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 小兒厭食病中醫(yī)診療方案_第1頁
兒科 小兒厭食病中醫(yī)診療方案_第2頁
兒科 小兒厭食病中醫(yī)診療方案_第3頁
兒科 小兒厭食病中醫(yī)診療方案_第4頁
兒科 小兒厭食病中醫(yī)診療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兒科小兒厭食病中醫(yī)診療方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版)。以較長時期食欲減退、厭惡進食為主要癥狀,可伴面色少華、形體偏瘦,但精神尚好,無其他外感、內傷慢性疾病。排除其他外感、內傷慢性疾病及精神性厭食癥。2.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494)。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受納、腐熟水谷功能減弱,以長期食欲不振,厭惡進食為主癥。可伴面色少華、形體偏瘦、腹脹、大便不調等癥。無明顯消瘦,精神尚好,不同于疳證。

(二)證候診斷1.脾失健運證癥狀:食欲不振,厭惡進食,食而乏味,或伴胸脘痞悶,噯氣泛惡,大便不調,偶爾多食后則脘腹飽脹,形體尚可,精神正常。舌淡紅,苔薄白或薄膩,脈尚有力。2.脾胃氣虛證癥狀:不思進食,食不知味,食量減少,形體偏瘦,面色少華,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夾不消化物,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3.脾胃陰虛證癥狀:不思進食,食少飲多,皮膚失潤,大便偏干,小便短黃,甚或煩躁少寐,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數。

二、治療方法(一)辨證論治1.脾失健運證治法:調和脾胃,運脾開胃。推薦方藥:不換金正氣散加減。蒼術、陳皮、厚樸、藿香、半夏、神曲、雞內金等。加減:若脘腹脹滿,舌苔厚膩者,可加枳殼、木香理氣消脹;若濕濁中阻,舌苔白膩者,可加砂仁、草豆蔻芳香化濕;若大便偏稀,夾有不消化食物者,可加炒薏苡仁、炒山藥健脾助運。2.脾胃氣虛證治法:健脾益氣,佐以助運。推薦方藥:異功散加味。人參、白術、茯苓、陳皮、甘草、黃芪、炒神曲等。加減:若面色萎黃明顯者,可加當歸、雞血藤養(yǎng)血榮顏;若大便溏薄次數多者,可加炮姜、肉豆蔻溫脾止瀉;若汗多易感者,可加防風、浮小麥固表止汗。3.脾胃陰虛證治法:滋脾養(yǎng)胃,佐以助運。推薦方藥:養(yǎng)胃增液湯加減。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白芍、烏梅、甘草、炒谷芽、炒麥芽等。加減:若大便干結難解者,可加火麻仁、郁李仁潤腸通便;若胃熱偏盛,口臭唇紅者,可加黃連、竹茹清熱和胃;若心煩少寐者,可加蓮子心、酸棗仁清心安神。

(二)其他中醫(yī)特色療法1.推拿療法補脾經:用拇指螺紋面著力,在小兒拇指橈側緣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200500次。清胃經:用拇指螺紋面著力,在小兒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jié)自掌根向指尖方向直推200500次。運內八卦:用拇指端按順時針方向運小兒手掌面,以掌心(勞宮穴)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根橫紋內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所作圓周200300次。摩腹: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附著于小兒腹部,以腕關節(jié)連同前臂做環(huán)形有節(jié)律的移動,一般100300次。捏脊: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準食指中節(jié),從長強穴開始,沿脊柱兩側雙手交替向上捏提皮膚,自下而上,由輕到重,至大椎穴處止,反復操作35遍。每日1次,57次為1個療程。2.穴位貼敷療法選用神闕穴,可選用以下中藥方劑制成貼劑:蒼術、白術、茯苓、陳皮、厚樸、木香、砂仁等研末,用姜汁或醋調成糊狀,貼于神闕穴,用膠布固定,每次貼敷46小時,每周23次,35次為1個療程。3.針灸療法主穴:中脘、足三里、脾俞。配穴:脾胃氣虛加胃俞、氣海;脾胃陰虛加三陰交、太溪。操作:中脘直刺11.5寸;足三里直刺11.5寸;脾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胃俞、氣海、三陰交、太溪常規(guī)針刺。留針2030分鐘,期間行針23次。每周23次,35次為1個療程。

(三)中藥成藥1.小兒健脾丸功能主治:健脾、和胃、化滯。用于小兒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不思飲食,大便溏瀉,體弱無力。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3次。2.啟脾丸功能主治: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便溏。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3.參苓白術散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用法用量:開水沖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四)飲食調護1.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定時進餐,控制零食,避免強迫進食。2.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營養(yǎng),可根據患兒喜好選擇食物種類,增加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增進食欲。3.避免過食肥甘厚膩、生冷堅硬食物及零食、飲料等。

三、療效評價(一)評價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494)。1.治愈:食欲恢復正常,食量增加,其他癥狀消失,體重增加。2.好轉: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其他癥狀減輕,體重增加或不減輕。3.未愈:食欲、食量及其他癥狀均無改善。

(二)評價方法1.治療前后觀察患兒食欲、食量變化,采用食欲評分量表進行量化評估。食欲評分量表可根據患兒每日進食的量及進食的主動性等方面進行評分,0分為完全不能進食,13分為進食極少,46分為進食一般,79分為進食較好,10分為食欲正常。2.觀察患兒其他伴隨癥狀如腹脹、大便等變化情況,并進行記錄。3.定期測量患兒體重,觀察體重變化情況。

(三)療效分析根據治療前后食欲評分、癥狀改善情況及體重變化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計算有效率,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分析不同治療方法及不同證型的療效差異,總結治療經驗,為進一步優(yōu)化診療方案提供依據。

四、預防調護1.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進餐,避免挑食、偏食、過食肥甘厚膩及生冷食物。2.注意飲食衛(wèi)生,防止病從口入。3.保證充足睡眠,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增強體質。4.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食欲。5.對于長期厭食患兒,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逐漸增加食量,避免強迫進食。6.積極治療各種急慢性疾病,防止損傷脾胃功能。

五、難點分析(一)病因復雜,辨證困難小兒厭食癥病因多樣,可由喂養(yǎng)不當、脾胃虛弱、情志失調等多種因素引起,且常相互影響,導致臨床辨證較為困難。例如,有些患兒既有喂養(yǎng)不當導致的脾胃運化失常,又有情志不暢影響脾胃氣機,使得準確辨證分型存在一定難度。

(二)病情反復,難以根治小兒厭食癥病情容易反復,即使經過治療癥狀有所改善,但如果不注意飲食調護、生活習慣養(yǎng)成等,很容易復發(fā)。這可能與小兒臟腑嬌嫩,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成熟,以及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持續(xù)影響有關。如何提高患兒的脾胃功能,增強其自身的抵抗力,減少病情反復,是治療中的一大難點。

(三)小兒服藥困難,依從性差小兒往往對服藥存在抗拒心理,尤其是一些口感不佳的中藥湯劑,導致服藥依從性差。這會影響治療的連續(xù)性和效果,如何改善中藥劑型,提高小兒服藥的依從性,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六、解決思路(一)綜合分析,精準辨證詳細詢問患兒的喂養(yǎng)史、飲食習慣、生活環(huán)境、情志狀態(tài)等,結合癥狀、體征進行全面綜合分析。運用中醫(yī)理論,準確判斷病因病機,辨證分型,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同時,可借助現代醫(yī)學的檢查手段,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為準確辨證提供參考。

(二)多法聯用,鞏固療效采用中藥內服、推拿、穴位貼敷等多種中醫(yī)特色療法聯合應用,從不同角度調節(jié)小兒脾胃功能。在治療過程中,注重飲食調護和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如指導家長合理喂養(yǎng)、規(guī)律作息等。定期隨訪,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鞏固治療效果,減少病情反復。

(三)改進劑型,提高依從性研發(fā)適合小兒口味的中藥制劑,如中藥顆粒劑、口服液等,改善中藥口感。同時,可采用一些輔助服藥的方法,如在藥中加入適量的冰糖、果汁等調味,或采用喂藥器、滴管等工具,提高小兒服藥的依從性。

七、結語小兒厭食病是兒科臨床常見疾病,對小兒的生長發(fā)育有一定影響。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