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理療科專科技術及特色療法操作規范_第1頁
針灸理療科專科技術及特色療法操作規范_第2頁
針灸理療科專科技術及特色療法操作規范_第3頁
針灸理療科專科技術及特色療法操作規范_第4頁
針灸理療科專科技術及特色療法操作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南省中醫特色專科

嘉禾縣中醫醫院針灸理療科

專科技術及特色療法

2010—2012年

i錄

1、毫針刺法技術操作規程........................3

2、醒腦開竅針法技術操作規程...................5

3、電針技術操作規程...........................8

4、小針刀療法臨床操作規范.....................9

5、皮膚針法操作規范............................11

6、火罐技術操作規程............................12

7、穴位注射操作規范............................14

8、穴位敷藥(穴位敷貼)技術操作規程............16

9、艾炷灸技術操作規程..........................17

10、艾條灸技術操作規程.........................18

11、推拿技術操作規程...........................19

12、小兒推拿操作規范...........................21

13、馮氏正骨手法操作規范......................22

14、耳穴埋籽技術操作規程......................23

15、刮瘩技術操作規程...........................24

16、穴位埋線療法操作規范......................25

毫針刺法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號的金屬毫針刺激人體一定的腌穴,以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扶

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適用于各種急、慢性疾病。

[用物準備]

治療盤,毫針盒(內備各種毫針)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針,0.5%碘伏,棉簽,棉球,鑲

子,彎盤,必要時備毛毯和屏風等。

【操作方法】

1.進針法

1.1指切進針法:又稱爪切進針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邊,右手

持針,用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近針根處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此法適宜于短針的

進針。

1.2夾持進針法:或稱駢指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

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入腦穴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腦穴。此法適用于

肌肉豐滿部位及長針的進針。

1.3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膚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

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膚松弛或有皺褶部位的腌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腦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

的皮膚頂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淺薄部位的腌穴進針。如印堂穴。

2.進針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構成的夾角。

2.1.1直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適用于人體大部分腌

穴。

2.1.2斜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傾斜刺入。此法適用于肌肉較淺薄處

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腌穴。

2.1.3平刺:即橫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適用于皮薄肉

少部位的腌穴,如頭部。

2.2深度:是指針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據患者體質、年齡、病情及針刺部位而

定。

2.2.1體質:身體瘦弱,宜淺刺;肌肉豐滿者,宜深刺。

2.2.2年齡:小兒及年老體弱者,宜淺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宜深刺。

2.2.3病情: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頭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處的腌穴,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豐滿處

的腌穴,宜深刺。

3.行針基本手法

3.1提插法:當針刺入胸穴一定深度后,將針身提到淺層,再由淺層插到深層,以加

大刺激量,使局部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

3.2捻轉法:當針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將針身大幅度捻轉,幅度愈大,頻率愈快,

刺激量也就愈大。當針刺部位出現酸、麻、脹、重等感覺時,術者手下也會有沉、緊、澀

的感覺,即為“得氣”,說明針刺起到了作用。

4.補瀉手法

4.1補法:進針慢而淺,提插輕,捻轉幅度小,留針后不捻轉,出針后多揉按針孔。

多用于虛證。

4.2瀉法:進針快而深,提插重,捻轉幅度大,留針時間長,并反復捻轉,出針后不

按針孔。多用于實證。

4.3平補平瀉法:進針深淺適中,刺激強度適宜,提插和捻轉的幅度中等,進針和出

針用力均勻。適用于一般患者。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協助患者松開衣著,按針刺部位,取合理體位。

3.選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壓穴位,并詢問患者有無感覺。

4.消毒進針部位后,按腌穴深淺和患者胖瘦,選取合適的毫針,同時檢查針柄是否松

動,針身和針尖是否彎曲或帶鉤,術者消毒手指。

5.根據針刺部位,選擇相應進針方法,正確進針。

6.當刺入一定深度時,患者局部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或向遠處傳導,即為“得

氣”。得氣后調節針感,一般留針10~20分鐘。

7.在針刺及留針過程中,密切觀察有無暈針、滯針等情況。如出現意外,緊急處理。

8.起針: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壓在針孔周圍皮膚處,右手持針柄慢慢捻動將針

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隨即用無菌干棉球輕壓針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檢查針數,以

防遺漏。

9.操作完畢,協助患者衣著,安置舒適臥位,整理床鋪。

10.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患者過于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

虧的患者,進行針刺時手法不宜過強,并應盡量選用臥位。

2.婦女懷孕3月者,不宜針刺小腹部的腌穴。若懷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恤部腌穴也

不宜針刺。至于三陰交、合谷、昆侖、至陰等一些通經活血的腌穴,在懷孕期亦應予禁刺。

如婦女行經時,若非為了調經,亦不應針刺。

3.小兒囪門未合時,頭頂部的腌穴不宜針刺。

4.常有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針刺。

5.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6.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腌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患

者更應注意。如刺胸、背、腋、脅、缺盆等部位的腌穴,若直刺過深,都有傷及肺臟的可

能,使空氣進入胸腔,導致創傷性氣胸,輕者出現胸痛、胸悶、心慌、呼吸不暢;甚則呼

吸困難,唇甲發綃、出汗、血壓下降等癥。因此,醫者在進行針刺過程中精神必須高度集

中,令患者選擇適當的體位,嚴格掌握進針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發生。

7.針刺眼區和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胸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

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轉和長時間的留針,以免傷及重要組織器官,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

8.對尿潴留等患者在針刺小腹部腌穴時,也應掌握適當的針刺方向、角度、深度等,

以免誤傷膀胱等器官出現意外的事故。

醒腦開竅針法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通過針刺復蘇人體腦竅及其連屬的組織的受抑、受損、受挫的功能,開發恢復其具有

主宰傳導、聯絡和支配作用,在手法上強調針刺手法量學,用醒神、調神的方法來恢復臟

腑和肢體的功能。適用于中風病及其相關病癥、各種急癥、神志、精神疾患、各種腦病等

疾病。

【用物準備】

治療盤,毫針盒(內備各種毫針)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針,0.5%碘伏,棉簽,棉球,鑲子,

彎盤,必要時備毛毯和屏風等。

[操作方法]

醒腦開竅針法在手法上強調針刺手法量學規范,以下是常見穴位操作及手法量學。

(一)準備

(―)穴位操作方法

內關:針刺深度1.0?L5寸,得氣后施捻轉提插瀉法,即左右手分別持患者左側和右

側的針柄,左手拇食指呈順時針捻轉,右手拇食指呈逆時針方向捻轉,并配合提插瀉法。

捻轉角度大于180度,頻率50飛0轉/分。手法持續操作1?3分鐘。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將針向一個方向捻轉360度,采用雀啄手法,

以患者眼球濕潤或流淚為針刺達到量學要求的效應指標。

三陰交:針沿脛骨后緣,與皮膚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1?1.5寸,行重提輕插之補

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

極泉:原穴沿經下移1寸,避開腋毛,直刺L0?1.5寸,用提插瀉法,以患側上肢抽

動3次為度。

委中:仰臥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0寸,施提插瀉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

度。

尺澤: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動3次為度。

風池、完骨、翳風:針向喉結,進針2?2.5寸,采用小幅度(小于90度)、高頻率(大

于120轉/分)的捻轉補法1?3分鐘。

合谷:針向三間穴,進針1.0?1.5寸,采用提插瀉法,使患者食指抽動或五指自然伸

展為度。

上廉泉:針向舌根1.5?2.0寸,用提插瀉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出血1?2ml。

丘墟:向照海透刺1.5~2.0寸,局部酸脹為度。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協助患者松開衣著,按針刺部位,取合理體位。

3.選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壓穴位,并詢問患者有無感覺。

4.消毒進針部位后,按腌穴深淺和患者胖瘦,選取合適的毫針,同時檢查針柄是否松

動,針身和針尖是否彎曲或帶鉤,術者消毒手指。

5.根據部位選擇相應進針方法,進針。

主方一:“大醒腦”開竅針刺法

主穴:雙側內關、人中、患側三陰交。.

副穴:患側極泉、尺澤及委中。

配穴:吞咽障礙,加風池、翳風、完骨;手指拘攣,加合谷;語言不利或失語加上廉

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

操作:先刺雙側內關,直刺0.5?1.0寸,采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手法1分鐘;繼

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再刺三陰

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斜刺,進針1?1.5寸,用提插瀉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

次為度。

主方二:“小醒腦”開竅針刺法

主穴:雙側內關、上星、百會、印堂,患側三陰交。

副穴、配穴:同處方一。

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針直立,采用輕雀啄手法(瀉法),以流淚或雙眼球濕

潤為度。繼之,選3寸毫針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會穴后,針柄旋轉90度,轉速20—

160次/分,行手法1分鐘.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一。

處方加減:便秘加豐隆、左水道、左歸來、左外水道、左外歸來;尿潴留加中級、秩

邊、水道;共濟失調加風府、啞門、頸椎夾脊穴;癲癇加人中、大陵、鳩尾、內關、風池;

肩關節痛或肩周炎加肩鶻、肩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血管性癡呆加內關、人中、

百會、四神聰、風池、四白、合谷、三陰交、太沖。

睡眠倒錯:針上星、百會、四神聰、三陰交、神門。

6.針刺操作實施手法后,非立即留針,而是要求患者先活動患肢。各穴手法實施后除

三陰交留針外,其余各穴均不留針。針刺三陰交使患肢抽動后將針提至皮下,不出針,讓

患者活動,留針時再將針刺至得氣深度。

7.在針刺及留針過程中,密切觀察有無暈針、滯針等情況。如出現意外,緊急處理。

8.起針: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壓在身孔周圍皮膚處,右手持針柄慢慢捻動將針

尖退至皮膚下,迅速拔出,隨即用無菌干棉球或棉簽輕壓針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檢查

針數,防治遺漏。

9.操作完畢,協助患者整理衣著,整理床鋪。

10.清理用物,合理放置醫用垃圾,治療盤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應用醒腦開竅法前務必要了解患者的高血壓病史及目前血壓情況,對高血壓患者慎

用或禁用刺法,或在用此法時配合其他方法或酌情配用其他穴位。

2.用醒腦開竅法治療腦出血患者應慎重,尤其是強刺激人中穴和內關穴,有時會明顯

加病人之煩躁不安,甚至出現肢體抽搐現象,急性腦出血證屬脫證應禁止此法。

3.中風后遺癥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遠非一兩個療程即可。為避免患者出現疲勞

或穴位疲勞的現象,務必慎用本法。

4.臨床上對一些畏懼針刺法或對針刺特別敏感的患者在使用本法時必須掌握好刺激

量。對這類患者應用針刺人中穴時手法則更應慎重。

6.刺激量應視病情靈活掌握:針刺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時,使患肢抽動次數可

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靈活掌握,肢體肌力在0?3級者可使之抽動3次;肢體肌力在3級以上

時,可適當減少抽動次數。

【管理制度】

(一)醫師應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向病員詳細了解病情,掌握適應癥和禁忌癥。

(二)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針刺穴位應進行常規消毒,

1人1穴1針,嚴格遵守針刺操作規程。

(三)凡留針治療者,術者不得離開崗位,注意觀察病員變化。取針時注意防止漏針、

斷針。

(四)經常檢查針具是否完好,如有不銳利及彎曲時應及時修理、更換。

(五)進修人員或學員施行針刺時,必須在經治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不得獨立操作。

(六)患者如需配合其他治療(如理療等),通知相關項目主管,合理安排順序。

(七)醫師需嚴格按照毫針刺法操作規范及管理制度進行治療,如有違規操作,視情

節嚴重程度做出相應處罰,輕者口頭警告,重者處以罰款,如因違規操作造成醫療事故者,

按照醫院相關文件規定懲處。

電針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電針是在針刺腌穴“得氣”后,在針上通以接近人體生物電的微量電流,以防治疾病

的一種療法。適用于治療各種痛證、痹證、痿證、中風后遺癥、外傷性癱瘓、臟器功能失

調以及針刺麻醉等。

【用物準備】

治療盤、電針儀、無菌毫針、無菌干棉球、棉簽、0.5%碘伏、彎盤、浴巾、屏風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根據所選穴位取合適體位,囑病人排盡小便。

3.選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壓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覺,以校準穴位。

4.局部皮膚用0.5%碘伏消毒。

5.按毫針刺法進針。

6.病人有酸、麻、脹、重等感覺后,調節電針儀的輸出電位器至“零”,再將電針儀

的兩根輸出導線分別連接在同側肢體的兩根毫針針柄上。

7.開啟電針儀的電源開關,選擇適當波型(密波:其脈沖頻率一般在50~100次/秒,

能降低神經應激功能;疏波其脈沖頻率常為2~5次/秒,刺激作用較強,能引起肌肉收縮,

能提高肌肉、韌帶張力;其它還有疏密波、斷續波、鋸齒波等)慢慢旋轉電位器由小至大

逐漸調節輸出電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動,即是所需的強度)。

8.通電過程中應觀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導線有否脫落,有無暈針、彎針、折針等

情況。

9.通電時間視病情及病人體質而定,一般為5~20分鐘。

10.電針完畢,將電位器撥回至“零”位,關閉電源,拆除輸出導線,將針慢慢提至

皮下,迅速拔出,用無菌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

11.操作完畢,協助患者衣著,安置適當體位,整理床單位。

12.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電針儀在使用前須檢查性能是否良好。如電流輸出時斷時續,須注意導線接觸是否

良好,應檢修后再用。干電池使用過一段時間,如電流輸出微弱,就須換新電池。

2.電針儀最大輸出電壓在40伏以上者,最大輸出電流應控制在1毫安以內,避免發生

觸電事故。直流電或脈沖直流電有電解作用,容易引起斷針和灼傷組織,不能作電針儀的

輸出電流。

3.調節電流量時,應逐漸從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強,防止引起肌肉強烈收縮,患者不

能忍受,或造成彎針、斷針、暈針等意外。

4.有心臟病者,避免電流回路通過心臟。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電針時,電流輸出量

宜小,切勿通電過大,以免發生意外。孕婦慎用。

5.經溫灸過的毫針,針柄因燒黑氧化而不導電;有的毫針柄是用鋁絲繞制而成,并經

氧化處理鍍成金黃色,氧化鋁絕緣不導電。以上兩種毫針應將電針儀輸出線夾持在針體上。

小針刀療法臨床操作規范

【目的】

小針刀醫學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科學,借鑒外科手術原理并加以創新,形成了

閉合性手術的理論、慢性軟組織損傷病因病理學的新理論、骨質增生新的病因學理論等,

對臨床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提高了療效,由于小針刀醫學在病因學基礎研究方面有所突

破,所以在內、婦、兒、皮等科也得到廣泛應用。

【器械準備】

針刀,一次性使用,品牌漢章針刀

【操作方法】

(1)、體位的選擇以醫生操作時方便、患者被治療時自我感覺體位舒適為原則。如在頸

部治療,多采用坐位;頭部可根據病位選擇仰頭位或低頭位;術區備皮。

(2)、在選好體位及選好治療點后,作局部無菌消毒,用碘伏消毒。醫生戴無菌手套,

最后確認進針部位,并做以標記。對于身體大關節部位或操作較復雜的部位可敷無菌洞巾,

以防止操作過程中的污染。

可作局部麻醉,阻斷神經痛覺傳導。常用的注射藥物有:2%利多卡因2.5毫升,醋酸曲安奈

德1毫升,維生素B1,2毫升,維生素B12,1毫升每個進針點。

3、治療時間及療程

每次每穴切割剝離2-5次即可出針,一般治療廠5次即可治愈,兩次相隔時間可視情況5-7

天不等,療程3-5次(根據實際病情而定)。

4、關鍵技術環節

常用的剝離方式有:

a、順肌纖維、或肌腱分布方向做鏟剝一即針刀尖端緊貼著欲剝的組織做進退推進動作

(不是上下提插),使橫向粘連的組織纖維斷離、松解。

b、做橫向或扇形的針刀尖端的擺動動作,使縱向粘連的組織纖維斷離、松解。

c、做斜向或不定向的針刀尖端劃擺動作,使無一定規律的粘連組織纖維斷離松解。

剝離動作視病情有無粘連而采納,注意各種剝離動作,切不可幅度過大,以免劃傷重要組

織如血管、神經等。

【注意事項】

1、手法操作準確:由于小針刀療法是在非直視下進行操作治療,如果對人體解剖特別

是局部解剖不熟悉,手法不當,容易造成損傷,因此醫生必須做到熟悉欲刺激穴位深部的

解剖知識,以提高操作的準確性和提高療效。

2、選穴一定要準確:即選擇阿是穴作為治療點的一定要找準痛點的中心進針,進針時

保持垂直(非痛點取穴可以靈活選擇進針方式),如偏斜進針易在深部錯離病變部位,易損

傷非病變組織。

3、注意無茵操作:特別是做深部治療,重要關節如膝、髓、肘、頸等部位的關節深處

切割時尤當注意。必要時可在局部蓋無菌洞巾,或在無菌手術室內進行。對于身體的其它

部位只要注意無菌操作便可。

4、小針刀進針要速而捷:這樣可以減輕進針帶來的疼痛。在深部進行鏟剝、橫剝、縱

剝等法剝離操作時,手法宜輕,不然會加重疼痛,甚或損傷周圍的組織。在關節處做縱向

切剝時,注意不要損傷或切斷韌帶、肌腱等。

5、術后處理要妥當:術后對某些創傷不太重的治療點可以做局部按摩,以促進血液循

環和防止術后出血粘連。

6、注意手術好后隨訪:對于部分病例短期療效很好,『2個月后或更長一些時間,疼

痛復發,又恢復原來疾病狀態,尤其是負荷較大的部位如膝關節、肩肘關節、腰部等。應

注意下述因素:病人的習慣性生活、走路姿勢、工作姿勢等造成復發;手術解除了局部粘

連,但術后創面因缺乏局部運動而造成粘連;局部再次遭受風、寒、濕邪的侵襲所致。因

此,生活起居尤當特別注意。

皮膚針法操作規范

【目的】

皮膚針,又稱“梅花針”、“七星針”,是由古代九針中“鏡針”演變而來。十二皮

部與臟腑、經絡聯系密切,運用皮膚針叩刺皮部可激發、調節臟腑經絡功能,達到防治疾

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1,持針式手握針柄后部,食指壓在針柄上。

2.叩刺法將針具及皮膚消毒后,針尖對準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將針尖垂直叩

打在皮膚上,并立即提起,反復進行。

3.叩刺的部位皮膚針叩刺的部位一般分為循經、穴位、局部叩刺3種。

(1)循經叩刺是指循著經脈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常用于項背腰快部的督脈和足太陽

膀胱經。督脈為陽脈之海,能調節一身陽氣;五臟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經,故其治

療范圍廣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因其分布著各經的原穴、絡穴、郊穴等,可治療

各相應臟腑經絡的疾病。

(2)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主要是根據穴位的主治作用,選擇

適當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療。臨床上常于各種特定穴、華佗夾脊穴、阿是穴等處進行叩刺。

(3)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進行叩刺的一種方法。如扭傷后局部的瘀腫疼痛、頑癬等,

可在局部進行圍刺或散刺。

4.叩刺的強度叩刺強度是根據刺激的部位、患者的體質和病情的不同而決定的,一

般分輕、中、重3種。

輕刺激用較輕腕力進行叩刺,以局部皮膚略有潮紅,病人無疼痛感為度。適用于老

弱婦兒、虛證患者和頭面、五官及肌肉淺薄處。

中等刺激介于輕重刺激之間,局部皮膚潮紅,但無滲血,患者稍覺疼痛。適用于一

般疾病和多數患者,除頭面等肌肉淺薄處外,大部分部位都可用此法。

重刺激用較重腕力進行叩刺,局部皮膚可見隱隱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覺。適用于體

強、實證患者和肩、背、腰、舐部等肌肉豐厚處。

5.治療時間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可間隔3—5日。

【適用范圍】

皮膚針的適用范圍很廣,臨床各種病證均可應用,如近視、視神經萎縮、急性扁桃腺

炎、感冒、咳嗽、慢性胃腸疾病、便秘、頭痛、失眠、腰痛、皮神經炎、斑禿、痛經等。

【注意事項】

1.針具要經常檢查,注意針尖有無鉤曲,針尖是否平齊,滾刺筒是否轉動靈活。

2.叩刺時動作要輕捷,正直無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潰瘍或損傷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傳染性疾病和急腹癥也不宜使用本法。

4.要嚴格消毒,以防感染。

5.滾刺筒不宜在骨骼突出部位處滾動,以免產生疼痛和出血。

火罐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吸附在皮膚穴位

上,造成局部瘀血現象的一種療法。此法具有溫通經絡、驅風散寒、消腫止痛、吸毒排膿

等作用。適用于風濕痹證,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腸疾病,如

脫腹脹痛、胃痛、嘔吐及腹瀉等。

【用物準備】

治療盤、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鉗、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時

備毛毯、屏風、墊枕。根據拔罐方法及局部情況備紙片、凡士林、棉簽、0.5%碘伏、鏡子、

干棉球、三棱針或梅花針、紗布、膠布等。

【操作方法】

1.點火

選用下列方法之一,將火罐吸附于所選部位上。

1.1閃火法:是用長紙條或用鑲子夾95%酒精棉球一個,用火將紙條或酒精棉球點燃

后,伸入罐內中段繞一周(切勿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皮膚),迅速將火退出,立即將罐

按扣在所選部位或穴位上。

1.2貼棉法:是用大小適宜的95%酒精棉一塊,貼在罐內壁中段(不要過濕),點燃

后迅速按扣在應拔的部位。

1.3投火法:是用易燃燒紙片或95%酒精棉球(擰干)一個,點燃后投入罐內,迅速

將罐按扣在應拔的部位,此法適用于側位橫拔。

2.拔罐

根據病情需要,可分為下列幾種拔罐方法。

2.1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將罐吸附在皮膚上不動,直至皮膚呈現瘀血現象為止,一

般留置10分鐘左右,此法適用于鎮痛治療。

2.2閃罐法:即將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復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

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度。多用于局部肌膚麻木、疼痛等癥。

2.3走罐法:又稱推罐法,即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及罐口上,涂一層凡士林等

潤滑油,再將罐拔住,然后,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

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或瘀血時,將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積較大,肌

肉豐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風濕痹痛等癥。

2.4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規消毒后,先用梅花針叩打,或用三棱針淺刺出血后,再

行拔罐,留置5~10分鐘,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膚。多用于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

3.起罐

右手扶住罐體,左手以拇指或食指從罐口旁邊按壓一下,待空氣進入罐內即可將罐取

下。

【操作程序】

1.備齊物品,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取合理體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據部位不同,選用合適火罐,并檢查罐口邊緣是否光滑。

4.根據拔罐部位及所備用物,選用不同的點火方法。

5.根據病情選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膿血,應清潔局部皮膚,作常規消毒,外涂所需藥物,

必要時覆蓋消毒敷料。

7.操作完畢,協助病人衣著,安排舒適體位,整理床單元。

8.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高熱抽搐及凝血機制障礙病人;皮膚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處;孕婦的腹部、

腰能部均不宜拔罐。

2.拔罐時應采取適當體位,選擇肌肉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發較多處不宜拔罐。

3.拔罐過程中隨時觀察檢查火罐吸附情況和皮膚顏色。

4.防止燙傷和灼傷。拔罐時動作要穩、準、快,起罐時切勿強拉。如拔罐局部出現較

大水泡,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外涂龍膽紫,保持干燥,必要時用無菌紗布覆蓋

固定。

5.凡使用過的火罐,均應清潔消毒,擦干后備用。

穴位注射操作規范

【目的】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針頭代為針具刺人穴位,在得氣后注入藥液來治療疾病的方

法。它是把針刺與藥理及藥水等對穴位的滲透刺激作用結合在一起發揮綜合效能,故對某

些疾病能提高療效。

【用具及常用藥液】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根據藥物的劑量大小和針刺的深度選用不同的

注射器和針頭。常用的注射器規格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

針頭為5-7號普通注射針頭,牙科用5號長針頭,以及封閉用的長針頭。

2.常用藥物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藥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藥物有以下

3類:

(1)中草藥制劑:復方當歸注射液、川茍嗪注射液、生脈注射液、人參注射液、魚腥草

注射液、銀黃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威靈仙注射液等;(2)維生素類制劑:

維生素B1注射液、維生素B6注射液、維生素B12注射液、維生素C注射液;(3)其他常用

藥: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鹽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甘、輔酶A、神經生

長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菖若堿、加蘭他敏、強地松龍、鹽酸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等。

3.穴位的選擇

一般可根據針灸治療時的處方原則辨證取穴;也可結合經絡、經穴的觸診法選取陽性

反應點進行治療;軟組織損傷者先取最明顯的壓痛點。選穴宜精練,以12個穴位為妥,

最多不超過4個穴位,并宜選用肌肉豐滿的部位進行穴位注射。

【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據所選穴位處方選取舒適、持久的體位,按注射藥量的不同選用注

射器和針頭。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用無痛快速進針法將針刺人皮下組織,然后慢慢推進

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脹等“得氣”感應后,回抽一下,如無回血,即可將藥物注入。一般

疾病用

中等速度推人藥液;慢性病或體弱者用輕刺激,將藥液緩慢推人;急性病或體強者,可用

強刺激,快速推人藥液。如需注入藥液較多時,可由深至淺,邊推藥液邊退針,或將注射

針頭向兒個方向刺人注射藥液。

2.注射劑量穴位注射的用藥劑量決定于注射部位及藥物的性質和濃度。作小劑量

注射時,可用原藥物常規劑量的"5-1/2。-一般以穴位部位來分,頭面部可注射0.3-0.5

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T毫升,腰

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3.療程急癥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為1療程。反應強

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療程間可休息3—5日。

【適用范圍】

穴位注射法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凡是針灸的適應癥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療,如痹證、

中風、痿證、扭挫傷、面癱、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頭痛、失眠、心悸、心痛、高血

壓、眩暈、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泄瀉、痢疾、乳癰、腸癰、淋病、風疹、瘞

瘡、銀屑病、目赤腫痛、咽喉腫痛、中耳炎、鼻炎、痛經、不孕癥、月經不調、崩漏、帶

下、小兒麻痹后遺癥等。

【注意事項】

1.治療時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的特點和注射后的正常反應,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脹

感,48小時內局部有輕度不適,有時持續時間較長,但一般不超過1日。如因消毒不嚴而

引起局部紅腫、發熱等,應及時處理。

2.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3.注意藥物的性能、藥或作用、劑量、配伍禁忌、副作用、過敏反應、藥物的有效期、

藥物有無沉淀變質等情況。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如青霉素、鏈霉素、普魯卡因等,

必須做皮試,陽性反應者不可應用此藥。副作用較強的藥物,使用亦當謹慎。

4.一般藥液不宜注入關節腔、脊髓腔和血管內,否則會導致不良后果。止匕外,應注意

穴位注射法避開神經干,以免損傷神經。

5.孕婦的下腹部、腰能部和三陰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產。年老、

體弱者,選穴宜少,藥液劑量應酌減。

穴位敷藥(穴位敷貼)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敷藥法是將藥物敷布于患處或穴位的治療方法,古時又稱貼敷。使用時將所需藥物研

成粉加適量賦型劑制成糊狀敷貼患處。具有通經活絡、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

作用。適用于外科的疳、癰、疽、疔瘡、流注、跌打損傷、腸癰等病。內科的哮喘、肺癰、

高血壓等病也適用此法。

【用物準備】

治療盤、鹽水棉球、藥物、油膏刀、無菌棉墊或紗布、棉紙、膠布或繃帶;若需臨時

配制藥物,備治療碗、藥物、調和劑(如麻油或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藥物:青敷膏、金黃膏、傷科消炎膏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協助取合適體位,暴露患處,注意保暖,必要時屏風遮擋。

3.需臨時調制藥物時,將藥末倒入碗內,將調和劑調制成糊狀。

4.取下原敷料]以鹽水棉球擦洗皮膚上的藥跡,觀察創面情況及敷藥效果。

5.根據敷藥面積,取大小合適的棉紙或薄膠紙,用油膏刀將所需藥物均勻地平攤于棉

紙上,厚薄適中。

6.將攤好藥物的棉紙四周反折后敷于患處,以免藥物受熱溢出污染衣被,加蓋敷料或

棉墊,以膠布或繃帶固定。

7.若為腫瘍,敷藥面積應超過腫勢范圍,一是防止毒邪擴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過

藥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膿拔毒。

8.敷藥后,注意觀察局部情況,若出現紅疹、瘙癢、水泡等過敏現象,應暫停使用,

并報告醫師,配合處理。

9.協助衣著,整理床單位。

10.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皮膚過敏者禁用。

2.敷藥的攤制后薄要均勻,太薄藥力不夠,效果差;太厚則浪費藥物,且受熱后易溢

出,污染衣被。

3.對初起有頭或成膿階段的腫瘍,以中間留空隙,圍敷四周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

免阻止膿毒外泄。特殊部位如乳癰敷藥時,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頭露出,以

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夏天以蜂蜜、飴糖作賦型劑時,宜現配現用或冷藏保存。

艾炷灸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艾炷灸是將純凈的艾絨用手指搓捏成圓錐狀,小者如麥粒大;中者如半截棗核大;大

者高約1cm,炷底直徑約0.8cm,直接或間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種療法。此法利用溫熱

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傳導,以溫經通絡、調和氣血、消腫散結、祛濕散寒、回陽救逆,

從而達到防病保健、治病強身的目的。適用于各種虛寒性病癥,如胃院痛、腹痛、泄瀉、

風寒痹證、陽痿、早泄、瘡瘍久潰不愈等癥。

【用物準備】

治療盤、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簽、鑲子、彎盤、酌情備浴巾、屏風等。間接灸時,

備姜片、蒜片或附子餅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配合。

2.協助取合適體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據情況實施相應的灸法。

3.1直接灸(常用無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點燃,艾炷燃剩至2/5左右,患者感到灼痛時,

即用鍍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彎盤中,更換新炷再灸,一般連續灸5~7壯。

3.2間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和隔附子餅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據病情,放上鮮姜片或蒜片或附子餅1片?(事先將鮮姜或獨頭蒜切成

約0.6cm厚的薄片,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附子餅是附子研末以黃酒調和而成,厚約0.6~0.9

cm,中心處用粗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或患者感到灼痛時,則

更換新炷再灸,一般灸3~7壯。達到灸處皮膚紅暈,不起泡為度。

4.艾炷燃燒時,應認真觀察,防止艾灰脫落,以免灼傷皮膚或燒壞衣物等。

5.施灸完畢,清潔局部皮膚,協助患者衣著。整理床單元,安置舒適體位,酌情通風。

6.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凡實證、熱證、陰虛發熱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婦胸腹部和腰舐部,均不宜施灸。

2.艾絨團必須捻緊,防止艾灰脫落燙傷皮膚或燒壞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象。如灸后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泡內液體,覆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防止

感染。

4.熄滅后的艾炷,應裝入小口瓶內,以防復燃,發生火災。

艾條灸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用純凈的艾絨(或加入中藥)卷成圓形柱形的艾條,點燃后在人體表面熏烤的一種療

法。適用于各種虛寒性病癥,如胃脫痛、腹痛、泄瀉、風寒痹證、陽痿、早泄、瘡瘍久潰

不愈等癥。

【用物準備】

治療盤、艾條、火柴、彎盤、小口瓶、必要時備浴巾、屏風等。

【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做好解釋取得病人合作。

2.取合理體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據病情,實施相應的灸法。

3.1溫和灸:點燃艾條,將點燃的一端,在距離施灸穴位皮膚3cm左右處進行熏灸,

以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局部皮膚紅暈為度。

3.2雀啄灸:將艾條點燃的一端,在距離施灸部位2~5cm之間,如同鳥雀啄食般,一

下一上不停地移動,反復熏灸,每處5分鐘左右。

3.3回旋灸: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左右來回旋轉移動,進行反

復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鐘。

4.施灸過程中,隨時詢問患者有無灼痛感,及時調整距離,防止燒傷。觀察病情變化

及有無體位不適。

5.施灸中應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防止燒傷皮膚及燒壞衣物。

6.施灸完畢,立即將艾條插入小口瓶,熄滅艾火。清潔局部皮膚后,協助患者衣著,

安置舒適臥位,酌情開窗通風。

7.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象。如灸后出現小水泡,無需處理,可

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泡內液體,覆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防止

感染。

2.施灸過程中防止艾灰脫落燙傷皮膚或燒壞衣物。

3.熄滅后的艾條,應裝入小口瓶內,以防復燃,發生火災。

推拿技術操作規程

【目的】

推拿療法又稱按摩療法。術者運用各種手法于病人體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達到治

療疾病的一種療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導滯消積、疏通經絡、滑利關

節、強筋壯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強身,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效果。適用于發熱畏寒、

頭痛身痛、咳喘并作、脫痛納呆、腹脹泄瀉、痹證、痿證、中風后遺癥、月經不調、跌打

損傷、腰傷腿痛、關節不利、癰腫瘡將,以及骨折后遺癥等。

【用物準備】

治療巾或大浴巾。

【操作程序】

1.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取適宜體位,協助松開衣著,暴露治療部位,注意保暖。

3.在治療部位上鋪治療巾,腰、腹部進行按摩時,先囑病人排尿。

4.按確定的手法進行操作,操作時壓力、頻率、擺動幅度均勻,動作靈活。常用操作

方法有:

4.1推法:用指、掌或肘部著力于一定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稱指推

法;用掌稱掌推法;用肘稱肘推法。操作時指、掌、肘要緊貼體表,用力要穩,速度緩慢

而均勻,以能使肌膚深層透熱而不擦傷皮膚為度。此法可在人體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

的興奮性,促使血液循環,并有舒筋活絡作用。

4.2一指禪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著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懸腕,

以肘部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部擺動和拇指關節做屈伸活動。手法頻率每分鐘

120?160次,壓力、頻率、擺動幅度要均勻,動作要靈活,操作時要求達到患者有透熱感。

常用于頭面、胸腹及四肢等處。具有舒筋活絡、調和營衛、健脾和胃、祛瘀消積的功能。

4.3揉法:用手掌大魚際、掌根或拇指指腹著力,腕關節或掌指做輕柔緩和的擺動。

操作時壓力要輕柔,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一?般速度每分鐘120?160次。適用于全身各部

位。具有寬胸理氣、消積導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

4.4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著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節律

性的環旋運動。此法操作時肘關節自然彎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動作要緩和而協

調,頻率每分鐘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輕柔,常用于胸腹、脅肋部位。具有理氣和中、消食

導滯、調節腸胃蠕動等作用。

4.5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魚際、掌根或小魚際附著在一定部位,進行直線來回

摩擦。操作時手指自然伸開,整個指掌要貼在患者體表治療部位,以肩關節為支點,上臂

主動帶動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動。動作要均勻連續,推動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

屏氣,頻率每分鐘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

血、消腫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搓法:用雙手掌面夾住一定部位,相對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時做上下往返移動。

操作時雙手用力要對稱,搓動要快,移動要慢。手法由輕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適用于腰背、脅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為推拿結束時手法。具有調和氣血、舒筋通絡作用。

4.7抹法:用單手或雙手指指腹緊貼皮膚,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動。操作時用力要輕

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適用于頭面及頸項部。具有開竅鎮靜、醒腦明目等作用。

4.8振法:用手指或手掌著力于體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靜止性強力地用力,產生振顫

動作,操作時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動的頻率較高,著力較重。此法多用單手操

作,也可雙手同時進行。適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積、和氣理氣作用。

4.9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單掌或雙掌(雙掌重疊)按壓體表,并稍留片刻。操作

時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壓。指按法適用

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適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捏法:用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將患處皮膚、肌肉、肌腱捏起,相

對用力擠壓。操作時要連續向前提捏推行,均勻而有節律。此法適用于頭部、頸項部、肩

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絡、行氣活血作用。

4.11拿法:捏而提起謂之拿,即用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余四指相對用力,在

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進行節律性地提捏。操作時用力要由輕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和

緩而有連貫性。臨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頸項、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風散寒、舒

筋通絡等作用。

4.12彈法:用一手指指腹緊壓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壓手指端用力彈出,連續彈擊治療

部位。操作時彈擊力要均勻,頻率為每分鐘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頭面、

頸項部最為常用。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散寒的作用。

4.13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強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時要逐漸用力,達滲

透為止,不要掐破皮膚。掐后輕揉皮膚,以緩解不適。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

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脈、宣通經絡的作用。

5.操作過程中隨時觀察病人對手法治療的反應,若有不適,應及時調整手法或停止操

作,以防發生意外。

6.操作手法輕重快慢適宜,用力需均勻,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時間,一般15~30分鐘。

7.操作完畢后,清理用物,歸還原處。

【注意事項】

1.操作者在治療前須修剪指甲,以免傷及病人皮膚。

2.孕婦的腰舐部與腹部、婦女經期均忌用。

3.年老體衰、久病體虛、或極度疲勞、劇烈運動后、過饑過飽、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

拿。

4.嚴重心臟病、各種出血性疾病、結核病、腫瘤、膿毒血癥、骨折早期(包括頸椎骨

折損傷)、截癱初期、燙傷、皮膚破損部位及潰瘍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小兒推拿操作規范

【目的】

小兒推拿的對象一般是指6歲以下的小兒,特別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其治療范圍比較

廣泛,如泄瀉、嘔吐、疳積、便秘、脫肛、發熱、咳喘、驚風、遺尿、肌性斜頸、斜視、

小兒癱瘓等癥。

[禁忌癥]

‘滴折、脫斷、創傷出血等。病危兒童不宜單獨使用推拿,須采取綜合療法。

【器械與藥物】

蔥汁、姜汁、滑石粉等。

【操作方法】

1.常用手法:

推法:用拇指面(正、側兩面均可)或示、中指面,在選定的穴位上作直線推動,稱

直推法;用雙手拇指面在同一穴位起向兩端分開推,成分推法。

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選定的穴位上貼住皮膚,帶動皮肉筋

脈作旋轉回環活動。治療部位小的用指端揉,部位大的用掌根揉。

捏脊法:用雙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準食指半

段,然后頂住患兒皮膚,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兩旁雙手交替向前,推動至大

椎兩旁,算做捏脊一遍。此法多用于小兒疳積,故又稱“捏積”。

推脊法:用示、中指(并攏)面自患兒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處,稱推脊法。

此法是用于高熱。

【注意事項】

1.讓患兒家長在一旁用玩具逗耍小兒,以減輕其恐懼心理,取得合作。

2.患兒體位要舒適,醫者體位要便于操作。

3.用力要適當。

4.操作過程中腕部放松,動作要靈活協調。

5.操作過程中動作要連續,不可間斷,也不可斜行,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馮氏正骨手法操作規范

【目的】:

通過中醫按摩手法與中國武術的跌打理療手法揉合在一起,形成以“提拉旋轉斜扳法”,

“踝關節擠壓療法”,“手法治療肩周炎”等為特色手法治療疾病。

【器械準備】:

治療床:常規治療床,f190cm,高60cm,寬70cm,表層柔軟,床板硬,穩定扎實。

枕頭:長60cm,寬30cm,高8cm。

【操作方式】:

(1)患者體位的選擇:患者健側側臥于治療床上,肩下墊一枕頭,健側下肢伸直,健

側上肢由助手從胸前準備豎直向上拉提;患側的上肢環抱在后枕部,患側下肢屈膝屈髓90°

角,膝部伸出床邊。

(2)術者的位置:本技術需由術者及其兩名助手完成。術者位于患者前面床邊中間,

第一助手位于術者同側與患者肩部相對,第二助手位于第一助手對面或患者頭部。

【操作流程】

手法治療:

1、第一-助手將患者的健側上肢豎直向上拉提,使患者保持上身離床懸空,健側下肢伸

直及骨盆貼于治療床的架勢(脊柱與床面的夾角約35°);

2、第二助手托住健側肩膀固定患者體位;

術者雙手掌壓住患者患側臀部慌骨翼用力,使患者脊柱旋轉30°時有明顯的阻力感,

這時術者的下壓力度約20Kg,以雙手有節奏地下壓臀部,力度以75Kg為標準,在45?120Kg

范圍均為安全和有效力度。

3、這樣下壓及扳動7次,使患者軀干部旋轉角度逐漸加大,脊柱旋轉角度最大不超過

45°,術中可聽到脊柱在扳動時的“咯噠”聲。

技術要領

(1)第一助手拉提用力要求穩健。

(2)患者脊柱與床面的夾角約350,患者必須無特殊不適。

(3)術者下壓用力應逐漸加大,忌粗暴。初學者雙手下壓力度可用體重計作測試訓練。

(4)患者脊柱旋轉的角度最大不超過450。

【注意事項】

(1)操作過程中助手要注意保護患者,防止跌落床下;

(2)患者二便緊急時應暫停操作;

(3)患者不配合或放松欠佳,體位改變時不操作;

(4)囑咐患者術后臥床休息,勿勞累;

(5)局部軟組織損傷者,輕者無需處置,重者可進行理療或外敷雙柏膏等;有神經損

傷癥狀者,輕者可進行牽引治療,嚴重者請骨科配合處理。

耳穴埋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