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作業指導書_第1頁
質量管理作業指導書_第2頁
質量管理作業指導書_第3頁
質量管理作業指導書_第4頁
質量管理作業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質量管理作業指導書TOC\o"1-2"\h\u9914第一章質量管理基礎 3266311.1質量概念與原則 3180961.1.1質量概念 3234821.1.2質量原則 3326361.1.3質量管理的起源 4188831.1.4質量管理的發展階段 4286061.1.5質量管理的發展趨勢 416138第二章質量管理體系 5241531.1.6ISO9001標準的起源與發展 597361.1.7ISO9001標準的核心內容 5139751.1.8文件類型 512161.1.9文件編制要求 6140031.1.10文件審批與發布 6142741.1.11內部審核的目的 6274691.1.12內部審核的流程 6312861.1.13內部審核要求 610191第三章質量策劃 7192551.1.14質量策劃的定義 7273561.1.15質量策劃的目的 77721.1.16質量策劃的步驟 7223231.1.17質量目標設定 7160921.1.18質量目標分解 8278251.1.19質量計劃編制的目的 8165001.1.20質量計劃編制的步驟 819027第四章質量保證 916451.1.21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 10187971.1.22質量保證體系的運行 1019767第五章質量控制 108771.1.23質量控制定義 10256601.1.24質量控制目的 1079101.1.25質量控制范圍 11249181.1.26統計質量控制 11260341.1.27全面質量管理 11196581.1.28質量管理體系 11300621.1.29質量改進工具 12292911.1.30質量檢驗工具 1293821.1.31質量數據分析工具 1310388第六章質量改進 13190331.1.32質量改進的定義 1392321.1.33質量改進的必要性 13170971.1.34質量改進的原則 13266711.1.35質量改進的常用方法 1491451.1.36質量改進的具體步驟 147320第七章質量成本管理 15254631.1.37質量成本的定義 1578311.1.38質量成本的分類 1544601.1.39質量成本的計量 1546051.1.40質量成本的分析 16297091.1.41質量成本控制 1655731.1.42質量成本優化 1616217第八章供應商質量管理 1689861.1.43供應商選擇 16287491.1確定供應商選擇的標準 1744791.2供應商信息的收集與篩選 17319901.3供應商現場評審 17207621.3.1供應商評價 17179242.1評價體系的建立 17134282.2供應商評價的實施 17240782.3評價結果的運用 17115692.3.1供應商質量管理體系要求 1771451.1供應商應具備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17152401.2供應商應具備完善的生產過程控制體系,保證產品質量穩定。 17227211.3供應商應具備嚴格的原材料檢驗、過程檢驗和成品檢驗制度。 1737221.3.1供應商質量監督與考核 17327132.1對供應商的生產過程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監督,了解其質量控制情況。 1712282.2對供應商的產品進行抽檢,驗證其質量是否符合要求。 17257282.3對供應商的質量問題進行跟蹤,督促其整改并驗證整改效果。 17163532.3.1供應商質量改進 1831873.1鼓勵供應商主動進行質量改進,提高產品質量。 18245863.2與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分析質量問題,制定改進措施。 18309923.3定期對供應商的質量改進情況進行評估,保證改進措施的落實。 18295803.3.1供應商質量改進的意義 18288331.1提高供應商的產品質量,滿足企業需求。 18154191.2降低企業采購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 18142221.3增強供應商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實現共贏。 18304941.3.1供應商質量改進的方法 1842.1采用質量管理工具,如PDCA、六西格瑪等。 18148532.2開展供應商培訓,提高其質量意識和技術水平。 18193522.3加強與供應商的溝通,共同解決質量問題。 18243352.3.1供應商質量改進的實施 18305353.1制定質量改進計劃,明確改進目標、措施和時間節點。 18300083.2對供應商的質量改進計劃進行跟蹤,保證實施效果。 18113373.3定期對供應商的質量改進成果進行評價,持續推動供應商質量提升。 189820第九章質量風險管理 1811563.3.1質量風險管理的定義 18180063.3.2質量風險管理的目的 18265423.3.3質量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 1872103.3.4質量風險識別 1936743.3.5質量風險評估 19156993.3.6質量風險應對 19170223.3.7質量風險監控 1921676第十章質量教育與培訓 19289923.3.8目標 19147453.3.9內容 2053.3.10方法 2085203.3.11目標 20100083.3.12內容 20172313.3.13方法 20262103.3.14目標 21214933.3.15內容 2133363.3.16方法 21第一章質量管理基礎1.1質量概念與原則1.1.1質量概念質量是指產品或服務滿足規定或潛在需求的能力。質量包括內在質量和外在質量兩個方面。內在質量主要指產品的功能、可靠性、安全性和經濟性等;外在質量則包括產品的外觀、包裝、標識等。(1)功能:產品在特定條件下所具有的功能和功能指標。(2)可靠性:產品在規定時間內、規定條件下正常運行的能力。(3)安全性:產品在正常使用過程中,對人體和環境不造成危害的能力。(4)經濟性:產品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成本和效益的合理性。1.1.2質量原則(1)以顧客為中心:企業應始終關注顧客需求,將顧客滿意度作為衡量質量的核心指標。(2)領導作用:企業領導應承擔質量管理的主要責任,保證質量目標的實現。(3)全員參與:質量管理是全員參與的過程,企業應鼓勵員工積極參與質量管理活動,提高質量意識。(4)過程方法:質量管理應遵循過程方法,關注過程的有效性和效率。(5)系統管理:企業應將質量管理體系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管理。(6)持續改進:企業應不斷進行質量改進,提高產品質量和質量管理水平。(7)事實決策:質量管理應基于事實和數據,進行科學決策。(8)供應商關系:企業應與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提高產品質量。第二節質量管理發展歷程1.1.3質量管理的起源質量管理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當時主要關注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泰勒(Taylor)提出的科學管理方法,強調通過標準化、分工和監督來提高生產效率,為質量管理奠定了基礎。1.1.4質量管理的發展階段(1)質量檢驗階段: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質量管理主要依靠質量檢驗來保證產品質量。此階段的質量管理注重對產品的檢驗和篩選,以保證產品達到規定標準。(2)統計質量控制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質量管理開始引入統計方法,通過對生產過程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控制產品質量。此階段的質量管理以統計質量控制為核心。(3)全面質量管理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今,質量管理逐漸發展為全面質量管理(TQM)。全面質量管理強調企業全體員工參與質量管理,以顧客為中心,持續改進,追求卓越。1.1.5質量管理的發展趨勢(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全球經濟的發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成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必要條件。(2)企業社會責任:企業不僅要關注產品質量,還要關注環境保護、員工權益等社會責任。(3)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質量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如大數據分析、互聯網等。(4)質量管理與其他管理領域的融合:質量管理與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供應鏈管理等領域相結合,形成更全面的管理體系。第二章質量管理體系第一節ISO9001標準簡介ISO9001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的質量管理體系標準,旨在幫助組織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增強客戶滿意度,持續改進并實現可持續發展。以下是ISO9001標準的簡介:1.1.6ISO9001標準的起源與發展ISO9001標準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最早由英國標準協會(BSI)制定。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質量管理逐漸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1994年,ISO正式發布ISO9001標準,此后經過多次修訂,目前最新版本為2015版ISO9001。1.1.7ISO9001標準的核心內容ISO9001標準主要包括以下核心內容:(1)質量管理體系的基本要求:組織應建立、實施、保持并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以實現產品的符合性和增強客戶滿意度。(2)管理職責:最高管理者應保證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并承擔相應的領導責任。(3)資源管理:組織應確定并配備足夠的資源,以滿足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要求。(4)產品實現:從產品策劃、設計、生產、交付到售后服務,保證產品符合規定的要求。(5)測量、分析和改進:通過測量、分析和改進,保證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并持續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第二節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編制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編制是建立和實施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工作,以下是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編制的相關內容:1.1.8文件類型質量管理體系文件主要包括以下類型:(1)質量手冊:闡述組織的質量管理方針、目標和質量管理體系的基本框架。(2)程序文件:規定組織在質量管理活動中應遵循的程序和方法。(3)作業指導書:詳細描述某一具體過程的操作方法和要求。(4)記錄文件:記錄質量管理體系運行過程中的相關信息。1.1.9文件編制要求(1)文件應具有明確性、完整性、可讀性和可操作性。(2)文件內容應符合國家和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要求。(3)文件編制應遵循PDCA(策劃、實施、檢查、改進)循環原則。(4)文件編制過程中應充分征求相關部門和人員的意見,保證文件的適用性和有效性。1.1.10文件審批與發布(1)文件編制完成后,應提交給相關部門進行審查。(2)審批通過后,由最高管理者或授權人發布。(3)文件發布后,應保證相關部門和人員及時獲取并熟悉文件內容。第三節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是組織對自身質量管理體系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以下是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的相關內容:1.1.11內部審核的目的(1)評估質量管理體系是否符合ISO9001標準要求。(2)確定質量管理體系實施的有效性。(3)識別質量管理體系中的潛在問題和改進機會。(4)促進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1.1.12內部審核的流程(1)制定內部審核計劃,明確審核范圍、方法和時間安排。(2)組建內部審核團隊,對審核員進行培訓和選拔。(3)收集審核證據,進行現場審核。(4)編制審核報告,提出審核發覺和建議。(5)審核結果反饋給相關部門,制定糾正和預防措施。(6)對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驗證。1.1.13內部審核要求(1)內部審核應遵循客觀、公正、獨立的原則。(2)審核員應具備相應的資質和能力。(3)審核過程中,應充分溝通,保證審核結果的準確性。(4)審核報告應真實、全面地反映審核情況。第三章質量策劃第一節質量策劃概述1.1.14質量策劃的定義質量策劃是指在產品或服務開發過程中,為保證滿足顧客需求和期望,實現質量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預先規劃和設計活動。質量策劃旨在明確質量要求、制定質量政策和措施,保證產品或服務在質量方面具備競爭力。1.1.15質量策劃的目的(1)滿足顧客需求和期望:通過質量策劃,保證產品或服務能夠滿足顧客對質量的要求,提高顧客滿意度。(2)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通過質量策劃,優化產品設計、生產過程和服務流程,降低質量風險,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3)降低成本:通過質量策劃,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不良品率,減少質量損失,降低成本。(4)提升企業競爭力:通過質量策劃,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1.1.16質量策劃的步驟(1)分析顧客需求:通過市場調研、顧客訪談等手段,了解顧客對產品或服務的質量需求。(2)制定質量目標:根據顧客需求,設定明確、可量化的質量目標。(3)制定質量政策:明確企業質量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方向。(4)制定質量措施:針對質量目標,制定具體的實施措施。(5)質量策劃實施:將質量策劃內容分解到各個部門,明確責任人和時間節點。第二節質量目標設定與分解1.1.17質量目標設定(1)質量目標應具有明確性:質量目標應具體、明確,易于理解和執行。(2)質量目標應具有可衡量性:質量目標應能夠通過量化指標進行衡量。(3)質量目標應具有挑戰性:質量目標應具有一定難度,激發企業員工追求卓越。(4)質量目標應具有可實現性:質量目標應在企業能力范圍內,保證能夠實現。1.1.18質量目標分解(1)按照產品或服務過程分解:將質量目標分解到產品或服務的各個階段,如設計、生產、檢驗等。(2)按照部門分解:將質量目標分解到各個部門,保證各部門共同參與質量管理。(3)按照責任人分解:將質量目標分解到具體責任人,明確責任和任務。(4)按照時間節點分解:將質量目標分解到不同時間節點,保證按期完成。第三節質量計劃編制1.1.19質量計劃編制的目的(1)明確質量管理的具體任務和措施。(2)保證質量策劃的有效實施。(3)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水平。(4)降低質量風險。1.1.20質量計劃編制的步驟(1)確定質量計劃范圍:明確質量計劃涉及的產品或服務范圍。(2)收集相關資料:收集與質量計劃編制有關的技術、管理、法規等資料。(3)制定質量計劃內容:包括質量目標、質量措施、資源需求、時間節點等。(4)編制質量計劃文本:將質量計劃內容整理成文本形式。(5)審批質量計劃:提交給相關領導或部門審批。(6)發布質量計劃:將審批通過的質量計劃發布到各個部門執行。(7)質量計劃實施與監控:跟蹤質量計劃的實施情況,保證按計劃完成任務。第四章質量保證第一節質量保證概述質量保證是質量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保證產品或服務滿足預定的質量要求。質量保證通過一系列有計劃、有系統的活動來實現,包括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改進和質量審核等。質量保證的核心在于預防和識別質量問題,及時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從而提高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水平。質量保證的主要任務包括:(1)制定質量目標和質量計劃,明確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要求。(2)建立和完善質量管理體系,保證質量管理的有效實施。(3)對產品或服務的設計、生產、檢驗、銷售和使用等環節進行質量控制,保證質量要求得到滿足。(4)進行質量改進,不斷提高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水平。(5)開展質量審核,評估質量管理體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第二節質量保證措施為了實現質量保證的目標,企業應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質量方針和目標,明確企業對質量的承諾和追求。(2)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包括質量管理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等,保證質量管理的系統性和完整性。(3)加強人力資源管理,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和技術水平,保證員工具備履行質量職責的能力。(4)進行過程控制,保證生產過程穩定,降低質量風險。具體措施包括:a.制定合理的生產工藝和操作規程,保證生產過程的標準化和規范化。b.實施嚴格的原材料檢驗和過程檢驗,保證產品符合質量要求。c.對生產設備進行定期維護和保養,保證設備正常運行。d.對生產環境進行監控,保證環境條件滿足產品質量要求。(5)開展質量改進活動,鼓勵員工提出合理化建議,不斷優化生產過程,提高產品質量。(6)建立質量信息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和處理質量信息,為質量改進提供依據。(7)開展質量培訓,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和技能,保證質量管理的有效實施。第三節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與運行1.1.21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1)制定質量管理體系文件: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制定質量方針、質量目標、質量管理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等文件,明確質量管理的要求和流程。(2)確定質量管理體系組織結構:建立以質量管理為核心的組織結構,明確各級質量管理職責和權限,保證質量管理的有效實施。(3)開展質量管理體系培訓:對全體員工進行質量管理體系培訓,提高員工的質量意識和管理能力。(4)實施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將質量管理體系文件付諸實踐,保證各項質量管理活動按照文件要求進行。1.1.22質量保證體系的運行(1)質量策劃: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發展戰略,制定質量目標和質量計劃,明確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要求。(2)質量控制:對產品或服務的設計、生產、檢驗、銷售和使用等環節進行質量控制,保證質量要求得到滿足。(3)質量改進:通過質量改進活動,不斷優化生產過程,提高產品質量。(4)質量審核:定期開展質量審核,評估質量管理體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發覺問題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整改。(5)持續改進:根據質量審核結果和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和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實現質量管理水平的持續提升。第五章質量控制第一節質量控制概述1.1.23質量控制定義質量控制(QualityControl,簡稱QC)是指在生產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檢查、監督和改進活動,保證產品或服務達到預定的質量標準,滿足客戶需求的過程。1.1.24質量控制目的(1)保證產品或服務質量符合規定標準;(2)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可靠性;(3)降低生產成本;(4)提高客戶滿意度;(5)促進企業持續發展。1.1.25質量控制范圍質量控制貫穿于整個生產過程,包括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檢驗檢測、包裝儲存、銷售服務等多個環節。第二節質量控制方法1.1.26統計質量控制統計質量控制(StatisticalQualityControl,簡稱SQC)是利用統計方法對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和處理,從而對產品質量進行有效控制的方法。(1)控制圖法;(2)抽樣檢驗法;(3)實驗設計法;(4)方差分析等。1.1.27全面質量管理全面質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簡稱TQM)是指在企業內部全面開展質量管理活動,使全體員工參與,以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的一種管理理念和方法。(1)質量策劃;(2)質量保證;(3)質量改進;(4)質量培訓與教育等。第三節質量控制工具的應用1.1.28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管理體系(QualityManagementSystem,簡稱QMS)是一種系統性的管理方法,通過對企業內部質量活動進行組織、計劃、實施和檢查,以實現產品質量目標。(1)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2)ISO/TS16949汽車行業質量管理體系;(3)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等。1.1.29質量改進工具(1)七大基本質量工具:流程圖;查檢表;直方圖;散點圖;因果圖;控制圖;統計過程控制(SPC)。(2)高級質量改進工具:頭腦風暴;親和圖;樹狀圖;優先矩陣;PDPC法;FMEA法等。1.1.30質量檢驗工具(1)抽樣檢驗標準:GB/T2828.1《計數抽樣檢驗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質量限(AQL)檢索的逐批檢驗》;GB/T2829《周期檢驗計數抽樣程序及圖表》等。(2)檢驗方法:目測法;量測法;實驗室檢測等。1.1.31質量數據分析工具(1)描述性統計分析:平均數;中位數;眾數;極值等。(2)假設檢驗:單樣本t檢驗;雙樣本t檢驗;卡方檢驗等。(3)相關性分析:皮爾遜相關系數;斯皮爾曼相關系數等。第六章質量改進第一節質量改進概述1.1.32質量改進的定義質量改進是指在現有的質量管理基礎上,通過持續地識別和解決質量問題,提高產品、服務和過程的質量水平,從而達到滿足顧客需求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目的。質量改進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涉及企業各個層面的活動。1.1.33質量改進的必要性(1)提高產品競爭力:質量改進有助于提高產品的質量水平,滿足顧客需求,增強市場競爭力。(2)降低成本:通過質量改進,可以減少不良品產生,降低生產成本。(3)提升客戶滿意度:質量改進有助于提高客戶對產品的滿意度,從而增強客戶忠誠度。(4)提高企業效益:質量改進可以提升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提高企業效益。1.1.34質量改進的原則(1)以顧客為中心:質量改進應始終關注顧客需求,保證產品和服務滿足顧客期望。(2)數據驅動:質量改進應基于數據分析,以客觀的數據為依據,避免主觀判斷。(3)全員參與:質量改進需要企業全體員工共同參與,形成全員質量意識。(4)持續改進:質量改進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企業應不斷尋求改進空間,持續提升質量水平。第二節質量改進方法1.1.35質量改進的常用方法(1)全面質量管理(TQM):通過全員參與,對產品、服務和過程進行持續改進。(2)六西格瑪管理:通過降低變異性和缺陷率,提高產品、服務和過程的質量水平。(3)ISO質量管理體系:建立一套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保證企業各項活動符合國際標準。(4)質量工具和技術:如魚骨圖、帕累托圖、直方圖等,用于分析問題、制定改進措施。1.1.36質量改進的具體步驟(1)確定改進目標:明確質量改進的方向和目標。(2)分析現狀:收集和分析有關質量問題的數據,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3)制定改進措施:根據分析結果,制定針對性的改進措施。(4)實施改進:將改進措施付諸實踐,對過程進行優化。(5)檢查效果:評估改進措施的實施效果,驗證質量目標的達成情況。(6)持續改進:根據檢查結果,調整改進措施,持續提升質量水平。第三節質量改進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制造企業通過實施六西格瑪管理,降低了產品不良率某制造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品不良率較高,影響了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企業決定采用六西格瑪管理方法進行質量改進。通過成立項目團隊,對生產過程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找出影響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經過一系列改進措施的實施,產品不良率得到顯著降低,質量水平得到提升。案例二:某服務型企業通過優化服務流程,提高客戶滿意度某服務型企業發覺,客戶對服務的滿意度較低。為了提升服務質量,企業對服務流程進行優化。通過分析客戶需求,重新設計服務流程,簡化辦理手續,提高服務效率。實施優化措施后,客戶滿意度得到明顯提升,企業競爭力得到增強。案例三:某企業通過推行ISO質量管理體系,提升整體運營效率某企業為了提高整體運營效率,決定推行ISO質量管理體系。企業制定了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對各項活動進行規范化管理。通過實施ISO質量管理體系,企業各項活動更加有序,質量水平得到提升,整體運營效率顯著提高。第七章質量成本管理第一節質量成本概述1.1.37質量成本的定義質量成本是指企業在產品形成過程中,由于質量原因所產生的各種費用。它包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四部分。質量成本是衡量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1.1.38質量成本的分類(1)預防成本:預防質量問題的發生所需投入的成本,如質量培訓、質量策劃、過程控制等。(2)鑒定成本:為確定產品或服務是否符合質量要求所發生的成本,如檢驗、試驗、審核等。(3)內部故障成本:產品在交付前因質量問題導致的成本,如返工、廢品、停工等。(4)外部故障成本:產品交付后因質量問題導致的成本,如維修、退貨、索賠等。第二節質量成本計算與分析1.1.39質量成本的計量質量成本的計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直接計量法:根據實際發生的質量成本項目,直接計算各項成本。(2)間接計量法:通過計算與質量相關的各項費用,間接推算質量成本。(3)比率法:通過計算質量成本與銷售額、利潤等指標的比率,反映質量成本在企業運營中的地位。1.1.40質量成本的分析(1)質量成本構成分析:分析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在總質量成本中所占比重,找出成本控制的重點。(2)質量成本趨勢分析:對質量成本的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了解質量成本的波動趨勢。(3)質量成本效益分析:計算質量成本與銷售額、利潤等指標的比率,評估質量管理活動的經濟效益。第三節質量成本控制與優化1.1.41質量成本控制(1)制定質量成本預算:根據企業發展戰略和質量管理目標,合理預測質量成本,并制定相應的預算。(2)落實質量成本責任: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質量成本責任,保證質量成本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執行。(3)加強質量成本核算:建立健全質量成本核算體系,及時反映質量成本實際情況,為決策提供依據。1.1.42質量成本優化(1)降低預防成本:通過優化質量管理體系、提高質量意識,降低預防成本。(2)提高鑒定效率:采用先進的質量檢測設備和技術,提高鑒定效率,降低鑒定成本。(3)減少內部故障成本:加強過程控制,降低廢品率、返工率等,減少內部故障成本。(4)降低外部故障成本:提高產品可靠性,減少售后服務成本,降低外部故障成本。(5)持續改進:通過質量改進活動,不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質量成本。第八章供應商質量管理第一節供應商選擇與評價1.1.43供應商選擇1.1確定供應商選擇的標準在選擇供應商時,企業應首先明確供應商選擇的標準,包括但不限于供應商的資質、信譽、產品質量、價格、供貨周期、售后服務等方面。企業可根據自身需求和行業標準制定相應的選擇標準。1.2供應商信息的收集與篩選企業應通過多種渠道收集供應商信息,如行業展會、互聯網、行業協會等。在收集到供應商信息后,對其進行篩選,篩選出符合企業要求的供應商。1.3供應商現場評審對篩選出的供應商進行現場評審,了解其生產設備、技術水平、管理體系等方面的情況,以確認其是否符合企業要求。1.3.1供應商評價2.1評價體系的建立企業應根據供應商選擇的標準,建立一套科學的供應商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指標、評價方法、評價周期等。2.2供應商評價的實施按照評價體系對供應商進行評價,包括供應商的質量、交期、價格、服務等方面。評價結果可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等級。2.3評價結果的運用根據評價結果,對供應商進行分級管理,優秀供應商可優先合作,不合格供應商需進行整改或淘汰。第二節供應商質量控制2.3.1供應商質量管理體系要求1.1供應商應具備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1.2供應商應具備完善的生產過程控制體系,保證產品質量穩定。1.3供應商應具備嚴格的原材料檢驗、過程檢驗和成品檢驗制度。1.3.1供應商質量監督與考核2.1對供應商的生產過程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監督,了解其質量控制情況。2.2對供應商的產品進行抽檢,驗證其質量是否符合要求。2.3對供應商的質量問題進行跟蹤,督促其整改并驗證整改效果。2.3.1供應商質量改進3.1鼓勵供應商主動進行質量改進,提高產品質量。3.2與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分析質量問題,制定改進措施。3.3定期對供應商的質量改進情況進行評估,保證改進措施的落實。第三節供應商質量改進3.3.1供應商質量改進的意義1.1提高供應商的產品質量,滿足企業需求。1.2降低企業采購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1.3增強供應商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實現共贏。1.3.1供應商質量改進的方法2.1采用質量管理工具,如PDCA、六西格瑪等。2.2開展供應商培訓,提高其質量意識和技術水平。2.3加強與供應商的溝通,共同解決質量問題。2.3.1供應商質量改進的實施3.1制定質量改進計劃,明確改進目標、措施和時間節點。3.2對供應商的質量改進計劃進行跟蹤,保證實施效果。3.3定期對供應商的質量改進成果進行評價,持續推動供應商質量提升。第九章質量風險管理第一節質量風險管理概述3.3.1質量風險管理的定義質量風險管理是指在產品或服務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通過對質量風險的識別、評估、應對和監控,降低質量風險對產品或服務質量的不利影響,保證滿足顧客需求和法律法規要求的過程。3.3.2質量風險管理的目的(1)提高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2)降低質量風險帶來的損失,提高企業經濟效益。(3)保證顧客滿意,維護企業形象。3.3.3質量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2)全過程管理,系統化、規范化。(3)持續改進,不斷提高質量風險管理水平。第二節質量風險識別與評估3.3.4質量風險識別(1)收集信息:收集與產品或服務質量相關的信息,包括設計、生產、檢驗、使用等環節。(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