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年杭州市西湖區高二語文下學期3月考試卷(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成見是固定的主觀看法。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地球的一隅,只有寥寥無幾的知交。我們的見解不可避免地涵蓋著要比我們的直接觀察更為廣泛的空間、更為漫長的時間和更為龐雜的事物。正如目前,媒體大量的報道并不真實且帶有主觀偏見,對公眾認識這個真實的世界產生了很大誘導。因此,公眾很容易產生成見。我們的見解也是由別人的報道和我們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即使是目擊者,也不可能再現事件的全貌。經驗似乎表明,他本人會對事后減弱了的現場印象做些添枝加葉的處理。絕大多數事實似乎都在某種程度上經過了有意加工。一篇報道乃是當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產物,其中那個目擊者的角色總是帶有選擇性傾向,通常還會帶有創造性。多數情況下,我們并不是先理解后定義,而是先定義后理解。置身于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我們一眼就能認出早已為我們定義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們也傾向于按照我們的文化所給定的、我們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在哥廷根曾召開的一次心理學會議中,主辦方預先安排了一場“事件”:突然,會議廳大門被人撞開,一個小丑沖了進來,一個持槍者在后面狂追。他們在大廳中央停下廝打。整個事件持續了不到20秒鐘,“演員們”離開大廳。會議主席要求在座各位當即寫出一篇報告。在交上來的40篇報告中,關于主要事實的錯誤低于20%的只有1篇,有14篇的錯誤為20%~40%,有12篇達40%~50%,有13篇高達50%以上。而且,有24篇純粹杜撰了10%的細節描述,有10篇的杜撰率高于10%,低于10%的只有6篇。這樣,40名老練的旁觀者針對剛剛發生在眼前的這一事件寫出了一篇很負責任的報道,卻使大多數人了解到一次并未發生的事件。那么他們究竟看到了什么?他們看到了自己對這場打斗的成見。他們在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全都形成了一系列關于打斗的印象,而這些印象仍在他們眼前晃動。現代生活匆匆忙忙,五光十色,一些實實在在的差距使人們有了隔閡,既無時間也無機會進行密切交流,我們用我們頭腦中已有的成見去填補剩下的畫面。我們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樣,在親身經歷之前就可以對絕大多數事物進行想象。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們具有敏銳的意識,否則這些先入之見就會強烈影響到整個感知過程。假如沒有切實可行的規則,那么,人為了進行觀察而接受預見的習性,會導致錯誤而不會帶來便捷。問題出在成見的性質和我們運用成見時的那種輕信,而這些規則最終要取決于構成我們生活哲學的各種樣板。假如我們的哲學認為,這個世界應當按照我們的某種法則去運行,那么我們就很可能會喋喋不休地根據我們的法則去描繪世界。但假如我們的哲學告訴我們,每個人都不過是這個世界無關緊要的一分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張粗糙的觀念網絡的度相,那么,當我們使用成見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白那不過是些成見,就會迅速地控制它們,就會愉快地校正它們。而且,我們還會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的觀念始于何時、始于何處、如何被我們繼承、我們為什么接受。一切有用的歷史都是以這種方式得到澄清的。(摘編自沃爾特·李普曼《成見》)材料二:在李普曼看來,成見“為人們認識事物提供簡便的參考標準”。當人們在面對外部世界需要解決的問題時,成見就像是一把標尺或者一個準則,人們以這個為參考去處理解決問題。成見是一條捷徑,它用有條不紊的方式替代了紛繁的現實中混亂的狀態,對人們的自尊心也起到保護作用。成見包括了人們很多的情感因素,比如價值觀念、期望、態度和自身的權利。但每一種成見自身都存在盲點,這個盲點有時會遮掩住事實,使人們不那么容易看到事情本質。正如李普曼所言,“這個盲點會掩蓋某種事實,但如果認識到這一點,那么就可以控制成見所誘發的危機。”李普曼認為“成見”消極的一面帶來的影響很大,人們帶著固定成見對某一社會群體持有偏見。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認為后媽一定是惡毒的,商人一定是奸詐的,富二代一定是不學無術的等等,這些固有的成見讓人們看待問題片面化。李普曼所處的時代,報紙是主要傳播媒介,但是在現如今,互聯網和電子產品是公眾輿論傳播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在新媒介環境下,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傳播的范圍更廣,所以新媒體傳播的核心特點就是其交互性。這就形成了兩種趨勢:第一,傳輸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降低,但是信息量在不斷增加,大眾面對大量的信息時很難尋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關鍵的信息容易被忽略,也更難分清什么信息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第二,在新媒介環境下更多的信息由個人通過自己的收集方式獲得,內容非常豐富,媒介話語權開始分割到各個非官方媒體,公眾會經過選擇,仔細判斷去看待事情發展的全過程,不再盲目聽信片面之詞。(摘編自路雨彤《李普曼公眾輿論思想對當代中國的啟示》)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普曼基于特定的背景,從多個方面分析了成見的成因,并充滿憂患地洞見了成見造成的影響。B.從40篇交上來的報告結果來看,主要事實錯誤的問題比杜撰細節的問題性質和影響更加惡劣。C.成見可以被視為認識事物的捷徑,能夠幫助人們通過有條理的方式來處理紛繁復雜的現實狀態。D.價值觀念、期望、態度等情感因素所構成的成見,可能對我們感知事實產生密切而強大的影響。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練”“很負責任”有幽默諷刺意味,強調即便是專業成熟的旁觀者也難完成客觀真實的報道。B.有時,我們能識別、控制并愉快地矯正成見,是因為智力原因而將其理解成粗糙的觀念網絡的皮相。C.成見自身存在的盲點對事實有遮蔽性,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該點,就能控制固有偏見所誘發的危機。D.固有的成見會導致人們用片面化的眼光看待某些社會群體,但隨著媒介的變化,該影響可能會減弱。3.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用在材料二第三段中的一項是(
)A.在“雙十一”購物節期間,用戶面對充斥著海量促銷信息的電商平臺,難以篩選出真正所需商品。B.在巴黎奧運會期間,新浪微博上的網友們通過點贊、評論、分享,形成一股股動態的“熱搜”潮流。C.公眾通過獨立新聞網站、個人社交媒體賬號等渠道的信息做出綜合判斷,來形成對美國大選的看法。D.央視《新聞調查》節目組通過各處取證、咨詢專家等方法深入調查,還原了多年前的事件真相。4.材料一最后一段連用了假設關系的復句,請簡要分析其論證效果。5.實驗驗證、日常觀察、理論分析,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這些方法在上述材料闡述觀點時均有所體現。請結合材料內容進行分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山月記(日本)中島敦李征,隴西人士,博學俊才,天寶末年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補任江南尉。然自視清高,不肩廁身于賤吏之流,不久便辭官歸鄉,閉門作詩,自認為與其屈膝于惡俗不堪的大官面前,不如留詩名于百年之后。不等揚名于世,生活日漸窘迫。李征焦躁不安起來,昔日俊朗風姿蕩然無存。數年后,為妻兒衣食計,他只得又做了一地方小官,聽令于已遙居高位的昔日同儕。他終日郁郁寡歡,原本就狂放不羈的秉性愈發難以自抑。一年后,他因公出差,夜宿汝水之畔,某日深夜,忽從床上跳起,狂呼著奪門而出,消失于漆黑的夜色。人們遍尋山野,一無所獲。第二年,監察御史袁傪奉救命出使嶺南,途中宿在商於。次日凌晨,天色未明,正待啟程,驛卒說前有食人猛虎出沒,不如等到天亮。袁傪自恃隨從眾多,依舊上路了。借著殘月微光穿行林間之時,果然有猛虎從草叢中跳出,眼看要撲向袁傪,卻又猛一轉身,隱入草叢。隨即,傳出人聲:“好險,好險。”袁傪聽著耳熟,盡管驚魂未定,仍不覺叫道:“聽此聲音,莫不是吾友李征?”當年兩人同年進士及第,李征幾無朋友,卻視袁傪為唯一摯友。草叢中沒有回應,良久才低聲答道:“正是隴西李征。如今身為異類,不忍現身令君畏懼厭惡。但君如不棄,可否作一席談?”袁傪命部下暫停行進,自己則立在道旁,與這看不見的聲音對話。談罷京城傳聞,舊友消息,告以今日身份地位,袁傪問李征為何變成今日模樣。草叢中的聲音說道——一年前,我夜宿汝水之濱。半夜醒來,忽聞屋外有人召喚,我循聲追尋,跑入山林,漸覺渾身是勁,山巖巨石,一躍而過。天色已明,臨溪自照,驚見自身已變猛虎。待明白這絕非夢境,我驚恐萬分,不知所措。怎么會有這等事?我不明白。事實上我們原本就一無所知,不知情由地逆來順受,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這便是生靈之宿命。此刻一兔跑過,我一看到它,體內人性瞬間消失;等到人性恢復,發現嘴上已沾滿兔血。自此至今的所作所為,實在難以啟齒。好在一天之中,尚有數小時人性恢復,仍能說話思考,甚至背誦章句。以這樣的人心來看自己獸行,回顧一生命運,惟有無盡的可悲,恐懼與憤怒。可是,就連這人性恢復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過去我還為變成老虎而驚詫,最近竟為曾經是人類而納悶,真叫人不寒而栗。唉,待人性消失殆盡,或許反倒讓我心安理得吧。每念及終將忘卻此身為人,多么惶恐、悲痛。這般心情,非有此遭遇者不能明了。哦,對了,在徹底喪失人性之前,我有一事相求。袁傪一行人全都凝神屏息。那聲音繼續說道——我本欲以詩成名,曾為之執著終生,乃至喪盡家產,心智迷亂。昔日所作,有數十篇仍能記誦,望君為我筆錄,使之流傳后世,哪怕僅僅一部分也好。袁傪命人執筆記錄。草叢中朗誦聲響起,長短共三十篇,格調高雅,意趣卓逸。嘆賞之余,袁傪驀然感到:詩人雖然資質一流,卻在某處猶有欠缺……誦完舊作,李征自嘲——慚愧。已成這副模樣,我竟然還夢想自己的詩集擺上長安風流人士的案頭。既已見笑,索性再賦詩一首,以述心懷。最后兩句“此夕溪山對明月,不成長嘯但成嗥”吟罷,正當殘月輝冷,白露滿地,天將破曉。一行人盡皆忘記其事之離奇,而慨嘆其人之不幸。李征的聲音再次響起——方才我說,不知為何會遭此厄運,但細想起來,倒也并非茫然無緒。人人以為我高自做,實不知我。我欲以詩成名卻不愿與師友切磋,更不屑與凡夫俗子為伍。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卻又半信自己是塊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與瓦礫為伍。漸漸脫離塵俗,疏遠世人,一任憤懣與羞恨助長怯弱的自尊心。其實,人人皆為馴獸師,性情即是猛獸。我妄自尊大的羞恥心就是心中猛虎,既折損自身,施苦妻兒,傷害朋友,最后又將我外形也變成與內心一致的模祥。每天我的心都越來越接近一只老虎,我如何是好?唯有立于山,厲聲咆哮,野獸聞之驚恐跪地,卻絕無一人識我內心,正如我尚為人時,無人懂我一樣。淋濕我這身皮毛的,并非只有濃重的夜露啊。黑暗已漸漸退去,遠處哀婉的曉角之聲隱隱傳來。非告別不可了。李征的聲音說道——還有一事相托。我妻兒尚在家鄉,對我所道厄運一無所知。君南歸后,請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還望你憐其孤苦無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饑凍,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言罷,慟哭聲起。袁傪也熱淚盈眶,應允必定如他所愿。李征的聲音最后說道——倘若我是人,本該先托付妻兒,可是比起凍餒的妻兒,我竟然更念念不忘于自己的詩作。正因如此,我才像這樣淪為獸身吧。就此分別,你到百步外的小丘再回望此處,我將現出獸形,以打消你重來見我之念,惟恐我已認不得你,將你吃掉。袁傪灑淚上馬,待登上小丘,依言回望。只見一猛虎自草叢躍出,遙遙相望。隨后,猛虎對著銀光散盡的殘月,咆哮幾聲,復又躍入草叢,消失了蹤影。(徐建雄譯,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征為了妻兒的衣食違背心志出來做一小官,后來又放下了自尊,求朋友幫忙照料,可見他對妻兒確實是真愛。B.小說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態歷程,對自己身變猛虎,李征先是驚恐、不解,接著逐漸接受、認同,最后心安理得。C.結尾處猛虎對殘月咆哮,既包含著威嚇友人打消重見之念的善意,又宣泄著內心憤怒、無奈、孤獨等復雜的情感。D.本文與卡夫卡的《變形記》都講述“變形”的故事,前者側重探討人心的幽微,后者將批判指向社會對人的異化。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少年得志轉到抑郁發狂,由途中遇虎轉到故友重逢,小說情節在開頭短短幾段中一再跌宕起伏,呈現一波三折之妙。B.小說既用李征自述的視角,又用全知視角,既能“入乎其內”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又能“出乎其外”靈活把控全局。C.小說用故事套故事的寫法,在李征的講述中不時插入對聽者的描寫,目的是一再蓄勢,逐步加劇人物內心的矛盾沖突。D.無論是李征化虎還是袁傪遇虎均以黑夜為背景,夜色的昏昧可以烘托神秘的氛圍,而夜色的變化又能配合情節的推進,8.在對話過程中,身為李征唯一摯友的袁傪表現出哪些可貴之處?請結合小說梳理概括。9.“詩”作為一個重要元素,在小說中起到關鍵作用。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贊曰:久矣夷狄之為患也!故自漢興,忠言嘉謀之臣曷嘗不運籌策相與爭于廟堂之上乎?人持所見,各有同異,然總其要,歸兩科而已。縉紳之儒則守和親,介胄之士則言征伐,皆偏見一時之利害,而未究匈奴之終始也。昔和親之論,發于劉敬。是時,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難,故從其言,約結和親,賂遺單于,冀以救安邊境。孝惠、高后時遵而不違,匈奴寇盜不為衰止,而單于反以加驕倨。逮至孝文,與通關市,妻以漢女,增厚其賂,而匈奴數背約束,邊境屢被其害。是以文帝中年,遂躬戎服,親御鞍馬,從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聚天下精兵,軍于廣武,顧問馮唐,與論將帥,喟然嘆息,思古名臣,此則和親無益,已然之明效也。當孝武時,雖征伐克獲,而士馬物故亦略相當;雖開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棄造陽之北九百余里……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奮擊之威,權時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賓于漢庭。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是故圣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則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招寇。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蓋圣王制御之常道也。(節選自班固《漢書·匈奴傳》)材料二:策者曰:“夷狄相攻,中國之利。”嗚呼!安所得亡國之言而稱之邪!冒頓不滅東胡,不敢犯漢;女真不滅遼,蒙古不滅金,不敢亡宋。夷狄非能猝強者也,其猝強者,則又其將衰而無容懼者也。劉淵之鷙,不再世而即絕;元昊之兇,有寧夏而不敢逾環慶之塞。惟其驟起也,若夫若燔火在積薪之下日吞其儔類浸以熒熒而中國不知。如或知之,覆以自慰曰:此吾之利也。乃地浸廣,人浸眾,戰數勝,膽已張,遂一發而不可遏。趙充國藉藉稱夙將,而曰:“烏桓數犯塞,匈奴擊之,于漢便。”[注]此宋人借金滅遼、借元滅金之禍本也。霍光聽范明友追匈奴便擊烏桓,匈奴由是恐,不能復出兵,韙矣哉!(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四)【注】公元前78年,匈奴派兵攻打烏桓,大將軍霍光想趁機出兵匈奴,曾分別向趙充國和范明友詢問意見。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若夫A若燔B火在積薪C之下D日吞其儔E類F浸以G熒熒H而中國不知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贊,紀傳體史書篇末的評論性文字,與《史記》“太史公曰”類似。B.伐,征討,與《屈原列傳》“平伐其功”中的“伐”字意思相同。C.則,表判斷,與《過秦論》“他植者則不然”中的“則”字用法不相同。D.覆,反而,與《蘇武傳》“置煴火,覆武其上”的“覆”字意思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班固認為,漢朝臣子針對匈奴之患提出的建議,都只看到一時的利害,沒有探究匈奴為患的始末。B.漢高祖聽從劉敬建議與匈奴和親,文帝則對匈奴采取武力征伐,策略的改變與國家實力變化相關。C.武帝征匈奴雖有收獲,但人馬損失與匈奴差不多,雖獲得黃河以南的土地,但也放棄了一些土地。D.材料二采用了事例論證、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等,針對“夷狄相攻,中國之利”的說法展開分析。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妻以漢女,增厚其賂,而匈奴數背約束,邊境屢被其害。(2)(課內)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14.兩則材料對于解決夷狄之患的主張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小題。墨竹梅堯臣許有盧娘能畫竹,重抹細拖神且速。如將石上蕭蕭枝,生向筆間天意足。戰葉斜尖點映間,透勢虛黍斷還續。粉節中心豈可知,淡墨分明在君目。題畫竹鄭燮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梅詩先介紹畫家及她的作畫特點,然后對畫作的整體以及細節處進行賞析,描寫有層次感。B.鄭詩前兩句濃縮詩人多年的畫竹經驗,即長期實踐、勤練苦思,這也是藝術創作的一般規律。C.從詩歌的標題和內容可知,雖然都是題畫詩,但兩詩的寫作目的和藝術見解并不完全相同。D.兩首詩都運用了敘述、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細致生動地刻畫了竹子的神韻,畫面感強。16.如何理解兩首詩中“生”的內涵?請結合詩句分別加以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高考議論文寫作要求寫得深刻,“言淺意深,事近意遠”必不可少。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用“,”這兩句稱贊了《離騷》的深刻。(2)賈誼在《過秦論》中通過“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寫秦朝一統六國的不易,又以“”寫從陳勝起義到秦朝快速滅亡,兩相對比,總結出“”的道理。(3)《五代史伶官傳序》總結后唐莊宗耽溺伶人而喪國的史實,告誡后人應該記住:“,。”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里的美妙秋景和浪漫情懷□傳千年,也讓“蒹葭”一詞為人熟知。“蒹葭”具體是什么植物呢?其實,“蒹葭”并非一種植物,而是兩種。“蒹”是我們通常說的荻,“葭”指的是蘆葦。二者均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水邊、沼澤等潮濕環境。盡管在生長環境和形態上相似,容易混淆,但二者也有明顯區別。荻有根狀莖,莖是實心的,株高通常有0.5至2米;蘆葦也有粗壯的根狀莖,莖是空心的,株高可達3至4米。清代學者吳其溶在《植物名實圖考》中寫道:“強脆而心實者為荻,柔纖而中虛者為葦。”另外,A。荻的葉子近乎線狀披針形,邊緣比較鋒利,花序舒展,對生于各個分支上,花穗呈黃白色,遠遠望去像羽毛;蘆葦的葉呈帶狀,較寬,花序在各個分支頂端呈分叉狀,花穗顏色與麻色接近,遠遠望去,宛如頂上插了一根狼牙棒。荻和蘆葦分布廣泛,勤勞智慧的古人很早就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它們了。記載顯示,在我國西北地區,古時戍邊的將士常將荻破碎后和泥,用來夯筑城墻及護堤,以增加建筑強度。人們會采摘初春的蘆葦嫩芽作為時令蔬菜食用,新鮮的蘆葦葉子是包粽子的好材料。蘆葦莖葉還能用來編制葦簾、葦席。由于富含纖維,荻與蘆葦都是造紙的上好材料。在生態系統中,B。①作為濕地生態中的重要生物群落,②荻和蘆葦有著很好的凈化水質作用。③它們的根狀莖形成的強大地下網絡系統,④可供固土保水之便。⑤不僅地上的莖葉為其它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間,⑥在枯萎后還可增加土壤有機質。18.下列詞語與文中加點的“蒹葭”的結構相同的一項是(
)A.檣櫓 B.琵琶 C.月亮 D.舞榭19.文中第一段方框處應該用“留”還是“流”?請簡要說明理由。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1.文中第四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2.某地蘆葦生態園,為方便游客了解蘆葦知識,計劃設置蘆葦“植物標牌”。請根據材料,為其寫一段說明文字,要求信息準確、語言流暢,不超過80個字。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小時候人們喜歡發問,長大后往往看重結論。對此,有人感到擔憂,有人覺得正常。對此,你有怎樣的感悟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B2.B3.D4.①連用假設復句,充分討論不同情況下規則和哲學觀念影響對成見態度的差異,讓觀點表達更全面;②以“應當”與“不應當”兩種假設對比,強化了自身論點,增強論證的思辨性;③層層遞進的假設關系,使論述邏輯清晰縝密,增加說服力和感染力。5.①實驗驗證:引述哥廷根心理學會議觀察實驗,揭示成見對事實報道的真實性的影響。②日常觀察:觀察媒體報道情況和現代生活現象,表明成見普遍存在。(或:材料二以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后媽、商人等的偏見認識,闡述了成見讓人們片面化看待問題的消極影響。)③理論分析:援引李普曼理論,闡述了成見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導語】這篇閱讀文章通過引用沃爾特·李普曼的觀點,深入探討了成見的形成及其對人類認知的影響。材料一通過實驗和理論分析,揭示了成見在信息傳播和個人認知中的作用及其負面影響。材料二則結合現代媒介環境,進一步分析了成見在信息傳播中的表現及其對公眾輿論的影響。文章結構清晰,論證嚴密,通過具體實例和理論分析相結合,全面展示了成見的復雜性和多面性。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B.“主要事實錯誤的問題比杜撰細節的問題性質和影響更加惡劣”錯,材料一中提到“在交上來的40篇報告中……有24篇純粹杜撰了10%的細節描述,有10篇的杜撰率高于10%,低于10%的只有6篇”,只是呈現了主要事實錯誤和杜撰細節的相關數據,并未對二者的性質和影響進行比較,“主要事實錯誤的問題比杜撰細節的問題性質和影響更加惡劣”屬于無中生有。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斷的能力。B.“……智力原因而將其理解成粗糙的觀念網絡的皮相”錯。材料二原文說的是“假如我們的哲學告訴我們,每個人都不過是這個世界無關緊要的一分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張粗糙的觀念網絡的皮相,那么,當我們使用成見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白那不過是些成見,就會迅速地控制它們,就會愉快地校正它們”,可見是因為我們的哲學觀念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從而能識別、控制并矯正成見,而不是因為智力原因將成見理解成粗糙的觀念網絡的皮相。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三段的觀點是在新媒介環境下,信息傳播的特點以及對公眾的影響,包括信息量大、難以篩選、真假難辨以及公眾通過自主收集和判斷信息等。A.選項中用戶在海量促銷信息中難以篩選出真正所需商品,體現了信息量大和難以篩選的特點。B.選項中網友通過點贊、評論、分享形成“熱搜”潮流,體現了公眾在新媒介環境下的參與和互動。C.選項中公眾通過多種渠道的信息做出綜合判斷,體現了公眾自主收集和判斷信息的特點。D.選項中央視《新聞調查》節目組通過取證和咨詢專家等方法深入調查還原事件真相,與新媒介環境下信息傳播的特點和公眾的反應關系不大,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該觀點。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效果的能力。①作者通過假設“假如沒有切實可行的規則……”,指出在缺乏規則的情況下,人們運用成見可能會導致錯誤。接著又假設“假如我們的哲學認為,這個世界應當按照我們的某種法則去運行……”以及“假如我們的哲學告訴我們,每個人都不過是這個世界無關緊要的一分子……”,分別探討了不同哲學觀念下人們對待成見的不同態度。前者可能導致人們依據自己的法則描繪世界,過度依賴成見;后者則會讓人們認識到成見的局限性并加以控制和校正。這樣通過多種假設,全面地展示了規則和哲學觀念對成見態度的影響,使讀者能從不同角度理解相關觀點,讓論述更加完整、全面。②文中將“認為世界應當按照我們的某種法則去運行”這種哲學觀念,與“認為每個人都不過是世界無關緊要的一分子”這種觀念進行對比。在不同假設情境下,人們對成見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前者容易使成見主導認知,后者則能讓人們正確對待成見。這種對比鮮明地突出了正確的哲學觀念對合理運用成見的重要性,強化了作者“我們需要正確的哲學觀念來引導對成見的認知和運用”這一論點,促使讀者深入思考,增強了論證的思辨性,避免了觀點的片面性。5.③作者先從規則對運用成見的影響進行假設,引出哲學觀念這一因素,然后分別對不同的哲學觀念進行假設。這幾個假設之間呈現出層層遞進的關系,從較為寬泛的規則層面深入到具體的哲學觀念層面,逐步剖析人們對待成見的態度及后果。這種嚴謹的邏輯結構使論述環環相扣,條理清晰,讓讀者能夠清晰地跟隨作者的思路,理解其觀點的推導過程,從而增加了論證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使讀者更易接受作者的觀點。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特色,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實驗驗證:材料一中提到在哥廷根召開的心理學會議中,“主辦方預先安排了一場‘事件’”,要求在座的40位旁觀者寫出報道,結果“關于主要事實的錯誤低于20%的只有1篇”,通過這個實驗論證了人們的成見會影響對事件的觀察和描述,即使是老練的旁觀者也難以做到客觀真實的報道。②日常觀察:材料一中“我們用我們頭腦中已有的成見去填補剩下的畫面。我們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樣,在親身經歷之前就可以對絕大多數事物進行想象”“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們具有敏銳的意識,否則這些先入之見就會強烈影響到整個感知過程”表明作者觀察到現實中媒體大量報道不真實且帶有主觀偏見,以及現代生活中人們因存在隔閡,沒有時間和機會密切交流,從而容易用頭腦中的成見去認識世界等現象。這些日常觀察表明,在信息傳播和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成見是普遍存在的,它會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材料二中以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后媽、商人、富二代等群體的固有看法為例,如認為后媽惡毒、商人奸詐、富二代不學無術等,這些都是人們基于成見產生的偏見,說明成見在日常生活中導致人們片面地看待問題,讓讀者能從熟悉的生活場景中理解成見的消極影響。③理論分析:材料二對李普曼關于成見的觀點進行了理論分析,指出“在李普曼看來,成見‘為人們認識事物提供簡便的參考標準’”,成見既有積極的一面,如為人們認識事物提供簡便的參考標準,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李普曼認為‘成見‘消極的一面帶來的影響很大,人們帶著固定成見對某一社會群體持有偏見”,導致人們對某些社會群體持有偏見,并且結合當今新媒介環境的特點,分析了成見的影響可能會發生變化。B7.C8.①多年不見,他聽到聲音便能辨出友人,始終把友人放在心上。②常人遇虎退避,他卻立在道旁與虎對話,對友人充分信任。③他贊賞李征的詩歌同時看出其中不足,既懂詩也了解友人。④他聽友人講述后為之熱淚盈眶,與友人共情,富有同情心。⑤他承諾會幫助友人傳其詩作并照料其家人,是重情重義的人。⑥他身居監察御史的高位仍愿為友人效勞,能夠平等待人。9.①小說以中國唐朝為故事背景,“詩”是當時常見的事物,加入這一元素可以使故事更真實可信;②李征因作詩而辭官,又因作詩而心智迷亂,最后仍不忘拜托友人傳揚其詩作,“詩”貫穿于情節始終。③李征在詩時有著“妄自尊大的羞恥心”,既想留下詩名又懺悔因此疏忽妻兒,“詩”是人物內心各種矛盾的凝聚點。④詩句“此夕溪山對明月,不成長嘯但成嗥”以“不成長嘯”寫其遠離文人生活,以“但成嗥”寫其異化為虎,可以深刻反映主人公內心的痛苦,也為小說增加典雅之感。⑤“詩”本是高雅之物,卻因主人過分偏執、太想以此換取后世聲名而帶來巨大的災難,作者以詩寄寓警世意義。【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的能力。B.“最后心安理得”錯,原文是“待人性消失殆盡,或許反倒讓我心安理得吧”,可見,最后李征或是心安理得。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C.“小說用故事套故事的寫法,在李征的講述中不時插入對聽者的描寫”錯,在李征的講述中插入的有關聽者的描寫,并不是故事套故事的寫法,而是采用側面烘托的手法。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由“袁傪聽著耳熟,盡管驚魂未定,仍不覺叫道:‘聽此聲音,莫不是吾友李征?’當年兩人同年進士及第,李征幾無朋友,卻視袁傪為唯一摯友”可見,袁傪和李征多年不見,但是他聽到李征的聲音,仍舊能能辨出是友人的聲音,可見他始終把友人放在心上。(2)由“袁傪命部下暫停行進,自己則立在道旁,與這看不見的聲音對話。談罷京城傳聞,舊友消息,告以今日身份地位,袁傪問李征為何變成今日模樣”可見,常人遇虎退避,袁傪卻立在道旁與虎對話,可見他相信這就是友人的聲音,足見他對友人充分信任。(3)由“袁傪命人執筆記錄……嘆賞之余,袁傪驀然感到:詩人雖然資質一流,卻在某處猶有欠缺……”可見,袁傪贊賞李征的詩歌同時看出其中不足,說明他既懂詩,也了解友人。(4)文中說“一行人盡皆忘記其事之離奇,而慨嘆其人之不幸”“我妻兒尚在家鄉,對我所道厄運一無所知。君南歸后,請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還望你憐其孤苦無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饑凍,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言罷,慟哭聲起。袁傪也熱淚盈眶”,袁傪聽到李征的遭遇后,為之熱淚盈眶,與友人共情,為友人灑淚,表明他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人。(5)文中說李征說“還有一事相托。我妻兒尚在家鄉,對我所道厄運一無所知。君南歸后,請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還望你憐其孤苦無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饑凍,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言罷,慟哭聲起。袁傪也熱淚盈眶,應允必定如他所愿”,“昔日所作,有數十篇仍能記誦,望君為我筆錄,使之流傳后世,哪怕僅僅一部分也好”“袁傪命人執筆記錄”,袁傪承諾會幫助友人傳其詩作并照料其家人,可見他是重情重義之人。(6)“監察御史袁傪”“袁傪命人執筆記錄”“袁傪也熱淚盈眶,應允必定如他所愿”分析,他身居監察御史的高位仍愿為友人效勞,能夠平等待人。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的作用的能力。小說開頭交代“李征,隴西人士,博學俊才,天寶末年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補任江南尉。”可見,這篇小說是以中國唐朝為故事背景的,唐朝文學最大成就正是“詩”,“詩”是當時常見的事物,文人都能寫詩,小說加入“詩”這一元素,更能彰顯故事的真實性;文中說“然自視清高,不肩廁身于賤吏之流,不久便辭官歸鄉,閉門作詩,自認為與其屈膝于惡俗不堪的大官面前,不如留詩名于百年之后”“我本欲以詩成名,曾為之執著終生,乃至喪盡家產,心智迷亂。昔日所作,有數十篇仍能記誦,望君為我筆錄,使之流傳后世,哪怕僅僅一部分也好”“我竟然還夢想自己的詩集擺上長安風流人士的案頭”,李征因作詩而辭官,又因作詩而心智迷亂,最后仍不忘拜托友人傳揚其詩作。所以,“詩”貫穿于小說情節的始終。文中說“我妄自尊大的羞恥心就是心中猛虎,既折損自身,施苦妻兒,傷害朋友”“倘若我是人,本該先托付妻兒,可是比起凍餒的妻兒,我竟然更念念不忘于自己的詩作”,可見,李征在詩時有著“妄自尊大的羞恥心”,他既想留下詩名又懺悔因此疏忽妻兒。所以,“詩”是人物內心各種矛盾的凝聚點。結合“每天我的心都越來越接近一只老虎,我如何是好?唯有立于山,厲聲咆哮,野獸聞之驚恐跪地,卻絕無一人識我內心,正如我尚為人時,無人懂我一樣”“這人性恢復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過去我還為變成老虎而驚詫,最近竟為曾經是人類而納悶,真叫人不寒而栗。唉,待人性消失殆盡,或許反倒讓我心安理得吧。每念及終將忘卻此身為人,多么惶恐、悲痛”分析,詩句“此夕溪山對明月,不成長嘯但成嗥”中,以“不成長嘯”寫其遠離文人生活,以“但成嗥”寫其異化為虎,可以深刻反映主人公內心的痛苦;此外,文中有詩句,也增加了小說典雅之感。結合小說最后“倘若我是人,本該先托付妻兒,可是比起凍餒的妻兒,我竟然更念念不忘于自己的詩作。正因如此,我才像這樣淪為獸身吧”分析,主人過分偏執、太想以詩換取后世聲名,結果給自己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災難。盡管“詩”本是高雅之物,但過于執念于以詩換取功名的做法不可取,作者以詩寄寓警世意義。10.DFH11.B12.B13.(1)把漢朝女子嫁給單于,增加送給匈奴的財物,然而匈奴多次違背盟約,邊境多次遭受匈奴侵害。(2)況且秦朝并沒有變小、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函谷關的險固,還是像原來的樣子。14.①材料一:不和親,不主動攻伐,防御威懾并重。②材料二:夷狄相攻之時,應該積極使用武力攻伐,防止夷狄做大。【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兩則材料探討了漢朝與匈奴的關系及應對策略。材料一以班固的視角,回顧了漢朝從和親到征伐的轉變,指出和親無益,強調武力征伐的必要性,并認為圣王應通過防御和懲戒來制御夷狄。材料二則通過王夫之的論述,批判了“夷狄相攻,中國之利”的觀點,指出夷狄的強大往往是暫時的,中國應警惕其潛在的威脅。兩則材料在應對夷狄之患的策略上有所不同,前者主張武力制御,后者則強調警惕與防御,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對夷狄問題的不同思考。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至于(有的夷狄勢力)就像小火把在堆積的柴草下面,每天吞并它的同類,逐漸燃燒得越來越旺,然而中原王朝卻不知道。“若燔火”是動賓結構;“在積薪之下”是介賓短語作后置狀語,故在D處斷開。“日”是時間名詞作狀語,“吞”是謂語,“其儔類”是賓語,故在F處斷開。“而”作連詞,表轉折,一般放在句首,故在H處斷開。故選DFH。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B.“意思相同”錯誤。征討;/夸耀。句意:雖然征伐取得了勝利;/總要夸耀自己的功勞。C.正確。表判斷;/表轉折,但。句意:這就說明和親沒有益處;/其他的種樹人卻不是這樣(做的)。D.正確。反、反而;/使……背朝上。句意:反而用威望和恩德(來對待他們)。/設置了無焰的微火,把蘇武放在這上面。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文帝則對匈奴采取武力征伐,策略的改變與國家實力變化相關”錯,從材料一“是時,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難,故從其言,約結和親,賂遺單于,冀以救安邊境。孝惠、高后時遵而不違”以及“逮至孝文,與通關市,妻以漢女,增厚其賂,而匈奴數背約束,邊境屢被其害。是以文帝中年,遂躬戎服,親御鞍馬,從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聚天下精兵,軍于廣武”可知,漢文帝并非一開始就對匈奴采取武力征伐,而是先采取了和親、通關市等措施,在匈奴多次違背約定、邊境屢受其害后才采取武力,策略的改變主要是因為匈奴背約侵害邊境,而非國家實力強弱變化。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妻”,名詞作動詞,嫁給;“賂”,贈送的財物;“約束”,約定;“被”,遭受。(2)“小弱”,形容詞作動詞,變小、變弱;“固”,形容詞作名詞,險固的地勢;“自若”,像原來的樣子。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的主張:材料一指出長久以來夷狄一直是禍患。針對解決夷狄之患,認為縉紳之儒主張和親,介胄之士主張征伐,這兩種觀點都只是看到了一時的利害,沒有深入探究匈奴的整體情況。從歷史經驗來看,自劉敬提出和親之策后,孝惠、高后時遵循此策,但匈奴寇盜并未減少,單于反而更加驕倨;孝文時,雖與匈奴通關市、妻以漢女、增厚賄賂,匈奴仍多次違背約定,邊境屢受其害,說明和親無益。到孝武時,雖然征伐有收獲,但士馬物資損耗也很大,而且開疆拓土也有一定的代價。而孝宣之世,繼承武帝的打擊之威,根據當時的情況,既施以威嚴又給予恩德,最終使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邊境安寧。因此,材料一主張圣王不與夷狄和親,也不輕易進行攻伐,而是當夷狄來侵犯就進行抵御,離開就做好防備。②材料二的主張:材料二針對“夷狄相攻,中國之利”這一觀點進行了批判,認為這是亡國之言。以歷史上的事例說明,如冒頓不滅東胡不敢犯漢,蒙古不滅金不敢亡宋,指出夷狄不是能突然強大的,那些突然強大的,往往是其即將衰落而無需懼怕的情況。像劉淵的兇猛,不到兩代就滅絕了,元昊的兇狠,占據寧夏卻不敢越過環慶的邊塞,就是因為他們的突然崛起。同時強調夷狄會像小火在積薪之下,逐漸吞并同類,勢力慢慢壯大,而中原卻不知。如果知道了還自我安慰說是對自己有利,等到夷狄土地逐漸廣闊,人口逐漸增多,戰爭多次勝利,膽子已經變大,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以趙充國認為烏桓數犯塞,匈奴擊之對漢有利為例,指出這是宋人借金滅遼、借元滅金導致災禍的根源。霍光聽從范明友追匈奴順便攻擊烏桓,使匈奴恐懼,不敢再出兵,這一做法是正確的。所以材料二認為夷狄相攻并非中原之利,應該積極使用武力攻伐,要警惕夷狄逐漸強大。參考譯文:材料一:評論說:夷狄造成禍患已經很久了!所以自從漢朝建立以來,忠誠有謀略的大臣們哪有不在朝堂上一起籌劃計策相互爭論的呢?人們秉持自己的見解,各有相同和不同之處,然而總結其中的要點,歸結為兩類罷了。士大夫中的儒生主張堅守和親政策,武將們則主張進行征伐,(他們)都只是看到一時的利害關系,而沒有深入探究匈奴問題的始終。從前和親的主張,是由劉敬提出的。當時,天下剛剛平定,又剛剛遭遇平城之戰的失敗,所以(漢朝)聽從了他的建議,約定結成和親關系,贈送財物給單于,希望借此使邊境得到安寧。漢孝惠帝、高后時期遵循這一政策沒有違背,但是匈奴的侵擾劫掠并沒有減少停止,而單于反而更加驕橫傲慢。到了漢文帝時期,(漢朝)與匈奴開通邊境貿易,把漢朝的女子嫁給單于為妻,增加了贈送的財物,然而匈奴多次違背約定,邊境屢次遭受他們的侵害。因此漢文帝中年的時候,就親自穿上軍裝,親自駕馭戰馬,帶領六郡中出身良好、有才能和力量的人,在上林苑騎馬射箭,聚集天下的精兵,駐扎在廣武,向馮唐詢問并和他討論將帥的問題,感慨嘆息,思念古代的名臣,這就說明和親沒有益處,已經是很明顯的事實了。到漢武帝時期,雖然征伐取得了勝利,俘獲了很多(敵人和財物),但士兵和戰馬死亡的數量也大致相當;雖然開辟了黃河以南的土地,建立了朔方郡,卻也放棄了造陽以北九百多里的土地……到漢宣帝時期,繼承了漢武帝奮力攻擊匈奴的聲威,權衡時勢采取適宜的措施,用威望和恩德覆蓋(匈奴),然后單于叩首稱臣,派遣兒子入朝侍奉,三代都向漢朝稱藩,到漢朝朝廷來朝拜。這時,邊境的城門很晚才關閉,牛馬遍布田野,連續三代人都沒有聽到過狗叫的警報,百姓沒有戰爭的勞役。所以圣明的君王不與(夷狄)訂立盟約,不輕易進行攻伐,訂立盟約就會耗費財物還會被欺騙,進行攻伐就會使軍隊疲勞還會招來敵寇。(夷狄)來侵犯就懲罰并抵御他們,(夷狄)離去就做好防備堅守邊境,這大概就是圣明的君王控制和抵御(夷狄)的常道吧。材料二:獻策的人說:“夷狄之間相互攻打,這對中原王朝是有利的。”唉!從哪里得到這種會導致國家滅亡的言論還加以稱贊呢!冒頓沒有滅掉東胡之前,不敢侵犯漢朝;女真不消滅遼,蒙古沒有滅掉金國之前,不敢滅亡宋朝。夷狄不是能夠突然變得強大的,那些突然強大起來的,又往往是他們即將衰敗而不值得害怕的情況。劉淵兇猛強悍,沒有傳至第二代就滅亡了,元昊兇狠,占據寧夏卻不敢越過環慶的邊塞,就是因為他們突然興起的緣故。至于(有的夷狄勢力)就像小火把在堆積的柴草下面,每天吞并它的同類,逐漸燃燒得越來越旺,然而中原王朝卻不知道。如果有人知道了,反而安慰自己說:這對我們是有利的。于是(夷狄)的土地逐漸擴大,人口逐漸增多,多次戰斗取勝,膽子已經張大,于是一旦發作就不可遏制。趙充國是赫赫有名的老將,卻還說:“烏桓多次侵犯邊塞,匈奴攻打他們,對漢朝是有利的。”這就是宋朝人借金國滅遼國、借蒙古滅金國(最終導致自己滅亡)的禍根所在啊。霍光聽從范明友的建議,在追擊匈奴的時候順便攻打烏桓,匈奴因此恐懼,不敢再出兵,這是正確的啊!15.D16.①梅詩中的“生”指竹子在畫家筆下如生般呈現,“生梢畫得天意足”寫出盧畫竹逼真,竹子仿佛從石上生長于筆端,富有自然意趣,體現畫作的生動鮮活。②鄭詩的“生”指繪畫時的一種境界,“畫到生時是熟時”,是說去除繁雜后,在似生非生、不落熟套時達到更高藝術境界,對藝術創新的追求。【導語】梅堯臣的《墨竹》與鄭燮的《題畫竹》均為題畫詩,各有千秋。梅詩細膩描繪盧娘畫竹之速與天意,以“如將石上蕭蕭枝,生向筆間天意足”句,將竹子自然美與畫技結合。鄭詩則通過“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展現對畫竹的執著與深思,強調簡約之美,達到藝術與生命交融的境界。兩詩借竹子展現藝術與自然的和諧,各具特色。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D.“細致生動地刻畫了什子的神韻”錯誤。由“冗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IEC 23008-2: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igh efficiency coding and media delivery in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s - Part 2: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
- 【正版授權】 IEC 60884-2-1:2006 FR-D Plugs and socket-outlets for household and similar purposes - Part 2-1: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fused plugs
- 【正版授權】 IEC 60335-2-24:2025 CMV EN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Safety - Part 2-24: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refrigerating appliances,ice-cream appliances and i
- 【正版授權】 IEC 60193:1999 FR-D Hydraulic turbines,storage pumps and pump-turbines - Model acceptance tests
- 醫保政策培訓課件
- C語言課程設計課堂匯報
- 2025年幼兒園教研組長工作方案
- 2025年教研工作方案
- 伺服系統與工業機器人課件第8章 工業機器人概論
- 2025年新的工作方案
- 自身免疫相關性腦病
- TCI 324-2024 冠心病患者防治精準護理技術規范
- 危重癥患者留置管路管理
- 生豬屠宰獸醫衛生檢驗人員理論考試題及答案
- 焊工理論知識考試題庫及答案(300題)
- 重慶市高2025屆高三第二次質量檢測 化學試卷(含答案)
- 20S515 鋼筋混凝土及磚砌排水檢查井
- 第8課 歐美主要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 酒店籌備開業流程手冊范本
- DB37T 1389-2024鋼箱梁頂推施工技術規范
- 2023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直播電商賽項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