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湖庫水生態修復 第2部分:水質改善適用技術指南(試行)_第1頁
DB36T-湖庫水生態修復 第2部分:水質改善適用技術指南(試行)_第2頁
DB36T-湖庫水生態修復 第2部分:水質改善適用技術指南(試行)_第3頁
DB36T-湖庫水生態修復 第2部分:水質改善適用技術指南(試行)_第4頁
DB36T-湖庫水生態修復 第2部分:水質改善適用技術指南(試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FORMTEXT點擊此處添加ICS號FORMTEXT點擊此處添加中國標準文獻分類號FORMTEXT?????DBFORMTEXT36DBFORMTEXT36/FORMTEXTXXXXX—FORMTEXTXXXXFORMTEXT?????FORMTEXT湖庫水生態修復第2部分FORMTEXT水質改善適用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AquaticEco-restorationinLakes&ReserviorsPart2TechnicalGuidelinesforwaterqualityimprovement(onTrial)FORMTEXT點擊此處添加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的標識FORMDROPDOWNFORMTEXT(本稿完成日期:2024.3)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發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實施FORMTEXT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DBXX/XXXXX—XXXX目??次前言 21范圍 32規范性引用文件 33術語與定義 34一般規定 45生物膜 46曝氣增氧 47生態浮床 58化學絮凝 69人工水草 610生態補水 711水動力循環 712技術比選 8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文件由江西省生態環境廳提出并歸口。本文件主要起草單位:江西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與規劃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參與起草單位:中科水生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XXXXXXXXXXXXXXXXXXX。湖庫水生態修復第2部分:水質改善適用技術指南(試行)范圍本指南規定了湖庫水生態修復的一般要求、修復模式、適用范圍、技術方法、限制因素,屬于具有綱領性與原則性指導的技術指南,針對每一種修復工藝僅技術要點在本技術指南范圍內。規范性引用文件本標準內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11607漁業水質標準GB/T12998水質采樣技術指導GB50445村莊整治技術規范HJ/T346水質硝酸鹽氮的測定紫外分光光度法(試行)HJ/T433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技術要求術語與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人工水草artificialaquaticmat指利用耐污、耐腐蝕和強柔韌材料仿照水生植物設計而成的仿生載體。通過水體微生物自身演替,在載體表面形成菌類、藻類復合生物膜,提高水體透明度以及吸附降解水中的氮、磷、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物。化學絮凝chemicalflocculation指通過投加化學藥劑使水體中處于分散狀態的污染物轉化為聚集狀態,便于去除水體污染物改善水質。生物膜biofilm細菌、真菌等一系列的微小生物附著在某種載體上而形成的有生物活性的表面被膜。生態水位ecologicalwaterlevel水體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且不對生態環境及自身造成嚴重破壞的最低運行水位。生態補水ecologicalwaterpay通過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向因水量不足而造成生態系統結構破壞、功能喪失的水體補充其水量的活動。一般規定湖庫水質改善應遵循標本兼治、經濟適用的基本原則,根據水體所處水系位置、湖庫規模、水熱狀態、水質目標、水文地形特點、水體功能定位、開發利用現狀、經濟承受能力等具體情況,采用適宜的水質改善模式和工藝技術。生物膜適用范圍水體溶解氧不宜過低,可滿足異養菌及硝化菌等微生物生長。適宜于具有一定流動性的水體,對生物膜要有適當的沖刷強度。技術要點載體材料的選擇依據是:附著力強、水力學特性好、盡量大的比表面積、造價成本低等。借助于載體介質,湖庫水體微生物在其表面附著生長繁殖,形成膠質相連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和水體接觸,不斷吸收和降解水體污染物,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不斷增長、脫落和更新。一定的水體流動和攪動,可增加水體溶解氧濃度促進生物膜生長。生物膜上還可能大量出現絲狀菌、輪蟲、線蟲等,從而使生物膜凈化能力大大增強。限制因素在缺氧的水體中要適當的曝氣增氧,提高生物膜的處理能力。在封閉水體無水流的情況下,需要增加循環水流。pH<2或pH>10的水體中生物膜發展速度和水質凈化能力受限。使用過程中應注意水體水位變化,應避免生物膜露出水面干化。曝氣增氧適用范圍缺氧或厭氧狀態的水體。技術要點可利用瀑布、噴泉、假山等自然跌水促進上、下層水體的混合,加速水體增氧過程,提高水體溶解氧含量。可利用機械設備進行人工曝氣復氧,一般有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動充氧平臺兩種形式。固定式充氧站有鼓風曝氣、純氧曝氣和機械曝氣3種形式。當水體水深較深或需要長期曝氣增氧時,宜采用鼓風曝氣或純氧曝氣的形式,即在岸上設置一個固定的鼓風機房或液氧站,通過管道將空氣或氧氣引入設置在水體底部的曝氣擴散系統,達到增加水中溶解氧的目的。當水體水深較淺或需要短時間曝氣增氧時,一般采用機械曝氣的形式,即將機械曝氣設備(多為浮桶式結構)直接固定安裝在湖庫中對水體進行曝氣,以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移動式充氧平臺主要用于緊急情況下對局部水體進行增氧,目前應用較為便捷的為曝氣船。限制因素曝氣增氧過程會產生大量泡沫,對景觀要求比較高的水體應考慮增加泡沫消除措施。固定式充氧站建設應考慮水體周邊建設用地和動力條件。曝氣設備的運行需科學調度,以免造成資金、物力、人力上的浪費。生態浮床適用范圍水體深度較深、底質條件較差、岸帶坡度較大淺水區域面積較小等不利于水生植物直接移栽定植的水體。技術要點生態浮床是植物與漂浮載體的結合體,一般由五個部分組成,即浮床框體、浮床床體、浮床基質、浮床植物以及水下固定裝置。浮床框體選擇要堅固、耐用、抗風浪,目前一般用PVC管、不銹鋼管、木材、毛竹等作為框架。浮床床體目前使用最多的是聚苯乙烯泡沫板。此外還有陶粒、蛭石、珍珠巖等無機材料。浮床基質目前使用最多材料為竹纖維。浮床植物配置的原則適應水體條件、根系發達、根莖繁殖能力強、植物生長快、生物量大、植株優美、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充分考慮各物種的季節性,四季都能發揮水質凈化作用為最佳。優先選擇本地種。目前使用最廣的浮床植物有美人蕉、蘆葦、荻、香蒲、菖蒲、石菖蒲、鳳眼蓮等。在實際工作中要根據現場氣候、水質條件等影響因素進行植物篩選。水下固定裝置要視底質狀況而定,常用的有重量式、錨固式、杭式等。一般在浮床床體和水下固定裝置之間設置一個小型浮子。浮床的大小一般來說邊長1~5m不等,形狀以四邊形居多,也有三角形、六角形。限制因素浮床植物的補種與清理較難。對生長不好的植物進行補種,在植物枯萎之前對其地上部分進行不同強度的收割。浮床支架的穩定與修繕較難。對支架進行定期的檢查,將不穩定的支架進行加固,更換掉老舊的支架。水質過差的水體不宜采用生態浮床,水體條件要能滿足浮床植物的生長。化學絮凝適用范圍較適用于污染嚴重的封閉水體。水源地、養殖水域等敏感性水體不宜采用。技術特點通過物理化學作用使水體中處于分散狀態的有機物轉化為聚集狀態,使難于沉降的細顆粒物變為可重力分離的粗顆粒物,然后從水中分離出去。主要物理化學過程包括脫穩凝聚、金屬離子與有機物分子相作用生成不溶性復合沉淀物以及氫氧化物膠體對有機物的物理化學吸附等。常用化學物質有硫酸亞鐵、氯化亞鐵、硫酸鋁、堿式氯化鋁、明礬、聚丙烯酞胺、聚丙烯酸等混凝劑。具有反應迅速、見效快的特點。限制因素不能將氮、磷等營養物質清除出水體,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體的富營養化。化學藥物易對水生生物產生毒性效應,且對生態系統造成二次污染,一般作為臨時應急措施使用。人工水草適用范圍湖庫水域面積較大,淺水區域較少。湖庫水深過大或湖底基質過硬,缺乏建設灣塘濕地和水生植物種植條件。非常適于城市中小水體的直接凈化。技術特點材質要求化學與生物穩定性強,不溶出有害物質,多以高分子聚合物為材料,根據實際的需要,構建成各種形狀,并可具有不同的表面性質,以便最好地滿足生物特征的需要,它實質上就是一類新型生物膜載體。在人工水草表面形成一層生物膜。該層生物膜是由菌類、藻類、原生動物以及后生動物組成的立體微生物生態系統,可以有效提高水體透明度以及吸附降解水中的氮、磷、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物。目前人工水草主要類型有阿科曼生態基、繩狀人工水草、多還串聯人工水草、臭輪藻型人工水草、生物飄帶、滌綸式組合生物填料等類型。建議布設用量1.5~2.5m2/m3。在部分水深較大的湖泊治理中,可懸垂于人工浮島的底部。限制因素在實際應用中常常由于水體的流動導致糾纏成束,人工水草表面積減少。使用一定時間后需要更換。生態補水適用范圍水體缺少自然水源補給,難以保證生態水位,水量不足造成水質惡化。技術特點水體天然情況下多年的最低水位可作為水體的最低補水水位。補水水質應達到被補給水體的目標水質標準。引水水源水量不會因向外部補水而使自身的生態壞境受到影響。引水通道安全經濟,水源地距離受納水體距離不宜過遠。限制因素受到地形地質、施工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對于水源水質部分參數不達標或不穩定的情況,應在引水流道出口考慮設置水質凈化措施。水動力循環適用范圍適用于循環流動性較差,受污染相對嚴重的封閉水體。適宜于藻類繁殖較快、富營養化較嚴重的封閉水體。技術特點借助動力設施提高水體流動性,當前應用最廣的為提水型動力設施。提水型動力設施主要由水下推流器和電纜等所組成,采用耐水腐材料,能在水體中可靠工作。水下推流器主要由支撐架、底座、擋板、推流裝置組成,根據水體實際條件,可選擇固定式或潛水式。水下推流器的安裝深度不得大于3m。水下推流器的服務面積通常為5-8m半徑扇形/kw。固定式需要擋板固定在水體底部或邊壁,底座支架支撐推流裝置。潛水式需要浮筒連接推流裝置,并用牽引鋼絲固定。浮筒放置在水表面上工作區域的水深不得小于0.60m。限制因素自然湖泊岸帶邊坡條件較為復雜,對流速流態產生一定影響,風力會導致水體波動,影響推流器對水體正常的推動作用。技術措施為動力設施,運行費用偏高。技術比選 確定實施水質改善工程之前要先進行技術比選,結合各技術適用條件、技術特點、作用機制、應用難度、技術造價等因素,靈活選擇技術。水質改善技術比選如表2-1所示。表2-1水質改善技術比選一覽表技術名稱適用條件技術特點作用機制應用難度技術造價生物膜水體溶解氧可滿足異養菌及硝化菌等微生物生長。介質表面形成微生物生物膜,產生菌膠團發揮作用微生物吸收、降解、菌膠團絮凝易中曝氣增氧含氧過低水體為水體增氧,為生物生長創造條件,增強水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