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_第1頁
冀人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_第2頁
冀人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_第3頁
冀人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_第4頁
冀人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課土壤的組成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能說出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2.能說出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科學探究

1.能從土壤中生活著很多生物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2.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收集有關土壤主要成分的信息。

3.能用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和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4.能運用分析、比較、綜合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5.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

科學態度

1.能對土壤成分充滿好奇心,表現出探究興趣。

2.能以觀察、實驗現象為依據,不輕易相信書本。

3.能表達、分享自己觀察到的結果。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

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放大鏡、三腳架、蒸發皿、玻璃片、酒精燈、燒杯、濕潤的土塊、干燥的土塊、

記錄表、課件等。

學生準備

課前采集的農田土和校園土、《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建議安排1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L引導:土壤是地球陸地上能夠生長動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層,是許多動植物生

活的家。想一想,土壤中生活著哪些動物和植物?(出示土壤的圖片)土壤中都有什

么?

2.提問:土壤是由什么組成的?

(二)探究發現,形成新知

1刖葬土壤中有什么。

⑴提通土壤是什么樣的?它里面有什么?

⑵講解:觀察土壤的方法。

①用眼睛看一看土壤是什么顏色的,里面都有什么。

②用鼻子聞一聞土壤有什么氣味。

③用手搓一搓土粒的大小。

提示:可以用放大鏡對土壤進行仔細觀察。

⑶觀察:學生進行觀察,并將觀察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第1頁中。教師巡回指導,適當給予幫助。

⑷匯報:指定學生

匯報觀察結果,其他學生補充與評價。

⑸小結:土壤中有沙粒、小石子、黏土等非生物,還有小蟲子、小樹枝、草根等生

物。

1

2.尋找土壤中的水分、空氣等成分。

(1)提出問題。

引導:土壤中除了沙粒、小石子、小蟲子、草根等之外還有其他成分嗎?我們通過

實驗進一步探究吧!

⑵掌握方法

講解:實驗方法和實驗提示。

實驗一:

A.將濕潤的土塊兒放到蒸發皿里,并用玻璃片蓋在上面。

B.使用酒精燈加熱蒸發皿。

C.仔細觀察玻璃片的變化。

實驗二

A.將干燥的土塊兒放入盛水的燒杯中。

B.仔細觀察燒杯中有什么現象。

C.用玻璃棒攪拌,靜置一會兒,觀察又有什么現象。(教師引導進行記憶、復述。)

溫馨提示:

小組同學要分工合作使用酒精燈要注意安全,實驗中要安靜、有序。

(3)實驗觀察。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將實驗現象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1頁中。教師巡

回指導,提示學生注意安全。

⑷分析現象,得出結論C

①匯報:指定小組代表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②討論:以上實驗現象,說明土壤中含有什么?

③講解:在水面上漂浮著一些細小的黑褐色物體,它們是微生物分解了的動植物

死后的殘留體,我們稱它們為有機質。

④小結:土壤中含有空氣、水等。

⑤思考:你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證明土壤中含有空氣和水呢?

(三)綜合概括,得出結論

L討論:以上兩個實驗,說明土壤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總結:土壤主要是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

(四)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L引導:土壤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地球上重要的資源。土壤肥力影響著農作

物的生長。怎樣提高土壤肥力呢?土壤中有機質的多少,是影響土壤肥力的一個重

要因素,可以怎樣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呢?

2.播放:提高土壤肥力的視頻。(提示學生關注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

3.討論

⑴為什么這樣做會提高土壤肥力呢?

⑵你還知道哪些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

(一些生活垃圾、動植物貴體遺骸等發酵或加工后都可以作為有機肥料,提高土壤

肥力。)

4.作業:請同學們課后利用身邊的生活垃圾(如菜葉、果皮、豆渣、魚骨等)自制一

盆有機肥料,并給植物追肥,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

2

2課沙質土、黏質土、壤土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能描述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的不同特點。

2.能舉例說明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適宜生長不同的植物。

科學探究

1.能根據土壤的用途提出探究性問題。

2.能運用觀察、實驗等方式獲取有關土壤特點的科學事實。

3.能運用分析、比較和概括的方法分析事實、得出結論。

4.能正確表達自己的看法,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與之交流。

科學態度

L能對探究不同類型土壤的特點產生興趣。

2.能嘗試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種方法完成科學探究活動。

3.能接納他人的觀點,樂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

能舉例說出不同植物適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長。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放大鏡、剪刀、塑料瓶、棉線、紗布、燒杯、鐵架臺、水、沙質土、黏質土、

壤土、豆苗、月季、花盆、記錄表、課件等。

學生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建議安排1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L引導:我們經常見到不同類型的土壤,根據含沙和黏土的多少,將土壤分為沙質

土、黏質土和壤土。比如陶藝用土是黏質土,沙畫用土是沙質土。(出示陶藝制作

和沙畫制作的圖片)你知道三種土壤有什么不同嗎?

2.提問:土壤有哪些特征呢?

(二)實驗操作,觀察記錄

L比較不同類型的土壤。

⑴提問: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都是什么樣的?

⑵講解:①用放大鏡觀察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②用眼睛看一看,比較沙質土、

黏質土和壤土顏色的深淺。③用手搓搓,比較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顆粒的大小。

④用手揉揉,比較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成團的難易。

⑶觀察:學生觀察,并將觀察到的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頁中。教

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土壤。

⑷匯報:指定學生匯報觀察結果,其他學生補充與修正。

(5)小結:土壤顆粒最細的是黏質土,最容易成團的是黏質土。

3

2.比較不同土壤的滲水能力。

⑴引導: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士都有一定的滲水能力,你知道哪種土壤的滲水能力

較強嗎?我們通過實驗來尋找問題的答案。

(2)講解咄示實驗方法圖片,講解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

實驗方法

①準備三個同樣的塑料瓶,剪下瓶底。

②用棉線將紗布固定在瓶口處,確保牢固。

③將鐵架臺和塑料瓶按照實驗裝置圖自上而下安裝。

④在三個容器中分別放入同樣多的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倒入同樣多的水,并將

燒杯放置在瓶口下方,用于收集滲出的水。

⑤每隔2分鐘記錄一次燒杯中滲出的水量。(教師引導學生勾畫關鍵詞,并進行復

述、記憶。)

注意事項

①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實驗過程中要安靜有序。

②實驗中除了土壤的種類不同(對比實驗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要完全相

同。

⑶實驗: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將實驗現象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

2頁中。教師巡回指導,提示學生注意安全。

⑷匯報:指定小組代表匯報實驗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

(5)討論

①觀察三個燒杯中的水量,你發現了什么現象?

②通過實驗現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6)小結:三種土壤的滲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質土、壤土、黏質土

⑺推想:根據土壤的滲水性推想不同土壤的保水性、透氣性和肥力有什么差異。

3.觀察豆苗在三種不同土壤中的生長狀況。

⑴引導:沙質土、黏質土、壤土除了滲水能力不同,在土壤的肥力和透氣性等方面

也有較大的差異。不同類型的土壤適宜哪些植物生長呢?我們以豆苗、月季為例,

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吧!

(2)講解: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

實驗一:

A.挑選生長狀況基本相同的豆苗。

B.將豆苗分別種植在等量的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中。

C每周觀察并記錄豆苗的生長狀況。

實驗二

A.挑選生長狀況基本相同的月季。

B.將月季分別種植在等量的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中。

C.每周觀察并記錄月季的生長狀況。(教師引導學生勾畫關鍵詞,并進行復述、記

憶。)

注意事項:除了土壤不同,要保持其他條件(如光照時間、環境溫度、澆水量等)完

全一致。

⑶實驗:學生課后進行實驗觀察,并將觀察到的現象及時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

冊》第2頁中。

⑷匯報:選擇合適的時機,指定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⑸討論:通過以上實驗的結果,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4

⑹總結: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適宜生長不同的植物。

(三)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1,調查適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長的植物。

⑴引導:不同類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點,適宜生長的植物也不同。如沙質土土壤

疏松,透氣性好,利于根系生長,且沙土地晝夜溫差較大,利于西瓜積累糖分。壤土

通氣透水、保水保溫性能較好,耐旱耐澇,適于大多數植物的生長。(出示教材第6

頁的沙質土地和壤土地的圖片)

(2)作業:請同學們課后搜集分別適合在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中生長的植物。比

一比,誰搜集到的資料多。

⑶展示:選擇合適時機,組織學生進行展示評價。

2.了解黏質土的用途。

⑴提問:黏質土有什么特點?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2)播放:播放關于黏質士用途的視頻,組織學生觀看。

⑶小結:大多數植物都不適合在這種土壤中生長。但是,黏質土具有

很好的可塑性,在工業、模型制造和藝術領域具有較多的應用。

3.保護土壤資源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L能說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能說出人類保護土壤資源的措施。

科學探究

1.能對黃河水變黃的原因作出假設,并能用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

2.能通過實驗、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相關事實。

3.能利用分析、比較、推理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4.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

科學態度

1.能對探究保護土壤資源產生興趣。

2.能在科學探究中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

3.能與同學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務。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

能說出人類活動對土壤資源造成的破壞,樹立保護土壤資源的意識。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壤土、木盒子、草皮、水、噴壺、磚、大托盤、有關黃河的圖片或影像資料等。

學生準備

課前搜集保護土壤資源的資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5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建議安排1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引導: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資源之一,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養分和場所,為動物

的生活提供了棲息地,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很多原料。由于人類不合理利用、氣

候變化等原因,我國黃土高原等地的土壤資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2.提間: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土壤資源呢?

(二)探究發現,形成新知

1.探究土壤流失的原因。

⑴引導:(出示黃河濁浪翻滾、周圍寸草不生的圖片或視頻)同學們一定都聽說過

黃河,誰能試著說說黃河水為什么是黃色的呢?

(2)提問: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呢?

⑶講解實驗方法:

實驗一:

A.在兩個木盒子中填滿壤土,并拍實;在其中一個木盒中的土壤上面種上草皮。

B.分別在兩個木盒一端的下面放一塊磚,使其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個托盤

或盆。(參考教材第7頁的實驗圖片)

C.在木盒上方同樣的高度,同時用噴壺往兩個木盒上分別澆同樣多的水。(應使噴

壺所處的高度、傾斜的角度、壺嘴孔直徑、澆水時間保持一致,以保證實驗的科

學性。)

D.仔細觀察并記錄兩個木盒中流出的水量和水質是怎樣的。

實驗二

A.在兩個木盒中加入同樣多的土,壓實,其中一個木盒的傾斜角度小于另一個木盒

的傾斜角度。

B在木盒上方同樣的高度,同時用噴壺往兩個木盒上分別澆同樣多的水。(應使噴

壺所處的高度、傾斜的角度、壺嘴孔直徑、澆水時間保持一致,以保證實驗的科

學性)

C.仔細觀察并記錄兩個木盒中流出的水量和水質是怎樣的。

⑷實驗: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并將實驗現象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3頁中。

⑸匯報:指定小組代表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

(6)討論:通過實驗現象,推想水土流失與什么有關

⑺小結:水土流失與植被覆蓋和地勢坡度等有關。

2?認識保護土壤資源的措施。

⑴提問:你能列舉出哪些破壞土壤和保護土壤的實例?

(2)閱讀:學生對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進行閱讀和整理。

⑶討論:人們的生都產和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會破壞土壤資源?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來保護土壤資源?

⑷制作:把自己收作集整理的資料制作成宣傳畫。

①要求:選擇合適的主題,采用某種版面形式,圖文并茂地呈現出來。

②制作:制作過程可以放在課下進行。

③展示:組織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宣傳畫,并進行相互評價。(A.評價標準:主題明

確,版面合理,內容翔實;B.對于那些切實可行的建議,可以學生的名義報給有關部

門,這樣有助于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

(三)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6

L引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由于氣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差異,分布著不同類型的

土壤資源。

2.閱讀:閱讀教材中的相應內容,如果學生課前搜集了有關資料也可進行閱讀°

3.交流:與小組同學說說我國的土壤類型有幾種,分布在哪里

4.河流和湖泊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能說/溫球陸地表面有河流和湖泊等水體。

2.能說出2-3個我國的河流和湖泊的實例

3.能舉例說出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淡水。

科學探究

L能通過查閱資料、觀察、調查等方式獲取有關信息。

2,能用統計圖表、宣言書等方式記錄和整理信息

3.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4.能正確表達自己的看法,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與之交流。

科學態度

1.能對河流、湖泊等陸地水體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

2.能用多種思路、多種方法撰寫“節水衛士宣言書”。

3能與同學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務,樂于與同學分享彼此的探究思路。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

能樹立保護淡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意識。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關河流、湖泊、淡水資源的課件或視頻等

學生準備

課前搜集我國河流和湖泊及節約用水的資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課時安排:建議安排1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引導:我國有眾多河流和湖泊,比如長江及其沿岸湖泊一一鄱陽湖和洞庭湖(出

示圖片),這些河流和湖泊為沿岸提供了豐富的淡水資源。

2提問:你知道我國有哪些河流和湖泊嗎?

(二)探究發現,形成新知

1.調查我國的河流和湖泊。

⑴引導:白洋淀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為沿岸地區提供了豐富的水產品;黃河是我

國第二長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出示白洋淀和黃河的圖片)。你知道我國還有哪

些河流和湖泊嗎?它們對人們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學生在心靛交流課前搜集到的資料。

7

⑶整理信息。

①分類:將搜集到的信息按照河流和湖泊進行歸類,并寫出具體的名稱和作用。

②制作:將整理的信息制成資料卡片,并粘貼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上,教師巡

回指導

⑷得出結論。

①匯報:指定小組展示資料卡,其他小組進行補充與評價。

②小結:通過調查,我國的河流主要有長江、黃河、黑龍江等;湖泊有鄱

陽湖、洞庭湖、滇池等。河流和湖泊為我們的生活提供飲用水、洗衣用水、澆

花用水等。

2.做個節水小衛士。

⑴引導:陸地上的主要水體類型有:河流、湖泊、冰川等??晒┪覀冿嬘玫牡Y

源是由江河及湖泊中的水、高山積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組成的,淡水與我們的

生活息息相關。我國是一個人均淡水資源短缺、旱災發生頻繁的國家,已經被聯

合國列為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出示資料)盡管如此,生活中還有很多浪費水資

源的現象。

(2)調查:①生活中存在哪些浪費水資源的現象?②應該采取哪些節約用水的措

施?(建議該內容在課前完成)

⑶制作:分組交流獲取的信息,制作“節水衛士宣言書”并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

手冊》第4頁中。

教師巡回指導。

⑷展示:組織學生展示本組的作品,要求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提出理的意見或建

議。

⑸評價:教師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選出科學、新穎、實用的作品。

(三)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1.引導冰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水。請同學們課后調

查一下自己家的一周生活用水量吧!

2.調查:

⑴找出生活中用水的項目有哪些。

(2)預測每個項目的用水量。

⑶每次用水都要使用量水器具。

⑷記錄數據,匯總用水總量。

學生課后調查,并將調查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5頁中

3.討論:

⑴對比調查記錄,實際用水量與預測用水量有多大的差距?

⑵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⑶生活中,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節約用水?

4.交流: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展示交流。比一比,誰節約用水的方法多,效果顯著。

8

5課植物的器官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能說/混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組成。

2.能說出植物的根、莖、葉的作用。

科學探究

L能從觀察不同的植物器官中提出探究性問題。

2.能通過實驗、觀察、辨認等方式獲取有關信息…

3.能運用科學語言、記錄表等方式記錄和整理信息

4.能運用分析、比較、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5.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

科學態度

1.能對探究植物的器官及其作用產生探究興趣。

2.能在實驗中以事實為依據,實事求是地記錄獲取的信息。

3.能與他人分工合作,樂于完成探究任務。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

能運用所學知識在生活中辨認植物的器官。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芫荽(香菜)、大蔥、狗尾草、竹子、玉米、柳樹枝、小蔥、茴蒿、燒杯、自來水、

紅墨水、膠頭滴管、長勢一致的兩盆綠蘿、鐵架臺、試管夾、記錄表、課件等。

學生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建議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和“應用與拓展”,第二課時完

成活動2和活動3。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引導:我們的校園里有種類繁多的植物(出示校園內的不同植物,如白楊、月季、

佛甲草、梧桐樹、玉蘭樹的圖片)。你認識這些植物嗎?關于植物,你還想知道些

什么呢?

2.提問:這些植物有哪些組成部分?它們是如何幫助植物生長和生存的呢?

(二)實地觀察,發現記錄

1講解觀察方法?

⑴觀察芫蓑、大蔥、狗尾草的根各是什么樣的,有

什么相同點。

⑵觀察竹子、玉米、柳樹,找出哪部分是它們的莖,觀察它們的莖是什么樣的。

觀察:學生分組觀察植物的根和莖是什么樣的,比較有什么相同點,并將觀察的結

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7頁中。

(三)綜合概括,得出結論

L匯報:指定學生匯報觀察的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

2討論:不同植物的根和莖各有什么相同點?

3小結:植物的根大都生活在土壤中,植物的莖大都分節,節上有葉或芽。

9

(四)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1.引導:剛才我們觀察了植物的根和莖,一般來說,植物的組成部分包括根、莖、葉、

花、果實和種子,它們都是植物的器官(出示常見植物的葉莖、花、果實、種子等

的圖片)。有些植物為了適應生存環境,某些器官會發生形態變化,因此具備了特殊

功能。請大家試著判斷圖中的植物體屬于哪種器官。

2判斷:(出示教材第16頁下圖)學生辨認植物器官后,進行連線

3.匯報:指定學生匯報判斷結果。

4.小結:一些植物的根、莖、葉具有繁殖功能,如柳樹、梨樹等植物的根具有繁殖

功能,月季、土豆等植物的莖具有繁殖功能,落地生根、虎皮蘭等植物的葉子具有

繁殖功能;一些植物的根和莖具有貯藏營養的功能,白蘿卜、胡蘿卜等都是植物的

根,土豆、蓮藕等都是植物的莖,它們都具有豐富的營養物質。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L引導:(出示給小樹澆水的圖片)同學們,我們經常要給小樹和花草澆

水,來維持植物正常的生存和生長。想一想,我們澆的水到哪兒去了?

2.提問:植物的根和莖有什么作用呢?

(二)引導思考,作出假設

L引導:植物的根深扎在土壤里,土壤里有空氣、水等物質;植物的莖一般生長在根

和葉之間。根據這些特點,請你推測根和莖分別有什么作用。

2.假設:植物的根可能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植物的莖可能有傳輸水分的作用。

/二)實驗操作即察錄

L*解:出示走驗分法圖片,講解實驗方法和注意事項。

⑴探究根的作用的實驗步驟

①選擇打蕉的蔥2棵,將蔥根部放入燒杯底部,并用鐵架臺、試管夾固定蔥的上半

部分。

②向燒杯中加入適量的水,使蔥的根的下半部分浸泡在水中。

③用膠頭滴管向水中滴入3-5滴紅墨水。

④將裝置放在陽光照射的窗臺上。放置10分鐘左右,觀察并記錄蔥的莖和葉子的

顏色變化。

⑵探究莖的作用的實驗步驟:

①向燒杯中加入四分之一的水,并滴加3—5滴紅墨水

②選擇兩棵打藏的茴蒿,將茴蒿的莖段放入燒杯中。

③將裝置放在陽光照射的窗臺上。放置10分鐘左右,觀察并記錄茴蒿未被浸泡部

分、葉子的顏色變化。

⑶溫馨提示

①放置蔥時,注意不要讓蔥的根的上半部分浸泡到溶液中。

②實驗組裝完成后,將裝置放在陽光可以照射到的窗臺上。

③實驗完成后,做好實驗記錄。

2.實驗: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7頁

中O

(在觀察植物莖和葉子顏色變化的基礎上,也可以嘗試將莖橫切,可能會在橫切面

上觀察到許多小紅點。)

(四)綜合概括,得出結論

1.匯報:指定學生匯報實驗現象,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和修正。

10

2.討論:蔥的莖、葉子和茴蒿的葉子顏色變紅說明了什么?

3.引導:(出示教材第15頁下圖)請你觀察圖片中的植物,進一步分析根和莖的其他

作用。

4.總喜:根的作用包括固著,吸收、輸送水和無機鹽,貯藏營養物質等;莖的作用包括

輸導、支撐、貯藏營養物質等。

(五)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1.引導:我們知道了根和莖的作用,那葉子有什么作用呢?

2.講解實驗方法

選擇長勢差不多的兩棵豆苗。

2)將其中一棵豆苗的葉子剪掉。

⑶將兩盆豆苗放在陽光不能直射的桌面上,保證兩天澆一次水,澆水量相同。

⑷連續觀察一周左右,每天記錄兩組豆苗的生長情況。

3.講解注意事項:做對比實驗時要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兩組實驗中只有植物的葉片

多少不同,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4.實驗:課下學生進行實驗,堅持觀察,并將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7

頁中,之后進行匯報和總結。

5.總結:一般來講,植物的組成部分包括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它們都是植

物的器官,它們對植物的生長和繁殖具有重要的作用。

6課植物的繁殖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L能說]謁的植物通過產生足夠的種子來繁殖后代。

2.能說出有的植物通過根、莖、葉等來繁殖后代。

科學探究

1.能從植物的繁殖現象提出探究性問題。

2.能通過查閱資料、種植、觀察等方式獲取有關植物繁殖的科學事實。

3.能用科學語言、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和整理信息。

4.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的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5.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

科學態度

L能對植物繁殖的方式、方法產生興趣。

2.能對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探究植物的繁殖方式產生興趣。

3.能與他人分工合作進行探究學習,分享彼此的探究思路。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

能說出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1

牽牛花種子、月季、水瓶、水、剪刀、記錄表、月季繁殖的資料、課件等。

學生準備

課前搜集的有關植物繁殖方式的資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建議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及“應用

與拓展”。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猜謎:小小傘兵隨風飛,飛到東來飛到西,降落路邊田野里,安家落戶扎根基。(謎

底:蒲公英)

2.引導:小小傘兵屬于植物的什么器官?(種子)這是蒲公英產生后代的種方式。

3.提問:植物產生后代的方式有哪些?

(二)探究發現,形成新知

1.調查種子去哪里了。

⑴閱讀:學生閱讀課前搜集的有關種子傳播的資料。

⑵交流:指定學生匯報閱讀的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

⑶小結:植物的種子有的可能會被動物吃掉,有的可能會因天氣原因

而發霉腐爛,有的可能會隨風被吹走。

2.播撒種子,觀察現象

⑴實驗:在府園法一塊土地上撒下100粒左右的全?;ǖ姆N子,堅持一周每天仔

細觀察種子數量和變化,并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8頁中。(該內容建議

在課前完成)

(2)匯報:指定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有一部分種子正常萌發,有一部分種子可能會被

動物吃掉,有一部分種子可能因腐爛等不能萌發。)

(三)綜合概括,得出結論

1.討論:沒有萌發的種子可能去哪里了?通過以上兩個活動,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2.小結:有的植物需要產生足夠的種子來繁殖后代。

(四)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解釋:飛播育林,為什么要播撒很多的種子?請解釋其中的道理。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引導:(出示月季圖片)月季是常見的觀賞植物,以其色澤艷麗、品種多樣、適應性

強而深受人們的喜愛。你知道月季由哪些器官組成嗎?(根、莖、葉、花、果實、

種子

2.提問:月季有哪些繁殖方式呢?每種繁殖方式有什么優點?

(二)探究發現,形成新知

1.繁殖月季(托插、嫁接、壓條)。

⑴講解閱讀方法:

①快速瀏覽每一段落,找出段落中與問題有關的內容,勾畫出與月季繁殖方式有

關的詞語或語句。

②試著用勾畫的詞語或語句去解釋問題,如果能夠解釋清楚,就進入下段,如果不

能就返回重新篩選資料。

③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

⑵閱讀:學生閱讀資料,并將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

12

(3)匯報:指定學生匯報整理的資料,其他學生進行補充。

⑷小結:常見月季的繁殖方法有三種:桿插、嫁接、壓條

2,用分根、組織培養等方式繁殖植物。

⑴引導:除了通過種子、莖來進行植物繁殖之外,還有分根繁殖、組織培養繁殖等

繁殖植物的方法。

(2)講解

①分根繁殖:植物的叢生莖下有很多根,可以直接把它們分開,形成獨立的植物,這

種繁殖方法叫做分根繁殖。

②組織培養繁殖:是指通過無菌操作分離植物體的一部分,接種到培養基上,在人

工控制的條件下進行培養,使其長成完整的植株。

3.形成知識。

總結:植物可以依靠種子、根、莖、葉等繁殖后代。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L調查身邊植物的繁殖方式。

⑴出示:大豆、大蒜、洋蔥、馬鈴薯、甘薯等圖片。

(2)判斷:廚房里有各種各樣的糧食和蔬菜,請同學們判斷以下植物是怎樣繁殖后

代的。

2.利用桿插法繁殖月季。

⑴講解方法步驟

①保留15?20厘米長的枝條。

②將月季枝條插入水瓶中,觀察它的生長變化。

③枝條生出根之后,將枝條移栽到土壤中。

(2)出示注意事項

①保留的枝條要有2?3個芽,這樣有利于新植株的生長。

②削枝條時最好削成個斜面,便于與水充分接觸。

③完成托插后將水瓶放在陽光不能直射的地方。

(3)作業:課下嘗試桿插月季,并把月季的生長情況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

8頁中。

⑷評價:組織學生

進行活動交流,對學生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

7,植物的一生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能說出植物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2.能說出影響種子萌發和植物生長的外界條件。

科學探究

1.能設計影響種子萌發的實驗方案。

2.能通過實驗、種植、觀察、參觀等方式獲取有關植物一生的信息。

3,能用科學語言、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和整理信息。

13

4.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5.能與同學相互交流,傾聽他人的意見。

科學態度

1.能對探究植物一生經歷的過程產生興趣。

2,能在實驗中以事實為依據,記錄和整理獲取的信息。

3.能與他人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務。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

能說出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周圍的環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花生、培養皿、水、記錄表、課件等。

學生準備

花盆、《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建議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及應用與

拓展”。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引導:(出示道路兩旁生長著大樹和小草的圖片)道路兩旁的樹木可以存活數十

年,路邊的小草卻到冬天就會枯萎,植物生存的時間雖然有長有短,但是都經歷了

從生到死的過程。

2.提問:植物從生到死要經歷哪幾個階段呢?

(二)掌握方法,設計實驗

L引導:二年級時我們學習了種豆子,你還記得種植方法和注意事項嗎?(種植方法:

松土一澆水一浸種一播種一出苗)種花生需要先選擇飽滿的種子使其萌發,那么

種子萌發與哪些條件有關呢?下面我們設計實驗,并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2.設計驗證種子萌發與外界哪些條件有關的實驗。

⑴猜想假設。

①出示:提前一天浸泡和未浸泡的花生種子。

②猜想:想一想種子萌發可能與什么條件有關?(與水、空氣、溫度有關)

⑵設計實驗。

①講解實驗思路:該實驗是對比實驗,在對比實驗中只有一個條件不同,其他條件

都相同。探究水對種子萌發影響的實驗,不同的條件是水(將實驗組種子的一部分

浸泡在水中,對照組種子不泡水),其他條件(溫度、空氣)等都相同;探究溫度對種子

萌發影響的實驗,不同的條件是溫度(將實驗組種子放在2℃的環境中,對照組種子

放在20C的環境中),其他條件(水、空氣)等都相同;探究空氣對種子萌發影響的實

驗,不同的條件是空氣(將實驗組種子放在水中,對照組種子放在水面上),其他條件

(溫度、水)等都相同。

②設計:學生設計實驗方案。

③匯報:組織學生匯報設計的方案,并相互補充,形成統一的實驗方案。

(三)實驗種植,探究發現

1.實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課上掌握的實驗方法,課后進行實驗觀察。

2.種植:給學生布置作業,課下等待種子發芽,將發芽的花生種子栽種到花盆

中,及時澆水,每天觀察并做好記錄,將觀察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9

14

頁中。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提問:影響種子萌發、生長的條件有哪些?其他植物的一生經歷的過程是怎樣的

(二)探究發現,形成新知

1.種子萌發與外界哪些條件有關?

⑴交流:指定學生匯報種子萌發實驗的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

(2)小結:種子萌發需要充足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空氣。

2.認識花生的生長過程。

⑴匯報:指定學生匯報種植和管理花生的做法。

①選擇顆粒飽滿、無蟲害的種子。②適度澆水。③將花盆放在陽光可以照射到

的地方。④生長過程中需要適度施肥。

(2)播放:花生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的視頻。

⑶總結:花生的生長需要合適的光照、適宜的溫度、水、空氣和肥料。花生的一

生經歷了萌發、幼苗生長、開花結果等過程。

3,了解杏樹的一生。

⑴播放:杏樹一生生長變化過程的視頻。

(2)比較:花生與杏樹一生經歷的階段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花生和杏樹一生經歷的階段的相同點是:都要經過種子一幼苗~植株一開花一

結果這幾個階段,這一過程形成循環;不同點是:杏樹的一生需要很多年,而花生的

一生是一年時間。)

⑶討論:你知道其他植物的一生經歷幾個階段嗎?(山楂樹:種子一幼苗一植株一開

花一結果;蔥:種子一幼苗一植株一開花一結果。)

4.總結:植物的一生一般都要經過種子萌發、幼苗生長、開花結果等這些過程。

(三)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1.引導:植物園里有很多植物,我們可以觀察不同植物的各個器官和生存環境晌

園林工作人員咨詢某些植物一生經歷的過程。請你制訂一個與家長或同學參觀

植物園的計劃吧!

2.設計:學生分組制訂參觀植物園的計劃。

3.參觀:學生課后到植物園參觀,觀察植物的各個器官,了解不同植物一生經歷的

過程,并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9頁中。

4.評價:組織學生交流

展示參觀植物園的收獲,并對學生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

8.卵生與胎生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5

能概括出卵生和胎生的概念。

科學探究

1,能從小雞和小狗的繁殖方式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2.能制訂孵化小雞的活動計劃。

3.能通過閱讀、觀察等方式搜集有關動物繁殖后代的信息。

4.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得出結論。

5.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

科學態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動物繁殖后代的方式表現出興趣。

2.能與同學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

3.愿意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收獲,能接納他人的意見或建議。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

能認識到動物的繁殖特點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關卵生和胎生的圖片或視頻、自制孵化箱等。

學生準備

課前查閱有關動物繁殖方式的資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建議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活動3

及“應用與拓展”。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L引導:動物通過繁殖后代,使物種得以延續。(出示各種動物和動物幼體的圖片或

視頻)不同動物的繁殖方式是否相同?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2提問:這些小動物是怎樣出生的呢?

(二)查閱資料,獲取信息

1.引導:我們知道小雞是利用孵化方式出生的,你知道小雞孵化的過程以及孵化的

條件是什么嗎?下面我們通過查閱資料來研究這些問題。

2.閱讀:學生分組閱讀有關資料,并進行記錄。(閱讀提示:(1)孵化小雞有幾種方

式?(2)孵化小雞的條件是什么?

⑶你還搜集到哪些信息?

(三)整理信息,形成新知

1.引導:通過閱讀資料,我們已經搜集到了與問題有關的信息,下面我們對搜集到

的信息進行整理,并以資料卡片的形式呈現出來

2?整理:學生整理信息,制作資料卡片。

3.展示:指定學生展示自己的資料卡片,其他學生進行補充與評價。

4.討論:比較幾種孵化方式的外部條件有什么相同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溫度、

濕度、通氣、孵化時間、翻蛋頻率等方面進行比較。溫度過高或者過低引起胚

胎發育速度過快或者過緩都會導致胚胎死亡;適宜的相對濕度防止胚胎和殼膜粘

連;通風保證胚胎的氣體交換等。)

5,小結:小雞的孵化需要適宜的溫度、適宜的相對濕度、通風換氣等條件

6.引導:有了這些外部條件就一定能孵化出小雞嗎?我們如何選取能孵化出小雞

的種蛋?

16

7.閱讀:學生閱讀資料(了解利用“照蛋透視”選取種蛋的方法),并進行交流。

8.討論:雞蛋在發育成小雞的過程中經歷了哪些變化?雞蛋殼在小雞的發育過程

中起到什么作用?(出示教材第25頁的小雞孵化過程圖)

9.總結:像小雞這樣,胚胎在卵中發育的生殖方式叫做卵生。

四)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1.引導:我們可以收集一些受精的雞蛋,自制一個孵化箱,嘗試孵化小雞。下面我們

開始設計制作一個孵化箱。

2.出示:設計孵化箱的思路。

⑴為了達到保溫的目的,孵化箱的箱體可以選用什么材料?

⑵為了提供適宜的溫度,我們用什么做熱源?如何調節溫度?

⑶我們怎樣提供具有適宜的相對濕度的環境?

⑷如何設計可以達到通風的目的?

(5)如何對小雞的孵化過程進行科學的觀察和記錄?

3設計:學生分組進行活動,設計制作孵化箱的方案。

4.展示:組織學生展示本組設計的方案。(要求其他學生認真傾聽,積極提出合理的

意見或建議,客觀地評價別人的設計方案。)教師對學生的設計進行評價,選出科學、

新穎、實用的設計方案。

5.作業:(1)課下按照方案制作孵化箱,并孵化小雞。

⑵搜集小狗繁殖后代的資料,并制成資料卡片。

第二課時

(一)回憶舊知,提出問題

1.引導:上節課我們探究了小雞繁殖后代的方式和過程,知道了什么是卵生。是不

是所有動物的繁殖方式都和小雞一樣呢?

2.提問:小狗是怎樣繁殖的呢?

(二)探究發現,形成新知

1.了解小狗是怎樣出生的。

⑴引導:課前我們搜集了有關小狗繁殖后代的資料,現在就以小組的形式交流、整

理你們的發現吧!

⑵講解:在小組內交流、整理信息時,大家要注意以下事項:

①簡要說明自己搜集的資源,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并補充,將交流的結果記錄下來。

②說一說小狗在繁殖后代的過程中有哪些特點。

⑶整理: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并利用資料卡片將主要觀點記錄下來

⑷匯報:指定學生匯報活動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與評價。

⑸討論:小狗在繁殖后代過程中有哪些相同點?

(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從在小狗的繁殖過程中胚胎發育的位置、胚胎如何獲取營養、

小狗出生的方式是什么樣的等方面進行討論。)

⑹小結:像小狗這樣,胚胎在母體內發育的生殖方式,叫做胎生

2.比較卵生和胎生。

⑴引導:我們學習了卵生和胎生兩種動物繁殖后代的方式,請你從不同角度比較

它們的特點。進行比較時,我們可以借鑒教材中表格的思路(出示教材

第26頁的表格),從胚胎發育的位置、動物的出生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也可以以

小組為單位搜集其他相關的內容(胚胎獲取營養的來源、溫度等)進行比較。

⑵比較:學生分組比較,把比較的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11頁中。

17

教師巡回指導。

⑶匯報:指定小組代表匯報本組的活動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或修正(根據學生

的匯報情況,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引導。例如,胚胎的發有位置不同,卵生動物

在母體外發育,胎生動物在母體子官內發育;胚胎發育時獲取營養的來源不同,卵

生動物完全以卵自身所具有的卵黃作為營養來源,胎生動物通過母體胎盤獲取營

養;動物的出生方式不同,卵生動物是通過卵生方式出生,胎生動物是通過胎生方

式出生等。)

⑷評價:引導學生從匯報是否尊重事實、交流中是否虛心聽取他人意見、比較繁

殖方式時是否找到的異同點多且科學等方面進行評價

(三)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1.引導:通過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動物的兩種繁殖后代的方式,除了這兩種,動物

還有哪些有趣的繁殖方式呢?(播放水蝗出芽生殖的視頻。)

2.提問:這種動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什么特點?與卵生和胎生有什么不同呢?

3.講解:當周圍環境適宜時,它能長出與母體相似的小芽,小芽長大后與母體脫離,

形成一個新的、能獨立生活的小水崎。這種繁殖后代的方式,我們稱之為出芽生

殖。

4.作業:課下繼續搜集動物有趣的繁殖后代的方式,并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第11頁中。

5,交流: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與評價。

9.蠶的一生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能舉例說明動物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2.能說出蠶的生存和生長需要空氣、水、溫度和食物等。

科學探究

L能從比較昆蟲的生長變化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問題。

2.能制訂飼養蠶寶寶的活動計劃。

3,能通過飼養、觀察、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有關信息。

4.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記錄和整理信息。

5.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6.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與評價

科學態度

L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動物的生長過程表現出濃厚的探究興趣。

2.能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種方法制訂飼養計劃。

3.能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

能說出養蠶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8

蝴蝶標本、蠶、盒子、桑葉、有關動物生長發育過程的圖片或視頻等。

學生準備

課前搜集有關昆蟲生長發育過程的資料、《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建議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及“應用

與拓展”。(建議兩課之間間隔時間為4周)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引導:我們已經了解了動物的出生方式,那么動物是如何一天天長大的呢?通過

視頻,請你觀察動物的形態有什么不同。(播放幾種處于不同發育階段的動物的圖

片或視頻)

2.提問:這些動物的一生經歷了哪些過程呢?

(二)掌握方法,制訂計劃播放視頻,掌握養蠶方法。

L引導:你知道怎樣養蠶嗎?讓我們通過觀看視頻來了解養蠶的方法吧!

2.播放:養蠶視頻。(包括:(1)在蠶卵上噴灑少量的水,把卵放到溫暖的地方,每天觀

察蠶卵有什么變化。⑵看到小蠶從卵里孵化出來,記下日期。用羽毛或毛筆把孵

出的小蠶掃到盒子里,喂一些碎桑葉,觀察它是什么樣子的。⑶蠶要蛻皮了,觀察蛻

皮后有什么變化,記錄蛻皮的次數和日期。(4)蠶長大了,可以喂它整片桑葉了,觀察

蠶怎樣吃桑葉。⑸當蠶開始吐絲時,記下日期,觀察蠶怎樣吐絲作繭。(6)在蠶作完

繭的第三四天,

剪開一個蠶繭,觀察蠶蛹是什么樣子的。⑺在蠶蛾出來時記下日期,觀察

蠶蛾是什么樣子的。⑻在蠶產卵時記下日期。)

3.小組討論,制訂計劃。

⑴引導:為了養好蠶,我們先制訂一個小組養蠶計劃吧。制訂計劃時,請參考以下幾

個問題進行設計

①選取什么樣的蠶寶寶?

②如何給蠶寶寶提供一個舒適的“家”?(考慮“家”的材質、溫度、濕度等環境

條件。)

③觀察記錄蠶寶寶生長過程中的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進行觀察?

⑵設計:學生分組制訂養蠶計劃,并將設計方案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12

頁中。

⑶匯報:小組選派代表匯報養蠶計劃,其他小組進行補充或評價,形成較為完善的

飼養計劃。

(三)飼養觀察,記錄整理

1.引導:學生根據飼養計劃,體驗為期50天左右的養蠶過程。其間除了精心飼

養、照料蠶之外,還要采用日記、拍照、視頻等形式進行觀察、記錄。

2.飼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養蠶,細心照料,認真觀察,并將觀察結果記錄在《科

學學生活動手冊》第12頁中。

(四)匯報交流,歸納結論(該環節建議在第二課時或擇機進行)

1.匯報:指定學生匯報記錄整理的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和評價。(要求學生按照

日期敘述觀察記錄,為后面歸納蠶生長過程中的幾個階段做準備

2.討論:蠶的一生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3播放:《蠶的一生》視頻。(引導學生了解成蟲因為口器退化,不能進食,因此在完

成交配和產卵后會死亡。卵會孵化成蠶蟻,完成生命的延續。這樣學生可以更全

19

面地了解蠶的一生,即包括出生、發育、繁殖、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

4.小結:蠶的一生可以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蠶的生存和生長需要

食物、水、空氣、溫度等條件。

第二課時

(建議完成飼養蠶的活動后進行該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引導:我們通過飼養與觀察,認識了蠶的一生所經歷的主要過程,知道了蠶的生

存和生長需要食物、水、空氣、溫度等條件。

2.提問:其他昆蟲的一生又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是否也像蠶一樣經歷了卵、幼蟲、

蛹、成蟲四個階段?

(二)搜集整理,獲取證據

1.引導:我們可以先通過網絡、圖書、雜志、實地觀察、向他人請教等方式來搜

集其他昆蟲或動物的生長變化資料,然后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并利用資料卡片

等自己喜歡的形式將分類結果呈現出來。

2閱讀: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或課前搜集的有關資料,

3整理:學生對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并利用資料卡片等形式呈現出來。

4.匯報:指定學生匯報自己整理資料的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與評價。探究發現,

形成新知

L討論:螳螂、蜻蜓、青蛙的一生各經歷了幾個主要階段?比較它們的生所經歷的

各階段有什么相同點。

2.總結:螳螂的一生經歷了出生、生長發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蜻蜒的一生經

歷了出生、生長發育、繁殖、死亡四個階段;青蛙的一生經歷了出生、生長發育、

繁殖、死亡四個階段。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動物的一生都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

繁殖、死亡四個階段。

(四)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1.引導:動物和所有生物一樣會經歷生老病死,有的動物生長發育的時間很短暫,

如何將這個完整的生命過程展示出來呢?我們可以借助標本的形式將動物個體長

時間地進行保存,便于我們交流和研究。(出示蝴蝶標本)我們可以制作一個這樣的

動物標本。

2?制作方法:

(1)播放制作方法的視頻。(注意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補充,例如用捕蟲網捕捉蝴蝶

應注意不要傷到其鱗片,要放入三角袋中并用大頭針進行固定,用鐐子進行整形

以及放在通風干燥處晾干等,從而引導學生了解制作蝴蝶標本的全過程。)

⑵引導學生觀看并思考以下問題

①制作動物標本的方式都有哪些?

②如何制作蝴蝶標本?

3.制作標本:學生按照制作方法進行制作,等標本晾干后,裝盒并固定。

4.展示評價:組織學生展示制作的標本,并進行相互評價。(評價標準:(1)選取的蝴

蝶比較完整。⑵蝶翅保持平整姿態。(3)擺放美觀,固定結實。⑷標簽規范,信息齊

全。)

20

10.我在長大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能說出久一生經歷的生命過程和相對應的生長變化特征。

科學探究

1.能通過自己的生長變化,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2.能通過觀察、調查等方式搜集人的生長變化的相關信息。

3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表等方式記錄和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

4,能運用分析、比較、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5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

科學態度

L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人的生長過程表現出探究興趣。

2.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

3能與他人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

能尊重每一個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關人類生長的不同時期的照片或視頻等。

學生準備

搜集自己從小到大的照片,鞋帽,每年的身高、體重、胸圍、腰圍的數據,爸爸、媽

媽和爺爺、奶奶的照片,《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建議安排1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引導:(出示人類生長發育的視頻和圖片)觀察小時候的照片,與現在的自己進行

對比,你發現了什么?

2.提問:從小到大,你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二)探究發現,形成新知

1.怎樣知道自己在成長。

⑴收集信息。

①引導:■前入家已經搜集了有關自己從小到大每年的身高、體重、胸圍、腰圍

等方面的數據,收集r自己從小到大穿過的鞋和衣服以及自己從小到大的照片。

下面我們交流一下自己獲得的信息。

②交流:學生按下面提示分組交流。

提示A你都搜集了哪些有關成長發育的證據?

B.通過這些數據說明我們的身體在發生什么變化?

整理信息。

①(2)引導:玄了清晰地將信息呈現出來,我們需要設計某種圖表,比如身高、體重記錄

表,記錄自己身體的成長。

②記錄:學生將自己的身高、體重的數據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13

21

頁的表格中。

③講解:為了便于觀察,我們需要按照下面的方法,根據數據表來繪制折線圖。

A.把自己在不同時期的身高、體重或其他數據進行對應整理;B.確定橫坐標和縱

坐標表示的內容;C.根據表格中的數據進行描點,畫出曲線圖。

④繪制:學生按照自己整理的數據表或老師提供的數據表繪制曲線圖。(出示數據

表)

⑶得出結論。

①引導:通過圖表,我們發現自己的身體在不斷地變化,除了身高、體重之外,你還

發現了哪些變化?(出示教材中有關技能發展的圖片)

②交流:學生先分組交流,把交流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13頁中,然

后進行全班交流,用表格形式展示自己的發現。

③小結:長大的標志不僅僅是身體外形上的長高、長大,更重要的是隨著年齡的增

長,技能也在不斷增長,思想認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2.了解人的成長過程。

⑴引導:課前我們通過上網查詢、詢問長輩、觀察身邊的人等方法了解了人類的

一些變化,你能試著說說人的一生大致經歷了哪幾個時期嗎?

⑵閱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閱讀、整理教材中的和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

⑶匯報:指定學生匯報活動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

⑷討論:人的一生經歷了幾個時期?每個時期有什么特點?需要做哪些事情?

(5)播放:人在不同時期生長發育的特點及需要做的事情的視頻。

⑹總結:人的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同時又通過養育下一代使

生命得以延續。

⑺交流:怎樣才能使我們有限的人生過得更精彩?

(三)實踐運用,拓展延伸

1.引導:通過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人、動物、植物的一生,他們的生命周期有長有

短,他們的一生要做的事也各不相同。你知道人、動植物的生命周期和一生中要

做的事有什么不同嗎?

2,比較:學生各選種自己熟悉的動物和植物與人進行比較,將結果記錄在《科學學

生活動手冊》第14頁中

3.展示:指定學生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比較結果,教師進行適當的評價。

4.小結:不同生物的生命周期長短不同,一生需要做的事也不盡相同。但每種生物

的生存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生命,了解生命存在的意義。

11.呼吸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L能說出人體的呼吸器官及在呼吸過程中的作用。

2,能用實例說明呼吸的過程。

3.能說明呼吸的作用及空氣中的氧氣對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探究

22

L能根據生活中與呼吸相關的現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2.能通過觀察、實驗、閱讀等方法獲取與問題相關的信息。

3.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得出活動結論。

4.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果。

科學態度

L能對人的呼吸過程和呼吸器官表現出探究興趣。

2.能樂于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方法、多種思路設計制作肺呼吸的模型

3能與同學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務,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STSE)

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有關呼吸的現象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軟尺、燒杯、澄清石灰水溶液、注射器、吸管、水槽、集氣瓶、玻璃片、木條、

酒精燈、火柴、記錄表、課件等。

學生準備

2升塑料瓶、氣球、橡膠皮膜、Y形塑料管、透明膠帶、《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筆等。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建議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和活動2,第二課時完成活動3

及“應用與拓展”。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運動員游泳和潛水的圖片。

2.引導:游泳的時候,我們不能長時間在水下憋氣,潛水者下水時要帶著氧氣面罩,

這是為什么呢?

3.提問: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呼吸,呼吸有什么作用

(二)探究發現,形成新知

1.體驗呼吸。

⑴掌握方法。

出示有關觀測方法的課件讓學生閱讀,掌握測量胸圍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⑵觀測記錄。

學生分組相互觀察并測量呼氣和吸氣時的胸圍,把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

冊》第16頁中。

⑶形成知識。

①匯報:指定學生匯報觀察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或評價。

②討論:呼吸與胸廓變化有什么關系?從這種關系中推想呼吸的過程可能是怎樣

的。

③小結:吸氣時胸圍變大,呼氣時胸圍變小。

2.探究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

(1)提出問題。

提問: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有什么不同?

⑵作出假設。

①引導:同學們所聽說過空氣中含有氧氣和二氧化碳嗎?

②假設:呼出的氣體可能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23

⑶掌握方法

①出示實驗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并記憶。

實驗一:向兩個燒杯中加入等量的滑清石灰水。用注射器向一個燒杯中注入空氣,

用吸管向另一個燒杯中吹氣、觀察澄清石灰水有什么變化。

實驗二:用集氣瓶收集一瓶空氣和一瓶呼出的氣體、將點燃的木條分別放入兩個

集氣瓶中、觀察有什么現象。

②出示注意事項

A.嚴禁將水吸入口中;B.用注射器吸入空氣后再注入澄清石灰水中

(4)實驗觀察。學生分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把實驗步驟和實驗現象記錄在《科

學學生活動手冊》第106頁中。

⑸匯報交流。指定學生匯報實驗結果,提示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進行補充與評價。

⑹得出結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