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黑龍江省教育學會示范性高中專業委員會高三年級第一次模擬考試歷史學科試題本試卷共20題,共100分,共6頁。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答案】D【解析】別現象,不能推斷出禮樂制度不復存在,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世襲制度消亡的情況,且說法有誤,排除B項;材料中的楚國國君與周天子沒有宗法血緣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2.安史之亂以后,文人士子爭相到藩鎮使府擔任幕職,藩鎮亦有辟召幕僚之風。唐德宗時宰相趙憬說,當時“大凡才能之士,名位未達,多在方鎮”。這()A.削弱了中央集權體制B.緩和了朋黨之爭C.破壞了科舉選官制度D.加劇了階級矛盾【答案】A第1頁/共14頁【解析】安史之亂以后,文人士子爭相到藩鎮使府擔任幕職,這增強了地方藩鎮的實力,不利于中央集權,A項正確;朋黨之爭是指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斗排擠的事件,與材料主旨關系不大,排除B項;這些士人去地方藩鎮做幕僚,與科舉考試無關,排除C項;這些士人去地方藩鎮做幕僚,不會加劇階級矛盾,排除D項。故選A項。3.金世宗完顏雍統治時期,重用漢族知識分子。采用漢制,興文學;積極發展經濟,修水利,發展手工業,促進生產,頒發“免奴為良”的詔令,因此完顏雍獲得了“北國小堯舜”的稱呼,這反映了()A.金朝以程朱理學為正統B.金朝封建化改革成果顯著C.北方經濟文化領先全國D.宋金對峙中南宋地位下降【答案】B【解析】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金世宗重用漢族知識分子、采用漢制、興文學,這是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向漢族封建王朝學習;積極發展經濟,促進了生產的發展;頒發“免奴為良”的詔令,有利于解放生產力,促進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這些舉措使得金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封建化程度不除A項;材料沒有將北方經濟文化與全國其他地區進行比較,無法得出北方經濟文化領先全國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宋金對峙以及南宋地位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4.北宋中期,開封城郊農民逐漸放棄糧食種植,開始種植蔬菜、水果、花卉、藥材等作物,獲得了高額的利潤,農民將自己的田地戲稱為“青銅海”。這表明()A.城鄉經濟差距縮小B.重農抑商政策廢弛C.經濟作物普遍種植D.自然經濟有所突破【答案】D【解析】描述了北宋中期開封城郊農民種植行為的變化,由原本的糧食種植轉向經濟作物,并因此獲得了高額利潤,這明顯是對傳統自然經濟模式的一種突破,在自然經濟中,農民主要種植糧食以滿足自給自足的需求,而民種植經濟作物獲得高額利潤,并不能直接推斷出城鄉經濟差距的縮小,排除A項;農民種植經濟作物是第2頁/共14頁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而非政策導向,且重農抑商政策并未廢弛,排除B項;僅以開封城郊農民種植了經濟作物,并不能斷定經濟作物已經普遍種植,排除C項。故選D項。5.)A.男女平等深入人心B.女性社會地位提高C.傳統觀念受到沖擊D.理學思想影響【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的中國。行,男女平等觀念遠未深入人心A項;題干僅體現了婦女參與勞作的情況,不能等同于社會地位提高,排除B項;理學強調“三綱五常”,對女性束縛較多,倡導女子纏足等,與材料中婦女天足并參與勞作的情況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6.如表為1861-1895年中國近代報刊業城市分布狀況。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這一時期的中國近代報刊業()上香澳廣廈福漢天寧其合地點海港門州門州口津波他計外文報411214525231792刊中文報45110341022890刊合計8618141559125315182A.反映了民族工業的艱難歷程B.體現了社會變革的時代要求C.凸顯了思想解放歷史潮流D.折射了半殖民地的時代特征【答案】D【解析】第3頁/共14頁至1895文化對中國社會的滲透和影響,同時,中文報刊在多個城市也有廣泛分布,這體現了中國社會對外部信息的渴望與接納,結合1861至1895年間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背景可知,這一時期的報刊格數據并未直接體現民族工業的艱難歷程,排除A項;僅從報刊數量的分布上,難以直接斷定其完全體現了社會變革的時代要求,排除B項;材料數據并未直接凸顯思想解放的歷史潮流,思想解放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持這一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7.如圖為1915年《青年雜志》創刊號封面,圖片中上部是一群比肩而坐的青年,標有法文刊名“LA左邊一個“雄雞啼鳴”,象征著新時代到來。這反映了該運動旨在()A.反對愚昧迷信B.追求新文學平易新鮮C.倡導民主科學D.希望新青年自主進步【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目的是希望青年經過不斷的行動,努力,推動社會進入新時代的一種期望,D項正確;材料是對青年的期AC求新文學平易新鮮,排除B項。故選D項。8.1930年,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第4頁/共14頁)A.為農村包圍城市道路提供理論支持B.強調了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C.指出了農民階級是革命的主導力量D.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答案】A【解析】1930些元素共同構成了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基礎,從毛澤東的論述中,可以看到他對于在農村地區建立和發展革命力量的重視,這為后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提供了理論支撐,A項正確;1927年八七會議上強調了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與本題時間不一致,排隊B項;毛澤東雖然重視農民階級的作用,但并未將其視為革命的唯一或主導力量,而是強調了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和農民階級的參與,排隊C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在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且與材料主旨內容不符,排隊D項。故選A項。9.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在淪陷區組織“忠義救國軍”,但多與地主武裝結合;中共在華北建立“三三制”政權,共產黨員、左派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各占1/3.兩者差異的根源在于()A.對日作戰的態度不同B.政治動員能力的強弱C.獲得國際援助多寡D.軍事指揮體系的差異【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根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期間(中宗旨,能夠深入基層,宣傳抗日主張,發動廣大人民群眾,讓各階層認識到抗日的重要性,建立起“三三制”政權,團結一切力量共同抗日。而國民黨缺乏深入基層的政治動員能力,在淪陷區只能借助與地主武裝結合來維持其在淪陷區的部分力量,B項正確;對日作戰態度不同是政治動員能力不同導致的結果之一,并非兩者差異的根源,排除A項;國際援助對國共兩黨抗戰有一定影響,但兩黨根本差異是基于自身的統治理念和政治能力,排除C政權是政治組織形式,排除D項。故選B項。10.1953年統購統銷政策實施后,農村出現“殺豬宰羊”“砍樹毀林”現象;1954年憲法規定“逐步消滅剝削制度”,但允許富農經濟存在。這反映過渡時期的特點是()第5頁/共14頁A.社會主義制度已完全確立B.激進改革導致經濟全面崩潰C.新舊制度過渡中的復雜性D.完全照搬蘇聯集體農莊模式【答案】C【解析】材料可知,統購統銷政策實施后農村出現一些負面現象,1954年憲法規定“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又允許富農經濟存在,這體現了在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復雜的情況和矛盾,反映了新舊制度過渡中的復雜性,C項正確;社會主義制度完全確立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排除A項;統購統銷政策實施后出現“殺豬宰羊”“砍樹毀林”現象,這只是局部的一些反應,并不能說明經濟全面崩潰,排除BD項;故選C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農民獲得土地經營權;但所有權仍歸集體。2014年中央提出“三權分置”改革,將經營權拆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允許經營權流轉。這一政策調整的主要目的是()A.恢復農業個體經營方式B.適應規模化現代農業需求C.保障糧食統購統銷制度D.削弱農村基層黨組織職能【答案】B【解析】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小規模分散經營逐漸難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更好地促進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農業農村的發展,排除A項;糧食統購統銷制度是計劃經濟時期的一項政策,在改革開放后已經逐步取消,排除C項;改革目的是為了促進農村土地制度的完善和農業農村的發展,與農村基層黨組織職能沒有直接的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12.托勒密埃及在對傳統法老埃及稅權(尤其是貨幣稅)完全承包出去。這反映了托勒密埃及()A.中央與地方關系松弛B.稅收制度制約帝國發展C.政治制度的融合發展D.有效解決社會各種矛盾【答案】C【解析】第6頁/共14頁【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埃及時期。據材料可知,托勒密埃及繼承了法老埃及的官僚體系,同時又借鑒希臘經驗,引入包稅制,說明托勒密埃及CA項;借鑒希臘經驗,引入包稅制,促進托勒密埃及的發展,而非制約,排除B項;有效解決社會各種矛盾,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13.依據《劍橋世界近代史》記載,16世紀的葡萄牙在亞洲的果阿、馬六甲等地建立殖民據點,控制香料貿易。葡萄牙人用少量歐洲商品,如玻璃制品、羊毛織物等,換取大量香料運回歐洲,利潤高達數倍。這一貿易模式()A.促進了全球物種的大交換B.加速了歐洲資本原始積累C.推動了世界市場最終形成D.改變了亞洲社會經濟結構【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葡萄牙人通過香料貿易獲取了巨額利潤,這些利潤為葡萄牙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的商人、貴族等積累了大量財富,這些財富轉化為資本,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歐洲的資交流,而題干主要強調的是葡萄牙在亞洲的香料貿易,排除A項;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C16世紀,亞洲社會經濟結構總體上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模式,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排除D項。故選B項。14.據《英國通史》記載,18世紀初,英國的呢絨商為了擴大生產,紛紛采用“外包制”,將羊毛分發給農村家庭手工業者,加工成呢絨后再收回。這一現象反映了()A.工業革命的條件逐漸成熟B.英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C.傳統手工業生產方式瓦解D.英國近代工廠制度的確立【答案】A【解析】“18世紀初,英國的呢絨商為了擴大生產,紛紛采用‘外包制’,將羊毛分發給農村家庭手工業者,加工成呢絨后再收回”結合所學可知,18世紀初英國呢絨商采用“外包制”,將羊毛分發給農村家庭手工業者,再回收成呢絨。這使得分散的家庭手工業生產逐漸被整合到商業資本的控制之下,形成了較大規模的生產體系。這種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為后來工業革命中工廠制度的出現和發展提供了前期的生產組織經驗和第7頁/共14頁18世紀初的現象不符,排除B項;傳統手工業生產方式在這一時期并不是瓦解狀態,而是以“外包制”的形式仍然在進行生產,這其實一定程度上是傳統手工業生產方式的延續而非瓦解,排除C項;英國近代工廠制度的確立是在工業革命開展之后才逐步形成的,18世紀初還未進入這一階段,排除D項。故選A項。15.如圖是20世紀50)A.美國援助促進西歐經濟復蘇B.西歐試圖擺脫美國政治控制C.美國資本搶占大片世界市場D.蘇聯利用漫畫惡意丑化美國【答案】C【解析】世紀50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大量輸出資本,搶占了包括英、法、意等在內的大片世界市場,導致這些國家的市場受到擠壓,C被某種因素“窒息”,而不是美國援助促進西歐經濟復蘇,排除A項;漫畫主要圍繞市場被影響展開,沒有涉及到西歐在政治方面對美國控制的態度和行動,排除B項;漫畫反映的是當時的一種經濟現象,并非蘇聯惡意丑化美國,20世紀50年代美國資本擴張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排除D項。故選C項。16.如表為1990-2010)年份貨物貿易額(萬億美元)跨國公司數量(家)19903.43.5萬20006.46.3萬201012.510.3萬第8頁/共14頁A.國際分工完全依賴跨國公司主導B.生產社會化與資本集中同步發展C.貿易自由化消除了國際貿易壁壘D.技術革命是貿易增長的根本原因【答案】B【解析】據材料的表格可見,貨物貿易額和跨國公司的數量不斷增加,說明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增強,生產由分跨國公司主導,但不是完全依賴,把他們的關系過于絕對化,排除A項;貿易自由化是指國家之間通過多邊或雙邊的貿易條約與協定,削減關稅壁壘,抑制非關稅壁壘,取消國際貿易中的障礙與歧視,促進世界貨物和服務的交換與生產,不是消除貿易壁壘,排除C項;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能夠提供用于交換的剩余產品是貿易增長的根本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古代文明起源和發展的研究,有兩大取向:或求揭示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或欲探求各個文明發展脈絡的特質。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燒制出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陶容器,開始世界最早的對稻米和粟、黍的人工栽培,以突出的創新性,為人類生存和發展作出特殊貢獻,也為中華文明起源奠定堅實基礎,培育了以農為本的重要基因。距今6000年至5000年,中國史前社會在多元發展的同時,區域間交流日益加強。交流的內容包括原始宇宙觀、天文歷法、高級物品制作技術、權力表達方式、喪葬和祭祀禮儀等當時最先進的文化精粹。費孝通論述的“自在的”中華民族初步形成,極具中國特色的“天文”與“人文”結合的政治傳統由此確立,距今4300年前后,金屬冶煉技術、小麥、羊和牛,自歐亞大陸草原地帶傳播而來,成為龍山時代社會發展和早期王朝建立的催化劑。在孕育中國早期王朝的龍山時代,政治精英們對“和平性”發展道路的探尋同樣引人注目。陶寺大墓中雖然有彰顯軍權和王權的精致玉鉞,但更著意強調的是以成套飲食之器和石磬、鼉鼓代表的早期禮樂制度。這與《尚書·堯典》中提到的堯“協和萬邦”和“光被四表”的政治理念頗為一致。——摘編自李新偉《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探源》2024年第4期《中國史研究》第9頁/共14頁(1)根據材料,概括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表現(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對中華文明突出特性根源探索的意義。【答案】(1(2)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解答中國何以形成綿延發展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是中國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的重要目標;符合世界文明研究的主流;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的實踐提供【解析】【小問1詳解】開始世界最早的對稻米和粟、黍的人工栽培,以突出的創新性,為人類生存和發展作出特殊貢獻,也為中華文明起源奠定堅實基礎,培育了以農為本的重要基因”,可得出創新性;據材料“距今6000年至5000年,中國史前社會在多元發展的同時,區域間交流日益加強”,可得出連續性和統一性;據材料“距今4300年前后,金屬冶煉技術、小麥、羊和牛,自歐亞大陸草原地帶傳播而來,成為龍山時代社會發展和早期王朝建立的催化劑”,可得出包容性;據材料“在孕育中國早期王朝的龍山時代,政治精英們對“和平性”發展道路的探尋同樣引人注目”及“這與《尚書·堯典》中提到的堯“協和萬邦”和“光被四表”的政治理念頗為一致”,可得出和平性。【小問2詳解】底蘊;對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探索,追溯中華文明從上古到現代的發展史,解答中國何以形成綿延發展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探索中華文明包容性,中華文明與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是是中國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的重要目標;符合世界文明研究的主流;中華文明的和平性,表明中華文明自古以來熱愛和平,與個文明和平共處,為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的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憤恨北洋軍閥倒行逆施的混亂統治。政治黑暗、國家袲敗的現實,再次引發了他們的強烈愛國心,引發他們對國家前途的思考。幾經選擇后,他們最后轉向了馬克思主義。1919年10不到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一個絕大的功績”。文章還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闡明了階級斗爭1920義、無政府主義、行會社會主義,也非民主社會主義,而是共產主義即真正的馬格斯(編者注:即馬克思)第10頁/共14頁克思主義過程中,轉向馬克思主義。——摘編自李東朗《早期共產黨人的探索之路》(1)根據材料,概括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早期中國共產黨人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原因。【答案】(1)認知:馬克思主義是共產主義運動的指導思想;介紹了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思想:(2)資產階級的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或者北洋軍閥的獨裁賣國)資本主義制度暴露出嚴重的弊端;馬克思【解析】【小問1詳解】可得出,馬克思主義是共產主義運動的指導思想;由材料“文章還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闡想;由材料“中國的改造與存在,既不采取工團主義、無政府主義、行會社會主義,也非民主社會主義,而是共產主義即真正的馬格斯(編者注:即馬克思)主義”及所學可得出,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社【小問2詳解】統治”可得出,資產階級的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或者北洋軍閥的獨裁賣國)資本主義制度暴露出嚴重的弊年10料“必如此,才能養成少數極覺悟極有組織的知識分子,適應戰爭時代及偌大的改造事業”及所學可得出,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歷史科學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世界史研究應以“五種社會形態”理論為綱,揭露帝國1956第11頁/共14頁年材料二1994年首屆全國世界史學科建設研討會提出“打破歐洲中心論,構建多元文明互動的新敘2018薄弱環節,因此,全球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21世紀以來,關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史體系的探討,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同時也極大提高了世界史學科的地位。年(1)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新中國成立以來世界史研究兩種不同范式。(2)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史研究范式轉變的學術價值。【答案】(1)五十年代:意識形態主導(或以階級斗爭為綱)政治服務性(或聚焦反帝反殖敘事)單一方(2)學術價值:破除教條主義(或從單一革命史觀轉向文明交流史,還原歷史復雜性)加強世界史學科建設,提升世界史學科地位;(學生如果從以下角度作答也可得分)增強歷史解釋力(或現代化理論補充社會形態理論,解釋中國道路的獨特性)提升國際話語權(或參與全球史標準制定)培養國民的世界眼光和開放心態做貢獻。【解析】【小問1詳解】世界史研究應以‘五種社會形態’理論為綱,揭露帝國主義殖民罪行,突出階級斗爭主線”“各高校歷史系須以《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為基本教材,重點講授蘇聯革命經驗與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可知,意識形態主導(或以階級斗爭為綱)政治服務性(或聚焦反帝反殖敘事)單一方法(忽視文明多樣性或僅事”“增加環境史、醫療史等跨學科內容”可知,多元范式興起(或突破歐洲中心論,關注文明互動)跨學科融合;據材料二“非西方國家并非被動接受現代化,而是通過自身文明傳統與外來沖擊的互動實現轉小問2詳解】論為綱,揭露帝國主義殖民罪行,突出階級斗爭主線”、材料二“構建多元文明互動的新敘事”可知,破第12頁/共14頁除教條主義(或從單一革命史觀轉向文明交流史,還原歷史復雜性)據材料二“‘新全球史’課程體系試西方國家并非被動接受現代化,而是通過自身文明傳統與外來沖擊的互動實現轉型”及結合所學可知,增借鑒意義”及結合所學可知,提升國際話語權(或參與全球史標準制定)培養國民的世界眼光和開放心態做貢獻。20.縱觀20世紀的歷史,國際政治的現實即是沖突與秩序的交織。沖突可以導致一種秩序的破壞,也可以產生一種新的秩序,甚而是一種秩序化的沖突或沖突的秩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下表為《世界:一部歷史》第28章(世界秩序與混亂:20世紀的全球政治)的焦點關注。世界:一部歷史焦點關注·世界大戰怎樣削弱了歐洲在全球的統治地位?·在20世紀的大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水冷螺桿式冷水機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標準鋁質天花板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開槽圓柱頭螺釘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局部緊膚儀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多用刨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變壓器電子線路板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印鑒比對儀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助行架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再濕型打孔膠紙帶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兒童餐具包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MATLAB基礎及應用》全套教學課件
- 環保工程公司環境污染治理合同
- 瓶裝礦泉水銷售代理合同
- 2025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運行維護
- 人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英語Unit 5 Here and Now 單元教學設計(共6課時)
- 《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設計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課件資料
- 人教版高中物理選擇性必修第三冊期末檢測試卷
- 2025年保密知識試題庫(附參考答案)
- 2025年臨床醫師定期考核必考復習題庫及答案(900題)
- 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管控清單制度
- 2025年度光伏發電工程質量保修服務協議3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