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2專題6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專題整合提升教學案人民版_第1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2專題6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專題整合提升教學案人民版_第2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2專題6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專題整合提升教學案人民版_第3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2專題6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專題整合提升教學案人民版_第4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模塊2專題6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專題整合提升教學案人民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專題6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一、中國古代經濟的基本特點1.農耕模式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織為主要生產模式,以個體農戶為基本生產單位,實行精耕細作。2.土地制度地主土地全部制、小農土地全部制、封建國家土地全部制等多種形式并存。3.工商業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等多種經營模式并存,其中以家庭手工業最為普遍。工商業作為農業經濟的補充而存在,但在農耕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條件下,工商業的發展曾出現長期領先世界的歷史發展階段。4.經濟重心經驗了由西向東、從北到南的轉移過程,中國社會經濟的空間格局不斷改變。5.經濟思想農本商末是中國古代長期奉行的經濟思想,在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背景下,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思想,沖擊了重農抑商思想。6.經濟結構明朝中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封建經濟母體內孕育出了資本主義萌芽。7.經濟政策中國古代政府大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明清時期還實施了“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了工商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針對訓練]1.宋代范成大有詩云: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該詩描繪了中國古代經濟()A.男耕女織的生產形式 B.精耕細作的特點C.注意人與自然的和諧 D.人們生活美滿華蜜A[材料“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體現了古代中國小農經濟男耕女織的生產形式,故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小農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特點,并沒有提到精耕細作的特點,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小農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特點,并沒有提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故C項錯誤;小農經濟之下,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人們辛勤勞作只能維持溫飽,并不能說明人們生活美滿華蜜,故D項錯誤。]二、影響中國農耕經濟向近代化轉型的因素1.制度性因素(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國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戰國時期,各國通過變法廢除了井田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貫穿封建社會的始終,持續了兩千多年,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經濟基礎。(2)土地私有制的負面影響:土地私有制必定導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現象使得古代中國的農耕經濟始終在低水平的狀態下運行,很難實現社會財寶的積累,無法使財寶轉化為商業資本。2.政策性因素(1)重農抑商政策:重農抑商政策產生于戰國時期,其目的在于激勵農耕經濟的發展,以促進國家財寶的積累,服務于當時兼并斗爭的須要。后來為歷代王朝所沿用,成為古代中國的基本國策。(2)“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這兩種政策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日漸脫離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拓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動工業化的契機。3.經濟結構因素古代中國經濟是以小農經濟為核心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主要特點是封閉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場的發育。個體小農的生產主要是滿意自我消費和繳納賦稅。由于賦稅沉重,小農經濟無法實現量的積累,也無法實現農業經濟的商品化。4.思想觀念因素自戰國以來,古代中國以“農本”為立國思想,歷代統治者始終對工商業實行壓制政策,導致民間資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來經營工商業。[針對訓練]2.(2024·廊坊聯考)1782年,廣州確立公行制度。公行對官府負有承保和繳納外洋船貨稅餉、規禮、傳達官府政令、代遞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員等義務,在清政府與外商交涉中起中間人作用。它享有對外貿易特權,全部進出口商貨都要經它買賣,初為牙行性質,后也自營買賣。由此可知公行()A.阻斷了古代中外經濟貿易B.具有自由資本主義色調C.體現了閉關鎖國的經濟政策D.是一種官營手工業形式C[依據材料可知,公行權限很大,并享有外貿特權,“全部進出口商貨都要經它買賣”,并且可以“自營買賣”,這反映出公行具有壟斷外貿和限制對外貿易的特點,結合所學學問和地點“廣州”可知,公行體現了閉關鎖國的經濟政策,故選C項;公行只是將對外貿易權置于官府限制之下,并非完全禁止中外經濟貿易,故解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出雇傭關系,故解除B項;公行是官府管理下的商業形式,故解除D項。]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緣由及表現1.緣由(1)客觀環境:統一穩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的發展供應了必要的客觀環境。(2)政治條件:前代農夫斗爭推動后繼王朝調整統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連續性。歷代統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土地政策、賦稅政策。(3)科技條件: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歷法的進步、科技著作的頒布、外國先進技術的引入等,成為經濟復原發展的科技條件。(4)國內外經濟溝通:國內各民族、各地區間的溝通、相互學習,中外交往的加強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5)群眾條件:廣袤人民的辛勤勞動,創建了大量的物質財寶。2.表現(1)農業生產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進步、農作物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等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農耕文明長期居于世界先進水平。(2)手工業生產的發展:中國古代手工業享譽世界,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都得到發展,而且在紡織、冶金、陶瓷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3)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古代商業不斷發展,商品經濟發達;對外貿易也得到發展。[針對訓練]3.(2024·綿陽一模)有學者認為,隨著唐宋時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潰,在“農村—農村市場—半農村城市—中小城市產生”的反復過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內的城市經濟網日益稠密,使農村經濟呈現依存于市場的趨向。這說明,唐宋時期城市經濟的變遷()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經濟化B.使商品生產規??涨皵U大C.帶動了社會經濟的商品化D.使農村經濟實現了商品化C[材料“使農村經濟呈現依存于市場的趨向”,說明在城市經濟網的引領下,農村經濟的發展方向也越來越接近市場,因此商品化是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故C項正確;唐宋時期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加,但不是“完全經濟化”,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發展,不是商品生產規模的擴大,故B項錯誤;材料只是說明白城市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商品化,并不是說農村經濟實現了商品化,農村仍以自然經濟為主,故D項錯誤。]近代前夜中西方對比項目中國西方政治君主專制日益強化,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英、美、法爆發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代議制在少數國家建立經濟封建經濟接著發展,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西方資本主義產生并逐步發展,英美等國相繼完成向工業資本主義的轉變。國際貿易日益擴大,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雛形出現思想理學占據統治地位,出現早期民主思想,傳統儒學受到批判出現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三次思想解放運動,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文化呈現文學藝術繁盛、科技停滯的雙重時代特征以天文學革命為開端的近代自然科學興起對外推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起先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爭起先了早期殖民擴張,為資本主義發展進行原始積累,并開拓海外市場;英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針對訓練]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諸藩志》卷上列舉了15處(涉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商人前往貿易時所販售商品,瓷器在全部15處皆有銷售,絲織品為12處,僅居其后,其次是金、酒、銀、鐵、米、糖、漆器,香藥商品除檀香為3處外都為1—2處。宋朝允許本國商人出海貿易,包恢在《敝帚稿略》卷一中稱:“販海之商無非豪富之民,江淮閩浙到處有之?!彼未缙谥袊矏墼隈R六甲海峽與印度商人交易,后期中國船也樂意到印度的港口與阿拉伯人交易。13世紀及此前很長時期,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已形成三個有連鎖關系的海上貿易圈(同時也是地理區域和文化區域),在這個貿易體系中,南海地區是最重要的中心,其中的中國是推動貿易發展最主要的力氣,東南亞是聯系這一區域貿易的最重要樞紐,因此我們可以稱這一貿易體系為南海貿易體系?!幾渣S純艷《論宋代南海貿易體系的形成》材料二據統計,在1721年至1740年,英國人用來購買中國貨物的貨款,94.9%是以金銀幣償付沖抵,真正以貨易貨的份額很小。入華白銀的最大來源地是美洲,秘魯和墨西哥兩地的銀產量在16世紀時占世界產銀總量的73%,17世紀占87.1%,18世紀占89.5%。到18世紀末,長期的過度開采使美洲銀礦日漸枯竭。183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駐華委員會發覺:“廣州銀元奇缺,這是近幾年來從中國運出白銀而又沒有相應銀元流入這個國家的必定結果……”因為拿不出較多白銀來和中國進行交換,到19世紀20年頭,幾乎全部從前與中國有傳統貿易的歐洲大陸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普魯士、瑞士、瑞典等)都淡出了中國市場?!幾怨l東《印度棉花:鴉片斗爭之前外域原料的規模化入華》(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南海貿易體系”的形成緣由和特征。(2)依據材料一、二,指出18世紀末19世紀初“南海貿易體系”的發展狀況,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上述狀況出現的緣由。[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緣由”,依據材料一“《諸藩志》卷上列舉了15處(涉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商人前往貿易時所販售商品”“瓷器在全部15處皆有銷售,絲織品為12處……香藥商品除檀香為3處外都為1~2處”“宋朝允許本國商人出海貿易”“其中的中國是推動貿易發展最主要的力氣”等信息并結合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經濟重心南移、造船技術進步等史實回答即可;其次小問“特征”,從中國的主導地位、商品結構、主要貿易力氣、市場等角度分析。第(2)問,第一小問“狀況”,依據材料“幾乎全部從前與中國有傳統貿易的歐洲大陸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普魯士、瑞士、瑞典等)都淡出了中國市場”概括得出;其次小問“緣由”,從中外兩方面分析,中國方面可從國力下降、對外政策方面回答,外國方面可從新航路開拓、美洲銀礦日漸枯竭、工業革命角度總結。[答案](1)緣由:漢唐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唐宋時期農耕經濟的旺盛;經濟重心逐步南移;航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統治者重視發展海外貿易;沿海居民以海為生,主動發展海外貿易;南海諸國相對落后,情愿與中國進行經濟文化溝通。特征:貿易體系以中國為主導;商品結構以中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