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B5114∕T 28-2020 洪雅茶葉生產加工技術規范_第1頁
(高清版)DB5114∕T 28-2020 洪雅茶葉生產加工技術規范_第2頁
(高清版)DB5114∕T 28-2020 洪雅茶葉生產加工技術規范_第3頁
(高清版)DB5114∕T 28-2020 洪雅茶葉生產加工技術規范_第4頁
(高清版)DB5114∕T 28-2020 洪雅茶葉生產加工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洪雅茶葉生產加工技術規范I前言 32規范性引用文件 33術語和定義 34基地建設 4 4 57施肥 58茶樹修剪 59病蟲草害防治 6 711檔案記錄 712加工要求 713包裝、標志、標簽、儲藏和運輸 7附錄A(資料性)茶園禁限止使用農藥 9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洪雅縣農業農村局提出。本文件由眉山市農業農村局歸口并解釋。本文件由眉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本文件起草單位:洪雅縣農業農村局、洪雅茗青源茶業有限公司、洪雅縣雅天茶葉專業合作社。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劉偉、李君、任仲君。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本文件為首次發布。3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GB/T191包裝儲運圖示標志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7718食品安全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T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所有部分)GB14881食品安全標準食品生產流通衛生規范GB15063復混肥料(復合肥料)GB/T20014.1良好農業規范第1部分:術語GB/T20014.12良好農業規范第12部分:茶葉控制點與符合性規范GB/T32744茶葉加工技術良好規范NY/T391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39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394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525有機肥料NY/T1999茶葉包裝、運輸和貯藏通則NY/T5018-2015茶葉生產技術規程4割去衰老低產茶樹樹頭。4基地建設4.1茶園環境4.1.1基地應遠離化工廠和有毒土壤、水質、氣體等污染源,且環境條件應符合NY/T391的規定。4.1.2基地與主干公路、荒山、林地和農田等的邊界應設立緩沖帶、隔離溝、林帶或者物理障礙區。4.2土壤條件基地土壤應土層深厚,土壤耕層50cm以上,土質疏松,結構和理化性狀好,PH值應在4-6.5之間,有機質、全氮、有效磷、有效鉀含量應達到NY/T391規定的二級以上、海拔1800m以下的山地黃壤、臺地小土黃泥、黃紫色沖積土。4.3基地規劃4.3.1基地道路根據基地規模、地形和地貌等條件進行合理規劃,使主道、支道、步道和地頭道組成合理的道路網,便于運輸和茶園機械作業。大中型茶廠以總部為中心,與各區、片、塊有道路相通、規模較小的茶場設置支道、步道和地頭道。4.3.2水利系統根據基地地形地勢合理布置溝、池、塘等設施,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統,做到能蓄能排。宜建立茶園節水灌溉系統。4.4茶園開墾4.4.1開墾深度宜在50cm以上,去除石塊、草根,在此深度內有明顯障礙層(如:網紋層或犁底層)的土壤應破除障礙層。4.4.2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緩坡地等高開墾;坡度在15°以上時,山埡口或溝壑地帶需要開挖50cm深排水溝。4.5基地生態建設4.5.1基地四周或基地內不適合種茶的地方應植樹造林。4.5.2集中連片的基地遮光率宜控制在25%左右。4.5.3斷叢缺行嚴重、覆蓋度低于50%的茶園,補植缺株,合理剪、采、養,提高基地覆蓋率。樹齡大、品種老化的基地應改植換種。5茶樹種植5.1品種選用5.1.1茶樹種苗應選擇適宜當地氣候、土壤的茶樹品種。5.1.2茶樹種苗質量應符合GB11767中I、Ⅱ級的規定。5.2茶苗定植55.2.1.1春季定植宜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雨水至驚蟄期間。5.2.1.2秋季定植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秋分至霜降期間。采取雙行錯窩(丁字形)栽培,每窩1~2株,每畝定植茶苗3000~5000株。大行距1.60~1.80m、6.1.1定期監測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屬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3年檢測一次。根據檢測結果有針對性6.1.4土壤PH值低于4.0的茶園,宜施用白云石粉等物質調節土壤PH值至4.5~6.5范圍。土壤PH值高于6.5的茶園應多選用生理酸性肥料調節PH值至適宜的范圍。6.1.5土壤相對含水量低于70%時,茶園應節水灌溉。6.1.6在播種移栽前,結合做畦等均勻施入相應殺菌劑、殺蟲劑。也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用熏第一次追肥在每年農歷10月下旬~11月中旬;第二次追肥在每年農歷4月中旬,春茶采摘結束后,6時間宜在春茶后5月上中旬、秋末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進行,秋剪利于翌年春茶早萌芽。8.2第一次定型修剪修剪標準為80%的茶苗達到莖粗(離地表5cm處測量)超過0.3cm,苗高達到30cm,有1~2個分支的樹干要求,方可對該茶園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剪在高度離地15cm~20cm處剪去主枝,留下側枝不剪。凡不符合第一次定型修剪標準的茶苗不剪,留待第二年達標后再剪。8.3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第一次定型修剪后的次年進行,此時樹高達到40cm,剪口高度為25cm~30cm,第二次頂尖高度離地30cm~50cm或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cm~15cm,剪平茶樹蓬面。如果茶苗高度不夠標準,適當推遲修剪時間。8.4第三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第二次定型修剪后的次年進行,第三次定剪高度離地45cm~50cm,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cm~15cm左右。茶樹經三次定型修剪后,高度一般在50cm~60cm左右,樹幅可達70cm~80cm。8.5輕修剪用籬剪減去樹冠面3cm~5cm的枝葉,把冠面突出枝、晚秋新梢剪除,刺激茶芽萌發,平整冠面,控制樹高,便于采摘。每年可進行1~2次,時間宜在春茶結束后,5月上中旬、秋末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進行,秋剪利于翌年春茶早萌芽。8.6重修剪用籬剪將冠面衰老雞爪枝、細弱枝、干枯枝,減去茶樹高的1/3~1/2,重新培育樹冠,修剪的切口應光滑平整。一般在晚秋、早春或春茶后進行。用臺刈缺或者鋒利柴刀將衰老茶樹地上部分治療在離地10cm以上部分全部刈去,重新全面塑造樹冠,修剪的切口應光滑平整。一般在晚秋、早春或春茶后進行。9病蟲草害防治9.1防治原則病蟲草害防治應符合GB/T20014.12的規定,遵循“預防為主,綠色防控,綜合治理”方針,從茶園整個生態系統出發,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各種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草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各類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茶葉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將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許的經濟閾值一下,將農藥殘留降低到規定的標準范圍。9.2防治措施防治措施應按NY/T5018-2015第6章病、蟲、草害防治規定執行,茶園禁限止使用農藥的規定參見7機油污染茶葉、茶樹和土壤。機械采摘技術應符合NY/T225的規定。8儲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