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語文-411《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時講練通課件-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頁
版高中語文-411《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時講練通課件-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頁
版高中語文-411《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時講練通課件-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頁
版高中語文-411《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時講練通課件-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頁
版高中語文-411《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時講練通課件-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成一家之言的文史泰斗——司馬遷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省韓城南)人。其父司馬談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生于名門,年十歲通古文,二十歲外出考察,足跡遍南北。初任郎中,后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和文獻。在《史記》草創未就之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發憤著書,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3000年間的歷史。全書130篇,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書8篇,表10篇,共52萬多字。“本紀”除《秦本紀》外,都是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的政績;“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它們分別敘述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與后世的專門科學史相近;“世家”主要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敘述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君王統治的歷史。《史記》就是通過這樣五種不同的體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補充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劉向等人都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魯迅更評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這篇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故事,描繪了藺相如的智勇雙全、能言善辯、顧全大局和維護團結,以及廉頗粗豪坦蕩、知錯就改的可貴品性,歌頌了文臣武將竭忠盡智,于國難當頭時,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愛國精神。全文共四部分:第1~2段:廉藺簡介。第3~13段:完璧歸趙。第14~16段:澠池之會。第17~21段:廉藺交歡(負荊請罪)。主題1:探究文章的故事情節及內容,感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1.在“完璧歸趙”這一故事中,歸璧于趙后,藺相如又如何對秦王交代的?這一故事的結果是什么?明確:①義責秦王朝歷來言而無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干脆說明璧已經歸趙:“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②以“秦強而趙弱”的事實,說明只要“堅明約束”,“趙立奉璧來”。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④提出希望:“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暗示秦王殺使者不是好辦法。結果:秦王“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2.“澠池之會”這一故事中,秦王侮辱趙王從哪些事件中可以看出來?藺相如是怎樣與秦王針鋒相對的?這一故事的結果怎樣?明確:“秦王飲酒酣”中的一個“酣”字寫出了秦王的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的神態;“令趙王鼓瑟”中的“令”表明秦王自命高趙王一等,且要寫進史冊。藺相如首先提出“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然后“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稱“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接著“張目叱之,左右皆靡”。秦一計未成,又提出“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的無理要求,相如針鋒相對,以攻為守,提出同樣要求:“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結果:一是“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二是“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3.閱讀第三個故事,回答:①廉頗揚言見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對待的?②你認為在這一部分中最核心的一句話是什么?③“廉藺交歡”的思想基礎是什么?明確:①相如有意退讓,“不肯與會”,“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即使見到廉頗,相如也“引車避匿”。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③愛趙國。4.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廉頗、藺相如各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明確:課文主要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廉藺交歡”三個典型的事件進行描寫。“完璧歸趙”表現了藺相如的有勇有謀;“澠池之會”表現了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強暴。這兩個事件主要表現藺相如的大智大勇。“廉藺交歡”表現了藺相如的顧全大局、寬厚待人及“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精神,也表現了廉頗忠于國家、勇于改錯的品質了。主題2:探究課文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巧1.作品是從哪些不同的側面來表現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表現了他的哪些性格特點?明確:①繆賢薦賢,從側面顯示相如的機智;②秦王求璧,先寫趙國君臣拿不出主意,表現了相如一言以決的膽識;③廷斥秦王,表現相如臨危不懼,從容應對的機智和勇敢。④澠池會上,相如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為的是維護國家的尊嚴;⑤“廉藺交歡”中,相如處處忍讓,顯示相如識大體,顧大局,忍讓為國的高貴品質。2.課文以介紹相如為主,是怎樣寫廉頗的?從中表現了廉頗怎樣的思想性格?明確:全文在寫藺相如時,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頗,同樣提到了他在趙國的地位,表現了他的個性特征。①開頭就說他“以勇氣聞于諸侯”,強調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寫他負荊請罪,固然是受藺相如愛國精神的感動,也因為他自己對祖國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過的精神。②作者介紹廉頗是“趙之良將也”,一旦國家形勢緊張,趙王立即“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突出表明了廉頗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澠池之會”一段,對廉頗的描寫更為明顯,正是他的“盛設兵以待”,秦才“不敢動”的。③作品還寫了他的智謀,如“澠池之會”是“廉頗藺相如計”敦促才成行的。后來又是他建議“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3.課文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藺相如,但也還寫了其他一些人。試舉例說明這是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確:運用反襯手法,可使主次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更加鮮明突出。課文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藺相如,但也還寫了其他一些人。如“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作者寫了秦王的貪欲,欺詐,是為了反襯藺相如的機智;“澠池之會”中寫秦王的色厲內荏和難以下臺的窘態是為了反襯藺相如的勇敢。“廉藺交歡”,作者以廉頗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狹,反襯出藺相如的豁達大度,顧全大局。王建《雨過山村》:“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詩的最后一句主要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詩的最后一句主要運用了反襯手法。以“花閑”反襯“農忙”。“梔子花”在古詩詞中常作為愛情的象征,為姑娘們所喜愛,現在反遭冷落,皆因農事太忙而無暇顧及,傳達出濃郁的農村勞動繁忙的氣息。有人說,第2段“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可刪,你是否同意這一說法,為什么?觀點交流:觀點一:同意。①刪去此段則第1段和第3段銜接更自然;②此段與第4段開頭“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重復。觀點二:不同意。①本文是一篇“合傳”,廉藺二人,一將一相,相互配合,對維護趙國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按《史記》體例,在傳記開頭將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業是密不可分的。②這樣開頭既突出了廉頗的戰功,又突出了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讀者了解繆賢舉賢、趙王破格提拔、廉頗“宣言”而后“負荊”的深刻意義。一、基礎積累(21分)1.下列各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組是(2分)()①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②拜送書于庭③召有司案圖④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⑤秦自繆公以來⑥乃使其從者衣褐⑦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⑧乃設九賓禮于廷⑨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A.①②③⑤⑦⑧B.②③④⑦⑨C.①②③⑤⑦D.④⑤⑥⑦⑧⑨【解析】選C。①不,通“否”;②庭,通“廷”;③案,通“按”,審察、察看;⑤繆,通“穆”;⑦孰,通“熟”,仔細。2.選出下列加點字的意思與例句不同的一項(3分)()例句:而君幸于趙王A.使不辱于諸侯B.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C.拜送書于庭D.徒見欺【解析】選C。A、B、D三項與例句均表被動,C項為介詞,在。﹒﹒﹒﹒﹒【解析】選D。A項,介詞,“憑借”;B項,“以為”復音虛詞,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認為”;C項,介詞,表目的,“來”;D項,①句中的“以”,連詞,②句中的“以”,介詞,表原因。4.下列加點詞都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3分)()①傳以示美人及左右②璧有瑕,請指示王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④決負約不償城⑤未嘗有堅明約束者⑥明年復攻趙⑦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⑧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A.③④B.④⑧C.⑥⑧D.③⑥﹒﹒﹒﹒﹒﹒﹒﹒﹒﹒﹒﹒﹒﹒﹒﹒【解析】選B。①美人,古義:妃嬪,今義:美貌的女子;②指示,古義:指給……看,今義: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說明處理某個問題的原則和方法;③辭謝,古義:婉言道歉,今義:很客氣地推辭不受;⑤約束,古義:遵守約定,今義:限制使不越出范圍;⑥明年,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⑦親戚,古義:內親外戚,包括父母兄弟,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負約”和“請罪”古今義相同。5.下列加點詞沒有活用現象的一項是(3分)()A.舍相如廣成傳B.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C.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解析】選D。A項“舍”,名詞作動詞,安置住宿。B項“間”,名詞作狀語,從小路。C項“先”,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先。﹒﹒﹒﹒6.下列各句中與“君何以知燕王”句式相同的一項是(3分)()A.而君幸于趙王B.何以知之C.故燕王欲結于君D.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解析】選B。B項和例句同為賓語前置句。A項為被動句,C項為狀語后置句,D項為省略句兼狀語后置句,(于)境上會。7.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把它們譯成現代漢語。(4分)(1)君何以知燕王?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求人可使報秦者。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賓語前置句。您憑什么知道燕王可以依靠呢?(2)省略句、狀語后置句。我曾經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上相會。(3)定語后置句。想找可以派去回復秦國的人。(4)被動句。秦國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受欺騙。二、名句默寫(5分)8.補寫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①于是舍人相與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____。②今兩虎共斗,_____________。③吾所以為此者,_____________。④東邊日出西邊雨,_________________。(劉禹錫《竹枝詞》)⑤三軍可奪帥也,_____________。(《論語》)答案:①徒慕君之高義也②其勢不俱生③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④道是無晴卻有晴⑤匹夫不可奪志也9.下列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詐趙而脅其璧脅:逼迫B.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紿:欺哄C.而責璧與信責:詰責D.若其勁澠池,柔廉頗柔:溫和【解析】選D。柔:對……溫和。﹒﹒﹒﹒【解析】選D。A項,介詞“用”/連詞“來”;B項,連詞,表轉折“卻”/連詞,表修飾,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C項,取消句子獨立性/代詞“這”;D項,都表假設。11.下列對原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4分)()A.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對藺相如的觀點與王世貞的觀點是不一致的。B.王世貞認為“給秦國和氏璧還是不給”只有兩個選擇,不存在著藺相如所想象并且確實又那樣做的第三種方法。C.藺相如叫門客帶著和氏璧逃回了趙國,卻將責任推給秦國。而秦王之所以沒有殺他,是因為秦國還想和趙國交好。D.王世貞認為藺相如能完璧歸趙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天意,不是人為,所以表現了王世貞消極的人生態度。【解析】選D。并不能因為觀點不同就認為作者的人生態度是消極的。1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這只要兩句話就能解決了,為何既懼怕他而又去激怒他呢?(2)而他之所以能完璧歸趙,的確是上天在偏袒他啊!

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