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種群的數量變化_第1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種群的數量變化_第2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種群的數量變化_第3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種群的數量變化_第4頁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種群的數量變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1頁(共51頁)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種群的數量變化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4秋?貴州校級期末)如圖表示有限環境中某一種群的增長曲線。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K值是環境條件所允許達到的種群數量最大值 B.在K/2值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 C.如果不考慮遷入和遷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假設該圖表示魚的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當種群達到K值時開始捕撈,可持續獲得最高產量2.(2025?五華區校級開學)如圖曲線表示某種群在第t代種群數量(Nt)和第t+1代種群數量(Nt+1)之間的關系,其中虛線表示Nt=Nt+1,a~e表示五個不同的種群數量。據圖分析,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不考慮遷入與遷出,當該種群數量為a時,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當該種群數量為c時,其年齡結構應為增長型 C.若要讓該種群持續增長,則應將種群數量控制在b與d之間 D.d~e范圍內種群數量達到K值3.(2025?濟南開學)某興趣小組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驗中,將酵母菌培養液稀釋100倍,經等體積臺盼藍染液染色后,用血細胞計數板(規格為1mmx1mmx0.1mm)進行計數,觀察到一個中方格的菌體數如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顯微計數時,先在計數室上方蓋蓋玻片,再沿凹槽邊緣滴加樣液 B.統計時,要統計方格內和相鄰兩邊及其夾角上的藍色菌體 C.為避免酵母菌增殖影響實驗結果,滴加培養液后需立即計數 D.通過圖示中方格酵母菌數量可推測1mL酵母菌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是2.25x108個4.(2025?科右前旗校級開學)在一個高山湖泊中,存在著一種特有魚類。湖泊中的植被為這種魚類提供了棲息地和食物來源。近年來,隨著周邊旅游開發活動的增加,湖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時引進了一種外來魚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外來魚類的引進一定會使特有魚類的環境容納量降低 B.捕撈特有魚類的漁網網目不能過小,否則會影響該種群的性別比例 C.湖水污染使水質惡化導致特有魚類的食物減少,食物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 D.旅游開發活動產生的噪音屬于物理信息,可能會使特有魚類種群數量下降5.(2025?內鄉縣校級開學)如圖表示森林中某動物和一定體積培養液中酵母菌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其中S表示動物或酵母菌種群的現有數量,K表示環境容納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b曲線表示培養液中酵母菌的種群數量 B.森林中動物甲種群數量的降低有利于種群的持續性發展 C.t2﹣t3過程中,a代表的生物種群數量增長可能是由于環境條件的改善 D.t1﹣t2過程中,b代表的生物種群增長速率逐漸減小6.(2024秋?和平區校級期末)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實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實驗的成敗,下列有關生物學實驗及研究的敘述正確的有()①調查某種魚的種群密度及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用標志重捕法②調查種群密度時,若田鼠被捕捉過一次后更難捕捉,則估算出的種群密度比實際低③土壤中某種小動物個體總數下降則該地物種豐富度隨之下降④種群數量的變化可利用數學模型描述、解釋和預測⑤黑光燈誘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農田里昆蟲的物種數目⑥在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實驗中,用沾蘸法處理時要求時間較長、溶液濃度較低,浸泡法則正好相反⑦用血球計數板計數酵母菌數量時需統計方格內和在相鄰兩邊上的菌體A.零項 B.一項 C.二項 D.三項7.(2025?深圳模擬)野豬為雜食性哺乳動物,繁殖能力較強。隨著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某地野豬種群數量增長。據此對野豬種群數量增長的合理解釋是()A.野豬具有相對穩定的生態位 B.食物充足利于野豬的生長繁殖 C.野豬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顯提高 D.野豬的天敵數量大幅減少8.(2025?陜西、山西、青海、寧夏模擬)科學家以某種群為對象研究種群起始數量與種群瞬時增長量之間的關系,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當種群起始數量小于150時,該種群很可能會滅絕 B.曲線最高點,該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種內競爭最激烈 C.當種群起始數量大于600時,該種群的數量將會下降 D.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可能因起始數量過大而發生變化9.(2025?臨河區校級開學)如圖表示環頸雉被引入某海島后在1937﹣1942年期間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海島上環頸雉種群的增長率越來越大 B.環頸雉種群數量在該海島將持續增加 C.在1937﹣1942年期間,該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后,種群數量將不會再增長10.(2025?新蔡縣校級開學)小球藻是單細胞綠藻,大約10h分裂一次。取10mL小球藻轉移至100mL的培養液中,放置在光照下培養,以探究種群數量變化規律,結果如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小球藻種群數量在第2天增長速率最快 B.小球藻種群數量在第4天趨于環境容納量 C.可用抽樣檢測法調查培養液中小球藻的細胞數目 D.營養不足導致初始階段小球藻種群數量增長緩慢11.(2025?朝陽區校級開學)補充速率是指一個種群在自然狀態下單位時間內凈增加的個體數。收獲速率是指人為的在單位時間內捕獲的個體數。科研人員擬采用兩種收獲策略對某種動物種群的個體進行捕獲以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其中Em收獲策略采用可變收獲速率,En收獲策略采用固定額度的收獲速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該種群在密度較低時補充速率低,可能與種群活動范圍大,雌雄個體相遇概率低有關 B.若在種群密度大于N1后進行捕獲,Em收獲策略比En收獲策略更有利于種群可持續發展 C.若在種群密度為N1左右時采用Em收獲策略,該種群密度會穩定于N2或逐漸衰減 D.在種群密度為N2時采用Em或En收獲策略,該種群的增長率均為012.(2025?安徽開學)在某山區森林群落中,松鼠以堅果、種子為食,多在樹木枝干間活動、筑巢;啄木鳥擅長啄開樹皮捕食樹干內昆蟲,在樹干打孔棲息。某一時期,外來物種花鼠入駐該群落并定居下來,花鼠食性雜,既能吃堅果、種子,還會捕食地面小型昆蟲,活動范圍覆蓋林下地面至低矮樹枝。據調查發現花鼠的定居并未導致其他物種消失。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花鼠入駐后,對啄木鳥生態位的影響比對松鼠生態位的影響小 B.花鼠入駐該森林后,其種群數量可能一直呈“J”形增長 C.花鼠入駐后,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森林群落會發生初生演替 D.因花鼠會與其他物種爭奪資源,該森林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會降低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5?青銅峽市校級開學)如圖甲表示種群數量增長的兩種曲線。圖乙表示某區域不同年份甲樹種與乙樹種存有量的比值(C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變化。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圖甲中陰影部分可以表示由于受到(寫出兩點)等條件的限制而死亡的個體。(2)若圖甲中的曲線Y表示草原上散養的某種家畜種群的增長曲線,要想持續盡可能多地收獲該種家禽,每次捕捉后家禽的數量需保持在曲線中的B點左右,原因是。(3)從圖乙分析,兩樹種處于競爭狀態的年份段是,從b年到e年,逐漸成為優勢樹種。14.(2024秋?榆林期末)在種群調查過程中,數學模型提供了定量分析的工具,為保護和管理生物多樣性提供科學依據。圖1為草原中田鼠數量變化曲線圖。回答下列問題:(1)草原上的田鼠對生態環境破壞極大,最好在(填“b”“c”或“d”)時刻前進行防治。若圖1中曲線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數量的蛇(田鼠的天敵)之后鼠的數量變化曲線,曲線Ⅱ表明蛇發揮明顯效應的時間段是,若投放的蛇因不適應當地草原的環境部分死亡,則圖中的a的角度將會(填“變大”“變小”或“不變”)。(2)某同學利用血細胞計數板來估算酵母菌的種群數量,具體的實驗操作為:將1mL酵母菌培養液加99mL無菌水稀釋,用無菌吸管吸取上層溶液滴在計數板上,后蓋上蓋玻片并用濾紙吸去多余菌液,在顯微鏡下計數。①該同學的操作存在兩處錯誤,正確的操作分別是。②該同學改正錯誤的步驟后等到了如圖2所示的結果,其中B點用血球計數板(規格為25×16,體積為1mm×1mm×0.1mm)計數,測得的酵母菌分布情況,一個中方格內有24個酵母菌,若以該中方格的酵母菌數代表整個計數室中每個中方格酵母菌數的平均值,則原1mL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的K值約為個。若想要統計計數室內活的酵母菌數量,可以用染液處理計數室內的酵母菌。③在DE段酵母菌種群數量開始下降的原因是(寫兩點)。15.(2025?順河區校級開學)在我國,松材線蟲是一種入侵物種,繼南京首次發現松材線蟲以后,相繼在我國安徽、廣東等地成災,中國政府對局部發生的松材線蟲災害采取嚴格的控制措施,以封鎖、撲滅此線蟲。(1)入侵初期,種群數量每年均以120%的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長,若該種群初始數量為N0,則兩年后種群的數量將達到。該種群數量短時間內能夠“J”形增長的原因是。(2)松材線蟲的入侵會改變入侵地的物種組成,可能導致群落發生演替。在演替過程中會發生的取代現象。(3)天牛攜帶松材線蟲,是松材線蟲傳播擴散的主要媒介,可以利用天敵管氏腫腿蜂防治天牛,進而控制松材線蟲,此防治方法為。與使用殺蟲劑相比,這種方法的優點主要是。(4)物種多樣性與群落內物種的豐富度和均勻度相關(均勻度指群落內物種個體數目分配的均勻程度。一定條件下,物種均勻度提高,多樣性也會提高)。研究人員統計了松材線蟲入侵某生態系統前后,測得群落中甲乙丙丁四科植物的相關數據如圖所示。分析圖中的數據可發現,松材線蟲的入侵使得該群落中植物的物種多樣性,判斷依據是。

2024-2025學年下學期高二生物人教版(2019)期中必刷常考題之種群的數量變化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DDADDBBBCDC題號12答案A一.選擇題(共12小題)1.(2024秋?貴州校級期末)如圖表示有限環境中某一種群的增長曲線。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K值是環境條件所允許達到的種群數量最大值 B.在K/2值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 C.如果不考慮遷入和遷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假設該圖表示魚的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當種群達到K值時開始捕撈,可持續獲得最高產量【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專題】坐標曲線圖;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在K值時,出生率=死亡率,種群的增長率為零;漁業捕撈是在種群數量超過K2時,捕撈完以后,使種群數量降至K【解答】解:A、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數量的最大值,稱為K值,A正確;B、在K2值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BC、K值時種群增長速率為0,即不考慮遷入和遷出等其他因素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正確;D、K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在魚群數量超過K/2時捕撈,并使剩余數量維持在K2的水平,才可獲得持續高產,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種群增長曲線,意在考查考生識記所列知識點,并能運用所學知識做出合理的判斷或得出正確的結論的能力。2.(2025?五華區校級開學)如圖曲線表示某種群在第t代種群數量(Nt)和第t+1代種群數量(Nt+1)之間的關系,其中虛線表示Nt=Nt+1,a~e表示五個不同的種群數量。據圖分析,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不考慮遷入與遷出,當該種群數量為a時,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當該種群數量為c時,其年齡結構應為增長型 C.若要讓該種群持續增長,則應將種群數量控制在b與d之間 D.d~e范圍內種群數量達到K值【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種群的數量特征.【專題】坐標曲線圖;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1、“S”形曲線概念:自然界的種群在資源空間有限的條件下增長,如果以時間為橫坐標,種群數量為縱坐標畫出坐標圖,曲線大致呈“S”形。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即K值)后,將停止增長。環境阻力:環境阻力表示那些阻礙種群不斷增長的不利因素,可用“J”形增長曲線與“S”形增長曲線間所夾的部分表示,環境阻力隨種群密度增大而增大,種群數量最小時環境阻力最小;2、分析曲線圖:Nt+1與Nt的比值>1說明種群數量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Nt+1與Nt的比值=1說明種群數量維持穩定,出生率等于死亡率;Nt+1與Nt的比值<1說明種群數量在減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解答】解:A、當種群數量為a時,從圖中可以看出Nt+1<Nt,即種群數量在減少。在不考慮遷入與遷出的情況下,種群數量減少意味著出生率小于死亡率,A正確;B、當種群數量為c時,Nt+1>Nt,說明種群數量在增加,年齡結構應為增長型,即幼年個體較多,老年個體較少,B正確;C、當種群數量在b與d之間時Nt+1>Nt,種群數量持續增加,所以要讓該種群持續增長,將種群數量控制在b與d之間是合理的,C正確;D、當某種群數量大于d時,種群數量會逐漸減少,最終又回到d,并不是種群數量達到K值,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變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3.(2025?濟南開學)某興趣小組在“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的實驗中,將酵母菌培養液稀釋100倍,經等體積臺盼藍染液染色后,用血細胞計數板(規格為1mmx1mmx0.1mm)進行計數,觀察到一個中方格的菌體數如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顯微計數時,先在計數室上方蓋蓋玻片,再沿凹槽邊緣滴加樣液 B.統計時,要統計方格內和相鄰兩邊及其夾角上的藍色菌體 C.為避免酵母菌增殖影響實驗結果,滴加培養液后需立即計數 D.通過圖示中方格酵母菌數量可推測1mL酵母菌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是2.25x108個【考點】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A【分析】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注意事項:(1)由于酵母就是單細胞微生物,因此計數必須在顯微鏡下進行;顯微鏡計數時,對于壓線的酵母菌,應只計固定的相鄰兩個邊及其頂角的酵母菌。(2)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前,需將試管輕輕振蕩數次,目的是使培養液中的酵母菌均勻分布,減少誤差。(3)每天計算酵母菌數量的時間要固定。(4)溶液要進行定量稀釋。(5)本實驗不需要設置對照和重復,因為該實驗在時間上形成前后對照,只要分組重復實驗,獲得平均值即可。【解答】解:A、使用血細胞計數板時,先放置蓋玻片,然后使培養液從凹槽邊緣處自行滲入計數室,A正確;B、只有死細胞能被臺盼藍染成藍色,統計時應統計方格內和相鄰兩邊及其夾角上的無色菌體,B錯誤;C、滴加培養液后等細胞沉降到計數室底部再開始計數,C錯誤;D、根據題干“將酵母菌培養液稀釋100倍,經等體積臺盼藍染液染色后”,可知,實際稀釋倍數為2×100=200倍。圖中一個中格(16小格)中的活菌數為9個,根據計算公式:1mL培養液中的酵母菌數為=每個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數×400個小格×10000×酵母菌培養稀釋倍數,則該1mL樣品中酵母菌數約=9÷16×400×10000×2×100=4.5×108個,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血細胞計數板計數酵母菌數量的實驗操作及相關計算,意在考查對該實驗原理、操作步驟及誤差分析的掌握。4.(2025?科右前旗校級開學)在一個高山湖泊中,存在著一種特有魚類。湖泊中的植被為這種魚類提供了棲息地和食物來源。近年來,隨著周邊旅游開發活動的增加,湖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時引進了一種外來魚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外來魚類的引進一定會使特有魚類的環境容納量降低 B.捕撈特有魚類的漁網網目不能過小,否則會影響該種群的性別比例 C.湖水污染使水質惡化導致特有魚類的食物減少,食物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 D.旅游開發活動產生的噪音屬于物理信息,可能會使特有魚類種群數量下降【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對種群數量變化的影響;信息的種類、特點及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種群的數量特征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是衡量種群大小的數量指標,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出率和遷入率是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特征,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重要因素,性別比例是影響種群數量的重要因素。環境容納量是指在環境條件不被破壞的條件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最大種群數量,也叫K值,K值的特點:不是一成不變的,K值變小的原因可能有棲息地遭到破壞、天敵入侵、氣候突變或傳染病、與之構成競爭關系的動物遷入等。K值的應用:種群在K2【解答】解:A、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外來魚類的引進不一定會使特有魚類的環境容納量降低,如果外來魚類是特有魚類的食物或者兩種魚的生態位不一樣,都不會造成特有魚類的環境容納量降低,A錯誤;B、捕撈特有魚類的漁網網目過小,許多幼苗也會被捕撈上來,這會影響種群的年齡結構,從而影響種群的出生率,造成來年魚產量下降,不會影響性別比例,B錯誤;C、湖水污染使水質惡化導致特有魚類的食物減少,食物屬于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密度制約因素,非密度制約因素指的是氣溫、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C錯誤;D、旅游開發活動產生的噪音屬于物理信息,噪音可能會干擾特有魚類的行為、繁殖等,從而影響種群數量,D正確。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的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5.(2025?內鄉縣校級開學)如圖表示森林中某動物和一定體積培養液中酵母菌的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其中S表示動物或酵母菌種群的現有數量,K表示環境容納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b曲線表示培養液中酵母菌的種群數量 B.森林中動物甲種群數量的降低有利于種群的持續性發展 C.t2﹣t3過程中,a代表的生物種群數量增長可能是由于環境條件的改善 D.t1﹣t2過程中,b代表的生物種群增長速率逐漸減小【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專題】坐標曲線圖;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D【分析】培養液中酵母菌空間和營養資源有限,當種群增加到K值時,由于資源減少以及產生的代謝廢物增多,酵母菌數量會有下降趨勢,最終消亡。森林中的某動物的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在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可以維持在K值附近,可能會產生波動。因此,b曲線表示森林中某動物,a曲線表示酵母菌。【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b曲線表示森林中某動物,a曲線表示酵母菌,A錯誤;B、生態系統中某種生物的種群的延續需要有一定的個體數量為基礎,當一個種群的數量過少,種群可能會由于近親繁殖等衰退、消亡。從進化角度來講,種群數量較多,基因多樣性就更豐富,種群就更容易在變化的逆境環境中生存下來,有利于種群的持續性發展,B錯誤;C、由圖可知,K/S為2時,說明種群數量達到K2,當K/S為1時,種群數量達到K值。t2﹣t3時,K/S的值由1逐漸增大,酵母菌種群數量(a曲線)是在減少的過程,可能是由于營養物質減少以及代謝廢物增多導致的,CD、t1﹣t2時,動物甲的種群數量(b曲線)是由K2增加到K值的過程中,種群增長速率逐漸減小,D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變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6.(2024秋?和平區校級期末)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實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實驗的成敗,下列有關生物學實驗及研究的敘述正確的有()①調查某種魚的種群密度及土壤小動物豐富度用標志重捕法②調查種群密度時,若田鼠被捕捉過一次后更難捕捉,則估算出的種群密度比實際低③土壤中某種小動物個體總數下降則該地物種豐富度隨之下降④種群數量的變化可利用數學模型描述、解釋和預測⑤黑光燈誘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農田里昆蟲的物種數目⑥在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實驗中,用沾蘸法處理時要求時間較長、溶液濃度較低,浸泡法則正好相反⑦用血球計數板計數酵母菌數量時需統計方格內和在相鄰兩邊上的菌體A.零項 B.一項 C.二項 D.三項【考點】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專題】正推法;植物激素調節;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種群密度的調查一般有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在利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需注意隨機取樣、樣方大小合適,并且樣本數據足夠大等,用標記重捕法需要注意標記物對標記動物的生活、再次捕捉等沒有影響且不易脫落。【解答】解:①研究土壤小動物的豐富度應采用取樣調查法,標記重捕法是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之一,,①錯誤;②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種群密度時,若被捕捉過一次的動物更難捕捉,根據“種群數量=(第一次捕捉數)×(第二次捕捉數)÷(第二次捕捉到的標記數)”,則估算出的種群密度比實際大,②錯誤;③豐富度是指物種數目的組成多少,土壤中某種小動物個體總數下降,但物種數并沒有減少,所以該地物種豐富度沒有下降,③錯誤;④種群數量的變化可利用數學模型(如坐標曲線、數學公式等)描述、解釋和預測,④正確;⑤黑光燈誘捕的方法只能用于探究農田里具有趨光性昆蟲的物種數目和種群數量,⑤錯誤;⑥在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實驗中,用浸泡法處理要求時間較長、溶液濃度較低,沾蘸法則正好相反,⑥錯誤;⑦用血球計數板計數酵母菌數量時需統計方格內和在相鄰兩邊(一般是同一方位的兩邊)以及夾角定點上的菌體,⑦錯誤;綜上所述,只有④正確,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植物激素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7.(2025?深圳模擬)野豬為雜食性哺乳動物,繁殖能力較強。隨著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某地野豬種群數量增長。據此對野豬種群數量增長的合理解釋是()A.野豬具有相對穩定的生態位 B.食物充足利于野豬的生長繁殖 C.野豬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顯提高 D.野豬的天敵數量大幅減少【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群落的季節性和生態位.【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B【分析】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2、人為因素:動物棲息地環境的破壞;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環境污染等。【解答】解:由題干信息可知,隨著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某地野豬種群數量增長,說明生態環境改善后,生物種類和數量增多,給豬生長繁殖提供了食物條件,B選項最符合題干信息,而其他選項缺乏題干支持。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數量變化和群落生態位等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8.(2025?陜西、山西、青海、寧夏模擬)科學家以某種群為對象研究種群起始數量與種群瞬時增長量之間的關系,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當種群起始數量小于150時,該種群很可能會滅絕 B.曲線最高點,該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種內競爭最激烈 C.當種群起始數量大于600時,該種群的數量將會下降 D.該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可能因起始數量過大而發生變化【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B【分析】K值是環境條件所允許達到的種群數量最大值。【解答】解:A、種群起始數量小于150時,瞬時增長量為負,種群數量減少,可能滅絕,A正確;B、曲線最高點種群增長速率最大,但此時種群數量未達最大,種內競爭不是最激烈,B錯誤;C、種群起始數量大于600時,瞬時增長量為負,種群數量下降,C正確;D、起始數量過大影響環境,可能改變環境容納量,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變化,涉及種群增長速率、種內競爭、環境容納量等知識點,意在考查對種群數量變化曲線的理解與分析能力。9.(2025?臨河區校級開學)如圖表示環頸雉被引入某海島后在1937﹣1942年期間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海島上環頸雉種群的增長率越來越大 B.環頸雉種群數量在該海島將持續增加 C.在1937﹣1942年期間,該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后,種群數量將不會再增長【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種群的數量特征.【專題】坐標曲線圖;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C【分析】由題圖可知,某島嶼引入環頸雉,其后的五年環頸雉種群數量變化整體可以呈現“J”形曲線,增長迅速,但具體到每一年,可以看出種群的數量都有升有降,即增長率是變化的。【解答】解:A、由曲線可知,該海島上環頸雉種群數量在相鄰年份有增有減,所以種群的增長率并非越來越大,A錯誤;B、由于環境資源是有限的,環頸雉種群數量在該海島不會持續增加,B錯誤;C、在1937﹣1942年期間,種群數量總趨勢表現增加,因此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確;D、當環頸雉種群達到K值后,種群數量還可能再增長,短暫超過K值,并出現波動,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結合曲線圖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意在考查學生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10.(2025?新蔡縣校級開學)小球藻是單細胞綠藻,大約10h分裂一次。取10mL小球藻轉移至100mL的培養液中,放置在光照下培養,以探究種群數量變化規律,結果如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小球藻種群數量在第2天增長速率最快 B.小球藻種群數量在第4天趨于環境容納量 C.可用抽樣檢測法調查培養液中小球藻的細胞數目 D.營養不足導致初始階段小球藻種群數量增長緩慢【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專題】坐標曲線圖;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D【分析】小球藻是一種單細胞綠藻,能進行光合作用,在一定光照強度范圍內,隨著光著強度增加,小球藻光合速率加快,積累的有機物越多,小球藻生長、繁殖速度加快,單位體積中小球藻數量增加。【解答】解:A、由曲線可知,第2天時曲線的斜率最大,即小球藻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快,A正確;B、曲線結果顯示:小球藻種群數量在第4天以及此后的檢測中達到相對穩定狀態,即在第4天左右達到K值,B正確;C、可用抽樣檢測法調查培養液中小球藻的細胞數目,通過取樣和計數來估算整個培養液中的細胞數量,C正確;D、初始階段,種群剛適應新環境,此時種群數量較少,增長速率還受到個體適應、繁殖準備等因素的限制,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結合曲線圖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意在考查學生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11.(2025?朝陽區校級開學)補充速率是指一個種群在自然狀態下單位時間內凈增加的個體數。收獲速率是指人為的在單位時間內捕獲的個體數。科研人員擬采用兩種收獲策略對某種動物種群的個體進行捕獲以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其中Em收獲策略采用可變收獲速率,En收獲策略采用固定額度的收獲速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該種群在密度較低時補充速率低,可能與種群活動范圍大,雌雄個體相遇概率低有關 B.若在種群密度大于N1后進行捕獲,Em收獲策略比En收獲策略更有利于種群可持續發展 C.若在種群密度為N1左右時采用Em收獲策略,該種群密度會穩定于N2或逐漸衰減 D.在種群密度為N2時采用Em或En收獲策略,該種群的增長率均為0【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專題】坐標曲線圖;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C【分析】當補充速率小于收獲速率時,種群密度會降低;當補充速率大于收獲速率時,種群密度會增大;當補充速率等于收獲速率時,種群密度不變。【解答】解:A、分析曲線圖可知,該種群在密度較低時補充速率低,可能與種群活動范圍大,雌雄個體相遇概率低有關,所以導致出生率較低有關,A正確;B、分析曲線圖可知,若在種群密度大于N1后進行捕獲,此時Em收獲策略補充速率大于收獲速率,而En收獲策略此時的補充速率小于收獲速率,所以Em收獲策略比En收獲策略更有利于種群可持續發展,B正確;C、分析曲線圖可知,在N1時,補充速率等于收獲速率,如大于N1時,收獲速率大于補充速率,若小于N1時,收獲速率小于補充速率,若在種群密度為N1左右時采用Em收獲策略,該種群密度會穩定于N1,C錯誤;D、分析曲線圖可知,種群密度大于N1、小于N2時,采用Em收獲策略時,補充速率大于收獲速率,種群增長率大于0,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種群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結合所學知識正確作答。12.(2025?安徽開學)在某山區森林群落中,松鼠以堅果、種子為食,多在樹木枝干間活動、筑巢;啄木鳥擅長啄開樹皮捕食樹干內昆蟲,在樹干打孔棲息。某一時期,外來物種花鼠入駐該群落并定居下來,花鼠食性雜,既能吃堅果、種子,還會捕食地面小型昆蟲,活動范圍覆蓋林下地面至低矮樹枝。據調查發現花鼠的定居并未導致其他物種消失。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花鼠入駐后,對啄木鳥生態位的影響比對松鼠生態位的影響小 B.花鼠入駐該森林后,其種群數量可能一直呈“J”形增長 C.花鼠入駐后,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森林群落會發生初生演替 D.因花鼠會與其他物種爭奪資源,該森林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會降低【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群落演替的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A【分析】1、“J”形曲線:指數增長函數,描述在食物充足,無限空間,無天敵的理想條件下生物無限增長的情況。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解答】解:A、與松鼠相比,啄木鳥和花鼠在食物和棲息空間上的重疊部分較少,所以花鼠入駐后,對啄木鳥的生態位受到的影響比松鼠小,A正確;B、花鼠入駐該森林后,由于受食物、空間條件和天敵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種群數量不可能一直呈“J”形增長,B錯誤;C、森林群落的演替是生次生演替,C錯誤;D、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花鼠入駐后,森林群落的物種數增加了,物種豐富度升高,D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和群落演替的類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二.解答題(共3小題)13.(2025?青銅峽市校級開學)如圖甲表示種群數量增長的兩種曲線。圖乙表示某區域不同年份甲樹種與乙樹種存有量的比值(C值=甲存有量/乙存有量)變化。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圖甲中陰影部分可以表示由于受到食物、空間、氣候、天敵、傳染病等(寫出兩點)等條件的限制而死亡的個體。(2)若圖甲中的曲線Y表示草原上散養的某種家畜種群的增長曲線,要想持續盡可能多地收獲該種家禽,每次捕捉后家禽的數量需保持在曲線中的B點左右,原因是既能捕獲一定數量的個體,又能使家禽種群數量盡快地增長和恢復(或此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快,數量恢復較快)。(3)從圖乙分析,兩樹種處于競爭狀態的年份段是0~e,從b年到e年,乙逐漸成為優勢樹種。【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種群的數量特征.【專題】圖像坐標類簡答題;種群和群落.【答案】(1)種群密度;食物、空間、氣候、天敵、傳染病等(2)既能捕獲一定數量的個體,又能使家禽種群數量盡快地增長和恢復(或此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快,數量恢復較快)(3)0~e;乙【分析】分析曲線圖:圖甲中,曲線X表示J型曲線,曲線Y表示S型曲線,兩條曲線之間的陰影表示環境阻力或在環境阻力下被淘汰的個體。圖乙表示某區域不同年份甲樹種與乙樹種存有量的比值,曲線顯示該比值越來越小,說明甲樹種越來越少,乙樹種越來越多。【解答】解:(1)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圖甲中,曲線X是“J”形增長曲線,曲線Y是在自然條件下“S”形增長曲線,圖中陰影部分可以表示由于受食物、空間、氣候、天敵、傳染病等環境阻力的限制而死亡的個體。(2)圖甲中的曲線Y為種群數量增長的“S”形增長曲線,其中K值表示環境容納量,種群數量為K2時即B點,此時增長速率最大,若圖甲中的曲線Y表示草原上散養的某種家畜種群的增長曲線,要想持續盡可能多地收獲該種家畜,每次捕捉后家畜的數量需保持在曲線中的B(3)分析圖乙,甲樹種與乙樹種存有量的比值越來越小,說明在競爭過程中,甲樹種的存有量越來越少,所以,兩樹種處于競爭狀態的年份段是0~e。從b年到e年,甲樹種的存有量越來越少,且會小于乙樹種量,因此乙樹種逐漸成為優勢樹種。故答案為:(1)種群密度;食物、空間、氣候、天敵、傳染病等(2)既能捕獲一定數量的個體,又能使家禽種群數量盡快地增長和恢復(或此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快,數量恢復較快)(3)0~e;乙【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變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4.(2024秋?榆林期末)在種群調查過程中,數學模型提供了定量分析的工具,為保護和管理生物多樣性提供科學依據。圖1為草原中田鼠數量變化曲線圖。回答下列問題:(1)草原上的田鼠對生態環境破壞極大,最好在b(填“b”“c”或“d”)時刻前進行防治。若圖1中曲線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數量的蛇(田鼠的天敵)之后鼠的數量變化曲線,曲線Ⅱ表明蛇發揮明顯效應的時間段是ef,若投放的蛇因不適應當地草原的環境部分死亡,則圖中的a的角度將會變大(填“變大”“變小”或“不變”)。(2)某同學利用血細胞計數板來估算酵母菌的種群數量,具體的實驗操作為:將1mL酵母菌培養液加99mL無菌水稀釋,用無菌吸管吸取上層溶液滴在計數板上,后蓋上蓋玻片并用濾紙吸去多余菌液,在顯微鏡下計數。①該同學的操作存在兩處錯誤,正確的操作分別是將酵母菌培養液先進行振蕩后再吸取溶液;先蓋上蓋玻片,再在蓋玻片一側滴加培養液。②該同學改正錯誤的步驟后等到了如圖2所示的結果,其中B點用血球計數板(規格為25×16,體積為1mm×1mm×0.1mm)計數,測得的酵母菌分布情況,一個中方格內有24個酵母菌,若以該中方格的酵母菌數代表整個計數室中每個中方格酵母菌數的平均值,則原1mL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的K值約為1.2×109個。若想要統計計數室內活的酵母菌數量,可以用臺盼藍染液處理計數室內的酵母菌。③在DE段酵母菌種群數量開始下降的原因是培養液中營養物質消耗、代謝產物積累、pH降低等(寫兩點)。【考點】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解決問題能力.【答案】(1)bef變大(2)①將酵母菌培養液先進行振蕩后再吸取溶液;先蓋上蓋玻片,再在蓋玻片一側滴加培養液②1.2×109臺盼藍③培養液中營養物質消耗、代謝產物積累、pH降低等【分析】血細胞計數板是一種專門用于計算較大單細胞微生物的一種設備,在顯微鏡下直接測定。計數時,常采用抽樣檢測的方法。【解答】解:(1)草原上的鼠在b時刻種群數量為K2,此時增長速率最快,種群數量增加最快,因此為防止鼠害的形成,最好在b時刻前進行防治。在草原中投放一定數量的蛇后,草原鼠的數量增加一段時間后維持穩定后又下降,因此蛇發揮明顯效應的時間段是草原鼠數量下降這段時間,為ef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適應當地草原的環境部分死亡,則草原鼠數量降低速度減慢,因此α(2)①該同學在實驗的操作中,有兩處錯誤:一是酵母菌溶液沒有震蕩搖勻再吸取計數,而是直接吸取上層溶液;二是蓋玻片的放置順序錯誤,應該先蓋上蓋玻片,再滴加酵母菌溶液。②一個中方格內有24個酵母菌,血球計數板規格為25×16,說明含有25個中方格,則0.1mm3的培養液中含有的酵母菌數量為24×25=600,該培養液是將1mL酵母菌培養液加99mL無菌水稀釋,因此稀釋了100倍,故B點時測得的原1mL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約為24×25÷0.1×103×102=6×108個,B點時種群數量為K2值,因此原1mL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的K值約為2×6×108=1.2×109個。活菌不能吸收臺盼藍,所以能被染成藍色的均為死細胞,不能被染成藍色的為活細胞,所以若想要只計數計數室內活的酵母菌,可以用臺盼藍③隨著培養液中營養物質的不斷消耗,營養物質減少,且培養液中酵母菌代謝產生的有害物質增加,培養液的pH也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而發生變化,這些都不利于酵母菌生長,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下降。故答案為:(1)bef變大(2)①將酵母菌培養液先進行振蕩后再吸取溶液;先蓋上蓋玻片,再在蓋玻片一側滴加培養液②1.2×109臺盼藍③培養液中營養物質消耗、代謝產物積累、pH降低等【點評】本題考查種群的相關內容,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作答。15.(2025?順河區校級開學)在我國,松材線蟲是一種入侵物種,繼南京首次發現松材線蟲以后,相繼在我國安徽、廣東等地成災,中國政府對局部發生的松材線蟲災害采取嚴格的控制措施,以封鎖、撲滅此線蟲。(1)入侵初期,種群數量每年均以120%的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增長,若該種群初始數量為N0,則兩年后種群的數量將達到4.84N0。該種群數量短時間內能夠“J”形增長的原因是空間資源充足、且沒有天敵的危害。(2)松材線蟲的入侵會改變入侵地的物種組成,可能導致群落發生次生演替。在演替過程中會發生優勢種的取代現象。(3)天牛攜帶松材線蟲,是松材線蟲傳播擴散的主要媒介,可以利用天敵管氏腫腿蜂防治天牛,進而控制松材線蟲,此防治方法為生物防治。與使用殺蟲劑相比,這種方法的優點主要是降低環境污染、將松材線蟲數量長期控制在較低水平、不會導致松材線蟲種群抗藥基因頻率增加等。(4)物種多樣性與群落內物種的豐富度和均勻度相關(均勻度指群落內物種個體數目分配的均勻程度。一定條件下,物種均勻度提高,多樣性也會提高)。研究人員統計了松材線蟲入侵某生態系統前后,測得群落中甲乙丙丁四科植物的相關數據如圖所示。分析圖中的數據可發現,松材線蟲的入侵使得該群落中植物的物種多樣性降低,判斷依據是入侵后該群落內的物種豐富度和均勻度都下降了。【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群落演替的類型.【專題】正推法;種群和群落;理解能力.【答案】(1)4.84;N0空間資源充足、且沒有天敵的危害(2)次生;優勢種(3)生物防治;降低環境污染、將松材線蟲數量長期控制在較低水平、不會導致松材線蟲種群抗藥基因頻率增加等(4)降低;入侵后該群落內的物種豐富度和均勻度都下降了【分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解答】解:(1)根據種群“J”形增長的數學模型Nt=N0(1+λ)t(其中N0為種群初始數量,λ為增長率,t為時間)。已知增長率λ=120%=1.2,t=2,N0為初始數量,則兩年后種群數量N2=N0(1+1.2)2=N0×2.22=4.84N0。該種群數量短時間內能夠“J”形增長的原因是:入侵初期,松材線蟲在新環境中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等,使得種群數量迅速增長。(2)松材線蟲的入侵會改變入侵地的物種組成,由于這種演替是在原有植被等條件下發生的,所以可能導致群落發生次生演替。在演替過程中會發生優勢種的取代現象。(3)利用天敵管氏腫腿蜂防治天牛,進而控制松材線蟲,此防治方法為生物防治。與使用殺蟲劑相比,生物防治的優點主要是:降低環境污染、將松材線蟲數量長期控制在較低水平、不會導致松材線蟲種群抗藥基因頻率增加等。(4)物種多樣性與群落內物種的豐富度和均勻度相關。從圖中數據可知,入侵后甲、丙、丁物種的個體數量明顯減少,乙物種個體數量大幅增加,說明群落內物種個體數目分配的均勻度降低,在物種豐富度不變的情況下,物種均勻度降低,所以物種多樣性降低。故答案為:(1)4.84;N0空間資源充足、且沒有天敵的危害(2)次生;優勢種(3)生物防治;降低環境污染、將松材線蟲數量長期控制在較低水平、不會導致松材線蟲種群抗藥基因頻率增加等(4)降低;入侵后該群落內的物種豐富度和均勻度都下降了【點評】本題考查群落演替、種群的數量變化相關知識,涵蓋演替類型區別、種群數量變化等,意在考查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熟練應用的能力。

考點卡片1.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知識點的認識】(1)植物生長調節劑在施用時應注意的問題:①在生產上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的植物生長調節劑;②綜合考慮施用目的、效果和毒性,調節劑殘留、價格和施用是否方便等因素;③考慮施用濃度、時間、部位以及施用時植物的生理狀態和氣候條件等。(2)在正式實驗前做一個預實驗的目的是:①可以為進一步實驗摸索條件,②可以檢驗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③可以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費。(3)探究生長素類調節劑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實驗中,處理插條的方法有:浸泡法(溶液的濃度較低)、沾蘸法(溶液濃度較高,處理時間較短)【命題方向】為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某同學進行了相關實驗,結果如下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2,4﹣D濃度(mol/L)00.40.711.31.6芽長度(cm)47111385根長度(cm)68410.80.6A.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分子結構和生理效應都與植物激素類似B.濃度為0.4mol/L的2,4﹣D既能促進芽生長,也能促進根生長C.實驗結果表明2,4﹣D既能促進芽生長,也能抑制芽的生長D.實驗過程中,環境因素改變不影響植物體內激素的產生與分布分析:1、根據表格數據可知,本實驗自變量是2,4﹣D溶液濃度,因變量有平均芽長度和平均根長度;2、根據表格數據可知,2,4﹣D溶液濃度在0.4﹣1.6mol/L之間對芽的生長都是促進作用,在0.4mol/L時對根是促進作用,在0.7﹣1.6mol/L之間對根的生長都是抑制作用。解答:解:A、部分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分子結構與植物激素完全不同,A錯誤;B、根據表格中數據可知,0.4mg/L的2,4﹣D溶液時平均根長度和平均芽長度分別是8cm、7cm,均比對照組長,此時促進芽與根的生長,B正確;C、實驗結果表明2,4﹣D既能促進根生長,也能抑制根的生長,對芽則起促進作用,C錯誤;D、環境因素改變會影響植物體內激素的產生與分布,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以探究2,4﹣D促進芽、根的最適濃度為背景,考查植物激素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識記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把握2,4﹣D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能夠根據題意和表格中的數據獲取有效信息,找出實驗的目的,進而判斷實驗的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再結合所學知識答題。【解題思路點撥】掌握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的相關知識是解題的關鍵。2.種群的數量特征【知識點的認識】一、種群: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種群是生物進化和繁殖的基本單位.二、種群的特征:(1)數量特征(核心問題):①種群密度: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預測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一般根據年齡結構)(2)空間特征:指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布局.(3)遺傳特征:遺傳的單位,繁殖的單位.三、種群的數量特征(一)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調查方法:①總數調查:逐個計數.②取樣調查:計數種群一部分,估算種群密度.1、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法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2)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蚜蟲、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樣:①五點取樣法:在總體中按梅花形取5個樣方,每個樣方要求一致,適用于總體為非長條形.②等距取樣法.適用于長條形的總體,先將總體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樣比例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后以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如圖所示:(4)計數原則:若有正好長在邊界線上的,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即只計數樣方相鄰兩邊及其頂角的個數.(5)調查記錄樣表及計算公式:種群密度=所有樣方內種群密度合計/樣方數樣方X1X2X3X4X5X6X7X8種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這里的N1、N2指的是樣方的種群密度,而不是指樣方的個體數量)種群密度=2、標志重捕法(1)前提條件:標志個體與未標志個體重捕的概率相等.調查期內沒有新的出生和死亡,無遷入和遷出.(2)適用范圍:活動能力強和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3)計算公式:個體總數(4)注意事項:①標志不能過于醒目;②標志一段時間內不能消失;③標志不能影響個體生活,不影響重新捕捉;④調查期間種群不能有個體的遷入或遷出.(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在單位時間內新產生(或死亡)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2、意義: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種群密度.(1)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增加;(2)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降低;(3)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不變.(三)遷入率和遷出率1、概念:在單位時間內遷入(或遷出)的個體數目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2、意義:遷入率和遷出率決定種群密度.(四)性別比例性引誘劑應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誘劑誘殺某種害蟲的雄性個體,破壞害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從而降低出生率,達到殺蟲效果.)1、概念: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的比例.2、類型、雌雄相當型、雌多雄少型、雌少雄多型.2、意義:影響種群密度.(五)年齡組成(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種群密度)1、年齡組成的類型:(1)A增長型: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越來越大(2)B穩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保持穩定(3)C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越來越小2、意義:預測種群密度變化趨勢四、種群數量特征間的相互關系:①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種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圍內種群數量越多.種群數量與種群密度呈正相關.②對一個自然種群來說,影響種群數量變動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③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數量的直接因素.④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密度未來變化趨勢的重要依據,是作為預測一個種群的種群數量的決定因素.⑤性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⑥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間接影響種群密度和種群數量.⑦影響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年齡組成、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命題方向】題型一:種群數量特征的綜合考察典例1:(2013?浙江)下列關于出生率的敘述,正確的是()A.若某種群年初時的個體數為100,年末時為110,其中新生個體數為20,死亡個體數為10,則該種群的年出生率為10%B.若某動物的婚配制為一雌一雄,生殖期個體的雌雄比越接近1:1,則出生率越高C.若通過調控環境條件,使某動物的性成熟推遲,則出生率會更高D.若比較三種年齡結構類型的種群,則穩定型的出生率最高分析:種群的數量特征有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種群數量的變化,但年齡組成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數量變化的,性別比例通過影響出生率影響數量變化的.解答:A、根據出生率的計算應該是20%,自然增長率是10%,故A錯誤;B、雌雄比例接近1:1且婚配制度為一雌一雄,出生率比較高,故B正確;C、調控環境條件,使某動物的性成熟推遲,則出生率會降低,故C錯誤;D、三種年齡結構類型的種群,則增長型的出生率最高,使得種群密度增加,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特征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屬于中檔題.題型二:年齡組成的判斷典例2:(2010?海南)甲、乙、丙是同一物種的三個種群,其年齡組成見表.三個種群年齡結構的類型為()年齡期個體數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長型,乙是穩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穩定型,乙是增長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長型,乙是增長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個種群都是穩定型分析:本題是根據種群不同年齡段的個體數目判斷不同種群的年齡結構的類型.年齡結構是指一個種群中各年齡時期的個體數目比例,分為增長型、穩定性和衰退型,增長型幼年個體比例多,老年的個體比例少,未來一段時間內,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大;穩定性是幼年個體、成年個體、老年個體比例相當,未來一段時間內,種群數量基本保持穩定;衰退型是幼年個體比例少,老年個體比例多,未來一段時間內,種群數量會越來越小.解答:由表格數據可知,三個種群的種群數量相等,不同年齡段的個體數目可以代表不同年齡段的比例,甲種群幼年個體比例高,老年個體的比例低,屬于增長型;乙種群幼年個體、成年個體、老年個體的比例相當,屬于穩定型;丙種群幼年個體比例低,老年個體比例高,屬于衰退型.故選:A.點評:本題的知識點是年齡結構的概念,年齡結構三種類型的判斷,對基礎知識的記憶是解題的關鍵.題型三:圖示分析預測典例3:(2013?洛陽一模)某島嶼上生活著一種動物,其種群數量多年維持相對穩定.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如圖為某年該動物種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齡結構(每月最后一天統計種群各年齡組的個體數),關于該種群的敘述,錯誤的是()A.該種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為零B.天敵的遷入可影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C.該種群的年齡結構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D.大量誘殺雄性個體不會影響該種群的密度分析:該題主要考查了種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諸多因素.種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種群密度.種群數量的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種群的年齡組成類型決定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從而直接影響了種群數量的變化.而種群的年齡組成類型又受各種環境條件(天敵數量的多少、季節更替以及食物質量和數量的變化等)的影響.解答:A、從題中柱形圖的分析可知,未成熟個體從2月底到6月逐漸增多,從6月到12月逐漸減少至12月變為0,而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因此該種群出生時間大概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為0,A正確;B、引入的天敵可能對不同年齡段的個體捕食具有選擇性,從而影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B正確;C、由題圖可知,該種群的年齡結構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C正確;D、大量誘殺某種動物的雄性個體,會導致性別比例的失調,進而通過出生率的明顯降低,使種群的密度的減小,D錯誤.故選:D.點評:本題的知識點是種群的年齡結構和影響種群密度的因素,分析題圖獲取有效信息是解題的突破口對于A選項的分析是難點,解題時要結合題圖信息與題干信息分析解答.【解題方法點撥】1、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數量的直接因素;2、年齡組成是預測種群未來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而性別比例是預測未來種群數量變化的次要依據.3、樣方法注意事項:(1)樣方應隨機選取(2)樣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m×1m;灌木:4m×4m;喬木:10m×10m;②如果種群個體數較少,樣方面積需要適當擴大;③應以物種個體數達到最穩定時的最小面積計算.(3)樣方數目:總體面積大要多取,總體面積小可少取.(4)樣本統計:位于樣方邊線上的植物計數相鄰兩邊及其交點上的植物;不同生長期的個體都應統計.4、標志重捕法注意事項:(1)前提:標記個體與未標記個體在重捕時被捕獲的概率相等.(2)標記技術:標記物和標記方法不能影響被標記動物的正常活動;也不能導致其發生疾病、感染等;標記符號必須能維持一段時間,但又不能過分醒目.3.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知識點的認識】種群密度: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群密度.種群密度=調查方法:①總數調查:逐個計數.②取樣調查:計數種群一部分,估算種群密度.1、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概念: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法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2)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蚜蟲、跳蝻的密度等.(3)常用取樣:①五點取樣法:在總體中按梅花形取5個樣方,每個樣方要求一致,適用于總體為非長條形.②等距取樣法.適用于長條形的總體,先將總體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樣比例決定距離或間隔,然后以這一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方.如圖所示:(4)計數原則:若有正好長在邊界線上的,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即只計數樣方相鄰兩邊及其頂角的個數.(5)調查記錄樣表及計算公式:種群密度=所有樣方內種群密度合計/樣方數樣方X1X2X3X4X5X6X7X8種群密度N1N2N3N4N5N6N7N8(注意:這里的N1、N2指的是樣方的種群密度,而不是指樣方的個體數量)種群密度=2、標志重捕法(1)前提條件:標志個體與未標志個體重捕的概率相等.調查期內沒有新的出生和死亡,無遷入和遷出.(2)適用范圍:活動能力強和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3)計算公式:個體總數(4)標志重捕法中的標志技術:①標志物和標志方法必須對動物的身體不會產生傷害.②標志不能過于醒目.原因:過分醒目的個體,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變與捕食者之間的關系,最終有可能改變樣本中標志個體的比例而導致結果失真.③標志一段時間內不能消失;④標志不能影響個體生活,不影響重新捕捉;⑤調查期間種群不能有個體的遷入或遷出.【命題方向】題型一:樣方法及其注意事項的考察典例1:(2012?海南)某小組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下列做法錯誤的是()A.隨機取樣B.選擇植物生長茂盛處取樣C.根據調查數據估算該種群密度D.根據地段的形狀確定取樣方法分析:種群密度的調查一般有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在利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時需注意隨機取樣、樣方大小合適,并且樣本數據足夠大等.解答:A、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最關鍵是進行隨機取樣,以使所得數據更加接近準確值,A正確;B、據A項可知,取樣時應隨機取樣,不能在植物生長茂盛處取樣,B錯誤;C、根據調查數據取平均數可估算該種群的種群密度,C正確;D、根據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樣方法,如五點取樣法和等距取樣法等,D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了利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相關注意點,難度不大,解題關鍵是識記和理解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相關知識.題型二:取樣方法的考察典例2:(2010?海南)某同學擬調查一個面積為100hm2草地上某種雙子葉草本植物的種群密度,設計了四個調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計數該草地上該種植物的全部個體數目B.設置1個1m2樣方,計數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C.隨機設置1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D.在該種植物密集處設置1m2樣方若干,計數每個樣方中該種植物的個體數目分析:該草地的面積比較大,直接把該地區的所有該種植物統計一遍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應選用樣方法,樣方法的注意點是本題解題的關鍵.解答: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一般為樣方法.該草地上全部個體數全部統計難度較大;只選取一個樣方的數目進行調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隨機設置1m2的樣方為宜,并且盡量選擇多個樣方求平均值.故選C.點評:本題著重考查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和樣方法的注意點,考查了考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典例3:(2010?徐匯區一模)用“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的過程是()①選取一個該種群分布比較均勻的長方形地塊,將該地按照長度畫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劃一個大小為1m2的樣方②選取一個該種群分布比較密集的長方形地塊,將該地按照長度畫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劃一個大小不同的樣方③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取其最大值作為種群密度的估計值④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取其平均值作為該種群密度的估計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分析:采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具體過程為:確定調查對象→選取樣方(五點取樣法或等距取樣法)→計數→計算種群密度(取平均值).解答:用“樣方法”調查蒲公英種群密度的過程:選取樣方→計數→計算種群密度.①選取樣方時要隨機取樣,不能參入主觀意識,且選取的樣方大小要相同,①正確;②選取樣方時要隨機取樣,不能選取種群分布比較密集地塊,且樣方大小要相同,②錯誤;③計算種群密度時,要取平均值,不能以最大值作為種群密度的估計值,③錯誤;④計數每個樣方內該種群數量,最后取其平均值作為該種群密度的估計值,④正確.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重點考查樣方法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一般過程,能注意相關細節,特別是取樣的時候,要注意隨機取樣,而且樣方的大小要相等,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題型三:標志捕重法的考察典例4:某農場面積為140hm2,農場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黑線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鷹前來捕食,某研究小組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第一次捕獲100只,標記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獲280只,發現其中有2只帶有標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鷹的遷入率增加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B.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約為100只/hm2C.黑線姬鼠種群數量下降說明農場群落的豐富度下降D.植物→鼠→鷹這條食物鏈,第三營養級含能量少分析:標志重捕法計算公式:種群中個體數(N)÷第一次捕獲并標記的個體數=第二次重捕總數÷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即100N=2280,解得X=14000只/140hm2,所以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為14000÷140=100解答:A、鷹是鼠的天敵,鷹的數量肯定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A正確;B、由以上分析可知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為100只/hm2,B正確;C、物種豐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黑線姬鼠種群數量下降但并未滅絕,C錯誤;D、能量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逐級遞減,因此植物→鼠→鷹這條食物鏈,第三營養級含能量少,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種間關系、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特征、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等知識,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能運用標志重捕法計算種群密度;識記群落的特征;理解和掌握生態系統能量的流動特點.【解題方法點撥】1、樣方法注意事項:(適用范圍:植物種群密度,昆蟲卵的密度,蚜蟲、跳蝻的密度等.)(1)樣方應隨機選取(2)樣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m×1m;灌木:4m×4m;喬木:10m×10m;②如果種群個體數較少,樣方面積需要適當擴大;③應以物種個體數達到最穩定時的最小面積計算.(3)樣方數目:總體面積大要多取,總體面積小可少取.(4)樣本統計:位于樣方邊線上的植物計數相鄰兩邊及其交點上的植物;不同生長期的個體都應統計.2、標志重捕法注意事項:(活動能力強和范圍大的動物,如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和昆蟲等動物.)(1)前提:標記個體與未標記個體在重捕時被捕獲的概率相等.(2)標記技術:標記物和標記方法不能影響被標記動物的正常活動;也不能導致其發生疾病、感染等;標記符號必須能維持一段時間,但又不能過分醒目.4.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知識點的認識】一、建構種群增長模型的方法(以細菌為例)﹣﹣數學模型1、類型:數學模型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兩種,分別是數學表達式和曲線圖,其中前者比較準確,后者更為直觀.2、建立的步驟:研究方法研究實例提出問題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題.細菌每20min分裂一次模型假設提出合理的假設資源和空間無限,細菌的種群增長不會受密度影響.建立模型用數學形式對事物性質進行表達.Nn=2n,N代表細菌數量,n表示第幾代.修正檢驗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觀察、統計細菌數量,對所建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二、種群數量增長的兩種曲線1、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1)模型假設:在食物(養料)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和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假定種群的起始數量為N0(親代),種群的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增長,第二年的數量是第一年的λ倍,且世代間不重疊,該種群后代中第t代的數量為Nt.(2)建立模型:Nt=N0λt(3)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連續增長(沒有最大值);增長率不變.模型中各參數的意義:N0為該種群的起始數量,t為時間,Nt表示t年后該種群的數量,λ表示該種群數量是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2、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1)原因: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當種群密度增大時,種內競爭就會加劇,以該種群為食的捕食者數量也會增加.(2)特點:①種群內個體數量達到環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值(K值)時,種群個體數量將不再增加;②種群增長率變化,種群數量由0→K/2時,增長率逐漸增大;種群數量為K/2時,增長率最大;種群數量由K/2→K時,增長率不斷降低;種群數量為K時,增長率為0.思考:a、右圖中t1是對應種群數量為K/2時,t2是對應種群數量為K值.b、右圖中陰影部分表示由于環境阻力而死亡的個體數,用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分析,圖中陰影部分表示通過生存斗爭淘汰的個體數量.(3)應用:大熊貓棲息地遭到破壞后,由于食物減少和活動范圍縮小,其K值變小,因此,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棲息環境,提高K值,是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應降低其K值.三、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1、野生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一般將種群數量控制在環境容納量的K/2時,種群增長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資源數量最多.當種群數量大于K/2時,可以獵捕一定數量該生物資源,且獲得量最大.過度獵取時,種群增長速度雖然較快,但資源總量減少.2、為害蟲的預測及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四、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2、人為因素:動物棲息地環境的破壞;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環境污染等.【命題方向】題型一:種群數量變化圖分析典例1:(2014?寧夏二模)西花薊馬是一種外來入侵害蟲,主要寄生在各種植物的花內,寄主范圍廣泛,同時極易對殺蟲劑產生抗藥性.西花薊馬在不同寄主上的種群動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A.可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西花薊馬的種群密度B.西花薊馬在入侵地的種群數量呈現J型增長C.西花薊馬種群數量變化與寄主生長周期特點有關D.殺蟲劑難以改變西花薊馬抗藥性基因的頻率分析:西花薊馬是一種外來入侵害蟲,營寄生生活,不能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西花薊馬種群數量變化有寄主依賴性,沒有呈現J型增長,其群數量變化受寄主的影響較大,與寄主生長周期特點有關.解答:A、西花薊馬是一種外來入侵害蟲,營寄生生活,不能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故A錯誤;B、西花薊馬種群數量變化有寄主依賴性,沒有呈現J型增長,故B錯誤;C、西花薊馬種群數量變化受寄主的影響較大,與寄主生長周期特點有關,故C正確;D、殺蟲劑可以選擇抗藥性基因,而使種群的基因的頻率改變,故D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以西花薊馬為素材,結合曲線圖考查種群的數量變化,意在考查學生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典例2:(2014?威海一模)在調查某林場松鼠的種群數量時,計算當年種群數量與一年前種群數量的比值(λ),并得到如右圖所示的曲線.據此圖分析得到的下列結論中錯誤的是()A.前4年該種群數量基本不變,第5年調查的年齡組成可能為衰退型B.第4到第8年間種群數量在下降,原因可能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敵增多C.第8年時種群數量最少,第8到第16年間種群數量增加,且呈“S”型曲線增長D.如果持續第16到第20年間趨勢,后期種群數量將呈“J”型曲線增長分析:據圖分析,0~4年時λ=1,種群數量不變;4~10年時λ<1,種群數量減少;在10~20年時λ>1,種群數量持續增加.解答:A、前4年,λ值為定值,λ=1,說明種群增長率為0,種群數量保持不變,第5年時λ<1,說明種群增長率為負值,種群數量下降,年齡組成為衰退性,A正確;B、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有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B正確;C、第8到10年間λ值<1,種群數量減少,第10年的種群數量最少,“S”型曲線的增長率應該是先增加后減少,而圖中第8到第16年種群增長率先減少后者增加,C錯誤;D、由圖示曲線圖趨勢知如果持續第16到第20年間趨勢,λ大于2,而且基本不變,說明種群數量將持續增加,呈“J”型曲線增長,D正確.故選:C.點評:本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