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Codefordesignofurbanutilitytunnelengine2017-12-15發(fā)布2018-0701實施北京市規(guī)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北京市地方標準城市綜合管廊工程設計規(guī)范DB11/1505—2017主編單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批準部門:北京市規(guī)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北京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實施日期:2018年7月1日2017北京DB11/1505—2017前言為科學、有效地利用北京市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統(tǒng)籌和規(guī)范城市綜合管廊工程規(guī)劃設計,協(xié)調相關行業(yè)標準,按照《北京市規(guī)劃委員會“十三五”時期城鄉(xiāng)規(guī)劃標準化工作規(guī)劃(2016-2020)》和北京市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關于印發(fā)2016年北京市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京質監(jiān)標發(fā)[2016]22號)的要求,編制組在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吸取科研成果以及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完成本規(guī)范的編制工作。本規(guī)范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與符號;3.基本規(guī)定;4.規(guī)劃;5.總體設計;6.結構設計;7.附屬系統(tǒng)設計;8.智慧管理系統(tǒng);9.入廊管線設計。本規(guī)范中以黑體字標志的第7.7.3條為強制性條文,以斜體字標志的第3.0.1、3.0.2、3.0.6、4.1.3、條文,均必須強制執(zhí)行。本規(guī)范由北京市規(guī)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歸口管理,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標準日常管理機構為北京市城鄉(xiāng)規(guī)劃標準化辦公室。本規(guī)范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寄送至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西直門北大街32號3號樓,郵政編碼:100082,聯(lián)系電話:82216625,電子信箱:lvzcheng@126.com),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北京市城鄉(xiāng)規(guī)劃標準化辦公室電話:6801.7520,郵箱:bjbb3000@163.com。本規(guī)范主編單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本規(guī)范參編單位: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北京電力經濟技術研究院北京市煤氣熱力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北京特澤熱力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北京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公聯(lián)公路聯(lián)絡線有限公司通號通信信息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本規(guī)范主要起草人員:楊京生(以下按姓氏筆畫排列)、于德強、王磊、王云琦、王進民、歷莉、卞斌、尹凡、呂志成、劉峰、劉旭東、孫東凱、蘇云龍、杜玉東、李偉、李雁、李云浩、李永生、李名淦、李沛峰、楊炯、宋文波、宋黎明、張長纓、張白露、張曉昕、陳重、陳鶴、陳旭、陳蓬勃、邵華、郁曉軍、羅凱、岳嘉、周曉靜、鄭紅梅、孟瑞明、鐘雷、徐志英、徐彥峰、奚江波、高彪、梁小田、董樂意、蔣林林、惠麗萍、蔡宏宇、漆凱、魏萌。本規(guī)范主要審查人員:謝映霞、肖燃、孫兵、王慶余、李寧、馬則忠、劉克會、蔡蕓、李磊、王礎、李宏文、趙克偉、于玉良、歐陽曉梅、劉廣奇、胡勁秀、王耀文、馬敬友、周江天。 2術語與符號 22.1術語 22.2符號 6 74.1一般規(guī)定 74.2系統(tǒng)布局 74.3入廊管線及斷面選型 74.4三維控制 84.5配套設施 85總體設計 95.1一般規(guī)定 95.2斷面設計 95.3平面設計 5.4縱斷設計 5.5節(jié)點設計 5.6支吊架系統(tǒng) 6結構設計 6.1一般規(guī)定 6.2材料 6.3結構上的作用 6.4承載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 6.5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計算 6.6現澆混凝土綜合管廊結構 6.7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結構 6.8其他結構形式綜合管廊 6.9抗震設計 6.10耐久性設計 6.11構造要求 7附屬系統(tǒng)設計 7.1消防系統(tǒng) 7.2通風系統(tǒng) 7.3供電系統(tǒng) 7.4照明系統(tǒng) 7.5監(jiān)控系統(tǒng) 7.6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 7.7給排水系統(tǒng) 7.8標識系統(tǒng) DB11/1505—20178智慧管理系統(tǒng) 8.1一般規(guī)定 8.2系統(tǒng)架構 368.3系統(tǒng)設計 8.4系統(tǒng)功能 368.5網絡安全 8.6接口要求 9入廊管線設計 9.1一般規(guī)定 9.2給水、再生水管道 9.3排水管渠 9.4天然氣管道 9.5熱力管道 9.6電力電纜 9.8氣力垃圾輸送管道 9.9入廊管線的監(jiān)控 本規(guī)范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學兔兔www.bzfxwDB11/1505—2017 3 3 4 7 9 9 94.3Pipeandsectionselection 6.3Actionsonthestructures 6.5Calculationofnormallimitstate 28 3 4 8.1Generalrequirements 8.4Systemfunction 8.6Communicationinterfacerequirem 9.1Generalrequirements 9.2Watersupplyandresurgentwaterpipeline 9.7Communicationscable 9.8Pneumaticgarbagecollectingpipe 9.9Pipelinesupervisionsystem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 學兔兔WWw.bzfx1DB11/1505—20171.0.1為適應北京市城市綜合管廊建設和發(fā)展的需要,建設高標準的城市綜合管廊,規(guī)范城市綜合管廊工程的規(guī)劃、設計,統(tǒng)一城市綜合管廊工程設計主要技術指標,確保城市綜合管廊工程建設做到安全適用、經濟合理、技術先進、智慧管理、便于施工和維護,制定本規(guī)范。1.0.2本規(guī)范適用于北京市新建、改擴建城市綜合管廊工程的規(guī)劃與設計。1.0.3綜合管廊工程規(guī)劃建設應遵循“規(guī)劃先行、適度超前、因地制宜、統(tǒng)籌兼顧”的原則,充分發(fā)揮綜合管廊的綜合效益。1.0.4綜合管廊工程的規(guī)劃、設計,除應符合本規(guī)范外,尚應符合國家及北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2DB11/1505—20172術語與符號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納兩類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線的構筑物及附屬設施。用于容納城市主干工程管線,采用獨立分艙方式建設的綜合管廊。用于容納城市配給工程管線,采用單艙或多艙方式建設的綜合管廊。采用淺埋溝道方式建設,設有可開啟蓋板、其內部空間可不考慮通行的,主要用于容納電力電纜和城市范圍內為滿足生活、生產需要的給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氣、熱力、供冷、電力、通信、廣播電視、氣力垃圾輸送管道等市政公用管線,不包含工業(yè)管線。用于傳輸信息數據電信號或光信號的各種導線的總稱,包括通信光纜、通信電纜以及智能弱電系統(tǒng)的信號傳輸線纜。2.1.7氣力垃圾輸送管道系統(tǒng)pneumaticgarbagecollectingpipesystem利用負壓氣流通過管道系統(tǒng),將從建筑室內、小區(qū)及市政等分類垃圾投放設施投入的垃圾,輸送至中央收集站,經固、氣分離后壓縮集中存儲外運處置,垃圾管道內氣體經除塵過濾、除臭凈化達標排放的垃圾收集輸送系統(tǒng)。2.1.8綜合管廊定測線utilitytunnelpositioningline為便于綜合管廊平面定位設置的其主要結構定位基準線。由綜合管廊結構本體或防火墻、防火門分隔的用于敷設城市工程管線的封閉空間。2.1.10人員出入口entrance綜合管廊設置的便于管理維護人員進出的出入口。2.1.11逃生口escapemanhole綜合管廊每隔一定距離設置的便于人員逃生時可直通地面的孔口。用于將各種入廊管線和設備吊入綜合管廊內而在綜合管廊上開啟的洞口。3DB11/1505—2017綜合管廊內入廊管線和外部管線相銜接的構筑物。采用現場整體澆筑混凝土的綜合管廊結構本體。在工廠內分節(jié)段澆筑成型,現場采用拼裝工藝施工成為整體的綜合管廊結構本體。利用頂進設備將預制的箱形構造物或圓管沿綜合管廊線位逐漸頂入,以構成綜合管廊本體的施工方法。修筑綜合管廊結構的暗挖施工方法。傳統(tǒng)的礦山法指用鉆眼爆破的施工方法,又稱鉆爆法;現代礦山法包括軟土地層淺埋暗挖法及由此衍生的其他暗挖方法。用盾構機修筑隧道的暗挖施工方法,為在盾構鋼殼體的保護下進行開挖、推進、襯砌和注漿等作業(yè)的方法。利用工廠預制、現場拼裝的管片襯砌隧道的結構形式。用來收集以便排除綜合管廊結構滲漏水或入廊管道排空水等的構筑物。為便于綜合管廊內部入廊管線分類管理、安全引導、警告警示等而設置的銘牌或顏色標識。2.1.22智慧管理系統(tǒng)Intelligentmanagementsystem對綜合管廊各子系統(tǒng)進行集成,滿足對內管理、對外通信、與城市工程管線運營公司或管理部門協(xié)調等需求,具有綜合、智慧化處理能力的系統(tǒng)平臺。2.2.1材料性能P,—混凝土的抗?jié)B等級;λ。—混凝土的導熱系數;β—內表面熱交換系數;βe—外表面熱交換系數;fpy—預應力筋或螺栓的抗拉強度設計值。4DB11/1505—20172.2.2作用和作用效應Fep,k、Fp,k地下水位以上、以下的側向壓力標準值;Fsv,k一豎向土壓力標準值;S—作用效應組合設計值;Q;k一第j個可變作用的標準值;Ys一地下水位以下回填土的有效重度;M一彎矩設計值;M;一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節(jié)段橫向拼縫接頭處彎矩設計值;M一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節(jié)段橫向拼縫接頭處彎矩標準值;M?一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節(jié)段整澆部位彎矩設計值;N一軸向力設計值;N;一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節(jié)段橫向拼縫接頭處軸力設計值;N?一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節(jié)段整澆部位軸力設計值。2.2.3幾何參數Hs一覆土高度;h壁板的厚度;Z-自地面至計算截面處的深度;A—密封墊溝槽截面面積;Ap一預應力筋或螺栓的截面面積;h—截面高度;x—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θ一預制拼裝綜合管廊拼縫相對轉角。DB11/1505—20172.2.4計算系數及其它Ka一回填土的靜止土壓力系數;Yo一結構重要性系數;YGi—第i個永久作用的分項系數;Yoi—第j個可變作用的分項系數;CGi—第i個永久作用的作用效應系數;Ce一第j個可變作用的作用效應系數;ψci—第j個可變作用的組合值系數;ψi—第j個可變作用的準永久值系數;Te一綜合管廊外側的土壤計算溫度或相鄰艙室內部的計算溫度;Ti—綜合管廊內部的計算溫度;K—密封墊溝槽截面面積;一拼縫接頭彎矩影響系數。6DB11/1505—20173.0.3綜合管廊工程應結合北京市城市集中新建區(qū)建設、舊城改造、道路新(擴、改)建、軌道交通建設、河道整治等,在城市重要地段和管線密集區(qū)規(guī)劃建設。3.0.4城市集中新建區(qū)主要道路下市政管線宜納入綜合管廊,并應與道路同步建設。城市老(舊)城區(qū)綜合管廊建設宜結合地下空間開發(fā)、舊城改造、道路改造、軌道交通建設、河道整治、地下主要管線改造、架空線入地等項目同步進行。3.0.5綜合管廊規(guī)劃與建設應與地下管線、地下空間、地下交通以及城市環(huán)境景觀等相關城市基礎設施銜接、協(xié)調,并兼顧人民防空需要。3.0.6綜合管廊工程設計應包含總體設計、結構設計、附屬設施設計等,納入綜合管廊的管線應進行專項管線設計。3.0.7綜合管廊工程應同步建設消防、通風、供電、照明、監(jiān)控與報警、通信、給水、排水、標識等附屬設施以及“智慧管理系統(tǒng)”。3.0.8綜合管廊工程應滿足區(qū)域公共信息安全的相關要求。3.0.9綜合管廊附屬機電設備應滿足環(huán)保節(jié)能要求。3.0.10綜合管廊工程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統(tǒng)進行設計,輔助施工組織、運行維護等。3.0.11納入綜合管廊的工程管線設計應符合綜合管廊總體設計及國家現行相關管線設計標準的規(guī)定。7DB11/1505—20174規(guī)劃4.1.1綜合管廊規(guī)劃應符合城市總體規(guī)劃要求,規(guī)劃年限應與城市總體規(guī)劃一致,并應預留遠景發(fā)展空4.1.2綜合管廊規(guī)劃應與城市地下空間規(guī)劃、道路規(guī)劃、軌道交通規(guī)劃、市政工程綜合規(guī)劃相銜接,堅持統(tǒng)一規(guī)劃、因地制宜、統(tǒng)籌建設的原則。4.1.4綜合管廊專項規(guī)劃應包括系統(tǒng)布局、入廊管線分析、斷面選型、三維控制、配套設施、建設計劃等內容。4.2.1綜合管廊布局應與城市功能分區(qū)、建設用地布局和道路網、軌道交通網、市政管網規(guī)劃相適應。4.2.2綜合管廊規(guī)劃應結合城市地下管線現狀,在城市道路、軌道交通、給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氣、熱力、供冷、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環(huán)衛(wèi)等專項規(guī)劃以及地下管線綜合規(guī)劃的基礎上,確定綜合管廊的布局。4.2.3綜合管廊布局應與地下交通、地下商業(yè)開發(fā)、地下車庫、地下人防設施及其他相關建設項目相協(xié)調,宜同步規(guī)劃、設計、施工,統(tǒng)籌利用建設條件,各種地面設施及環(huán)境景觀宜統(tǒng)一布局。4.2.4遇到下列情況之一時,宜建設綜合管廊:1城市集中新建區(qū);2新建城市主要道路及道路寬度難以滿足直埋敷設多種管線的路段;3軌道交通建設工程地段;4棚戶區(qū)改造、舊城更新;5架空線入地等管線更新改造項目;6重要公共空間、廣場、主要道路的交叉口、道路與鐵路或河流的交叉處等。4.2.5歷史文化街區(qū)宜結合架空線入地、基礎設施改造等建設纜線管廊。4.3.1給水、再生水、天然氣、熱力、供冷、電力、通信、廣播電視、氣力垃圾輸送及其他壓力流管道宜納入綜合管廊,重力流雨水、污水管道結合具體條件可納入綜合管廊。4.3.2綜合管廊斷面形式應根據其納入管線的種類、規(guī)模、預留空間及建設方式等確定。4.3.3綜合管廊斷面應滿足管線安裝、檢修、維護作業(yè)所需要的空間要求。4.3.4綜合管廊內的管線布置應根據其納入管線的種類、規(guī)模、分支口條件及周邊用地功能確定。4.3.6含天然氣管道艙室的綜合管廊不應與其他建(構)筑物合建。8DB11/1505—20174.3.9110kV及以上電力電纜,不應與通信電纜同側布置。4.3.10給水管道與熱力管道同側布置時,給水管道宜布置在熱力管道下方。4.3.11進入綜合管廊的排水管道應采用分流制;雨水納入綜合管廊可利用結構本體或管道排水方式。4.3.12污水納入綜合管廊內應采用管道排水方式;污水管道宜設置在綜合管廊的底部。4.4.1綜合管廊平面位置應根據周邊用地規(guī)劃、道路橫斷面、地下管線及地下空間利用情況等因素確定。4.4.2干線綜合管廊宜設置在機動車道、道路綠化帶下。4.4.3支線綜合管廊及纜線管廊宜設置在道路綠化帶、人行道或非機動車道下。4.4.4綜合管廊的覆土深度應根據地下空間豎向規(guī)劃、上部荷載、綠化種植、設計凍深及綜合管廊附屬設施高度等因素綜合確定。4.4.5綜合管廊豎向布置應與重力流管道系統(tǒng)高程統(tǒng)籌協(xié)調,盡量減少與重力流管道的交叉,保證綜合管廊的經濟合理。4.5.1綜合管廊工程應設置監(jiān)控中心及供電系統(tǒng)等配套設施。4.5.2綜合管廊監(jiān)控中心宜與臨近公共建筑合建。4.5.3綜合管廊配套設施地下部分應與地下空間規(guī)劃協(xié)調,地面部分應與城市環(huán)境景觀協(xié)調。9DB11/1505—20175.1.1綜合管廊定測線宜與道路、鐵路、軌道交通、公路中心線等平行。5.1.2綜合管廊斷面形式及尺寸應根據容納的管線種類、數量、節(jié)點等,結合施工方法綜合確定。5.1.3綜合管廊斷面及節(jié)點設計應預留管道排氣閥、補償器、閥門等附件及綜合管廊附屬設備安裝、運行、維護作業(yè)所需要的空間。5.1.4天然氣管道艙室與周邊建(構)筑物間距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鎮(zhèn)燃氣設計規(guī)范》GB50028的有關規(guī)定。5.1.5天然氣管道艙室地面應采用撞擊時不產生火花的材料。5.1.6綜合管廊頂板處,應設置供管道及附件安裝用的吊鉤、拉環(huán)或導軌。吊鉤、拉環(huán)相鄰間距應根據荷載要求計算確定,并不宜大于4m。5.1.7綜合管廊內支撐或懸吊設施預埋件設置應根據入廊管線工藝及結構要求設置。5.1.8綜合管廊的監(jiān)控中心與綜合管廊之間宜設置專用連接通道,通道的凈尺寸應滿足日常檢修通行的要求。5.2.1綜合管廊橫斷設計應結合道路橫斷面、軌道及其他地下建筑布置,兼顧周邊景觀要求,避免露出地面附屬構筑物對周圍景觀的影響。5.2.2綜合管廊標準斷面內部凈高應根據容納的管線種類、規(guī)格、數量、安裝要求及人員通行方式、附屬設備等綜合確定,不宜小于2.4m。5.2.3綜合管廊標準斷面內部凈寬應根據容納的管線種類、數量及管線運輸、安裝、運行、維護、檢修等要求綜合確定。5.2.4綜合管廊通道凈寬,應滿足管道、配件及設備運輸的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綜合管廊內兩側設置支架或管道時,檢修通道最小凈寬不宜小于1.0m;當單側設置支架或管道時,檢修通道最小凈寬不宜小于0.9m。2配備檢修車的綜合管廊檢修通道寬度不宜小于2.2m,并滿足檢修車正常作業(yè)要求。5.2.5綜合管廊內管道安裝凈距應滿足管道焊接、附件安裝最小凈距要求,不宜小于表5.2.5的數值。DB11/1505—2017表5.2.5管道安裝凈距(mm)鑄鐵管、螺栓連接鋼管焊接鋼管、化學管道、復合材料管道aaDN<400400≤DN<10005.2.6電力電纜支架間距要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電纜支架的長度除應滿足敷設電纜及其固定裝置的要求外,宜在滿足電纜彎曲、水平蛇形和溫度升高所產生的變形量的基礎上,增加50mm~100mm;2電纜支架的層間垂直距離應滿足敷設電纜及其固定、安置接頭的要求,同時應滿足電纜縱向蛇形敷設幅寬及溫度升高所產生的變形量要求;3電纜支架間的最小凈距以及最上層支架距頂板、最下層支架距底板的最小凈距,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guī)范》GB50217室設計規(guī)定》YD/T5151及《通信線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1158的有關規(guī)定。5.3.1綜合管廊定測線位置應依據規(guī)劃確定。5.3.1綜合管廊穿越城市快速路、主干路、鐵路、軌道交通、公路時,宜垂直穿越;受條件限制時可斜向穿越,最小交叉角不宜小于60°。5.3.2綜合管廊與相鄰地下構筑物及地下管線的最小水平凈距應滿足表5.4.3的要求。5.3.3綜合管廊最小轉彎半徑,應滿足綜合管廊內各種管線的轉彎半徑要求。5.3.4綜合管廊出地面附屬構筑物應與道路工程及周邊景觀相協(xié)調。5.4.1綜合管廊縱向坡度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縱向坡度不宜小于0.2%;2納入電力電纜的其縱向坡度不宜大于30%;3當縱向坡度超過10%時,應在人員通道部位設置防滑地坪或臺階。4考慮通行檢修車輛的其縱向坡度還應考慮檢修車輛通行要求。5.4.2綜合管廊穿越河道時應選擇在河床穩(wěn)定的河段,最小覆土深度應滿足河道整治和綜合管廊安全運行的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在I~V級航道下面敷設時,其頂部高程應在遠期規(guī)劃航道底高程2.0m以下;2在VI、VII級航道下面敷設時,其頂部高程應在遠期規(guī)劃航道底高程1.0m以下;3在其他河道下面敷設時,其頂部高程應在河道底設計高程1.0m以下。5.4.3綜合管廊與相鄰地下構筑物及地下管線的最小凈距應根據地質條件和相鄰構筑物性質確定,且不DB11/1505—2017應小于表5.4.3。表5.4.3綜合管廊與相鄰地下構筑物及管線的最小凈距施工方法相鄰情況明挖施工頂管、盾構施工礦山法施工綜合管廊與地下構筑物水平凈距綜合管廊與地下構筑物交叉垂直凈距2.0m2.0m綜合管廊與地下管線水平凈距-綜合管廊與地下管線交叉垂直凈距0.5m5.4.4綜合管廊覆土厚度應根據道路結構層、綜合管廊附屬夾層、綜合管廊外交叉管線、綠化種植等因素確定。5.5.2綜合管廊人員出入口、逃生口、吊裝口、通風口宜相互結合設置。5.5.3綜合管廊的人員出入口、逃生口、吊裝口、進風口、排風口等露出地面的構筑物應滿足城市防洪及防澇要求,并應采取防止地面水倒灌及小動物進入的措施。5.5.4露出地面的各類孔口宜設置在綠化隔離帶內,并應避免妨礙車輛路口觀察角度,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CJJ152的有關規(guī)定。5.5.5露出地面的各類孔口蓋板應設置在內部使用時易于人力開啟,且在外部使用時非專業(yè)人員難以開啟的安全裝置。5.5.6綜合管廊主要人員出入口間距應按檢修維護距離確定,間距宜小于2km5.5.7綜合管廊逃生口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敷設電力電纜的艙室,逃生口間距不宜大于200m。2敷設天然氣管道的艙室,逃生口間距不宜大于200m。3敷設熱力管道的艙室,逃生口間距不應大于200m。當熱力管道采用蒸汽介質時,逃生口間距不應大于100m。4敷設其他管道的艙室,逃生口間距不宜大于400m。5逃生口尺寸不應小于1m×1m,當為圓形時,內徑不應小于1m。6人員逃生口爬梯高度超過4m時,應考慮防墜落措施。5.5.8綜合管廊吊裝口的最大間距不宜超過400m。吊裝口凈尺寸應滿足管線、設備、人員進出的最小允許限界要求。5.5.9綜合管廊出地面風亭風口底部高度應滿足防洪要求,并應高出周邊地坪不小于0.3m。5.5.10天然氣管道艙室的排風口與其他艙室進風口、排風口、人員出入口以及周邊建(構)筑物口部距離不應小于10m。天然氣管道艙室的各類孔口不得與其他艙室連通,并應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識。5.6.1綜合管廊內管道及線纜的支吊架應采用成品支吊架,工廠預制、現場安裝,避免現場加工。5.6.2支吊架系統(tǒng)宜與綜合管廊附屬系統(tǒng)線纜統(tǒng)一進行綜合布線設計,滿足荷載、防雷接地、安全間距等要求。DB11/1505—20175.6.3支吊架系統(tǒng)材料應使用不燃材料。5.6.4支吊架宜采用鋼制,材料不應低于Q235B;采用熱鍍鋅防腐,鍍鋅層平均厚度不小于65μm。5.6.5電(光)纜支架和橋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表面應光滑無毛刺;2應適應環(huán)境的耐久穩(wěn)固;3應滿足所需的承載能力;4應符合工程防火要求。5.6.6電力電纜支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水平電纜支架在安裝前,宜根據計算撓度及安裝可能產生的誤差,設置預起拱值及預偏量;2機械強度應能滿足電纜及其附件荷載、施工作業(yè)時附加荷載、運行中的動荷載的要求;3電纜支架支持工作電流大于1500A的交流系統(tǒng)單芯電纜時,宜選用非鐵磁材料。4電纜支架應與接地裝置可靠連接。5.6.7通信線纜敷設安裝應按橋架形式設計,并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0311、《光纜進線室設計規(guī)定》YD/T5151及《通信線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1158的有關規(guī)定。DB11/1505—20176.1.1綜合管廊的結構設計應采用以概率理論為基礎的極限狀態(tài)設計方法,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進行強度計算時,采用分項系數的設計表達式進行設計。驗算穩(wěn)定性時,采用單一安全系數法。6.1.2綜合管廊結構應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驗算,并應根據施工和使用過程中在結構上可能出現的荷載,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分別進行荷載組合,并應取各自最不利的荷載效應組合進行包絡設計。6.1.3綜合管廊工程的結構設計使用年限應為100年。6.1.4綜合管廊結構應進行抗震設計,并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6.1.5綜合管廊主體結構承載力應滿足不低于人防工程“甲類6級”荷載設計。6.1.6熱力管道進入綜合管廊時,結構設計應考慮熱力管道支架處管道推力產生的荷載以及廊內溫度對結構的影響。6.1.7綜合管廊結構應進行耐久性設計。當地下水或土壤有腐蝕性時,其結構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工業(yè)建筑防腐蝕設計規(guī)范》GB50046的有關規(guī)定。6.1.8綜合管廊的結構安全等級應為一級,結構中各類構件的安全等級宜與整個結構的安全等級相同;風亭、出入口等部位結構構件安全等級可進行調整,但不應低于三級。6.1.9綜合管廊應進行防水設計,防水設計應執(zhí)行現行國家標準《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GB50108的相關規(guī)定,防水等級標準應為二級。綜合管廊的變形縫、施工縫和預制構件接縫等部位應加強防水和防火措施。6.1.10當綜合管廊的底板位于歷史最高水位以下時,應驗算結構的抗浮穩(wěn)定性。驗算時不應計入廊管線和設備的自重,其他各項作用均取標準值;當不計地層側摩阻力時,抗浮穩(wěn)定性抗力系數應不小于1.05;當計取地層側摩阻力時,抗浮穩(wěn)定性抗力系數不應小于1.15。6.1.11預制綜合管廊縱向節(jié)段的長度應根據節(jié)段吊裝、運輸等施工過程的限制條件綜合確定。其結構構件的截面強度計算、裂縫控制驗算和撓度驗算,應根據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6.1.12綜合管廊結構的地基計算(如承載力、變形、穩(wěn)定等),應按現行北京市地方標準《北京地區(qū)建筑地基基礎勘察設計規(guī)范》DBJ11-501的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6.2.1綜合管廊的主體結構宜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6.2.2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比、最低強度等級、最大水膠比和單方混凝土的膠凝材料最小用量等應符合結構耐久性的規(guī)定,并滿足抗裂、抗?jié)B、抗凍和抗侵蝕的要求。一般環(huán)境條件下的混凝土設計強度不應低于表6.2.2的規(guī)定。DB11/1505—2017表6.2.2一般環(huán)境條件下混凝土的最低設計強度等級明挖法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C35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C35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C40作為永久結構的地下連續(xù)墻和灌注樁C35作為臨時結構的地下連續(xù)墻和灌注樁C25基坑支護噴射混凝土C20墊層混凝土C20盾構法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管片C50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C35礦山法噴射混凝土襯砌C25現澆鋼筋混凝土襯砌C35頂進法預制鋼筋混凝土結構C356.2.3綜合管廊地下部分應采用自防水混凝土,設計抗?jié)B等級應符合表6.2.3的規(guī)定。表6.2.3防水混凝土設計抗?jié)B等級管廊埋置深度H(m)設計抗?jié)B等級H<10P10H≥30P126.2.4噴射混凝土應采用濕噴混凝土。6.2.5用于防水混凝土的砂、石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質量及檢驗方法標準》JGJ52的有關規(guī)定。6.2.6暴露在大氣中的混凝土結構,抗凍等級不低于F200。6.2.7用于拌制混凝土的水,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用水標準》JGJ63的有關規(guī)定。6.2.8混凝土可根據工程抗裂需要摻入合成纖維或鋼纖維,纖維的品種及摻量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無相關規(guī)定時應通過實驗確定。6.2.9鋼筋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鋼筋混凝土用鋼第1部分:熱軋光圓鋼筋》GB1499.1、《鋼筋混凝土用鋼第2部分:熱軋帶肋鋼筋》GB1499.2和《鋼筋混凝土用余熱處理鋼筋》GB13014的有關規(guī)定。6.2.10用于連接預制節(jié)段的螺栓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7的有關規(guī)定。6.2.11鋼筋混凝土管片間的連接緊固件的連接形式及其機械性能等級,應滿足構造和結構受力要求,且表面應進行防腐處理。6.2.12纖維增強塑料筋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結構工程用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筋》GB/T26743的有關規(guī)定。6.2.13預埋鋼板宜采用Q235鋼、Q345鋼,其質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碳素結構鋼》GB/T700的要求;受力預埋件的錨筋應采用HRB400或HRB300鋼筋,不應采用冷加工鋼筋。6.2.14注漿材料應采用對地下環(huán)境無污染及后期收縮小的材料。6.2.15彈性橡膠密封墊的主要物理性能應符合表6.2.15的規(guī)定。DB11/1505—2017表6.2.15彈性橡膠密封墊材料物理性能序號指標氯丁橡膠三元乙丙橡膠1234熱空氣老化56注:以上指標均為成品切片測試的數據,若只能以膠料制成試樣測試,則其伸長率、拉伸強度的性能數據應達到本規(guī)定的120%。6.2.16遇水膨脹橡膠密封墊,其主要物理性能應符合表6.2.16。表6.2.16遇水膨脹橡膠密封墊材料物理性能序號指標12345反復浸水試驗6低溫彎折-20°C×2h無裂紋無裂紋無裂紋無裂紋7防霉等級注:1*硬度為推薦項目;2成品切片測試應達到標準的80%;3接頭部位的拉伸強度不低于上表標準性能的50%。DB11/1505—20171橡膠止水帶的技術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高分子防水材料第二部分止水帶》GB18173.2的有關規(guī)定;2金屬止水帶的化學成分和物理力學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銅合金帶材》GB/T2059或《不銹鋼冷軋鋼板和鋼帶》GB/T3280的有關規(guī)定,厚度不宜小于3.0mm,拉伸強度不應小于205MPa,銅止水帶的斷裂伸長率不應小于20%,不銹鋼止水帶的斷裂伸長率不應小于35%;3填縫材料應采用具有適應變形功能的板材;4嵌縫材料應采用聚硫密封膠、聚氨酯密封膠或遇水膨脹橡膠條,其技術性能應分別符合現行行業(yè)標準《聚硫建筑密封膠》JC/T483、《聚氨酯建筑密封膠》JC/T482和現行國家標準《高分子防水材料第三部分遇水膨脹橡膠》GB18173.3的有關規(guī)定。6.3.1綜合管廊結構上的作用,按性質可分為永久作用、可變作用和偶然作用。1永久作用應包括:結構和永久設備的自重、內部管道及其輸送介質的自重、土的豎向壓力和側向壓力、地基的不均勻沉降等。2可變作用應包括:管廊內部活荷載、地面車輛荷載、地面堆積荷載、地面車輛荷載或地面堆積荷載引起的側向土壓力、吊車及吊鉤荷載、地下水的壓力(側壓力、浮托力)、結構構件的溫、濕度變化作用,地上結構的雪荷載、風荷載。3偶然作用包括:地震作用、人防荷載等。6.3.2結構設計時,對不同的作用應采用不同的代表值。永久作用應采用標準值作為代表值;對可變作用,應根據設計要求采用標準值、組合值或準永久值作為代表值。6.3.3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設計或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按標準組合設計時,對可變作用應按規(guī)定的作用組合采用其標準值或組合值作為代表值。可變作用的組合值,應為可變作用的標準值乘以其組合值系數。6.3.4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按準永久組合設計時,對可變作用應采用準永久值作為代表值。可變作用的準永久值,應為可變作用的標準值乘以其準永久值系數。6.3.5永久作用標準值:1結構主體及內部管線自重可按結構構件及管線設計尺寸計算確定。常用材料的自重可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采用;永久性設備的自重標準值可按該設備的實際自重或樣本提供的數據采用;2明挖綜合管廊上的豎向土壓力,其標準值應按下式計算:Fsv,k=YH,(6.3.5-1)式中:Fv.k—豎向土壓力(kN/3明挖綜合管廊上的側向土壓力,應按靜止土壓力計算,其標準值應按下列規(guī)定確定(圖6.3.5);DB11/1505—2017NN圖6.3.5側壁上的土壓力分布圖1)對埋設在地下水位以上的管廊Fep,k=KY,Z2)對埋設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管廊Fpk=Ka(v,Z+Y,(Z-zw)(6.3.5-3)式中:Fep,k—側向土壓力標準值(kN/m2)Kα—靜止土壓力系數,應根據土的抗剪強度確定。當缺乏試驗數據時,采用放坡或土釘墻時可取0.5,采用護坡樁時,可取0.33;Ys—地下水位以下回填土的有效重度(kN/m3),一般可取10kN/m3;Z—自地面至計算截面處的深度(m);Zw—自地面至地下水位的距離距離(m)。4礦山法及盾構法施工的綜合管廊豎向土壓力,宜根據所處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和覆土厚度,并結合土體卸載拱作用的影響確定。使用階段水平土壓力宜按靜止土壓力計算;5礦山法的初期支護承擔施工期間的全部荷載;二次襯砌承擔使用階段的全部荷載;6入廊管道內水重度標準值,可按10kN/m3采用;7垃圾氣力輸送管道中的垃圾重度標準值,可按5kN/m3采用;8建設場地地基土有顯著變化段的綜合管廊結構,應計算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影響,其沉降量及沉降差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的有關規(guī)定計算確定。6.3.6可變作用標準值:1綜合管廊內部活荷載標準值及其準永久值系數,應按表采用;DB11/1505—2017表綜合管廊樓面活荷載標準值及其準永久值系數ψ?序號部位活荷載標準值準永久值系數ψ1操作平臺2樓梯或走道板3操作平臺、樓梯的欄桿水平向1.0kN/m注:對設有檢修車的綜合管廊,車道范圍內的集水坑蓋板及走道板等構件,尚應根據運行條件確定檢修車輛荷載。其準永久值系數ψ,可取0.5;《城市橋梁設計規(guī)范》CJJ11中城市-A級的相關規(guī)定確定,其準永久值系數ψ。可取0.5;值乘以土的側壓力系數;式中:△t—壁板的內、外側壁面溫差(℃);hc—壁板的厚度(m);入c—混凝土的導熱系數(W/m·K);β—內表面熱交換系數(W/m2·K);βe—外表面熱交換系數(W/m2·K);T—管廊內部的計算溫度(℃);Te—管廊外側的土壤計算溫度或相鄰艙室內部的計算溫度(℃)。DB11/1505—2017表混凝土的熱工系數系數名稱系數值適用條件混凝土線膨脹系數(1/℃)-導熱系數內側表面與室內空氣接觸,外側表面與土(水)接觸相鄰艙室之間外表面熱交換系數(W/m2·K)綜合管廊與外土之間內表面熱交換系數(W/m2·K)23.26綜合管廊內表面與室內空氣之間6.3.7制作、運輸和堆放、安裝等短暫設計狀態(tài)下的混凝土預制構件驗算,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guī)范》GB50666的有關規(guī)定。6.3.8綜合管廊的結構設計應考慮內部管道支、吊架對綜合管廊的作用。6.3.9熱力艙及其相鄰艙室應考慮溫度變化作用。6.3.10使結構或構件產生不可忽略的加速度的作用,應按動態(tài)作用考慮,一般可將動態(tài)作用簡化為靜態(tài)作用乘以動力系數后按靜態(tài)作用考慮。6.3.11綜合管廊的地震作用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室外給水排水和燃氣熱力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32及《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橫向和縱地震作用分析。6.4.1管廊結構的承載力極限狀態(tài)計算應包括下列內容:1結構構件應進行基本組合下和地震組合下的承載力計算;2必要時尚應進行結構的傾覆、滑移、飄浮驗算。6.4.2在作用的基本組合下或地震組合下結構構件應采用下列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設計表達式:Y?S≤R(6.4.2-1)R=R(f,f,a,…)/YRd(6.4.2-2)DB11/1505—2017..式中:GK—第i個永久作用的標準值;CGi—第i個永久作用的作用效應系數;YGi—第i個永久作用的分項系數,應按表6.4.3采用;ψ;—第j個可變Qk的組合值系數;Qk—第j個可變作用的標準值;Ca—第j個可變作用的作用效應系數;YQiYQ;-第1個和第j個可變作用的分項系數,應按表6.4.3采用;YL—設計使用年限調整系數,取1.1。分項系數當作用效應對結構不利時當作用效應對結構有利時地表水、地下水:1.3其它:1.4地下水(最低水位):1.0其它:06.5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計算式中S—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作用組合的效應設計值;C—結構構件達到正常使用要求所規(guī)定的變形或裂縫寬度的限值。DB11/1505—20172準永久組合6.6.1現澆混凝土綜合管廊結構的截面內力計算模型宜采用閉合框架模型。作用于結構底板的基底反力分布應根據地基條件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未經處理的天然地基,基底反力可按基床系數法計算確定:2地層較為堅硬或經加固處理的地基,基底反力可視為直線分布;3空間受力明顯的結構應進行整體分析。6.6.2現澆混凝土綜合管廊結構設計,本規(guī)范有規(guī)定的應按本規(guī)范執(zhí)行,本規(guī)范未作規(guī)定的,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838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6.7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結構6.7.1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結構宜采用預應力筋連接接頭、螺栓連接接頭或承插式接頭。當場地條件較差,或易發(fā)生不均勻沉降時,宜采用承插式接頭。當有可靠依據時,也可采用其他能夠保證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結構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的接頭構造。6.7.2僅帶縱向拼縫接頭的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結構的截面內力計算模型宜采用與現澆混凝土綜合管廊結構相同的閉合框架模型。6.7.3帶縱、橫向拼縫接頭的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的截面內力計算模型應考慮拼縫接頭的影響,拼縫接頭影響宜采用K-ζ法(旋轉彈簧-ζ法)計算,構件的截面內力分配按下式計算:M=Kθ(6.7.3-1)M;=(1-S)M,N;=N(6.7.3-2)M?=(1+5)M,N?=N(6.7.3-3)式中:K—旋轉彈簧常數,25000kNm/rad≤K≤50000kNm/rad;M—按照旋轉彈簧模型計算得到的帶縱、橫向拼縫接頭的預制拼裝綜合管廊截面內各構件的彎矩設計值DB11/1505—2017N?—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節(jié)段整澆部位軸力設計值(kN)。θ—預制拼裝綜合管廊拼縫相對轉角(rad);ζ—拼縫接頭彎矩影響系數。當采用拼裝時取ζ=0,當采用橫向錯縫拼裝時取0.3<ζ<0.6。K、ζ的取值受拼縫構造、拼裝方式和拼裝預應力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一般情況下應通過試驗確定。6.7.4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結構中,現澆混凝土截面的受彎承載力、受剪承載力和最大裂縫寬度宜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有關規(guī)定。6.7.5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結構采用預應力筋連接接頭或螺栓連接接頭時,其拼縫接頭的受彎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見圖6.7.5):圖6.7.5接頭受彎承載力計算簡圖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可按下列公式確定:2式中:M—接頭彎矩設計值(kN.m);fpy—預應力筋或螺栓的抗拉強度設計值(N/mm2);Ap—預應力筋或螺栓的截面面積(mm2);h—構件截面高度(mm);x—構件混凝土受壓區(qū)截面高度(mm);a?—系數,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超過C50時,a?取1.0,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80時,a?取0.94,期間按線性內插法確定。6.7.6帶縱、橫向拼縫接頭的預制拼裝綜合管廊結構應按荷載效應的標準組合并考慮長期作用影響對拼縫接頭的外緣張開量進行驗算:式中:w—預制拼裝綜合管廊拼縫外緣張開量(mm);Wmax—拼縫外緣最大張開量限值,一般取2mm;h—拼縫截面高度(mm);K—旋轉彈簧常數;Mk—預制拼裝綜合管廊拼縫截面彎矩標準值(kN·m)。6.7.7預制拼裝綜合管廊拼縫防水應采用預制成型彈性密封墊為主要防水措施,彈性密封墊的界面應力DB11/1505—2017a一彈性密封墊材;b一嵌縫槽A=1.0A?~1.5A?(6.7.9)式中:A—密封墊溝槽截面積;A?—密封墊截面積。6.8其他結構形式綜合管廊24DB11/1505—20171應根據圍巖和環(huán)境條件、結構埋深、斷面類型和尺度等,選擇適宜的施工方法、輔助措施,并遵循“管超前、嚴注漿、短開挖、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的基本原則;2礦山法綜合管廊結構施工方法可按表6.8.4采用。表6.8.4礦山法綜合管廊施工方法適用表結構類型施工方法單層單拱單艙全斷面法、預留核心土法單層單拱多艙中隔壁法、交叉中隔壁法、雙側壁導坑法單層多拱多艙中隔壁法、中洞法、初支聯(lián)立二襯獨立法、初支密貼二襯獨立法雙層單拱多艙交叉中隔壁法單層平頂直墻單艙預留核心土法、中隔壁法單層平頂直墻多艙中隔壁法、交叉中隔壁法6.8.5礦山法綜合管廊結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礦山法施工的結構,在預設計和施工階段,應通過理論分析或工程類比對初期支護的穩(wěn)定性進行2復合式襯砌的初期支護應按主要承載結構設計,采用較大的剛度,承擔施工期間的全部荷載,其設計參數可采用工程類比確定,施工中應通過監(jiān)控量測進行修正;淺埋、多艙結構,應通過理論計算進行檢算,并注意及時施作二次襯砌;3復合式襯砌的二次襯砌承擔使用階段的全部荷載,滿足相應強度、剛度及耐久性要求。6.8.6初期支護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初期支護一般由噴射混凝土、鋼筋網、縱向連接筋及格柵鋼架組成;2初期支護噴射混凝土強度等級應不低于C25,噴射混凝土厚度根據結構斷面大小控制在250mm~350mm之間,噴射混凝土應在開挖后及時進行;3格柵鋼架主筋根據受力情況宜選用HRB400級φ18~φ25鋼筋,輔助鋼筋宜采用φ8~φ14鋼筋,最外層鋼筋最小保護層厚度宜為30mm;4格柵鋼架節(jié)段與節(jié)段之間宜通過等強度的節(jié)點板和螺栓連接,節(jié)點位置宜避開受力較大的部位,為便于格柵鋼架的定位與拼裝,格柵鋼架的分段長度宜為2.0~3.5m;5鋼筋網一般設置在迎土側,布設方式宜為拱墻單層布置,當仰拱處圍巖條件較差時,可采用全周布置,必要時可設雙層鋼筋網。鋼筋網應采用HPB300級Φ6~φ8鋼筋焊接而成,鋼筋間距宜為150mm~200mm,鋼筋網搭接長度宜為1個網眼;6縱向連接筋一般采用HRB400級中20~φ22鋼筋,環(huán)向間距通常可取為1m,內外雙層布置,采用焊接或直螺紋連接。6.8.7初期支護施作完畢后,應及時進行初期支護背后充填注漿,根據地層變形情況,必要時尚應進行二次補強注漿。初期支護背后充填注漿可根據初期支護背后地層的孔隙大小或壓水試驗情況選擇水泥砂漿、單液水泥漿。6.8.8二次襯砌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的75%后,應對防水層和二次襯砌之間的空隙進行回填注漿。二次襯砌背后回填注漿材料宜采用與二次襯砌等強的微膨脹單液水泥漿。6.8.9施工輔助措施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礦山法綜合管廊結構施工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一種或幾種施工輔助措施,可選擇的輔助措施有超前DB11/1505—2017小導管、管棚支護、深孔注漿、鎖腳錨管、臨時仰拱、掌子面噴射混凝土封閉等;2超前小導管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一般情況下,小導管縱向每兩榀格柵打設一次,小導管長度宜為2.5m~3.0m當松散地層注漿效果無法保證時,縱向可采用每榀格柵打設一次,小導管長度宜為1.8m~2.0m。小導管打設外插角宜在10~20°之間,縱向搭接長度不小于1.0m;2)小導管環(huán)向布設范圍應根據地層和環(huán)境條件確定,一般宜為拱部120°范圍,當地層條件較差時,布設范圍可適當增大。小導管環(huán)向間距宜為0.3m~0.4m;3)超前小導管一般采用φ42焊接鋼管,遇砂卵石土層打設困難時,可減小小導管的直徑,必要時可采用無縫鋼管;小導管前部應鉆注漿孔,孔徑為6~8mm,孔間距10~20cm,梅花形布置;小導管前端宜加工成錐形,尾部長度不應小于30cm,作為不鉆注漿孔的預留止?jié){段;4)應根據圍巖條件確定小導管是否注漿、漿液類型、注漿壓力等,并宜通過現場注漿試驗驗證;3超前管棚支護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管棚宜采用φ108~φ159焊接鋼管,環(huán)向間距宜為300mm~500mm,管內灌注水泥砂漿;2)管棚施工應采用非開挖技術,并根據地層條件選擇對地層擾動小的打設技術;4深孔注漿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深孔注漿漿液一般采用單液水泥漿、水泥-水玻璃雙液漿,特殊情況下可采用TGRM、HSC、超細水泥等其它漿液;2)注漿孔端部間距宜為0.6m~0.8m。采用多排成孔注漿時,應選擇梅花形布孔;3)縱向分段深孔注漿時,每循環(huán)分段長度根據不同地層、成孔工藝、注漿效果等綜合確定,宜為10m~15m,段與段之間搭接長度不小于2m;5鎖腳錨管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隧道施工過程中,在上臺階格柵鋼架架立后,為控制格柵的下沉,需在格柵兩側的落腳處各打設1根鎖腳錨管。鎖腳錨管的材質及構造宜與超前小導管一致;2)鎖腳錨管的長度通常不應小于2.0m,打設水平夾角宜為30°~45°;3)鎖腳錨管打設后應進行注漿加固,注漿可按超前小導管的注漿要求實施。6.8.10礦山法管廊施工豎井宜結合明挖段、分支節(jié)點設置,當單獨設置時宜采用倒掛井壁的形式。6.8.11盾構法綜合管廊結構在滿足工程使用、受力和防水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裝配式鋼筋混凝土單層襯砌或在其內現澆鋼筋混凝土內層襯砌的雙層襯砌。盾構法多艙綜合管廊宜結合隔墻、隔板采用雙層襯砌。6.8.12盾構法綜合管廊管片結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盾構管片襯砌宜采用錯縫拼裝方式,塊與塊、環(huán)與環(huán)間用螺栓連接;2襯砌環(huán)寬可采用1000mm~1500mm,襯砌厚度宜為0.04D~0.06D(D為隧道外輪廓直徑);3管片楔形量應根據管廊結構平面最小曲線半徑計算,并應留有滿足最小曲線半徑段的糾偏等施工要求的余量;4襯砌環(huán)的分塊方式應根據管片制作、運輸、盾構設備、施工方法和受力等要求確定。可由數塊標準塊、兩塊封頂塊和一塊封頂塊組;5管片手孔周圍應設置加強鋼筋。在螺栓孔、預留孔洞、吊裝孔預埋件等部位宜設置螺旋加強筋。吊裝孔預埋件抗拔承載力應不小于5倍的管片自重。6.8.13管片接頭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管片接頭應具有一定的剛度,滿足結構受力、接頭防水、耐久性及管片拼裝施工工藝的要求;2縱向接頭構造應根據隧道縱向變形要求、接頭張開量限值、盾構千斤頂受力要求等采用平板型、凹凸榫槽型等形式;DB11/1505—20173管片環(huán)向接頭可采用平板型式,也可采用定位棒型式進行輔助拼裝定位;4管片接頭邊緣應采取倒角、退縮等構造措施,避免因應力集中造成損壞。6.8.14管片襯砌結構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管片襯砌結構橫斷面內力可采用自由圓環(huán)法、修正慣用計算法和梁彈簧模型計算法等進行計算;2管片襯砌結構縱斷面內力可采用梁-彈簧模型、等效剛度模型、三維殼體模型進行計算;3管片襯砌結構直徑變形應≤3‰D,接縫張開量應≤2mm~4mm,同時應小于彈性密封墊的允許張開量;4應進行管片接頭強度驗算及接縫張開量計算;管片接頭強度驗算應包括連接螺栓抗拉強度、抗剪強度、接縫混凝土局部受壓及螺栓手孔處管片本體的抗剪和抗沖切承載力驗算;管片接頭處設有凹凸榫槽時可不進行螺栓的抗剪強度驗算。6.8.15雙層襯砌的內層襯砌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內層襯砌與管片襯砌同時作為隧道永久結構協(xié)同受力、或對管片襯砌補強或加固作用,應對內層襯砌結構進行計算;2當管片襯砌與二次襯砌之間結合面較平滑或者存在防水板時,應按復合式襯砌進行計算。當管片襯砌與二次襯砌之間結合面不平整、不光滑或設有抗剪措施時,應按疊合式襯砌進行計算;3綜合管廊結構內分艙橫向隔板、豎向隔墻等內部承載結構與內層襯砌結構有連接時,應進行整體結構計算,并對連接位置局部節(jié)點結構強度進行驗算。6.8.16盾構工作井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盾構工作井宜利用綜合管廊明挖段、岔線井設置;2盾構工作井的形式和大小應根據地質條件、盾構組裝和拆卸要求和施工出砟進料等要求確定;3盾構進出洞口處,應設置洞口密封止水環(huán),在管片與豎井井壁間應設置現澆鋼筋混凝土環(huán)梁,在豎井井壁應預埋與后澆環(huán)梁連接的鋼筋;4盾構工作井結構設計應計及吊裝盾構機的附加荷載,以及盾構出發(fā)時的反力對豎井結構的影響;5盾構工作井始發(fā)和到達端頭的土體應進行加固,加固方法宜采用地面高壓旋噴的方式。6.8.17頂進法綜合管廊的斷面形式可根據工藝布置的需求靈活布置,斷面可以為矩形、拱形或圓形等。6.8.18頂進法綜合管廊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頂進位置應避開地下障礙物;2頂進線位不應橫穿活動性斷裂帶;3頂進穿越河道時的埋置深度,應滿足河道的規(guī)劃要求,并應布置在河床沖刷線以下;4頂進法可在淤泥質粘土、粘土、粉土及砂土中頂進。不宜在礫石層及水體覆蓋土層滲透系數大于5頂進法施工時與相鄰構筑物的間距不宜小于綜合管廊高度;6頂進法施工的綜合管廊覆蓋層厚度不宜小于其高度的1.5倍。6.8.19頂進法綜合管廊的結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荷載取值及綜合管廊允許頂力的驗算參照《給排水工程頂管技術規(guī)程》CECS246的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2結構構件的計算應參照明挖法的荷載組合及計算方法確定;3矩形及拱形斷面節(jié)口宜采用鋼承口接口,圓形斷面宜采用鋼承插口接口;4分節(jié)長度應根據加工及運輸設備等條件綜合確定;分節(jié)長度宜為1.5m。6.8.20當采用整體頂進時,前端應設置刃腳,后端應設尾墻。其長度不宜大于等于30m,當大于30m時,宜在縱向分節(jié),第一節(jié)長度宜為管廊高度的1.5~2.0倍。刃腳的伸臂長度應根據穿越地層的土質情況確定,尾墻的長度不宜小于管廊高度的0.4倍。6.8.21工作井及接收井的設計原則:DB11/1505—20171工作井的尺寸應根據管廊的分節(jié),每節(jié)的外尺寸、頂進設備的尺寸及綜合管廊的縱斷綜合確定;2接收井的尺寸應根據頂進設備出洞拆卸、吊裝的需要及管廊斷面的銜接要求等因素確定;3工作井及接收井的結構形式可采用鋼板樁、沉井、地下連續(xù)墻、灌注樁、SMW工法或倒掛井壁法等。井內水平支撐應形成封閉式框架,矩形井的水平支撐四角應設置斜撐,井底應采用鋼筋混凝土板封底,且應設置集水坑。井頂四周應設擋水坎,擋水坎高度不應小于0.5m。6.9.1綜合管廊結構抗震設防分類為重點設防類(乙類)。設計時應根據場地條件、結構類型和埋深等因素選用能較好反映其地震工作性狀的分析方法,采取相應的抗震構造措施,提高結構的整體抗震性能。6.9.2綜合管廊結構的抗震等級:當地震設防烈度為7度時,為三級;當地震設防烈度為8度時,為二6.9.3當圍巖中包含有可液化土層或基底處于可產生震陷的軟粘土地層中時,應采取提高地層的抗液化能力,且保證地震作用下結構安全的措施。6.9.4抗震分析方法可采用反應位移法或慣性力法計算,當結構體系復雜、體形不規(guī)則以及結構斷面變化較大時宜采用動力分析法計算結構的地震反應。6.9.5綜合管廊的縱向抗震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室外給水排水和燃氣熱力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32的相關規(guī)定。6.9.6綜合管廊的抗震構造措施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現澆及預制結構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設計抗震規(guī)范》GB50011及《室外給水排水和燃氣熱2盾構隧道的抗震構造措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地鐵設計規(guī)范》GB50157的相關規(guī)定。6.10.1單位體積混凝土膠凝材料用量應滿足表6.10.1的要求。表6.10.1單位體積混凝土的膠凝材料用量強度等級最大水膠比最小用量最大用量C25C35C40C45C50注:表中數據適用于最大骨料粒徑為20mm的情況,骨料粒徑較大時宜適當降低6.10.2混凝土中各類材料的氯離子含量和含堿量(Na?O當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氯離子含量不應超過膠凝材料總量的0.06%;2宜適用非堿活性骨料;當使用堿活性骨料時,混凝土中的最大堿含量為3.0kg/m3。6.10.3綜合管廊的混凝土,不應采用氯鹽配制的防凍劑、早強劑或早強減水劑。6.10.4在混凝土配制中采用外加劑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術規(guī)范》GB50119的有關規(guī)定,并應根據試驗驗證,確定其適用性及相應的摻合量。DB11/1505—20176.10.5混凝土用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當處于凍融環(huán)境時,不應采用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和粉煤灰硅酸鹽水泥;受侵蝕介質影響的混凝土,應根據侵蝕性質選用。6.11.1綜合管廊結構應在縱向設置變形縫,變形縫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開槽施工的現澆混凝土綜合管廊結構變形縫的最大間距應為30m;2變形縫的縫寬不宜小于30mm;3變形縫應設置止水帶、填縫材料和嵌縫材料等止水構造。6.11.2混凝土綜合管廊結構主要承重側壁的厚度不宜小于250mm,非承重側壁和隔墻等構件的厚度不宜小于200mm。6.11.3混凝土綜合管廊結構中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在結構迎水面應不小于50mm,在結構其他部位應根據環(huán)境條件和耐久性要求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有關規(guī)定確定。6.11.4綜合管廊各部位的金屬預埋件的錨筋面積和構造要求應按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的有關規(guī)定確定。預埋件的外露部分,應采取防腐保護措施。6.11.5在鋼筋混凝土墻(板)的彈性固定相交節(jié)點區(qū)域,外側鋼筋不應截斷或按錨固處理;內側鋼筋應伸至相交墻(板)外側鋼筋內邊并向節(jié)點外彎折,錨固長度應自墻(板)的內側表面起算,且包含彎弧段的彎折投影長度不應小于15d。6.11.6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開孔處,可按下列規(guī)定采取加強措施:1當開孔的直徑或寬度大于300mm但不超過1000mm時,孔口的每側沿受力鋼筋方向應配置加強鋼筋,其鋼筋截面積不應小于開孔所切斷受力鋼筋的計算鋼筋面積的75%;2當開孔的直徑或寬度大于1000mm但不超過結構壁、板計算跨度的1/4時,可按本條第1款的方法加固,也可采用肋梁加固,肋梁配筋應按計算確定;3當開孔的直徑或寬度大于構筑物壁、板計算跨度的1/4時,宜對孔口設置邊梁,梁內配筋應按計算確定;4加固筋兩端伸出洞口邊的長度均不應小于搭接長度;5對矩形孔口的四周尚應加設斜筋,對圓形孔口尚應加設環(huán)筋。6.11.7電力艙室端部預留接口應與其他艙室結構分開,預留接口的端部應設置變形縫,并預留止水帶。6.11.8天然氣管道艙室與其他相鄰艙室中隔墻變形縫處應設置“中埋式”止水帶。6.11.9天然氣管道艙室全部穿墻管周圍縫隙應采用防火密封膠封嚴。DB11/1505—20177.1.1含有下列管線的綜合管廊艙室火災危險性分類應符合表7.1.1的規(guī)定:表7.1.1綜合管廊艙室火災危險性分類艙室內容納管線種類艙室火災危險性類別天然氣管道甲阻燃電力電纜丙通信及廣播電視線纜丙熱力管道、供冷管道丙污水管道、垃圾氣力管道丁雨水管道、給水管道、再生水管道塑料管等難燃管材丁鋼管、球墨鑄鐵管等不燃管材戊7.1.2當艙室內敷設兩類及以上管線時,艙室火災危險性類別應按火災危險性較大的管線確定。7.1.3綜合管廊主結構體應為耐火極限不低于3.0h的不燃性結構。7.1.4綜合管廊內不同艙室之間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3.0h的不燃性結構進行分隔。7.1.5除嵌縫材料外,綜合管廊內裝修材料應采用不燃材料。7.1.6天然氣管道及容納電力電纜的艙室應每隔200m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3.0h的不燃性墻體進行防火分隔,且防火分隔處的門應采用甲級防火門。7.1.7綜合管廊交叉口及各艙室交叉部位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3.0h的不燃性墻體進行防火分隔,當有人員通行需求時,防火分隔處的門應采用甲級防火門。7.1.8管線穿越防火隔斷部位應采用阻火包等防火封堵措施進行嚴密封堵。7.1.9綜合管廊內應在沿線、人員出入口、逃生口等處設置滅火器材,滅火器材的設置間距不應大于50m。滅火器的配置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guī)范》GB50140的有關規(guī)定。7.1.10綜合管廊人員出入口附近應設置室外消火栓。7.1.11干線及支線綜合管廊中容納電力電纜的艙室應設置自動滅火系統(tǒng)。7.1.12位于地下空間內與其他建筑物合建的綜合管廊,其消防設施的設計應同時滿足地下空間消防設計7.2.1綜合管廊通風宜采用自然進風和機械排風相結合的通風方式。敷設天然氣管道和污水管道、垃圾氣力輸送管道的艙室通風應采用機械進風、機械排風的通風方式。7.2.2天然氣管道艙人員出入口、吊裝口、管線分支口等氣流不順暢的部位,應設置機械通風裝置。7.2.3綜合管廊的通風量應根據通風區(qū)間、截面尺寸并經計算確定,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正常通風換氣次數不應小于3次/h,事故通風換氣次數不應小于6次/h;2天然氣管道艙正常通風換氣次數不應小于6次/h,事故通風換氣次數不應小于12次/h;DB11/1505—20173艙室內天然氣濃度大于其爆炸下限濃度值(體積分數)20%時,應啟動事故段分區(qū)及其相鄰分區(qū)的事故通風設備;4電力艙的通風設計需考慮電纜發(fā)熱量。7.2.4綜合管廊的通風口處出風風速不宜大于5m/s。7.2.5綜合管廊的通風口應加設防止小動物進入的金屬網格,網孔凈尺寸不應大于10mm×10mm。7.2.6綜合管廊的通風口底部,應設置高度不低于300mm擋水墻。7.2.7天然氣管道艙風機應采用防爆風機。7.2.8當綜合管廊內空氣溫度高于40℃或需進行線路檢修時,應開啟排風機,并應滿足綜合管廊內環(huán)境控制的要求。7.2.10綜合管廊艙室內發(fā)生火災時,發(fā)生火災的防火分區(qū)及相鄰分區(qū)的通風設備應能夠自動關閉。7.2.11綜合管廊內應設置事故后機械排煙設施。7.3.1綜合管廊供電系統(tǒng)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綜合管廊供電系統(tǒng)接線方案、電源供電電壓、供電點、供電回路數、容量等應依據綜合管廊建設規(guī)模、周邊電源情況、綜合管廊運行管理模式,并經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2綜合管廊宜采用箱式變電站、雙電源供電,每路電源均應滿足該供電范圍內全部設備同時投入時用電的需要。當采用兩路電源有困難時,應另設置備用電源;3綜合管廊的消防設備、監(jiān)控與報警設備、應急照明設備應按現行國家標準《供配電系統(tǒng)設計規(guī)范》GB50052規(guī)定的二級負荷供電。天然氣管道艙的監(jiān)控與報警設備、管道緊急切斷閥、事故風機應按二級負荷供電,且宜采用兩回線路供電;當采用兩回線路供電有困難時,應另設置備用電源。其余用電設備可按三級負荷供電。7.3.2綜合管廊附屬設備配電系統(tǒng)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綜合管廊內的低壓配電應采用交流220V/380V系統(tǒng),系統(tǒng)接地型式應為TN-S制,并宜使三相負荷平衡;2綜合管廊應以防火分區(qū)作為配電單元,各配電單元電源進線截面應滿足該配電單元內設備同時投入使用時的用電需要;3設備受電端的電壓偏差:動力設備不宜超過供電標稱電壓的±5%,照明設備不宜超過+5%、-10%;5應在各供電單元總進線處設置電能計量測量裝置;6宜設置電力監(jiān)控系統(tǒng)。7.3.3綜合管廊內電氣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電氣設備防護等級應適應地下環(huán)境的使用要求,應采取防水防潮防腐措施,防護等級不應低于IP54;靠近帶壓水管閥門或接口處箱體防護等級不應低于IP55;2電氣設備應安裝在便于維護和操作的地方,配電柜、控制柜等宜設置在綜合管廊高點位置或其頂部設備層內,不應安裝在低洼、易受積水浸入的地方;3電源總配電箱宜安裝在管廊進出口處;4天然氣管道艙內的電氣設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爆炸危險環(huán)境電力裝置設計規(guī)范》GB50058有關爆炸性氣體環(huán)境2區(qū)的防爆規(guī)定。7.3.4綜合管廊配電線路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DB11/1505—20171非消防設備的供電電纜、控制電纜應采用阻燃電纜,火災時需繼續(xù)工作的消防設備應采用耐火電纜或不燃電纜;2天然氣管道艙內的電氣線路不應有中間接頭,線路敷設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爆炸危險環(huán)境電力裝置設計規(guī)范》GB50058的有關規(guī)定;3配電線路采用電纜橋架布線時,應根據腐蝕介質的特點對電纜橋架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4下列不同電壓、不同用途的電纜,不宜敷設在同一橋架上:1kV以上和1kV以下的電纜;同一路徑向一級負荷供電的雙路電源電纜;應急照明和其它照明的電纜;強電和弱電電纜。如受條件限制需安裝在同一層上時,應用隔板隔開。7.3.5綜合管廊接地系統(tǒng)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綜合管廊內的接地系統(tǒng)應形成環(huán)形接地網,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9;2電力電纜艙室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交流電氣裝置的接地設計規(guī)范》GB/T50065有關規(guī)定,接地電阻值應小于5Ω,綜合接地電阻應小于1Ω;3綜合管廊的接地網宜采用熱鍍鋅扁鋼,且截面面積不應小于40mm×5mm。接地網應采用焊接搭接,不應采用螺栓搭接。其焊接搭接長度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50169的相關規(guī)定;4接地網在腐蝕性較強的地區(qū)宜采用鋼鍍銅或銅材;5綜合管廊內的金屬構件、電纜金屬套、金屬管道以及電氣設備金屬外殼均應與接地網連通;6天然氣管道艙的接地系統(tǒng)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爆炸危險環(huán)境電力裝置設計規(guī)范》GB50058的有關規(guī)定。7.3.6綜合管廊內應設置檢修插座,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為交流220V/380V帶剩余電流動作保護裝置的檢修插座;2沿線間距不宜大于60m;3容量不宜小于15kW;4安裝高度不宜小于0.5m;5天然氣管道艙內的檢修插座應滿足防爆要求,且應在檢修環(huán)境安全的狀態(tài)下送電。7.3.7綜合管廊地上建(構)筑物部分的防雷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物防雷設計規(guī)范》GB50057的有關規(guī)定;地下部分可不設置直擊雷防護措施,但應在配電系統(tǒng)中設置防雷電感應過電壓的保護裝置,并應在綜合管廊內設置等電位聯(lián)結系統(tǒng)。7.4.1綜合管廊內應設正常照明和應急照明,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綜合管廊內人行道上的一般照明的平均照度不應小于151x,最低照度不應小于5lx;2出入口和設備操作處、進風口、排風口處的局部照度可為100lx;3監(jiān)控室一般照明照度不宜小于300lx;4綜合管廊內消防應急照明照度不應低于5lx,應急電源持續(xù)供電時間不應小60min;5疏散指示標志宜采用電光源標志,燈光疏散指示標志應設置在距地坪高度1.0m以下,間距不應大于20m;6出入口和各防火分區(qū)防火門上方應設置安全出口標志燈;7監(jiān)控室備用應急照明照度應達到正常照明照度的要求。7.4.2綜合管廊照明燈具應符合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26學年隴南地區(qū)成縣數學三上期末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試題含解析
- 2025-2026學年焦作市沁陽市數學三上期末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5-2026學年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三年級數學第一學期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2025-2026學年江蘇省連云港市沙河子園藝場小學三上數學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七年級上政治知識點復習課件
- 2025年衛(wèi)生資格考試核心資料試題及答案
- 日本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反思試題及答案
- 醫(yī)療環(huán)境與職業(yè)安全的試題及答案
- 全面掌握的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自考行政管理考情分析試題及答案
- 無人機組裝與調試 課件全套 項目1-3 無人機組裝調試基礎、多旋翼無人機組裝與調試、垂直起降無人機組裝調試
- 民間借貸利息計算表
- 網絡安全試題題庫及參考答案
- 2024年浙江省中考數學試題及答案
- GB/T 44294-2024電主軸電動機通用技術規(guī)范
- 公司面試官選拔認證實施方案
- 茶園轉讓協(xié)議書范本版
- 工程勞務合作協(xié)議范例
- 2024年吉林省中考語文試卷真題(含答案)
- 2023-2024學年上海浦東進才北校數學五年級第二學期期末復習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天津師范大學與韓國世翰大學入學綜合素質題目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