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講儒家思想
前面幾講中,對于在中國歷史
上有重大影響的儒家學說已稍
第有接觸,本章將分別介紹
儒家的人物
經曲
儒家倫理
思想
爭一、儒家的幾個主要人物
電(一)孔子
◎孔子其人,我們在上一講中已
經介紹了他的身世背景,這里
我們主要介紹一下他的個性特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歸魯,實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
六十八矣。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敘書傳禮記。
刪詩正樂,序易彖、系、象、說卦、文言。弟子蓋三千焉,身
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十四年庚申,魯西狩獲麟,孔子作春秋。
明年辛酉,子路死于衛。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
七十三,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心喪三年而去,惟子貢廬于
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鯉,字伯魚,先卒。伯魚生急,字子思,
作中庸。”
?1、孔子的人品與性格特點
e(1)積極進取的精神孔子
一生,好學不輟,真正做到了
“活到老,學到老。”孔子的
儒家“學”,在廣義上它包括了求
知與修德兩個方面,他自己多
人物次申明“吾非生而知之者”,
之“好古敏而求之也。”并說:
孔子“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
焉,不如丘之好學也。”這都
說明,孔子少年立志向學,畢
其一生仍學而不厭,故能成就
其大德風范。
您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經14年
之顛沛流離,歷盡艱辛而不改
救生濟世之志,返魯后依然
“不怨天,不尤人”,他一面
儒家招徒授學,繼續傳播他的仁政
人物德治理想,一面刪《詩》訂
之《書》,述《禮》正《樂》,
修《春秋》,贊《十翼》,為
孔子中國文化奠定了經典文獻的基
礎。
e《十翼》為孔子贊《易》之文,
舊以為《上彖》、《下彖》、
《上象》、《下象》、《上
系》、《下系》、《文言》、
儒家《說卦》、《序卦》、《雜卦》
人物為《十翼》。
之您或曰:《系辭》上下、《說卦》
孔子上下、《文言》上下、《雜卦》
上下、《序卦》上下,是為
《十翼》。
安(2)中庸的風格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儒家民鮮久矣。”他稱贊帝堯以“允執
其中”的正道將帝位傳給舜,這都
人物反映了孔子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一
之一中庸。
孔子◎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庸就是搞
“折中主義”,就是不講原則。對
的于孔子而言,這樣的理解顯然是不
性格上適宜的。
特點家孔子的中庸思想與他的政治思想是
相互聯系的,而且他的中庸思想本
身也講究“時中”與權變。
a“時中”的意思是處理事情要審時
度勢,隨事物的變化而處中,努力
做到無時不中。他還說“君子之于
儒家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
比。”即一切是非取舍都以合理、
人物合宜為標準。他既反對“過”,又
之反對“不及”這兩種不合中道的行
為。
孔子令子貢曾問他:“師與商也,孰賢?”
的他回答說“師也過,商也不及。”
一子貢不甘心,又問“然則師愈與?”
性格孔子說:“過猶不及”。也就是說,
特點太左或太右都不好,只有無“過”
無“不及”的適中是可取的。也正
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十分強調
“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建(3)誠實的態度
臉孔子強調,必須以誠懇踏實的態度
來對待學問和做人。他對子路說
儒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
人物也。”就是說,在求學過程中,只
有不欺人、不自欺,不強不知以為
之知,才可能獲得真知。
孔子e孔子還要求學生們杜絕四種壞毛病,
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的即要斷絕空想、武斷、固執、主觀
性格這四種壞的學習態度。孔子早就以
博學而成名,但他卻“入太廟,每
特點事問”,一有機會就向專家請教,
以檢驗自己的所學是否有誤。
期2、孔子的政治主張
e(1)取信于民其一,他把
民與牲畜區別開來。其二,他
孔子主張富民、教民。論語里講過
的這么一段事,子適衛,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政治“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主張“富之。”曰:“既富矣,又
何加焉?”曰:“教之。”
(《論語?子路》)其三,取
信于民。
e(2)選賢任能孔子認為,為
了對百姓負責,必須選舉賢能
的人擔任國家大臣。魯哀公問
他怎么做就能使老百姓信服,
孔子他回答說:“舉直錯諸枉,則
的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
政治服。”意思是推舉正直賢能的
人在邪惡的人之上,老百姓就
主張信服;推舉邪惡的人在正直賢
能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會信
服。
⑨在另外一個地方,他批評說:
“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
惠之賢而不與立也。”他認為
臧文仲身居國家要職,卻不懂
得選賢舉能,從這里我們知道,
孔子孔子把治理國家的希望寄托在
的賢人政治上,在今天看來固然
政治是一種幼稚,但在官祿世襲的
春秋時代,這種打破傳統的用
主張人主張已經是難能可貴了。
柳下惠不僅是個坐懷不亂的君
子,而且是個濟困扶危的俠義
之士。
尊柳下惠(亦稱柳下季),姓展,名獲,
字子禽。子禽官拜魯國士師(掌管
監獄的官)。因他居官清正,執法
嚴謹,不合時宜,棄官歸隱,居于
柳下(今濮陽縣柳屯)。死后被謚為
“惠”,故稱柳下惠。
a舊小說多引用“柳下惠坐懷不亂”
的典故,來贊揚男子之美德。相傳
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
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
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里,
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了一夜,
并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
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
?(3)以文明程度作為辨別貴賤的
標準
e在《論語》這本書中,一直存在著
“君子”和“小人”之爭,孔子的
孔子“君子”和“小人”有時也指因社
會地位的高低而區分出來的上下尊
的卑,但更多的是,孔子認為評價一
政治個人主要的依據不是身份地位的貴
賤,而是道德境界、學養水平的高
主張低。冉雍是一個出身貧賤的學生,
孔子鼓勵他只要努力向學,即使出
身寒微,也會成為品德高尚的君子。
期3、孔子的教學活動
e(1)破除西周王官之學的傳
統,開創私人講學的新時代。
孔子之前,學在官府,教育由
孔子貴族階級壟斷。孔子作為從貴
的族階層沒落下來的“士”,他
教學招收弟子,興辦私學,既推動
活動了學術下移,又培養了一大批
自己政治理想的追隨者。據說,
孔子培養的學生有3000人,學
有所成的就有72位。
◎孔子教育弟子,總結和創造了一系
列的教學方法和原則,以教授禮、
樂、射、御、書、數六藝為內容,
其目的除了為國家培養治國賢才外,
也為了培養“君子儒”,即像他那
樣以教授知識為生的職業教師。幾
十年后,孔子及其弟子逐漸變成一
個人才多、勢力大的學術團體。孔
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們分散到各地,
、繼續傳播和弘揚孔子的學說,使孔
子思想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中國
古代文化的一支重要淵源。
e(2)教育對象上主張有教無
類
您孔子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
的主張,他認為應該擴大受教
孔子育的對象,不應因地域、貧富
的的差別而將一些人排斥在教育
教學之外。他的學生就是由各色人
活動等組成的。
%從地域來說,他的學生大部分
是魯國人,也有來自衛、吳、
陳、楚、宋、齊等國的人。
◎從年齡來說,從幾歲到幾十歲,老
少同學,只要肯學者,未有不教焉。
從出身來說,學生中既有在魯國當
政的貴族子弟孟懿子、南宮適,也
有被稱為“賤人”的仲弓和“鄙家”
子弟的子張。
◎從貧富來說,他的學生中既有以貨
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貢,又有蓬
戶瓦牖、捉襟見肘的原憲、顏回等。
孔子的“有教無類”,在一定程度
上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奴隸主
貴族的等級制度,對文化和教育的
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O(3)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以古
代典籍為主,言志樂教。孔子教學,
以傳授詩、書、禮、樂為主,主要
是教學生掌握各級貴族從事政治生
活和宗教生活所必須熟悉的各種專
孔子門知識。孔子強調《詩》教的社會
作用,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
的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他把詩的
教學教化看成是事父事君的一種本領。
活動.而且先秦時期,《詩》在祭祀、朝
會、筵宴中與樂相配,成為典禮的
重要組成部分,出使、交際時也廣
為引用,所以孔子說“不學《詩》,
無以言。”
O《書》教的內容現在己無從得知,
據說是各國貴族從事政治生活和宗
教生活的共同的東西,相傳他把
“疏通知遠”作為衡量“書教”效
果的尺度。
您孔子對“禮”教的重視程度遠遠超
過了其它幾科,以致“禮教”成了
孔子學說的代名詞。孔子對“樂”
教也很重視,他經常讓學生唱歌,
自己則應和,并用道德觀念來評價
各種樂舞的優劣,孔子經常把“禮
樂”并提,說是“興于詩,立于禮,
成于樂。”
期4、孔子的道德修養
?(1)提倡忠恕之道,忠恕
之道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
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
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
的人”。所謂“忠”即是盡己,
道德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就
修養他人。所謂“恕”,則是原諒,
寬囿他人。其實,這兩個方面
都立足于“推己及人”這■原
則的。
◎它們二者的區別是,前者是推
己及人的消極意義,即自己不
愿意做的也不要推給別人做。
后者是推己及人的積極意義,
即自己喜歡的也愿意成就別人。
忠恕原則的核心要求,顯然是
要人們在禮聽言動之中,保持
一顆仁愛之心,既不要把自己
所可惡強加于他人,也不僅僅
只顧自己之所欲,而是要樂于
幫助他人,成就他人。
?(2)智、仁、勇的統一,孔
子認為,一個真正的君子,不
僅應該常懷仁德之心,而且應
該智勇兼備。他不僅是這樣說,
孔子也是這樣做的。在他50多歲期
的間短暫的從政生涯中,孔子很
道德快就表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
與智仁勇兼具的大政治家風范。
修養公元前502年,魯定公以孔子
為中都宰,“一年,四方則
之。”
◎孔子由中都宰升為司空,而后
由司空升為大司寇,開始執掌
魯國的刑法、訴訟,兼攝相事,
在他執政期間,社會秩序安定,
百姓各守禮法,四方人士紛紛
前來投奔,魯國大治,諸侯畏
服。孔子對他自己的政治才干
是頗為自許的,他曾說“如有
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從
孔子在魯國的政治實踐來看,
說孔子是智仁勇“三達德”集
其一身的圣者,應該不是妄言。
安(3)溫、良、恭、儉、讓,這是
孔子自身的寫照,也是孔子為人處
事的原則。《論語》記載,子禽問
子貢說,孔子到那里都能知道人家
的政事,是他求來的,還是人家告
孔子訴他的,子貢就說,“夫子溫、良、
的儉、恭、讓以得之。”意思是說,
道德孔子得聞其政,是因為溫和、善良、
純樸、恭敬、和謙遜,讓人心生敬
修養仰,乃自訴于他。可見,孔子在待
人接物上的修養已經臻于化境,所
謂“吾欲仁,斯仁至矣。”
整(4)好義正直的人格。孔子的一
生是歷經坎坷因而經驗豐富的一生。
他深諳富貴貧賤的個中滋味。但無
論在怎樣的境地,孔子都不改其正
直豁達的品性。子張有一次問孔子:
孔子“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他回答
的說“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
道德而觀色,慮以下人。”在他看來,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
修養.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
浮云。”這些都鮮明地表現了孔子
強調只有“義之與比”的富貴才能
安然處之的思想境界。
◎(二)孟子及其王道政治
&(1)孟子,姓孟名軻,字子
輿,他本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
后代,因其家道衰落而遷居鄒
地。372BC-289BC
孟子◎孟子的身世,史書上沒有明確
的記載。只有《史記》上有
《孟子荀卿列傳》。孟子出生
時,孔子去世已經一百多年。
◎孔子551BC—479BC
e他是繼承孔子思想與道統的人,
15.16歲離開學宮赴魯國
向孔子的門徒求教,對儒學的
理解隨知識的豐富日益加深。
30歲左右仿效孔子開始收徒
講學。40歲以后,開始接觸
政界要人,籌備周游列國之事。
公元前329年,帶領學生周
游列國,宣揚王道、仁政學說,
但在政治活動中屢不得志。
60歲時回到鄒國,不再遠出,
除了講學,便著書立說
《孟子》一書即是他晚年率萬
章之徒所作。曾受業于子思的
門人,學成后和孔子一樣周游
列國而不見用,晚年,仙在芻口
國,“退而與萬章之徒序
《詩》、《書》,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后世以其
宗孔圣之道,至宋朝時尊為僅
次于“至圣”孔子的“亞圣”
之位。自唐代韓愈以后的學者,
大多數認為儒家的道統乃由孔
子傳給曾參,曾參傳給子思(孔
子孫),子思之門人傳給孟子。
◎孟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諸子并起、
百家爭鳴的時代。當時與儒家對立
的,以墨家和楊朱的勢力為最大,
所以孟子曾說:“楊朱、墨翟之言
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
墨。”可見,當時的思想界,儒、
墨、楊有三分鼎足之勢。孟子繼承
了孔子的衣缽,以孔子的保護者和
儒家的衛道者自居,辟楊、墨,正
人心,他對孔子學說作了系統的闡
發,既有繼承,又有改造。孟子一
生主要從事教育事業,他的弟子有
公孫丑、萬章、樂正子、公都子、
屋廬子、孟仲子等。
O(2)孟子的王道政治
鼎孔子的思想以“禮”為核心。為了
論證和闡發自己"禮”的思想,孔
子,血支謀F仁”;并用戈仁吸
解釋“禮”、或青把“仁”作為
2北”的最終百琮:孔學的施范思
孟子想,主要在于健全“禮治”,維護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統
的治秩序,他的以仁愛為中心的道德
王道思想體系便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
的。孔子以后,孟子發展了孔子的
政治思想,建立了具有完整體系的政治
理論“仁政”學說。孟子的這一思
想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教育
等多方面,他提倡“王道”、“仁
政”,其出發點和目的在于“王天
下”、“得天下”。
期第一,人人有田宅。
e“制民之產”是孟子“仁政”
學說的綱領。要實現王道政治,
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孟子
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
的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
王道人們應當有一定的耕地和住宅,
政治才能談得上安居樂業,才能談
得上去遵守一定的道德規范,
社會才能井然有序。
安第二,爭取民心。
◎孟子認為,要實現“王道仁政”,
必須爭取民心。他說:“桀紂之失
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
其心也。”而得民心,就應該與民
孟子同樂,因為“樂民之所樂,民也樂
的其樂;憂民之所憂,民也憂其憂。
王道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
政治未之有也。”從這個前提出發,孟
f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
為輕”的著名命題,把人民提到了
比社稷和君主還高的地位。
爭第三,尊賢重士。
◎這是孟子“仁政”學說的重要
內容。他認為,國君要“王天
下”,就必須使“賢者在位,
孟子能者在職”,歷代圣王霸主取
得天下,無一不是如此。
的
?第四,施行教化。
王道
◎這是孟子學說的特點之一。在
政治、孟看來,人民有了穩定的生活,
僅僅是“王道之始”,只有對
人民施行教化,才能完成王道
政治的實現。
期第五,性善論。
e孟子認為人的道德品質如仁、
義、禮、智等乃是人性固有的,
與生俱來的。但這種性善論是
孟子以其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為基
的礎的,為此,他又提出了“盡
王道心、知性、知天”的行事原則,
政治就是要盡量擴充發展仁、義、
禮、智等固有的“善端”,只
有這樣,才能完整地把握人的
無性。
O(3)孟子學說對后世的影響:
臉①啟發宋明理學。孟子提出性善論。
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擴
充善性,壓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
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成為后世儒
家思想的主流。程潁、程頤、陸九
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都是繼
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②形成「道統」觀念。孟子時,更
把堯、舜、禹、文王、武王、周公、
孔子等,視為儒家的「道統」(一脈
相承的知識系統)。從此,儒家的道
統觀念與儒家思想之間,成為不可
分割的整體。
◎③民本思想的影響。孟子的民
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張,一切以
民心向背為標準。這套革命理
論,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
創見,雖然此說缺乏現代的民
主精神,卻成為傳統治制度中,
抑制君權的合理性淵源。
?④孟子「為民制產」的主張,
更成為歷代經濟制度的最高理
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三)、荀子
爭荀子姓荀名況(約前313-前
238),當時的人們稱他為荀
卿、孫卿,戰國末年趙國人。
在先秦儒學大家中,除了孔子
和孟子外,荀子的地位應該說
是無與倫比的。然而,在繼承
孔子的同時,荀子又批判和改
造了正統的儒家思想。尤其對
孟子一派,荀子持明顯的反對
和批判態度,在儒家學派中別
立一宗,建立了自己獨具特色
的思想體系。
導荀子生活的時代,社會動蕩加劇,
戰國七雄爭城奪地,戰爭連年不斷。
當時齊王廣招天下賢士,設“稷下
學宮”,到齊閔王時,規模盛大,
荀子也在其中游學,他企圖說服齊
國的當權者,能夠選賢任能,重用
儒生,最終實現王道政治,但他的
忠告沒有起到什么作用。后來他游
說到秦國,陳述了自己對當時時局
的看法,荀子“隆禮、尊君、愛民、
實行王道”的立場,博得了秦昭王
的贊賞。荀子曾有一些弟子,韓非
子和李斯(后來的秦相)是較著名
的兩個。但荀子對他們只注重用法
術與權謀治理國家的作法非常不滿,
認為治理天下當以仁義為本。
O他的主要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O第一,荀子重視民眾的力量。他把
君民關系看成是舟與水的關系,認
為“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所以
為人君者,要想使天下安寧,最要
緊的就是要“平政愛民”。
◎第二,荀子重視刑罰。這是他與孔
孟等正統儒家有所區別的一個重要
特點。荀子批判地繼承了儒家的禮
治思想,也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思想。
荀子希望建立起“貴賤有等,長幼
有序,貧富輕重,皆有稱者”的社
會秩序,為維護這種秩序,在注重
禮義教化的同時,還要注重法治。
第三,荀子反對天使鬼神。認為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
亡”。天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質,不
能控制萬物,也不能主宰人類。相
反,人的力量卻可以征服天,這種
思想是積極向上的。
第四,荀子主張性惡論。在這一點
上,他與孟子正好相反。荀子認為
人生下來就具有各種欲望:“目好
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
這正是導致社會秩序混亂的原因,
所以,人應該學習禮義、圣人,君
主也應該“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
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這是荀
子思想的特點。
a(四)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漢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又是《公羊》學大師。在中國歷史上,
他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曾向漢武
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對
傳統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后來
他被封建統治者稱為“闡道醇儒”,甚
至掛篇奉祀。
e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死于公元前
104年,廣川(今河北棗強)人。青年時
期曾隨公羊派的大師子壽學習《公羊春
秋》,漢景帝時擔任過博士官,那時,
他就開始招收弟子,傳播儒家學說。漢
一武帝即位后,,曾經頒布過“舉賢良文
學”的詔令,要求各地的官員推薦學者
以備朝廷策問,董仲舒也被推舉到了京
城。漢武帝先后三次召見董仲舒上殿策
向,史稱為“天人三策”。
e第一次,他用儒家的“五帝三皇”之道、
“三皇受命”之符,論證了他的“天人
感應”的觀點,“人之為人本于天,天
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類天
也。人之形體,化天數而成;人之血氣,
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義;
人之好惡,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
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時。人
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
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樂,夏
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
人。”認為上天不僅主宰著自然界,也
3宰著人類社會,自然界的災異都和國
家政治有關。他說:“國家將有失道之
政,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
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
傷敗乃至。”不僅“王者承天意從事”,
而且“天”經常用各種符瑞和災異來表
示希望和譴責。
漢家傳統向來是霸王道雜之,所謂“內用黃老,外示儒術”
“天人感應論”一方面樹立了君權神授的淵源,一面則假天之威,
提出了對皇帝言行的要求。既然天人相應,君王便當順應天命,
為臣民的表率。行德政以使百姓歸心,使上天降下祥瑞,來為合
這一套針對皇權的外觀設計,從此之后長盛不衰。但在另一方面,
權力的程序性則構成了對于皇帝一舉一動的制衡。譬如中國歷朝對
于胥吏下鄉都有所限制,以E看美圖到?wptol.comcn而
下的法律來限制。這時關于2T
可以最大限度減少皇帝擾民E門
外的那對華表,上面的蹲獸,兩
只犯就勸戒他回宮,因此又J據說猊熊一種r理動物,它每天成
蹲在華表e*3*的行蹤。兩只
為了現代中國的政治象征物,面南而座徜總謨守展皇帝出巡的,代
表了傳統文化力量對于君王I人們稱這兩廂望君歸”。位于城
樓后華表上的的田北而座的猊貝U是
監視皇帝在宮心…依,'’避免皇帝久
居宮中,不理政事,<
陰
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是西漢末年形成的經學研究中了
的兩個派別。所謂“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始
開
兩種字體。“今文”指的是漢代通行的隸書,“古文”
陽
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古文字。傳授經典的學者,陰
止
所持底本是用戰國時古字寫的即為“古文家”,用隸雨
書寫的便是“今文家”。帝
武
孫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在經書的字體、文字、篇章等公
形式上,在經書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說等內容上歲
都不相同。今文經學近于哲學,強調“經世致用”;
58讀
古文經學近于史學,講究考據。在東漢,兩者之間還于
有有神論與無神論、政治與學術的區別。但從純學術
的觀點來看,今文經說有異說,古文經學中也有異說,
誰也不能算解釋五經的權威,更不能說誰得了孔子的
真傳。
O他的著作大都是闡發《春秋》之意
的。董仲舒認為,孔子在《春秋》
里蘊含的“微言大義”并沒有人真
正領會,只有通過他的著作才能明
白。他把自己解釋《春秋》的123
篇文章匯編成冊,取名為《春秋繁
露》,這是他惟一流傳下來的完整
著述,其中包含了他的全部思想和
主張。在這部書中,他再次系統地
4宣傳了“天人感應”學說和“三綱
五常”等二套封建倫理道德觀念,
受到歷代封建統治者的重視和尊崇。
(四)朱熹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建州龍
溪(今江西婺源)人,字元晦,號晦庵,
學者稱之為晦庵先生。朱熹的父親朱松,
博學多識,為人剛正不阿,朱熹五歲開
始讀書,即由父親教授。少小的時候,
朱熹就表現出非凡的穎悟之資,據記載,
他剛會說話,父親指著天告訴他說:這
是天,他就問道:“天之上是什么呢?”
使他的父親大為驚訝。十四歲時,他父
親去世,他遵從父命跟從胡原仲、劉致
中、劉彥沖三人學習。朱熹少年時代努
力學習,讀《中庸》、《大學》、《周
禮》不輟,十六歲時便好理學,但他受
佛老思想的影響也很大,他的思想體系,
乃是后來歷經曲折,艱苦磨難所成。他
最主要的建樹是構建了宋明理學的“神
學體系”.
期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
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
專心儒學,成為程穎、程頤之
后儒學的重要人物。朱熹在
“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
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
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
(今湖南長沙)修復岳麓書院,
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
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
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
系,后人稱為程朱理學。
◎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
金,恤民省賦,節用輕役,
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盤剝,并
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
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
從事教育期間,對于經學、史
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
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
著作廣博宏富。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
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
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
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
標志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
備。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
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
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
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
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
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它強化
T“三綱五常”,對后期封建社會
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
上,也有重要影響。朱熹的主
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
《四書或問》、《太極圖說
解》、《通書解》、《西銘
解》、《周易本義》、《易學
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
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O朱熹對儒家倫理思想發展的貢獻。
0(1)他承繼了程頤、程穎之理學,
以弘揚儒家倫理為核心,整合了儒
道佛三家倫理思想,完善和創立了
理學體系;
喳(2)他把“三綱五常”視為天理,
主張修德之實在于“去人欲,存天
理”;
e(3)他興書院、授理學,以理學
化了的“四書”為教本,培養治國
治世之才;
(4)他為白鹿書院訂立的學規與
教規,影響后世教育700多年。他
提出了“五教”與“四要”的教育
思想,這是一種創造。
◎所謂“五教”,即父子有親,君臣
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
有信。
◎所謂“四要”,即為學、修身、
處事、接物之要。
e為學之要:“博學之,審問之,慎
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
忿窒欲,遷善改過。”
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
其道不計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建二、儒家典籍
臉儒家的典籍可謂是數不勝數。早期
的有“四書”、“五經”之說。
◎“四書”是《論語》、《孟子》、
《大學》、《中庸》的合稱。其中
《大學》和《中庸》原是《禮記》
中的兩篇文章。宋代是儒學發展的
一個高峰時期,由朱熹撰寫的《四
書章句集注》,因為內容通俗易懂,
便得到廣泛的普及,后來的科舉考
試就以《四書》為開科取士的經典
書目。
“五經”特指《詩》、《書》、
《禮》、《易》、《春秋》五部儒
家經典。
0孔子生前,曾長期從事教育,他同
這些經書有著密切的聯系,西漢時,
經學興盛,漢武帝設立了“五經”
博士,“五經”遂得到了廣泛的傳
播。如《莊子?天下篇》說: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
《禮》以道行,《樂》以道和,
《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
分。”
期后來成書的《禮記?經解》說
“溫柔敦厚,《詩》教也;疏
通知遠,《書》教也;廣博精
良,《樂》教也;潔靜精微,
《易》教也;恭儉莊敬,《禮》
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
也。”可見,當時的人們對
“五經”的教化作用已經有很
、深刻的認識,所以它在封建社
會時代有著巨大的影響。
a以后,儒家經典的范圍逐漸擴大,
由“五經”發展到唐代的“九經”,
“十二經”,直到宋代的“十三
經”。“十三經”主要包括《周
易》、《尚書》、《詩經》、《儀
禮》、《周禮》、《禮記》、《春
衩左氏傳》、《春秋公羊傳》、
《春秋谷梁傳》、《論語》、《孟
子》、《孝經》、《爾雅》。到清
代,儒家學者阮元把“十三經”較
好的注疏本選出,匯刻成為《十三
經注疏》,成為儒家學者的經典書
目。在本章我們簡要介紹在封建社
會里影響最深廣、流傳最普及的
《論語》、《孟子》、《大學》、
《中庸》四本書。
◎1、《論語》
?《論語》是“語言的論篡”,
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東漢
班固《漢書,藝文志》說:
“《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
儒家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
典籍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
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篡,
故謂之《論語》。”這就是說,
《論語》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以
及再傳弟子(主要是曾參的弟
子)編輯而成。
◎現在通行的《論語》共20篇,
約nooo余字。每篇都從文中
的第一句話里節取前兩三個字
作篇名,如《學而》、《述
而》、《公冶長》等。舊時,
為了研讀方便,一部《論語》
分上下兩部分。“上論”自
《學而篇第一》至《鄉黨篇第
十》,“下論”自《先進篇第
十一》至《堯日篇第二十》。
按歷史沿習的讀音,《論語》
的“論”字讀“輪”o
寸.r~t
《論語》早目
學而第一先進第十一
為政第二顏淵第十二
八信第三子路第十三
里仁第四憲問第十四
公冶長第五衛靈公第十五
雍也第六李氏第十六
述而第七陽貨第十七
泰伯第八衛子第十八
子罕第九子張第十九
鄉黨第十堯日第二十
《論語》的內容,以倫理教育
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
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
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
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對政治
的見解、對社會的理想、對教
育的主張,也可看出孔子和他
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
度和處世方法。該書言簡意賅,
哲理深蘊,發人深省。
《論語》的言辭字句非常優美,例
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而第一》)、“知者樂水,
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雍也第六》)、“不義而富且
貴,于我如浮云。、“工欲善其
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第
十五》)等等,他說的這些道理,
二千多年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
讀書人。其中的一些短語,經歷代
沿用,己成為世人盡知的格言或成
語,如“見義勇為”、“既往不
咎”“不恥下問”、“舉一反三”、
“后生可畏”、“誨人不倦”等。
◎程子曰:“論語之書,成于有子曾1
子之門人,故其書獨二子以子稱。仔
e程子曰:“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
事者;有讀了后其中得一兩句喜者;
有讀了后知好之者;有讀了后直有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
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后又只
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程子曰:“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
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
深長。”
O當然,我們在《論語》中也能看出
孔子思想中的一些消極因素。在政
治思想上的保守傾向,在禮樂制度
上的復古傾向和輕視婦女、輕視勞
動的思想等,所以我們在學習時要
注意鑒別。匡亞明先生說得好:
“孔子思想中既有消極因素,也有
積極因素,這兩種不同因素導致了
兩種不同后果,前者使中國封建社
.會長期停滯不前,后者則形成了中
華民族某些優良傳統和特點。這種
矛盾現象是孔子思想內在二重性
(矛盾性)的毫不奇怪的必然產
物。”(《孔子評傳》)
?無論如何,孔子對中國社會的
影響是巨大的,《論語》一書
也就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據了一
個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們
今天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儒家?2、《孟子》
典籍◎《孟子》一書是研究孟子思想
最為重要的材料。
《孟子》的撰者歷來有不同的
說法,宋代的朱熹、清代的閻
若玻認為,《孟子》七篇的文
章風格基本一致,其中只記載
了孟子的言語和行動,沒有像
《論語》那樣因成書于門人而
記錄了孔子的音容笑貌。因此,
《孟子》應為孟子本人所作,
而萬章、公孫丑可能參與其事,
并在孟子死后進行了序次編訂。
◎現存的《孟子》有七篇,有
《梁惠王》、《公孫丑》、
《滕文公》、《離婁篇》、
《萬章篇》、《告子篇》、
《盡心篇》,每篇又分上、下
篇,共14篇。其中記載了孟子
的政治活動,反映了孟子的思
想學說,是我們研究孟子的寶
貴材料。關于他的主要思想,
我們在儒家的主要人物“孟子”
那里詳細介紹過,在此不再贅
述。
&3、《大學》
e《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
章,據說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
到宋代,朱熹把它和《中庸》拿出
來,與《論語》、《孟子》合起來,
稱為“四書”。并且朱熹認為原來
儒家的《大學》,有脫落、錯簡之處,
典籍于是加以移動和補充,又重新分段,
把最前面的一段作為“經”,認為
是孔子之意,由曾子所記述。后面
的十段為十章,是解釋經文的
“傳”,以闡明"經'’的意義,由
曾子的弟子記述曾子之意而成的。
《大學》,按朱熹的注釋說: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他所謂的“大人”并不是地位
崇高的王公貴族,而是人格高
尚,達到了完美而光輝的理想
地步的“大丈夫”,也即道德
上的巨人。這一目標,好像太
高遠了,太偉大了,似乎不可
攀登。然而就《大學》的內容
和教導的實際而言,應該是我
們每個人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
道德修養。
正心、誠意、是人們修己的起點;
修身、齊家,更是每個人的希望和
職責;治國、平天下,也是我們的
理想,一國之人共同的愿望;何況,
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又在每個人
的正心和修身之上;這說明了《大
學》是“大人”之學,更是人人所
需要的常人之學。程子說:“《大
學》是孔子留傳下來的書,為初學
的人進修德行的門徑。”也就是說,
人人做好了正心、誠意、修身的功
夫,那么,齊家、治國、平天下的
道德巨人也是可以預期的了,并不
會因為地位的高低、職業的尊卑而
受到影響。
e《大學》的“經”部為孔子原
意,共240多字,言簡而意義
深遠,其中有著名的“八目”,
被古代的中國人視為修身和治
世之道。
爭格、致、誠、正、修、齊、治、
平,有一個嚴密的推演程序。
電現錄于下: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
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
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
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
正,心正向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
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
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
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4、《中庸》
e《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
《禮記》二十卷,相傳是漢代宣帝、
元帝時戴圣所作。取材于孔子弟子
后學者的有關著述。據《史記?孔
子世家》記載:“孔子生鯉,字伯
儒家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魚
典籍生儀(ji),字子思,年六十二。
嘗困于宋,子思作《中庸》”《漢
書?藝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
稱子思曾為魯穆公師。子思大概生
于公元前483年,卒于公元前402年。
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個學派,
3字次君,Bfe(郡治在今,平生以學習儒家
經典為主,尤重《禮》學研究。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學大師后蒼,潛
心鉆研《禮》學。三人苦心鉆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學說體系,成為今
文禮學大師。戴德號稱“大戴”,戴圣被稱為“小戴”,二人合稱為“大小戴”。
“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漢書?儒林傳》)。戴圣成為今文禮
學“小戴學”的開創者;后來,三家之學皆立于學官,其學興盛一時。宣帝時,
戴圣曾被立為博士,參與石渠閣議,評定五經異同。終生以授徒講學和著述為業,
曾選集戰國至漢初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人所記的各種有關禮儀等論著,
編撰成書。被稱為《小戴記》或《小戴禮記》。該書原為解說《》的資料匯
編,后經鄭玄作注,使它擺脫從屬于《儀禮》的地位而獨立成書,成為今本《
》。全書共分《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
》、《》、《》、《內則》、《坊記》、《儒行》、《王
》、《冠義》、《昏義》、《雜記》等四十九篇,其中的要言精義
比起《儀禮》中的繁文緡節更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與其叔父戴德所編《
》八十五篇(現存三十九篇)亦不相同。戴圣精心講授“禮學”,授徒頗多,
曾傳其學于梁人橋仁、楊榮等,于是,今文禮學“小戴學”又有了“橋、楊氏之
學”(《漢書?儒林傳》)。小戴對于傳播和發展《禮》學有一定貢獻,《小戴禮
記》被列為儒家經典,“三禮”之一,唐時被稱為“大經”,明時已取代《儀禮》
成為“五經”中的《禮》o該書在中國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為后人研究
和發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0《中庸》由于沒有明確的內涵,所
以對“中庸”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
e中庸就是折中調和,無過也無不及。
臉中庸就是妥協保守。
彩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天下的正道和
定理
e中庸就是人之常情,恰到好處。
彩中庸就是最精微正確的人生哲學。
?中庸就是能準確地把握事物發展的
質的規定性,既反對“過”,又反
對“不及”如此等等。
e總之,后人的種種解釋,都或多或
少地反映了各自的思想和道德、政
治的需要。
勒在封建社會中,《中庸》一直被推
崇為“實學”,被視為可供人們終
身受用的經典,但在中國封建社會
后期,真正起作用的思想是程朱理
學,并非《中庸》本身。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規范。
“中''謂中和、中正,“庸”謂常、
用。中庸一詞最早出現于《論語》
一書,但他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卻
?有久遠的淵源。堯讓位給舜時即強
調治理社會要“允執其中”。《論
語?雍也篇》記載,子曰:“中庸
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e中庸作為儒家思想里最高的道
德和自然法則,主要講述了天
道和人道的關系。后代儒者在
繼承孔子中庸思想的基礎上,
把中庸與人性道德聯系起來進
行考察,提出:“中也者,天
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中庸》以“至誠”作為最高的道
德境界和世界本原,論述了“尊德
性”與“道問學”兩種修養形態,
提出以“至誠”的態度使人與天道
合一,做到“極高明而道中庸”,
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贊天地之
化育。
《中庸》言雖簡而義實繁,幾乎濃
縮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儒家思想,涉
及到儒家學說的各個方面,因而很
難用幾句簡明的語言,歸納出對中
庸的準確解釋來,需要所學者細心
研究,才能有所領悟。
您三、儒家倫理
?1、儒家的人倫關系
?儒家人倫的內容極其豐富多彩,
涉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們知道,人倫關系能否很好
儒家地得到調節,社會秩序能否很
好地得到維持,有沒有一個適
倫理合該社會現實和文化傳統的人
倫規范體系是極其重要的因素。
思想家們對于天人關系、人性
問題和義利關系等問題的探討,
最后必然要落腳于人倫問題。
⑨根據歷代思想家們的論述,中
國人倫關系主要分為五條:男
女結合,乃人類社會之始,故
有夫婦之倫;夫婦生子,而有
人類社會的延續,故有父子之
倫;既有社會,必有管理者與
儒家被管理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
倫理故有君臣上下之倫;社會是代
代相續,必有代際人倫關系,
故有長幼之分;人生在世,結
友以互助,故有朋友之倫。這
五條也就是孟子所說的“五
倫”,只是其次序不同而已。
e《易傳?序卦》云:“有天地
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
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
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
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
上下然后有所措。”這個說法,
儒家較孟子五倫的排序更富邏輯性,
倫理下面分而述之。
e(1)夫妻關系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原始初民,
首先實行的是群婚制,這種情
況,在上古的一些典籍中專青
記載。
e《莊子?盜跖》中說:“神農
之時,臥則居居,起則于于,
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
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
相害之心。”《呂氏春秋?恃
儒家君覽》上也說:“昔太古嘗無
倫理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
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
另限”在一些神話傳說中,這
種男女生活狀況也得到了印證。
⑨比如,歷史傳說黃帝之母附寶
感北斗而生黃帝,炎帝之母女
登感神龍而生炎帝等等,這些
神話的背后,隱藏的就是原始
時代男女群婚,人知其母而不
知其父的歷史真相。在這一時
期,由于沒有固定的夫婦關系,
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夫婦之倫理
了。所以說,夫婦之倫,應當
始于原始時代的男女性禁忌,
一定的性禁忌,必然會逐漸形
成較成型的男女性關系的倫理
規范。
◎首先,關于夫婦倫理,傳統之
禮規定了其婚姻的本質。
爭其一,婚姻是為了聯結兩個家
庭的利益。
◎其二,婚姻是為了祭祀祖先。
◎其三,婚姻是為了生子繼嗣。
◎這三條,根本不考慮夫婦雙方
個體的利益和幸福,以個體的
利益服從于家庭和家族的利益,
就是宗法等級制下婚姻的倫理
實質。
其次,同宗同姓的男女不能結
婚。《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載鄭叔詹語:“男女同姓,其
生不繁。”在《禮記?大傳》
里也有相似的記載。《論
語?述而》里陳司敗問孔子,
昭公懂不懂禮,孔子回答說,
當然懂禮。陳司敗不滿意,就
對孔子的學生巫馬期說:“吾
聞君子不黨,君子也黨乎?君
取(娶)于吳,為同姓,謂之
'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
知禮!”
e當時魯國國君魯昭公娶了吳國
的吳孟子為妻,吳國是周文王
的伯父太伯的后代,魯國是周
文王的兒子周公姬旦的后代,
都為姬姓,按當時同姓不能通
婚的規定,魯昭公此舉有背于
禮儀,而孔子出于為“尊者諱”
的考慮,只能說魯昭公懂禮,
所以陳司敗說我聽說君子是沒
有偏袒之心的,難道君子也有
偏袒之心嗎?這里反映出的就
是同姓不能通婚的禮制。
⑨第三,男女不能自己做主結婚。
《詩?齊風?南山》:“娶妻如
之何?必告父母。”《禮
記?坊記》:“男女無謀(媒)
不交。”等等,都記載了當時
男女之間受授不親的社會規范。
當然,不是因愛而締結的婚姻,
肯定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婚姻,
所以,當時的人們因為兩性倫
理觀念的淡漠,有許多混亂的
倫理關系。一些政治家和思想
家發現了這個問題,并開始強
調夫婦之間的倫理規范。
?比如《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載
有“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周
易?家人?彖》上也有“男女正,天
地之大義也。父父、子子、兄兄、
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這些論述涉及到了夫婦倫理三個方
面的規范。第一,夫婦之間應該友
愛相處。第二,要保證夫婦之間的
和諧,夫婦應該各盡自己的倫理義
務。夫者,應該和樂、守義、純樸、
厚道;妻者,應該勤勉、守正、忠
貞。;第三,夫婦之間關系到兩姓
之好和先祖后代,所以不可以不恒
久。
0這些規范,反映了最一般的夫婦之
道,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而且這種
夫婦之道也是針對夫婦雙方來說的,
有比較公正、公平的一面。但是到
了孟子的時候,提出了“夫婦有別”
的倫理思想。
尊這個“別”字,有著豐富的內涵,
涉及到了名分、職責、禮儀、稱號
等諸方面的區別。一家之內的夫婦
尚且有別,一般的男女兩性之間更
要有別。
◎孟子所說的“別”,除了包含
有男女有別的意義在內外,主
要是指男女之間要依禮而行。
例如,男之有室,女之有家,
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等,
當然,孟子說的“男女有別”,
從一開始就包含著夫權和性壓
迫的消極因素在內。
0隨著封建專制主義的加強,男主女
從、男尊婦卑的倫理規范也被強化。
這種夫權主義的夫婦倫理規范,在
秦漢之際的關于禮的典籍中有突出
的表現。例如,《大戴禮記?本命》
說:“婦從伏于人也。是故無專制
之義,有三從之道:在家從父,適
人從夫,夫死從子,無所敢自遂
也。”同樣這本書還有這樣的記載:
“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
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
竊盜去。不順父母去,為其逆德也;
無子,為其絕世也;淫,為其亂族
也;妒,為其亂家也;有惡疾,為
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
離親也;竊盜,為其反義也。”
⑨在這些材料的字里行間,夫婦
之間那種相親相愛、休戚與共
的關系蕩然無存了,代之的是
一種統治與被統治、奴役與被
奴役的關系。它重點強調的是
做婦人的倫理義務和做丈夫的
權利。婦人已經沒有了任何自
由的選擇權利和機會。這種不
平等的夫婦倫理規范,把妻子
完全淪落到丈夫私有財產的地
位。而且顯然,夫婦關系的這
種狀況是與家天下的政治專制
主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e在儒家尤其是孟子以前的儒家
倫理學說中,還是比較講夫婦
之間的愛和相互的倫理義務的。
他們雖然也講婦對夫的順從,
但遠不象法家那樣講得絕對。
法家從商鞅開始,就傾向于把
倫理法制化。秦統一中國后,
秦始皇曾經進行過大規模的制
禮活動,其禮法制度在全國范
圍內得到推行,這也是秦漢之
際關于禮的論著中為什么多講
夫權主義夫婦倫理的歷史原因。
(2)父子關系
關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考前準備護士資格證考試的試題及答案
- 研究2025年公共營養師考試新穎學習概念的影響試題及答案
- 激光技術產業市場環境試題及答案
- 知識圖譜在學習中的應用公共營養師試題及答案
- 胰島素使用試題及答案
- 衛生管理系統優化考試試題及答案
- 藥劑學的重要課程內容考察試題及答案
- 聚焦核心2025年健康管理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激光技術工程師證書考試的必修課題分享試題及答案
- 藥理學基本概念試題及答案
- 10kV架空配電線路帶電安裝故障指示器
- 目標與計劃的重要性課件
- 教師招聘考試題庫《班主任與班級管理》必看知識點
- 顯示屏出廠合格證
- (中職)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電子信息類)教案
- 三晶變頻器說明書SAJ系列簡約
- 混凝土模板支撐工程專項施工方案(140頁)
- MATLAB_第6講_GUI界面設計
- 高中英語北師大版(2019)必修第一冊 Unit3Lesson1SpringFestival
- 《公輸》(共44張PPT)
- 鴿巢原理例1、例2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