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廣東卷02)(全解全析)_第1頁
語文(廣東卷02)(全解全析)_第2頁
語文(廣東卷02)(全解全析)_第3頁
語文(廣東卷02)(全解全析)_第4頁
語文(廣東卷02)(全解全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高考語文第一次模擬考試卷02語文·全解全析(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革命的文藝,則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人類的社會生活雖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雖是較之后者有不可比擬的生動豐富的內容,但是人民還是不滿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雖然兩者都是美,但是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革命的文藝,應當根據實際生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人物來,幫助群眾推動歷史的前進。例如一方面是人們受餓、受凍、受壓迫,一方面是人剝削人、人壓迫人,這個事實到處存在著,人們也看得很平淡;文藝就把這種日常的現象集中起來,把其中的矛盾和斗爭典型化,造成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就能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和斗爭,實行改造自己的環境。如果沒有這樣的文藝,那么這個任務就不能完成,或者不能有力地迅速地完成。(摘編自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材料二:文學的藝術真實不同于生活真實,在于前者被灌注了“生氣”或“生命”。巴爾扎克說道:“藝術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人物里去,把描繪變成真實。如果他只是想去臨摹一個現實的人,那么他的作品就根本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他在小說《玄妙的杰作》中,借一位藝術家之口,道出了如何使藝術形象獲得生命的某些奧秘。那位畫家說,藝術的使命不是臨摹大自然,而是表達大自然,否則一個雕塑家給人造型,依樣畫葫蘆地捏成一個復制品就行了。但實際上這如同一具尸體,與活人毫無共同之處,因為他還沒有深入到形象的內在,還沒有洞察它的種種變幻,并把它的精神形諸于外。真正的藝術家不在于復制原物和畫出生命的外表,而要讓人看到人物形象的內在,它的“血液”,它的“洋溢出來的豐滿的生命力”“靈魂”“生命之花”。所以,“我們必須抓住事物和生命的精神、靈魂和特征”。這個說法十分精彩,它道出了藝術真實的精粹處。要創造出具有“事物和生命的精神、靈魂和特征”的藝術真實,就必須通過藝術的典型化手段,創造出藝術真實的“完整體”。因為唯有這種“完整體”,才能透入事物的內在,表現出事物的最本質的特征,它的靈魂和精神,反映出事物的本來面目,成為藝術認識和把握生活的根本手段。這里的困難在于對象是極其復雜的社會生活和有生命的人。文學不能滿足于個別事實、個別現象,特別是局限于事物和現象自身,文學的真實比個別事實、現象更多。高爾基說,在文學中,單個的某種真實事實的描繪,“不能把一個具有典型性和藝術真實性、并能令讀者信服的現象的特征表現出來”。這猶如一塊磚頭不過是房子的組成部分,不能用它來建成墻和樓房。同時,文學又要寫單個的事,但它不同于某種真實情形,而是經過選擇、取舍、概括、集中的事物。選擇、集中后的單個事物,或某種非常現象,概括了同類事物的特征,它的本質面,它與其他事物的相互聯系,這是典型化了藝術真實的完整體,是高度的藝術真實。由于它具備了事物的“精神、靈魂和特征”,所以具有重大的認識意義。把紛繁復雜的生活現象、它們的矛盾和沖突改造為藝術真實的完整體,塑造典型人物,照托爾斯泰的說法,這是作家對生活混亂狀態的一個克服過程。有的同志說他寫他所見到的,實際上他只是記錄了生活的混亂狀態,而沒有“克服”。情節的選擇對于展現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十分重要。人們可以通過情節的安排,把人物的沖突寫得非常尖銳,甚至動刀動槍,做到這點還是容易的。但要使這些尖銳的對立和沖突變為人物性格的完整體的組成部分就不容易了;而要“在特定的人物身上找出最穩定的性格特征,必須理解他的行動的最深刻意義”,“選取最有普遍意義的、最有人性的東西,從而構造某種令人信服的、不可搖撼的東西”,就更加困難。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創造出完整的人物性格。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典型人物,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他們既體現某個階級、集團、人群的傾向,同時也表現了人類共有的、但又富有個人特征的人性,成為最具穩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這一原因,我們可以稱“典型是一種時代現象”,人們通過它們可以認識歷史的變遷。例如林黛玉、賈寶玉就是這種藝術真實的完整體。他們總是身處沖突的中心,編織著經緯,向四面八方輻射開去。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總是按著自己特有的本性、愿望、氣質行動,與各個方面、各種人物保持著靈敏的聯系。這里的種種情節,交織著人物的同情和反感,反映了他們的遭際和歸宿,突出了人物最穩定的性格特征,從中反映了整個社會生活。還有一類藝術的完整體——典型人物,在更高的程度上具有最普遍的、最穩定的性格特征,它們概括了整個時代。正由于這點,我們不僅可以從他們的靈魂、精神中探知歷史,而且從中也可感知現實。例如堂吉訶德,由于他以最普遍、最具人性的特征構成了他的不可搖撼的性格,不僅可以讓讀者窺知西班牙的歷史過去,而且也讓讀者通過他而更了解我們今天的現實。(摘編自錢中文《論藝術真實和藝術理想》)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藝作品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這是人類的社會生活成為文學藝術唯一源泉的重要前提。B.巴爾扎克認為,文學作品僅是復制真實的人物形象難以引起讀者興趣,唯有表現其精神、靈魂和特征方能動人。C.文學需要描繪單個的某種真實事實,但又要表現出現象的典型性和藝術的真實性,這是作家在創作時的困難之一。D.唯有藝術真實的“完整體”,才能透入事物的內在、表現事物的最本質特征,從而幫助讀者提高藝術審美水平。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對眾多現象的選擇、取舍、概括、集中,在作品中突出同類事物的特征,可以創作出高度的藝術真實。B.克服生活的混亂狀態,把復雜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改造成藝術真實的完整體,才能表現深刻的主題,這是作品走向優秀的關鍵因素。C.只要安排充滿尖銳對立和沖突的情節,就能創造完整的人物性格,從而達到塑造典型人物的目的。D.材料一“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更帶普遍性”與材料二“選取……的東西,從而構造……的東西”,兩者論述角度一致。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全面抗戰爆發前夕,劉白羽發表的《草原上》等作品,讓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了他的青春熱血,他對世間黑暗的憂憤和對光明的向往。B.參加大慶石油會戰后,詩人李季寫下了《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禮》等作品,奏響時代的強音,激勵無數年輕人奔赴大西北,甘當中國石油的拓荒者。C.巴爾扎克小說中描繪的每個場景都別有深意,例如《風俗研究》中的場景,從青年到老年、從鄉村到城市,跨度極廣,涵蓋了整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D.狄更斯采用第一人稱敘事,創作了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他將個人經歷融入作品,表達了對真誠、慈愛、純良、正直等優秀品質的肯定和贊揚。4.魯迅認為,《紅樓夢》的價值在于“敢于如實描寫”“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5.應該從哪些方面評價一部文藝作品?請結合材料概括。【答案】1.D2.A3.B4.①《紅樓夢》中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有原型,但比現實生活中的人具有更強的普遍性,能引發讀者的共鳴;②《紅樓夢》中的人物是明清社會的時代產物,能如實地反映當時的整個社會生活。5.①是否以人類的社會生活作為唯一的創作源泉;②能否使讀者感奮起來,推動時代的發展;③是否具有“事物和生命的精神、靈魂和特征”的藝術真實;④能否把紛繁復雜的生活現象、它們的矛盾和沖突改造為藝術真實的完整體,塑造出典型人物。【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從而幫助讀者提高藝術審美水平”錯誤,根據材料二,“藝術真實的‘完整體’”可以“透入事物的內在”“表現出事物的最本質的特征”,但原文沒有提及其對讀者藝術審美水平的影響。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的能力。B.“克服生活的混亂狀態,把復雜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改造成藝術真實的完整體,……,這是作品走向優秀的關鍵因素。”錯誤,由原文“把紛繁復雜的生活現象、它們的矛盾和沖突改造為藝術真實的完整體,塑造典型人物,照托爾斯泰的說法,這是作家對生活混亂狀態的一個克服過程。”可知,原文沒有提及克服生活混亂狀態與表現主題之間的關系,也不能因此推斷克服生活混亂狀態是作品走向優秀的關鍵因素;C.“只要……就……”要素不全。根據材料二“人們可以通過情節的安排……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創造出完整的人物性格”可知,要塑造完整的人物性格,并非只安排情節即可,還需使情節成為人物性格的完整體,構造人物最穩定的性格特征;D.“兩者論述角度一致”說法錯誤,由原文“……因此就更帶普遍性”可知,材料一是從作品的角度論述的;由原文“選取最有普遍意義的、最有人性的東西,從而構造某種令人信服的、不可搖撼的東西”可知,材料二是從創作的角度論述的,兩者論述角度不一致。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觀點是人類的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文藝作品能幫助群眾改造自身環境,推動歷史前進。A.強調的是作品反映出的創作者的思想;B.奏響時代的強音,激勵無數年輕人奔赴大西北,改造自身環境;C.強調的是作品對社會生活的表現;D.強調的是個人經歷對作品的影響。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由原文“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文學的真實比個別事實、現象更多”“或某種非常現象,概括了同類事物的特征,它的本質面,它與其他事物的相互聯系,這是典型化了藝術真實的完整體,是高度的藝術真實。由于它具備了事物的‘精神、靈魂和特征’,所以具有重大的認識意義”可知,《紅樓夢》中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有原型,但比現實生活中的人具有更強的普遍性,能引發讀者的共鳴;由原文“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典型人物,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他們既體現某個階級、集團、人群的傾向,同時也表現了人類共有的、但又富有個人特征的人性,成為最具穩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這一原因,我們可以稱‘典型是一種時代現象’,人們通過它們可以認識歷史的變遷”可知,《紅樓夢》中的人物是明清社會的時代產物,能如實地反映當時的整個社會生活。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內容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由原文“人類的社會生活雖是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雖是較之后者有不可比擬的生動豐富的內容,但是人民還是不滿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可知,從是否以人類的社會生活作為唯一的創作源泉評價一部文藝作品;由原文“文藝就把這種日常的現象集中起來,把其中的矛盾和斗爭典型化,造成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就能使人民群眾驚醒起來,感奮起來,推動人民群眾走向團結和斗爭,實行改造自己的環境”可知,從能否使讀者感奮起來,推動時代的發展評價一部文藝作品;由原文“真正的藝術家不在于復制原物和畫出生命的外表,而要讓人看到人物形象的內在,它的‘血液’,它的‘洋溢出來的豐滿的生命力’‘靈魂’‘生命之花’。所以,‘我們必須抓住事物和生命的精神、靈魂和特征’。這個說法十分精彩,它道出了藝術真實的精粹處。”可知,從是否具有“事物和生命的精神、靈魂和特征”的藝術真實評價一部文藝作品;由原文“要創造出具有‘事物和生命的精神、靈魂和特征’的藝術真實,就必須通過藝術的典型化手段,創造出藝術真實的‘完整體’。因為唯有這種‘完整體’,才能透入事物的內在,表現出事物的最本質的特征,它的靈魂和精神,反映出事物的本來面目,成為藝術認識和把握生活的根本手段”可知,從能否把紛繁復雜的生活現象、它們的矛盾和沖突改造為藝術真實的完整體,塑造出典型人物,評價一部文藝作品。(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本巴(節選)劉亮程當阿爾泰山還是小土丘,和布河還是小溪流的時候,時間還有足夠的時間讓萬物長大。江格爾就在那時長到25歲,美男子明彥也長到25歲,本巴國所有人約好在25歲里相聚,誰也不再往前走半步。能預知未來99年兇吉的謀士策吉,早已等候在那里,他每日站在班布來宮的瞭望塔上,往幾十年遠的路程上眺望。后出生的美人阿蓋姍姍來遲,在她12歲的早晨,江格爾隔著13年的距離拉住她的手。多遠年月里的美人,江格爾的手都能伸過去拉住。還有摔跤手薩布爾,他在23歲時突然想起一樁往事,掉轉身跑回到童年,把小時候贏了他的一個伙伴摔倒,扔出去七年遠。然后,他兩天走完20年的路,在晌午前趕上班布來宮的隆重酒宴。薩布爾說,好多我們熟悉的人都在童年里貪玩。還有快嘴判官賀吉拉根,他剛打完一場13歲里的官司,把明彥小時候被人奪走的牛石頭牧場判回來,讓這位美男子,臉上有了來自少年的燦爛陽光。然后,他急匆匆往25歲里趕,這位嘴比腿快的大判官,他的嘴巴已經伸到班布來宮的酒宴上,腿卻還在一年遠的戈壁上蹣跚。還有,牧馬人哈尼趕著成群的馬匹過和布河,上游的河里蹚滿彩霞般的棗紅馬,中游的河里蹚滿夜色般的鐵青馬,下游的河里蹚滿蒲公英花般的雪青馬,河水被千萬只馬蹄濺起,在半空中飄成另一條河。站在宮殿瞭望臺上的謀士策吉,看見這條年老的河流里,蹚滿一歲兩歲的馬駒。而牧馬人哈尼,正在趕馬蹚過他24歲的那段河,他離班布來宮,只剩下一聲馬嘶傳到的距離。還有,揮雙斧的大肚英雄貢布,已經在25歲里待了七年,他的年齡停住了,左右手的金銀斧頭卻不愿停住。左手的金斧頭追著陽光往前走,殺盡未來年月的敵人。右手的銀斧頭循著月光往后走,把暗中跟過來的大鬼小鬼全砍死在黑夜中。整個本巴只有洪古爾一人沒有長大。洪古爾本來可以和江格爾一起長大,他父親蒙根汗把長大的機會給了江格爾。當本巴草原還是巴掌大,天上的月亮還是指甲蓋大的時候,江格爾出生了。江格爾一出生便成了孤兒。他的父親烏仲汗,晚年沉迷于一場一場的酒宴。一代汗王和他的勇士們,都老得骨頭變薄,經不起草原戈壁上的風吹雨打,老汗王和他創建的本巴,卻早已風雨飄搖。策吉的父親,那位只能看見前后20年兇吉的老謀士,醉醺醺地站在宮殿前的瞭望塔上,焦慮地看見五年八年遠的路上,揚起沖天塵土,四面八方的煙塵在朝本巴圍攏過來。老謀士已經沒力氣走進宮殿,給比他還老的烏仲汗匯報軍情。早年,他的智謀還管用。當老汗王和骨頭變薄的勇士們,借著酒勁,七嘴八舌地說他們年輕時打過的勝仗、殺死的莽古斯時,老謀士命馬夫把宮殿所有的窗戶打開,讓那些駭人的大話隨風飄去,一次次把遠路上的敵人嚇退。后來不行了,那些老英雄沒牙的嘴里,連一句硬話都沒有了。本巴就在那時被莽古斯徹底吞噬。一世英主烏仲汗,在酣醉中被莽古斯擄去,只留下嗷嗷待哺的江格爾。洪古爾的父親蒙根汗把出生不久的江格爾藏在山洞,讓自己剛出生的兒子洪古爾冒充江格爾被莽古斯掠去。聰明的莽古斯并不相信這個愣頭愣腦的小家伙就是江格爾,他們把洪古爾拴在車輪旁看著他長大,只要長到車輪高,不管他是不是江格爾,他們都會殺了他。洪古爾就在那時候停住不長了。藏在山洞的江格爾卻迅速長大,那個漆黑的山洞讓江格爾仿佛又回到母腹,他一場一場地做夢,在夢中學會父親烏仲汗打仗治國的所有本領,并在夢中把一輩子的仗打完,趕在山洞盛不下他之前,跑了出來。那真是地動山搖的一天。那座讓江格爾第二次出生的高山,有了一個名字,叫賽爾山。對面的另一座叫哈同山。一個是王,一個是妃。相傳還沒投生人世、形似一顆晶瑩露珠的美人阿蓋,就在哈同山頂的草尖上,望著賽爾山頭云陣般升起的一場場夢,等待那個做夢的人出世。她等到石頭開花,又在江格爾出世后,等到地上的露水積攢成一條河,連接起兩座山,她才遲遲來到世間。這條連接起賽爾山和哈同山的河,也有了一個名字,叫和布河。話說江格爾一出世,便將吉祥平安還給了本巴,占領了他父親草原的莽古斯,都被江格爾消滅在一場場的夢中。那些蠻狠的莽古斯,白天在本巴草原上橫行霸道,每到夜晚,眼睛一閉,江格爾便提刀跨馬出現在他們夢中。江格爾像老鷹捉小雞一樣捕捉他們。那些可憐的莽古斯,大白天睜開的眼睛,天黑后再不會合上。江格爾把他們統統消滅在夢中。洪古爾眼看長得威武雄壯的江格爾,從山洞出來,幾乎沒動手便收復了本巴,當了汗王,還娶了天下無雙的美人阿蓋做了夫人,他便知道自己再不需要長成大人。洪古爾從那個鐵鏈拴他的車輪旁被解救出來。他仗著自己年齡小身體輕,腦子里沒裝世上沉重的事情,借一陣風便可到達千里之外,輕松追上那些逃跑到連江格爾都夢不到的天邊躲起來的莽古斯,把他們的頭砍了,揪住頭發掄圓,扔到七場風遠的另一重天邊。在人們紛紛離去的童年,還有好多不愿長大的孩子,他們或孤獨一人,或成群結隊,留在變成往事的白天黑夜里。那里樹不往高長,河水不往兩岸上蕩漾,太陽和月亮,在人們的念想里發光。洪古爾的歲月在那里停住。那些孩子用稚嫩的童音喊洪古爾的名字,讓他去做搬家家游戲。可是,一直不長大的洪古爾沒去玩這些小孩游戲,他跟長大成人的勇士們坐在一起。江格爾安排他坐在十二英雄右手的首位,人們叫他吃奶的少兒英雄。洪古爾吃了多少年的奶,她母親都記不清。當巴音溫都爾山剛剛抬起的時候,洪古爾就在吃奶了。他拒食人間任何食物,除了奶水和酒。(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薩布爾把小時候贏了他的一個伙伴摔倒,賀吉拉根贏回來13歲里輸掉了的官司,他們都彌補了之前的遺憾。B.江格爾的父親烏仲汗功成名就后忘記了保家衛國的責任,整日沉湎于宴飲,讓他們的部落陷入困境。C.被解救出來的洪古爾仗著自己年齡小身體輕,把躲起來的莽古斯的頭砍了,扔到七場風遠的另一重天邊。D.洪古爾眼看著江格爾做了汗王并娶了美人為妻,認為自己再不需要長成大人,流露出了他內心的失落。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許多描述大膽奇特,如“他的嘴巴已經伸到班布來宮的酒宴上,腿卻還在一年遠的戈壁上蹣跚”等。B.小說寫牧馬人哈尼趕著成群的馬匹過和布河時,運用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暗示出人生之河的波瀾壯闊。C.謀士策吉能預知未來99年兇吉,而他的父親只能看見前后20年兇吉,二人形成對比,暗示了時間的力量。D.“美人阿蓋”象征著世間的美好,文中連用三個“等”渲染出她來到世間之遲,寓意著美好不會輕易降臨。8.請分析文中畫線句“那里樹不往高長,河水不往兩岸上蕩漾,太陽和月亮,在人們的念想里發光”的含意。9.《本巴》榮獲2023年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請結合選文,以“天真·夢幻·哲思”為關鍵詞,向讀者寫一段推薦閱讀文字。【答案】6.D7.C8.①是指在這里生活的人們沒有憂愁,沒有災禍,永遠停留在美好的童年;②是指人們可以做最美的夢,可以實現最期待的理想。9.①極具“天真”的想象,這里的人們可以永遠25歲,沒有衰老,沒有死亡,永葆青春。②極具“夢幻”色彩,這里的人們可以在夢中輕松地復仇,在夢里成長。③具有哲理思辨,啟示人類要在時間中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回到人類的本真狀態。【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小說內容的能力。D.“流露出了他內心的失落”說法錯誤,他很清楚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他還去把躲起來的莽古斯的頭砍了,可見他不是失落。故選D。7.本題考查分析鑒賞小說藝術特色的能力。C.“二人形成對比”說法錯誤,他們父子倆都是本巴的瞭望人、守護人,文中并無對比之意。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語句含意的能力。“那里”是很多不愿長大的孩子們的居所,他們都停留在無憂無慮的童年,“樹不往高長”“河水不往兩岸上蕩漾”意味著沒有災害,這里生活的人們沒有憂愁,沒有災禍,永遠停留在美好的童年;“太陽和月亮”意味著人類的夢想,一度是不能實現的,在這里“在人們的念想里發光”,表明是這里的人們可以做最美的夢,可以實現最期待的理想。9.本題考查學生評價小說特色的能力。極具“天真”的想象。“本巴國所有人約好在25歲里相聚,誰也不再往前走半步”,這里的人們可以永遠25歲,沒有衰老,沒有死亡,永葆青春。極具“夢幻”色彩。“藏在山洞的江格爾卻迅速長大,那個漆黑的山洞讓江格爾仿佛又回到母腹,他一場一場地做夢,在夢中學會父親烏仲汗打仗治國的所有本領,并在夢中把一輩子的仗打完,趕在山洞盛不下他之前,跑了出來”“那些蠻狠的莽古斯,白天在本巴草原上橫行霸道,每到夜晚,眼睛一閉,江格爾便提刀跨馬出現在他們夢中。江格爾像老鷹捉小雞一樣捕捉他們。那些可憐的莽古斯,大白天睜開的眼睛,天黑后再不會合上。江格爾把他們統統消滅在夢中”,這里的人們可以在夢中輕松地復仇,在夢里成長。具有哲理思辨。“在人們紛紛離去的童年,還有好多不愿長大的孩子,他們或孤獨一人,或成群結隊,留在變成往事的白天黑夜里。那里樹不往高長,河水不往兩岸上蕩漾,太陽和月亮,在人們的念想里發光”,童年的時光最能安放靈魂和理想,還有很多能夠回到過去去彌補曾經的缺憾,這些啟示人類要在時間中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回到人類的本真狀態。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節選自明·方孝孺《深慮論》,有刪改)材料二: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節選自西漢·賈誼《過秦論》,有刪改)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其子孫A雖有至B愚不肖者足以C亡國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慮之G遠者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文中表示“統一”,與《蘭亭集序》“一死生為虛誕”中的“一”詞義不一樣。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義,與《陳情表》“門衰祚薄”中的“祚”詞義不一樣。C.蓋,在文中有“大概因為”之義,與《齊桓晉文之事》“蓋亦反其本矣”的“蓋”同義。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疊雙腳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對秦王暴政的恐懼。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開篇指出籌劃國家大事之人常出現的一些問題,這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也有所提及。B.材料一列舉了秦、漢、唐等歷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們之所以滅亡,正在于他們思慮不夠周全。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剛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諱繁多,士人言未盡而身死,不敢竭忠盡智糾正主上。D.材料二中比較了秦國強盛時期和衰弱時期的不同表現,闡明了秦國不察納諫言導致亡國的道理。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2)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14.材料二中說“三主失道”而天下亂。請概述兩則文本中使國家安定的治國之道。【答案】10.ADF11.C12.B13.(1)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華,對于影響國家好壞、存亡的征兆,(他們)可以說考慮得細致,防范得周密了。(2)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審度謀略和形勢是否適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據時事而變化,所以歷時長久而使國家安定。14.(1)深慮平時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災禍的發生。(2)以民為本,用誠心、大德教化百姓。(3)虛心納諫,聞過則改。(4)以前人為鑒,并與時事相結合。【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所以他們的子孫,即使非常愚笨不賢良足夠使國家滅亡的,但是上天最終不忍心立即使其國家滅亡。這才是思慮得深遠呀!“故其子孫”中“其子孫”作后文的主語,較長,可在其后A處斷開;“亡國”是“足以”的賓語,D處斷句;“天卒不忍遽亡之”的主語是“天”,后文主語是“此”,所以在F處斷句。故在ADF三處斷開。11.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言詞語一詞多義及了解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統一;意動用法,以……為一,把……等同起來。句意:統一天下。/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B.正確。皇位;福分。句意:沒想到外戚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門庭衰微,福分淺薄。C.錯誤。大概因為;通“盍”,何不。句意:大概因為都在防備的范圍之外。/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D.正確。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正在于他們思慮不夠周全”錯,由原文“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可知,他們之所以滅亡,滅亡的原因是出常智力謀劃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卻無法預測天道的安排。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出人”,超出常人;“蓋”,超過;“幾”,事物變化的前兆、跡象;“審”,周密。(2)“察”,知曉,明了;“宜”,適當,適宜;“去就”取舍;“因”,根據。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由原文“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知,要深慮平時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災禍的發生。由原文“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可知,要以民為本,用誠心、大德教化百姓。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可知,要虛心納諫,聞過則改由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可知,要以前人為鑒,并與時事相結合。參考譯文:材料一:籌劃國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艱難危險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隨時會出現的可怕事件而遺漏不足疑慮的事件。然而災禍常常在疏忽之際發生,變亂常常在不加疑慮的事上突起。難道是考慮得不周到嗎?大凡智力所能考慮到的,都是人事發展理應出現的情況;超出智謀和力量所能達到的范圍的,那是天道的安排。秦始皇剿滅諸侯,統一天下后,認為周朝的滅亡在于諸侯的強大;于是改封建制為郡縣制,當時認為這樣一來就會根除戰爭動亂,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卻不知漢高祖在鄉野間崛起,最終顛覆了秦朝的江山。漢王室鑒于秦朝的孤立無輔,大肆分封兄弟、子侄為諸侯,自以為憑著同胞骨肉的親情,可以共輔江山,不生變亂,然而吳王劉濞等七國還是萌生了弒君篡位的陰謀野心。漢武帝、漢宣帝之后,逐漸分割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沒想到外戚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光武帝劉秀借鑒了西漢(哀、平)的教訓,曹魏借鑒了東漢的教訓,西晉借鑒了曹魏的教訓,各自借鑒其前代的教訓而進行防備。可他們滅亡的根由。大概因為都在防備的范圍之外。唐太宗聽傳言說將有帶“武”字的人殺戮唐室子孫,便將可疑之人找出來統統殺掉。可武則天每天侍奉在他身邊,卻怎么也沒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節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節度使的兵權,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對付,哪料想子孫后代竟在敵國的困擾下逐步衰亡。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華,對于影響國家好壞、存亡的征兆,(他們)可以說考慮得細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慮的重心在這邊,災禍卻在那邊產生,最終免不了滅亡,為什么呢?或許智力謀劃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卻無法預測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國家將來的變化,不是人的智謀能考慮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濫用陰謀詭計,只是積累真誠,用大德來感動天心,使上天顧念他(對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護初生嬰兒那樣不忍心舍棄。所以他們的子孫,即使非常愚笨不賢良足夠使國家滅亡的,但是上天最終不忍心立即使其國家滅亡。這才是思慮得深遠呀!材料二: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年幼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于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著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峻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上古的歷史,來驗證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審度謀略和形勢是否適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據時事而變化,所以歷時長久而使國家安定。(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宣上人遠寄和禮部王侍郎放榜后詩,因而繼和①劉禹錫禮闈新榜動長安,九陌人人走馬看。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自吟白雪詮詞賦,指示青云借羽翰②。借問至公誰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觀③。【注】①禮部王侍郎主持科舉考試,放榜后,廣宣和尚作詩祝賀,劉禹錫也以此詩酬和。②羽翰:翅膀。③《高僧傳》記載,高僧支謙長得黑瘦細長,眼白多而眼睛呈黃色,當時人說他“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的一、二句描述科舉考試榜單發出后長安一片轟動,大街小巷上人們爭相觀看的熱鬧場面。B.第五句的“白雪”一詞運用陽春白雪的典故,贊頌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夠承擔起科場選才的重任。C.第六句的“青云”比喻高官顯爵,整句話的意思是祝愿王侍郎借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場青云直上。D.尾聯用佛典寫廣宣和尚,在稱贊王侍郎的同時也贊美了廣宣和尚修為高深,體現出作者與兩人的友情。16.“桃李”是詩中常見的意象,本詩頷聯中的“桃李”與陶淵明《歸園田居》中“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中的“桃李”,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5.C16.①陶詩中的“桃李”是實寫,指屋前種植的桃樹和李樹,意在表現歸隱田園之樂;②劉詩中的“桃李”運用虛寫,比喻科舉中第的舉子,意在贊揚王侍郎善于選拔人才的功績。【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祝愿王侍郎借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場青云直上”錯誤,結合“指示青云借羽翰”可知,應該是贊揚王侍郎愿意青睞晚輩,借自己的翅膀以幫助舉子青云直上。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和評價情感的能力。結合“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可知,生長茂盛的榆樹柳樹遮蔽了后屋檐,桃樹李樹整齊的栽種在屋前。“桃李”是對院中桃樹梨樹的實寫,意在表現歸隱田園之樂。結合“一日聲名遍天下,滿城桃李屬春官”可知,一日內榜上有名的學子揚名天下,而這滿城的得意門生皆有王起之功。“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后輩或所教的學生。這里指新榜進士。運用虛寫,意在贊揚王侍郎善于選拔人才的功績。(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師說》中韓愈用“,”陳述了士大夫無論對方地位高低都不愿從師學習的不良風氣。(2)擬人手法可以使文句富有感染力,如蘇軾《赤壁賦》中用“”生動描寫出月亮對美景的依戀;又如李賀《李憑箜篌引》中用“”形容樂聲時而低回,時而輕快。(3)疊字在表情達意中可以傳達出特有的美感,比如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中的“”寫田園生活的溫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寫琵琶聲音的錯雜。【答案】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徘徊于斗牛之間芙蓉泣露香蘭笑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嘈嘈切切錯雜彈【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句的能力。易錯字有:卑、諛、徘、徊、蓉、暖、依、嘈。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生活素養還來自作家對生活投入的熱情,對生活的感受、體驗,對生活的獨特發現。①生活素養固然包括了見多識廣,②也更為本質的是認識深刻,③真切感受。④應當說,經歷和見聞都屬于廣度方面的問題,⑤而認識和感悟則屬于深度和密度方面的問題。⑥廣度僅僅是一個側面,⑦在廣度基礎上加上深度和密度,⑧才能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生活素養。魯迅曾經鼓勵作家“選材要嚴,開掘要深”,就是要求向生活的深度挖掘。作家葉蔚林認為,創作中的熟悉生活,其實就是“獨特的發現,獨特的感受”。就是說,創造不能停留于生活的表面。茅盾在論創造時,特別強調廣度、深度和密度的三位一體化。他說:廣博與深入,并不對立,而是A的。很難想象,一個埋頭在生活的一角,而對一角以外的生活全無所知的作者,怎能夠寫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具有普遍性。我們所要表現的,必須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生活,能使廣大讀者感到身入其境,產生強烈的共鳴;但我們所虛構的故事和人物不可能不是具體環境中的故事和人物。而所以能達到這樣的程度,就在于作者既有廣博的生活知識,又有

B

。18.請在文中A處補寫合適的成語,B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補寫語句不超過10個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A.相輔相成B.深入的生活經驗19.②可修改為:但更為本質的是認識深刻。③可修改為:感受真切。⑥可修改為:廣度僅僅是一個平面。【解析】18.本題考查填寫成語及補寫語句的能力。A.根據前面“并不……”以及“而是……”可知,該句為轉折關系復句,因此橫線處句子的意思是與“對立”相反的,又由于限定填成語,因此可以填寫“相輔相成”。“相輔相成”的意思是:指兩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補充。B.根據“既有……”和“又有……”可知,該句為并列關系復句。全段是對“生活”相關知識的討論,所以橫線處可以填寫“深入的生活經驗”“豐富的生活經驗”“切實的生活經驗”等。19.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關聯詞語搭配不當,中“固然……”以及②中“更為……”等可知,兩句為轉折關系,而非并列或遞進關系,因此②中“也”應改為“但”。③語序不當,“真切感受”與②中“認識深刻”可知,兩者應為并列關系,同為主謂結構,故③應為“感受真切”。由下文“才能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生活素養”可知,沒有在廣度基礎上加上“深度和密度”,就既不“立體”,也不“完整”,因此只能局限于“平面”的層次;而“側面”顯然和“正面”對應,前后都缺乏與“側面”對應的詞語,故⑥可修改為“廣度僅僅是一個平面”,與“立體”相對應。(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北平陷落了,瑞宣像個熱鍋上的螞蟻,出來進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靜,也不想去掩飾。出了屋門,他仰頭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麗,他知道自己還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頭,仿佛是被強烈的陽光閃的,眼前黑了一小會兒——天還是那么晴藍,而北平已不是中國人的了!他趕緊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從平日積蓄下來的知識中,去推斷中日的戰事與世界的關系。忽然聽到太太或小順兒的聲音,他嚇了一跳似的,從世界大勢的陰云中跳回來:他知道中日的戰爭必定會使世界的地理與歷史改觀,可是擺在他面前的卻是這一家老少的安全與吃穿。祖父已經七十多歲,不能再去出力掙錢。父親掙錢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幾的人。母親有病,禁不起驚慌。二爺的收入將將夠他們夫婦倆花的,而老三還正在讀書的時候。天下太平,他們都可以不愁吃穿,過一份無災無難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該怎么辦?平日,他已是當家的;今天,他的責任與困難更要增加許多倍!在一方面,他是個公民,而且是個有些知識與能力的公民,理當去給國家做點什么,在這國家有了極大危難的時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著他,現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走嗎?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須在敵人腳底下做亡國奴,他不能受!不能受!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不能!不能!”“不能受!不能受!”與“不能!”“不能受!”相比,語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21.有人將畫波浪線的句子“天下太平,他們都可以不愁吃穿,過一份無災無難的日子”改為“天下太平,他們都可以有吃有穿,過一份快活的日子”,請結合語境談談改前和改后哪種表達更好。22.下列句子中“仿佛”的用法,與文段中“仿佛是被強烈的陽光閃的”不同的一項是(

)A.做戲的鑼鼓,在阿Q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B.又仿佛在他頭上的是一種高尚的光榮的癩頭瘡。C.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D.仿佛友人的憂郁的絮語,仿佛他別離一刻的招呼。【答案】20.“不能!不能!”“不能受!不能受!”與“不能!”“不能受!”相比,語意得到了強化;“不能!不能!”反映了瑞宣對家庭責任的思索和承擔,比“不能!”更能突出瑞宣的責任感;“不能受!不能受!”表意上比“不能受!”程度更重,表現出瑞宣對做亡國奴的不甘和對北平陷落的痛恨,更突出瑞宣的愛國之情以及照顧大家庭與辭家抗日不能兼取的矛盾心理。21.示例一:改前的表達更好。“不愁吃穿”和“無災無難”運用含否定意義的詞語,著眼生活的最低限度,更切合瑞宣這個家庭勉強度日的情況。“有吃有穿”和“快活”則表明生活相對優裕,不符合瑞宣家庭的實際。示例二:改后的表達更好。“天下太平,他們都可以有吃有穿,過一份快活的日子”著眼于將來,只要天下太平,生活水平就可能會提高。相比改前的表達,更能和日本入侵打斷日常生活形成強烈反差。22.D【解析】20.本題考查對重要句子含意和表達效果的辨析能力。原文中“不能!不能!”反復出現,起強調作用,是瑞宣在思考了自己的家庭情況后做出的堅定回答,不能離家而去,不能甩手而走,體現出瑞宣對家庭責任的承擔,比一個“不能”更能突出瑞宣的責任感。原文中的“不能受!不能受!”重復兩次,更能突出瑞宣對在敵人腳底下做亡國奴的抗拒、不能忍受,表現出他對北平陷落的痛苦、仇恨、不甘。再結合原文“可是”一詞以及上下文語境,可以看出瑞宣此刻內心的矛盾掙扎,一方面不能棄家人不顧,一方面又不甘做亡國奴,體現出瑞宣對家庭的責任與離家抗日不能兼顧的矛盾,起到了強化作用。21.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準確、鮮明、生動的能力。本題是一道開放題,考生可選擇原句好,也可選擇改句好,只要能結合語段內容合理分析即可。分析時要結合語境比較替換詞語的差異,進而比較表達效果。如果認為改前的表達更好:改前使用的詞“不愁吃穿”和“無災無難”是含有否定意義的詞語,強調不為吃穿發愁,沒有災禍,屬于生活的最低限度,承接上文瑞宣家庭的實際情況,更符合瑞宣家庭生活拮據、勉強度日的情況。而改后的詞“有吃有穿”和“快活的日子”則體現出生活優渥,日子富足、瀟灑,不符合瑞宣家庭的實際情況。如果認為改后的表達更好:改后的詞為“有吃有穿”“快活的日子”,是對沒有戰爭的生活的設想,寫出了天下太平時,人們生活和樂,安居樂業,生活水平會提高,過快活的日子,體現了對和平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原句相比,更能與日本入侵、北平淪陷、太平生活被打斷的現實形成強烈反差。22.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文段中的“仿佛”意為“似乎,好像”,接近于心理錯覺,也可以是生活經驗的相近,但并非比喻。A.此處“仿佛”理解為“似乎”,指鑼鼓聲在阿Q耳朵里似乎在十里之外,并非比喻。B.此處“仿佛”理解為“似乎”,指阿Q對自己頭上的癩頭瘡感到光榮,是一種心理感受,并非比喻。C.此處“仿佛”可理解為“似乎”指作者認為這古園就是為了等他,強調的是一種心理感受,并非比喻。D.該句是普希金《致大海》中的句子,根據課本所學內容可知,此處是將海浪的聲音比喻成人的絮語和招呼,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與文段中句子用法不同。故選D。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里。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過頭去關心身后的種種是非與議論。我已無暇顧及過去,我要向前走。——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那咱們往哪走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