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文本試卷共10頁,23個小題,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須將自己的個人信息填寫于試卷和答題卡指定位置,并按要求粘貼條形碼。2.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超出作答區域的答案無效;在試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閱讀(70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尚書·君陳》云:“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思是說,祭祀神的谷物不具有芳香,只有光明美好的德行才是真正的芳香。這說明,在西周時期,人們認為光明美好的道德本身具有崇高而重要的價值,閃耀著燦爛的光輝。中國古代對明德之治世價值的認識可以追溯到虞舜時代,但對明德價值的具體闡明,則是從西周初年才開始的。被視為西周史詩的《詩經·大雅·皇矣》,敘述了周族祖先的開國史、壯大史,用“明德”贊頌古公亶父、王季、文王建國治世的功德。《尚書·周書》中《康誥》《梓材》《召誥》《多士》《君奭》《多方》《君陳》《文侯之命》諸篇都明確闡發了“明德”對于治世的重要意義。按照周公等人的闡發,“明德”治世觀念的主要內容有三方面,一是“敬天保民”,二是“修身律己”,三是“任賢使能”;“明德”治世的重要性在于“得天命”和“得民心”,其終極關懷就是享有天命、贏得民心、維持政權。明德作為西周治世的核心,還包括一項具有獨特性的價值內涵,就是“明德”在司法活動中的作用,這集中體現在“明德慎罰”的觀念中。“明德慎罰”最早出自《尚書·周書》,見于《周書》中的《多方》和《康誥》。周公在三監之亂后,向各諸侯國發布誥令,首次闡明了“明德慎罰”觀念。他表示,上天不把天命賜給眾位諸侯,就是因為那時各國國君不能常常勸導人民,夏國的官員太不懂得保護和勸導人民,竟然都對人民施行暴虐,使得各項工作都無法順利開展;因為各國邦君的選擇,成湯代替夏桀做了君主。他慎施教令,是勸勉人;他懲罰罪人,也是勸勉人;從成湯到帝乙,沒有人不宣明德教,慎施刑罰,也能夠用來勸勉人;他們監禁、殺死重罪犯,也能夠用來勸勉人;他們釋放無罪的人,也能夠用來勸勉人。在周公看來,從商湯以來的殷代明君,都是“明德慎罰”的奉行者,周人也是這一傳統的繼承者。他要求各諸侯國的國君都要奉行“明德慎罰”的原則。隨后,當封康叔于衛時,周公對康叔發告誡之詞,即《周書》中的《康誥》篇。其內容包括對殷商遺民的政策、對康叔的道德要求和治國的基本原則。特別突出地強調了“明德慎罰”。周公明確指出偉大的先父文王,能夠彰顯仁德、慎用刑罰;不欺侮孤老、寡母,任用該任用的人,尊敬該尊敬的人,威懾該威懾的人,使百姓都明白他的德政,從而開始締造了我們小小的華夏,擴大了我們原有的疆域以治理我們的西部領土。明德觀念不但在治世、司法等政治領域有崇高的價值,而且對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意義。《周易·晉卦·象傳》對此有明確論述。晉卦的構成是上卦離,象征太陽、光明;下卦坤,象征大地。卦象是光明的太陽升到地面上。依據此卦象,《象辭》的作者闡發了其人格修養的意義:“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意思是光明出現在大地上,普照萬物,所以稱為晉卦。君子應該效法此卦之精神,使自己已有的光明德性,愈加顯明由此,“自昭明德”就成為君子修養的重要內容,君子人格的重要標志。對明德價值意蘊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就是《禮記·大學》篇。它通過總結概括“三綱領八條目”專門論述了如何教育培養人才。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把“明明德”作為首要綱領提出,要求在教育中弘揚、培養學生光明美好的品德。進而使學習者具有新的人格,達到至善完美的精神境界。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序論》云:“《大學》之道,明德以修己,新民以治人,人道備矣,而必申之曰‘止于至善’。不知止至善,則不定,不靜,不安,而慮非所慮,未有能得者也。”《大學》不但在首要綱領中提出了“明明德”,而且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中,把“平天下”的含義解釋為“明明德于天下”。由此,“明德”的意義就不僅如王夫之所云,是“修己”之事,而且還是“平天下”之事。經過長期的歷史演進和積淀,明德價值日漸向諸多社會領域輻射和滲透被進一步文化化、精神化,逐步內化為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文化心理結構,至今仍能發揮強大的文化功能和精神動力作用,這也是我們今天發掘“明德”的價值意蘊、探索“明德”價值淵源的意義之所在。(趙馥潔《光明日報》2024年12月30日,有刪改)材料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呼喚著杰出的文學家、藝術家、理論家,文藝創作、學術創新擁有無比廣闊的空間。希望大家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藝工作者要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用心用情用功抒寫人民、描繪人民、歌唱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多到實地調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搏,著眼群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里。(習近平2019年3月4日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時的講話)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在《多方》篇中周公強調各諸侯國國君要學習前代明君,踐行“明德慎罰”。B.
《象辭》作者認為君子應該效法那升于大地的太陽,不斷深化自己的光明德性。C.
“明明德”強調要進一步明確德行的重要性,是對“明德”理論認知的發展。D.
新時代下,文藝創作要想保持活力,獲得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必須扎根人民。2.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
“明德”精神源遠流長,兩則材料的相關論述各有側重,材料一重在溯“源”,材料二重在述“流”,溯源重于述流。B.
材料一開篇引用《尚書·君陳》,旨在說明在西周時期,人們就對“明德”的重要價值和豐富內涵有了全面的認知。C.
材料一采用遞進式結構,詳略得當地論述了“明德”的價值意蘊,這種認知在當代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D.
材料二指出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觀照時代,心系人民,這是“明德”價值意蘊的一種時代新解。3.
下列選項不能體現“明德”治世觀念的一項是(
)
A.
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B.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C.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D.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4.
材料一多處引用了古典文獻,請分析其論證效果。
5.
光輝中學將本校教學樓命名為“明德樓”,請結合材料,談談命名理由。
(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外婆的海蔣一談岸邊山崖豎立起來的那一面像張開的大帆,海浪聲由遠及近,一次又一次。林賽一邊聽海浪聲,一邊數海浪,她默默計算著,海浪一分鐘拍打海岸五點五次,一小時拍打三百三十次,一天拍打近八千次。林賽的神經松弛了一些,但不是完全松弛,因為她的外婆還在康復中。兩個月前,外婆突發腦梗,林賽在醫院陪護了一個多月。再過幾天,也就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個星期,龍蝦捕撈季就要開始了。林賽讀小學那會兒,曾站在瞭望臺銹跡斑駁的支架上,高高舉起手中的小旗幟測試風速,看著外婆駕船離去。有一次,捕蝦船返航的時候,林賽搜尋外婆的身影,卻看見另一條劇烈搖擺的無帆的船,船上的水手奮力把握船舵,海風像一頭野獸玩弄著船和船上的人。風卷走船帆,真的就像彈飛一張小小的紙片。林賽臥在長椅上,回想著這些年在北京的經歷:困難,委屈,遭同事嫉妒,不被領導認可,一個人深夜回家,很累很疲憊不知道明天的希望在哪兒……林賽收拾完回北京的行李箱,在沙發上坐下,她的眼神不經意間落在掛在墻上的捕撈證上面,旁邊是外公外婆年輕時候的合照,漁船鑰匙掛在相框下面。林賽起身端詳老照片。外婆二十一歲那年,從南方小城來到北方沿海小鎮;外婆三十三歲那年,外公離世,留下那張小鎮上最古老的捕撈證。外婆像男人那樣駕馭捕撈船,吃了很多苦,也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外婆后來曾向龍蝦捕撈管委會提過建議,一定要盡早制定捕撈規則,要把蝦頭長度不足八厘米的龍蝦放回海里,不能盲目捕撈。外婆說過,龍蝦是非常聰明的甲殼類動物,警惕性很高,人類的好與壞,它都能感受到。林賽小時候把外婆的話記在作業本上:“龍蝦在哪里,哪里的海就有了心臟。”林賽的手伸向那串鑰匙,她想在臨走之前,去船上看一看。清冷的月光下,裹著灰色防護罩的漁船,看上去像一位滄桑的老者,平靜又寬容地等待著。林賽打開手電筒,找到防護罩拉鏈口,拉開后側身鉆了進去,掏出鑰匙打開艙門,下面是寬敞的空間,在她的記憶里,電燈開關在艙門右邊。果然在那兒,她輕觸開關,艙室一下子明亮了,里面的物件是那么的熟悉。她小時候的照片貼在門板上。她和外婆的合影貼在操作臺玻璃隔板上面;外婆用了多年的橡膠皮褲和皮手套,整整齊齊擺放在敞開的衣柜上面;這把長椅也是收納柜,里面存放著備用的繩索和魚線。回憶像狗的舌頭,舔濕了林賽的神經。外婆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女人?堅韌、倔強、愛憎分明,讓她成為灼熱的女人。你把她領進房子,你的房子很可能被燃燒。從某一方面來說,她是一個未被生活馴服的女人——也可以這樣理解,她身上有一塊未被馴服的土地。回到家,外婆還在睡夢里,林賽站在床邊,默默看著她,拿起行李箱出了家門,往汽車站走去。行李箱在路邊側翻了一下,林賽扶穩行李箱的瞬間,觸碰到褲兜里的一個硬物,那是漁船的鑰匙,她回家的時候忘記放回原處了。林賽握緊鑰匙,感覺自己的呼吸在加快,這是一個暗示,她想叫喊幾聲。
林賽定定地站在那兒,看見不遠處的一條漁船,一個水手腳踩蹬索,頂風攀爬帆桿,跨坐在帆桁的端口,雙手拉扯橫帆角上的耳索。那條船的船舶在洶涌的大海里劈波斬浪,而那個水手隨著風勢的強弱,不停地收放帆篷,身影非常帥氣。林賽在內心深處知道,這些年,她在北京闖蕩的力量和勇氣,不是來自父母,而是來自外婆。幾年前,外婆對她說過,大海能養活很多人,在大城市折騰累了就回來吧。她想起兒時的歌謠:“浪花家在哪兒?家在大海中。浪花幾時開?請你去問風。”林賽掏出漁船鑰匙,跳上了甲板。林賽熟悉船艙里的設備,都是外婆教過她的,她只是沒有親手把握過。現在,林賽扶穩方向舵,啟動引擎,踩下油門,船身搖晃了兩下,隨后快速遠離礁石,在水面斜著劃出明顯的波痕,輕踩油門,船身很快平穩了。隨后的幾天,林賽在海邊練習駕船技術,熟悉風浪和水流漩渦,同時檢查捕蝦器、浮標繩、標尺、集魚燈、取暖爐等其他設備,這些設備都被外婆無數次地撫摸過。林賽還回過一次家,她在院門口站了好一會兒,透過門縫看見外婆在曬太陽,臉上不悲也不喜。心中又有歌謠唱起:“海水海水我問你,你為什么這么藍?海水笑著來回答,我的懷里抱著天。海水海水我問你,你為什么這么咸?海水笑著來回答,因為漁人流了汗。”第二天就是捕撈季開放日。睡到后半夜,林賽沒有了睡意,她想早一點打開漁船艙門。她眨了眨眼,聽見遠方的鼓聲,聲音很小、很輕,卻是明確的信號,出海的漁民已經等不及了。數不清的漁船的影子在海面延伸交錯,倒映出一片輝煌的舞臺。海灘上的熱烈叫喊一浪一浪傳過來,林賽的船靜靜地停泊在遠處,夜幕之下,漁船上的燈光在水面晃悠,海水無邊無際,不知是要承載,還是要吞噬。漁民的叫喊聲越來越大,然后漸漸遠去。林賽深深吸了一口氣,啟動了引擎,漁船慢慢向前,劃出第一道波浪。不知過了多久,或許過了半個小時,林賽發覺船燈照亮的水面越來越寬,夜色漸漸消退,海水向更遠處伸展開去。林賽加大了油門,導航儀告訴她,距離捕撈區還有五海里……還有三海里……船和船間隔幾十米停泊,漁民們已經放下全部的捕蝦器和浮標,在甲板上靜靜等待。林賽熄滅引擎,從魚箱里拿出兩個魚頭,用魚刀切成幾塊后放進捕蝦器。隨后,她抱著捕蝦器靠近船幫,慢慢松開手里的捕撈繩,捕蝦器一點一點滑進水里,最后在水里消失了。林賽靜靜地望著水面,她的眼神轉向遠方。她看見了一條船,看見了船上的桅桿,桅桿上有一個水手,他好像在整理桅桿上的帆布。林賽笑了笑,她也要主宰自己的帆,不會被生活馴服。她把視線重新投向水面,她預感到,她的捕蝦器里已經有了一只龍蝦。(摘編自《新華文摘》2024年08期,有刪改)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一邊聽海浪聲,一邊數海浪”的過程中,林賽的內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安撫。B.
外婆向龍蝦捕撈管委會提的限捕建議,說明她具有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意識。C.
文中出海捕蝦的場景,側面反映出捕蝦人悠閑安逸,富庶美好的生活狀態。D.
捕蝦器里有了一只龍蝦,喻示著林賽內心已經有了答案,給讀者帶來了無限遐想。7.
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
船上水手這一形象在文中反復出現,他的剛毅頑強和勇敢堅定,給林賽帶來了啟迪。B.
小說物象選擇講究,作為行文線索的鑰匙在文中多次出現,使文章前后照應,結構緊湊。C.
劃線句子,運用象征手法,既寫出大海的勃勃生機,也體現了龍蝦對于捕蝦人的重要性。D.
小說語言富有畫面美和抒情性,文中兩處出現歌謠,為語言增添了含蓄典雅美。8.
林賽第一次出海捕撈,心理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請簡要概括。
9.
有評論家認為這篇小說在謀篇布局上“交織錯落”,使得文章搖曳生姿。請簡要分析文本中“交織”的具體體現。
(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吾少懶學問,晚成人,年三十許,始有向耳。自爾以來,轉為心化,推老將至者,亦當未已也。往往有微解,言乃不能自盡。至于所通解處,皆自得之于胸懷耳。文章轉進,但才少思難,故每于操筆,其所成篇,殆無全稱者。常恥作文士。文患其事盡于形,情急于藻,義①牽其旨,韻移其意。常謂情志所托,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此中情性旨趣,雖千條百品,亦有成理。自謂頗識其數嘗為人言多不能賞意或異故也。既造《后漢》,轉得統緒。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雜傳論,皆精意深旨,約其詞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嘗共比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諸志,《前漢》所有者悉令備,雖事不必多,且使見文得盡;又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代得失,意復未果。贊自是吾文之杰思,殆無一字空設,奇變不窮,乃自不知所以稱之。此書行,故應有賞音者。吾于音樂,聽功不及自揮,但所精非雅聲為可恨。然至于一絕處,亦復何異邪!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雖少許處,而旨態無極。亦嘗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此永不傳矣!(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有刪改)材料二:羌戎之患,自三代尚矣。羌雖外患,實深內疾,若攻之不根,是養疾疴于心腹也。惜哉寇敵略定矣,而漢祚亦衰焉。先零侵境,趙充國遷之內地;煎當作寇,馬文淵徙之三輔。貪其暫安之勢,計日用之權宜,忘經世之遠略,豈夫識微者之為乎?(摘編自范曄《后漢書·西羌傳》,有刪改)【注】義,通“儀”,形式。10.
材料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自謂A頗識其B數C嘗為人D言E多不能F賞G意H或異故也。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微,譯為精深,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思不相同。B.
恥,意動用法,與《歸去來兮辭》中“樂琴書以消憂”的“樂”用法不相同。C.
窮,譯為盡,與《離騷》中“吾獨窮困乎此時也”的“窮”意思不相同。D.
許,譯為稱贊,與《孔雀東南飛并序》中“會不相從許”的“許”意思不相同。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范曄認為如果做到了以意為主,文章的主旨就會顯現,做到了以文傳意,文辭就不會偏離。B.
范曄將自己與班固比較,認為雖然創作水平比不上班固,但自己在史料的編撰整理方面并不遜色。
C.
范曄想就某些歷史事實發表議論,來匡正一代的得失,在他看來這一設想未能成為現實。D.
范曄認為只要能領悟到音樂絕妙之處,雅與不雅沒有多大區別,體悟到的樂趣,非言語能表達完盡。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故每于操筆,其所成篇,殆無全稱者。
(2)吾于音樂,聽功不及自揮,但所精非雅聲為可恨。
14.
范曄認為自己的傳論“皆精意深旨,約其詞句”,這在材料二中是如何體現的?請簡要分析。
(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雨晴
陳與義天缺西南江面清,纖云不動小灘橫。墻頭語鵲衣猶濕,樓外殘雷氣未平。盡取微涼供穩睡,急搜奇句報新晴今宵絕勝無人共,臥看星河盡意明。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首聯捕捉到了“天缺西南”“江面清”“小灘橫”等雨后初晴的精妙瞬間,觀察細膩獨到。B.
頷聯鵲能“語”又有“衣”,殘雷“氣未平”,運用擬人手法,生動活潑,趣味盎然。C.
頸聯寫詩人盡情享受雨后微涼,酣然入睡,醒后尋章摘句,喜報新晴,生活愜意自在。D.
全詩從空間的變化寫到時間的推移,構思巧妙,詩意流暢,層次立體,內涵豐富。16.
這首詩是如何表現詩人積極人生態度的?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用“閑”字,常寫淡泊寧靜之閑適,但也抒郁悶惆悵之無聊,如陸游《臨安春雨初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雅則雅矣,卻非志士所好。(2)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對《詩經》中的作品作了獨到的評價。(3)樂器是中國古代詩文中的常見意象,古詩文中提到樂器的句子數不勝數,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誰說不是呢?作文如果能把印象寫出,就不僅是‘記敘’,而是‘描寫’了。你們能說出‘記敘’和‘描寫’的區別嗎?”枚叔的兩手同時輕叩樂華和大文的肩膀。樂華接著回答:“我可以用比喻來區別它們。僅僅‘記敘’,猶如畫一張路程圖:如果能把印象寫出,卻同畫一幅風景畫,這就是‘描寫’了。”
枚叔點頭說:“不錯,從這個比喻,就可以知道‘記敘’和‘描寫’對于讀者的影響很不相同。人家看了你的路程圖,至多知道你到達過哪里,看見過什么罷了。但是,人家看了你的風景畫,就會感到你所感到的。不勞你解釋,不用你說明,一切都可以從畫面上直接感到。所以,‘描寫’比‘記敘’更具有感染力。”
走了幾步,枚叔又說:“從前我在學校里受課,一般學生作文,不懂得印象的描寫,總是‘美麗呀’‘悲痛呀’‘有趣呀’‘可恨呀’接二連三地寫著。我對他們說,這些詞語寫上一百回也是枉廢力氣的,因為它們都是空洞的形容,對于別人沒有什么感染力。必須把怎樣美麗、怎樣悲痛、怎樣有趣、怎樣可恨用真實的印象描寫出來,人家才會感到美麗、悲痛、有趣和可恨。他們依了我的話,相約少用‘美麗呀’……那些詞語,注重隨時隨地觀查,收得真實的印象,用作描寫的材料。后來他們的文字就比較可觀了。”18.
下列句子中的“印象”與文中加點的“印象”,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
我不理睬他,不是厭煩他,而是沒什么印象!B.
在奶奶的印象中,她幼時居住的村莊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C.
他的詩詞,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大氣磅礴。D.
離家越遠,家鄉的草木山水印象竟越發靈動了。19.
文中最后一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
20.
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連用四個“呀”,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
21.
請仿照文中劃橫線的句子,另寫一個比喻句,來解釋“記敘”和“描寫”的區別。
22.
請結合文段對“描寫”的解讀,賞析姚鼐《登泰山記》“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三、寫作(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本試卷閱讀Ⅱ中,林賽面對命運的考驗,內心喊出“要主宰自己的帆,不會被生活馴服”;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導演面對諸方的質疑,在國際版海報中打出“我偏要踏出一條自己的路”的宣傳語。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據此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1.C【解析】理解有誤。
“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彰明、弘揚的意思,意味著要將光明的德行發揚光大,從而由“修己”進一步發展為“平天下”。強調“弘揚‘明德’”,而非“明確德行”。2.D【解析】A項“溯源重于述流”于文無據。B項根據原文可知,引用《尚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可以說明,
“在西周時期,人們認為光明美好的道德本身具有崇高而重要的價值”。但并沒有形成對豐富內涵的全面認知;C項材料一整體采用的是總分總結構,分述部分采用的是并列結構。3.A【解析】B項體現了“敬天保民”。C項體現了“修身律己”。D項體現了“任賢使能”。A項不能體現任一方面,故選A.4.①開篇的引用引出論證話題“明德”。②作為論據支撐論點“‘明德’有重要的價值意蘊”(如果學生聯系文章內容具體分析“明德”的某一重價值意蘊也可得分)。③文章依托大量文獻資料,考據嚴謹,真實準確,使論證更有說服力。④論述語言更具文采,增加文化底蘊,使論證更具感染力。(共4分,一點1分)5.①“明德”代表一種理想人格。“自昭明德”是君子修養的重要內容,君子人格的重要標志。(材料一
人格養成角度)②“明德”體現一種教育追求。學校要在教育中弘揚、培養學生光明美好的品德。(材料一
人才教育角度)③“明德”意味著一種社會責任/文化傳承。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要有關心時代,心系人民的責任擔當。(材料二
時代新解角度,只要聯系時代責任,繼承發展等角度均可酌情賦分)(共6分,一點2分)6.C【解析】“悠閑安逸,富庶美好”于文無據。7.A【解析】A正確,B鑰匙不是線索。C不是象征手法,“寫出大海的勃勃生機”曲解文意。D歌謠不具備含蓄典雅美。8.①興奮緊張
②猶豫畏懼
③堅定勇敢
④期待釋然(共4分,一點1分,意思相近,有概括即可得分)【解析】①興奮緊張:從文中“睡到后半夜,林賽沒有了睡意,她想早一點打開漁船艙門”可以看出。②猶豫畏懼:“海水無邊無際,不知是要承載,還是要吞噬”體現出了林賽的茫然猶豫和心中的忐忑畏懼。③堅定勇敢:從林賽“深深吸了一口氣”“加大了油門”和“笑了笑”等動作神態描寫,“她也要主宰自己的帆,不會被生活馴服”的心理描寫可以看出。④期待釋然:文章尾句,暗示林賽已經有了答案,內心不再迷茫,對生活充滿了期待。9.①林賽與外婆的交織:呈現了兩代人生活、情感和命運的交織。②回憶與現實交織:兒時與外婆在海上生活的場景與現實重回故鄉的場景交織。(從順敘與插敘,虛與實的角度分析也可得分)③節奏張與弛的交織:出海場景緊張熱烈,加快了敘事節奏;寫景、回憶、心理描寫和歌謠等放緩了敘事節奏。④敘事與歌謠交織:在敘述中適時穿插了歌謠。⑤多種表達方式交織:文章記敘與描寫交織,記敘與抒情交織,描寫與抒情交織。(寫出任意一種交織即可給分)
(共6分,一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滿分)10.CEG11.B【解析】兩個句子都是意動用法,用法相同。12.B【解析】不可及之的是“博贍”,
“博贍”是知識儲備,不等同于“創作水平”。且后文“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也體現了范曄對自己作品的自信。13.(1)所以每當提筆寫作,寫成的文章,幾乎沒有完全令人滿意的。(共4分,“故”“操筆”“稱”各1分,句意1分)(2)我對于音樂,鑒賞能力比不上自己彈奏的能力,只是因為所精通的不是雅聲而感到遺憾。(共4分,“于”“不及”“恨”各1分,句意1分)14.①精意深旨:文章意蘊精深,觀點深刻,指出表象與本質,內因與外因,短視與遠見等辯證關系。提示應解決根本問題,作長遠謀劃。②約其詞句:文章簡明扼要,沒有一字空設。批駁趙充國、馬文淵“貪求暫時安定”犀利精準。(共3分,一點2分,兩點3分)15.C【解析】雨后微涼引起睡意,雨后新晴更牽動詩情,睡意產生于先,詩情產生于后,但詩情勝過睡意。題干中“酣然入睡”“醒后”錯誤。16.①積極發現自然之美:詩人寫景善于捕捉變化中的瞬間,描繪出微妙多變的大自然。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爭喧的鵲噪,僅剩余威的殘雷,都寫得惟妙惟肖,飽含意趣。②積極創作詩歌之舉:雨后微涼引起睡意,雨后新晴更牽動詩情,睡意產生于先,詩情產生于后,但詩情勝過睡意。詩人的心情由松緩轉為激動,動靜緩急的交替之間,跳動著一顆熱愛生活的詩心。③積極享受獨處之態:今宵如此勝景,雖無人共賞,但無寂寞之感,在這清涼的雨后夜晚,臥看深邃高遠的夜空,享受天河燦爛的星光。④積極回報自然之供:“供”字寫自然給人的提供,“報”字寫出人對自然的回報,這既是人與自然的情感交流,更是人對自然的積極回饋。(共6分,一點3分,答出兩點即可滿分,分析部分必須結合詩歌具體內容)17.(1)矮紙斜行閑作草
晴窗細乳戲分茶(2)《國風》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誹而不亂
(不加書名號不扣分)(3)示例:千呼萬喚始出來
猶抱琵琶半遮面(我有嘉賓
鼓瑟吹笙/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中軍置酒飲歸客
胡琴琵琶與羌笛等)18.D【解析】原文中的“印象”是指客觀事物在腦海中留下的具體的形象。D項與此相同。A的“印象”側重指某種“特別的感覺”或“記憶點”。B的“印象”側重指“記憶”。C的“印象”側重指一種“整體感受”。19.“受”改為“授”,
“廢”改為“費”,
“查”改為“察”。(共2分,超出兩點,以前兩點賦分)20.
①含有否定意味。②加大間隔,舒緩節奏,引發思考。③連續使用,體現出此類現象的普遍性。(共4分,每點2分,答出兩點即可滿分)21.示例一:僅僅‘記敘’,猶如搭建風箏的骨架;如果能把印象寫出,卻同給風箏添了豐富的色彩,這就是‘描寫’了。示例二:僅僅‘記敘’,猶如來到空曠的操場;如果能把印象寫出,卻同漫步生機盎然的花園,這就是‘描寫’了。(共6分,句式大體一致2分,運用比喻修辭2分,比喻貼切2分)
22.①寫出了真實的印象。(1分)作者觀察、捕捉到了雪后泰山之巔的真實印象,雪覆山巔,天地通明。(1分)②著重將泰山“怎樣的雪景”具體呈現出來。(1分)“負”既寫出雪之厚重,又寫出山之雄偉有力,形象生動;
“燭”既寫出積雪反射陽光的明亮,又符合此時雪光自下而上照亮發散的具體形象特征。(2分)(共5分)23.【材料解讀】材料所引兩句話都指向面對環境束縛、外界質疑、壓力困境等問題時,要勇敢地做自己,“踏出自己的路”“主宰自己的命運”。寫作時可以結合自我成長、國家發展和文化自信等多個角度展開論述。在論述過程中需要結合現實中的不利條件,強調對逆境的抗爭,在競爭中突圍等,不被命運馴服,偏要踏出一條自己的路。只有這樣,才能有出路,走正路,創新路。【評分標準】起評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Brand KPIs for ready-made-food Du darfst in Germany-外文版培訓課件(2025.2)
- 關于建設和諧文化的幾個問題
- 綠地物業服務合同x
- 2025年員工聘用合同協議書(范本)示例
- 2025辦公室租賃合同樣本
- 《隔音排水瀝青路面》課件
- 《面試技巧與策略》課件
- 《智能客服系統發展概況》課件
- 2025設備租賃合同簡易樣本
- 《掌握高效學習之道:課件指引之路》
- 外傷引起失血性休克護理查房課件
- 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一覽表(建辦質〔2018〕31號)
- 景區保安投標方案技術標
- 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臨床路徑方案(完整版)
- 關羽單刀赴會
- JCT2110-2012 室內空氣離子濃度測試方法
- 網絡巡檢報告模板
- 血液透析患者心力衰竭的診斷與治療
- 九宮格數獨附答案
- 公文調研方案
- 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4 Part A Let's learn教學設計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