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育才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歷史試題_第1頁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育才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歷史試題_第2頁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育才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歷史試題_第3頁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育才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歷史試題_第4頁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育才高級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4月期中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二期中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董仲舒認為,人性分三品,大多數人持“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繭如卵,卵待孵二十日而后能為雛,繭待繅以涫湯而后能為絲,性待漸于教訓而后能為善”。其主張()A.宣揚了孟子人性善學說 B.強調了社會教化的重要性C.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 D.論證了封建統治的合理性【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漢朝(中國)。據材料可知,董仲舒認為人性需要通過教育和培養才能變好,就像繭需要經過熱水煮后才能變成絲一樣,這表明他主張通過社會教化來引導和塑造人的品性,B項正確;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而董仲舒認為人性有三品,且需要通過教化才能為善,與孟子的觀點不同,排除A項;漢武帝的尊儒舉措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排除C項;董仲舒的觀點主要是關于人性和教化的,沒有直接論證封建統治的合理性,排除D項。故選B項。2.唐末楊綰認為因儒道不舉,士人一味追求做官,禮義道德淪喪,才造成了安史的反叛和戰亂的延伸。穆宗時,仍有“兵興以來,人散久矣,始欲導之以德,不欲趨之以刑”的說法。這說明當時()A.功利主義盛行導致社會失序 B.禮法結合的治理傳統被廢棄C.重建儒學信仰已成現實所需 D.佛道興盛改變儒學正統地位【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范圍為唐代(中國)。唐末以來,士大夫認為儒學沒落導致社會秩序混亂,提倡重振儒學,導之以德,重建社會秩序,即重建儒學信仰已經是現實所需,C項正確;唐末士人認為是儒學沒落導致社會失序,而非功利主義,排除A項;“兵興以來,人散久矣,始欲導之以德,不欲趨之以刑”意味著當時依然重視禮法結合,排除B項;儒學的正統地位并未發生改變,排除D項。故選C項。3.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等,輸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為大宗。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這表明,在宋朝()A.進口商品成為基本生產資料 B.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C.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 D.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答案】D【解析】【詳解】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商品多為手工業制成品,而輸入產品多為奢侈品,最終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意味著當時貿易出口量較大,說明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D項正確;進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產資料,排除A項;漢代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排除B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外貿在國家財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項。故選D項。4.阿拉伯帝國時期的伊本·魯世德(1126—1198年)在《關于宗教和哲學之間的一致性》中提出,哲學與宗教并非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人追求現實幸福靠的是現實的哲學科學知識和靠人本身的完善化,而不是靠宗教冥想或擯棄欲望。他的這一思想()A.加速了阿拉伯帝國民族交融 B.有利于近代人文主義的產生C.緩和了帝國境內的宗教矛盾 D.有助于歐亞民族意識的覺醒【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阿拉伯帝國時期(歐洲)。據材料可知,伊本·魯世德認為,哲學與宗教并非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人追求現實幸福靠的是現實的哲學科學知識和靠人本身的完善化,體現了人的價值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為于近代人文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思想基礎,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近代人文主義產生的背景,沒有描述民族融合信息,排除A項;材料沒有描述阿拉伯帝國境內的宗教矛盾,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近代人文主義產生,而非歐亞民族意識的覺醒,排除D項。故選B項。5.如圖為鄭州博物館所藏隋大業二年《李淵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記碑》碑文。據此可知,當時()A.皇室利用宗教加強統治 B.權貴階層精通佛學C.儒學正統地位受到沖擊 D.佛教具備世俗功用【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隋朝。據材料“隋大業二年《李淵為子李世民祈福造像記碑》碑文”可知,該碑文描述的是隋朝時期鄭州刺史李淵在寺廟為李世民祈福造碑及祈求佛祖保佑李氏一家的相關內容,說明佛教具有一定的世俗功用,D項正確;僅憑一塊祈福碑文并不能直接證明皇室是在利用宗教加強統治,并且該碑文的主要目的是祈福,而不是政治統治,排除A項;碑文只是表明李淵為子祈福,不能據此推斷李淵或權貴階層精通佛學,排除B項;儒學受到佛道沖擊主要發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6.如表為不同歷史時期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分布情況。它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時間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人)歐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亞洲澳洲1901—1920年1911921—1940年1531941—1960年14211961—1980年1441211981—2000年1141312001—2015年101112A.歐洲文學水平領先世界 B.世界文化多樣性得到了更多認可C.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D.國家經濟實力決定了其文學水平【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二戰后的世界。材料信息反映諾貝爾獲獎者來自世界各地,反映了頒獎委員會對世界各地文學作品的認可,即世界文化多樣性得到了更多認可,B項正確;世界不同地區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并不能直接反映該地區的文學水平,排除A項;世界多極化趨勢指政治領域的情況,與材料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來源地無關,排除C項;“決定”一詞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7.古埃及的奧西里斯崇拜以正義和來世觀念為核心,原本只得到王室的尊崇,而后逐漸向地方權貴乃至普通大眾擴展。這一變化有利于()A.宣揚君權神授思想 B.強化社會等級觀念C.維護國家秩序穩定 D.促進人文意識覺醒【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根據材料“崇拜以正義和來世觀念為核心,原本只得到王室的尊崇,而后逐漸向地方權貴乃至普通大眾擴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古代埃及,奧西里斯崇拜,逐漸向地方權貴乃至普通大眾擴展,這種信仰強調正義和來世觀念,有利于底層大眾安于現狀,有利于維護國家秩序穩定,C項正確;“君權神授思想”思想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根據材料“原本只得到王室的尊崇,而后逐漸向地方權貴乃至普通大眾擴展”可知,奧西里斯崇拜逐步擴展至普通大眾,突破了社會等級的限制,排除B項;“人文意識”以人為中心,而奧西里斯崇拜以“神”為中心,排除D項。故選C項。8.如圖中包含了近年打撈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印證()A.世界市場已基本形成 B.海上絲綢之路開辟C.印度洋貿易往來活躍 D.歐洲早期殖民擴張【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10世紀后期”、“中國的陶瓷”、“南亞的珍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印度洋地區海外貿易興盛,C項正確;A項出現在19世紀末,排除A項;B項材料無從體現,排除B項;16世紀后,早期殖民擴張開始,排除D項。故選C項。9.兩漢時期,文人獻賦盛行。西漢武帝時,如有天子出巡、游獵、求仙等行為,司馬相如、揚雄等文人往往獻賦加以諷頌。東漢建都洛陽后,一些關中遺老仍然盼望朝廷能夠回遷長安,對此,班固上《兩都賦》加以駁斥。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A.行政制度的重大調整 B.文人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C.積極進取的時代風貌 D.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型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兩漢時期。根據材料“有天子出巡、游獵、求仙等行為,司馬相如、揚雄等文人往往獻賦加以諷頌”“班固上《兩都賦》加以駁斥”及所學可知,漢賦描繪了不同時期的歷史特征,體現了文學作品為時代服務的要求,這說明文人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漢代行政制度作出重大調整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具有積極進取的時代風貌,但與東漢時期的時代特征不符,排除C項;漢武帝時期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主張,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并不是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表是近代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的一些言論,這些言論()言論出處始則師而法之,繼則比而齊之,終則駕而上之馮桂芬《校邠廬抗議》彼使我變,利為彼得;我自欲變,權為我操王韜《答強弱論》A.完全突破了天朝上國的觀念 B.體現了傳統文化和西學結合C.順應了近代社會發展潮流 D.揭開了近代學習西方的序幕【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早期(中國)。根據表格中近代早期維新派代表人物的言論可知,早期維新派主張向西方學習,主動變革,挽救民族危機,這些主張順應了近代社會發展的潮流,C項正確;早期維新派并沒有完全突破了天朝上國的觀念,排除A項;這些主張沒有體現和西學的結合,只是提出向西方學習,排除B項;魏源林則徐等人揭開了近代學習西方的序幕,排除D項。故選C項。11.下圖是中國兩大河流域史前文化圈分布情況,據圖可以推斷()A.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 B.各地區之間商品交易較為頻繁C.中原文化易受北方游牧文化沖擊 D.各地區之間文化交流存在可能【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中國各文化區之間有發達的水系,中原地區處在南北交通的樞紐地位,使得各個地區經中原與其他地區交流成為可能,D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各地區之間文化交流存在可能,不能說明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容,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足,不能得出“各地區之間商品交易較為頻繁”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各地區之間文化交流存在可能,未體現中原文化易受北方游牧文化沖擊,排除C項。故選D項。12.在英國宗教改革和資產階級革命期間,數以萬計的清教徒、天主教徒、罪犯等被迫越過大西洋,移民北美地區。這些移民活動()A.推動了殖民擴張和對外貿易的發展B.促成了印第安人對英國文化的認同C.緩和了資產階級與新貴族間矛盾D.引發了華工被運往美洲的苦力貿易【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的世界。據材料“數以萬計的清教徒、天主教徒、罪犯等被迫越過大西洋,移民北美地區。”結合所學可知,英國移民他們廢除了北美土地共同經營的規則,每位新大陸的移民都可以領取50英畝的私人土地,隨著英國人移民美洲,北美得到開發,原住民與殖民者的沖突也不斷加深,推動了殖民擴張和對外貿易的發展,A項正確;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土著居民,是被殖民者,B不符合史實,排除;緩和了資產階級與新貴族間的矛盾是對英國的影響,而不是北美地區,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引發華工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1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這些闡述意在()A.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理念 B.推動世界改善治理體系C.推動國人鑄就民族精神 D.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材料體現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同科學社會主義的結合,即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與時俱進,同國情的結合,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同國情的結合,非傳播傳統文化理念和鑄就民族精神,排除A、C項;材料與改善世界治理體系無關,排除B項。故選D項。14.有同學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制作了以下表格。該同學從表中所得出的歷史認識最恰當的是()歷史時期古代羅馬的歷史發展古代中國的歷史發展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首都東遷(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羅馬帝國東西分裂(395年)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西晉滅亡,東晉建立(317—420年)北方十六國時期(308—439年)公元5—6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476年)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許多王國南北朝對峙(420—589年)隋朝再次統一中國(589年)A.古代中國歷史陷入治亂循環 B.民族遷徙決定東西歷史走向C.外族入侵導致羅馬帝國分裂 D.歷史發展存在相似性和特殊性【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據材料信息可知,古羅馬和古中國的歷史發展有一定相似之處,如都有外族入侵、國家分裂和統一等,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性,如羅馬帝國首都東遷、東西分裂,這些在中國都沒有對應的事件,這說明中西歷史發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D項正確;治亂循環不符合史實,且材料無法體現出治亂循環,排除A項;“決定”一詞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強調中西對比,外族入侵導致羅馬帝國分裂不能概括中國的國情,排除C項。故選D項。15.15世紀,帕查庫蒂開疆拓土、奠定帝國大業,重建南美洲古城庫斯科。在庫斯科的中央廣場上,宏偉的太陽神廟聳立在金字塔形的臺基上,國王每年在此舉行盛大的太陽祭。沿中央廣場四個方向修筑的數千米驛道,把庫斯科與全國連接起來。重建的庫斯科()A.成為印加統治中心 B.是瑪雅城市建筑的典范C.見證阿茲特克文明 D.借鑒了古埃及建筑風格【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世紀(世界南美洲)。據材料“15世紀,帕查庫蒂開疆拓土、奠定帝國大業,重建南美洲古城庫斯科。”帕查庫提是南美印加國第九任君主(1438年~1471年在位),在他統治期間,庫斯科由一個小國逐步發展成一個廣闊的帝國“塔華廷蘇育”(Tahuantinsuyu),意為“四方之國”,A項正確。材料體系的是城市建筑和城市的道路系統,B的描述不全面,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印加文明,排除C項;庫斯科宏偉的太陽神廟聳立在金字塔形的臺基上,國王每年在此舉行盛大的太陽祭,這和埃及的建筑風格不同,古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16.兒童史的興起為認識歷史提供了新的視角。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漢童蒙讀物包括《蒼頡篇》《急就篇》等字書,漢代還重視《論語》《孝經》等。漢代磚畫像反映出,當時兒童與成人的界限不清晰,兒童的成人化現象嚴重。父母往往帶著未成年子女參加農業勞作,傳習技能。兒童既有掩雀、捕蟬、蹴鞠等一般游戲,也有戰爭兒戲等模仿大人行為的特殊游戲。隋唐唐律對兒童與成人做了區分。兒童不再像前代那樣穿著成人服裝。文學作品中出現了許多關于“牧童”的內容。除《急就篇》《孝經》等讀物外,還有文學詩賦等方面的教材。兒童游藝包括音樂舞蹈、堆沙成塔、采花、斗草、騎牛、騎竹馬、疊羅漢、倒立、頂竿、游泳等。宋元宋人將兒童視為吉祥的象征。畫家創作了大量的嬰戲圖,描繪了兒童蹴鞠、擊球、嬉水垂釣、騎竹馬、舞獅子、皮影戲等場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傳播甚廣,朱熹等鴻儒碩學也加入到編寫兒童讀物的行列中。明清兒童服飾顏色鮮艷,有些兒童佩有長命鎖、金手鐲等。官方主張用等級秩序教育兒童,民間也有發展兒童天性的呼聲。跳百索、抖空竹、抽陀螺、放風箏、踢毽子均是兒童喜歡的娛樂活動。從材料中提取信息,自選角度擬定論題,并運用中國古代史相關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中國古代兒童生活逐漸世俗化、娛樂化在秦漢時期,兒童讀物多為字書和儒家經典,而兒童游戲則以模仿成人行為為主,反映了當時兒童與成人的界限不清晰,兒童的成人化現象嚴重。此外,兒童還參與了農業勞作等家務活動,這也體現了兒童生活的世俗化。到了隋唐時期,兒童與成人的區分更加明顯,兒童服飾開始發生變化,不再穿著成人服裝。同時,文學作品中出現了許多關于"牧童"的內容,反映了兒童生活的娛樂化趨勢。此外,兒童游藝活動也更加多樣化,包括音樂舞蹈、雜技等,這些都是兒童娛樂生活的體現。宋元時期,兒童被視為吉祥的象征,畫家創作了大量的兒童嬉戲圖,描繪了兒童獻物擊球、嬉水、垂釣等場景,這也體現了兒童生活的娛樂化。同時,兒童讀物也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包括《五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這些讀物不僅具有教育意義,也為兒童提供了更多的娛樂選擇。到了明清時期,兒童服飾更加鮮艷,娛樂活動也更加多樣化,如跳百索、抖空竹、抽陀螺、放風箏、踢毽子等,這些活動都深受兒童喜愛。同時,官方和民間也開始重視兒童教育,但也強調發展兒童天性的重要性,這也體現了兒童生活的娛樂化趨勢。最后,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兒童生活逐漸世俗化、娛樂化,這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發展變化,也體現了人們對兒童生活的關注和重視。【解析】【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確定論題,據材料"兒童既有掩雀、捕蟬、蹴鞠等一般游戲""堆沙成塔、采花、斗草、騎牛、騎竹馬""民間也有發展兒童天性的呼聲"可將論題定為:中國古代兒童生活逐漸世俗化、娛樂化。其次運用中國古代史相關知識進行闡述。闡述:將材料中不同時代的兒童生活世俗化、娛樂化的表現進行梳理。在秦漢時期,兒童讀物多為字書和儒家經典,而兒童游戲則以模仿成人行為為主,反映了當時兒童與成人的界限不清晰,兒童的成人化現象嚴重。此外,兒童還參與了農業勞作等家務活動,這也體現了兒童生活的世俗化。到了隋唐時期,兒童與成人的區分更加明顯,兒童服飾開始發生變化,不再穿著成人服裝。同時,文學作品中出現了許多關于"牧童"的內容,反映了兒童生活的娛樂化趨勢。此外,兒童游藝活動也更加多樣化,包括音樂舞蹈、雜技等,這些都是兒童娛樂生活的體現。宋元時期,兒童被視為吉祥的象征,畫家創作了大量的兒童嬉戲圖,描繪了兒童獻物擊球、嬉水、垂釣等場景,這也體現了兒童生活的娛樂化。同時,兒童讀物也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包括《五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這些讀物不僅具有教育意義,也為兒童提供了更多的娛樂選擇。到了明清時期,兒童服飾更加鮮艷,娛樂活動也更加多樣化,如跳百索、抖空竹、抽陀螺、放風箏、踢毽子等,這些活動都深受兒童喜愛。同時,官方和民間也開始重視兒童教育,但也強調發展兒童天性的重要性,這也體現了兒童生活的娛樂化趨勢。最后,小結升華,呼應論題。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兒童生活逐漸世俗化、娛樂化,這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發展變化,也體現了人們對兒童生活的關注和重視。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佛教傳入中國,必然會有一個與本地文明撞擊的過程…例如,孝在中國的政治倫理中占極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這就與中國孝道對立起來…東漢桓帝時“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在東漢以后本土編撰的佛經中講到:“欲令眾生孝養父母故,以是因緣故,放斯光明。”以適應中國的倫理道德。——季羨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材料二公元8世紀中期,阿拉伯人經過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至9世紀前期,阿拉伯帝國達于極盛,經濟繁榮,政治強盛,文化發達。9世紀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蘇萊曼所寫的《中國印度見聞錄》匯成,這是介紹中國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紀最偉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他在游記中詳細記述了北非、中亞、南亞、東亞諸國的風土人情。——摘編自《歷史課標解析與史料研習·世界古代近代史》材料三歐洲啟蒙運動時期,正當法國進步思想家們從舊的神人關系向新的人人關系過渡,而急切尋求新的思想、新的視野的時候,中國文化恰恰被傳教士們介紹過來,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開始了對法國的傳播,為啟蒙思想家們在政治上反對專制和特權、在思想上反對宗教神學,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料和極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便引用過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摘編自吳星杰《中法文化交流與儒學在法國的傳播》(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思想碰撞、融合的主要歷程。(2)根據材料二,指出阿拉伯帝國能夠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的重要條件。(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儒學傳播對近代歐洲社會產生的重要影響。【答案】(1)歷程: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佛教與儒學漸漸融合,逐漸本土化;隋唐時,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推行三教并行政策;宋明時,以儒學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理論形成宋明理學。(2)條件: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廣泛吸收、融合東西方文化;國力強盛(或政治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動。(3)影響:成為歐洲啟蒙思想重要的思想淵源之一;為歐洲尤其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思想武器;一定程度為歐洲向近代社會轉型提供精神動源。(答對3點)【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可得出,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據材料一“在東漢以后本土編撰的佛經中講到:‘欲令眾生孝養父母故,以是因緣故,放斯光明。’以適應中國的倫理道德。”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經過不斷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逐漸本土化;隋唐時,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唐朝推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完成中國化;到宋明時期,佛教由盛轉衰,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外來佛教融合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小問2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國。據材料二“建立起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等信息可得出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便于廣泛吸收、融合東西方文化;據材料二“阿拉伯帝國達于極盛,經濟繁榮,政治強盛,文化發達”可得出國力強盛(或政治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據材料二“阿拉伯商人蘇萊曼、最偉大的阿拉伯旅行家”可得出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動。【小問3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啟蒙運動時期的歐洲。據材料三“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文化開始了對法國的傳播,為啟蒙思想家們在政治上反對專制和特權、在思想上反對宗教神學,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料和極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可得出成為歐洲啟蒙思想重要的思想淵源之一;據材料三“可得出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中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中便引用過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歐洲尤其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思想武器;綜上可知,儒學傳播一定程度為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提供精神動源。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隨著兩宋城市的發展,一方面城市工商業發達,市井文化日趨繁榮;另一方面延續自南北朝隋唐而來的士人城居之風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顯增多。由此,士庶之間、清雅文化與市俗文化之間呈現相互對立、相互滲透的關系,這構成兩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擁有核心政治資源,掌握著文化霸權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階層處在士人階層之下,屬于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的臣民。由于文化強勢之最終仍有賴于政治資源,還衍生出不同行政級別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產生相應層級差別的有趣現象。兩宋城市文化發展,承續并鞏固了唐代以來,文化資源集中于城市所帶給專制國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權,并從各方面影響著村落世界。—摘編自包偉民《兩宋“城市文化”新論》材料二11世紀歐洲城市開始興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許狀為紐帶確立的共同體。城市特許狀是城市居民通過種種爭取自治權的斗爭,從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約,這意味著共同體的事由全體成員做主。12世紀,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羅馬法在歐洲復興;中世紀晚期,市民階級形成,進一步推動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現代國家的雛形。特許狀是一紙契約,賦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經營工商業的權利,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市場意識等新的經濟理念在城市誕生,現代會計、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經濟文化在中世紀城市得到初步發展。這促進了16世紀歐洲文明的凝聚成型。——摘編自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中國和中世紀歐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造成古代中國和中世紀歐洲城市文化差異的原因。(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答案】(1)城市文化主導階層不同:古代中國是士大夫;中世紀歐洲是城市居民或市民階級。城市文化管理模式不同:古代中國是專制政治;中世紀歐洲是法律。城市文化內涵不同:古代中國是儒家思想影響下雅俗文化互相滲透和對立;中世紀歐洲是商業文化。城市文化層級不同:古代中國是封建等級;中世紀歐洲是平等、單一層級。城市文化發展道路不同:古代中國是傳承性;中世紀歐洲是創新性。城市文化作用不同:古代中國是鞏固封建統治;中世紀歐洲是促使現代歐洲文明成型。(2)中國:專制制度不斷強化;科舉制度繁榮;封建經濟高度發展。歐洲:西歐城市工商業逐漸繁榮;王權的加強;羅馬法復興;市民的斗爭。(3)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不同表現,應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是建設和諧世界的文化基石;文化多樣性是交流、創新的源泉。【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為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范圍為古代中國和中世紀歐洲。不同:根據材料“另一方面延續自南北朝隋唐而來的士人城居之風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顯增多”“11世紀歐洲城市開始興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為主”可知,城市文化主導階層不同,古代中國是士大夫;中世紀歐洲是城市居民或市民階級;根據材料“兩宋城市文化發展,承續并鞏固了唐代以來,文化資源集中于城市所帶給專制國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權”“12世紀,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羅馬法在歐洲復興”可知,城市文化管理模式不同,古代中國是專制政治;中世紀歐洲是法律;根據材料“士庶之間、清雅文化與市俗文化之間呈現相互對立、相互滲透的關系,這構成兩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特許狀是一紙契約,賦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經營工商業的權利,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市場意識等新的經濟理念在城市誕生”可知,城市文化內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