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突破八:光學實驗探究【原卷版】_第1頁
專題突破八:光學實驗探究【原卷版】_第2頁
專題突破八:光學實驗探究【原卷版】_第3頁
專題突破八:光學實驗探究【原卷版】_第4頁
專題突破八:光學實驗探究【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TOC\o"1-1"\h\u一.光的反射定律的應用(共3小題) 1二.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共2小題) 2三.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共4小題) 3四.光的折射規律的應用(共2小題) 5五.探究光折射的特點(共5小題) 7六.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共8小題) 11一.光的反射定律的應用(共3小題)1.如圖所示,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裝置,其中ON是法線:(1)此實驗裝置叫作;(2)實驗時,當入射光線為AO時,反射光線為OB;當入射光線為CO時,反射光線為OD;當入射光線為EO時,反射光線為OF,從這一現象可初步說明: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3)當入射光線靠近法線時,反射光線法線(選填“靠近”或“遠離”)。(4)若把此裝置中的小門向后轉動一角度,則在門上(選填“能”或“不能”)看見反射光線,這一現象表明:。2.某同學探究光的反射規律,他在實驗中所使用的器材如圖所示。①實驗中,使用一塊小尺寸的(選填“玻璃板”或“平面鏡”)作為反射面。②實驗記錄的光路圖如圖所示,其中是法線。實驗時,當入射光線為AO時,反射光線為OB;當入射光線為CO時,反射光線為OD;當入射光線為EO時反射光線為OF,從這一現象可以發現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始終在法線的(選填“兩側”或“同一側”)。③按圖示光路示意圖,將每次實驗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度數填入表格中相應的空白處。實驗序號入射光線入射角(度)反射光線反射角(度)1AO50OB502CO40OD403EO20OF20以上數據分析后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光發生反射時。3.在“光的反射”學習過程中,老師讓同學們用牙簽模擬入射光和反射光的模擬作品,如圖所示,結合模擬作品老師提出兩個問題。模擬反射光、入射光的位置(模擬活動,請忽略入射點的位)問題①為什么牙簽只能模擬入射光和反射光的“位置”即光的傳播路徑,而不能模擬“光線”?問題②如何在原有的器材基礎上進行改進,以達到可以模擬“光線”的目的?針對這兩個問題,請表達你的觀點或建議。針對問題①寫出你的觀點;針對問題②寫出你的建議。二.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共2小題)4.如圖所示,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①實驗中應選用(填實驗器材)作為平面鏡,其目的是確定;②圖1中(選填“A”或“B”)為點燃的蠟燭。在實驗中應觀察比較像與物的大小,再分別測量像到鏡面與物到鏡面的,并進行比較。③若將光屏放在A的位置上,光屏上(選填“有”或“沒有”)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像(選填“實”或“虛”)。④如圖所示,蠟燭在A、B、C位置時,所成像的位置分別是A′、B'、C′,從圖中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是:5.如圖所示,是小明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情景:(1)小明在實驗中先在水平桌面上鋪一張白紙,紙上豎直放置一塊作為平面鏡。用其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其透明的特點,便于。(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點燃的蠟燭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蠟燭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填“點燃”或“未點燃”)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從玻璃板前(選填“相同”或“不同”)位置看去它好像點燃了似的。(3)若在實驗中無論怎樣移動蠟燭B,也無法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4)移去蠟燭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蠟燭A的像。(5)此實驗應在(填“較暗”或“較亮”)環境進行。三.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共4小題)6.如圖所示為某小組同學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①選擇(選填“較厚”或“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放置于水平桌面上,并將其放置,雖然成像不如平面鏡清晰,但卻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確定。②點燃A蠟燭,小心地移動另一支的蠟燭B,直到與A蠟燭的像為止。實驗中,要比較像與物的、像與物到鏡面的以及物像連線與鏡面的夾角關系。③某小組同學實驗時發現蠟燭A在平面鏡中的像不清晰,為此小組同學提出了幾種解決方案。方案一:將實驗搬至較暗或較亮的環境中,通過實驗發現(選填“較暗”或“較亮”)的環境可以使看到的像更清晰。方案二:將蠟燭B也點燃,用來增加像的亮度,通過實驗發現這樣做(選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④為證實上述有關成像特點是否可靠,你認為應采取下列哪一項操作?A.保持A、B兩支蠟燭的位置不變,多次改變玻璃板的位置進行觀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變,多次改變A蠟燭的位置進行實驗。7.如圖,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1)作為平面鏡M的是,另外還有兩支蠟燭、白紙、火柴和。(2)為了便于測量及減小誤差,必須保證M(選填“水平”、“豎直”或“傾斜”)放置;(3)在M前面放一支點燃的燭,然后把另一支(選填“點燃”或“未點燃”)的蠟燭放到M后面,并移動使之看上去好像點燃了,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4)移去M后面的蠟燭,并在該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選填“能”或“不能”)呈現M前面蠟燭的像,此現象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5)為證實上述有關成像特點是否可靠,你認為應采取下列哪一項操作?。①保持A、B兩支蠟燭的位置不變,多次改變玻璃板的位置進行觀察②保持玻璃板位置不變,多次改變A蠟燭的位置,進行與上述(3)相同的操作8.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某同學填寫實驗報告(部分)如下,請完成空格處內容填寫。實驗目的: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器材:白紙,兩支相同的蠟燭,火柴,玻璃板,刻度尺,筆實驗步驟:①在桌面鋪一張白紙,將玻璃板放置。②在玻璃板前方放一支的蠟燭A,另取一支與蠟燭A相同的蠟燭B。③實驗中,移動蠟燭B,直到從玻璃板前看上去,它好像也點燃似的。④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記錄像與物的位置……(1)實驗過程中,若在玻璃板后面擋一張黑紙,從玻璃板前看到點燃的蠟燭的像;用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的位置,光屏上看到蠟燭的像(均選填“能”或“不能”),說明平面鏡成的是。(2)實驗結束后,某同學提出實驗過程中只要有一組即可,該觀點是(選填“正確”或“錯誤”),理由是。9.如圖所示,某小組同學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1)該實驗中用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主要是為了便于找到。(2)在觀察蠟燭A的像時,眼睛應在(選填“A”或“B”)一側通過平面鏡去觀察像,發現像是立的(選填“正”或“倒”)。(3)為了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實驗中選取的A、B兩支蠟燭應(選填“相同”或“不同”),蠟燭(選填“A”或“B”)是點燃的。(4)實驗中,若用一張黑紙完全遮住像一側的平面鏡,將(選填“能”或“不能”)繼續在平面鏡中觀察到蠟燭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像(選填“虛”或“實”)。四.光的折射規律的應用(共2小題)10.小明在學了光的折射后,想知道光進入不同介質時,彎曲程度是否相同(折射角是否相等),如不同,彎曲程度跟什么因素有關?老師幫他設計了下面的實驗:用一厚玻璃缸盛一定量的水,讓一激光手電筒射出的光束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從水中進入玻璃,再次進入空氣中,其光路如圖所示.小明上網查出一些介質的其他參數如下表。物質密度/(kg/m3)光速/(m/s)空氣1.293.0×108水1.0×1032.25×108玻璃2.0×108植物油0.8×103(1)分析光路圖(a)可得出結論:。(2)分析表中數據猜想玻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填“大”或“小”)。(3)分析光路圖(a)和表中數據可得出折射角變化的規律:。(4)你認為光在植物油中傳播的速度比在水中的傳播速度(填“大”或“小”)。(5)現代醫學治療中常用超聲波擊碎人體內的結石,當超聲波斜射入人體時,能發生類似光一樣的折射。如圖(b)所示,超聲波進入人體擊碎結石時,入射點應在O點的側。(選填:“左”或“右”)11.為了探究光從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小李同學利用激光筆、玻璃、水、量角器等進行實驗探究。他先讓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分別測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記錄在表一中。然后他又讓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中,重復上述實驗,將數據記錄在表二中。表一:光從水斜射入空氣中實驗序號入射角(度)折射角(度)1101322027330424405954570650無折射表二:光從玻璃斜射空氣中實驗序號入射角(度)折射角(度)7101582031930491040761145無折射1250無折射①分析比較表一或表二的第2列和第3列,可以得到的初步結論是:光從其他介質斜射到空氣時,折射角(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②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5或7﹣10中折射角隨入射角的變化關系,可以得到的初步結論是:光從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③分析比較表一和表二中的數據可知:當入射角相同時,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的折射角(選填“大于”、“小于”、“等于”)光從玻璃斜射到空氣的折射角。因此,光從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的大小還跟有關;④從表一、表二數據中,他發現光從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氣時,當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有折射光線。如果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中,折射光線恰好消失時的入射角為a,為了得到a的大小,應該在入射角為的范圍內繼續實驗。五.探究光折射的特點(共5小題)12.在探究光的折射規律實驗中,某小組同學將光分別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記錄了如下數據。請分析表中的數據,可以得出:空氣中的入射角i0°30°45°60°水中的折射角r0°22°32°40°玻璃中的折射角β0°17°24°30°(1)當光從一種介質垂直射入到另一種介質時,光的傳播方向(選填“不變”或“改變”)。(2)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時,入射角增大,折射角(選填“增大”或“減小”),且折射角入射角。由此可猜想,光從空氣斜射入其他介質時,折射角(選填“可能”或“不可能”)達到90°。(3)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則可猜想:光從水斜射入空氣中時,入射角為32°,折射角應為°。(4)從表中數據中還能得出:不同介質對光的折射本領是不同的。可猜想:當光從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時,折射角入射角。13.某小組同學在研究光的折射規律時,記錄的實驗數據如表所示:序號傳播路徑入射角折射角序號傳播路徑入射角折射角1空氣到水30°20°6空氣到玻璃30°18°245°30°745°25°360°45°860°38°4水到空氣20°30°9玻璃到空氣25°45°530°45°1038°60°請仔細觀察并分析上表的實驗數據,歸納實驗結論。①分析實驗序號1、2或3(或6、7或8)可以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②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2和3(或6、7和8)中折射角隨入射角的變化關系,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光從空氣斜射入其它介質時,。③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2或3(或6、7或8)中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④分析實驗序號1與4或2與5或8與10中的數據,可以發現。14.某小組探究光的折射規律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關系,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實驗。讓激光以不同的入射角分別從空氣斜射入玻璃和水,觀察光線偏折的方向,測量入射角大小及對應的折射角大小,記錄在表格中。表一:當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入射角折射角角度大小比較23°15°折射角小于入射角36°23°折射角小于入射角51°31°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表二:當光空氣斜射入水入射角折射角角度大小比較23°18°折射角小于入射角36°27°折射角小于入射角51°37°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可得到初步結論:①當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或水時,折射角入射角。(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②當入射光線逐漸遠離法線時,入射角,折射角。(均選填“增大”或“減小”)③(選填“玻璃”或“水”)對光的折射本領強。15.某小組同學探究光的折射規律,他們分別測量并記錄了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和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時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實驗數據如表一、表二所示。表一: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中實驗序號入射角(度)折射角(度)1201323019340254503156035表二: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中實驗序號入射角(度)折射角(度)61320719308254092845103355①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5可得:當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時,折射角入射角;分析比較實驗序號6~10可得:當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時,折射角入射角。(均選填“大于”或“小于”)②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與6或2與7或3與8可得:當。③他們增大入射角繼續研究,表三為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時的實驗數據,表四中的入射角為當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時擬進行實驗的數據。表三: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中實驗序號入射角(度)折射角(度)116537127039138041148942表四: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中實驗序號入射角(度)折射角(度)1540165017601870小王分析了表三的數據,結合之前得到的實驗結論,認為表四中實驗序號中擬定的入射角會找不到折射光線,理由是。16.小杰同學探究光從空氣射入不同介質發生折射時的一些規律,他將一束光從空氣射入水中發生折射的實驗數據記錄于下表:實驗序號12345入射角i10°20°30°40°50°折射角r7.9°15.4°21.5°26.3°33.5°(1)分析實驗序號1(或2或3或4或5)中折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得出初步結論是:;(2)分析實驗序號1與2與3與4與5中折射角與入射角的變化關系,得出初步結論是:;(3)該同學在得出以上結論后想要繼續研究光在其他透明介質的分界面折射時有什么規律。表中是光在幾種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如圖1是光在這幾種介質中發生折射的光路:介質水玻璃冰空氣酒精光速(m/s)2.25×1082.0×1082.30×1083.0×1082.2×108①綜合分析表中的數據和圖1中的光路圖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當光從傳播速度大的介質斜射入傳播速度小的介質中時,折射角入射角。(選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②如圖2所示,根據上述結論,光從玻璃斜射向酒精后經過了點A,那么激光光源的入射點應在。(選填“O點左側”或“O點處”或“O點右側”)六.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共8小題)17.在焦距為5厘米、10厘米或15厘米的凸透鏡中選擇一個置于光具座的B點處,如圖所示。在光具座上將蠟燭、光屏分別置于透鏡兩側,調整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與燭焰的中心在高度,為了使燭焰的像能成在光屏。將蠟燭置于A點,在CD間移動光屏時,可看到一個清晰的像,則實驗所用透鏡的焦距可能是厘米。保持蠟燭與光屏的位置不變,為了得到另一種性質的像。可將凸透鏡向移動(選填“左”或“右”)。18.某小組同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中,為了研究物距變化時,像距變化的情況,他們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為10厘米的凸透鏡,按表中的物距u依次進行實驗,每次都使光屏上燭焰的像最清晰,并將相應的像距ν記錄在表一中。為了進一步探究像距ν變化與物距u變化之間的關系,他們分別對實驗序號前四次和后四次實驗進行適量的運算,并將結果分別記錄在表二中。表一:f=10厘米實驗序號u(厘米)。ν(厘米)112.060.0214.035.0316.026.7418.022.5520.018.3622.017.2724.016.3826.015.6表二:f=10厘米序號u2﹣u1(厘米)v1﹣v2(厘米)12.025.022.08.332.04.242.01.152.00.962.00.7①分析比較表一中實驗序號1與2與3與4數據中的物距u、像距ν與焦距f二倍焦距2f大小關系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同一凸透鏡,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時,。②分析比較表一中實驗序號數據中的物距u、像距ν與焦距f、二倍焦距2f大小關系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同一凸透鏡,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時,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③請進一步綜合分析比較表一和經運算后得到表二中的數據,物距u變化時,像距v的變化情況及相關條件,并歸納得出結論。(a)分析比較表二中序號1與2與3,可以初步得出:同一凸透鏡,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時,;(b)分析比較表二中序號4與5與6,可以初步得出:同一凸透鏡,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時,。19.小安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時,有焦距分別為25厘米、12厘米、10厘米和8厘米的四個凸透鏡。他選取其中一個固定在光具座上50厘米刻度處,如圖所示。(1)將點燃的蠟燭放置在光具座上20厘米刻度線處,移動光屏到70厘米刻度線處,蠟燭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時物距為厘米,像比物體(選填“大”或“小”),所用透鏡焦距的大小是厘米。(2)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像,以下操作可行的有。(選填編號)A.保持蠟燭和光屏位置不變,將透鏡向左移動B.保持透鏡和光屏位置不變,更換焦距為8厘米的透鏡并向右移動蠟燭C.保持透鏡和蠟燭位置不變,更換焦距為25厘米的透鏡并向右移動光屏20.小紅通過實驗探究得到凸透鏡成實像的規律,進一步處理數據,她計算了部分成實像情況中的“發光物體與光屏之間的距離L”,并將其(即“物屏距離L”)添加在下表的最后一列中。凸透鏡的焦距f為10厘米實驗序號物距u(厘米)像距v(厘米)成像情況物屏距離L(厘米)13514縮小4923015縮小4532020等大4041530放大4551435放大4961260放大72①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6的數據中物屏距離L隨物距u的變化關系及相關條件,可得出的初步結論:同一凸透鏡成實像時,。②小紅進一步分析比較表中的“物屏距離L”和“成像情況”并進行了相關思考。(a)分析比較實驗序號的數據中物屏距離L相等時的成像情況。可得出的初步結論:在成實像的情況下,物屏距離L確定后,移動凸透鏡,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縮小的像。(b)小紅認為:“物屏距離L”在一定條件時,移動凸透鏡,但光屏上只能成一次像。你是否認同該觀點?若認同,寫出該條件:若不認同,寫出理由。。③小紅在綜合思考后,認為:“物屏距離L”只有滿足一定條件時,移動凸透鏡。才能在光屏上成像。于是,她除了用現有的凸透鏡進行實驗外,還換用了其它凸透鏡進行研究。若換用焦距為15厘米的凸透鏡進行研究請你綜合表中數據、現象和凸透鏡成實像的規律,分別預設兩個“物屏距離L”的值L1、L2,要求:當發光物體與光屏之間的距離為L1時,移動凸透鏡,能在光屏上成兩次像。L1為。當發光物體與光屏之間的距離為L2時,移動凸透鏡,不能在光屏上成像。L2為,21.小王用凸透鏡、蠟燭、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桌上現有A、B兩個凸透鏡,其中凸透鏡A的焦距為50cm,凸透鏡B的焦距為10cm。光具座上標尺的刻度范圍如圖所示。①小王想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應選用(選填“A”或“B”)凸透鏡。②實驗時首先要使燭焰的中心、凸透鏡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③小王在圖的光具座上,不斷改變蠟燭與透鏡間的距離,并移動光屏進行實驗,所獲得的實驗數據如右表所示。分析實驗數據可知:實驗次序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u/cm光屏上像到凸透鏡的距離v/cm光屏上像的大小16012縮小23015縮小32020等大41530放大51260放大從實驗序號可以看出,當成實像時,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越短,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大;同一凸透鏡,成實像時,像距v隨物距u的增大而;當物距等于焦距時,凸透鏡成等大的實像。④有些同學認為小王的實驗過程不夠全面,提出了多種看法。其中甲同學認為他只記錄了像的大小,沒有記錄像的正倒,所以他的記錄不夠全面;乙同學認為他只通過一塊凸透鏡成像的情況,要得出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欠普遍性;丙同學認為他只研究凸透鏡成實像的情況,沒有研究凸透鏡成虛像的情況,欠完整。你認為這些看法正確的是(可填“甲”、“乙”、“丙”)。22.如圖甲所示,一束平行光經過一個凸透鏡,調節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小明用此凸透鏡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并用蠟燭作光源,實驗裝置如圖乙所示。(1)該凸透鏡的焦距為厘米;(2)實驗前,要調整凸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與燭焰中心大致在上;(3)當蠟燭、凸透鏡和光屏位于圖乙中刻度對應的位置時,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的像,該像是一個倒立、(選填“放大”或“縮小”)的(選填“虛”或“實”)像,此時所成的像與(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所成的像性質相同。若拿一張黑紙,把凸透鏡遮去一半,則光屏上的像(選填字母)。A、像變不完整,只有原來的一半B、像還是完整的像,且跟原來沒什么區別C、像還是完整的像,但比原來要暗一些(4)保持凸透鏡位置不變,將圖乙中的蠟燭移至44厘米刻度線處,則移動透鏡右側光屏,在光屏上(選填“能”或“不能”)找到像,因為此時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