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天津卷02)(全解全析)_第1頁
語文(天津卷02)(全解全析)_第2頁
語文(天津卷02)(全解全析)_第3頁
語文(天津卷02)(全解全析)_第4頁
語文(天津卷02)(全解全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高考語文第一次模擬考試卷02語文·全解全析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選擇題 共33分)本試卷共11小題,每小題3分,共33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目要求。一、(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小說課的興起,應于大學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創新。在以往的文學教育中,文學史、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三者雖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難做到親密無間。小說課卻幾乎地實現了三者的交叉融合。講授者的初衷雖不是講成小說史,但在選講經典篇目時,已無形中完成了類似文學史的篩選工作。課堂上對具體作品的解讀,時刻要求講授者兼具文學批評的眼光和文學理論的修養。也就是說,講授者實際上身兼小說家、批評家和教育者等多重身份。當小說的接受對象從讀者大眾到學生聽眾時,它的表現形式也從口頭講授到整理出版。在后續的傳播中,小說課所彰顯的文學趣味、觀念和立場,對大眾的文學解讀、文學消費和文學接受可能產生的影響,難以估量。在這個意義上,小說課的興起密切著文學生活的變遷。在當下的文學生活中,小說課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影響。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說課起到彰顯獨到眼光、豐富批評類型的作用。小說課作為特殊形態的文學批評,乃是作家對作家的批評,這些批評文學未必都能達到“大師的批評”的理想境界,但至少都別開生面,引人入勝。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歸功

自然而然

關聯B.歸結

大勢所趨

關聯C.歸功

大勢所趨

關注D.歸結

自然而然

關注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A.當小說的接受對象擴展至讀者大眾時,它的表現形式也從口頭講授到整理出版。B.當小說課的表現形式從整理出版到口頭講授時,它的接受對象也從學生聽眾擴展至讀者大眾。C.當小說課從口頭講授到整理出版時,它的接受對象也就從學生聽眾擴展至讀者大眾。D.當小說的接受對象從讀者大眾擴展至學生聽眾時,它的表現形式也從整理出版到口頭講授。【答案】1.A2.C【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的能力。歸功:把功勞歸于某個人或集體。歸結:總括而求得的結論。這里說的是小說課的興起與大學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創新有關,應選“歸功”;自然而然:不經外力作用而如此。大勢所趨:整個形勢發展的趨向。小說課實現了三者的交叉融合,強調不受外力影響,而不是發展趨勢,故選“自然而然”。關聯:事物相互之間發生牽連和影響。關注:關心重視。小說課的興起與文學生活的變遷關系密切,故選“關聯”。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小說課”與“從口頭講授到整理出版”搭配,“表現形式”與之搭配不當;“接受對象”與“從學生聽眾擴展至讀者大眾”對應,“從讀者大眾擴展至學生聽眾”不符合邏輯。且應當先說“小說課”的變化再說“接受對象”的變化。故選C。3.“節日”是被人們賦予某種意義的特殊日子,并以相對固定的儀式或活動來紀念,因此也成為了古代文人墨客表情致意的時刻,下列節日、習俗、詩句對應正確的一項是(

)A上元節吃元宵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B中秋節賞月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C除夕放爆竹貼春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D乞巧節穿針引線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A.A B.B C.C D.D【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B.“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寫重陽節的。C.“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出自《元日》,寫的是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D.“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出自《浣溪沙·端午》,寫的是端午節。故選A。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傳統文明被稱為禮樂文明,文化被稱為禮樂文化,政治被稱為禮樂政治。就中國古人對詩、禮、樂的理解看,我們很難分清它到底是屬于美學還是倫理學的問題。“禮”主要涉及道德倫理問題,“樂”卻指向倫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說,雖然按照現代學科劃分,美與善或者美學與道德之間存在分界,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論述中,兩者卻是混融的,其一體性要遠遠大于分離性。但是,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美與善之間仍然存在差異。比如在《論語·八佾》中,孔子評價上古樂舞《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則“盡美矣,又盡善也”。這一方面說明美與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則說明善必然是從美出發的善,美對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發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國儒家向未主張以審美教育涵養道德教育,即以美儲善。所謂以美儲善,就是通過美對善的滲透和包容,使美成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春秋時代,孔子對西周政治推崇備至,一段時間夢不見周公就心懷惶恐。但他在講西周政治的特色時并沒有講到善或道心問題,而是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這說明人文性的美并不僅僅是為善的到來鋪陳前奏,而是對至善之境具有整體的涵蓋和彌漫性。中國傳統儒家強調美對善的生成和涵養作用,同時也強調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們相信,人的內在道德品質與外在形貌具有一體關系。孟子認為涵養內在的“浩然之氣”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務,被這種道德化的浩然之氣充盈的狀態就是美的狀態,由此顯現的形象的光輝就是崇高。在中國古代,美一方面涵養道德,另一方面引領道德;它在個體層面涉及“以美立人”問題,在國家層面涉及“以美立國”問題,一種美德共濟、美善相樂的雅化國風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與德的關系上,中國傳統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藝術作為國家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原因無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礎。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對其人民進行詩教和樂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藝術對人性之善的發蒙、滋養和化育作用。從中國歷史看,由儒家確立的社會道德原則和倫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縱貫數千年的生命力,關鍵在于它借助美和藝術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礎,活化了社會倫理秩序,軟化了諸多人倫規則的機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認清這一點,有助于更深刻地體認美育之于中國當代學校乃至國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有助于為國家道德建設開啟出一條更趨行穩致遠的道路。(摘編自劉成紀《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美”與“德”》)材料二:所謂“樂詩之教”,指的是儒家以歌辭演唱、音樂伴奏、舞蹈扮演等文藝方式來推行公共教化,以實現其社會倫理與政治意圖的一種教育形式。在“樂”與“詩”有機融合的和諧氛圍里,通過耳目器官的聞見感知,來進行心靈反思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進而達到感化他人與教化社會的效果。孟子曾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所謂“仁言”,就是一種將某種道理告之于人的理性說教;所謂“仁聲”,則相當于通過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將某種道理演繹出來,讓人在感官感知的基礎上去體認這種道理。為什么“樂詩”能達到教化的效果?儒家認為,“樂詩”能夠“治心”,也就是“樂詩”能激發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會良好秩序的前提。這也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君子要“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儒家認為,霸道是憑借武力或暴力等強制力量來推行其政治目的的,而王道則是通過征服人們的內在心靈來實現其政治目的的。故在推行王道的過程中,類似于“樂詩”之類平和人心的懷柔之術是不可或缺的。當然,樂詩之教要與禮、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以便在奉行王道的過程中達到剛柔并濟的社會功效。“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禮記·樂記》),故“樂詩”以柔性來教化政治,自然可以與禮、政、刑等治理手段一起來實現王道。儒家認為,音樂與政治相通,可以作為判斷為政得失的一項指標。《詩經》里的詩歌,不僅“雅詩”與“頌詩”里有很多詩篇直接與政治相聯系,就連“風詩”里也有很多詩篇與類政治事件密切相關,或者可以從政治視角予以解讀。春秋后期吳公子季札赴魯觀心時,從魯國人為其演唱與表演的《詩經》不同歌詩內容和樂舞形式之中,發現了政治與德性的差異,由此對政治事務進行社會評述。(摘編自朱承《樂詩之教》)。材料三:儒家學說的哲學基礎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既是儒家的思維方式,也是儒家學說區別于墨家學說和法家學說的根本依據。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中行”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種表述,即走道路中間。不然,不是極端冒進,就是不思進取。孔子回答別人的問題,“叩其兩端而竭焉”,把利弊得失都說清楚,全面地看問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與人和氣相處,但堅持自己的原則立場。墨家主張舍己為人,法家宣揚人人為已,儒家主張既為自己也為別人。《孟子·離婁》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荀子·王制》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無論是把君與臣比喻成腹心與手足的關系,還是把君與民比喻為舟與水的關系,都是強調雙方相互依存、相互理解。這是從兩個相反立場看問題,不是為一方獻計獻策。在中國思想史上,為強勢階層搖旗吶喊的是法家,為弱勢群體奔走呼號的是墨家,儒家居中。仲弓請教為政之道,孔子答“舉賢才”。賢才就是德才兼備之人。孟子說:“不信仁賢,則國空虛。”荀子則主張:“無德不貴,無能不官。”儒家對政府官員的要求,既與墨家偏重于道德不同,也與法家僅僅強調能力不同,而是二者兼顧。對社會成員的管理,儒家主張教罰并用。儒家重視教育與學習,《論語》開篇是《學而》,《荀子》開篇是《勸學》和《修身》,都把培養社會化的人作為政治的核心任務之一。儒家也重視法律,《荀子》把法律比作水尺,指出人們涉水而行需要看水尺,人們的社會活動則需要看法律。儒家既強調教育,也重視刑罰,但以前者為先導。這既與墨家偏重于仿效楷模不同,也與法家單純強調法律有異。由上可見,儒家凡事站在相反的立場看問題,平衡雙方的利益。這是儒家的思維方式和處事邏輯,是貫穿于儒家全部學說的一條看不見的脈絡。中庸之道是儒學的靈魂。不明乎此,就事論事,看到的儒家學說只能是一堆碎片。(摘編自張榮明《中庸之道是儒學的哲學基礎》)4.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八佾》中,孔子對于《武》和《韶》的不同評價,說明了美的未必就是善的。B.在現代人看來,古人美與善、美與德不分,是因為現代學科劃分的標準過于精細。C.西周政治沒有善或道德的內容,“吾從周”說明是孔子后來對西周政治進行了完善。D.儒家的禮樂制度把美、德審美化和藝術化,以人性化和人情化為手段來治理百姓。5.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道”與“霸道”是對立的兩種治國理念,但在實行王道的過程中也不排除采用霸道常用的刑、政等硬性手段。B.相對于強硬剛性的“霸道”,儒家所推崇的是柔和的“王道”,而“樂詩之教”是儒家推行王道的有力輔助手段。C.今天,我們也注重音樂的教育功能,如在重要場合奏唱國歌、用勵志歌曲鼓舞士氣,與“樂詩之教”本質相通。D.“樂詩”能使人受到藝術熏陶,從而激發其道德心,這樣一切良好的社會秩序就會形成,這是儒家理想中的社會。6.結合材料三相關內容,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中庸思想的一項是(

)A.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常。B.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C.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D.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答案】4.A5.D6.A【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劃分標準過于精細”錯誤,原文只是說“就中國古人對詩、禮、樂的理解看,我們很難分清它到底是屬于美學還是倫理學的問題.……也就是說,雖然按照現代學科劃分,美與善或者美學與道德之間存在分界,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論述中,兩者卻是混融的,其一體性要遠遠大于分離性”,并沒有說“是因為現代學科劃分的標準過于精細”。C.“西周政治沒有善或道德的內容”錯誤,原文的表述是孔子“在講西周政治的特色時并沒有講到善或道德的問題”,只是孔子沒有“講到”,而并非“西周政治沒有善或道德的內容”。D.“以人性化和人情化為手段來治理百姓”錯誤,曲解文意,文章的最后只是說“儒家確立的社會道德原則和倫理秩序”“更合乎人性和人情”,這并不是說將人性化和人情化作為一種手段。故選A。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這樣一切良好的社會秩序就會形成”錯誤,原文“儒家認為,‘樂詩’能夠‘治心’,也就是‘樂詩’能激發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會良好秩序的前提”,表明道德心只是一切社會良好秩序的前提。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A.“去智去巧”意為“但凡機智圓滑與投機取巧等這些東西,都是圣人們所不齒與排斥的秉性特點”,是取其一端的說法,不能體現“中庸之道”。B.“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下萬物能一同發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種行為準則能同時進行而不相互矛盾,小的德行像河川一樣到處流淌,大的德行像天地一樣化育萬物。包容精神與和合之道可見,體現了“中庸之道”。C.“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顯得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顯得虛浮。只有質樸和文飾配合適當,才可能成為君子。講求“適當”,體現了“中庸之道”。D.“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向人問問題,又善于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過與不及兩端的意見他都掌握,采納適中的用于老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吧!舜知道采納適中的意見,體現了“中庸之道”。故選A。三、(1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祜年十二喪父,孝思過禮。尋遭母憂,長兄發又卒,毀慕寢頓十余年,以道素自居,恂恂若儒者。武帝受禪,以佐命之勛,進號中軍將軍,加散騎常侍,改封郡公,邑三千戶。固讓封不受,乃進本爵為侯。帝將有滅吳之志,以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假節。祜率營兵出鎮南夏開設庠序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后加車騎將軍,開府如三司之儀,祜上表固讓,不聽。祜進據險要,開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奪吳人之資,石城以西,盡為晉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絕,乃增修德信,以懷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與吳人交兵,克日方戰,不為掩襲之計。將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輒飲以醇酒,使不得言。祜出軍行吳境,刈谷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于是吳人翕然悅服,稱為羊公,不之名也。祜繕甲訓卒,廣為戎備。至是上疏曰:“宜當時定,以一四海。”帝深納之。會秦涼屢敗,祜復表曰:“當速濟大功耳。”而議者多不同,祜嘆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嘗慨然嘆息,顧謂從事中郎鄒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望,必與此山俱傳。”祜寢疾,求入朝,命乘輦入殿,無下拜,甚見優禮。及侍坐,面陳伐吳之計。疾漸篤,乃舉杜預自代。尋卒,時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聞祜喪,莫不號慟。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祜卒二歲而吳平,群臣上壽,帝執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因以克定之功,策告祜廟。(節選自《晉書·羊祜傳》)材料二:初,徙封鉅平侯祜為南城郡侯,祜固辭不受。祜每拜官爵,常多避讓,至心素著,故特見申于分列之外。祜歷事二世,職典樞要,凡謀議損益,皆焚其草,世莫得聞。所進達之人皆不知所由。常曰:“拜官公朝,謝恩私門,吾所不敢也。”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輦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陳伐吳之計,帝善之。帝欲使祜臥護諸將,祜曰:“取吳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當勞圣慮耳。功名之際,臣不敢居;若事了,當有所付授,愿審擇其人也。”(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晉滅吳》)材料三:余讀史至羊祜上平吳一疏,不禁感慨系之矣。蓋人心叵測,自古照然。……假使陸抗之得永其年,則祜非其敵,晉之為晉,未可知也,祜又焉能得享盛名于來者。然晉之得統一者,正天之所以玉成之也,豈羊祜之功哉?而羊祜之得盜虛聲者,亦正適逢其會,所謂乘時勢者非耶!(節選自周恩來《羊叔子平吳疏書后》)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固讓封不受

固:本來B.乃增修德信

修:修養,美化C.疾漸篤,乃舉杜預自代。

篤:加重D.職典樞要

職:掌管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道素自居

不賂者以賂者喪B.而議者多不同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C.若事了,當有所付授

若屬皆且為所虜D.而羊祜之得盜虛聲者

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祜率營兵出鎮南夏/開設庠序/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B.祜率營兵出鎮/南夏開設庠序/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C.祜率營兵出鎮南夏/開設庠序/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D.祜率營兵出鎮/南夏開設庠序/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10.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羊祜“綏懷遠近”的一組是(

)①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

②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輒飲以醇酒,使不得言③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里

④祜出軍行吳境,刈谷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⑤乃增修德信,以懷柔初附

⑥常曰:“拜官公朝,謝恩私門,吾所不敢也。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羊祜居喪過禮,篤行孝悌之道。羊祜十二歲喪父,之后母親和兄長相繼去世,他沉浸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憔悴不堪,有十余年之久。B.羊祜不慕榮利,屢拒朝廷封賞。武帝因為羊祜立下大功,封他為郡公,羊祜堅決推辭;加封車騎將軍,他也不接受,朝廷只得作罷。C.羊祜功高有威望,乘車上殿、不拜而坐、不領兵伐吳是因為有病,也表現晉武帝對羊祜的尊重與愛護。D.羊祜心系統一,為國鞠躬盡瘁。但周恩來認為羊祜能享有盛名在于他趕上好的時機,能夠趁著時機運勢才能成功。【答案】7.A8.D9.A10.C11.B【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A.固,堅決。句意:堅決推讓封賜不接受。故選A。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言虛詞含義及用法的能力。A.介詞,憑借。句意:憑借不涉官場的隱者自居。介詞,因為。句意: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B.連詞,表轉折,然而。句意:然而當時議論的人大多有不同意見。連詞,表假設。句意:雕刻如果不舍棄,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C.副詞,表假設,如果。句意:如果事情完結了,倘若要交付給誰。代詞,你。句意:你們都將要被他俘虜了。D.兩個“之”都是助詞,主謂間取獨。句意:而羊祜能夠盜取虛名的原因/大王不要對百姓認為您吝嗇而感到奇怪。故選D。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句意:羊祜率軍鎮守荊州,開辦學校,安撫教化遠近人民,深得江漢百姓愛戴。與吳人開誠布公,互相信任,投降的人愿意離去,都聽憑志愿。“南夏”是“鎮”的賓語,中間不應斷開,排除BD。“降者”做“欲去”的主語,在其前斷開,排除C。故選A。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③寫他想要歸隱的志向,與“綏懷遠近”沒有關系;⑥是他不施私恩于人,不是“綏懷遠近”。故選C。11.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原文內容的能力。B.“加封車騎將軍,他也不接受,朝廷只得作罷”錯誤,根據原文“后加車騎將軍,開府如三司之儀,祜上表固讓,不聽”可見,朝廷沒有同意他的推辭,還是加封了,并沒有“作罷”。故選B。參考譯文:材料一: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羊祜十二歲時父親去世,守孝超過一般禮制。不久,母親去世,長兄羊發相繼去世,羊祜斂顏憂思,息交絕游十余年,以不涉官場的隱者自居,像一個虔誠的儒生。晉武帝司馬炎受魏主禪讓即位,羊祜因為有輔晉建大業的功勛,領中軍將軍頭銜,加散騎常侍職位,改封郡公,食邑三千戶。羊祜堅決辭讓郡公封號,仍保持侯爵。武帝有滅吳的打算,使羊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持節。羊祜率軍鎮守荊州,開辦學校,安撫教化遠近人民,深得江漢百姓愛戴。與吳人開誠布公,互相信任,投降的人愿意離去,都聽憑志愿。后來又加封車騎將軍,開設官署,規模比于三公。羊祜上表堅意辭讓,武帝沒有接受羊祜的請求。羊祜占據險要地勢,新筑五座城池,控制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從吳人手里取得大量財富,吳國石頭城以西,都成了晉的土地。此后吳人來歸降的絡繹不絕,羊祜更修德講信,安撫初降的吳人,有吞并東吳的慷慨大志。每次和吳人交戰,總先約定日期,不搞突然襲擊。將帥們如有獻狡詐計謀者,羊祜讓他們飲醇酒,使之醉而不能言計。羊祜有時行軍到吳國境內,在田里割谷作軍糧,每次都算出谷的價值,送一些絹給田主作賠償。于是吳人心悅誠服,向往于羊祜,稱羊公,不呼其名。羊祜修繕盔甲兵器,訓練士卒,從各方面做好了滅吳的準備,然后向皇帝上疏說:“應當及時定奪,統一四海。”武帝深以為然而接納了羊祜的意見。此時,正遇晉在秦、涼等地作戰屢次失敗。羊祜又向皇帝上表說:“當前只應迅速完成滅吳的大業啊!”而朝中議論此事時,多有不同于羊祜的意見,羊祜嘆道:“天下不如意的事總是十有七八,因此有當斷不斷的問題。”羊祜曾經給從弟羊琇寫信道:“東吳平定之后,我當戴上隱士的角巾,東回故里,經營一個能容棺材的墳墓。”羊祜喜游山水,風和日麗的日子,一定到襄陽城南的峴山游樂,飲酒賦詩,終日不倦。有次,羊祜慨然嘆息,對從事中郎鄒湛等人說:“自從有了宇宙便有此山,自古以來的賢達高士,像我和你們一樣,登上此山眺望游樂的不知有多少,但都淹沒無聞了,想來令人悲傷。”鄒湛說:“您老德冠四海,道接前哲,美好的業績和名望一定和峴山一樣永存于世。”羊祜重病臥床,請求回京城,宮中命他坐輦車入殿,不必下拜,受到皇帝特殊的禮遇。和皇帝陪坐時,當面陳述伐吳的計劃。羊祜的病漸漸加重,就舉薦杜預代替自己。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八歲。武帝著孝服吊喪,哭泣甚哀。荊襄人正值集市日,聽到羊祜去世的消息,市人無不痛哭。東吳守邊將士也為之哀泣。羊祜的仁德就是這樣感動了幾乎所有的人。羊祜死后兩年東吳平定,群臣給武帝上壽祝賀,武帝端起酒杯流著淚說:“這是羊太傅的功勞啊!”因而將平吳事跡寫成策書到羊祜廟里宣告以慰其靈。材料二:當初,從鉅平封地改封羊祜為南城郡侯,羊祜堅決推辭不肯接受。羊祜每次任官,經常避讓,誠摯之心向來昭著,故而特別在班列之外申訴己心。羊祜經歷兩朝,職位都是掌管中央機要部門,凡是商議好壞,都焚燒了自己的草稿,世界上沒有人能夠知道。他所舉薦入朝的人全都不知道是由他舉薦的。他常常說:“在公共朝廷上做官,卻到私人門前謝恩,這是我不敢做的事。”羊祜因為生病而請求入朝,到了之后,皇帝命令他乘坐輦車進入宮殿,不必行禮而坐。羊祜當面陳述討伐吳國的計策,皇帝稱許。皇帝想要讓羊祜臥病保護諸將前去,羊祜說:“攻取吳國不一定要我前去,只是平定后,要勞動皇上思慮罷了。取得功名之時,我不敢居功;如果事情完結了,倘若要交付給誰,希望能夠審慎地選擇那個人。”材料三:我讀歷史到羊祜上平吳奏疏,不僅產生了一些感慨。大概人心難測,從古至今都這樣。……假如陸抗能夠長壽,那么羊祜不是他的敵人,晉朝能否為晉朝,還不可知,而羊祜又怎么能夠在后來人中享受盛名呢。然而晉朝能夠統一,正是上天刻意成就它,哪里是羊祜的功勞呢?而羊祜能夠盜取虛名的原因,也正是恰逢其會,這就是所說的趁著時勢的人不是嗎!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117分)四、(25分)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將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輒飲以醇酒,使不得言。(2)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13.羊祜聲名顯赫的原因都有什么?12.(1)如有獻狡詐計謀的將帥們,羊祜讓他們飲醇酒,使之醉而不能說出計策。(2)羊祜喜游山水,風和日麗的日子,一定到峴山游樂,飲酒賦詩,整日不疲倦。13.施政仁厚,為人坦蕩,人人稱頌;誠摯謙遜,清正廉潔,不借朝廷之力施個人私恩;淡泊功名,一心為朝廷著想;趕上好時機,趁著時機運勢成功。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將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定語后置,“有欲進譎詐之策(之)將帥”;“輒”,總是;“飲”,使……飲酒。(2)“樂”,以……為樂,喜歡;“風景”,風和日麗;“造”,登,到。13.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據“祜率營兵出鎮南夏,開設庠序,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之心,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每與吳人交兵,克日方戰,不為掩襲之計。將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輒飲以醇酒,使不得言”“祜出軍行吳境,刈谷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于是吳人翕然悅服,稱為羊公,不之名也”“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望,必與此山俱傳”可見,他仁厚坦蕩,人人稱頌他的功德。材料二“祜每拜官爵,常多避讓,至心素著,故特見申于分列之外”“所進達之人皆不知所由。常曰:‘拜官公朝,謝恩私門,吾所不敢也’”可見,他誠摯謙遜,清正廉潔,不借朝廷向私人市恩。“功名之際,臣不敢居;若事了,當有所付授,愿審擇其人也”可見,他淡泊功名,但又對朝廷事務盡職盡責。材料三“而羊祜之得盜虛聲者,亦正適逢其會,所謂乘時勢者非耶”可見,也有他趕上好的時機的原因,才能夠趁著時機運勢成功。14.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沖雪宿新寨忽忽不樂黃庭堅①縣北縣南何日了,又來新寨解征鞍。山銜斗柄三星沒,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時須束帶②,故人頗問不休官。江南長盡捎云竹,歸及春風斬釣竿。【注】①黃庭堅: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時任汝州葉縣縣尉。②束帶:陶淵明任彭澤令時,屬吏告訴他束帶見督郵,他嘆道“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遂授印去職。(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縣南縣北”呈現了一個到處奔忙的詩人形象,“何日了”飽含對公務纏身的厭倦。B.“解征鞍”“來新寨”交代詩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強化了詩人內心的無奈之情。C.詩人用陶淵明見督郵的典故,表達了對官場繁文縟節的反感以及政治黑暗的不滿。D.故人多次詢問詩人為何還不辭官,這句實際是詩人借故人之口傳遞自己內心呼聲。(2).請賞析詩歌最后兩句的精妙之處。【答案】(1).C(2).①想象。想象江南長滿修長的竹子,希望回去砍來做釣竿,表達了對遠離官場、隱逸山林的渴望。②象征。用“捎云竹”象征正直、堅韌的節操,表現詩人對高尚志節的追求。③夸張。“捎云竹”,拂云的竹子,運用夸張手法,形象寫出竹的修長。【解析】(1).本題以客觀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對詩歌的鑒賞能力,這類題目解答時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歷及本詩詞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領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現手法,再對比選項得出答案。C項,無中生有,“對政治黑暗的不滿”沒有依據。“小吏有時須束帶”意思是小官吏有時必須要束帶拜見上級官員,運用陶淵明見督郵的典故,表明自己還在受著為官的束縛,表達了對官場繁文縟節的反感。故選C項。(2).此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語言的能力。這類題目解答時首先要認真審題,明確題干要求鑒賞的是哪些詩句,然后把詩句放回到原文中,結合上下文及寫作背景,從手法和內容等角度進行分析。本題要求賞析詩歌最后兩句的精妙之處,考生需要結合上文來分析。本詩的最后兩句為“江南長盡捎云竹,歸及春風斬釣竿”,這兩句寫的是想象的內容,詩人想到江南遍地長滿修長的竹子,希望回去砍來做釣竿。“竹”這個意象在古詩中一般具有象征意義,象征正直、堅韌的節操,詩人以“竹”入詩,表現出對高尚節操的追求。“捎云竹”,意思是拂云的竹子,寫竹子高得可以碰到天上的云,運用了夸張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竹子的修長。結合上文和詩后的注釋可知,詩人當時擔任汝州葉縣縣尉,是一個為官的人,“小吏有時須束帶,故人頗問不休官”表明詩人要受官場繁文縟節的束縛,并借故人之口傳遞出內心的想法,這里“斬釣竿”,表明詩人想做一個悠閑的釣翁,表達出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點睛】賞析詩句類的題目包括對詩句句意淺層次上的理解、對句子藝術技巧和意蘊深層次上的挖掘和評價、對結構上有特殊功能語句的鑒賞。賞析時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語言表達上,是否運用手法(修辭手法、描寫手法、表現手法),有無特殊句式,精妙詞語運用等;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或主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題步驟是,首先簡析句意,明確手法;然后聯系全詩,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1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李密《陳情表》)(2),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賈誼《過秦論》)(3),列坐其次。(王羲之《蘭亭集序》)(4)不失其所者久,。(《老子》)(5)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用“,”評論《詩經》兩個類別,引出《離騷》的評價。【答案】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引以為流觴曲水死而不亡者壽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勁弩”“觴”“淫”“雅”“怨誹”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五、(21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根河之戀根河是鄂溫克①人的母親河。春天,根河從厚厚的冰層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發開來,它推去堅冰,歡快地伸展腰肢,向遠方而去。這破冰時節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純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在一個個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豐滿成熟,將涓涓乳汁流送給兩岸的萬千生物。傳統的鄂溫克人與馴鹿為伴,生活起居、狩獵勞動,都離不開看上去“四不像”的馴鹿。眼下,這些溫順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溫克人結束了最后的狩獵,他們離開森林,進入城市或遠走他鄉,但敖魯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長輩94歲的瑪麗亞·索一步也不想離開她的馴鹿。一踏進根河,我就聽說了她美麗的名字。先前見到過作家烏熱爾圖為這位老奶奶拍的一張照片。白樺林里,老人穿著長袍,扎著頭巾,側身站在一頭七叉犄角的馴鹿前。她神色沉靜而堅毅,嘴角兩旁的皺紋宛如樺樹皮上的紋路,仿佛她的臉上就印刻著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這位偉大的母親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其實我很想去為瑪麗亞·索拍一張照片。但我想,我這樣匆匆來去,怎能配得上她的豐厚?怎能有烏熱爾圖探望她時目光里的深沉呢?因為烏熱爾圖是根河的兒子。當年,這位從小生活在大興安嶺的鄂溫克青年捧著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壇,剎時讓人眼前一亮。人們從他的小說里,認識了這個寂寞又熱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烏熱爾圖后來辭去京官重返故鄉。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倫貝爾筆記》等一系列著作和攝影作品,那是他數十載的文化尋根,是他作為一個鄂溫克的兒子,對母親的深情眷念與報答。我們山外的人遠道來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卻搬下了山。人類到了21世紀,越來越意識到人與自然必須平等相處。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數鄂溫克人戀戀不舍地告別了山林,將更多的空間留給了無邊的草木以及馴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離城市不遠的一個地方,新建了童話般的家園,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我們去到那里時,從山林里搬出的鄂溫克人正三三兩兩地在自家門前干著一些零碎的活兒。男人穿著時尚的T恤和牛仔褲;女人們燙了發,有的還挑染成了黃的深紅的,她們的裙子仍然長長的,跟老去的瑪麗亞·索一樣,但卻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鄂溫克人與外族人通婚是常見的事情,近些年更為普遍,他們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溫克名字,成為這新部落的新一代。這里曾有過多年的繁忙,大興安嶺的木材源源不斷地從根河運往大江南北。眼下,過往的一切留在了畫冊里。伐木工變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學習新技能,謀求新職業,他們在努力與以往告別,與未來接軌。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河對面的廣場上已經有許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這個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著音樂蕩漾,我忍不住踱過根河橋,進入了舞者的歡樂。用不著有任何忐忑不安,大家都是這樣笑著來又笑著去的。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著她們舉手投足,扭動腰肢,想象著生活在此的種種愉悅。那是我度過的最為愉快的時刻。陽光將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雖然來過了,但卻遠遠抵達不了這河的深奧,我只能記住這些人和這些讓人眷戀的時光。(取材于葉梅的同名散文,有刪改)【注】鄂溫克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東北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草原。16.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迸發(bèng)篝火(gōu)接軌(guǐ)翩翩起舞(piān)B.清洌(liè)T恤(xuè)踱過(dù)戀戀不舍(shě)C.狩獵(shòu)眷念(juàn)剎時(chà)流光溢彩(yì)D.宛如(wǎn)零碎(suì)蕩漾(yàng)忐忑不安(tè)17.下列對作品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傳統的鄂溫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獵為生,馴鹿是他們生活、勞動的重要幫手。B.文章第一段對根河的描寫,展現出它巨大的生命力,這象征著鄂溫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與品格。C.“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一句中“曼妙”一詞表現人們的舞姿輕盈美麗,表現了作者受到鄂溫克人的感染,也沉浸在幸福之中。D.搬出山林的鄂溫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式樣的裙子,過上了時尚的新生活。E.文章在揭示人類與自然平等相處這一主題的同時,也表現出鄂溫克人對家鄉的依戀之情。18.賞析第一段中畫線語句。19.文章結尾說“我知道我雖然來過了,但卻遠遠抵達不了這河的深奧”。請根據文意,說明“這河的深奧”的具體含義。20.作者敘寫了瑪麗亞·索、烏熱爾圖和走出山林的人們。請分別概括他們各自“根河之戀”的表現。【答案】16.B17.DE18.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根河巨大的生命力以及養育了兩岸的生命,表達了作者對根河的依戀與贊美。19.①鄂溫克人久遠的歷史;②豐富的精神世界;③未來的發展。20.①瑪麗亞?索:與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烏熱爾圖:辭官返鄉,創作大量作品,擔當起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③走出山林的人們:不忘根河,勇敢熱情地接受了新生活。【解析】16.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現代漢語常用字字音的能力。B.“T恤”的“恤”應讀作“xù”;“踱過”的“踱”應讀作“duó”。故選B。1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穿上了城市里流行式樣的裙子,過上了時尚的新生活”錯誤。從原文“她們的裙子仍然長長的,跟老去的瑪麗亞·索一樣,但卻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來看,“城市里流行式樣的裙子”與原文中“城里流行的花色”有出入,表達不準確;且“裙子仍然長長的,跟老去的瑪麗亞·索一樣”,并不能說明她們“過上了快樂時尚的新生活”,選項偷換概念。E.“文章在揭示人類與自然平等相處這一主題”錯誤。本文通過描寫根河流域的自然風光,記敘鄂溫克族的傳統歷史和現代生活,表達了作者對鄂溫克人與其文化的尊重和贊美,歌頌了鄂溫克人與時俱進,積極走入新時代、新生活的精神風貌。故選DE。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語句含義的能力。由“在一個個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豐滿成熟,將涓涓乳汁流送給兩岸的萬千生物”可知,根河在春天如母親的乳汁一般,養育了兩岸的萬千生物。此處運用比喻修辭,將根河比喻為鄂溫克族人的母親河,表達了作者對根河深沉的依戀與真摯的贊美。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重要語句含義的能力。由“傳統的鄂溫克人與馴鹿為伴,生活起居、狩獵勞動,都離不開看上去‘四不像’的馴鹿”和“在一個個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豐滿成熟,將涓涓乳汁流送給兩岸的萬千生物”可知,寄托的情感是作者對于根河的熱愛,“這河的深奧”指的是根河豐厚的自然環境及鄂溫克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由“她神色沉靜而堅毅,嘴角兩旁的皺紋宛如樺樹皮上的紋路……這位偉大的母親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可知,其中蘊含的鄂溫克人的生活方式、對自然的理解、對生命的理解,是根河豐富的精神世界;由“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河對面的廣場上已經有許多人在翩翩起舞……大家都是這樣笑著來又笑著去的。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可知,表達了作者對根河以及鄂溫克人未來的美好祝愿和希冀,“這河的深奧”蘊含著對根河未來的發展的展望。20.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篩選信息的能力。三種人的“根河之戀”就是他們與這片土地的羈絆,是他們在這片土地的上最熱愛的東西。由“敖魯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長輩94歲的瑪麗亞·索一步也不想離開她的馴鹿”可知,瑪麗亞·索的“根河之戀”是她的馴鹿,是對傳統的堅守。由“烏熱爾圖……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倫貝爾筆記》等一系列著作和攝影作品,那是他數十載的文化尋根,是他作為一個鄂溫克的兒子,對母親的深情眷戀與報答”可知,烏熱爾圖的“根河之戀”是他對草原、河流、民族的愛,是對養育之恩的眷念與報答,是從傳統走出來又復歸傳統的文化尋根之心。由“人類到了21世紀,越來越意識到人與自然必須平等相處。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數鄂溫克人戀戀不舍地告別了山林,將更多的空間留給了無邊的草木以及馴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可知,走出山林的人們的“根河之戀”是對根河自然環境的尊重、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是在根河這個新家園展開的新生活、新氣象,是對過去的告別,以及對未來的擁抱。六、(11分)根據要求,回答問題。下面是《紅樓夢》第五回中《紅樓夢曲》正曲第末支《飛鳥各投林》的曲文: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里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21.請根據《紅樓夢》全書內容,選出曲文中畫線句子暗對的人物。下列正確的一項是(

)A.巧姐

熙鳳

晴雯

探春

妙玉B.巧姐

寶釵

黛玉

李紈

惜春C.湘云

熙鳳

黛玉

探春

妙玉D.湘云

寶釵

晴雯

李紈

惜春22.請結合具體例子,簡評《飛鳥各投林》這首曲子在全書的作用。【答案】21.B22.從這首曲子的曲名看,用“飛鳥各投林”喻家敗人散,各奔東西。這支曲子是十二支曲子的總結。從曲子所在的第五回關聯全書,可以看到開頭兩句從賈府衰亡領起,結尾處“食盡鳥投林”點出賈府“事敗抄沒”“子孫喪盡”敗涂地”的結局。從“有恩的,死里逃生”到“枉送了性命”交代出十二金釵的悲慘結局最后一句,交代了主要人物賈寶玉“懸涯撒手”“棄而為僧”叛離封建家庭的選擇。這首曲子是作者對四大家族的命運和十二個女子的悲劇結局作的總括,也是閱讀、賞析《紅樓夢》的一個綱領之提挈。【詳解】21.本題考查學生對經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恩的,死里逃生”,應說的是巧姐。劉姥姥曾得到過王熙鳳的恩惠,在賈家被抄家后劉姥姥竭盡財力幫助巧姐,使之得以逃離魔窟,也算是報答了王熙鳳的恩惠。“無情的,分明報應”,應說的是寶釵。寶釵最突出的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特點,她對誰都看似有情,實則最為無情,最后取得了勝利,卻不能擁有愛情,得到了物質上的滿足,心靈的空虛卻無以填補。“欠淚的,淚已盡”,指林黛玉。黛玉本為報恩還淚而來,黛玉聽說寶玉和寶釵完婚,焚稿斷癡情,淚盡而死。“老來富貴也真僥幸”,指的是李紈。李紈是僥幸逃脫敗落抄家的危險。“看破的,遁入空門”,指惜春,惜春感到了四大家族的沒落命運,三個本家姐姐的不幸結局,使她產生了棄世的念頭,最后便剃發為尼了。故選B。2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飛鳥各投林》是《紅樓夢曲》的收尾曲,曲名取自“家散人亡各奔騰”之意。曲子既是金陵十二釵曲的尾聲,當然帶有總結概括以上曲子中所詠各主人公命運結局的性質,為小說情節發展安排了線索。但作者的視野并不僅限于金陵十二釵,也不限于以十二釵為代表的大觀園中所有女性,而是以十二釵命運為憑借,昭示整個賈氏家族甚至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共同命運和結局。它并不是對上述已有諸曲詠唱的十二釵命運再以更凝練的語句復述一遍,而是概括她們各自命運的共同特點在更高層次上的總述和預示。“飛鳥各投林”,是各安天命的意思,呼應“樹倒猢猻散”。從曲子所在的第五回關聯全書,可以看到開頭兩句從賈府衰亡領起,結尾處“食盡鳥投林”點出賈府“事敗抄沒”“子孫喪盡”敗涂地”的結局。賈家抄家覆亡以后,四大家族以及背后勢力分崩離析,眾人各自尋找生存之道。雖說凄涼卻留了一線生機,只看個人如何選擇生存。然后,作者詳細概括了大部分人的命運,從“有恩的,死里逃生”到“枉送了性命”交代出十二金釵的悲慘結局最后一句,交代了主要人物賈寶玉“懸涯撒手”“棄而為僧”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