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中歷史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第3課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1頁
2024高中歷史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第3課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2頁
2024高中歷史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第3課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3頁
2024高中歷史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第3課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4頁
2024高中歷史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第3課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eq\a\vs4\al(三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課程標準: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相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困難性、艱難性和曲折性。一、搖擺不定的赫魯曉夫改革1.背景(1)20世紀50年頭,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國內農業狀況堪憂,工業領域問題暴露,個人崇拜有增無減。(2)1953年,斯大林逝世,為蘇聯體制改革供應了契機與可能。2.內容(1)農業改革:①措施:變更過分集中的農業管理體制,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削減農業稅,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激勵大規模開墾荒地和種植玉米。②結果:農業形勢有所好轉,后來因為亂指揮和惡劣氣候,農業再度出現危機。(2)工業管理體制改革:擴大地方權力,但沒有使企業在經濟上獲得獨立自主的地位。(3)政治改革:①措施:對斯大林個人崇拜進行批判;進行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活動。②結果:未找到個人崇拜產生的真正根源,蘇聯重新陷入個人崇拜的泥淖。3.評價(1)主動:沖擊了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究性和開創性。(2)局限: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4.結果改革后期,各種沖突日益突出,赫魯曉夫被迫下臺。二、漸漸停滯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上臺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臺。2.前期改革(1)內容:改革重點放在工業上,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進工業管理,完善支配工作,加強工業生產的經濟刺激。(2)效果:對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產生了肯定的沖擊作用,使蘇聯國民經濟在肯定程度上獲得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也大為增加,一躍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3.后期改革(1)內容:從20世紀70年頭初起先,由于過分追求穩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緩慢下來。(2)結果:①經濟發展呈現停滯和下降趨勢。②各種社會沖突不斷滋生和積聚,蘇聯陷入了逆境。三、莫斯科落日——戈爾巴喬夫改革1.目的變更國民經濟發展衰退的趨勢,維持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2.內容(1)經濟方面:①改革初期將留意力集中在經濟領域,制定了發展蘇聯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戰略”。②重視科技進步對經濟的促進作用。③試圖以經濟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吩咐干預經濟的做法。(2)政治方面:①提出背離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代替“科學社會主義”,造成黨內和社會上的思想混亂。②縱容自由化思想,提倡“民主化”和“公開性”,使黨內外各種反對勢力成犯難以限制的政治力氣。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從根本上動搖了蘇共在國家政治體系中的領導地位。3.影響導致蘇聯解體。(1)戈爾巴喬夫改革使蘇聯整個社會陷入失控狀態,政局不穩,經濟滑坡,思想混亂,民族分裂運動加劇。(2)蘇聯解體:①起先:1991年8月,公布了《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蘇聯由聯盟變成了一個松散的邦聯。②加速:“八一九”事務后,蘇聯國家政權發生質變。③解體:1991年12月,《阿拉木圖宣言》簽署,蘇聯完全解體。1.“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么?這個觀點有肯定道理。說“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是因為赫魯曉夫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把斯大林從神壇上拉了下來。說他是“斯大林的守墓人”,是因為他的改革基本沿襲了斯大林模式,并沒有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2.有人曾形象地說:“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了黨的頸項。”戈爾巴喬夫在位期間進行了哪些改革?你對這句話是如何理解的?首先進行經濟改革,后又轉向政治改革,但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解:上面這句話指出了改革的致命錯誤,即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放棄了黨的領導地位。主題蘇聯三次經濟體制改革的異同及啟示[研史料]材料一赫魯曉夫……不顧蘇聯氣候條件的詳細特點和已形成的農作物播種格局,要求在全蘇各地區,在每一個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都普遍種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吩咐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種面積迅猛擴大,1953年為580萬公頃,1956年達1640萬公頃,1962年增至3710萬公頃。——摘編自《赫魯曉夫執政史》材料二勃列日涅夫任職期間,蘇聯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有所增加。……他尤其重視發展軍事工業,強調發展戰略核武器和遠洋海軍。這使蘇聯軍費開支不斷增大,從1965年的326億美元到1981年增至1550億美元,即增長了3.75倍,占蘇聯財政支出的1/3。材料三1981~1985年,蘇聯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為5.1%、3.1%、2.2%、1.8%。因此,戈爾巴喬夫一上任就驚呼,“國內形勢已經潛藏著嚴峻的社會經濟危機”。(1)依據材料一,分析赫魯曉夫改革的特點。(2)依據材料二,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點。(3)依據上述材料指出戈爾巴喬夫經濟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經濟改革沒,有取得預期成果的狀況下,戈爾巴喬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指出蘇聯解體過程中在政治體系的意識形態方面的錯誤做法。提示:(1)材料一表明赫魯曉夫將改革的重心放在農業方面,但他的農業改革違反自然規律,且單純依靠行政吩咐推行。(2)材料二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側重于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但浩大的軍費開支加重了蘇聯的財政負擔,使蘇聯不堪重負。(3)首要目的:為了擺脫蘇聯國內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出現的停滯和衰退局面。錯誤做法:蘇聯放棄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實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析重點]蘇聯三次經濟體制改革的異同及啟示(1)異同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歷史背景斯大林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訂正赫魯曉夫時期的混亂蘇聯社會陷入危機邊緣指導思想只是對原有體制進行局部改革對蘇聯進行根本性變革詳細內容首先從農業起先,重點在農業領域重點在工業,且是重工業領域首先進行經濟改革,隨后轉向政治領域歷史結果改革造成了蘇聯的混亂改革造成蘇聯經濟全面滑坡,渴望變更現狀的呼聲日益高漲改革不僅使經濟接著滑坡,而且還導致蘇聯解體相同點背景:都面臨社會經濟發展緩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等問題內容:都對經濟政治體制帶來的弊端進行改革,主要涉及經濟領域,如擴大企業自主權等結果:改革都失敗了,但都沖擊了斯大林模式(2)啟示①突破傳統的束縛是經濟體制創新和調整的前提。②社會主義改革具有困難性、艱難性和曲折性。③改革必需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④改革能否勝利取決于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改革派與保守派的力氣對比;改革者的策略及方針是否得當等。[對點練]下圖為1956~1985年蘇聯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變更示意圖。下列對該圖的解讀正確的是()A.兩個相對高點的出現表明斯大林模式還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B.50年頭中期的高點得益于對過分集中的農業管理體制的變更C.60年頭初期的低點主要緣由在于惡劣的氣候造成糧食的歉收D.80年頭后的經濟狀況源于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重點在政治領域解析:選B本題考查圖表分析實力。“斯大林模式”僵化,已經嚴峻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故A項錯誤;20世紀50年頭赫魯曉夫的改革在肯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過分集中的農業管理體制的變更,肯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國民收入,故B項正確;60年頭初期的低點主要緣由是赫魯曉夫農業改革失敗,故C項錯誤;1985年,戈爾巴喬夫執政并起先推行改革,故D項錯誤。考點一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命題角度:1.赫魯曉夫改革的內容和評價。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內容和評價。[析典題]例1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不斷改革。據蘇聯官方統計,其某一領導人執政期間,蘇聯的國民收入由原來只占美國的31%,上升到67%,蘇聯人均住房面積由10平方米提高到16平方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也大為增加,一躍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該領導人是()[解題思路]選項分析結論A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將國家的經濟發展重點重新放到國防及重工業領域,從而使得國家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大為增加√B斯大林執政時期,雖然經濟也有發展,但和美國的差距還是很大×C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蘇聯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美國差距較大×D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蘇聯經濟已起先衰退×[答案]A[練題組]1.下面是美國人加里曼訪問蘇聯時與當時的蘇聯重要領導人柯西金(1904-1980年)的一段對話。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業領導和官方代表談話時,我留意到,他們對不久前工業領導支配上進行的變動都感到滿足。柯西金:是的,我們大家都對這次改革結果感到滿足。加里曼:您是指最近進行的工業權力下放嗎?柯西金:我們將加強發展國民經濟委員會體系,這個體系使工業管理權力下放同國民經濟中心支配相協調。……這段對話針對的是()A.新經濟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魯曉夫改革D.戈爾巴喬夫改革解析:選C依據內容,A項新經濟政策不符合題意;由時間“1904-1980年”解除D項;斯大林模式實行高度集中的支配經濟,用行政吩咐管理經濟,而材料“工業管理權力下放同國民經濟中心支配相協調”反映出與斯大林模式特點不符合,解除B項。故選C。2.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幾乎每兩位科學家中就有一位在探討坦克、火炮和導彈,軍工生產差不多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0%。從長遠來看,這一現象對蘇聯社會發展產生的最大影響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國民經濟比例嚴峻失調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業快速發展解析:選B由“探討坦克、火炮和導彈”“軍工生產……40%”等信息可知,勃列日涅夫時期,軍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過大,故選B項。A、C、D三項與題意不符,解除。考點二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命題角度:1.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特點。2.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結果。[析典題]例21987年6月,戈爾巴喬夫在共產黨中心委員會上說:“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正在快速變更的社會。……我們面臨許多新的問題,相當困難的狀況。我們不能保證不犯錯誤。……但我確信,最大的錯誤就是膽怯 犯錯。”此后,戈爾巴喬夫提出()A.“加速發展戰略”B.“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C.“20年建成共產主義”D.“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祖國”[解題思路]選項分析結論A“加速發展戰略”在戈爾巴喬夫1985年上臺之初就已被提出,不是1987年后提出的×B“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提出于1988年6月,1990年成為黨的綱領√C“20年建成共產主義”是赫魯曉夫提出的×D“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祖國”是在斯大林時期×[答案]B[練題組]3.有學者這樣描寫前蘇聯一位領導人“他擺布這個國家,就像家庭主婦擺布卷心菜一樣。他以為只要把外面的爛葉子剝掉,就會有里邊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剝下去,始終到剝光為止”。材料所描寫的應是()A.斯大林B.赫魯曉夫C.勃列日涅夫D.戈爾巴喬夫解析:選D從材料關鍵詞“始終到剝光為止”可知是戈爾巴喬夫,他的改革最終變更了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導致蘇聯解體。4.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學生覺得歷史課有點驚奇。老師對他們說不用課本,因為歷史課本是兩年前修訂的。老師還說:“我不知道問什么問題,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確的。”對此,合理的說明是()A.俄羅斯加強了思想文化限制B.蘇聯時期虛構捏造歷史C.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發生劇變D.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解析:選C由材料中“1992年9月”與“歷史課本是兩年前修訂的”等信息,可知由于1991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