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文言文120實詞+人物傳記高頻實詞_第1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120實詞+人物傳記高頻實詞_第2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120實詞+人物傳記高頻實詞_第3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120實詞+人物傳記高頻實詞_第4頁
初中語文文言文120實詞+人物傳記高頻實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文言120實詞識記

1.愛

(1)動詞

①疼愛,愛護(hù)。如: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②喜歡,愛好。如:秦蒙紛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宮賦》

③愛惜,珍惜。如:使六國各掌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

④同情,憐惜。如:愛其二毛.,則如服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⑤羨慕,欣賞。如:吾蒙孟夫子,風(fēng)流天下聞。《贈孟浩然》

⑥愛戴。如:寬緩不苛,士以此蒙樂為用。《李將軍列傳》

(2)形容詞

①可愛。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fēng)移影動,珊珊可愛。.《項脊軒志》

②吝嗇,吝惜(此義項雖很少用,但是古今意思差別較大)o如:百姓皆以王為愛也。《齊桓

晉文之事》

【推導(dǎo)助記】“愛”在古代常有“吝嗇,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會“喜歡”

并加以“愛護(hù)"。由“喜歡"可推出"親愛的,心愛的”(如“愛女”)等義。

【成語助記】愛莫能助愛屋及烏節(jié)用愛民愛不釋手愛毛反裘

2.安

(1)形容詞

①安穩(wěn)。如: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②安逸。如:然后得一夕素寢。《六國論》

(2)動詞

①撫慰,安撫。如: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并序》

②安適。如: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兮辭并序》

③養(yǎng)生,安身。如: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zhàn)》

(3)疑問代詞

哪里。如:沛公家在?《鴻門宴》

(4)疑問副詞

哪里,怎么。如:燕雀案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推導(dǎo)助記】“安”的本義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會感到“舒服、安逸”。后

又用于使動義“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養(yǎng)”“安撫、安慰”等義。

【成語助記】居安思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既來之,則安之安之若素安然無恙安

土重遷

3.被

讀音一:bei

⑴名詞

被子。如:一日晝寢帳中,落彼于地。《楊修之死》

⑵動詞

遭受,遇到,蒙受。如: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荊軻刺秦王》

⑶介詞

表被動。如:妝成每個秋娘妒。《琵琶行并序》

讀音二:pT

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如:將軍身裝堅執(zhí)銳。

《陳涉世家》

【推導(dǎo)助記】“被”的本義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蓋”在身上取暖的嗎?由

“覆蓋”義引申出“遭受”等義,“披”不也是把衣服“覆蓋”在身上嗎?

【成語助記】被堅執(zhí)銳澤被后世被發(fā)左衽被褐懷珠被甲枕戈

扇枕溫被

4.倍

⑴動詞

①通“背”,背叛,違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值德也。《鴻門宴》

②增加。如:子為我召之,吾倩其室。《國語?楚語上》

(2)副詞

越發(fā)、更加。如:每逢佳節(jié),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⑶量詞

原數(shù)基礎(chǔ)上增加的相等數(shù)。如:嘗以十值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過秦論》

【推導(dǎo)助記】“加倍”是后起常用義,“倍”的原義是“反”,即“背向、背著”,故而

又可引申為“違背”,這一義項意義與“背”同。

【成語助記】事半功倍

5.本

⑴名詞

①草木的根或莖干。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②根本,基礎(chǔ),根源。如: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屈原列傳》

③版本,稿本。如:間以詩記所遭,今存其率不忍廢。《指南錄后序》

(2)形容詞

本來的,原來的。如:此之謂失其不心。《魚我所欲也》

⑶動詞

推究,推原。如:抑本其成敗之跡。《伶官傳序》

【推導(dǎo)助記】“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詞語“根本”),比喻為“基礎(chǔ)、本原”

之義;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虛化為“本來、原來”

之義。

【成語助記】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難移變本加厲英雄本色

無本之木

6.鄙

(1)名詞

邊邑。如:越國以鄙遠(yuǎn)。(這里名詞用作動詞)《燭之武退秦師》

(2)形容詞

①庸俗,淺陋。如:肉食者鄙。.《曹劌論戰(zhàn)》

②輕賤。如: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東南飛并序》

【推導(dǎo)助記】“鄙”原義為“邊邑”,邊境自然環(huán)境“鄙陋”,故有“鄙陋”之義,“鄙

陋”自然會受到“輕視”;后也常用作自謙之詞,如“鄙人”。

【成語助記】肉食者鄙卑鄙齷齪貴遠(yuǎn)鄙近

7.兵

①兵器。如:六國破滅,非年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②士兵,軍隊。如:起視四境,而秦醫(yī)又至矣。《六國論》

③策略。如:故上丹伐謀,其次伐交。《孫子兵法?謀攻篇》

④戰(zhàn)爭。如: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印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推導(dǎo)助記】“兵”的本義為“兵器、武器”,引申為“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軍

事、戰(zhàn)爭”當(dāng)然跟兵器、武器有關(guān),由“戰(zhàn)爭、軍事”義引申出“侵略””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等

義。

【成語助記】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厭詐兵強馬壯兵出無名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8.病

(1)形容詞

枯萎。如: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動詞

①生病。如:未果,尋懣終。《桃花源記》

②擔(dān)心,憂慮。如:君子痼無能焉,不旃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wèi)靈公》

【推導(dǎo)助記】“病”原義為“重病”,取其比喻義為“缺點、毛病”。得了重病就會感到

“困苦”并為之“擔(dān)心、憂慮”。

【成語助記】病入膏肓蚌病成珠貧病交攻無病呻吟同病相憐

愁潘病沈

9.察

⑴動詞

①觀察,細(xì)看。如:微騫公子,公子顏色愈和。《魏公子列傳》

②考察,調(diào)查。如: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國也》

③了解,弄清楚。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④察舉,考察后予以推薦。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陳情表》

(2)形容詞

①精明,明智。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東方朔傳》

②皎潔,潔凈。如: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漁父》

【推導(dǎo)助記】“察”本義為“觀察、仔細(xì)觀看”,這樣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

“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變得“清楚、明白”。

【成語助記】察言觀色明察秋毫習(xí)焉不察靜觀默察

10.朝

讀音一:chao

⑴動詞

朝見,朝拜。如:相如每期時,常稱病。《廉頗藺相如列傳》

⑵名詞

①朝廷。如: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朝代,指整個王朝,也指一代君主統(tǒng)治的時間。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期開濟(jì)老臣心。

《蜀相》

讀音二:zhao

名詞,早晨。如:有時期發(fā)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推導(dǎo)助記】“朝”本義為“早晨”,讀zhaoo古代大臣在早晨需拜見君主,故有“朝

見”之義;由“朝見”而有“朝廷、朝代”之義;“朝見”其使動義為“使朝見”。

【成語助記】朝三暮四改朝換代

朝秦暮楚朝野上下朝不保夕朝成夕毀

11.曾

讀音一:ceng

副詞,曾經(jīng),已經(jīng),才。如:江南好,風(fēng)景舊骨諳。《憶江南》

讀音二:zeng

動詞,通“增”,增加。如: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推導(dǎo)助記】隔兩代的親屬叫“曾”;后借為“增”義。虛化為“曾經(jīng)"(念ceng)o

【成語助記】似曾相識曾經(jīng)滄海

曾幾何時曾母投杼

12.乘

讀音一:cheng

趁著,憑借。如:因利普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讀音二:sheng

量詞,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如:致萬黍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推導(dǎo)助記】“乘”本義是“駕車、乘車”;由這一意義引申出“乘船”之義;上了車,

人與車相接,故有“連接”義;人上了車,人便有了“憑借”。做名詞時指“兵車”,后又作

量詞以計算車馬,一“乘”計有一車四馬,故又有“四”之義。

【成語助記】乘人之危乘堅策肥

乘龍快婿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衣輕乘肥因利乘便

13.誠

⑴名詞

誠心誠意。如: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愚公移山》

(2)副詞

表肯定,確實,的確。如: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⑶連詞

表假設(shè)推論,果真,如果。如: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推導(dǎo)助記】“誠”本義是指“真心,不詭詐”,故引申出“真實的”;進(jìn)一步虛化為副

詞“實在,的確”“果真”等義。

【成語助記】誠惶誠恐開誠布公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心悅誠服

14.除

⑴名詞

臺階,殿階。如:從至雍械陽宮,扶輦下除。.《蘇武傳》

(2)動詞

①任命,授職。如:除臣洗馬。.《陳情表》

②清除,去掉。如:而燕國見陵之恥際矣。《荊軻刺秦王》

③修治,修整。如:即除逆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推導(dǎo)助記】“除”本義為“臺階”,又特指“宮殿上的臺階”;“任命、授職”不正是

在“宮殿上的臺階”下進(jìn)行的嗎?“臺階”要經(jīng)常打掃,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義;

歲月“去掉”,則是歲月“流逝、過去”了。

【成語助記】除舊布新斬草除根

興利除弊清宮除道除暴安良

15.辭

⑴名詞

①訴訟的供詞。如:聽其獄訟,察其辭。.《周禮?秋官?鄉(xiāng)士》

②借口,托辭。如:欲加之罪,其無蔣乎?《左傳?僖公十年》

③古代的一種文體。如:《歸去來兮辭.并序》。

④言辭,文辭。如: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報任安書》

(2)動詞

①告別,辭別。如:我從去年群帝京,謫居臥病潺陽城。《琵琶行并序》

②推辭,不接受。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③計較。如:大禮不群小讓。《鴻門宴》

【推導(dǎo)助記】“辭”在古代有兩種基本義(寫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二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為一般的“話、言辭”。既是“話”,一種可能成為“借口”,落下“口實”;

一種則因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辭”,也就自然成為“一種文體”(如“楚

辭”)

【成語助記】不辭而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辭微旨遠(yuǎn)卑辭厚幣一辭莫贊

16.從

讀音一:cong

⑴動詞

①跟隨。如: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狼》

②順從,聽從。如: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參與,從事。如: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行并序》

④依傍,緊挨著。如:樊噲叢良坐。《鴻門宴》

⑵介詞

由,自。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

讀音二:zong

名詞

①堂房親屬。如:昇死,其印為予群叢所得。《活板》

②通“縱”,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縱的盟約。如:于是叢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推導(dǎo)助記】“從”的本義是“跟隨”,引申出“歸順”“參與”“隨從”等義。“隨從”

乃是較親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親的人”也是順理成章。

【成語助記】從壁上觀從長計議

從善如流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從一而終過從甚密

17.殆

(1)形容詞

①危險。如: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旗矣。《秋水》

②精神疲倦而無所得。如: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論語?為政》

(2)副詞

①表推測或不肯定,大概,恐怕。如: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②表約略,幾乎,接近,差不多。如: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推導(dǎo)助記】“殆”本義是“危險”,它與“精神疲倦”“懈怠”的意義有著因果關(guān)系,它

們之間是一種因果引申。后又虛化為表猜測的副詞。

【成語助記】百戰(zhàn)不殆殆無孑遺

車殆馬煩知止不殆殆無虛日

18.當(dāng)

⑴動詞

①兩者相抵,抵押。如: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dāng)。.《蘇武傳》

②抵御,抵擋。如:彼惡敢當(dāng)我哉!《孟子?梁惠王下》

③占據(jù),把守。如: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

④判決,判罪。如:吏當(dāng)廣所失亡多。《李將軍列傳》

⑤主持,執(zhí)掌。如:北邀當(dāng)國者相見。《指南錄后序》

⑥承擔(dān)。如:念竇娥葫蘆提當(dāng)罪愆。《竇娥冤》

⑵介詞

①表處所,對著,面對。如: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②表時間,值,在,正在。如: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3)副詞

①表必然,必定,一定。如:不久總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并序》

②表未來的時間,將,將要。如: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4)連詞

通“倘”,如果,假使。如: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推導(dǎo)助記】“當(dāng)”原義是“面對、對著“。“阻擋”當(dāng)然要“面對”,對著某個時候某

個地方自然就是“處在某個地方和某個時候”。由互相“面對”引申出勢力“相當(dāng)”,由

“相當(dāng)”引申出“適合、適當(dāng)”等義。

【成語助記】門當(dāng)戶對銳不可當(dāng)

當(dāng)仁不讓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

獨當(dāng)一面當(dāng)機立斷

19.道

⑴名詞

①道路。如:懷其璧,從徑道亡。《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途徑,方法。如: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過秦論》

③風(fēng)尚。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④思想,學(xué)說。如: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⑤道理,規(guī)律。如: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⑥道義,正道。如: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⑦志向。如: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wèi)靈公》

(2)動詞

①取道。如: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②說,講。如: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推導(dǎo)助記】“道”本義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導(dǎo)”人到某地,故有“引導(dǎo)”之義

(后寫作“導(dǎo)”)。抽象意義即“途徑、方法”,又特指“正當(dāng)手段”(如:君子愛財,取之有

道);途徑和方法往往是一種“道理、規(guī)律”;道理和規(guī)律需要“述說”,而后成為“思想、

學(xué)說”。

【成語助記】道聽途說康莊大道

道不拾遺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志同道合

20.得

⑴名詞

心得,體會。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游褒禪山記》

(2)動詞

①取得,獲得。如: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具備。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荀子?勸學(xué)》

③能夠。如: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④通“德”,感恩。如: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3)形容詞

①對,正確。如:此言得之。《六國論》

②得意,滿足。如: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蘭亭集序》

(4)副詞

必須、應(yīng)該。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推導(dǎo)助記】“得”本義為“得到”。“得到”就有“收獲”,也說明“能做到”,“實

現(xiàn)”目標(biāo)。此外還可表達(dá)“事情做對了,正確”的意思,由“正確”的意義引申出“得當(dāng)、

合適”;進(jìn)一步虛化為“應(yīng)該”。

【成語助記】得過且過得不償失

怡然自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寸進(jìn)尺

21.度

讀音一:dii

⑴名詞

①制度,法度。如: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過秦論》

②氣度,常態(tài)。如: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刺秦王》

③計量長短的標(biāo)準(zhǔn)或工具。如:故體有長短,檢以度。.《后漢書彳聿歷志上》

(2)量詞

次,回。如: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

⑶動詞

①譜寫,創(chuàng)制(歌曲)。如: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揚州慢》

②過。如:春風(fēng)不建玉門關(guān)。《涼州詞》

③通“渡”,渡過,越過。如:一夜飛廖鏡湖月。《夢游天姥吟留別》

讀音二:duo

動詞

①推測,估計。如: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②衡量,比較。如: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廖長黎大。《過秦論》

【推導(dǎo)助記】“度”本義為“量長短”,引申出“計算”和“量長短的標(biāo)準(zhǔn)”之義。心里

“計算”表達(dá)為“推測,揣度”;由“標(biāo)準(zhǔn)”則引申出“尺度”,進(jìn)一步又引申出“法度、

制度”。

【成語助記】審時度勢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風(fēng)度翩翩金針度人

22.非

(1)形容詞

不對的,錯誤的。如:實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并序》

(2)動詞

①譏評,責(zé)難,認(rèn)為不對。如: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遙游》

②無,沒有。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荀子?勸學(xué)》

(3)副詞

用在判斷句中,相當(dāng)于“不是”。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推導(dǎo)助記】“非”本義為“不對的,不合理的”。作動詞時即“認(rèn)為不對”,詞義是否

定的,故而虛化為否定副詞。

【成語助記】大是大非非親非故

非我族類今非昔比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文過飾非

23.復(fù)

⑴動詞

①恢復(fù)。如: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師說》

②回答。如:不敢出一言以復(fù)。.《送東陽馬生序》

③返回。如:昭王南征而不復(fù)。.《齊桓公伐楚》

(2)形容詞

①夾層的,雙層的。如:紅羅復(fù)斗帳,四角垂香囊。《孔雀東南飛并序》

②繁復(fù),重復(fù)。如: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3)副詞

再,又。如:明年復(fù)攻趙,殺二萬人。《廉頗藺相如列傳》

【推導(dǎo)助記】“復(fù)”的本義是“回來”“返回”。故又引申為“回復(fù)”(話回來)“報復(fù)”

(行為的回來)“還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處?)。虛化為副詞即為“再、又”。

【成語助記】周而復(fù)始髀肉復(fù)生

故態(tài)復(fù)萌無以復(fù)加無往不復(fù)

萬劫不復(fù)

24.負(fù)

⑴動詞

①以背載物。如: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貝二山。《愚公移山》

②擔(dān)負(fù),擔(dān)當(dāng)。如:均之二策,寧許以復(fù)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憑借,仗恃。如:秦貪,負(fù)其強.,以空言求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辜負(fù),對不起。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背棄,違背。如:相如度秦王雖齋,決口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蒙受,遭受。如:不明不暗,負(fù)屈銜冤。.《竇娥冤》

(2)名詞

失敗。如:則勝奧之?dāng)?shù),存亡之理。《六國論》

【推導(dǎo)助記】“負(fù)”的本義是“用背馱物”,故有“背、載”之義。抽象表達(dá)為“承擔(dān)”(如

“負(fù)債”);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為“依仗、憑借”。古代“敗”用“北”

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敗”義,“失敗”了當(dāng)然“對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成語助記】忘恩負(fù)義忍辱負(fù)重

負(fù)荊請罪負(fù)屈含冤負(fù)隅頑抗久負(fù)盛名

25.蓋

讀音一:gai

⑴名詞

①車蓋。如:今已亭亭如章矣。《項脊軒志》

②器物的蓋子。如:合聿隆起,形似酒尊。《張衡傳》

(2)動詞

①遮蓋,掩蓋。如: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并序》

②超出,勝過。如: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三國志?蜀志?諸

葛亮傳》

⑶副詞

①表肯定判斷,原來是。如: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②表推測判斷,大概。如: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

(4)連詞

因為,由于。如:不賂者以賂者喪。尊失強援,不能獨完。《六國論》

讀音二:he

疑問代詞,通“盍”,何,怎么。如:技堇至此乎?《庖丁解牛》

【推導(dǎo)助記】“蓋”原為茅草編織物,用來蓋屋或遮蔽身體,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蓋子”

和“車蓋”。作動詞時即為“遮蔽、掩蓋”之義。把別人“蓋”住,自然就是“勝過、超過”

別人。

【成語助記】蓋世奇功蓋棺論定

官蓋如云欲蓋彌彰

26.故

⑴名詞

①緣故,原因。如:既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zhàn)》

②事故,變故。如:鄉(xiāng)園多故.,不能不動客子之愁。《報劉一丈書》

③舊交,老朋友。如: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2)形容詞

①舊有的,原來的。如: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奴嫄壁懷古》

②衰老。如: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行并序》

(3)副詞

①故意,特意。如:廣敢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陳涉世家》

②過去,從前。如:軒東政嘗為廚。《項脊軒志》

③仍然,依舊,還是。如: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孔雀東南飛并序》

(4)連詞,所以。如:故木受繩則直。.《荀子?勸學(xué)》

【推導(dǎo)助記】“故”有兩個基本義:一為“緣故”;二為“舊的”。由“緣故”虛化引申

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無緣無故)等義。由“舊的"引申出“衰

老”和“故人(有時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義。由“衰老”進(jìn)一步引申出“死亡”之義。

【成語助記】一見如故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故弄玄虛革故鼎新欲擒故縱

27.固

(1)名詞

險要的地勢。如:秦孝公據(jù)靖函之固。.《過秦論》

(2)動詞

①鞏固,安定。如: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堅守,安守。如:秦數(shù)敗趙軍,趙軍■壁不戰(zhàn)。《廉頗藺相如列傳》

(3)形容詞

①固執(zhí),頑固。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②堅決,堅持。如:藺相如囿止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4)副詞

①本來,原來。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囿先乎吾。《師說》

②的確,確實。如:固不如也。.《鴻門宴》

③表讓步,固然。如:人凰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

【推導(dǎo)助記】“固”本義指“城墻堅固”。城墻堅固自然就能“堅持”不敗,進(jìn)一步引申

出“頑固”之義。“堅固”有難以改變一直這樣的內(nèi)涵,故又虛化成副詞”本來、原來、當(dāng)

然”等義。

【成語助記】固若金湯君子固窮

根深蒂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28.顧

⑴動詞

①回頭,回頭看。如: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看望,拜訪。如: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③顧慮,考慮。如: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鴻門宴》

(2)副詞

①表輕微轉(zhuǎn)折,只,只是。如: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軻刺秦王》

②反而,去葭如: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倒縣如此。《漢書?賈誼傳》

【推導(dǎo)助記】“顧"基本義為“照顧”,由“照顧”可以引申出“顧念、顧惜”“回頭看”

等義。

【成語助記】顧此失彼顧名思義

顧盼生姿顧全大局顧影自憐顧左右而言他

29.歸

①女子出嫁。如:后五年,吾妻來歸。.《項脊軒志》

②返回。如: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歸還。如: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歸到一處,歸為一類。如: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推導(dǎo)助記】“歸”的基本義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個家,故有“回

家”“回國”之義,也即“歸附、附屬”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兒送給別人之義,故又借

作“饋”字而有“贈送”之義。

【成語助記】之子于歸歸心似箭

返璞歸真殊途同歸物歸原主解甲歸田

30.國

①諸侯國。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論》

②國都,京城。如: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岳

陽樓記》

③國事,國家。如: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推導(dǎo)助記】古代的“國”本義是“國都、首都”的意思。“國都”是一個國家的代表,

所以又引申出“國家”的意義,并成為后來的主要意義。

【成語助記】安邦定國國破家亡

國泰民安經(jīng)國之才傾國傾城共商國是

31.過

⑴動詞

①走過,經(jīng)過。如: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②到,來到。如:一日,大母?余曰。《項脊軒志》

③犯有過錯。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④責(zé)備。如:聞大王有意督過之。《鴻門宴》

(2)名詞

過失,過錯。如: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xué)》

【推導(dǎo)助記】“過”的本義是“走過、經(jīng)過”。“走過”別人自然就是“超過”了別人,

做事“超過”太多會變成“過分”,物極必反,事情做得“過分”容易出現(xiàn)“過錯”,出錯

當(dāng)然就會被“責(zé)備”。

【成語助記】過猶不及聞過則喜

過江之鯽白駒過隙雁過拔毛

32.何

讀音一:he

⑴代詞

①什么。如:大王來回操?《鴻門宴》

②哪里,什么地方。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2)副詞

①多么。如: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

②怎么。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讀音二:he

動詞,背,扛。如:爾牧來思,何蓑何笠。.《詩經(jīng)?無羊》

【推導(dǎo)助記】“何”本義為“負(fù)戈而行”,故有“負(fù)荷”之義,是“荷”的初文。古人看

見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個念頭就是“他們往何處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問代詞

“什么”,進(jìn)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詞“多么”之義。

【成語助記】何去何從何罪之有

何足掛齒相煎何太急

33.恨

⑴名詞

遺憾。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

(2)動詞

感到遺憾,后悔。如: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偎于桓、靈也。《出師表》

(3)復(fù)合詞

恨恨:惆悵,悲傷。如: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孔雀東南飛并序》

【推導(dǎo)助記】“恨”的本義是“感到遺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懷恨”之義。

【成語助記】相見恨晚吞聲飲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34.胡

⑴名詞

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數(shù)民族,秦漢時多指匈奴。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

弓而報怨。《過秦論》

(2)代詞

為什么,怎么。如:歸去來兮,田園將蕪期不歸?《歸去來兮辭并序》

【推導(dǎo)助記】“胡",原指''獸頸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帶少數(shù)民族多吃

獸肉,故又稱匈奴、西北各民族為“胡”。后又借為疑問代詞“什么,為什么”。

【成語助記】胡服騎射胡言亂語

35.患

(1)名詞

①憂患,禍害。如:夫禍隼常積于忽微。《伶官傳序》

②擔(dān)心,憂慮。如: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六國論》

(2)動詞

擔(dān)心,憂慮。如:欲勿予,即審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推導(dǎo)助記】“患”的本義是“擔(dān)心、發(fā)愁”(患,由“串”和“心”組成,一串串的

“心”,說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發(fā)愁的事),引申出“憂患、麻煩”。

【成語助記】患得患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內(nèi)憂外患患難之交防患未然采薪之

36.或

⑴代詞

有的人(或事物)。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國也》

(2)副詞

①也許,或許。如: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更可睹。《夢游天姥吟留別》

②有時。如: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送東陽馬生序》

⑶連詞

如果,假如。如: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推導(dǎo)助記】“或”有兩個基本義:一為“有人,有的人”;二為“或許,也許"。由“有

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義。

【成語助記】多言或中智者千慮,或有一失

37.疾

⑴名詞

毛病,缺點。如:必為有竊稱矣。《公輸》

(2)形容詞

①急速,快捷。如: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稱也。《三峽》

②強,猛烈。如: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珠也,而聞?wù)哒谩!盾髯?勸學(xué)》

③銳利。如: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觀獵》

【推導(dǎo)助記】“疾”甲骨文字形,像一個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義為“中箭受傷”(此義

消失)。后引申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會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厭惡”。由于

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義。

【成語助記】疾惡如仇積勞成疾

大聲疾呼痛心疾首疾首蹙額眼疾手快

38.及

⑴動詞

①到,到達(dá)。如: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嵯之戰(zhàn)》

②比得上。如:其賢不經(jīng)孔子。《師說》

⑵連詞

表并列,和,與。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

【推導(dǎo)助記】“及”的本義是“趕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達(dá)到”等義;由“達(dá)到”

引申出“趁著(那個時候)”“涉及”等義;再虛化為連詞“與”。

【成語助記】望塵莫及觸手可及

鞭長莫及愛屋及烏迫不及待

39.即

⑴動詞

①就,靠近。如: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詩經(jīng)?氓》

②登上(帝位)。如:昭帝即位,數(shù)年,匈奴與漢和親。《蘇武傳》

(2)副詞

①表時間的相連,相當(dāng)于“立即”“就”“就要”。如:項伯即入見沛公。《鴻門宴》

②加強肯定作用,相當(dāng)于“就是"。如: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

記?項羽本紀(jì)》

(3)介詞

表時間、地點,相當(dāng)于“當(dāng)”“就在"。如: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推導(dǎo)助記】“即”的本義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

為“立即、馬上、就”等義。“走近”高處就是“登上”之義了。

【成語助記】可望不可即即若即離即事窮理稍縱即逝一拍即合召之即來,揮之

即去

40.既

⑴動詞

完了,盡。如: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進(jìn)學(xué)解》

(2)副詞

①表時間的過去或動作的完成,已經(jīng),……以后。如:始皇即沒,余威震于殊俗。《過秦論》

②表時間或行為承接,“不久”“一會兒”“后來”,有時“既而”連用。如:既又與汝就.

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祭十二郎文》

③表范圍,“全”“都”。如:肴核.既盡,杯盤狼籍。《赤壁賦》

⑶連詞

既然。如: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推導(dǎo)助記】“既”的本義是“盡、完”。由此引申出“已經(jīng)、既然”“全”等義。

【成語助記】一如既往既往不咎

既來之,則安之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41.假

讀音一:jia

⑴動詞

①借。如: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②憑借,借助。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勸學(xué)》

③寬容。如: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荊軻刺秦王》

④給予。如:漢人未可假大兵權(quán)。《譚嗣同傳》

(2)形容詞

①虛假,假裝。如: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項羽之死》

讀音二:jia

名詞

假期,休假。如:府吏聞此變,因求假暫歸。《孔雀東南飛并序》

【推導(dǎo)助記】“假”的本義是“借”。“借”不是要“給”嗎?故有“給予”之義;借來

東西(比如錢)當(dāng)然就有了“憑借”;借來東西不是真的屬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

的”。不是真的,進(jìn)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義。

【成語助記】狐假虎威虛情假意

假癡不癲假道伐虢假公濟(jì)私不假思索

42.間

讀音一:jian

⑴名詞

中間,期間。如: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2)量詞

房屋的最小單位。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讀音二:jian

⑴名詞

空隙,夾縫。如: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庖丁解牛》

(2)動詞

①參與。如:肉食者謀之,又何回焉?《曹劌論戰(zhàn)》

②間隔,隔斷。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③夾雜。如: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口技》

(3)副詞

①表時間,有時,偶然。如:數(shù)月之后,時時而回進(jìn)。《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表狀態(tài),從小路。如:從酈山下,道芷陽回行。《鴻門宴》

【推導(dǎo)助記】“間”的本義是“門縫”。由此引申出“夾縫、空隙”之義;小路不是很像

夾縫嗎?時間的“空隙”,即“空閑”。“夾縫”是在兩個事物之間的,故有“置身其中”

的意義,由此可引申出許多意義:“間隔、參與、中間、離間”等。“離間”再引申出“間

諜”之義,“間諜”當(dāng)然是“秘密”的嘍。

【成語助記】挑撥離間間不容發(fā)

疏不間親伯仲之間

43.見

讀音一:jian

⑴動詞

①看見,看到。如: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會見。如:項伯即入如沛公。《鴻門宴》

③謁見,拜見。如:曹劌請見。.《曹劌論戰(zhàn)》

④召見,接見。如: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

⑵名詞

看見的東西。如:入之愈深,其進(jìn)愈難,而其如愈奇。《游褒禪山記》

⑶代詞

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如:君既若如錄,不久望君來。《孔雀東南飛并序》

(4)介詞

表被動,相當(dāng)于“被”。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加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讀音二:xian

動詞

①引見,使……見。如: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彳散子》

②表現(xiàn),出現(xiàn),顯露。如:風(fēng)吹草低叫牛羊。《敕勒歌》

【推導(dǎo)助記】“見”的本義就是“看見”。看見的東西多了,就會有“見識、見解”;至

于“召見、謁見”等都與“看見”有關(guān)。被看見即“出現(xiàn)”在別人眼睛里(后作“現(xiàn)”),由

此被動意義虛化出介詞“被”。

【成語助記】一見如故真知灼見

見風(fēng)使舵見縫插針?biāo)究找姂T見棄于人

44.解

①剖開,特指解剖動物的肢體。如: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②解釋,解答。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③理解。如: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

④解救,消除。如: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荊軻刺秦王》

【推導(dǎo)助記】“解”的本義是“分解動物”。“解釋、解說”道理時需要條分縷析;解說

之后就會讓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加以思考,就會形成自己的“見解”。“分

解動物”后又引申為“解開”一切糾結(jié)之物,故有“解放、解脫”的意義,解開糾結(jié)之物后,

糾結(jié)之物就會“松弛”下來,進(jìn)一步引申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寫作“懈”)。解開

心中的結(jié),就是“和解”。

【成語助記】庖丁解牛衣不解甲

善解人意解衣衣人解修推食解民倒懸

45.就

①趨,赴。如:此人可獨見,不可屈致也。《隆中對》

②靠近,接近。如: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xué)》

③上(車、路)。如: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荊軻刺秦王》

④赴任。如: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⑤完成,達(dá)到目的。如:軻自知事不就。.《荊軻刺秦王》

【推導(dǎo)助記】“就”的本義是“走近、靠近、走上、趨向”。引申為達(dá)到目標(biāo)的含義“成

就、成功、完成”;走上領(lǐng)導(dǎo)崗位,就是“擔(dān)任、赴任”。

【成語助記】功成名就高不成,低不就避實就虛按部就班將計就計慷慨就義

46.舉

⑴動詞

①舉行,施行。如: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陳涉世家》

②攻克,占領(lǐng)。如: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

③推薦,選拔。如: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2)形容詞

盡。如: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推導(dǎo)助記】“舉”的本義是“舉起、抬起”。這是一個“舉動”,活用為動詞即“舉行、

發(fā)動”。“舉”有由低到高的含義,所以又引申出“提拔、舉薦”之義;由此又引申出一般

意義的“應(yīng)舉”。舉起東西應(yīng)該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進(jìn)一步引申為“占領(lǐng)”

之義。后又虛化為范圍副詞“全”。

【成語助記】不識抬舉舉國上下

舉案齊眉舉目無親舉棋不定舉手投足

47.絕

⑴動詞

①斷絕。如:則請立太子為王,以承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停,止。如: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

③橫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維江河。《荀子?勸學(xué)》

(2)形容詞

①達(dá)到極點。如:以為妙絕。.《口技》

②隔絕的。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簞境。《桃花源記》

(3)副詞

很,非常。如:佛印維類彌勒。《核舟記》

【推導(dǎo)助記】“絕”的本義是“繩索斷”。由此引申出一般意義上的“斷”;比喻引申出

“橫渡”的意義。由“斷”義可引申出許多意義:與人斷絕關(guān)系叫“絕交”;氣斷自然就是

“死,絕命”;路斷了當(dāng)然就是“到了盡頭,極點”。由“到了極點”引申出程度副詞“極”

和動詞“超越”(到了極點就是超越一切)之義。

【成語助記】冠纓索絕韋編三絕

絡(luò)繹不絕與世隔絕悲痛欲絕絕裾而去

48.堪

①經(jīng)得起,受得住。如: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雨霖鈴》

②勝任。如:不暈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孔雀東南飛并序》

③能夠。如:白璧季裁且作環(huán)。《和友人戲贈》

【推導(dǎo)助記】“堪”的本義是“經(jīng)得起,受得住”,引申出“勝任”之義;虛化成助動詞

“可,能夠”。

【成語助記】不堪回首不堪入目

苦不堪言不堪其憂

49.克

①克制,約束。如:克己復(fù)禮為仁。.《論語?顏淵》

②戰(zhàn)勝,攻下。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zhàn)》

③能夠。如: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祭十二郎文》

【推導(dǎo)助記】“克”的本義是“戰(zhàn)勝、攻克”。攻克堡壘,意味著殺敵制勝,故又引申出

“殺”的意義;進(jìn)一步引申出“去除,削減”等義。后又虛化為助動詞“能夠”。

【成語助記】克敵制勝克己奉公

克勤克儉攻無不克相生相克

50.類

①種類,類別。如:有教無類。.《論語?衛(wèi)靈公》

②相似,像。如:佛印絕婁彌勒。《核舟記》

【推導(dǎo)助記】“類”的本義是“種類”。同一“種類”就是“同類”,同類的事物當(dāng)然就

會有“類似,像”的地方。

【成語助記】物以類聚觸類旁通

連類比物畫虎類犬刻鶻類鷲不倫不類

51.憐

①愛戴。如:項燕為楚將,數(shù)有功,愛士卒,楚人性之。《陳涉世家》

②憐憫,同情。如:可憐身上衣正單。《賣炭翁》

【推導(dǎo)助記】“憐”的本義是“憐憫”。憐憫不就是有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