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科文閱讀1.(天津2011)(9分)人類衣食住行這類維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沒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沒有根本的意義。比方,用筷子還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飯,對于人類的命運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主張義先利后還是義后利先,主張人是目的還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與自己同屬一個整體還是與己無關的對象,卻足可影響人類甚至整個地球的命運。因此,這里不考慮作為物質現象的中國文化,而考慮這些現象中所滲透的中國的思想原則和精神原則,或者說,中國之道。中國文化從產生的時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導恃德者昌,恃力者亡,這是我們祖先的信念。我們的先人推崇的那些開天辟地的圣賢,其共同的特點就是舍己為人,克己讓人,給人類造福,他們都有博大的胸懷,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犧牲自己,成全眾人。被我們中國人奉為文明始祖的人,無論盤古、女媧、還是伏羲、神農、或黃帝、堯、舜,他們的6E共同特點,就是創造文明,與民興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中國文化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也有種種不足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總體而言是高尚的,是不會過時的,只要人類希冀在和平與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話。中國精神或中國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項: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則和思想原則、義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與己達達人的淑世情懷、四海一家與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這些中國之道并非中國文化所獨有,但卻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和中國文化能夠復興的根據。這些理念與西方現代性的許多原則是不相容的,卻是人類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現代中國文化要有不同于現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這些普適的理念基礎上,而不能以已證明是有根本問題的某些西方現代性原則為基礎。當然,中國文化的復興絕不是說只是將這些理念單純在重申一下,而是要將它們予以現代的闡發,因為文化復興實際是文化重建,這就需要我們不是把西方文化作為敵對的東西或對立的東西,而是要把它最為助緣。中國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適的,它就能吸納其他文化的優秀成果,就一定會有兼容性。重建中國文化不是恢復傳統文化,而是發展中國文化。6.下列有關本文中的“中國之道”的說法,不準確的一項是 A.中國之道是指滲透這中國思想原則和精神原則的現象。 B.中國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國文化現象之中。 C.中國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國之道建立在普適理論基礎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7.下列對本文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響人類的命運,無關乎中國的思想原則和精神原則。 B.中國文化一貫推崇的德性,即時中國文化的核心,也是復興中國文化的根據 C.只要中國文化不過時,人類就能在和平與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體現中國文化精神一系列理念與西方現代性原則具有不相容性。8.根據文中提供的內容,下列推斷不合理的一項是 A.堅持中國之道,并能吸納其他文化的優秀成果,中國文化才能夠發展,復興。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國之道的某些內容。 C.西方現代性原則不具備有利于人類生存下去的普適意義。 D.現代中國文化要具備不同于現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須重建中國傳統文化2.(山東2011)(9分,每小題3分)衡中西以相融一提傳統,就只講民族本位;一講創新,就只提西洋東洋。我總覺得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由不同的傳統,也有各自的創新;他們發生碰撞,互相影響,彼此融合,就會形成一個大傳統。當然,這中間有一個“體用”問題:立足民族之體,巧取東西洋為用。作為一個中國畫家不應該顧此失彼,而應該從容對待,既不畫地為牢,也不盲目追隨。我的這一思路,既是對時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對自己創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為筆痕。基于此,必須沉潛下來,埋頭虛心,力求在“大傳統”中獲得滋養。準確地說,是想在東西方不同的傳統中探求相同的規律、彼此的契合點。中國畫,至少是中國工筆畫,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與西方繪畫相通的。當然,這里大體上是指晉唐畫風。晉唐畫風能達到造型飽滿、氣勢磅礴、高逸充盈、樸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氣、學養、心態,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覺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晉唐人所創立的藝術范式是從切身的感受中生發的,其間一定經歷了反復觀察、審視、理解和提煉的艱苦過程。明清時期,工筆人物畫都與晉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變得纖弱而萎靡。我們有—個偉大的傳統,卻被輕棄;我們還有一個惰性的“傳統”,卻被繼承。惰性的傳統使我們把晉唐的傳統簡化為一個形式套路,一個抽去了內涵的外殼,這真荒謬。所以一定要回歸,回到晉唐,繼承優秀的傳統。其實,我們對西畫傳統的“借鑒”也是有惰性的。五花八門的“主義”,莫名其妙的“觀念”,都被“拿來”。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實質問題,這不正是惰性的表現嗎?所以,我覺得與其接受那些大而無當的觀念,不如借鑒些具體方法解決問題,西畫的觀察、審視、理解與提煉和晉唐傳統并無二致,可對應、契合。很多西畫作品能更直觀地給予我們實踐上的參照,并很實在地啟悟心智。而上述兩者,單靠把玩套路或借鑒“主義”是意識不到的,相應的問題也解決不了,而有一個大傳統的價值支撐則很容易在本質上把握,從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墮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兩個傳統,本質上則是一個規律,這個規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響、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實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個狹窄的視點,使眼光擴大;不拘于一個狹隘的觀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發現;不空談花哨的“主義”,而腳踏實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觀察中發現,就能深入本質而導引實踐,就會使工筆人物畫開出新生面,獲得新境界。(節選自《談藝論文》,有刪改)6.關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中西不同的傳統發生碰撞、影響、融合,就會形成一個有利于實踐的大傳統。 B.在繪畫領域,應權衡中西傳統,著眼于相通之處,力求獲得滋養。 C.觀察和比照中西傳統,就能發現其中共同的規律,從而深入本質,引導實踐。 D.“衡”與“融”強調的重點,就是在中國繪畫中更多地提現西畫的藝術范式。7.對晉唐畫風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造型飽滿、氣勢磅礴、高逸充盈、樸素自然是晉唐畫風的特點,也影響到了西洋畫風。 B.晉唐畫風達到的高度取決于畫家所處的時代和畫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覺感受。 C.觀察、審閱、理解和提煉在晉唐畫風的形成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在西方繪畫中也同樣重要。 D.“惰性”使晉唐的傳統簡化為一個形成套路,因此晉唐畫風在很大程度上與西方繪畫風格相通。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傳統為“體”,創新為“用”兩者契合就能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B.明清時期工筆人物畫輕棄了晉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藝術形式,變得纖弱而萎靡。 C.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實質問題,是在繼承晉唐繪畫傳統或借鑒西畫傳統時表現出來的“惰性”。 D.單靠把玩套路或借鑒“主義”是狹隘的,它完全背離了晉唐以后中國畫的傳統。3.(全國2011)(9分,每小題3分)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實這種解釋應該是從近代開始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釋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情景交融所規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國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造意象,都應該情景交融,而意境則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規定性之外,還有自己的特殊規定性,意境的內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規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劉禹錫有句話:“境生于象外。”“境”是對于在時間和空間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這種象外之“境”才能體現作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從審美活動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西方古代藝術家,他們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一個具體的物象,所以他們,比如古希臘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體刻畫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國藝術家不是局限于刻畫單個的人體或物體,把這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們追求一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國園林藝術在審美上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意境。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樓、臺、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于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說,在于可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陶淵明有兩句詩說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藝術就是要去尋找、發現、體驗生活中的這種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在這一點的區別,就在于它不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體的事物和事件,從一個角度揭示了整個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有深遠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較過杜甫的詩和王維的詩。他認為杜甫詩的特點是:“即物深致,無細不章”,有人寫詩就是怕寫不逼真,杜甫則太逼真了。而王維詩則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中國藝術的這種意境,它給人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康德曾經說過,有一種美的東西,人們接觸到它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惆悵。意境就是如此,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當然這不等于說西方藝術沒有意境,西方藝術中也有這樣的作品,例如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它不僅唱出了俄羅斯民族的苦難,而且唱出了人類共同的苦難,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聽眾的共鳴。(摘編自葉朗《說意鏡》)5.下列關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意境”的內涵解釋為“情景交融”,可見從近代開始人們就把“意境”和“意象”混為一談了。B.中國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所有藝術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創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能夠具有意境的。C.所謂“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著有意境的藝術作品跟有意象的藝術作品比較起來,在數量上總是處于劣勢。D.“道”是宇宙的本體和生命。意象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對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夠體現“道”。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西方古代藝術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現世界上的具體物象,所以古希臘雕塑家認為把人體刻畫得極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B.中國古代藝術和西方古代藝術不同,中國藝術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發他們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C.陶淵明的兩句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經認識到身處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處在辨析、體驗這種意味之中。D.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夠引起全世界聽眾的共鳴,是因為它唱出了人們對于社會和人生的深刻體驗和感受。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園林的審美價值,在于讓人通過它們感受到更大空間的美,所以游覽者往往能夠產生一種對于整個人生或歷史的感受和領悟。B.從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有區別這一點來看,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往往有兩種意味,而其中涉及整個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C.王夫之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他顯然是根據中國傳統美學來評價杜甫和王維的,如果讓西方藝術家來評判,結論可能恰恰相反。D.康德所說的“一種惆悵”,表明他作為西方人也感覺到了一種與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東西”。這種東西其實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意境”。4.(天津2012)(9分)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自然、社會和人的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其實質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 生態文明不僅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問題。生態哲學將生態理念引向社會生活,將自在的哲學本質轉換為自為的生態智慧。西方深層生態學的代表人物奈斯說:“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極其擴展的生態理想,我稱之為生態智慧。”生態智慧重建的不僅是自然生態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態和整個文明生態的平衡。現代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不僅包括外部自然生態的危機,而是也包括社會內部的自然生態的危機,前者導致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后者導致人類社會系統的破壞。生態哲學是走向生態文明的理論準備,是人與自然關系反思后的生態覺悟,以及作為這種覺悟的生態智慧和理念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和推進。 生態文明既反映人類對自然生態的認識和改造,又反映人類將認識和改造自然生態所獲得的積極成果應用于社會實踐所取得的一系列積極成果,包括: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的重建、人與人的協調關系的構建、人類文明構成的協調關系的創建。人與自然關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態,即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同自然的矛盾,這是人類社會關系協調的基礎;人與人的協調關系的構建則是要建立社會生態,是使各種社會矛盾的合理解決獲得和諧有序的狀態,這是自然生態重建的根本保障;人類各種文明構成的協調關系的創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補的文化生態,為社會生態的構建營造和諧有序的文明環境,為自然生態的重建奠定健康穩定的社會基礎。6.下列關于“生態文明”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A.生態文明史指人類建設和諧社會所應遵循的自然、社會與人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B.生態文明就是自然、社會與人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和持續繁榮。C.生態文明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協調人類社會關系。D.生態文明史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它也是一個哲學問題。7.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要實現生態文明,人類必須重建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構建人與人的協調關系,創建人類文明構成的協調關系。構建生態文明必須把生態理念引向人的社會生活。生態覺悟在反思人與社會關系后產生,它在自然領域的擴展和推進構成生態哲學。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是由現代人類所面臨的外部自然生態危機造成的。8.根據本文內容,下列推斷不合理的一項是西方學者奈斯之所以說“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極其擴展的生態思想”,是因為西方傳統生態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進東方智慧。人類要走向生態文明,必須從理論上認真研究生態哲學。生態文明不只是一個理論和認識問題,還是一個實踐問題。人類各種文明構成的協調關系的創建與社會生態的構建及自然生態的重建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5.(全國2012)本大題4小題,共16分。要建立新人生觀,除了養成道德的勇氣而外,還要能負起知識的責任(IntillectualResponsibilty)本來責任是人人都有的,無論是耕田的、做工的、從軍的,還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責任。為什么我要特別提出“知識的責任”來講?知識是人類最高智慧發展的結晶,是人類經驗中最可珍貴的寶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備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識機會的人,都可說是得天獨厚,享受人間特惠的人,所以都應該負一種特殊的責任。而且知識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揮物質生活的原動力,是我們一切行為的最高標準。倘使有知識的人不能負起他特殊的責任,那他的知識就是無用的,不但無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識是人間的罪惡,因為這是阻礙了人類文化的發達和進步。所以知識的責任問題,值得我們加以特別的注意。我們忝屬于所謂知識分子,尤其覺得這是一個切身問題。所謂知識的責任,包含三層意義:
第一是要有負責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夢想,而是搜集各種事實的根據,加以嚴格邏輯的審核,而后構成的一種有周密系統的精神結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稱為成熟的思想,強不知以為知,更不能稱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須要經過邏輯的陶熔,科學的鍛煉。凡是思想家,都是從艱難困苦中奮斗出來的.他們為求真理而蒙受的犧牲,決不亞于在戰場上鏖戰的犧牲。譬如在實驗室里試驗炸藥的人,被炸傷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調查地質、生物、人種的人,或遇天災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盜匪蠻族殺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們對從這種艱苦危難之中得來的思想,自然更覺得親切而可以負責。西洋學者發表一篇學術報告或論文,都要自己簽字,這正是負責的表現。
其次是除有負責的思想而外,還要能對負責的思想去負責。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則一旦得到以后,就應該負一種推進和擴充的責任。真理是不應埋沒的,是要發表的。在發表以前,固應首先考慮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發表;但是既已考慮發表以后,茍無新事實、新理論的發現和修正,或是為他人更精辟的學說所折服,那就應當本著大無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銳地推進,更廣大地擴充。我們讀西洋科學史,都知道科學家為真理的推進和擴充而奮斗犧牲的事跡,真是“史不絕書”。譬如哥白尼最先發現地動學說,他就因此受了教會許多的阻礙。后來布魯諾出來,繼續研究,承認了這個真理,極力傳播,弄到教會大怒,不僅是被捕入獄,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繼起,更加以物理學的證明,去闡揚這種學說,到老年還鐵鎖瑯珰,飽受鐵窗的風味。他們雖受盡壓迫和困辱,但始終都堅持原來的信仰。他們雖因此而犧牲,但是科學上的真理,卻因為他們的犧牲而確定。像這種對于思想負責的精神,才正是推動人類文化的偉大動力.
再進一層說,知識分子既然得天獨厚,受了人間的特惠,就應該對于國家民族社會人群,負起更重大的責任來。世間亦唯有知識分子才有機會去發掘人類文化的寶藏,才有特權去承受過去時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遺產。知識分子是民族最優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負更重更大的責任,如何對得起自己天然的稟賦?如何對得起國家民族的賜予?又如何對得起歷代先哲的偉大遺留?知識分子在中國向稱為“士”,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身為知識分子,就應該抱一種舍我其誰至死無悔的態度,去擔當領導群倫繼往開來的責任。當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知識分子的責任尤為重大。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必須有這種抱負,才配做知識分子。(選自羅家倫《歷史的先見》,學林出版社,有刪改)(12題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給分)12.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A.負起知識的責任,是為了建立一種新的人生觀,養成道德的勇氣。B.有求得知識機會的人,都應負起一種特殊的責任。C.有學者簽字的學術報告或論文就是負責的思想。D.歷史上的一些知識分子在堅持真理時不懼犧牲,是出于對知識的責任感。E.文中用布魯諾、伽利略的例子,是為了說明科學真理的發現推動了人類文化的進步。13.根據文意,下列推斷中合理的一項是()A.掌握了再多的知識,如果不能“指揮物質生活”,同樣不能被稱作知識分子。B.從艱苦困難之中得來的思想總是讓人覺得親切,因此是負責的思想。C.某科學家經過嚴密的論證,得出了劃時代的科學真理,雖然一直沒有拿出來發表,但他同樣是對國家民族社會負責的知識分子。D.擁有天然的稟賦、國家民族的賜予、歷代先哲的偉大遺留,這樣的人就配稱作知識分子。14.作者認為,知識分子“還要能對負責的思想去負責”。請指出兩個“負責”的不同意思。6.(山東2012)(9分,每小題3分)圍棋與國家林建超圍棋起源于中國,是黃河文明的產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飽含著文明母體的基因和特征。圍棋極可能源自上古時期的結繩而治、河圖洛書和周易八卦,因為其形制、內涵與中華文明的源頭想符。圍棋的產生圍棋的產生和發展,始終與弈者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聯系在一起。圍棋不僅對個人修身養性,而且對民族社會的群體心理產生深刻影響。圍棋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寶、高度智慧的結晶,這種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賜的,也不是帶有感情色彩的主觀結論,而是人們在反復實踐和比較中認識到的,是隨著社會和文明的進步而不斷深化和升華的。圍棋的價值和地位是在與各種擲彩博累活動的比較中確立起來的。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圍棋活動是在春秋時期。從春秋到西漢,社會風氣浮躁、趨利,具有運氣性和刺激性、介于賭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廣,圍棋處于受擠壓的位置,但始終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東漢中期后,社會風氣轉變,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為自由,人們不滿足于擲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競智斗巧,圍棋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重視,而曾經盛極一時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時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是他們不符合我們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圍棋在與他們的比較中表現出了本質上的優勢。6.關于圍棋的起源和發展,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圍棋發源于上古時期的結繩而治、河圖洛書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飽含著文明母體的基因和特征。B.圍棋起源于中國,是黃河文明的產物,其產生和發展其中與弈者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聯系在一起。C.圍棋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西漢時受社會環境影響而廣泛流行,東漢時已深受人們的喜愛和重視。D.魏晉時人們對“藝”產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對圍棋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圍棋登入“國藝”的殿堂。7.對圍棋價值和地位的認識,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圍棋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高度智慧的結晶,對個人修身養性,對民族社會的群體心里產生深刻影響。B.圍棋的價值和地位是在與擲彩博累活動的比較,傳統禮教觀念的斗爭中,在社會實踐的對比中確立起來。C.自人們從生命意義上認識圍棋的價值,把它作為自覺的藝術追求后,圍棋就成為儒士必備的藝伎。D.圍棋作為“國藝”,是一種與國家民族有深厚淵源、從國家層面上能夠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藝術和技能形式。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A.圍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賜的,也不是帶有感情色彩的主觀結論,而是隨著人們對其功能和價值認識的深入逐步確定的。B.圍棋因為符合我們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夠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東漢中期就憑借著其本質上的優勢而盛極一時。C.人們自己對“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圍棋活動的負面作用,其實這些負面作用也與圍棋的娛樂、交際等功能性弱點有直接關系。D.對圍棋進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對的,只要把“過藝價值觀”作為認識圍棋價值的出發點,就能正確認識圍棋的“國藝”地位。7(浙江2012)(每小題三分9分)國學是中國學問的根底。這個根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小學,一個是經學。經學就是“六經”,再擴展,是十三經。其實十三經已經推衍開了,基本的還是“六經”。“樂經”不傳,實際上是“五經”。就是《詩經》、《書經》、《周禮》、《周易》和《春秋》。這就是經學。漢代一大批注釋、傳疏、義證,晉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跨領域項目合作協議
- 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理念與案例分析
- 航空航天材料工程考試試題集
- 現代管理學基礎理論學習題集
- 運動訓練理論與實踐題
- 2025年工程成本預測試題及答案
- 2024年天然植物纖維及人造纖維編織工藝品項目投資申請報告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犯罪分析測試題及答案
- 跨部門協作的成功要素計劃
- 多元化工作方法的探索計劃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期中測試題-2023-2024學年中職高教版
- 學習康復科常見物理治療法課件
- 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第三單元《環境與我們》單元測試卷(含答案)
- 無人機測試與評估標準
- MOOC 單片機原理與應用-北京交通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新粵教粵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全冊教學課件
- 2024年快遞員技能競賽理論知識考試題庫(500題)
- 2023年廣東省東莞日報社招聘7人筆試參考題庫(共500題)答案詳解版
- 二手車鑒定評估報告書(范本)
- 林威老師形形色色的人習作課 點評
- 03K132 風管支吊架圖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