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賓市三中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四川省宜賓市三中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四川省宜賓市三中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四川省宜賓市三中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四川省宜賓市三中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省宜賓市三中2024-2025學年高二3月月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哪吒”應為“那羅鳩婆”之簡譯,譯名對應梵語“Nalakubara”或“Nalakuvara”,身份是毗沙門(Vaisravana)之子。Vaisravana又音譯為“毗沙門”或“吠室羅伐那”。早期的“吠陀”文獻中,吠室羅伐那身份是羅剎之王。隨著雅利安文化與達羅毗荼文化融合的加深,吠室羅伐那的地位顯著提升。經過兩大史詩和各種“往世書”的改編和塑造,他不僅擁有完整的身世,而且獲得財神及一方守護神的神格。佛教從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羅伐那的神話傳說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現在與毗沙門相關的經文中。佛教東傳后,公元6~7世紀,受基督教影響,佛教中出現密教這一派別,并廣泛傳播,毗沙門信仰隨之在中國普及,哪吒作為親屬也逐漸受到世人關注。后世流傳的民間傳說及小說戲劇中,哪吒與毗沙門的關系皆定格為父子,“三太子”之名深入人心。哪吒的職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詳細描述。捧塔,持戟、執杖是哪吒典型的外貌特征。《毗沙門儀軌》載哪吒常捧塔跟隨在毗沙門身側,托塔是他的主要職責。單獨行事時,哪吒亦被稱作“藥叉大將”“鬼神王”。其使命在于護持佛法,守護國王大臣,并以金剛杖懲處不善者。晚唐以后,哪吒的形象逐漸受中國佛教的其他宗派影響,演變出各種奇特的造型。宋代禪宗典籍中不僅經常出現“念怒那吒”,還有“三頭大將”和“入僻”描述,且“八臂”說更為普遍。晚唐之前的哪吒形象基本都是少年,其身份、職責與佛典所記無異。隨著密教的興起和毗沙門信仰的東傳,哪吒的形象在本土文化對外來宗教的吸收、借鑒過程中逐步走出佛教經典,融入中國古典文學,開始朝中國化、世俗化的方向發展。晚唐至宋朝,先是“析骨還父,析肉還母,蓮花化身”的故事開始流行。其后是毗沙門信仰與英雄李靖的傳說合流,哪吒從毗沙門之子演變為李靖之子。最后則是哪吒形象融入道教體系,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漸盛行,哪吒隨之被道教吸收,演變成道教神將。他所使用的法器也不再是以往佛典描繪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常見的火象法器火球。元明時代,哪吒的故事在沿襲和改編宋人傳說的基礎上,更趨于大眾化、多樣化、完整化。明初的神仙傳記類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那吒太子”條目收錄的哪吒故事已接近完整,所涉主題包括:變身道教神,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重生后“玉帝即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帥之領袖,永鎮天門”;少年形象,“身長六丈”,顯現“三頭九眼八臂”相,“靈通廣大”,法器是槍、繡球和磚;“托胎于李靖”;有兄長金吒、木吒:“腳踏水晶殿”,“殺九龍”;“射死石記娘娘之子”,后“西戰而戮之”;“割肉刻骨還父”;世尊“折荷菱為骨、藕為肉,系為脛,葉為衣而生之”。由此可見,元末明初,哪吒的故事已經基本成型,且逐步脫離佛教,道教化傾向明顯。以此為基礎,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說《西游記》和《封神演義》對哪吒的故事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寫和擴充。吳承恩顛覆了哪吒傳統的少年神形象,將他塑造為俊美英武的孩童神,對后世文藝作品及民間信仰影響深遠。《封神演義》是古代哪吒書寫的巔峰之作,亦是定型之作。小說較之前的本子增補了哪吒源自佛典“肉球出生”的傳說,加上道教“靈珠子化身”的標簽,并拜太乙真人為師;同時“大鬧龍宮”的時間具體設定在七歲,以反差感增添故事張力;此外,補充“析骨還父”的理由是“一人行事一人當,不累雙親”,在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內建立其倫理合法性。最后,是重塑、細化哪吒形象,太乙真人授予其火尖槍、風火輪及乾坤圈、混天綾等法器,配合其“三首八臂”相,由此哪吒完全演化成世人熟知的少年英雄形象,并成為中國民間信仰及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成熟意象。(摘編自任婧《從無名氏到大英雄:論哪吒形象的演變與東傳》)材料二:青少年作為現實社會備受關注的群體,其渴望的社會認同、文化認同、身份認同一直是動畫電影中傳統文化與時代轉化結合的要點。與成人世界的主流文化價值不同,青年文化是具有一定對抗性的文化系統,而青春文化中的亞文化則表現最為典型,多指青年群體在參與社會文化中具有的反叛性、邊緣性、對抗性和批判性。同時,青年的反抗意識還兼具跨代性,這點亙古不變,在眾多傳統文化角色塑造中亦有所表達。如先秦古籍《山海經?北山經》中的女娃精衛,《木蘭辭》中的花木蘭,《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西游記》《封神演義》中提到的哪吒等。魔童哪吒處于被“禁錮”的青少年時期,因魔珠錯投,被迫受困于家宅,無法開啟正確方式與現實社會相處,時而孤獨、掙扎。時而糾結、反抗,但始終未停止對外界的探索,“出逃”成為他日常主要行為之一。這很像人類的青少年時期具有的特殊性,在來完成社會化和社會身份轉變之前,不具備穩定的、現實意義上的認同與理解。傳統儒家思想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強調修身養性。魔童哪吒恰恰為引導青少年走向現實提供思考,突破了動畫本身低齡化觀看的界限,使得傳統哪吒具備當下時代新青年特征,并將藝術作品飽含的民族文化發展與脈絡性呈現,最終以青少年段成長敘事關注人內心需求的做法,完成了現實個體自我重構與時代精神的建設性表達。………哪吒從文學到電影的跨媒介敘事,本質是一種可書寫的參與式文化創造行為。在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包含辯證的人文思想。雖然隨著時代變遷,神話人物的傳統個性與權威性早已在千百年流轉的民間性敘事中逐漸消解。但值得注意的是其豐富性與可能性卻在時間的推移中不斷外延,故事世界的疆域變得無從限定。這決定了哪吒形象可以隨所處時代與社會發展需求而進行演變,并展現出特定的文化身份投射與時代人文精神。(摘編自徐晨、萬俊杰《用動畫電影的生動形象講好中國故事》)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話中的羅剎之王,因佛教密宗東傳而直接演變為中國民間信仰中的“三太子”。B.唐初佛典中哪吒以“捧塔”為主要職責,其使命主要以守護為主,同時還負責懲處不善者。C.宋代禪宗典籍中的哪吒形象以“八臂”為主,這一形象已經脫離佛教經典,融入道教神將體系。D.《封神演義》通過賦予哪吒“靈珠子化身”等設定,使其完全脫離了佛教與道教的影響。2.下列對兩則材料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哪吒形象從印度化到中國化的演變,經歷了文化融合中“吸收—改造—創新”的路徑。B.哪吒法器從佛塔,戟等到火球的轉變,本質上反映了文化融合中外來屬性的本土化重構。C.動畫電影結合現實,賦予哪吒“新青年特征”,說明傳統文化只有顛覆原型才能傳承。D.從文學到電影的跨媒介敘事,哪吒形象的變化能體現民族文化在時代需求中的動態發展。3.材料二提到魔童哪吒“以青少年階段成長敘事關注人的內心需求”,下列最能體現這一觀點的一項是()A.魔童哪吒反復“出逃”的行為實則是普通個體在遭遇不公時不屈服、自我成長的現實隱喻。B.哪吒“析肉刻骨還父”的舉動被賦予了“不累雙親”的倫理意義,契合傳統孝道價值觀。C.魔童哪吒的孤獨掙扎與對外界的探索,映射青少年在身份認同缺失時的心理困境與成長訴求。D.《封神演義》通過“大鬧龍宮”情節突出哪吒的叛逆性格,強化其少年英雄的傳奇色彩。4.材料一和材料二對哪吒形象的解讀側重點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5.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研習單元時,班級準備舉行“中華文化生命力”的演講比賽,你準備舉哪吒的例子進行佐證。請結合兩則材料,從“文化生命力”的角度,分析哪吒形象歷經千年仍有極強生命力的原因。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理水(節選)魯迅當兩位大員回到京都的時候,別的考察員也大抵陸續回來了,只有禹還在外。他們在家里休息了幾天,水利局的同事們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們接風。這一天真是車水馬龍,不到黃昏時候,主客就全都到齊了,院子里卻已經點起庭燎來,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門外虎賁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齊咽口水。酒過三巡,大員們就講了一些水鄉沿途的風景,蘆花似雪,泥水如金,黃鱔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來的民食來,都裝著細巧的木匣子,蓋上寫著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體,有的是倉頡鬼哭體,大家就先來賞鑒這些字,爭論得幾乎打架之后,才決定以寫著“國泰民安”的一塊為第一,因為不但文字質樸難識,有上古淳厚之風,而且立言也很得體,可以宣付史館的。局外面也起了一陣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漢,面目黧黑,衣服破舊,竟沖破了斷絕交通的界線,闖到局里來了。衛兵們大喝一聲,連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擋住他們的去路。“什么?——看明白!”當頭是一條瘦長的莽漢,粗手粗腳的,怔了一下,大聲說。衛兵們在昏黃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舉戈,放他們進去了。局里的大廳上發生了擾亂。大家一望見一群莽漢們奔來,紛紛都想躲避,但看不見耀眼的兵器,就又硬著頭皮,定睛去看。頭一個雖然面貌黑瘦,但從神情上,也就認識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隨員。這一嚇,把大家的酒意都嚇退了,沙沙的一陣衣裳聲,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徑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卻伸開了兩腳,把大腳底對著大員們,又不穿襪子,滿腳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繭。隨員們就分坐在他的左右。“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膽的屬員,膝行而前了一點,恭敬的問。“你們坐近一點來!”禹不答他的詢問,只對大家說。“查的怎么樣?”大員們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覷,列坐在殘筵的下面,看見咬過的松皮餅和啃光的牛骨頭。非常不自在——卻又不敢叫膳夫來收去。“稟大人,”一位大員終于說。“倒還像個樣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產不少;飲料呢,那可豐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實,他們是過慣了的。”“卑職可是已經擬好了募捐的計劃,”又一位大員說。“準備開一個奇異食品展覽會,另請女隗小姐來做時裝表演,來看的可以多一點。”“這很好。”禹說著,向他彎一彎腰。“不過第一要緊的是趕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學者們接上高原來。”第三位大員說,“學者們有一個公呈在這里,他們以為文化是一國的命脈,學者是文化的靈魂,只要文化存在,華夏也就存在,別的一切,倒還在其次……”“他們以為華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員道,“減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況且那些不過是愚民,那喜怒哀樂,也決沒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放他媽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卻大聲的說道:“我經過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確是錯誤了。以后應該用‘導’!不知道諸位的意見怎么樣?”靜得好像墳山;大員們的臉上也顯出死色,許多人還覺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請病假了。“這是蚩尤的法子!”一個勇敢的青年官員悄悄的憤激著。“卑職的愚見,竊以為大人是似乎應該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須白發的大員,這時覺得天下興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橫,置死生于度外,堅決的抗議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老大人升天還不到三年。”禹一聲也不響。“況且老大人化過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來湮洪水,雖然觸了上帝的惱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淺了一點了。這似乎還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須發的大員說,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兒子。禹一聲也不響。“我看大人還不如‘干父之蠱’,”一位胖大官員看得禹不作聲,以為他就要折服了,便帶些輕薄的大聲說,不過臉上還流出著一層油汗。“照著家法,挽回家聲。大人大約未必知道人們在怎么講說老大人罷……”“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評的好法子,”白須發的老官恐怕胖子鬧出岔子來,就搶著說道。“別的種種,所謂‘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壞在這一點上。”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說我的爸爸變了黃熊,也有人說他變了三足鱉,也有人說我在求名,圖利。說就是了。我要說的是我查了山澤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見,已經看透實情,打定主意,無論如何,非‘導’不可!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他舉手向兩旁一指。白須發的,花須發的,小白臉的,胖而流著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員們,跟著他的指頭看過去,只見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東西,不動,不言,不笑,像鐵鑄的一樣。(節選魯迅《故事新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5月版)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段中,洪災中的民間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員們轉化為“水鄉沿途的風景”等談資,這不僅是諷刺,更表達了憂憤。B.魯迅善以細節傳神,文中寫胖大官員臉上“流出著一層油汗”,與寫祥林嫂“眼珠間或一輪”一樣,都是以外在細節刻畫人物內在特征。C.針對禹提出的“導”的治水方法,眾大員軟硬兼施,口口聲聲“老大人”,是以所謂“孝”給禹施壓,實質上還是反對禹的變革。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時裝表演”“摩登”等現代詞語,以游戲筆墨顛覆了“大禹治水”的嚴肅性與真實性,從而傳達出歷史的虛無感。7.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請談談本文是如何具體塑造這樣的“中國的脊梁”的。8.《理水》是魯迅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一篇,請從“故事”與“新編”的角度簡析本文的基本特征。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白居易,字樂天,太原人。年十五六時,袖文一編,投著作郎吳人顧況。況能文,后進文章無可意者。覽居易文,不覺迎門禮遇曰:“吾謂斯文遂絕,復得吾子矣。”貞元十四年,始以進士就試。自讎校至結綬畿甸,所著歌詩數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聞禁中。章武皇帝納諫思理,渴聞讜言,召入翰林為學士。十年七月,盜殺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論其冤,急請捕賊以雪國恥。宰相以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會有素惡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華無行,執政方惡其言事,奏貶為江表刺史。詔出中書舍人王涯上疏論之言居易所犯狀跡不宜治郡,追詔授江州司馬。時元稹在通州,篇詠贈答往來,不以數千里為遠。十四年三月,元稹會居易于峽口,停舟夷陵三日,置酒賦詩,戀戀不能訣。其年冬,召還京師。凡朝廷文字之職,無不首居其選,然多為排擯,不得用其才。(選自《舊唐書·白居易傳》,有刪改)材料二:微之,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仆雖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云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故覽仆詩者,知仆之道焉。其余雜律詩,或誘于一時一物,發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但以親朋合散之際,取其釋恨佐歡。(選自白居易《與元九書》,有刪改)9.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詔出A中書B舍人王涯C上疏D論之E言居易所犯F狀跡G不宜治郡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袖,用袖子籠著,與《伶官傳序》“函梁君臣之首”中“函”的用法相同。B.會,恰逢、正趕上,與《蘇武傳》“會武等至匈奴”中“會”的意思相同。C.善,使美好、修治,與《鴻門宴》“素善留侯張良”中“善”的意思相同。D.“非平生所尚”與《鴻門宴》中“若屬皆且為所虜”中“所”的用法不同。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白居易從校對文字到出仕做官,寫的數十百首詩歌都意存諷諫,針砭時弊,補政事缺漏。B.有人指摘白居易的文章華而不實沒有操行,執政正厭惡白居易越職言事,于是奏請貶黜。C.白居易認為無論處于困境還是顯達,大丈夫都應堅守道并順應時勢,如此便能進退自得。D.雜律詩多為白居易與親友聚合分離時所作,雖偶有即興創作,但始終以諷喻現實為主旨。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章武皇帝納諫思理,渴聞讜言,召入翰林為學士。(2)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13.如果為白居易撰寫一則人物短評,請結合兩則材料列出評價要點。三、古代詩歌閱讀(本大題共1小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憶昔①陸游憶昔西游②變姓名,獵圍屠肆狎③豪英。淋漓縱酒滄溟窄,慷慨狂歌華岳④傾。壯士有心悲老大⑤,窮人無路共功名。生涯自笑惟詩在,旋種芭蕉聽雨聲。【注】①此詩為陸游即將離開建安時所寫。陸游54歲時任福建建安通判,半年后改任只有虛職的閑官。②西游:指陸游數年前曾前往陜西、四川為幕僚,深入軍旅生活,輔佐抗金事業,然其北伐抗金計劃屢遭朝廷否決。③狎:同“壓”。④滄溟、華岳:滄溟即大海,華岳即華山。⑤老大:這里指年紀大。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照應了詩題,描寫詩人回憶自己西行游歷過程中變更姓名,與豪杰、英雄在獵場和屠宰場中交往的場景。B.頷聯描寫詩人酣暢飲酒,讓大海顯得狹窄,慷慨高歌,讓華山為之傾倒,凸顯了詩人內心的豪邁之氣。C.頸聯將“壯士”心有壯志卻年華已逝與“窮人”只懂得追求功名進行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只追求功名利祿之人的諷刺之情。D.這首詩融記敘、議論、抒情等為一體,既呈現了詩人往日快意的生活,又融入了詩人深沉的人生思考。15.尾聯蘊含了詩人哪些情感?請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16.補寫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過秦論》中“,”形象地描寫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將領、士兵守衛要塞,盤問過往行人的情景。(2)關鍵時刻,無數“逆行者”用大愛樹起豐碑,我們可以用司馬遷《屈原列傳》中“,”兩句贊美他們可比日月的精神。(3)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指出應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過于沉迷于所鐘愛之事的句子是“,”。(4)《阿房宮賦》中用“六王畢,四海一”來形容秦始皇滅掉諸侯國統一天下的過程,《過秦論》中“,”與此句表達的意思相同。(5)《屈原列傳》中稱贊《離騷》“言淺意深”的兩句是“,”。五、語言文字運用(本大題共2小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體驗:明明是同樣的氣溫,在春天和秋天的感受卻大為不同。春天,早上出門時氣溫10度,我們穿著單衣走在太陽下,(甲);但在秋天,同樣是10度的清晨,我們披著外套,風一吹立馬開始瑟瑟發抖。深入探究“同溫不同感”前,不妨先了解一下人體對冷作出反應的過程。氣溫下降時,我們皮膚上的溫度感受器最先捕捉到變化,并將信號傳遞給下丘腦。收到寒冷信號,下丘腦一般會指揮身體做出兩種應對措施:①首先是血管收縮,甚至是皮膚等外周血管的收縮。②血管收縮可以減少皮膚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熱交換,③從而幫身體減少熱量流失;④其次,我們還會通過顫栗肌肉增加熱能,⑤這就是人在冬天忍不住“打寒顫”的原因。研究人員發現,和住在熱帶地區的人比,北極原住民面對寒冷時,血管收縮和打寒顫的程度更小。這是因為(乙)。讓漁民和普通人把手泡在同樣溫度的冰水中,漁民手部的溫度會略高一些,這也是身體為適應寒冷做出的反應。春天時,我們經歷了漫長寒冬,變得像北極居民一樣,對冷更加包容,因此當氣溫略微回升,立刻顯得燥熱起來。而秋天的我們剛度過漫漫長夏,像熱帶居民一樣沒有對冷產生“免疫”,因此氣溫一降,就被凍得不行了。當然了,(丙),各領域專家見仁見智:地理學家認為春天太陽直射點更靠近北半球,太陽輻射強,所以感覺更暖和;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在春天和秋天對相同氣溫的不同感受,也可能是受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不過,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更好地克服換季中的不適感,比如運動。何不走出家門邁開腿,讓春天的10度與秋天的10度無限接近?17.與文中畫橫線的雙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A.“修辭立其誠”是《易傳·文言》中的一句話。這句話雖然是兩千年以前講的,現在人應加以肯定。B.原本二十幾集就能把故事講清楚,非要拖到四十幾集,電視劇“注水”令觀眾很不滿。C.有幾個“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場去收集一些萵苣的菜葉,用鹽一浸,這就是她們難得的佳肴。D.但不久,他們竟一同被捕,我的那一本書,又被沒收,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里了。18.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這溝沿上的草,毫無顧忌地生長,冰草蔥綠而稠密的細長葉子覆蓋了水溝,染綠了流水。還不夠,又搖搖擺擺地躥出了纖纖花穗!甘草笨拙的葉子也是那么茂盛。這讓我怎么告訴你,這片野灘曾經的荒涼?這溝沿上的草生機勃勃的,走在這層層草上,還要用手時時擋開那綠得笑哈哈的白楊枝條。占著這流水的便宜,草們茁壯成長著。春天里開得最早的狗牙花和剛露芽就開始婉轉地眨媚眼的冰草都長得尺把高了。哎呀,沙旋覆花已急不可待了,一洼洼,一坡坡,全打苞兒了。趕明兒,那又是怎樣的圖景!那時候,又讓我怎么描寫你?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是個長句,請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愿意。21.文中加點的兩個“你”,指代并不相同,請結合語境分析其表達效果。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現代文閱讀Ⅰ中寫道:“人既是理性的,也是情緒化的,正是理性與情感的融合構成了人性的基礎。”但現實中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理性與情感的平衡,他們有的偏于理性,待人沉穩,處事冷靜;有的偏于感性,享受生活,追求詩意。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答案】1.B2.C3.C4.①材料一側重歷史,按時間順序分析佛教、道教及文學作品對哪吒形象演變的影響。②材料二聚焦現實,探討動畫電影中哪吒形象與青少年文化的結合及其時代意義。5.哪吒形象歷經千年仍有極強生命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文化融合(或文化形象的包容性)。能借鑒外來文化元素,如吸納印度教、佛教元素;結合本土需求,融入道教體系,并通過“三教合一”實現本土化重構(如法器的變化),適當世俗化并進行合流。②與時代精神相適配。哪吒形象能根據社會需求調整角色設定,如明代關注反抗精神,當代映射青少年成長困境,增強文化認同。③保持媒介載體的多樣性。從佛典、小說到影視,《封神演義》定型文學形象,動畫電影引發青少年共鳴,跨媒介敘事拓展受眾范圍,保持了形象的新鮮感。④核心價值的延續性。始終保留“反抗”“責任”等普世精神,并通過賦予倫理意義如“一人做事一人當”強化道德合法性。【詳解】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哪吒早期是印度神話中的羅剎之王”“直接演變”錯誤。原文提到“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身份是毗沙門(Vaisravana)之子”,哪吒并非羅剎之王。且哪吒演變為中國民間信仰中的“三太子”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經歷了文化融合、形象演變等多個階段,并非因佛教密宗東傳而直接演變。C.“宋代禪宗典籍……融入道教神將體系”錯誤。“宋代禪宗典籍”中并未提及哪吒形象融入道教體系,時間上錯誤,原文為“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漸盛行,哪吒隨之被道教吸收,演變成道教神將”。D.“完全脫離”錯誤。《封神演義》中哪吒仍保留道教法器與道家淵源,還留有佛典里的三頭八臂化身。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材料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C.“只有顛覆原型才能傳承”錯誤。動畫電影賦予哪吒“新青年特征”,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但不能說傳統文化只有顛覆原型才能傳承,這種說法過于絕對。材料強調的是哪吒形象可以隨時代與社會發展需求演變,并非顛覆原型。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的能力。A.材料二提到“出逃”是魔童哪吒的日常行為,但所反映的是普通個體在遭遇不公時的普遍狀態,而非只強調“青少年段”。B.屬于材料一中《封神演義》對哪吒形象往傳統倫理的方向改編,與材料二提到的“青少年內心需求”無關。C.直接對應材料二對“魔童哪吒”的描述——“孤獨、掙扎、反抗”“未完成社會化時的認同缺失”,并指出其通過“成長敘事”關注內心需求,符合題干要求。D.側重文學形象塑造,未涉及對“內心需求”的深層探討。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比較材料的能力。①材料一側重歷史,按時間順序分析佛教、道教及文學作品對哪吒形象演變的影響。材料一開篇指出“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接著按時間順序闡述,“佛教從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羅伐那的神話傳說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現在與毗沙門相關的經文中”,說明佛教對早期哪吒形象的影響。“公元6~7世紀,受印度教影響,佛教中出現密教這一派別……哪吒作為親屬也逐漸受到世人關注”,體現了密教傳播對哪吒形象受關注的推動。“晚唐至宋朝……哪吒從毗沙門之子演變為李靖之子。最后則是哪吒形象融入道教體系”,表明道教對哪吒形象演變的作用。“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說《西游記》和《封神演義》對哪吒的故事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寫和擴充”,強調了文學作品對哪吒形象的進一步塑造。整體是按照時間順序,分析了佛教、道教及文學作品對哪吒形象演變的影響,側重點在于歷史發展。②材料二聚焦現實,探討動畫電影中哪吒形象與青少年文化的結合及其時代意義。材料二提到“青少年作為現實社會備受關注的群體,其渴望的社會認同、文化認同、身份認同一直是動畫電影中傳統文化與時代轉化結合的要點”,點明了探討的背景是現實中青少年的需求。“魔童哪吒處于被‘禁錮’的青少年時期……這很像人類的青少年時期具有的特殊性”,將魔童哪吒與青少年時期的特點相聯系。“魔童哪吒恰恰為引導青少年走向現實提供思考……完成了現實個體自我重構與時代精神的建設性表達”,強調了動畫電影中哪吒形象與青少年文化結合的時代意義,側重點在于現實層面。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①文化融合:“哪吒的原型可以追溯至印度”“佛教從印度教吸收了吠室羅伐那的神話傳說后,早期哪吒形象大都出現在與毗沙門相關的經文中”,表明哪吒形象借鑒了外來文化元素,吸納了印度教、佛教元素。“宋代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日漸盛行,哪吒隨之被道教吸收,演變成道教神將。他所使用的法器也不再是以往佛典描繪的塔、戟或杖,而是道教常見的火象法器火球”,體現了結合本土需求,融入道教體系,并通過“三教合一”實現本土化重構,如法器的變化,還適當世俗化并進行合流,展現了文化的融合和包容性。②與時代精神相適配:“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說《西游記》和《封神演義》對哪吒的故事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寫和擴充。吳承恩顛覆了哪吒傳統的少年神形象,將他塑造為俊美英武的孩童神”,說明明代關注哪吒的反抗精神等,對其形象進行了調整。“魔童哪吒處于被‘禁錮’的青少年時期……映射了青少年在身份認同缺失時的心理困境與成長訴求”,表明當代哪吒形象映射成長困境,能根據社會需求調整角色設定,與時代精神相適配。③保持媒介載體的多樣性:“哪吒的職司和外貌特征在佛典中有詳細描述”“明初的神仙傳記類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那吒太子’條目收錄的哪吒故事已接近完整”“盛行于明代的神魔小說《西游記》和《封神演義》對哪吒的故事進行了更加深入的改寫和擴充”,體現了從佛典、小說到影視等不同載體。《封神演義》定型了文學形象,動畫電影中魔童哪吒引發青少年共鳴,通過媒介敘事拓展了受眾范圍,保持了形象的新鮮感。④核心價值的延續性:材料中哪吒一直具有“反抗”精神,如在《封神演義》中的“大鬧龍宮”等情節。“補充‘析骨還父’的理由是‘一人行事一人當,不累雙親’,在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內建立其倫理合法性”,體現了“責任”等普世精神,始終保留這些核心價值,并通過賦予倫理意義強化其合法性,保證了形象的延續性。【答案】6.D7.(1)外貌描寫。作者描寫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漢,面目黧黑,衣服破舊”,寫他破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腳。(2)語言描寫。簡短有力的語言,突出人物的樸素、沉著、堅定、務實和富于遠見卓識。(3)對比手法。通過大禹和大臣們的對比來刻畫形象大禹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膽識。8.(1)從內容上說,這篇小說取材于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但是作者虛構了很多原故事中不存在的人物和情節,推陳出新。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獻,富有歷史韻味;(2)“新編”表現為新的歷史講述方式,如細節虛構、現代詞語摻入、雜文筆法使用,作品充滿想象力及創造性;(3)這篇小說以傳說為基礎,以新編為手法,體現出一種創新思維。著眼于對歷史與現實均作出關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的能力。“以游戲筆墨顛覆了‘大禹治水’的嚴肅性與真實性,從而傳達出歷史的虛無感”錯誤,魯迅從反顧歷史和諷喻現實的目的出發,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在上古時代的神話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現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傳統歷史小說的范圍,呈現出鮮明的怪誕性和諷刺喜劇情調。故D錯誤。7.本題考查學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大禹形象的塑造,體現了魯迅在30年代中國內憂外患、災難頻仍的嚴峻形勢下對宏揚民族優秀文化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高度重視。其時,國內政局黑暗、民生凋敝,日軍加緊侵略,國土不斷淪喪,輿論界彌漫著悲觀失望的調子。為此,魯迅寫作《理水》,贊頌大智大勇、自苦實干、公而忘私的大禹,意在借古代的英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展現,激勵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強意識,啟發國民直面現實災難,從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精英人物身上吸取力量。具體的,可從肖像、語言、對比手法幾個角度來展開分析。8.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理水》的基本特征要緊扣小說的人物、情節、主題三個要點去答題。作品中讓人們習見不驚的熟悉事物以陌生的面目出現,使事物蘊含的滑稽丑陋性質基于陌生化的藝術處理而變得尖銳、醒目,消除習俗偏見涂抹在事物上的假相,給人們提供一個透視事物丑拙鄙陋本質的適當心理距離和最佳角度。在《理水》中,魯迅一方面依據史有所載的神話傳說,塑造了上古時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時又大膽突破傳統歷史小說的形式規范,將30年代中國社會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訛現象披上歷史的外衣,諷刺性地嵌入上古時代的神話氛圍里,刻畫了文化山上的學者教授、視察大員、水利局官吏等眾多喜劇角色,組成了一個古今雜揉的怪誕世界。此外,文本的“新”還體現在語言的運用上,在講歷史故事的同時揉進了諸如“水利局”“時裝表演”“摩登”等現代新詞,堯舜的天下不僅有滿嘴外語以做學問謀生的學者,還有幼稚園、飛車等古代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魯迅有意將現代話語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時空環境中,使時間錯綜交叉,呈現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結構呈現出反諷的藝術形態。這種奇詭的藝術構思最典型地體現了作家在《故事新編》中所追求的“故”事“新”編的獨特藝術風貌。【答案】9.AEG10.C11.D12.(1)章武皇帝接受勸諫想政治清明安定,渴望聽到正直的言論,召他入翰林院任學士。(2)我所奉行并貫徹始終的是圣賢的大道,以言辭表達出來的就是詩歌。13.①才華橫溢,精于詩文;②正直敢言,極力奏諫;③重情重義,珍視友情;④志向遠大,文以載道。【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詔書發出后,中書舍人王涯上奏章論述這件事,說白居易所犯的過錯和跡象,不適合治理州郡。“詔”是主語,“出”是謂語,主謂成分完整,故在A處斷開。“中書舍人”是官職,“王涯”是主語,“上疏”“論”兩個聯動謂語,“之”是賓語,故在E處斷開。“言”是謂語,“居易所犯狀跡不宜治郡”是賓語,所以在G處斷開。故選AEG。10.本題考查學生一詞多義現象的分析的能力。A.正確。均為名詞作狀語,用袖子籠著;/用匣子裝著。句意:(白居易)十五六歲的時候,用袖子籠著一卷自己寫的文章。/用木匣子裝著梁君臣的首級。B.正確。均為恰逢、正趕上。句意:恰逢有一向厭惡白居易的人。/正趕上蘇武等人到了匈奴。C.錯誤。使美好、修治。/與……交好。句意:在不得志的時候就只顧修養自身的品德。/一向與留侯張良交好。D.正確。助詞,用在動詞“尚”之前,構成“所”字結構,表示“所推崇的(東西)”。/與“為”一起表被動。句意:不是我平生所推崇的。/你們這些人都將要被(他)俘虜。故選C。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D.“始終以諷喻現實為主旨”錯誤,“其余雜律詩,或誘于一時一物,發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但以親朋合散之際,取其釋恨佐歡”,材料二明確說明白居易的雜律詩有的是被一時一事一物所觸動,即興創作,不是他平生所推崇的,只是在親朋聚合分離時用來消除遺憾、增添歡樂的,并非“始終以諷喻現實為主旨”。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思”,思考;“理”,治理”;“讜言”,正直的言論;“為”,擔任。(2)“奉”,秉持、遵守;“道”,道義、準則;“發明”,闡發、說明。13.本題考查學生撰寫人物短評的能力。①從材料一“年十五六時,袖文一編,投著作郎吳人顧況。況能文,后進文章無可意者。覽居易文,不覺迎門禮遇曰:‘吾謂斯文遂絕,復得吾子矣’”可以看出,白居易年少時所寫文章就得到了擅長文學的顧況的高度贊賞,顧況認為其才華出眾,甚至覺得優秀的文風得以延續。“自讎校至結綬畿甸,所著歌詩數十百篇,皆意存諷賦,箴時之病,補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聞禁中”,表明他創作了大量詩歌,且這些詩歌內容充實,能針砭時弊、彌補政治不足,受到士人的贊賞,甚至流傳到宮中,可見其文學成就之高、影響力之大,充分體現了他在詩文方面的才華。②材料一“十年七月,盜殺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論其冤,急請捕賊以雪國恥”,在宰相武元衡被刺殺這一重大事件發生時,白居易率先上奏章為武元衡申冤,并急切請求抓捕盜賊以洗刷國恥,不顧自己并非諫官的身份,敢于挺身而出,表明他為人正直,心懷國家,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正義感。盡管因此遭到一些人的惡意指責和貶謫,“宰相以宮官非諫職,不當先諫官言事。會有素惡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華無行,執政方惡其言事,奏貶為江表刺史”,但他依然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這種正直敢言的品質十分可貴。③“時元稹在通州,篇詠贈答往來,不以數千里為遠。十四年三月,元稹會居易于峽口,停舟夷陵三日,置酒賦詩,戀戀不能訣”,從材料一可知,白居易與元稹雖相隔千里,但依然通過詩篇相互贈答往來,毫不覺得距離遙遠。后來兩人在峽口相聚,停舟三日,擺酒賦詩,依依不舍,體現出他們之間深厚的友情。白居易珍視這份友情,不因距離和時間而改變,表現出他重情重義的一面。④根據材料二“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仆雖不肖,常師此語。”“故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可知,白居易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人生準則,志向在于兼濟天下,行為上注重獨善其身。他將自己的這種志向和理念通過詩歌表達出來,諷喻詩體現了他兼濟天下的志向,閑適詩體現了他獨善其身的情義,真正做到了文以載道,用文學作品傳達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展現出他遠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懷。參考譯文:材料一:白居易,字樂天,是太原人。他十五六歲的時候,袖中藏著一卷自己寫的文章,前去拜訪著作郎、吳地人顧況。顧況擅長寫文章,對于后輩的文章沒有能讓他滿意的。(但當他)閱讀了白居易的文章后,不由得親自到門口以禮相待,說:“我以為這種好文章已經絕跡了,沒想到又得到了你這樣的人才。”貞元十四年,(白居易)才以進士的身份參加考試。從擔任校書郎到在京城長安任職,(他)所寫的詩歌有幾十上百篇,這些作品都意在諷喻和抒情,針砭當時社會的弊病,彌補政治上的缺失,因而士大夫們大多贊賞他,并且(他的詩歌)常常流傳到宮中。章武皇帝(唐憲宗)虛心納諫,想著治理好國家,渴望聽到正直的言論,(于是)征召(白居易)進入翰林院擔任學士。元和十年七月,盜賊殺害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奏章論述武元衡的冤屈,急切請求抓捕盜賊來洗刷國家的恥辱。宰相認為(白居易)是宮廷官員,不是諫官,不應當在諫官之前議論政事。恰逢有一向厭惡白居易的人,挑剔指責白居易,說(他)虛浮不實、品行不端,主持政事的官員正厭惡白居易議論政事,就上奏章把(他)貶為江表刺史。詔書發出后,中書舍人王涯上奏章論述這件事,說白居易所犯的過錯和跡象,不適合治理州郡,(于是)又追回詔書授予(他)江州司馬的官職。當時元稹在通州,(兩人)用詩篇相互贈答往來,不覺得相隔幾千里的距離很遙遠。元和十四年三月,元稹在峽口與白居易相會,在夷陵停船三天,擺酒賦詩,依依不舍不能道別。這年冬天,(白居易)被召回京城。凡是朝廷中與文字有關的職位,(他)沒有不首先被選中的,然而(他)卻大多遭到排擠,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材料二:微之(元稹的字),古人說:“在不得志的時候就只顧修養自身的品德,在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我雖然沒有什么才能,卻常常以這句話為榜樣。大丈夫所堅守的是道義,所等待的是時機。時機到來的時候,(就像)云龍,(又像)風鵬,猛然迅速地出現,施展才能而有所作為;時機不來的時候,(就像)藏在霧中的豹子,(又像)高飛在天空的大雁,寂靜無聲,保全自身而隱退。無論是出仕還是退隱,到哪里不能自得其樂呢?所以我的志向在于兼濟天下,行為在于獨善其身,秉持并始終踐行它就是道義,用語言表達并闡明它就是詩歌。把(我的)那些詩稱為諷喻詩,體現的是兼濟天下的志向;把(我的)那些詩稱為閑適詩,體現的是獨善其身的情義。所以閱讀我的詩的人,就能了解我的為人之道了。其余的雜律詩,有的是被一時的一事一物所觸動,從一次歡笑或一次吟唱中引發出來,隨意寫成篇章,這不是我生平所推崇的,只是在親朋好友相聚離散的時候,用它們來消除遺憾、增添歡樂罷了。【答案】14.C15.①對詩文的熱愛:詩人認為一生中只有詩文陪伴自己,表達對詩文的熱愛。②對政治失意(壯志難酬)的無奈:詩人滿腔壯志難以實現,卻以“自笑”安慰自己,種蕉聽雨,可見詩人內心之無奈、悲涼。③對寧靜生活的追求:詩人壯志難酬,轉而種蕉聽雨,表達了詩人內心對安寧悠閑生活的向往。【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將‘壯士’心有壯志卻年華已逝與‘窮人’只懂得追求功名進行對比”與“表達了詩人對只追求功名利祿之人的諷刺之情”錯誤。頸聯中“壯士”指詩人自己,有報國之心卻因年紀大而悲傷,“窮人”并非指只追求功名之人,而是說自己處于困境,沒有途徑實現功名,“壯士”與“窮人”實為同一主體,通過“有心悲老大”與“無路共功名”的并列,強化了詩人壯志難酬的雙重悲哀——既悲年華老去,又悲報國無門,而非對比及諷刺,因此該選項錯誤。故選C。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對詩文的熱愛。根據詩歌的背景,此時作者在官場經歷打擊后改任閑職,尾聯的“惟”字強調詩人在政治理想破滅后,文學成為唯一精神寄托,表達了作者對詩文深深的熱愛,無論境遇怎么改變,依然不忘詩文。②對政治失意(壯志難酬)的無奈。“生涯自笑惟詩在”,這是詩人對自己人生寫照的自嘲。他一生渴望北伐抗金,實現報國之志,卻屢遭朝廷否決,只能以詩為伴,因此禁不住“自笑”,這種自嘲來源于壯志未酬的無奈;而雨打芭蕉在中國詩詞傳統中常象征愁緒連綿,此處暗喻詩人壯志未酬的郁結心緒如雨聲不絕,將作者內心的無奈與悲涼之情推向頂峰。③對寧靜生活的追求。正因作者政治生涯失意,因此“旋種芭蕉聽雨聲”,選擇與自然相伴,種蕉聽雨,感受自然的美好;在困境中,詩人通過這種方式來尋求內心的寧靜,以自然之景慰藉自己失落的心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一種自我慰藉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在經歷了復雜的政治生涯后,更渴求安寧與悠閑的生活。【刷有所得·方法】14.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的方法。了解詩人的生活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等,有助于深入理解詩歌中的情感和主題。考慮詩歌創作時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這有助于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分析詩歌中關鍵詞匯、意象的精確性和豐富性,理解其象征意義或隱喻。注意詩歌的韻律、節奏、押韻等音樂性特征,體會其對表達情感的作用。分析詩歌的段落、節奏變化、重復與對比等結構特點,理解其如何組織信息,強化主題。識別并解析詩歌中的具體形象或場景(如自然景物、人物行為等),理解其背后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義。通過想象和聯想,將詩歌中的意象組合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感受其營造的氛圍和情感世界。16.【答案】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弩、卒、忽、溺、履、指、邇。【答案】17.B18.①首先是血管收縮,尤其是皮膚等外周血管的收縮。④其次,我們還會通過肌肉顫栗增加熱能。19.甲:卻感覺溫暖舒適

乙:他們對冷的適應能力更強

丙:影響體感的因素還有很多【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文中引號是特殊含義。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特殊含義;C.表示反語諷刺;D.表示特定稱謂。故選B。18.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不合邏輯。“甚至是”關聯詞使用不當,“血管收縮”與“皮膚等外周血管的收縮”不是遞進關系,而是包含關系,可將“甚至是”改為“尤其是”。④語序不當。“顫栗”沒有使動含義,后面不能直接加“肌肉”,應改為“肌肉顫栗”以符合習慣表達。19.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處,根據前文“春天,早上出門時氣溫10度,我們穿著單衣走在太陽下”和后文“但在秋天,同樣是10度的清晨,我們披著外套”,可知此處是在描述春天在太陽下穿著單衣的感受,與秋天形成對比。故可填入“卻感覺溫暖舒適”等語句。乙處,根據前文“研究人員發現,和住在熱帶地區的人比,北極原住民面對寒冷時,血管收縮和打寒顫的程度更小”和后文“讓漁民和普通人把手泡在同樣溫度的冰水中,漁民手部的溫度會略高一些”,可知此處是在解釋北極原住民面對寒冷時反應較小的原因,即他們長期生活在寒冷環境中,身體已經適應了寒冷。故可填入“他們對冷的適應能力更強”等意思的語句。丙處,前文分析了“同溫不同感”的原因,此處過渡,總結上文,同時引出下文,對影響體感的因素作進一步分析,應填“影響體感的因素還有很多”。【答案】20.狗牙花是春天里開得最早的花,冰草剛露芽就開始婉轉地眨媚眼,它們都長得尺把高了。21.①第一個“你”,指代讀者,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增加親近感,讓讀者深切感受作者急于傾訴的心情;②第二個“你”,指代野灘未來的圖景,將野灘擬人化,突出作者對其未來生機盎然的美好憧憬,借以表現對眼前野灘生機勃勃景象的贊嘆。【解析】20.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長句變短句的能力。首先,需要確定長句的主干,獨立成句。即“狗牙花和冰草都長得尺把高了”。然后,將長句中的修飾成分,如“春天里開得最早的”和“剛露芽就開始婉轉地眨媚眼的”,分別提取出來,形成獨立的短句。即“狗牙花是春天里開得最早的花”“冰草剛露芽就開始婉轉地眨媚眼”。最后,將這三個短句連貫起來,注意在改寫過程中,不能改變原句的意思,只能調整語序和少量增刪詞語。即:狗牙花是春天里開得最早的花,冰草剛露芽就開始婉轉地眨媚眼,它們都長得尺把高了。2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①第一個“你”指代的是讀者。作者通過使用“你”這一人稱代詞,直接與讀者對話,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增強了文本的互動性和親切感。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