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天壹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大聯考語文試卷(圖片版含答案)_第1頁
湖南省天壹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大聯考語文試卷(圖片版含答案)_第2頁
湖南省天壹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大聯考語文試卷(圖片版含答案)_第3頁
湖南省天壹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大聯考語文試卷(圖片版含答案)_第4頁
湖南省天壹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大聯考語文試卷(圖片版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機密★啟用前2025年上學期3月高二大聯考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本試卷和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的答案標號涂黑,如有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從事各項斗爭,有了豐富的經驗,有成功的,有失敗的。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這是一個認識過程。這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的階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這時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論、政策、計劃、辦法)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外界的規律,還是沒有證明的,還不能確定是否正確,然后又有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階段,即由精神到物質的階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階段,這就是把第一個階段得到的認識放到社會實踐中去,看這些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預期的成功。一般的說來,成功了的就是正確的,失敗了的就是錯誤的,特別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斗爭是如此。在社會斗爭中,代表先進階級的勢力,有時候有些失敗,并不是因為思想不正確,而是因為在斗爭力量的對比上,先進勢力這一方,暫時還不如反動勢力那一方,所以暫時失敗了,但是以后總有一天會要成功的。人們的認識經過實踐的考驗,又會產生一個飛躍。這次飛躍,比起前一次飛躍來,意義更加偉大。因為只有這一次飛躍,才能證明認識的第一次飛躍,即從客觀外界的反映過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究竟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此外再無別的檢驗真理的辦法。而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現在我們的同志中,有很多人還不懂得這個認識論的道理。對于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這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飛躍現象,也覺煲喬可蟹號因此驛我們的同志,【高二語文試題第1頁(共8頁)】【高二語文試題第2頁(共8頁)】應當進行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教育,以便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的偉大強國,并且幫助世界被壓迫被剝削的廣大人民,完成我們應當擔負的國際主義的偉大義務。(摘編自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材料二:恩格斯說:“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思維和存在誰是第一性的、本源的問題,是主要的第一方面的內容。依據哲學家們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立的兩大派別;思維與存在有沒有同一性,即思維能否認識、反映存在,對此所作的不同回答,哲學家們被區分為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兩種。毛澤東的“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的思想,是對恩格斯哲學基本問題根本原則的堅持和發揮。毛澤東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中一開頭就寫道:“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在這里,毛澤東通過批判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兩種基本形式,堅持了認識論的唯物主義原則,對物質和精神、社會存在和人們的思想的先后秩序、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問題,作了十分清楚、明白的回答。“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這一科學命題,正是在肯定物質先于意識、意識是存在的反映這一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對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所作的高度概括。“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不僅肯定了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原理,而且闡明了物質與精神的對立統一關系。首先,物質變精神,就是把物質作為第一性的東西精神作為第二性的東西來看待的。這就堅持了認識論的唯物論,確立了物質對精神、客觀對主觀的根源性地位。即使是經過人們有目的、有意識的實踐改造過的物質,也同樣具有這種不依賴于精神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性和認識的根源性。精神變物質以物質變精神為前提,沒有物質,沒有客觀外界及其規律性,就不會有任何的精神現象的產生,當然也就無精神變物質的問題可言。這一方面表明了精神反映物質,對物質有反作用,另一方面表明精神沒有變成第一性的東西,精神只能從物質中產生、變來,在任何的時間地點條件下,都不存在獨立于物質之外的精神實體。這也是對認識論的唯物論的反應。其次,“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的思想,更深刻地反映了認識過程中物質和精神的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的認識論的辯證法問題。列寧說:“不僅從物質到意識的轉化是辯證的,而且從感覺到思想的轉化等等也是辯證的。”列寧在這里所講的“物質到意識的轉化”,也就是物質變精神的意思。物質變精神是一個過程,是認識過程的第一個能動的飛躍,即在實踐基礎上,從感性認識能動地飛躍到理性認識,是客觀世界及其規律性轉化為人的主觀認識的內容。精神變物質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即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是人們在認識和掌握了客觀規律以后,并在其指導下,按照人的需要來創造、改變物質世界。作為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既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原則,批判了唯心主義和二元論的錯誤,而且也堅持了認識論的辯證法,體現了哲學基本問題兩個方面的辯證統一。(摘編自唐梅芳、周以俊《冕赟個路醫確界想是從哪里來的>》)【高二語文試題第3頁(共8頁)】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飛躍,也是毛澤東所認為的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階段。B.正確思想的形成過程是曲折的,就社會斗爭層面而言,主要源于先進勢力的斗爭力量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C.“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這一認識,體現了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可知論的基本思想。D.毛澤東對于認識過程兩個階段的認識,既是對恩格斯哲學基本問題根本原則的堅持,又有自己的闡發。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人類與自然界的斗爭結果,相比于社會斗爭中的結果,更能直接反映出認識正確與否。B.“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中的“正確思想”,需要實踐和理論多次交替驗證才能形成。C.認為人的正確思想是主觀自生的以及是上天的啟示,這可能是唯心主義認識論所持的觀點。D.人們常說的“相由心生”體現了精神可以變成物質,即精神對物質具有反作用這一認識論。3.下列選項中,符合材料一中所說的第一次飛躍或第二次飛躍的一項是(3分)A.學校組織同學們觀察春天的植物生長,某同學種下了向日葵種子,每天記錄下了植物生長的高度,并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了葉片形狀、大小及顏色。B.某科研團隊研發出一種新型環保建筑材料,通過理論計算證明其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隨后便在全國范圍內全力投放。C.醫生觀察到患者出現發熱咳嗽乏力的癥狀,在收集大量病例數據之后,運用醫學知識進行分析,發現這是一種攻擊人體呼吸系統等器官的新型病毒。D.教育專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從理論上證明了它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于是開始大力推廣到各級學校。4.基于重讀視角,第二則材料對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作出了哪些闡釋與拓展?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4分)5.有人認為“人工智能(chatgpt、豆包、deepseek……)只是思想的搬運工”。請根據材料一對這句話進行簡要分析。(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李海燕當年我離開爺爺家的時候,徒河還在,它貼著村莊后身,由西向東,滔滔不絕。爺爺的屋子里,總是彌漫著濕漉漉的水腥味和嘩嘩的流水聲。等我再次回到爺爺家中,爺爺已病重垂危。爺爺的雙眼凹成兩眼灶,里面盛著燃過頭的死灰。我的免費爵嚼卷祛釜爹眼黑敦光,倏地從死【高二語文試題第4頁(共8頁)】裕漣和竹竿,還在原來的位置上,一個掛在炕頭墻上,一個戳在炕沿和炕墻的角落。歲月給它們包裹了一層黑兮兮的塵埃,但堅硬的骨節,還依稀可見。我又想起了那個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時候,那個爺爺不斷地給我加深記憶的更像一個故事的傍晚。那個傍晚,晚霞點燃了整條徒河。街上亂哄哄的,吆喝聲和槍聲響成一片。父親慌不擇路地推開一扇門。父親把四歲的我放在爺爺懷里,壓低聲音對滿臉驚愕的爺爺說了聲拜托。沒等爺爺作出回應,父親跪下磕了三個頭,轉身出了后門,一頭扎進紅色的徒河水中。爺爺披著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連頭帶腳捂在被子里。室息的感覺,使我無法大放悲聲。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氳著暗灰色的霧靄,屋里暗了,街上終于安靜下來,爺爺才把我從被子里放摸。第二天,天還沒亮,爺爺領我出了門,回來的時候,我是爺爺口中路上撿來的孩子。爺爺眼里的那束光,在我的臉上停留片刻后,疲憊地收了回去。他脖子上的脈搏,在燈光下一下一下地跳動著。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顫動一下。我知道爺爺的心還醒著,他在用心感知著這個世界,感知著我的存在。炕沿上坐著三個上了些年紀的婦人,每人懷里抱著一團白布,忙著給爺爺的晚人縫孝。爺爺的晚人不多,除了兩個遠房侄子,就是我和父親。關于我和父親給不給爺爺戴孝,爺爺的侄子征求過我們的意見,我和父親幾乎同時用軍人的果斷說,當然戴。沒人說一句多余的話,都在等待著那個時刻的到來。就在這種近乎殘忍的等待中,我隱隱地聽到了徒河流動的聲音,嘩啦,嘩啦……隱忍而強烈。我附在爺爺耳邊,激動地說,爺爺,我聽到徒河的流水聲了。爺爺把眼睜開,眼光再次明亮起來,他似乎也聽到了,臉上肌肉顫動,嘴唇翕動。就在這時,那個裕鏈發出一聲沉悶的斷裂聲,從墻上掉了下來。再看爺爺,臉上掛著微笑和眼悠揚的嗩吶聲,填滿了原有的空寂。我的心卻越發地空落。橫跨山水回來,爺爺去了,徒河也不在了,此時徒河流淌的地方是一片玉米地。幾年前的一場罕見的山洪,踐踏了沿岸的十八個村莊,徒河被迫離開原來的流域,遷至臥佛山北邊。遙遙可見的臥佛山,并不高大,卻像一道黑色的屏障,把徒河擋得嚴嚴實實。那個黃昏以后,父親杳無音信。我漸漸地忘記了一些事,跟爺爺親近了起來。每天,爺爺穿上一件洗得發白的灰色長袍,肩著裕漣,左手領著我,右手拿著一根竹竿,沿著徒河邊那條路,走過一個又一個村莊。走進村莊后,爺爺從裕鏈里掏出一塊竹板和一截竹竿,有節奏地敲著,清脆的聲音便在街面上響起來,這時就有人推開門招呼爺爺。他們叫爺爺先生。爺爺低頭對我擠一下眼,意思是說,咱有生意做了。生意好的時候,我能吃到一個糖人兒,或者一根棉花糖。我八歲那年,爺爺把我送到徒河對岸的學堂里讀書。爺凳賽喬斟卷公號小越季{很小的船)接我上下學。小劃子橫向劃開徒河水,拖著一條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對岸。第二年,學堂變成了村小學,也修了橋。別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學,唯獨我每天還是由爺爺接送。我上小學四年級的一天,爺爺領著一個穿著軍裝的人,到學校接我放學。爺爺說那人是我爹。那是個陌生的男人。爺爺又給我講那天傍晚的事。我要跟父親走了,父親執意要爺爺跟我們一起走。爺爺說他把我完好無缺地交給父親就完事了,他不會離開徒河的。我也舍不得徒河,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不能適應沒有爺爺和徒河流水聲的日子。夜向深處滑去,人們歇了,嗩吶聲也歇了。我來到后院,來到那些玉米面前。我蹲下來,伸出手去,像少年時撩撥徒河水那樣,觸到的卻是生硬的玉米葉子。我站了很久,直至東方出現一抹魚肚白,再露出晨曦來。此時無風,荒野靜謐,我望著臥佛山,努力捕捉著昨天夜里聽到的流水聲,卻只有玉米在風中發出的沙沙聲。我腳下踩著的還是那條路,只是比原來平坦了許多。我好像看見一個失明的老人,穿著一件洗得發白的灰色長袍,肩著裕鏈,左手領著一個中共地下黨員面臨危境時留下的年幼的孩子,右手拿著一根竹竿,一下一下地點著坑坑洼洼的路面,向徒河邊走去,漸行漸遠,直至消失在我的視線里。(有刪改)【注】①徒河:也叫屠河,為古稱,現名女兒河。蒙古語稱“鄂欽河”或“烏馨河”。源頭在遼寧興城市藥王廟鄉西南側張茂山(海拔696.7米)東北麓。河程全長142.6公里,是遼寧錦州地區的母親河。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本文開篇就將爺爺和徒河牽連在一起,不僅引出了回憶,更是暗寓爺爺的生命與徒河密不可分。B.前文隱去父親離開的原因,引發了讀者猜測,而結尾答案的揭曉,也使臨危托孤變得合情合理。C.文中的“裕鏈”和“竹竿”有特定意味,凸顯了當時普通民眾生活條件的艱難,巧妙地表現了主題。D.“傍晚”在文章中屢次出現,體現了它對“我”的重要意義,也強調了它給“我”帶來的難忘印象。7.下列對爺爺形象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爺爺的形象是通過第一人稱視角來完成刻畫的,這一有限視角的使用,給爺爺的經歷留下了想象空間,增添了神秘感。B.作者用帶有象征性的比喻來描寫爺爺垂危時的雙眼,形象生動又意蘊豐富,喻指爺爺跌宕起伏的一生,引領后文。C.“把我連頭帶腳捂在被子里”表現了爺爺的緊張與不安,“河面上氤氳著暗灰色的霧靄”是爺爺當時內心世界的外化。D.反復地搖、拋、摸銅錢的細節,形象地展現了爺爺收留“我”時內心的矛盾掙扎,表現出爺爺動亂之際收留我的不易。【高二語文試題第5頁(共8頁)】【高二語文試題第6頁(共8頁)】8.文中多次出現“徒河”這一意象,請簡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9.文中畫橫線句子,有人認為反常規表達增強了藝術效果,有人認為不夠準確簡潔,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理由。(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賈生為長沙王太傅。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歲余,賈生征見。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材料二: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量吏祿,度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娥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貼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①也,竊為陛下惜之!”于是上感誼言,始開籍田,躬耕以勸百姓。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天下既定A|民亡|B蓋藏C自天子不能具|D醇駟E而將相F或乘|G|牛車。【高二語文試題第7頁(共8頁)】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賈誼富有政治才干,皇帝曾與大臣商議讓他擔任公卿之位,但因遭到權貴詆毀,文帝不僅疏遠了他,還將其貶為長沙王太傅。B.文帝即位后奉行節儉,以此安定百姓,但當時出現了“民近戰國,皆背本趨末”的不良社會現象,基于這一背景賈誼提出了諫言。C.賈誼認為,棄農經商、食者眾多,奢靡之風漸長均為國之禍害。如果這兩大禍害公然盛行,無人制止,國家財產終將趨向枯竭。D.對于人們的憂慮不安以及販賣自己的爵級、孩子此類事情,皇上聽聞后并不感到震驚,賈誼借用反問的形式來強化自己的不解。(1)后歲余,賈生征見。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4分)(2)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4分)14.上疏勸諫是歷朝臣子的職守之一,賈誼多次對文帝進行諫言以推行自己的主張,請分別概括兩則材料中賈誼諫言主張成功的原因。(3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醉中感懷陸游早歲君王記姓名,只今憔悴客邊城。青衫猶是鶿行①舊,白發新從劍外生。古戍旌旗秋慘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壯心未許全消盡,醉聽檀槽②出塞聲。【注】①雞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樂器。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頷聯運用對比的手法,青衫依舊,白發新生,形象真切,飽含著詩人的無限感懷。C.尾聯說昔日壯心滿懷,如今報國無門,豪情早已蕩然無存,且于醉酒中消遣度日。D.全詩融景、事、情于一體,然章法井然,頸聯寫景在結構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16.這首詩與《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都有對早年歲月的觀照,但情感表達不盡相同,請結合兩首詩,談談它們所表達的情感的異同點。(6分)【高二語文試題第8頁(共8頁)】 "兩句提醒同學們要注意細節,防微杜漸。清醒的認知,又充分謳歌了志士為保衛家國而獻身的精神。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哪吒》系列影片將中國傳統神話與現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