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甘肅省靖遠縣第二中學高三下學期3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2025屆甘肅省靖遠縣第二中學高三下學期3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2025屆甘肅省靖遠縣第二中學高三下學期3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2025屆甘肅省靖遠縣第二中學高三下學期3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2025屆甘肅省靖遠縣第二中學高三下學期3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甘肅省靖遠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3月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1.據《酒誥》載,周公曾要求衛國國君康叔推行禁酒令,對于聚眾飲酒者,則“汝勿佚,盡執拘以歸于周,予其殺”。西周中期的曶鼎銘文則記載了器物主人曶輔助王朝中主管獄訟的卿士井叔處理晉國都邑翼地的爭訟。由此可見,西周(

)A.家國同構色彩濃厚 B.制定出完備的成文法C.延續商朝治國理念 D.王室對地方控制加強2.秦律規定:官方貿易之外的商業活動禁止在非市場區域的街道等地進行;販賣物品在十天以上者,必須到市場進行貿易;售賣瓦土墼(塊狀燃料)糞等物品者,可以在居民家中販賣,但要按規定繳納市租。由此可見,秦朝(

)A.關于經濟運行的法律嚴苛細密 B.注重用法律管理基層商業秩序C.初步放棄了傳統重農抑商政策 D.對農用物資交易管控較為寬松3.近年,考古工作者在內地唐代墓葬群中發現了十余例形態各異的黑人俑。其人物造型通體發黑,圓臉豐盈,大螺旋狀發髻,彎眉大眼,深目鼓圓,鼻梁直挺,嘴唇較厚(如下圖所示)。唐朝的一些文學作品和壁畫也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境內黑人的形象。由此可見,當時(

)A.中非兩地直接交往頻繁 B.對外交往較為發達C.黑人在唐朝的地位較高 D.實行平等民族政策4.朱熹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性,但同時又有氣質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養”的功夫,來發揚善性。同時,他還認為“讀書之法,莫貴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這反映出朱熹(

)A.宣揚人性本善 B.強調熟讀精思 C.注重個人修養 D.重視自我反思5.王陽明就西南地區流官和土官設置問題奏稱:“夫流官設而夷民服,何苦而不設流官乎?夫惟流官一設,而夷民因以騷亂,仁人君子亦安忍寧使斯民之騷亂,而必于流官之設者?土官去而夷民服,何苦而必土官乎?夫惟土官一去而夷民因以背叛,仁人君子亦安寧忍使斯民之背叛,而必于土官之去者?”據此可知,王陽明主張(

)A.流官與土官之間應實現相互牽制 B.地方行政管理體系應該不斷創新C.制度設置以提高治理效果為目的 D.邊疆治理要遵從少數民族的意愿6.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指出:“古之時,謗有木,諫有鼓,善有旌。太史采風,行人問俗,所以求通民隱、達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自秦焚書坑儒,以愚黔首,欲籠天下于智取術馭刑驅勢迫之中,酷烈熏爍,天下并起而亡之。”此論意在(

)A.改良舊有體制 B.抨擊暴秦政治 C.歌頌遠古世風 D.推翻滿清政府7.據記載,20世紀初清朝新式學堂的建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以及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都需要巨額資金,而清政府既無力提供充足的財力支持,也無法有效整合民間資本。這(

)A.反映出清政府無意改革變法 B.說明民眾大多反感新政措施C.嚴重制約了清末新政的推行 D.體現出清朝官員的傲慢自負8.1928年7月,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的《宣傳工作的目前任務》指出:“我們需要運用一切舊的技巧,那些為大眾所能通曉的一切技巧,做我們的階級斗爭的武器,它的形式雖是舊的,它的內容卻是革命的,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偉大的藝術,應該為我們所歡迎所支持。”這一論斷(

)A.說明宣傳成為黨的核心任務 B.反映出黨有意擴大階級基礎C.意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學藝術 D.旨在推動根據地的革命斗爭9.下圖所示為某一時期黨和政府頒發給農民的相關證件。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經濟變革推動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 B.農業合作化運動受到人民群眾歡迎C.農民階級的土改成果得到政府保護 D.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各地基本完成10.1989年9月,鄧小平講話指出:“總之,對于國際局勢,概括起來就是三句話:第一句話,冷靜觀察;第二句話,穩住陣腳;第三句話,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鄧小平的這一講話(

)A.有利于中國應對復雜的國際局面 B.反映出中國對戰爭的看法發生變化C.說明冷戰終結改變中國外交方向 D.體現出中國外交開始服務經濟建設11.有學者指出,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國王是國家的最高法官,各級官員和公民大會成員在法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家族長老、商業組織首領等人員和機構也參與訴訟審判。該學者重在強調,古代兩河文明中的司法機制(

)A.與行政體制分離 B.深受希臘文明影響C.存在多元化色彩 D.出現官商勾結趨勢12.12世紀,英國出現了建城熱。至1230年,英國的城市已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網絡。從1250年到13世紀末,英國很少再建新城市,既有的城市中也有的未存續下來。至1300年,建城熱潮在現實的制約下走向終點。“現實的制約”主要是指(

)A.教會對英國的嚴密控制 B.英國內部矛盾的不斷激化C.君主對城市控制的加強 D.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水平13.16世紀30年代,西班牙將馬鈴薯帶到了歐洲進行種植。下表所示為馬鈴薯在歐洲的傳播種植情況。對此合理的認知是(

)時間傳播種植情況16世紀歐洲貴族認為馬鈴薯外貌丑陋,是傳播麻風病的罪魁禍首17世紀馬鈴薯在歐洲只作為動物飼料存在,除非別無選擇才會有人食用它18世紀長年戰爭使普魯士糧食短缺,國王腓特烈大帝強硬頒布了種植馬鈴薯的命令19世紀歐洲城市化進程加快,各國糧食供給不足,馬鈴薯的種植范圍迅速擴大A.統治階層對新物種態度反復無常 B.貴族態度決定馬鈴薯種植范圍C.馬鈴薯的傳播伴隨著城市化進程 D.社會需求影響新物種傳播速度14.拉美各國獨立后,掌權的大莊園主往往奉行自由貿易的政策,通過降低進口關稅大量從歐洲輸入廉價工業品;他們的莊園一般集中種植一到兩種經濟作物,通過銷往歐洲賺取巨額利潤。這些做法(

)A.深受原宗主國國際貿易政策影響 B.表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C.嚴重阻礙了拉美民族工業的發展 D.反映出拉美在全球化中居于主動15.一戰結束后,德國許多社會組織認為:德國軍人是遭到齷齪的猶太人與社會黨人背叛,才不戰而降。在“猶太-布爾什維克”的陰謀再次威脅下,只有強而有力的行動才能防止德國落入俄國的慘境。一戰的戰勝國們強迫德國套上的和約與民主枷鎖,只能用更大的拳頭還以顏色。據此可知,當時德國(

)A.民族間的矛盾異常尖銳 B.社會潛伏著極端情緒C.對凡爾賽體系強烈不滿 D.法西斯操縱社會輿論16.1953年,蘇聯技術工人和非技術工人家庭的貨幣收入平均每戶每年分別為18658盧布和15049盧布。其中技術工人家庭工資收入為15894盧布,非技術工人家庭工資收入為12532盧布。這可以用來說明蘇聯(

)A.工業化進程迅速推進 B.注重保護技術型生產力C.貧富差距呈擴大態勢 D.社會福利制度較為完備二、材料題(本大題共4小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摘自吳忠強《漢朝是如何治理黃河的?》材料二

東漢明帝即位時,黃河向東擺動,溝通黃河、淮河的重要水上航道汴渠被沖毀,漢明帝決心修整汴渠。善于治水的王景提出黃河和汴渠同時治理才能長治久安的主張,受到漢明帝重用,命他征發夫役數十萬人,撥付百億經費,開始治河、治汴。王景根據實際情況因勢利導,改變黃河原來的河道,“筑堤、理渠”約兩千里,使黃河水順著地勢低洼的地方,自然流入大海。隨后,他又著手整修汴渠,引黃河水通航,溝通黃河、淮河兩大流域。此外,王景又將濮水、濟水等支流匯入黃河,使各支流相互溝通,以取得分流、分沙的效果。王景治河歷時一年完成,形成了一條入海最近、水流最暢、輸沙能力最強的行洪路線,使黃河出現相對安瀾約800年。——摘編自李莉《王景:800年黃河安瀾之“功臣”》材料三上古時期,河南森林覆蓋率是63%,南北朝時期降為25%——33%,唐代降到20%,北宋末只剩約14.2%,明代又降到6.3%,清朝初期猛然下降到0.6%。明清時期,河南境內“嵩、少之間,平麓上至絕頂,樵伐無遺”,“中州少山木,即嵩、岳二室,僅寺觀中老樹數十株而已。其連峰疊皆童也”。1661——1776年,河南人均耕地面積由41.76畝下降到4.56畝。明代時,河南境內共發生水災538次,明孝宗在位18年,河南有13年發生大水災。整個清代,河南境內發生較大及特大水災62次,平均每4.4年便有一次。——摘編自蔡輝《歷史上河南水災有什么警示?》(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黃河水患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王景治理黃河取得成功的有利因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清時期河南地區黃河水患嚴重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為古羅馬道路的部分圖示。注:古羅馬道路里程碑:每隔一段距離設置在比較醒目的地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刻寫道路的名稱、歸屬地、該地與羅馬城之間的距離、沿路將要到達的下一個地點和距離、道路的創立者或修建者的名字,帝國時期還刻有在位皇帝的名字和在位時間以及一些對皇帝的贊語等。目前保留下來的里程碑有4000多個。——以上材料均據王允《淺析羅馬道路建設及其歷史作用》等整理(1)根據材料,提取古羅馬道路的相關信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古羅馬道路修建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81年,法國從阿爾及利亞侵入突尼斯,并把它變成自己的保護國。意大利早已覬覦突尼斯,但苦于自身實力不足,不能單獨對抗法國,便投靠德、奧。經過談判,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三國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三國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兩國逐漸接近,并于1892年締結了軍事協定,法俄同盟形成,雙方達成的協議完全是為了針對三國同盟:若法國遭到德國的攻擊,俄國應援助法國;若俄國遭到德國或者由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的攻擊,法國應援助俄國。1904年的《英法協定》及1907年的《英俄條約》簽訂后,三國協約形成。——摘編自王繩祖《近代歐洲外交史》材料二

當今世界,各國間的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臨諸多共同挑戰。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網絡攻擊、環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國犯罪等全球問題層出不窮。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如何,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2013年,習近平主席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出訪俄羅斯期間,在莫斯科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該理念回應了世界存在的重大問題和各國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普遍訴求,給出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奮斗方向,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供了時代坐標。截止到2022年11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連續六年寫入聯合國大會決議。——摘編自王巧榮《新時代的中國外交》(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成的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與一戰前的大國結盟相比所呈現出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其原因。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發展趨向。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到其他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原則。——摘編自張昭軍《近代中國的“文化自覺”》結合材料,圍繞“文化自覺”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參考答案1.【答案】D【詳解】根據《酒誥》的記載可知,周公干預衛國事務;根據曶鼎銘文可知,周王室在諸侯領地內擁有法政事務管轄權。兩則材料均說明西周王室對諸侯國有一定的管轄權力,D項正確;家國同構強調政治關系與血緣關系的融合,材料未體現血緣關系,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室對地方控制的加強,并不是法律的發展狀況,排除B項;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較弱,但從材料看西周王室有意識地強化對地方的控制,排除C項。2.【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律對基層商業的運行做了詳細規定,由此可見秦朝注重用法律管理基層商業秩序,B項正確;“嚴苛”的說法從材料無法得出,排除A項;“初步放棄”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秦朝對農用物資交易管控較為寬松,排除D項。故選B項。3.【答案】B【詳解】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唐朝內地墓葬和文學藝術作品中均存在域外黑人形象,說明有黑人在唐朝時期來中國居住生活或者中國人外出等情況出現,結合所學黑人普遍源自非洲地區,所以唐朝時期對外交往較為發達,地域跨度較廣,B項正確;“直接交往”說法絕對,中國對黑人的了解可以是間接商業貿易、戰爭等途徑,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黑人形象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出現,判斷不出其地位的高低,排除C項;材料中的黑人屬于外國人,是當時中國對外交往的結果,民族政策主要是指國內少數民族管理措施,且從材料無法體現黑人與其他民族的地位待遇對比,排除D項。4.【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需要用‘存養’的功夫,來發揚善性。同時,他還認為‘讀書之法,莫貴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可知,朱熹主張“存養”“持志”,認為人要通過讀書來提高自己,反映出他認為應注重個人修養,C項正確;朱熹的主張是強調要加強個人修養,并不是為了宣揚人性本善,排除A項;熟讀精思只是一種讀書方法,朱熹強調的是要通過讀書來加強個人修養,排除B項;材料中朱熹的主張并未涉及自我反思,排除D項。5.【答案】C【詳解】材料表明,王陽明認為,設置流官或土官應該以能否實現當地社會穩定為依據,說明他主張制度設置以提高治理效果為目的,C項正確;材料中王陽明強調的是不論設置土官還是流官都應該以能否實現當地社會穩定為依據,并不是相互牽制的問題,排除A項;材料信息并未涉及王陽明對地方行政管理體系的態度,排除B項;王陽明強調的是西南地區的流官和土官設置應以提高治理效果為目的,并未涉及少數民族的意愿,排除D項。6.【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概括可知:從材料看到,鄭觀應歌頌遠古時期的原始民主制,抨擊秦朝的專制暴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侵略下民族危機深重,鄭觀應此論意在改良舊有體制,A項正確;抨擊暴秦政治只是表達其目的的手段,主要目的是改良就有的體制,排除B項;歌頌遠古世風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通過改革舊制挽救民族危機,排除C項;材料雖反對君主專制,但不意味其主張推翻滿清政府,材料為明確表明推翻清政府,排除D項。7.【答案】C【詳解】材料中提到新式學堂建立、軍隊現代化建設以及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都因清政府無力提供充足資金,又無法整合民間資本而面臨困境,這必然會嚴重阻礙清末新政各項措施的實施和推進,C項正確。清末新政本身就是清政府為了挽救統治危機而進行的改革嘗試,雖然其改革存在諸多問題和局限性,但不能據此說清政府無意改革變法,材料中的資金問題主要是清政府財政困難和整合資本能力不足導致的,而非其不想改革,排除A項;材料中未提及民眾對新政措施的態度,無法從“無法有效整合民間資本”得出民眾大多反感新政措施的結論,可能是多種原因導致民間資本未能被有效整合,如缺乏合理的政策引導等,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任何關于清朝官員傲慢自負的相關表述,資金問題主要是清政府面臨的客觀經濟困境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問題,與官員的傲慢自負無關,排除D項。8.【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1928年7月”“我們的階級斗爭的武器”結合所學可知,1928年正處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武裝斗爭,因此材料所述宣傳工作主要目的是推動根據地革命斗爭,D項正確;“核心任務”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擴大階級基礎”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內容強調的是宣傳工作的作用,沒有體現弘揚中華傳統文學藝術的問題,排除C項。9.【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1年的中國。從材料看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向農民發放土地房產所有證,據此可知,農民階級的土改成果得到政府保護,C項正確;“解放戰爭”的說法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農業合作化運動”是中國在1953~1956年間對小農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經濟改革,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排除D項。10.【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中鄧小平強調中國外交要沉著冷靜,為本國發展所服務,做自己的事,這有利于中國應對復雜的國際局面,服務經濟發展,A項正確;“對戰爭的看法”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涉及的是國際局勢,包括政治、經濟、戰爭等多個方面,排除B項;“冷戰終結”的說法與材料時間不符,冷戰終結是蘇聯的解體,排除C項;“開始服務”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11.【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有學者指出,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國王是國家的最高法官,各級官員和公民大會成員在法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家族長老、商業組織首領等人員和機構也參與訴訟審判”結合所學可知,題目中提到國王、各級官員、公民大會成員、家族長老、商業組織首領等不同人員和機構都參與訴訟審判,這表明司法機制具有多元化的特點,C項正確;題目中提到國王是國家的最高法官,同時各級官員也參與法庭事務,這表明司法機制并未與行政體制完全分離,排除A項;題干討論的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司法機制,未提及希臘文明,不存在深受希臘文明影響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題干討論的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司法機制,沒有任何關于官商勾結的表述,排除D項。12.【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3世紀上半期,英國建成的城市網絡已能夠充分滿足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已沒有再建新城的社會需求,D項正確;教會在中世紀英國雖有重要影響力,但教會的控制并非直接導致建城熱潮走向終點的主要因素。建城活動更多與經濟發展、人口流動、商業需求等經濟-社會層面的因素相關,而非教會控制,排除A項;英國內部矛盾激化可能會對社會秩序等方面產生影響,但它不是建城熱潮結束的關鍵制約因素。建城本質上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需求體現,內部矛盾激化不一定直接影響到城市建設的經濟基礎和動力,排除B項;君主對城市控制的加強,更多影響的是城市的管理體制、政治地位等方面,并非建城熱潮能否持續的根本原因。建城的核心在于是否有足夠的經濟支撐和發展需求,君主控制加強不是建城熱潮走向終點的主要“現實的制約”,排除C項。13.【答案】D【詳解】從材料看到,馬鈴薯傳入歐洲較早,但直到18—19世紀,受戰爭和城市化發展的影響才真正大規模傳播和種植,說明社會需求影響新物種傳播速度,D項正確;材料中的統治者們是逐漸認可了馬鈴薯的,并不是“反復無常”,排除A項;“貴族態度決定”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歐洲的城市化發展進程,排除C項。14.【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拉美各國獨立后,掌權的大莊園主往往奉行自由貿易的政策,通過降低進口關稅大量從歐洲輸入廉價工業品;他們的莊園一般集中種植一到兩種經濟作物,通過銷往歐洲賺取巨額利潤”結合所學可知,拉美各國通過降低進口關稅大量從歐洲輸入廉價工業品,這直接導致本地工業無法與歐洲工業品競爭,從而嚴重阻礙了拉美民族工業的發展,C項正確;西班牙等宗主國在拉美等殖民地實行的是壟斷貿易政策,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就已開始形成,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拉美各國通過集中種植經濟作物并銷往歐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全球化,但這并不意味著拉美在全球化中居于主動地位,反而可能使其經濟更加依賴歐洲市場,排除D項。15.【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在‘猶太-布爾什維克’的陰謀再次威脅下,只有強而有力的行動才能防止德國落入俄國的慘境。一戰的戰勝國們強迫德國套上的和約與民主枷鎖,只能用更大的拳頭還以顏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許多社會組織將德國戰敗歸咎于猶太人與社會黨人,認為要采取強而有力的行動,用更大的拳頭來應對所謂的威脅,這體現出當時德國社會存在著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對猶太人等的偏見,社會潛伏著極端情緒,B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德國社會組織對德國戰敗原因的錯誤認知以及由此產生的極端情緒,且材料中主要涉及對猶太人等的污蔑,不能簡單歸結為民族間矛盾異常尖銳,排除A項;材料雖提到德國對一戰戰勝國強迫其簽訂的和約不滿,但這只是部分內容,更重要的是體現出德國社會整體的極端情緒,排除C項;一戰結束后法西斯勢力尚未完全掌控德國社會輿論,材料中只是一些社會組織的觀點,不能說明法西斯操縱社會輿論,排除D項。16.【答案】B【詳解】從材料看到,技術工人家庭在貨幣收入和工資收入方面都比非技術工人家庭收入要高,這說明蘇聯注重保護技術型生產力,B項正確;蘇聯的工業化進程主要發生在1926年至1937年之間,因此“工業化進程”的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僅有工人階級收入的數據,并沒有其他社會階層的收入情況,因此無法得出貧富差距呈擴大態勢,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蘇聯注重保護技術型生產力,并不是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17.【答案】(1)特點:長期為患,后期越來越嚴重;多次改道,危害范圍不斷擴大;泥沙淤積造成河道堵塞,災害日益加劇;以河南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受害尤為嚴重。有利因素:統治者的重視和支持;東漢初期國家財力雄厚;免除水患是社會的共同愿望;治河策略得當;王景個人的不懈努力。(2)原因:人口快速增長加劇了人地矛盾;高產農作物的廣泛種植改變了山區地面覆蓋情況,天然植被大量減少造成生態環境惡化;黃河奪淮入海加劇了災難;政府力保運河漕運,影響了治黃投入。【詳解】(1)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三“明代時,河南境內共發生水災538次,明孝宗在位18年,河南有13年發生大水災。整個清代,河南境內發生較大及特大水災62次,平均每4.4年便有一次。”可知,長期為患,后期越來越嚴重;根據材料一“歷史上黃河中下游改道變化情況”可知,多次改道,危害范圍不斷擴大;根據材料二“此外,王景又將濮水、濟水等支流匯入黃河,使各支流相互溝通,以取得分流、分沙的效果。”可知,泥沙淤積造成河道堵塞,災害日益加劇;根據材料三“明代時,河南境內共發生水災538次,明孝宗在位18年,河南有13年發生大水災。整個清代,河南境內發生較大及特大水災62次,平均每4.4年便有一次。”可知,以河南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受害尤為嚴重。第二小問有利因素,根據材料二“黃河向東擺動,溝通黃河、淮河的重要水上航道汴渠被沖毀,漢明帝決心修整汴渠。”可知,統治者的重視和支持;根據材料二“受到漢明帝重用,命他征發夫役數十萬人,撥付百億經費,開始治河、治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初期國家財力雄厚;根據材料二“王景又將濮水、濟水等支流匯入黃河,使各支流相互溝通,以取得分流、分沙的效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治河策略得當;根據材料二“王景治河歷時一年完成,形成了一條入海最近、水流最暢、輸沙能力最強的行洪路線”可知,王景個人的不懈努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免除水患是社會的共同愿望。(2)根據材料三“嵩、少之間,平麓上至絕頂,樵伐無遺”與“中州少山木,即嵩、岳二室,僅寺觀中老樹數十株而已。其連峰疊皆童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高產農作物的廣泛種植改變了山區地面覆蓋情況,天然植被大量減少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根據材料二“1661——1776年,河南人均耕地面積由41.76畝下降到4.56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口快速增長加劇了人地矛盾;根據材料一“歷史上黃河中下游改道變化情況”可知,黃河奪淮入海加劇了災難;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府力保運河漕運,影響了治黃投入。18.【答案】(1)信息:以羅馬為中心,四通八達,覆蓋整個疆域;路面鋪設大石板,經久耐用;設計規范,利于排水;交通指示統一規范。(2)影響:有利于羅馬對外擴張的進程;加強了羅馬對全國的控制;促進了國內各地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便利了居民的生產生活。【詳解】(1)據材料“古羅馬帝國疆域和道路網”,可得出以羅馬為中心,四通八達,覆蓋整個疆域;據奧斯提亞安提卡的古羅馬道路遺跡可得出路面鋪設大石板,經久耐用;根據“古羅馬道路里程碑”,可得出交通指示統一規范。(2)據材料“古羅馬道路里程碑:每隔一段距離設置在比較醒目的地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刻寫道路的名稱、歸屬地、該地與羅馬城之間的距離、沿路將要到達的下一個地點和距離”,可得出有利于羅馬對外擴張的進程;加強了羅馬對全國的控制;據“古羅馬帝國疆域和道路網”,結合所學古羅馬交通四通八達促進了國內各地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便利了居民的生產生活。19.【答案】(1)影響:激化了歐洲各國的矛盾;加劇了歐洲的軍備競賽;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人類帶來沉重災難。(2)不同之處:中國發揮重要作用。原因:兩次世界大戰對歐洲造成沉重打擊;經濟危機的沖擊使得西方的國際地位不斷下降;西方長期奉行侵略擴張政策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對;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贏得世界尊重;世界多極化加速發展,新興力量崛起。(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同等賦分)【詳解】(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成的影響:同盟體系使局部沖突(如巴爾干問題)易升級為全面戰爭(如一戰的薩拉熱窩事件),激化了歐洲各國的矛盾;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對立局面(德奧意vs法俄英),導致軍備競賽升級,加劇了歐洲的軍備競賽;條約中的"自動參戰"條款(如法俄軍事協定)使危機爆發時各國缺乏回旋余地,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同時也給人類帶來沉重災難。(2)時空分別是一戰前的歐洲和當今世界。根據材料二“2013年,習近平主席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出訪俄羅斯期間,在莫斯科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連續六年寫入聯合國大會決議。”可知,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與一戰前的大國結盟相比所呈現出的不同之處為:中國發揮重要作用。據所學可知,呈現出的不同之處的原因在于: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不僅削弱了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也對其他西方國家產生了連鎖反應,進一步影響了它們的國際地位。經濟危機使得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戰,世界貨幣逐步走向多元化,這種多元化的趨勢削弱了單一貨幣的主導地位,使得西方國家在國際經濟中的影響力減弱。西方國家長期奉行侵略擴張的外交政策違背世界人民的意愿,而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了,國際地位提高了,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個和平、合作、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已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