原地區的農耕生活,因此主要諸侯國

在邊疆上修筑了防備敵國人侵及游牧民族騷擾的防衛設施一一長城。

信息3:春秋時期,魯國、巴國等是具有影響力的諸侯,戰國時期,七雄之外的諸侯國已基本消亡。

說明: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國之間時常爆發斗爭,但諸侯國之間的斗爭往往打著“尊王”的

旗號,以爭奪間接限制他國的霸權為主,徹底占據其他諸侯的情形較少。戰國時期,隨著土地私有

制的發展和新興地主階級擴大土地的須要,諸侯國之間的斗爭漸漸演化為兼并斗爭;戰國中后期,

巴國、魯國紛紛為強國所兼并,七雄之外的其他諸侯國所剩無幾。

(提取兩項信息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5

【詳解】

依據圖1和圖2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的晉國在戰國時期一分為三,演化為趙、魏、韓三國。說明:

依據所學,從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國內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廢黜了晉國國君,獨立為諸侯,反映

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特征等進行說明。

依據圖1和圖2可以看出,春秋時期,諸侯國的邊界沒有長城,戰國時期則出現了長城。說明:依

據所學,可從春秋時期周王及諸侯對邊疆的統治力相對薄弱;戰國時期諸侯國對邊疆的開發及邊疆

的保衛漸漸重視起來,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時常侵擾中原地區的農耕生活等,說明戰國修筑長城的

緣由。(所提取信息有效,史實精確,闡述充分即可。)

【點睛】

20.示例一:選擇正方:先秦儒家思想有利于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選擇的素材是4.5.7。

論證:儒家文化強調“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包含著對創新與創建的價值追求,提倡人們自

強不息。經過兩次鴉片斗爭的失敗及太平天國的打擊,洋務派高舉“中體西用”的旗幟興辦近代工

業,是中國民族工業近代化的開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