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_第1頁
歷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_第2頁
歷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_第3頁
歷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_第4頁
歷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課件 2024-2025學年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4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基礎自主落實一、安史之亂1.結合“歷史解釋1”史料,分析安史之亂的原因。(1)_______在位末年,朝政腐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2)各地的_______權力過大,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衡,形成_________的局面。_______兼任三鎮節度使,勢力逐漸膨脹。2.概況: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763年,郭子儀等將領平定叛亂。歷史解釋1唐玄宗在位后期,沉湎于享樂,怠理朝政。他重用的楊國忠把持大權,營私舞弊,排斥賢能,使朝政黑暗腐敗。——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唐玄宗節度使外重內輕安祿山3.結合“歷史解釋2”杜甫的詩,分析安史之亂的影響。唐朝的國勢_________;對_________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損失嚴重;中央權力衰微,地方形成_________的局面。思維指引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現“開元盛世”局面,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唐玄宗在位后期,出現安史之亂,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歷史解釋2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唐]杜甫

《無家別》由盛轉衰社會經濟藩鎮割據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1.“史料實證”所示人物是誰?指出與他有關的主要歷史事跡,其事跡給唐朝帶來怎樣的影響?(1)人物:_____。(2)歷史事跡:領導唐末農民起義(黃巢起義)。(3)影響:唐朝受到_________。2.唐朝滅亡:907年,_____建立后梁政權,唐朝滅亡。史料實證黃巢致命打擊朱溫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形成五代北方_________先后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十國南方地區出現的九個政權和北方的_____實質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_________局面的延續影響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_________;南方地區政局_________,經濟有一定的發展特點各地經濟聯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族交往進一步加強,_________不斷增長思維指引五代是先后相繼的,十國是并存的。時空觀念黃河流域北漢藩鎮割據動蕩不安相對穩定統一因素學業分層評價1.(2024·深圳鹽田期中)唐前期,關中(陜西省中部平原地區)261個軍府擁兵26萬,約占全國軍府總數和總兵力的40%。唐玄宗天寶年間設置了安西(西域地區)等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今廣東、廣西)五府經略使,十鎮駐軍約49萬,約占當時全國總兵力的86%。唐玄宗的這一舉措()A.體現內重外輕的布局 B.為唐朝衰落埋下隱患C.遏制了邊疆地區叛亂 D.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天寶年間唐玄宗在西域、嶺南等地設置了多個節度使,其兵力占了全國總兵力的86%,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衡,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為安史之亂爆發、唐朝衰落埋下隱患,故選B項。2.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道:“(安史之亂爆發之后)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余年。”這說明安史之亂后()A.黃巢起義爆發 B.社會動蕩不安 C.五代十國分立 D.“開元盛世”出現B【解析】據題干關鍵信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等,可判斷安史之亂后社會動蕩不安,故選B項。3.有學者認為,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央政府在與藩鎮的博弈中,通過不斷學習、調整,重新樹立起對藩鎮的權威并加強對其的控制力。因此唐政權在動亂后生存了下來。作者意在說明()A.藩鎮客觀上延續了唐朝統治 B.藩鎮割據局面使唐由衰轉盛C.安史之亂鞏固了唐朝統治 D.藩鎮為唐走向滅亡埋下禍根A【解析】材料“唐朝中央政府在與藩鎮的博弈中,通過不斷學習、調整,重新樹立起對藩鎮的權威,并加強對其的控制力”體現了藩鎮客觀上延續了唐朝的統治,故選A項;安史之亂使唐由盛轉衰,排除B、C項;材料沒有涉及唐朝滅亡的信息,排除D項。4.[歷史解釋]下表所示為唐代中后期一些起義的情況。這說明當時()時間起義爆發原因859-860年浙江裘浦起義朝廷加重稅收868-869年龐勛起義兵役過重874-878年王仙芝起義官府賦役過重875-884年黃巢起義人民賦役繁重A.宦官專權嚴重 B.社會矛盾尖銳 C.形成藩鎮割據 D.多個政權并立B【解析】據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起義眾多,起義爆發的原因多為反抗朝廷、官府賦役過重,說明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間矛盾尖銳,即社會矛盾尖銳,故選B項。5.[時空觀念]北宋武學博士何去非說:“梁祖起于宛朐群盜之黨,已而挾聽命之唐,鞭笞天下,以收神器,亦可謂一時之奸雄。”“梁祖”指建立后梁的朱溫,“群盜之黨”是指()A.陳勝、吳廣起義 B.黃巾起義 C.黃巢起義 D.李密起義C【解析】據“‘梁祖’指建立后梁的朱溫”可知,“群盜之黨”指的是唐末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是秦末的農民起義,排除A項;黃巾起義是張角領導的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排除B項;唐朝后期爆發了黃巢起義,給唐王朝以致命打擊,故選C項;李密起義是隋末的農民起義,排除D項。6.(2024·惠州期中)史書記載,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經擔任節度使。如后梁皇帝朱溫曾是唐宣武軍節度使,后晉皇帝石敬瑭曾是后唐河東節度使。由此可見,五代十國時期的統治者獲得政權最典型的途徑是()A.通過控制朝政,發動宮廷政變 B.通過所控制的藩鎮勢力武裝奪權C.依靠北方各族的武力支持 D.利用農民起義所造成的混亂局面B【解析】五代十國實質上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許多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他們獲得政權最典型的途徑是通過所控制的藩鎮勢力武裝奪權,故選B項。7.(2024·汕頭模擬)唐玄宗曾下令,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必須經過官學學習,但安史之亂后朝廷沒有足夠的經濟力量興辦官學,很多學校已有名無實,私學受業成為朝廷取士的重要來源。據此可知,安史之亂()A.使科舉制擴大選官范圍 B.沖擊文化與經濟秩序C.促進私學的興起與發展 D.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B【解析】題干材料說明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經濟衰落,政府出現財政問題,無力興辦官學,導致私學發展,據此可知,安史之亂沖擊了文化與經濟秩序,故選B項;題干材料未體現使科舉制擴大選官范圍,排除A項;私學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排除C項;題干材料強調的是安史之亂對經濟與教育的影響,而不是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排除D項。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唐]杜甫《垂老別》(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1分)杜甫的《垂老別》再現了當時怎樣的情形?(2分)答:歷史事件:安史之亂。情形:安史之亂后山河破碎、戰火蔓延、死傷遍野。材料二(黃巢領導的)義軍曾發布檄文,指斥貪官當政,綱紀紊亂,賄賂公行,并宣布要“洗滌朝廷”,為民除害,處斬貪污的地方官吏。義軍深受民眾擁護,隊伍迅速發展到65萬人。(2)根據材料二,歸納義軍深受民眾擁護的原因。(2分)答:原因:義軍發文指斥朝政腐敗的現實;義軍為民除害,嚴懲貪污的地方官,深得民心。材料三原為農民起義軍將領的朱溫,后來投降唐朝,被封為節度使,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他逐漸控制朝廷,陸續兼并了許多割據勢力。朱溫后來建立了政權,唐朝至此滅亡,歷史進入一個新時期。(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唐朝共存在多長時間?(1分)唐亡后,中國歷史進入了哪一時期?(1分)答:時間:289年。時期:五代十國時期。(4)材料一、材料二與材料三之間有何關系?(1分)請用史實加以說明。(2分)答:關系:因果關系。說明: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社會矛盾激化;宦官專權,藩鎮割據,致使農民起義爆發;起義進一步動搖了唐中央政權,唐朝最終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4)材料一、材料二與材料三之間有何關系?(1分)請用史實加以說明。(2分)答:關系:因果關系。說明: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社會矛盾激化;宦官專權,藩鎮割據,致使農民起義爆發;起義進一步動搖了唐中央政權,唐朝最終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解析】第(1)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吏”“三別”是杜甫的代表作,杜甫生活在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的年代,材料反映了安史之亂后山河破碎、戰火蔓延、死傷遍野的慘狀。第(2)題依據材料二“指斥貪官當政,綱紀紊亂,賄賂公行,并宣布要‘洗滌朝廷’,為民除害,處斬貪污的地方官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