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婦科病癥
經前期緊張綜合征
經前期緊張綜合征是婦女在經期前出現的一系列精神和軀體癥狀,隨著月經來潮而消失發病
率可達行經者的50%左右。表現癥狀各異,病情輕重有別,輕者可以忍受,重者影響工作
和生活。
1.氣血不足。
2.肝腎陰虛3.痰濁上擾4.氣滯血瘀治則:氣血不足者益氣養血,
針灸并用,補法;肝腎陰虛者滋養肝腎,以針刺為主,平補平瀉;痰濁上擾者化痰通絡,氣
滯血瘀者行氣活血,均以針刺為主,瀉法。
處方:神門百會膻中太沖三陰交
方義:神門屬于心經原穴,可鎮靜寧神;百會位于頭頂,為督脈入腦之處,可安神寧志;
膻中屬任脈穴,八會穴之氣會,調理氣機的作用顯著;太沖為肝經原穴,有疏肝解郁、清肝
養血的作用;三陰交是脾、肝、腎三經交會穴,可健脾攝血、補肝益腎,為治療婦科疾病的
要穴。
加減:氣血不足加足三里、脾俞培補后天之本;肝腎陰虛加太溪、肝俞補肝腎、益精血、
養血柔肝;痰濁上擾加脾俞、豐隆祛濕化痰;氣滯血瘀加合谷、膈俞行氣活血;頭痛、眩暈
加印堂、太陽調神止痛;乳房脹痛加內關、期門行氣止痛;情志異常、煩躁易怒加水溝、神
庭安神定志。
操作:諸穴以常規針刺為主。脾俞、肝俞、膈俞穴向下或朝脊柱方向斜刺,不宜直刺、
深刺,以免刺傷內臟。月經來潮前5?7天開始治療。
2.其他療法
⑴皮膚針:在下腹部任脈、脾經、肝經和腹股溝以及下肢足三陰經循行線上輕輕叩刺,
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2)耳針:取肝、腎、子宮、皮質下、內分泌。毫針中度刺激,留針15?30分鐘:也可
用埋針或壓丸法。
第二節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是以月經周期異常為主癥的月經病,臨床有月經先期、月經后期和月經先后無
定期幾種情況
月經先期又稱“經早”或“經期超前本病與腎、肝、脾三臟及沖、任二脈關系密切。
1.氣虛
2.血虛
3.腎虛4.氣郁5.血熱6.血寒治則:氣虛、血虛、腎虛者
益氣養血、補腎調經,針灸并用,補法;血寒者溫經散寒、調理沖任,針灸并用,平補平瀉;
氣郁、血熱者疏肝理氣、清熱調經,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關元血海三陰交
方義:沖任失調是本病的主要病機。關元為任脈要穴,又與足三陰經交會,任、沖同源,
故關元是調理沖任的要穴;血海、三陰交均屬脾經,三陰交還與肝、腎二經交會,為婦科理
血調經要穴。
加減:氣虛加足三里、脾俞健脾胃、益氣血;血虛加脾俞、膈俞旺生血之源;腎虛加腎
俞、太溪調補腎氣;氣郁加太沖、期門疏肝解郁;血熱加行間、地機清瀉血分之熱;血寒加
灸歸來、命門溫通胞脈、活血通經。
操作:諸穴以常規操作為主。脾俞、膈俞穴向下或朝脊柱方向斜刺,不宜直刺、深刺;
氣虛或血寒者,可在腹部穴位加灸。于月經來潮前5?7日開始治療,行經期間停針。若經
行時間不能掌握,可于月經干凈之日起針灸,隔日1次,直到月經來潮時為止。連續治療3?
5個月經周期。
2.其他療法
⑴皮膚針:在腰椎至尾椎、卜腹部任脈、脾經、肝經和腹股溝以及下肢足三陰經循行
線輕輕叩刺,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⑵耳針:取肝、脾、腎、子宮、皮質下、內分泌。毫針中度刺激,留針15?30分鐘:
也可用藥丸貼壓法。
第三節痛經
痛經又稱“經行腹痛”,是指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常性較為多
見。西醫學將其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系指生殖器官無明顯異常者;后者多繼發
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質性病變
O
1.寒濕凝滯經2.氣滯血瘀3.氣血不足治則:寒濕凝滯、氣滯血瘀
者溫經散寒、化瘀止痛,針灸并用,瀉法;氣血不足者益氣養血、調補沖任,針灸并用,補
法。
處方:以足太陰經腌穴為主。
關元三陰交地機十七椎
方義:關元屬任脈,通于胞宮,與足三陰經交會,針之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灸之溫經
散寒、調補沖任:三陰交為足三陰經的交會穴,調理脾、肝、腎;地機為足太陰脾經鄭穴,
足太陰經循于少腹部,陰鄭經穴治血證,可調血通經止痛;十七椎是治療痛經的經驗效穴。
加減:寒濕凝滯加灸水道溫經止痛;氣血瘀滯加合谷、太沖、次修調氣活血;氣血不足
加血海、脾俞、足三里益氣養血止痛。
操作:針刺關元,宜用連續捻轉手法,使針感向下傳導;寒凝血瘀者針后在小腹部穴位
施加灸法。發作期每日治療1?2次,間歇期可隔日1次,月經來潮前3天開始治療。
2.其他療法
⑴貼敷:取中極、關元、三陰交、腎俞、阿是穴。經前或經期用1cm見方的“痛舒寧
硬膏”貼敷。每日換1次。
⑵皮膚針:叩刺腰舐部夾脊和下腹部相關腌穴。中度刺激,以皮膚潮紅為度。
(3)耳針:取內分泌、內生殖器、肝、腎、皮質下、神門。每次選3?5穴,毫針中度刺
激,留針15?30分鐘;也可行埋針、藥丸貼壓法。
O
第四節閉經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不外虛、實兩端:虛者因肝腎不足,氣血虛弱,血海空虛,無血
可下;實者由氣滯血瘀,寒氣凝結,阻隔沖任,經血不通。病位主要在肝,與脾、腎也有關
聯。
O
1.肝腎虧虛2.氣血不足。
3.氣滯血瘀4.寒濕凝滯治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者補益肝腎、充養氣
血,針灸并用,補法;氣滯血瘀、寒濕凝滯者活血化瘀、溫經散寒,針灸并用,瀉法。
處方:天樞關元合谷三陰交腎俞
方義:天樞位于腹部,針之可活血化瘀,灸之可溫經通絡:關元、三陰交調理脾、肝、
腎及沖、任二脈:合谷配三陰交能調暢沖任、調理胞宮氣血;腎俞為腎之背俞穴,可補益腎
氣,腎氣旺則經血自充。
加減:肝腎虧虛加肝俞、太溪補益肝腎、調理沖任;氣血不足加氣海、血海、脾俞、足
三里健脾養胃以化生氣血;氣滯血瘀加太沖、期門、膈俞行氣活血、化瘀通經;寒濕凝滯加
命門、大椎溫經散寒、祛濕行滯。
操作:膈俞、脾俞向下或朝脊柱方向斜刺,不宜直刺、深刺;氣血不足、寒濕凝滯者可
在背部穴或腹部穴加灸;氣滯血瘀者可配合刺絡拔罐。
第五節崩漏
女性不在行經期間陰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斷者,稱為“崩漏”。突然出血、來勢急驟、
血量多者為“崩”,又稱“崩中”;淋漓下血、來勢緩慢、血量少者為“漏”,又稱“漏下二者
常交替出現,故概稱“崩漏”本病的病機主要是沖任損傷,不能固攝,以致經血從胞宮非
時妄行。常見病因有血熱、血瘀、腎虛、脾虛等。熱傷沖任、迫血妄行,脾氣虛弱、統攝無
權,腎陽虧損、失于封藏,瘀血阻滯、血不歸經,均可致沖任不固。病變涉及沖、任二脈及
肝、脾、腎三臟。
【臨床表現】
月經周期紊亂,出血時間長短不定,有時持續數日甚至數1II不等,出血量多如注或淋
漓不斷。常伴白帶增多、不孕等證候。
1.血熱內擾。
2.氣滯血瘀3.腎陽虧虛。
4.氣血不足治則:血熱內擾、氣滯血瘀者清熱涼血、行氣化瘀,只針不灸,瀉法;
腎陽虧虛、氣血不足者溫腎助陽、補氣攝血,針灸并用,補法。
處方:以足太陰經腑穴為主。
關元三陰交血海膈俞
方義;關元屬任脈,又與足三陰經交會,有調沖任、理經血的作用:三陰交為足三陰經
交會穴,可疏調足三陰之經氣,以健脾胃、益肝腎、補氣血、調經水;血海為足太陰脾經要
穴,可止血調經;膈俞乃血之會,可調理經血,力專效宏。
加減:血熱內擾加大敦、行間、期門清瀉血中之熱;氣滯血痛加合谷、太沖理氣化瘀,
使血有所歸;腎陽虧虛加灸氣海、命門溫補下元;氣血不足加灸隱白、脾俞、足三里補氣攝
血、養血調經。
操作:關元、氣海針尖向下斜刺,使針感傳至恥骨聯合上下;膈俞、脾俞穴向下或朝脊
柱方向斜刺,不宜直刺、深刺;氣滯血瘀可配合刺絡法;腎陽虧虛、氣血不足可在腹部和背
部穴施灸。
第六節帶下病
帶下病系指女性陰道內白帶明顯增多,并見色、質、氣味異常的一種病癥。又稱“帶證”、
“下白物”。本病多由脾失健運,水濕內停,下注任帶;或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水濕內
停,下滲胞宮;或素體陰虛,感受濕熱之邪,傷及任帶,帶脈失約,沖任失固所致。濕邪是
導致本病的主因,
1.濕熱下注帶下量多、色黃、粘稠,有臭氣。或伴陰部瘙癢、胸悶心煩、口苦咽干、納
差、少腹或小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2.脾虛濕困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薄,無臭氣,綿綿不斷,神疲倦怠,四肢不
溫,納少便清,舌淡、苔白或膩.脈緩弱。
3.腎陰虧虛帶下量多,色黃或赤白相兼,質稠或有臭氣,陰部干澀不適或有灼熱感,
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頷赤唇紅,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紅、苔少或黃膩,脈細數。
4.腎陽不足帶下量多,淋漓不斷,色白清冷,稀薄如水,頭暈耳鳴,腰痛如折,畏寒
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頻數,夜間尤甚,大便潺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而遲。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濕熱下注者清熱利濕,只針不灸,瀉法;脾虛濕困、腎陽不足者健脾益腎,針灸
并用,補法;腎陰虧虛者養陰清熱,以針刺為主,平補平瀉。
處方:帶脈關元三陰交白環俞
方義:帶脈穴屬足少陽經,為足少陽、帶脈二經交會穴,是帶脈經氣所過之處,可協調
沖任,有理下焦、調經血、止帶下的功效;關元、三陰交調理脾、肝、腎;白環俞屬足太陽
經,可調下焦之氣,利下焦濕邪,有利濕止帶的作用。
加減:濕熱下注加中極、次修清利下焦濕熱;脾虛濕困加脾俞、足三里健脾化濕;腎陰
虧虛、腎陽不足加腎俞、太溪、命門補腎培元、調節陰陽。
操作:諸穴以常規針刺為主;關元、氣海針尖向下斜刺,使針感傳至恥骨聯合上下;帶
脈向前斜刺,不宜深刺;白環俞直刺,使舐部出現較強的酸脹感。
2.其他療法
(1)刺絡拔罐:用三棱針在十七椎、腰眼和舐骨孔周圍的絡脈點刺出血,然后拔罐5?
10分鐘,出血量約3?5ml,最多可達60mL每3?5天復治1次。用于濕熱下注者。
(2)耳針:取內生殖器、腎上腺、神門、脾、腎、肝、三焦。每次選3?4穴,毫針中度
刺激,留針15?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兩耳交替。
⑶電針;取帶脈、三陰交。針刺得氣后接通電針儀,用疏密波刺激15?20分鐘。
(4)穴位注射:取雙側三陰交,每穴注入黃連素注射液1?3ml。
第七節陰癢
陰癢是指婦女外陰部或陰道內瘙癢,又稱“陰門瘙癢”。以更年期婦女較多見。主要由各
種陰道炎所致,也有因精神因素引起者
中醫學認為,本病與肝、脾、腎有關,并涉及任督二脈。有因肝經濕熱下注、帶下浸漬
陰部引起者;有因肝腎陰虛、精血虧損、外陰失養引起者。陰癢常與帶下病交錯互見,嚴重
者還可并發陰痛。
1.肝經濕熱
2.肝腎陰虛治則:肝經濕熱者清熱利濕、殺蟲止癢,只針不灸,瀉法;肝腎陰虛
者調補肝腎、養陰止癢,以針為主,平補平瀉。
處方:以足厥陰經腌穴為主。
大敦蠡溝太沖中極三陰交
方義:肝主筋,前陰乃宗筋之所聚,足厥陰肝經環繞陰器。大敦為肝經井穴,可瀉肝熱、
止陰癢;盆溝為足厥陰肝經之絡穴,能疏泄肝膽濕熱、殺蟲止癢,為治療陰癢常用要穴;太
沖為肝經原穴,既可清肝經濕熱,又可補肝腎陰虛;中極為任脈與足只陰之會,又為膀胱募
穴,可清下焦濕熱、調帶止癢;三陰交調理脾、肝、腎,清下焦濕熱,除外陰瘙癢。
加減:肝經濕熱加行間、曲骨清濕熱、止帶濁、療陰癢;肝腎陰虛加曲泉、太溪、照海
養陰清熱、調帶止癢。
操作:蠡溝針尖向上斜刺,使針感向大腿內側放射;中極針尖稍向下斜刺,使針感向前
陰放散;其他腌穴常規針刺。
第八節妊娠嘔吐
妊娠嘔吐又稱“孕吐”,是妊娠早期(6?12周)的常見病癥,屬于中醫學"妊娠惡阻''范
疇。其病位在胃,主要病機是胃失和降,與肝、脾、沖、任之脈氣升降失調有關。1.脾胃
虛弱。
2.肝胃不和3.痰飲阻滯治則:健脾化痰、舒肝和胃、降逆止嘔,脾胃虛弱、
痰飲阻滯者針灸并用,肝胃不和者只針不灸,均平補平瀉。
處方:中院內關公孫足三里
方義:中院是胃募、腑會穴,通調腑氣、和胃降逆;內關屬心包之絡,溝通三焦、宣上
導下、和內凋外;公孫為脾經之絡穴,聯絡于胃,與內關合用為八脈交會配穴法,既能健脾
化濕、和胃降濁,又能調理沖任、平降沖逆;足三里乃胃經之下合穴,既能健脾強胃、生化
氣血.,又能平肝和胃、理氣降逆。
加減:脾胃虛弱加灸脾俞、胃俞以助中陽、健脾止嘔;肝胃不和加期門、太沖舒肝理氣、
平降沖逆;痰飲阻滯加三陰交、豐隆健脾利濕、化飲降濁;眩暈者加百會、風池清醒頭目;
神倦嗜臥者加灸百會、氣海益氣養血;厭食者灸中脫、天樞,針里內庭疏導腸胃、開胃進食;
少寐、多夢、心悸者加心俞、神門寧心安神。
操作:內關穴淺刺、輕刺;腹部腌穴刺入深度以1~1.5寸為宜,慎用提插法;脾胃虛
弱及痰飲阻滯證亦可用溫針灸法;所有穴位均平補平瀉。治虛不用補法是唯恐補法助濁氣上
逆;治實不用瀉法是唯恐瀉法損傷胎氣,發生意外。
第九節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是指孕婦在妊娠28周之后,產科檢查時發現胎兒在子宮體內的位置不是枕前位。
中醫學認為,本病與腎虛寒凝、脾虛濕滯及肝氣郁結有關。腎主生殖、發育,內系胞宮,腎
氣不足,虛寒凝滯,轉胎無力;脾虛濕滯,胎體肥大,轉胎受限;肝氣郁結,氣機不暢,胎
體不能應時轉位。
1.腎虛寒凝形弱體瘦,面色白光白,神疲倦怠,腰疲腹冷,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
2.脾虛濕滯形盛體胖,神疲嗜臥,四肢乏力,舌淡胖大、苔白膩,脈濡滑。
3.肝氣郁結神精抑郁或煩躁易怒,脅肋脹痛,曖氣不舒,大便不調,舌紅、苔薄白或隱
黃,脈弦滑。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
益腎暖胞、健脾化濕、疏肝解郁、調理胞宮氣血,可針可灸,腎虛寒凝針灸并用,補法;脾
虛濕滯針灸并用,平補平瀉;肝氣郁結只針不灸,平補平瀉。
處方
至陰太溪三陰交
方義
至陰為足太陽膀胱經井穴,五行屬金,足太陽經氣由此交入足太陰腎經,能助腎水,調腎氣,
為矯正胎位之經驗效穴;太溪為足少陰腎經原穴,補腎理胞,助腎臟主生殖發育而轉胎;三
陰交為脾、肝、腎三經交會穴,健脾、疏肝、益腎,化瘀滯、調理胞宮,為女科要穴,有輔
助轉胎之效。
加減
腎虛寒凝加灸氣海、腎俞,益腎暖胞以助胎氣;脾虛濕滯加陰陵泉、豐隆,健脾化濁以導濕
滯;肝氣郁結加太沖、期門,疏肝解郁,理氣行滯。
操作
孕婦排空小便,解松腰帶,坐于靠背椅上或半仰臥于床匕至陰穴以艾條溫和灸或雀啄灸,
每次15?20分鐘;也可用小艾炷灸,每次7?10壯;太溪、三陰交針刺平補平瀉(腎虛寒
凝型針刺補法加溫針灸)。每日1?2次,至胎位轉正為止。
O
第十節滯產
滯產,又稱“難產”,是指妊娠足月臨產時胎兒不能順利娩出,總產程超過24小時。滯
產的發生有虛、實兩種因素。虛主要是氣血虛弱;實主要是氣滯血瘀。無論何種因素,均是
由于胞宮的收縮力不足而不能順利分娩。
1.氣血虛弱2.氣滯血瘀治則:調理氣血、行滯催產,氣血虛弱者針
灸并用,補法為主,補瀉兼施;氣滯血瘀者只針不灸,瀉法為主,補瀉兼施。
處方:膻中合谷三陰交至陰獨陰
方義:膻中屬任脈,為氣之會穴,能調理胞宮氣機,助產力而降氣下胎;合谷是手陽明
大腸經原穴,主調氣分,三陰交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主調血分,二穴配合,補合谷以助氣
行,瀉三陰交以助血行,氣行血行則能行滯化瘀以催產;至陰為足太陽經井穴,獨陰為經外
奇穴,二穴均能益腎氣、理胞脈,為催產下胎之經驗效穴。諸穴合用,補則益氣助力,瀉則
行滯化瘀,能使氣血調和,胎兒應針而下。
加減:氣血虛弱者加足三里補益氣血、助力降胎;氣滯血瘀者加太沖理氣行滯、化力催
產;神疲心悸者灸氣海,針內關,益氣寧心;腹痛劇烈者灸氣沖,針地機,通絡止痛。
操作:針膻中將針尖向下平刺1-1.5寸,以提插配合捻轉補法或平補平瀉法,使氣向
下行至腹部;合谷直刺1寸左右,補法;三陰交直刺1.2寸左右,瀉法;至陰、獨陰斜刺0.3
寸左右;腹部穴位只用灸法,不宜針刺。留針1小時左右或至產婦宮縮規律而有力為止。留
針期間,每隔5分鐘左右行針1次。
2.其他療法
⑴電針:取至陰、獨陰二穴。各刺入0.3寸左右,接電針儀,用疏密波強刺激60分鐘
左右或至產婦宮縮規律有力為止。
第十一節惡露不絕
產婦在分娩后3周內,陰道有殘留于子宮內的余血、濁液溢出,是謂“產后惡露”,屬正
常現象。若產后3周以上仍有陰道出血、溢液者,稱“惡露不絕”,又稱“惡露不止”、“惡露
不盡”1.氣虛失攝2.血熱內擾3.氣血瘀滯治則:固攝沖任、清熱涼
血.、散瘀止血,氣虛者針灸并用,補法;血.熱、氣血瘀滯者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以任脈和足太陰經腌穴為主。
關元氣海血海三陰交
方義:新產之后,元氣大傷,沖任不固。關元、氣海位于臍下丹田部位,鄰近胞宮,穴
屬任脈,通于足三陰經,人身元氣從此而發,補關元、氣海則能益元氣、固沖任、調理胞宮、
令血歸經,有益氣攝血和益氣生血之效;血海、三陰交同屬足太陰脾經,為理血調經之要穴,
用補法則理血補血以生新血,用瀉法則通絡活血而化瘀,用平補平瀉法則養陰涼血而清虛熱
諸穴合用,以扶正為主,兼清余邪,調理沖任、統攝血行。
加減:氣虛失攝加足三里、脾俞健脾益氣、攝血生血;血熱內擾加中極、行間、然谷疏
散熱邪,兼清虛熱;氣血瘀滯加地機、膈俞理氣活血化瘀,使瘀血散盡,血自歸經:小腹空
墜者加灸百會以升陽舉陷;腹痛拒按者加灸歸來以溫通胞脈、化瘀止痛。
操作:關元、氣海二穴直刺1寸左右,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尚未復原的胞宮,用補法或
溫針灸法;氣虛失攝者,刺血海、三陰文,先瀉后補,使益氣攝血而不留余邪;氣血瘀滯及
血熱內擾者,刺法亦應補瀉兼施,使瀉邪而不傷正氣,益氣而不留瘀濁。
第十二節產后乳少
產后乳少又稱“產后缺乳”、“乳汁不足”、"乳汁不行以產后哺乳期初始就乳汁甚少或
乳汁全無為主癥。哺乳中期月經復潮后乳汁相應減少,1.氣血虧虛2.肝郁氣滯治
則:氣血虧虛者補益氣血,針灸并用,補法;肝郁氣滯者疏肝解郁、通絡下乳,只針不灸,
瀉法。
處方:以足陽明經腌穴為主。
膻中乳根少澤足三里
方義:膻中位于兩乳之間,為氣之會穴,補法能益氣養血生乳,瀉法能理氣開郁通乳;
乳根屬多氣多血之足陽明經,位于乳下,既能補益氣血、化生乳汁,又能行氣活血、通暢乳
絡;少澤為手太陽經井穴,五行屬金,能疏泄肝木之郁,善通乳絡,為生乳、通乳之經驗效
穴;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合穴,五行屬土,乃“土中之土'’穴,既益氣生血,又疏肝解郁。
加減:氣血虧虛加氣海、血海、脾俞、胃俞、三陰交補益氣血、化生乳汁,肝郁氣滯加
期門、內關、太沖疏肝理氣、通絡下乳。
操作:膻中穴向兩側乳房平刺1?1.5寸,乳根向乳房基底部平刺1寸左右,使乳房出現
微脹感,還可加灸;少澤淺刺2?3分,留針20?30分鐘。
第十三節子宮脫垂
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垂,子宮頸外U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
部脫出于陰道口外。屬于中醫學“陰挺”的范疇”本病初發主因以虛(脾腎氣虛),病久則生濕
化熱,濕熱下注,形成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候。
1.脾腎氣虛2.濕熱下注治則:脾腎氣虛者補益脾腎、升陽固脫,針灸并
用,補法;濕熱下注者清利濕熱、舉陷固胞,只針不灸,平補平瀉。
處方:以任脈月俞穴為主。
百會氣海關元維道三陰交
方義:百會位于巔頂,屬于督脈,督脈起于胞宮,上行至巔頂交會諸陽經,有升陽舉陷、
固攝胞宮作用;氣海、關元位于臍下,屬于任脈,鄰近胞宮,任脈也起于胞宮,有調理沖任、
益氣固胞作用;維道位于腰腹,交會于帶脈,能維系、約束任、督、沖、帶諸脈,固攝胞宮;
三陰交調理脾、肝、腎,維系胞脈。
加減:脾氣虛加歸來、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氣、舉陷固胞;腎氣虛加太溪、腎俞補益腎
氣、升提胞宮;濕熱下注加中極、陰陵泉、蠡溝清熱利濕、兼固胞脈。
操作:諸穴均常規針刺;早期氣虛為主予補法加灸;后期兼濕熱下注予補瀉兼施或平補
平瀉,不灸;百會從前向后平刺1?1.5寸,先針后灸或針灸同施,也可單行艾灶灸法。
第十四節不孕癥
不孕癥系指育齡婦女在與配偶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情況下
而不受孕,或曾有孕育史,又連續2年以上為再受孕者。前者為原發性,后者為繼發性。
臨床分型:腎虛胞寒沖任血虛氣滯血瘀痰濕阻滯
治則:腎虛胞寒、沖任血虛者益腎暖宮、調和沖任,針灸并用,補法。氣滯血瘀、痰濕阻滯
者行氣活血、化痰導滯。以針刺為主,泄法。
處方:關元子宮歸來三陰交次髏秩邊
方義:關元屬于任脈,位于臍下,鄰近胞宮,能補腎經氣血.、壯元陰元陽,針之調和沖任,
灸之溫暖胞宮;子宮、歸來經驗要穴。三陰交屬脾經,通于任脈和肝、腎諸經,既能健脾化
濕導滯,又能疏肝理氣行瘀,還能補益腎陰、腎陽,調和沖任氣血;次髏、秩邊位于舐部,
鄰近胞宮,能夠促進盆腔的血液循環,調經助孕,數穴合用,補益先天之本,調理后天之氣,
故能促成胎孕。
加減:腎虛胞寒加灸腎俞、命門、神闕補益腎陽、暖宮散寒;沖任血虛加氣海、血海益
氣養血、充實胞脈;氣滯血瘀加太沖、膈俞行氣活血、疏肝解郁;痰濕阻滯加豐隆、陰陵泉
化痰通絡、利濕導滯。
操作:關元、大赫針刺補法加灸或平補平瀉;三陰交虛補實瀉,亦可加灸;次髏、秩邊
要求針尖朝前陰方向刺人2?3寸,有針感向前陰放散為佳。
2.其他療法
⑴隔藥灸法:選用溫腎助陽、行氣化瘀類中藥方劑,共研細末,填于神闕穴,上置生
姜片以大艾炷灸之(隨年壯)。每日1次。
(2)耳針:取內分泌、內生殖器、腎、皮質下。毫針弱刺激,每次20?30分鐘:或施
行埋針法,壓籽法、壓磁法。
第十五節更年期綜合征
更年期綜合征屬內分泌一神經功能失調導致的功能性疾病。以絕經或月經紊亂、情緒不
穩定、潮熱汗出、失眠、心悸、頭暈等為特征。I.心腎不交
2.肝腎陰虛
3.脾腎陽虛治則:益腎寧心、調和沖任、疏肝健脾、暢達情志,脾腎陽虛者針灸
并用,補法:心腎不交、肝腎陰虛者以針刺為主,平補平瀉或補瀉兼施。
處方:百會關元腎俞太溪三陰交
方義:百會位于巔頂,屬于督脈,可升清降濁、平肝潛陽、清利頭目:關元屬于任脈,
可補益元氣、調和沖任;腎俞為腎之背俞穴,太溪屬腎經原穴,二穴合用可補腎氣、養腎陰、
充精血、益腦髓、強壯腰膝;三陰交屬于脾經,通于任脈和足三陰經,能健脾、疏肝、益腎,
理氣開郁、調補沖任。
力口減:心腎不交、心火內擾加心俞、神門、勞宮、內關清虛火、養心神;肝腎陰虛、肝
陽亢盛加風池、太沖、涌泉疏肝理氣、育陰潛陽;脾腎陽虛加灸氣海、脾俞、足三里健脾益
氣、溫補腎陽。
操作:本病虛實夾雜,以虛為本。各穴均常規針刺,先瀉后補或平補平瀉。
第四章外科病癥
疔瘡是外科常見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因其初起形小根深,堅硬如釘
【臨床表現】以患處皮膚突然出現粟米樣紅用,根深堅硬,狀如釘頭且紅腫熱痛為主癥。
1.基本治療治則: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以針刺為主,瀉法。
2.處方:以督脈腌穴為主。身柱靈臺合谷委中
3.方義:身柱、靈臺為督脈經穴,督脈統率諸陽經,針之能清瀉陽經郁熱火邪,為治療疔
瘡之經驗效穴: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陽明經多氣多血,又上達面部,可瀉陽明火毒,
對面部疔瘡尤為適宜;委中為足太陽經之合穴,別名“血郊”,刺絡出血可清瀉血中蘊熱而消
腫止痛,寓“宛陳則除之”之意。力口減:火毒熾盛加曲池、大椎、曲澤以瀉火解毒;火毒入
營加病變所屬經脈之鄭穴刺絡出血以瀉營血之火毒、涼血活血消腫。
4.另外,尚可根據患部所屬的經脈配穴,如唇疔加隱白、商陽、內庭;托盤疔加內關、都
門、陰郅;手指蛇頭疔加二間等。或用經脈首尾配穴法,如發于食指商陽穴處的取對側的迎
香穴;紅絲疔應在紅絲的盡處依次點刺出血。疔瘡走黃者加刺水溝、十二井穴、百會、內關
以醒神開竅、鎮痙寧神。操作:本病的治療以點刺出血為主,各腌穴均可用三棱針點刺出
血3?5滴;也可加拔火罐使出血量增多;還可在用腫部位采用隔蒜灸法,每處用腫灸3?5
壯。
5.其他療法⑴挑治;取背部肩胛間區丘疹樣陽性反應點3?5個,用三棱針刺破表皮,
挑斷白色纖維,使出血3?4滴。⑵耳針:取神門、腎上腺、枕、疔瘡相應部位。每次選
2?4穴,毫針中強度刺激;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流行性腮腺炎是病毒引起的急性腮腺非化膿性傳染病,以耳下腮部腫脹疼痛為主要特征
【臨床表現】本病有2周左右的潛伏期。前驅癥狀可見發熱,頭痛,口干,納差食少,嘔
吐,全身疲乏等。繼而一側耳下腮部腫大、疼痛,咀嚼困難,觸之腫塊邊緣不清、中等硬度,
有彈性,壓痛、4?6天后腫痛或全身癥狀逐漸消失:一般為單側發病,少數也可波及對?側,
致兩側同時發病分型:熱毒襲表火毒蘊結熱毒攻心毒邪下注
【治療方法】治則:瀉火解毒、消腫止痛,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以手足少陽、陽明經腌穴為主。翳風頰車合谷外關內庭足臨泣
方義:翳風、頰車為局部取穴,分屬手少陽和足陽明經,以疏調少陽、陽明經氣;合谷、外
關、內庭、足臨泣為手足陽明、少陽經遠端腌穴,可清瀉陽明、少陽之郁熱,導熱下行、通
絡消腫。
加減:熱毒襲表加中渚、關沖清熱解表、疏風散毒;火毒蘊結加大椎、曲池瀉火解毒、軟堅
散結:熱毒攻心加百會、水溝醒神開竅、熄風鎮痙:毒邪下注加太沖、大敦、歸來疏泄厥陰
之氣、化痛止痛。操作:各腌穴均按常規針刺;大椎、關沖、百會等穴可點刺出血“
乳腺炎即乳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以乳房紅腫疼痛為主要特征
【臨床表現】以乳房紅腫熱痛為主要癥狀,同時伴有惡寒、發熱、口渴、便秘等
分型:氣滯熱壅(初期熱毒熾盛(成膿期正虛邪戀潰膿期)
【治療方法】1.基本治療治則:初期清熱散結、通乳消腫,成膿期瀉熱解毒、通乳透膿,
均以針刺為主,瀉法;潰膿期補益氣血、凋和營衛,針灸并用,補法或平補平瀉。
處方:膻中乳根期門肩井
方義:膻中、乳根均位于乳房局部,膻中為氣之會穴,乳根屬于胃經,刺之可寬胸理氣,消
除患部氣血之阻遏;期門鄰近乳房,又為肝之募穴,善疏肝理氣、化滯消腫;肩并清瀉肝膽
之火,為治療乳房腫痛的經驗效穴。加減:氣滯熱壅加合谷、太沖、曲池以疏肝解郁、寬
胸理氣、清瀉陽明之熱毒;熱毒熾盛加內庭、大椎清瀉陽明之火毒壅滯:正虛邪戀加胃俞、
足三里、三陰交補益脾胃之氣血、扶正祛邪;乳房脹痛甚者,加少澤、足臨位以通乳止痛;
惡寒、發熱加合谷、外關、曲池疏風清熱;煩躁、口苦加行間、內關清心除煩。操作:膻
中向患側乳房橫刺;乳根向上刺人乳房底部,不可直刺、深刺,以免傷及內臟;期門沿肋間
隙向外斜刺或刺向乳房,不能直刺、深刺,以免傷及內臟:肩并不可向下深刺,以免傷及肺
尖,針尖應向前或后下方刺人;其他腌穴常規針刺。病情較重者每日針刺2次
乳腺增生病是以乳房疼痛、腫塊為主要特點的內分泌障礙性疾病。
臨床表現】本病以單側或雙側乳房部出現大小不等、形態不一、邊界不清、推之可動的腫塊
為特征,伴脹痛或觸痛,與月經周期及情志變化密切相關,往往在月經前疼痛加重,月經來潮后
減輕或消失分型:肝郁氣滯痰濕阻絡沖任失調
治療方法治則肝郁氣滯、痰濕阻絡者,疏肝理氣、化痰散結,以針為主,瀉法;沖任失調者
調理沖任、軟堅散結,以針為主,平補平瀉。
處方:膻中乳根屋翳期門豐隆方義膻中、乳根均位于乳房局部,膻中為氣之會穴,
乳根屬于胃經,刺之可寬胸理氣、消除患部氣血之淤阻;本病病位在乳,涉及肝胃兩經,胃
經從缺盆下乳內廉,取屋翳以暢乳部經氣散結除滯;期門鄰近乳房,又為肝之募穴,善疏肝
理氣、化滯散結;豐隆為胃經之絡穴,功擅除濕化痰,于化痰通絡。
加減肝郁氣滯加太沖、肩井以舒肝膽之氣,解郁止痛;痰濕阻絡加內關、中皖、足三里化痰
通絡、消除痰核;沖任失調加關元、三陰交、肝俞、腎俞補益肝腎、調理沖任。操作膻中向
患側乳房橫刺;乳根向上刺入乳房底部,不可直刺、深刺,以免傷及內臟;屋翳、期門沿肋
間隙向外斜刺或刺向乳房;也不能直刺、深刺,以免傷及內臟;余穴常規針刺。
闌尾炎是外科常見病,屬于中醫學“腸病”的范疇。
【臨床表現】急性闌尾炎以轉移性右下腹痛為主要癥狀分型:氣滯血瘀瘀滯化熱熱盛釀
膿
【治療方法】1.基本治療治則:清熱導滯、通舶散結,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以足陽明經腌穴為主。闌尾穴上巨虛天樞曲池阿是穴
方義:本病病位在大腸腑,據《黃帝內經》“合治內腑”的原則,取大腸之下合穴上巨虛及治
療腸癰之經驗穴闌尾,合用以理氣散結,疏導陽明之腑氣: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可
清瀉腸腑邪熱;天樞為大腸之募穴,配阿是穴作用可直達病所,導滯散結。
加減:氣滯血瘀加合谷、中脫行氣活血、通腑止痛;淤滯化熱加大腸俞、合谷清熱化瘀、行
氣導滯;熱盛釀膿加大腸俞、支溝清熱解毒、導滯散結:壯熱加大椎清熱瀉火;惡心嘔吐加
內關、足三里寬胸利隔、降逆止嘔。操作:各腌穴均常規針刺,瀉法,留針60?120分鐘。
每日治療2次
膽石癥是指發生在膽囊或膽管的結石,為外科常見病、多發病
【臨床表現】膽結石患者中約20%?40%可終生無癥狀,僅在體檢時偶然發現。分型:肝
膽氣滯肝膽濕熱肝腎陰虛
【治療】1.基本治療治則:肝膽氣滯、肝膽濕熱者疏肝理氣、清熱利濕,只針不灸,瀉
法;肝腎陰虛者,補益肝腎、利膽排石,以針刺為主,平補平瀉。
處方:以膽的俞、募、下合穴為主。日月(右)期門(右)膽俞陽陵泉
方義:肝膽相表里,厥陰、少陽之脈同布于脅肋,日月為膽之募穴,膽俞為其背俞穴,二穴
相配為俞募配穴法,能疏理肝膽氣機以助排石;期門乃肝之募穴,位于脅下,可疏肝利膽;
陽陵泉為筋之會穴、膽之下合穴.“合治內腑”,針之可緩解痙攣、通絡止痛。
加減:肝膽氣滯加內關透支溝理氣止痛;肝膽濕熱加行間、俠溪清熱化濕;肝腎陰虛加太溪、
三陰交益陰通絡;口苦、納差、嘔惡者加中院、內關、足三里和胃降逆:目黃、身黃、尿黃
加至陽、三陰交、陰陵泉除濕利黃。操作:日月、期門沿肋間隙由內向外斜刺,不可直刺、
深刺,以免傷及內臟;膽俞也不宜直刺、深刺;其余腌穴常規針刺。膽石癥發作期每日治療
2次,每次動留針30?60分鐘;間歇期每周治療2?3次。
丹毒是指皮膚突發灼熱疼痛、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臨床表現】多發生于下肢,其次為頭面部分型:風熱上擾濕熱蘊結胎火蘊毒
【治療】基本治療治則:瀉火解毒、涼血化瘀,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以皮損局部和手陽明經腌穴為主。合谷曲池血海委中阿是穴
方義:合谷、曲池均屬于手陽明大腸經,能清瀉陽明之熱毒;血海為足太陰脾經穴,瀉之可
活血化瘀;委中為足太陽經合穴.別稱“血郊”,配阿是穴散刺出血可清瀉諸陽及血分之郁熱,
涼血解毒,寓“宛陳則除之”之意。
加減:風熱上擾加大椎、風門疏風散邪;濕熱蘊結加陰陵泉、內庭、豐隆清熱化濕;胎火蘊
毒加中沖、大椎、水溝涼血解毒;胸悶心煩加內關、膻中寬胸散結;嘔吐加內關、中院和胃
止嘔。操作:委中、阿是穴可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并可在刺絡的基礎上加拔火罐(面部禁用);
余穴常規針刺,用提插捻轉瀉法。每日1?2次。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種累及血管的炎癥性、節段性和周期性發作的慢性閉塞性脈管疾病
【臨床表現】本病起病隱匿緩慢,常呈周期性發作。
分型:【期(局部缺血期n期(營養障礙期w期(壞死期
【治療方法】基本治療治則:寒濕阻絡、氣滯血瘀者溫經通絡、化滯行瘀,針灸并用,瀉法:
熱毒蘊結者清熱解毒、化瘀散結,只針不灸,瀉法;氣陰兩傷者補氣養陰、調和氣血,針灸
并用,補法。
處方:關元膈俞足三里三陰交血海陽陵泉
方義: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可調補脾、肝、腎,益氣養血;膈俞為血會,可養
血和血、化瘀通絡;足三里為足陽明經合穴,陽明經多氣多血,再配用足太陰經之血海、三
陰交可通行氣血、化瘀止痛;陽凌泉為筋之會穴,可疏筋通絡、化瘀止痛。
加減:寒濕阻絡加商丘、陰陵泉溫經散寒;氣滯血瘀加合谷、太沖活血散瘀;熱毒蘊結加曲
池、大椎、委中清熱解毒,也可加阿是穴(局部紅腫灼熱處)用皮膚針刺絡出血,以清瀉熱
毒;氣陰兩傷加氣海、太溪益氣養陰;疽生于手加八邪,疽生于足加八風,以活血通絡。操
作:膈俞不可直刺、深刺,以免傷及內臟;余穴常規針刺。
疝氣是以小腹、睪丸、陰囊等部位腫大、疼痛為特點的病癥,中醫學中又有“小腸氣”之稱
【臨床表現】以少腹腫脹疼痛、痛引睪丸或睪丸、陰囊腫脹疼痛為主癥。分型:寒疝濕熱
疝狐疝
【治療方法】I.基本治療治則:寒疝溫經通絡、散寒止痛,針灸并用,瀉法;濕熱疝熱化
濕、消腫散結,只針不灸,瀉法;狐疝補氣升陷、活絡止痛,針灸并用,補法。
處方:以足厥陰經腌穴為主。太沖大敦關元歸來三陰交
方義:疝氣為病與肝經、任脈密切相關。任脈過陰器,足厥陰經脈人毛中,繞陰器,抵少腹,
足陽明經筋結于陰器,故取任脈關元、足厥陰經井穴大敦、原穴太沖、足陽明經歸來以及脾、
肝、腎三經交會穴三陰交疏肝理氣、消腫散結、疏調任脈、行氣止痛。
加減:寒疝加灸神闕、氣海溫經散寒;濕熱疝去關元,加中極、陰陵泉清熱化濕;孤疝加下
巨虛、三角灸升陷止痛:惡寒發熱加合谷、外關清熱散寒:食少納差、疲乏無力加足三里、
大包健胃益氣。操作:諸穴均常規針刺;大敦可點刺出血
痔瘡直腸下段黏膜和肛管皮膚下的靜脈從瘀血、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都稱為
“痔”。
【臨床表現】以便血、痔核脫出、疼痛、瘙癢為主癥。分型:氣滯血瘀濕熱瘀滯脾虛氣
陷
【治療方法】1.基本治療治則:氣滯血瘀、濕熱瘀滯者行氣活血、清熱利濕,只針不灸,
瀉法;脾虛氣陷者健脾益氣、升陽舉陷,針灸并用,補法。
處方:以督脈和足太陽經腌穴為主。長強會陽百會承山二白
方義:長強屬督脈,會陽屬足太陽經,為近部取穴,可疏導肛門瘀滯之氣血;百會屬督脈,
位于巔頂,功擅升舉下陷之氣,亦是下病上取之意:足太陽經別自尻下別人肛門,取足太陽
之承山穴清瀉肛腸濕熱、消腫止痛、涼血止血"二白為經外奇穴,是古今治療痔瘡的經驗效
穴(《玉龍歌》中臼:“痔痛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難禁,或痛或癢或下血,二白穴在掌后
尋
加減:氣滯血瘀加白環俞、膈俞疏通腸絡、化瘀比痛;濕熱瘀滯加三陰交、陰陵泉清熱利濕;
脾虛氣陷加氣海、脾俞、足三里補中益氣、升陽固脫;肛門腫痛加秩邊、飛揚行氣止痛;便
秘加大腸俞、上巨虛通調腑氣;便后出血加孔最、膈俞清熱止血。操作:長強沿尾舐骨內壁
進針1-1.5寸,會陽常規會針刺,均要求針感擴散至肛門周圍;承山穴向上斜刺,使針感
向上傳導;百會可用艾條溫和灸10?15分鐘
脫肛是直腸黏膜部分或全層脫出肛門之外,相當于西醫學的“直腸脫垂
【臨床表現】以肛門脫出為主癥分型:脾虛氣陷腎氣不固濕熱下注
【治療方法.基本治療治則:脾虛氣陷、腎氣不固者補中益氣、培元固本,針灸并用,補法;
濕熱下注者清利濕熱、提托止痛,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以督脈和足太陽經腌穴為主。長強百會承山大腸俞
方義:長強為督脈之別絡,位近肛門,局部取穴可增強肛門約束力;百會位于巔頂,為督脈
與足太陽經之交會穴,氣屬陽,流于督,針灸并用能使陽氣旺盛,有升陽舉陷之功;足太陽
經別自尻下別入肛門,取足太陽之承山穴清瀉肛腸濕熱、消腫止痛;肛門為大腸的連屬部分,
大腸俞為大腸腑氣轉輸之處,又隸屬膀胱經,可調節、充實腸腑之氣。
加減:脾虛氣陷加脾俞、氣海、足三里調補脾胃、益氣固攝:腎氣不固加氣海、關元、腎俞
補益腎氣、培元固本;濕熱下注加三陰交、陰陵泉清熱除濕、疏調肛門氣機而固脫。操作:
百會針用補法,并用溫和灸或雀啄灸法;長強斜刺,針尖向上與舐骨平行刺入1寸左右,要
求針感放射至肛門四周,注意不要刺穿直腸;余穴常規針刺
第五章骨傷科病癥
扭傷
是指肢體關節或軀體的軟組織損傷,如肌肉、肌腱、韌帶、血管等扭傷,而無骨折、脫臼、
皮肉破損的證候
【臨床表現】扭傷部位腫脹疼痛,皮膚呈現紅、青、紫等色
【治療方法】基本治療治則:通經活絡、消腫止痛,針刺為主(陳傷者可灸),瀉法。
處方:以局部和鄰近取穴為主。
頸部大椎天柱風池后溪
肩部肩副肩醪膈俞肩貞
肘部曲池小海天井少海
腕部陽池陽溪陽谷外關大陵腰部:腎俞腰陽關腰眼委中
髀部環跳秩邊居修承扶膝部:膝眼鶴頂梁丘陽陵泉膝陽關
踝部解溪昆侖申脈照海丘墟
方義:以扭傷部位局部及鄰近取穴為主,可有效地發揮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
用,使患處損傷組織功能恢復正常。加減:各部扭傷均可加阿是穴;頸部和腰脊扭傷可加相
應夾脊穴。操作:各腌穴按常規操作;在遠端部位行針時,應配合作扭傷部位的活動;陳舊
性損傷可在針刺的基礎上加灸。
落枕是指患者頸項部強痛、活動受限的一種病癥
【臨床表現】一般多在早晨起床后,突感一側頸項強痛,不能俯仰轉側
【治療方法】基本治療治則:疏筋活絡、行氣止痛,針灸并用,瀉法。
處方:大椎阿是穴后溪懸鐘落枕穴
方義:大椎穴屬于督脈,位于項背部,與阿是穴合用疏通局部經氣,使脈絡通暢,通則不痛;
后溪屬手太陽經,又為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針之可疏通項背部經氣;懸鐘是足少陽經穴,
能疏通經絡、宣通氣血;落枕穴是治療落枕的經驗效穴,有活血通絡、解痙鎮痛作用。
加減:病及督脈、太陽經可加風府、天柱、肩外俞;病及少陽經者可加風池、肩井;向肩胛
區放射痛加天宗、秉風等。操作:諸穴均常規針刺,同時囑患者在行針中向前、后、左、右
活動頸項部;由風寒所致者局部加灸。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增生性頸椎炎、頸椎間盤脫出以及頸椎間關節、韌帶等組織的
退行性改變刺激和壓迫頸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和頸部交感神經等而出現的?系列綜合癥候
群
【臨床表現】發病緩慢,以頭枕、頸項、肩背、上肢等部疼痛以及進行性肢體感覺和運動
功能障礙為主癥分型:風寒痹阻勞傷血瘀肝腎虧虛
【治療方法】
基本治療治則:祛風散寒、疏筋活絡,針灸并用,瀉法或平補平瀉。
處方: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大椎天柱后溪頸椎夾脊
方義大椎是督脈穴,為諸陽之會,刺之能激發諸陽經經氣,通陽活絡;后溪、天柱分別為手
足太陽經穴,天柱為局部取穴,后溪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與督脈相通,二穴配伍可疏調太
陽、督脈經氣,通絡止痛;頸椎夾脊穴具有疏理局部氣血而止痛的作用。諸穴遠近相配共奏
祛風散寒、疏筋活絡、理氣止痛之功。
加減風寒痹阻者加風門、風府祛風通絡;勞損血瘀者加膈俞、條口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肝
腎虧虛加肝俞、腎俞、足三里補益肝腎、生血養筋;根據壓痛點所在取肩井、天宗,疏通經
氣,活絡止痛;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關疏通經絡、調理氣血.;頭暈、頭痛、
目眩者加百會、風池、太陽祛風醒腦、明目止痛;惡心、嘔吐加天突、內關調理胃腸。操作
大椎穴直刺1~1.5寸,使針感向肩臂部傳導;夾脊穴直刺或向頸椎斜刺,施平補平瀉法,
使針感向項、肩臂部傳導;其他穴位按常規操作。每日或隔日1次。
第四節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指肩部疲重疼痛及肩關節活動受限、強直的臨床綜合征。
屬于中醫學的“肩痹”范疇。中醫根據其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和發病年齡等特點,而有“漏
肩風”、“肩凝癥”、“凍結肩”、“五十肩”之稱。本病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病變部位在肩部的經脈和經筋。五旬之人,正氣不足,營衛漸虛,筋骨
哀頹,復因局部感受風寒,或勞累閃挫,或習慣偏側而臥,筋脈受到長期壓迫,遂致氣血阻
滯而成肩痛。肩痛日久,由于局部氣血運行不暢,蘊郁而生濕熱,以致患處發生輕度腫脹,
甚則關節僵直,肩臂不能舉動。
【臨床表現】
本病早期以劇烈疼痛為主,功能活動尚可;后期則以肩部功能障礙為主,疼痛反而減輕。
初病時單側或雙側肩部疲痛,并可向頸部和整個上肢放射,II輕夜重,患肢畏風寒,手指麻
脹。肩關節呈不同程度僵直,手臂上舉、外旋、后伸等動作均受限制。病情遷延日久,常可
因寒濕凝滯,氣血痹阻,導致肩部肌肉萎縮而疼痛反而減輕。
本病若以肩前中府部疼痛為主,后伸疼痛加劇者,證屬太陰經證;以肩外側肩晶、肩髏處疼
痛為主,三角肌壓痛,外展疼痛加劇者,證屬陽明、少陽經證;以肩后側疼痛為主,肩內收
時疼痛加劇,證屬太陽經證。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
舒筋通絡、行氣活血.,針灸并用,瀉法。
處方
肩躺肩前肩貞阿是穴陽陵泉中平穴
方義
治療肩周炎局部近取肩弱、肩前、肩貞,是謂“肩三針”,配局部阿是穴,針瀉艾灸,可祛
風散寒、疏經通絡;循經遠取陽陵泉能舒筋活絡、通經止痛;中平穴系現代新發現的治療肩
周炎的經驗效穴。諸穴遠近相配,使病邪得祛,筋脈舒通,氣血調和,疼痛自止。
加減
證屬太陰經者加尺澤、陰陵泉;證屬陽明、少陽經者加手三里、外關;證屬太陽經者加后溪、
大杼、昆侖;痛在陽明、太陽配條口透承山。
操作
肩前、肩貞要把握好針刺角度和方向,切忌向內斜刺、深刺;陽陵泉可深刺或透向陰陵泉;
條口透承山可用強刺激,并令患者活動肩部;余穴均按常規操作。局部畏寒發涼可加灸;針
后肩部還可加拔火罐,并行走罐。每天1次。
第五節肘勞
肘勞是以肘部疼痛、關節活動障礙為主癥的疾病,俗稱“網球肘”。
中醫學認為,勞累汗出,營衛不固,寒濕侵襲肘部經絡,則使之氣血阻滯不暢:或努力負重,
尤其是長期從事旋前、伸腕等劇烈活動,使筋脈損傷,瘀血內停等均能導致肘部經氣不通,
不通則痹痛不止。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
舒筋活血、通絡止痛,針灸并用,瀉法。
處方
以局部取穴為主(以肘關節局部陽明經腌穴為主)
曲池肘髏手三里手五里阿是穴
方義
肘勞好發于肘外側,此乃于陽明經脈所過之處,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又“主潤宗筋”,對
勞損引起的肘關節疼痛,取手陽明經曲池、肘修、手三里、手五里旨在疏通經絡氣血,配用
阿是穴以祛邪活絡、舒筋止痛。
加減
前臂旋前受限者加下廉;前臂旋后受限者加尺澤;肘內側疼痛加少海;肘尖疼痛加天井。
操作
經穴按常規針刺,阿是穴可作多向透刺或多針齊刺,留針20?30分鐘。可同時施灸,針后
也可在痛點拔一小火罐。
第六節腱鞘囊腫(附:腱鞘炎)
腱鞘囊腫是筋膜部位發生的囊狀腫物,以腕關節多見,也可發生于手掌指關節和足趾的背面、
胭窩等處。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勞作傷筋,經氣阻滯,血行不暢,瘀血內停;或遭受外傷,
經脈受損,氣血凝滯而逐漸形成囊腫。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
行氣活血、化瘀散結,以針刺為主,瀉法。
處方
以局部取穴為主。囊腫局部(阿是穴)
方義
治療本病局部取用阿是穴可疏通局部經氣,具有舒筋活血、通絡散結的作用。
加減
若伴有上、下肢疫痛無力者,可按瘦痛部位循經選取相應腌穴,以活血通絡、舒筋止痛。
操作
用毫針在囊腫四周呈450分別向囊底刺入,穿透囊壁,行提插捻轉瀉法,留針10分鐘;或
在囊腫高點處進針,直刺穿透囊壁,行提插捻轉瀉法,然后將針上提,向四周斜刺,穿透囊
壁,行提插捻轉瀉法。出針時搖大針孔,用手指由輕而重擠壓囊腫片刻,將囊液盡可能全部
擠出,最后用消毒棉球加壓敷蓋。如果囊腫復發可再行針刺。
附:腱鞘炎
腱鞘炎是以手腕部的屈、伸肌腱之腱鞘或足背部的腱鞘受到外傷或勞損而逐漸腫脹、觸痛為
主的常見疾病。中醫學認為本病證多由勞傷損及經筋,氣血運行不暢所致。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
舒筋活絡,消腫止痛,針灸并用,平補平瀉法。
處方
以局部取穴為主。
列缺合谷陽溪阿是穴
方義
腱鞘炎好發于槎骨莖突周圍,累及手太陰、手陽明經脈,列缺正在槎骨莖突之上,合谷、陽
溪二穴也在其周圍,外加阿是穴均屬局部或鄰近取穴,有通經活絡、舒筋止痛的作用。
操作
阿是穴因所在部位肌肉的厚薄不同針刺深淺可靈活掌握;其他穴位按常規操作。若在針刺同
時配合加灸,則療效更好。
第七節外傷性截癱
外傷性截癱是指由外傷而致的脊髓橫斷性病變,屬中醫學中“痿證”的范疇。
中醫學認為,腎經貫脊屬腎絡膀胱,督脈貫脊入絡腦,二脈與脊髓和腦關系極為密切。因此,
脊髓受損則腎督二脈之氣阻遏,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必致肢體麻木,痿癱不用。本病
早期由于外傷致瘀,經脈瘀阻,氣血運行不暢,多偏于實證,癱瘓多呈弛緩性;日久瘀血不
去則新血不生,由實轉虛,或虛實夾雜,癱瘓多呈痙攣性。
1.經脈瘀阻傷肢肌肉松弛,痿廢不用,麻木不仁,二便不通,舌苔黃膩,脈弦細澀。
2.肝腎虧虛傷肢肌肉萎縮,拘攣僵硬,麻木不仁,頭暈耳鳴,腰膝痰軟,二便失禁,舌紅、
少苔,脈象弦細。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
疏通督脈,調和氣血,針刺為主,平補平瀉。
處方
損傷脊柱上、下1?2個棘突的督脈穴及其夾脊穴環跳委中陽陵泉足三里懸鐘
三陰交
方義
外傷性截癱多系督脈受損,督脈“并于脊里”,取損傷脊柱上、下1?2個棘突的督脈穴及其
夾脊穴可激發受損部位的經氣,調和氣血,有促進神經機能恢復的功用;環跳、委中、陽陵
泉、足三里可調理經氣,舒筋活絡,對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有較好的作用;懸鐘是髓會,是
治療下肢痿蹩的常用穴;三陰交是足三陰經之交會穴,針之補肝腎、養氣血、通經脈、強筋
骨。
加減
經脈瘀阻加合谷、太沖、膈俞加強活血通絡之力;肝腎虧虛加肝俞、腎俞補益肝腎;上肢癱
瘓加肩翩、曲池、手三里、合谷、外關疏通上肢經絡之氣;下肢癱瘓加秩邊、風市、豐隆、
太沖疏通下肢經絡之氣;二便失禁加長強、中極、關元、腎俞、膀胱俞、大腸俞補益腎氣、
調理腸道;小便不通加合谷、陰陵泉調理膀胱、利尿通便。
操作
督脈穴用28號、2寸毫針,向上斜刺1.5寸左右,如進針有阻力突然減低的感覺,或出現觸
電樣感向二陰及下肢放射,當終止進針,以免造成脊髓新的損傷;夾脊穴可刺向椎間孔,針
感向脊柱兩側或相應肢體放射;或相應部位的體腔出現緊束感;關元、中極在排小便后針刺,
使針感向外生殖器放射,若尿潴留則應注意針刺深度;其他穴位按常規操作。
第八節足跟痛
足跟痛是急性或慢性損傷引起的足跟部分以疼痛為主的一種病癥。
中醫學認為該病的形成是以肝腎虧虛,氣血失和,筋脈失養為先決條件,復因風寒濕邪侵襲、
外傷、勞損等,致使氣血阻滯而成。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
疏經通絡、行瘀止痛,針灸并用,瀉法或平補平瀉。
處方: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陰、足太陽為主
太溪照海昆侖申脈懸鐘阿是穴
方義
太溪是足少陰經之原穴,足少陰“別入跟中”,配照海強健筋骨、宣痹鎮痛;昆侖、申脈位
于足跟部,屬于足太陽經,與腎相表里,能舒筋脈,行氣血;通絡止痛;懸鐘為八會之髓會,
既可補髓壯骨,又能通經活絡;阿是穴直達病所,以疏通局部經氣,化淤定痛。
加減
痛及小腿加承山、陽陵泉揉筋止痛;氣虛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氣;血瘀加膈俞、太沖活血
祛瘀;肝腎不足加肝俞、腎俞補益肝腎。
操作
太溪、昆侖常常采取互相透刺法;申脈、照海則刺向跟底部;其他穴位常規針刺。針刺中與
灸法同用,可增強療效
第九節顆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
顆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又稱“顆頜關節功能障礙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口腔科疾病。
中醫學認為:本病因風寒外襲面頰,寒主收引,而致局部經筋拘急;或面頰外傷、張口過度,
而致顆頜關節受損;或先天不足,腎氣不充,牙關發育不良,均可使牙關不利,彈響痰痛。
1.寒濕痹阻開口不利,咀嚼受限,關節區有彈響,咀嚼時關節區疼痛,平時疲脹麻木不適,
遇寒濕風冷癥狀加重,舌淡、苔薄白,脈弦略緊。
2.肝腎不足開口不利,咀嚼障礙,關節區有彈響,關節區時有瘦痛,頭暈耳鳴,腰膝揍軟,
舌質紅,脈細無力。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
祛風散寒、舒筋活絡,針灸并用,瀉法或平補平瀉。
處方:以飄下頜關節局部取穴為主
聽宮下關頰車合谷
方義
聽宮是手太陽經穴,且是手太陽經與手少陽經交會穴,下關、頰車是足陽明經穴,三穴均為
局部近取,可疏通面部經氣,是治療顆頜關節病變的主要穴;合谷是手陽明經原穴,善治頭
面之疾(面口合谷收)。諸穴遠近相配,共奏通經活絡、祛散寒邪、開噤止痛之效。
加減
肝腎不足者加肝俞、腎俞補益肝腎;頭昏頭痛配風池、太陽祛風醒腦;耳鳴耳聾配耳門、翳
風止鳴復聰。
操作
常規操作,得氣后行瀉法,使針感向面頰及顆頜關節部放射。寒濕痹阻重用灸法。每日或隔
日針刺。
第六章皮膚科病證
第一節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是一種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以皮膚肥厚、皮溝加深呈苔癬樣改變和陣
發性劇烈瘙癢為特征。根據皮損范圍大小,臨床分為局限性神經性皮炎和播散性神經性皮炎
兩種。
本病隸屬于中醫學“牛皮癬”、“頑癬”范疇,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郁結,郁而化火,日久
耗血傷陰,血虛化燥生風,肌膚失去濡養而發病,也有因風濕外襲,蘊阻肌膚而發病者。
1.血虛風燥丘疹融合,成片成塊,表面干燥,色淡或灰白,皮紋加深,上覆鱗屑,劇烈
瘙癢,夜間尤甚,女性或兼有月經不調,舌淡、苔薄,脈濡細。
2.陰虛血燥皮損日久不退,呈淡紅或灰白色,局部干燥肥厚,甚則泛發全身,劇烈瘙癢,
夜間尤甚,舌紅、少苔,脈弦數。
3.肝郁化火皮損色紅,心煩易怒或精神抑郁,失眠多夢、眩暈,口苦咽干,舌紅,脈弦
數。
4.風熱蘊阻皮疹呈淡褐色,成損皮片,粗糙肥厚,陣發性劇癢,夜間尤甚,舌苔薄或白
膩,脈濡緩。
【治療方法】
1.基本治療
治則
血虛風燥、陰虛血燥型養血祛風、滋陰潤燥,以針刺為主,平補平瀉;肝郁化火、風熱蘊阻
者祛風清熱、涼血化瘀,只針不灸,瀉法,可點刺出血。
處方
風池大椎曲池委中膈俞皮損局部。
方義
風池祛風解表;大椎為督脈與諸陽經之交會穴,能清瀉熱毒;曲池既可疏風清熱,又能清血
分之郁熱;委中點刺出血祛風清熱,涼血解毒;膈俞為血會,祛風清熱,活血止癢;皮損局
部圍刺,疏通局部經氣,祛風解毒化瘀。
加減
血虛風燥加脾俞、血海,養血疏風;陰虛血燥加太溪、血海,滋陰潤燥;肝郁化火加行間、
俠溪,疏肝瀉熱;風濕蘊阻加風市、陰陵泉、三陰交,祛風通絡、健脾利濕。
操作
皮損局部取4~6個點用1.5寸毫針圍刺,針尖沿病灶基底部皮下向中心平刺,留針30分鐘,
每日1次。還可用多個艾炷直接灸:將艾絨捏成火柴頭大小之若干粒,皮損局部涂以大蒜汁,
置艾炷于其上,每炷間距1.5cm,點燃燒凈后,除去艾灰,覆蓋消毒敷料即可。
第二節皮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光纖通訊供貨合同范本
- 2025二手房購房合同模板
- 學校聘用清潔工勞動協議
- 污水處理廠施工合同
- 多間店面出租合同
- 個人股份轉讓協議書
- 多媒體發布廣告合同
- 學校委托保潔公司托管合同
- 2025私人借款合同模板
- 2025設備租賃合同(1)設備租賃合同
- 2024-2030年吸附樹脂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研究報告
- 代炒股票分成協議
- 網課智慧樹知道《老年醫學概論(浙江大學)》章節測試答案
- (高清版)JTGT 6420-2024 公路交通應急裝備物資儲備中心技術規范
- DZ∕T 0227-2010 地質巖心鉆探規程(正式版)
- 2023北京朝陽區高一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及答案
- 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數學試題
-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多校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下學期期中測試語文試題+
- 2024年廣東廣州海珠區新港街道雇員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住院規范化培訓總結
- 2024寧波樞智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