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5:《生于憂患》-2024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通關訓練(解析版)_第1頁
專題15:《生于憂患》-2024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通關訓練(解析版)_第2頁
專題15:《生于憂患》-2024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通關訓練(解析版)_第3頁
專題15:《生于憂患》-2024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通關訓練(解析版)_第4頁
專題15:《生于憂患》-2024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通關訓練(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5:《生于憂患》

2024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通關訓練

(2023?浙江?模擬預測)閱讀文言文,完成各題。

舜發于破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愉。入則無法家挪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I)舜發于螂聲之中(2)室本其身_______________

(3)衡于慮_______________(4)而后臉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B.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C.曾益其所不能D.人則無法家拂士

3.用現代漢語翻譯義中的畫線句。

4.唐代名臣魏征認為:帝王心懷憂危,就能任賢受諫;心懷安樂,就會危及國家。這印證了本文的中心

論點:V

5.《格言聯嘿》中有一聯:“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禍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慮而

后作''一句表達的是上聯的意思還是下聯的意思?請用自己的話做簡單說明。

【答案】1.田地財資缺乏同“橫”,梗塞、不順了解、明白2.A3.(一個

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

往往就容易滅亡。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5.是下聯的意思。微禍給人帶來內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

塞,但能讓人奮起有所作為,這正是“福人”之處。

【解析】1.此題考查文言詞語的解釋。解釋詞語要注意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等現象。

(I)句意:舜在田野中被任用。聯畝:田地。

(2)句意:使他身處貧困之中。空乏:財資缺乏。

(3)句意:思慮阻塞。衡:同“橫”,梗塞、不順。

(4)句意:才能被人們了解。嗡:了解、明白。

2.此題考查通假字。

A.句意: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無通假字:

B.句意: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衡:同“橫、',梗塞、不順;

C.句意:不斷增長他的才干。曾:同“增”,增加:

D.句意:內部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拂:同“弼”,輔佐;

故選A。

3.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答題時先要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譯,再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進

行調整,做到文從字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有:

入:指在國內: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輔佐;Hi:指在國外;敵國: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

恒:往往;亡:滅亡。

4.此題考查內容理解。

唐代名臣魏征認為:帝王心懷憂危,就能任賢受諫;心懷安樂,就會危及國家。意思是自古以來的帝王,

在憂患危難時,就會任用賢能接受勸諫,而一旦到了環境安樂的時候,就必定會寬松懈怠,使勸諫的人戰

戰蛻兢,心懷恐懼,這樣日月交替,直至滅亡。這就印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此題考查內容理解與概括。

“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禍警之”意思是:天要使一個人遭禍,必先給他一點小小的

好處使他輕信;天要使一個人受福,必先給他一點小小的禍患使他有所警惕。“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意思

是: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即微禍給人帶來內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讓人奮起

有所作為,這正是“福人”之處。所以和下聯表達的意思一致。

【點睛】參考譯文:

舜在田野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出

來進而得到任用,孫叔敖從隱居的海濱被召用為相,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被贖出而成為大夫。所以上天將要

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

中,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表

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

賢士,外部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了解這一切之后,就會明白常處

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牛.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2023?廣東?統考模擬預測)閱讀文言文,完成各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6.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舜國于映畝之中

②人恒過_______________

③衡于慮________________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8.下列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列舉古代圣君賢臣起于微賤的事例,得出觀點——成大業之人都要吃大苦,這樣才能鍛煉

意志,增長才干。

B.第二段先談個人成才后論國,先論“生于憂患”,再論"死于安樂

C.本文善用排比,既有不可擋的氣勢,也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D.本文前半部分側重從主觀因素進行分析?、后半部分則側重于從客觀因素進行分析

【答案】6.被選拔(被任用、被選舉);犯過錯(動詞:犯錯、犯錯誤);通“橫”,堵塞7.①

用來(用這些方法來,通過這來:以此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增加他所缺少的能力。

②這樣以后才知道,因為憂患得以生存,因為沉迷安樂而衰亡。8.D

【解析】6.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①句意: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發:被選拔(被任用、被選舉)。

②句意:一個人常常犯錯。過:犯過錯(動詞:犯錯、犯錯誤)。

③句意:思慮阻塞。衡:通“橫”,堵塞。

7.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

①所以,用來;忍,使……堅忍;曾,增加。

②然,這樣;知,懂得;于,在.

8.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D.本文前半部分側重分析客觀因素,后半部分側重分析主觀因素。

故選Do

【點睛】參考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

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敬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I口I來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

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

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

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芻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被消滅。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

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2023?吉林?吉林省第二實驗學校校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群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上,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奧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9.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管夷吾舉于士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B.百里奚舉于市愿為市鞍馬

C.增益其所不能香遠益清

D.降大任于是人是亦不可以己乎

10.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本文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與《魚我所欲也》相同。

B.文章開篇列舉的六位圣賢共同特點是出身卑微,歷經磨難,成就大業。

C.文章從個人成才和國家治理兩方面展開論述,一詳一略。

D.文章采用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等方法,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

11借鑒本文的觀點,說說我們應當怎樣面對逆境與順境。

【答案】9.D10.A11.孟子認為“生于憂患”,我們應在逆境中磨練自己,堅韌性情,增長才干;

孟子還提醒我們“死于安樂”,面對順境,我們應該提高警惕,居安思危,心存憂患意識,避免消磨了意志

導致禍患的來臨。

【解析】9.考查對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的理解。

A.士:獄官/將士:

B.市;市井/買;

C.益:增力口/更加;

D.是:都是“代詞,這”;

故選D。

10.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A.本文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是文末歸納出中心論點:《魚我所欲也》是在文章的開頭以“魚”和“熊掌”設喻類

比,提出中心論點的。

故選A“

11.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本文中孟子的觀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就是說:人因有憂患意識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樂卻

足以而使人敗亡。在人生的旅途讓,長期處于逆境的人,由于看不到光明的前程,比較容易產生氣餒的情

緒,然而,逆境同時也是磨煉人們意志的極好機會。一個人如果能在逆境中堅守自己的信念,坦然面對眼

前的黑暗,鍥而不舍,最終必然可以走向成功。相反,如果過度貪圖安逸的心態也足以葬送?個原本有希

望走向成功的生命。因此,面對逆境要堅守自己的信念,為理解不懈地努力奮斗;面對順境,我們應該居

安思危,要有憂患意識。據此理解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點睛】參考譯文:

舜是從農耕的田野中被發現的,傅說是從泥水匠中被選拔出來的,膠鬲是從他鹽販子人中被選拔出來

的,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出來并加以任用的,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提拔上來的,百里奚是從集奴隸市

場被贖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將要降臨重大責任在這個人身上,?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

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而體膚消瘦,使他缺乏錢財、受貧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順,做事錯亂,用這些來使

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增長他過去所沒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會改正;心意困惑,思慮堵塞,然后才能奮發;(心緒)顯露在臉色上,

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如果沒有執法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上,國外沒有與

之相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以后可以知道,憂慮患害使人發展,安逸享

樂使人滅亡。

(2023?黑龍江哈爾濱?統考三模)閱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回答下面小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舜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涉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I)舉:(2)拂:

1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I)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14.從選文內容來看,作者認為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分別是什么?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的國內外條件分

別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分別簡要回答。

【答案】12.(1)選拔、任用(2)違背13.(1)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

堅忍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C

(2)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14.孟子認為造就人才的客觀因素是艱苦環

境為磨煉,主觀因素是思想斗爭的折磨。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的國內條件是國內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

輔佐君王的賢士:國外條件是國外要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

【解析】12.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可結合句意推斷詞義。

(I)“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句意: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舉:選拔、任用;

(2)“行拂亂其所為“句意: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拂:違背。

13.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做該題時,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順暢。注意重點

字詞以及常見句式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I)句注意重點字詞”所以(用來),動(使……驚動),忍(使……堅忍),曾益(增加)”要理解正確;

(2)句注意重點字詞”征(表現〕,于(在),發(流露),聲(言談),喻(了解,明白)要理解正確。

14.本題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內容,

結合“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孟子認為造就人才的客觀因素是:通過各種困難的逆境來磨練自身的品格

意志,增長自身的才能;

結合“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可知,子認為造就人才的

主觀因素是:知錯能改,有困惑能思慮出解決辦法,并付諸實施;

結合“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知,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在國內要有堅守法度的

大生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要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

【點睛】參考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

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

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原來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

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

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

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

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久乞力猩升停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廣西貴港?統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

宋昭公出亡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②嘆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發政舉事,無不曰:'吾君圣者!

侍卸③數百人,被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國

家失社稷者,諂諛者眾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國。

(節選自《新序》)

[注釋]:①鄱:邊境。②喟然:嘆氣的樣子。③侍御:侍奉君王的人,這里指侍從妃子。

15.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發政舉事

B.被服以立以我酌油知之

C.故宋昭公亡頂能悟溫故呵知新

D.孫叔敖舉于海所惡有甚干死者

16.下面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開篇列舉的歷史事實與后面的議論相輔相成,意在論述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重要性。

B.孟子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體現了他不僅重視客觀因素對人的影響,也重視主觀

因素。

C.本文從個人和國家兩個角度,論述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結構緊湊,論證嚴密,具有說

服力。

D.本文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用排比,有一種無可辯駁的氣勢,增強了說服力,體現

出孟子的雄辯風格。

17.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I)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

18.有人認為,國歌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歌詞應該改動,因為現在中國國力強大,最危險

的時候已經過去了。請結合【甲】文談談你的看法。

19.國之興衰,事關社稷。請你結合【甲】【乙】兩文,概括宋昭公“離國家失社稷”的原因,并且用一句名

言警句來警示后來人。

【答案】15.C16.A17.(I)(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

增加(增長)他的才干。

(2)朝內朝外都不能使我聽到我的過失,因此到了這個地步!18.我認為不應該改動。雖然我們國

家現在國力強大,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停滯不前,而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古

訓,積極進取。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永遠繁榮昌盛,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19.“諂諛者眾”;“無

法家拂士”。名言警句示例:①兼聽則明,偏信則暗。②前事不忘,后事之師。③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解析】15.本題考杳一詞多義c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要注意積累詞語的不同用法,最

后結合句意理解詞語的不同用法,

A.選拔,任用/做;

B.相當于“而”,表修飾/憑借;

C.溝為連詞,表順承;

D.在/比。

故選Co

16.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要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把握主旨,聯系實際,根據題

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判斷即可。

A.有誤,開篇列舉的歷史事實與后面的議論相輔相成,意在論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成就的;

故選Ao

17.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詞語:

(I)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使……堅韌。曾,同增,增加。

(2)內外,朝內朝外。聞,使……聽到。過,過錯。是以,因此。

18.本題考查結合實際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既要埋解文章內容,乂要認清現實,兩者結合起來分析即可。

首先明確觀點“不應該改動甲文的中心論點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意思是憂慮禍患能激勵

人(或國家)奮發促使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則會使人(或國家)萎靡死亡。即無論什么時候,人(或國

家)都要有憂患意識,要時時警惕,才能杜絕禍患。所以,雖然現在中國國力強大,也不能完全放松,一

定要居安思危,時刻警醒,不斷鞭策自己這樣才能越來越強盛。

19.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列舉名言警句。要在理解文聾內容的基礎上,把握主旨,聯系實際,根

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概括即可。

由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概括出“無法家拂士

由乙文“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國家失社稷者,諂諛者眾也”可概括出“諂諛者眾

名言警句示例:①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點睛】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運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

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集市里贖買回來并被

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

之苦,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通過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

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才干。

人常常犯錯,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奮起;心緒顯露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

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在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

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樣,就知道憂愁禍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

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乙】宋昭公國亡后出逃,到達了鄰國,感慨說道:“我知道亡國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

政做事,沒有一個不說:‘我們君主圣明!’侍從妃子數百人,披著衣服站立,沒有一個不說:‘我們君王長

得英俊!’朝內朝外都聽不到說我的過錯,因此到了這個地步!”(在宋君看來),做君王的之所以高開國家

失掉社稷,是因為說諂媚話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亡了國家后才能夠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國家。

(2023.遼寧葫蘆島.統考一模)閱讀選文,完成.卜.面小題。

【甲】

舜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排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

【乙】

魯人燒積澤久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②。哀公懼,自將眾趣以救火。左右無人,盡逐獸而火不教,乃召

問仲尼。仲尼日:“夫逐尊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以無教也。”哀公日:“善。”仲尼

日:“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于人。請徒行罰。”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

令日:“不救火者比降北④之罪。”逐獸者比人禁⑤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選自《韓非子》)

【注釋】①積澤:草木叢生的沼澤。②國:都城。③趣:同“促”,督促,④降北:投降敗北。⑤禁:禁區。

20,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舜卷于吠畝之中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B.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自將眾趣救火

C.盡逐售地火不救人不知皿不慍

D.△則無法家拂士逐獸者比△禁之罪

21.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于人。

22.請用給下面句子斷句。(斷兩處)

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

23.閱讀語段,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乙】文的事件。

24.兩文同樣講到治國問題,【甲】文孟子主張治國要,【乙1文孔子建議當權者要。

【答案】20,C21.①(通過這些)來讓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加他的才

干,

②(假如)救火的人都要給予獎賞,那么國庫財產(國家財力)都不夠用來獎賞他們。22.天北風

/火南倚/恐燒國。23.孔子獻計救火。24.有憂患意識;賞罰得當(賞罰分明)。

【解析】20.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不同,被選舉/動詞,出發:

B.不同,副詞,將要/動詞,率領;

C.相同,連詞,表轉折,但、去[);

D.不同,狀語,在國內/動詞,進入;

故選C。

21.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

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

(I)句重點詞語: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忍:形容

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2)句重點詞語:盡:都。賞:獎賞。則:那么。不足:不夠。

22.本題考查句子的斷句。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根據句意進行分析。句意為:天刮北風,

火向南延伸,怕要燒到國都。“天北風”點明天氣狀況,“火南倚”點明火勢,“恐燒國”點明擔心的事;故斷

為: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

2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概括。根據乙文“哀公懼,自將眾趣救火。左右無人,盡逐獸而火不救,乃召問

仲尼”可知,哀公率領眾人救火,他們都追趕野獸卻不去救火,就召來孔仲尼詢問解決辦法;玦系“夫逐獸

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以無救也”“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于人。

請徒行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可知,孔子先點明大家去追逐野獸卻不救火的原因,進而提出獎罰分明的

建議,結果火很快被撲滅:據此可概括為:孔子獻計救火。

24.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結合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可知孟子認為在

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國家就

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孟子主張治國要有憂患意識;

乙文''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以無救也”,孔子先點明大家去追逐野獸卻不救火的

原因:根據“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于人。請徒行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可知,

這是孔子提出使大家去救火的建議;聯系結果‘'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說明了賞罰對于提高管理效率、做

事效率的重要作用;可見孔子建議當權者要賞罰得當(賞罰分明)。

【點睛】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月,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是從

獄官手里被釋放并加以任用的,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月,百里奚被從奴隸集市里贖買I可來并被起

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

苦,以致肌膚消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

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人常常犯錯,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奮起;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

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在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

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樣,就知道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

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乙】魯人放火燒積澤,偏偏天刮北風,火勢向南蔓延,眼看國家都城將要受到波及。哀公害怕,鼓勵百

姓參與救火,旁邊沒有人,但百姓只愿意驅趕野獸,沒有人愿意救火,哀公于是召見并向孔子請教。孔子

說;“驅趕野獸任務輕松卻不會受到責罰,救火不但辛苦危險,又沒有獎賞,所以沒有人愿意救火。'‘哀公

說:“說得對。''孔子說:“事情緊急來不及行賞,再說凡是參與救火的人都有賞,那么國都不足夠用來賞賜

給他們。如今,請允許我只使用刑法。”哀公說:“好。”于是仲尼就下令說:“凡是不參與救火者,比照降

敵之罪處理.;只驅趕野獸的人,按照坐牢之罪。''命令還未遍及全國上下,積澤的大火已被撲滅。

(2023?云南昭通?統考一模)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舜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愉。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

上①問侍臣:“創業與守成②孰難?“房玄齡日:“草昧③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④之,創業難矣!”

魏征日:“自古帝王,英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日:“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

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⑤,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

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

(選自《資治通鑒?唐紀》)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狀態。④臣:臣服。⑤忽:不注

意,不重視。

25.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I)宅乏其身室乏:

(2)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斷

(3)改知創業之難故:

(4)然創業之難,既已徒矣告

2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I)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2)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

27.結合選文【甲】的內容,說說“成才”要經歷哪些磨難?

28.【甲】【乙】兩文的治國思想芍哪些相似之處?請結合選文簡要分析。

【答案】25.(1)財資缺乏。(2)了解、明白。(3)所以。(4)過去26.(1)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

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能匹敵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常常會滅亡。

(2)常常擔憂在富貴的時候滋生驕奢,疏忽的時候發生禍亂。27.①人才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

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樣才能起至「所以動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的作用。②人才的主觀因素。“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主客觀

條件相互結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28.唐太宗和孟子都認為治理國家要有憂患意識。國君只有

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難,才能使國家基業穩定。

【解析】25.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

(I)“空乏其身”的句意是:使他身處貧困之中。空乏:財資缺乏。

(2)“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的句意是: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喻:明白、

了解。

(3)“故知創業之難''的句意是:所以知道創業的艱難。故:所以。

(4)“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的句意是:然而創業的艱難,已成為過去的往事。往:過往,過去。

26.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

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

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I)句中的“入(在國內)、法家(堅持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輔弼)、出(在國外)、敵國(匹敵的

國家)、恒(常常)”幾個詞是重點詞語。

(2)句中的“恐(擔心)、于(在)、忽(疏忽)”幾個詞是重點詞語,同時要注意倒裝句。

27.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概括。

結合''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和“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可知,

一個人成才先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經過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才

能增長其才干。同時,“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又強調了人的主觀因素,只

有主觀因素和主客觀條件相結合,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

2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分析。

甲文中作者從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后

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論,告訴人們要“居安思危”。乙文“然創業之難,既已往矣,

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意思是:然而創業的艱難,已成為過去的往事,守成的艱難,正應當與諸位

慎重對待。唐太宗認為守成更難,因為創業的艱難,已成為過去的事,守成的艱難,正應當慎重對待。

據比可知,他唐太宗和孟子都認為治理國家要有憂患意識。

【點睛】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

獲釋被任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召為相,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被贖出而用為大夫。所以,上天將要

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們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

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內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

只有)表現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

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能匹敵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以后,人們才

會知道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

[乙]太宗間身邊大臣:“創業與保持成就哪個難?“房玄齡:“建國之前,與各路英雄?起角逐爭斗而后

使他們臣服,還是創業難!”魏征說:“自占以來的帝王,莫不是從艱難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

下,守成更難!''太宗說:“玄齡與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知道創業的艱難。魏征與我共同安定

天下,常常擔心富貴而導致驕奢,不重視而產生禍亂,所以懂得守成更難。然而創業的艱難,已成為過去

的往事,守成的艱難,正應當與諸位慎重對待。”

(2023?寧夏?統考二模)閱讀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

舜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奧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忍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

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

上①問侍臣:“創業與守成②孰難?''房玄齡日:“草昧③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業難矣!’’

魏征日:“自古帝王,其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上日:“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

一生,故知創業之難。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難。然創業之

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方當與諸公慎之。”

(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

【注釋】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膜糊不定的狀態。④忽:不注意,不重視。

29.解釋句中加點詞語。

①舞龍于趺畝之中②入則無法家冊士

③而后喻④創業與守成熟難

30.翻譯下列句子。

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常恐驕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

31.請用符號給畫線的句子斷句。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32.請概括【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國思想與【甲】文相同之處,并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答案】29.①起,指任用②通“弼”,輔佐③了解④哪一個,誰30.①用這些來使他內心驚動,性

情堅忍,增加他原來所沒有的才干。

②常常擔心富貴而導致驕奢,忘乎所以而產生禍亂,所以懂得守成更難。31.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

心;衡于慮/而后作32.唐太宗和孟子都認為治理國家要有“憂患意識”。國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

之難”,才能使國家基業穩定。告訴我們的道理:在憂慮禍患中能激勵人(或國家)奮發促使生存發展,

而安逸享樂則會使人(或國家)萎靡死亡。

【辭析】29.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

①句意: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發:起,指任用;

②句意: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拂:通假字,同“弼”,輔佐;

③句意:然后你就會知道。喻:了解;

④句意:創業與保持成就哪個難?孰:哪一個,誰。

30.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

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①句中注意重點字詞“所以(用來……),曾(同'增',增加),益(更加)”要理解正確;

②句中注意重點字詞“恐(擔心),所忽(忘乎所以),故(所以),知(懂得,明白)”要理解正確。

3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結合“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分析,“人恒過”是主謂短語,是句子的主語,故在“過”后斷句;

“然后能改''是“人恒過”的謂語,故在“改''后斷句:“困于心”“衡于慮”句式一致,都是動賓短語,故在“心”

后斷句,“慮”后斷句;再結合句意”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奮

發”可斷句為: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32.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內容與閱讀啟示。

解答時,結合選文中唐太宗關于“創業”與“守業''的看法,體會他的治國思想,并聯系孟子在《牛.于憂患,

死于安樂》中的論述,找到兩人治國思想的相似點進行分析整理。

結合【甲】文"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可知,孟子

認為朝廷要有嚴格執法、直言敢諫的賢士,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國家就會滅亡。因此

我們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

結合【乙】文唐太宗與房玄齡和魏征探討關于“創業與守成孰難”的問題時,提出“征與吾共安天下,常恐驕

奢生于富貴,禍亂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難”可知,唐太宗認為國家安定后,(君主)因為富貴而變得驕奢

淫逸,因為忽視治理而產生禍亂,這與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不謀而合。唐太宗和孟子都認識

到了君主需要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業。據此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人要成才,必要經受磨難;人要成就大事,

必須在身體上、思想上、行為上經受艱苦磨難;人處于困境中才會奮發,國家沒有憂患便會滅亡。

【點睛】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逞用,傅說從筑增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高從販倒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

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

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

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i個

人,常常出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

在言語中,然后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

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

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乙】唐太宗問身邊大臣:“創業與守成哪個難?”房玄齡:“建國之前,與各路英雄一起角逐爭斗而后

使他們臣服,還是創業難!”魏征說:“自古以來的帝王,莫不是從艱難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

下,守成更難!”太宗說:“玄齡與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體會到創業的艱難。魏征與我共同

安定天下,常常擔心富貴而導致驕奢,忘乎所以而產生禍亂,所以懂得守成更難。然而創業的艱難,已成

為過去的往事,守成的艱難,止應當與諸位慎重對待。“玄齡等人行禮道:“陛下說這一番話,是國家百姓

的福氣呀!”

(2023?廣東汕頭?校聯考一模)閱讀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

舜發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

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

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通,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號。人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

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I)必先苦其心志

(2)人恒漢,然后能改

(3)發于聲,而后臉

34.翻譯句子。

(I)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乙】

魯人燒積澤①,天北風,火南倚,恐燒國c哀公羊,自將眾搏②救火c左右無人,冬逐獸而火不救C75

召問仲尼。仲尼日:“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以無救也。"哀公曰:'‘善。”仲

尼日:“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于人請徒行罰。“哀公日:“善。”于是仲尼乃下令乃:“不

救火者比降北③之非。逐獸者比入書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選自《韓非子》

【注釋】①澤:草木從生的沼澤;②趣:同“促”,督促:③降北:投降敗北

35.下列加點詞語解群有誤的一項是()

A.哀公俱(恐懼)B.盡逐獸而火不救(都)

C.乃召問仲尼(于是)D.逐獸者比入輦之罪(禁止)

36.請用“戶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于人請徒行罰。

37.兩文同樣講到治國問題,【牛】文孟子主張治國要—,【乙】文孔子建議當權者要—o

【答案】33.(1)使……痛苦(2)犯錯誤(3)了解,明白34.(I)通過這些辦法來讓他內心驚動,

性格堅強,不斷增加他的才干。

(2)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

往往會滅亡。35.D36.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于人/請徒行罰。37.有

憂患意識賞罰分明

【辭析】33.本題考查理解文言重點詞語意思。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I)句意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痛苦。苦:使...痛苦。

(2)句意為: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過:犯錯誤。

(3)句意為:(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喻:了解,明白。

34.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能力。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

重點詞語有:

(I)動:使……驚動;忍:使……堅韌;曾:同“增”,增加。

(2)入:在國內;法家:懂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主的賢明人士;出:在國外;敵:敵對;外患:

侵擾:恒:常常。

35.本題考查理解文言重點詞語意思。

D.句意為:追逐野獸的人,參照進入禁止場所的罪名論處。禁:動詞作名詞,禁止的場所.

故選D“

36.本題考查斷句的能力。可先梳理句子大意,再結合語法等進行斷句。本句句意為:事情緊急,來不及

進行賞賜。如果救火的人都進行賞賜,那么國家的財富不足以賞賜救火的人,請只是施行懲罰的辦法。其

中事急”和“不及以賞”構成主謂句,“救火者”和“盡賞之”構成主謂句。

據比斷句為:事急不及以賞/救火者盡賞之/則國不足以賞于人/請徒行罰。

37.本題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①空,依據“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知,作者

闡述的治國道理是“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即要有憂患意識。

②依據“仲尼曰:“夫逐獸者樂而無罰,救火者苦而無賞,此火之所以無救也。”“令下未遍而火己救矣”可知,

孔子建議當權者要做到賞罰分明,據此填空即可。

【點睛】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月,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

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