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小麥作為一種產量高、效益好的作物,在我國的種植歷史悠久,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種植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小麥種植技術的發展。但是在種植過程中,因為種植者缺乏對現代化種植理念和技術的深刻意識,所以他們對具體種植要點理解不夠透徹,再加上系統技術應用不足,這造成了對現代農業高產種植技術的應用不規范,其在小麥種植中未能發揮應有的優勢,影響了小麥種植的產量。本文著重討論了現代農業高產小麥種植技術要點,期望可以在保證小麥產量穩定的同時,提升小麥的種植效益。關鍵詞: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小麥在小麥種植中,產量和質量是整個種植環節中最重要的兩個目標。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和消費水平的增長,需要通過現代化的高產種植技術來提高小麥種植的產量和品質。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現代農業高產種植技術在土壤管理、品種選育、播種技術、田間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更加科學和具體,可以顯著提高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助力。1現代農業高產小麥種植技術要點1.1土地選擇選擇合適的土地可以為小麥的健康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土壤肥沃度高可以為小麥生長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支持。因此,在選擇土地時,一方面要考慮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有機物質含量高的土壤可以提供豐富的營養元素供小麥吸收利用,加快生長速度,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通氣性,有利于提高作物的整體生產力。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土壤的保水排水能力,尤其是在降雨充沛的季節,具備良好的排水性可以防止積水所導致的根部腐爛等問題的發生,從而保證植株健康成長。再者要考慮土壤的pH,通常情況下,最適宜小麥生長的pH為6.0~7.5,如果是酸性土壤,可以施用石灰或草木灰進行中和,調節土壤pH[1]。此外,還可以采用輪作制度,通過種植豆科作物或其他綠肥作物來固定空氣中的氮素,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條件,為小麥的高產打下堅實基礎。1.2土地整理在選好土地后,便要開展土地整理工作,通過深耕細耙使上層土壤疏松,下層土壤緊實,以促進種子的發芽,為后續種子根系延伸創造有利條件。深耕的最佳深度為30厘米左右,深耕后立即壓實土壤表面,以防止水分過快流失。如果是接茬種植,或者土地中犁底層較薄,最好每隔兩到三年進行一次更深層次的松土處理,以打破原有的硬化層,為小麥的后續生長創造更加有利的生存空間。在深耕時還要根據土壤肥沃度適當施肥,因為小麥是一種對養分需求量較大的作物,適當施肥可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性,在施肥時一般會選擇綠肥、農家肥等有機肥料,每畝施用4500千克左右。同時,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補充微量元素,以促進小麥生長。在施肥時要根據土壤測試結果確定肥料種類和用量,避免盲目施肥而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2]。2品種選擇與處理2.1種子選擇優良小麥品種是保證其高產的重要條件,應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等選擇最適宜的品種。首先要選擇高產、抗病性強、耐逆性強的品種,這樣的品種可以適應多種土壤類型并發揮出最大的產量潛力。如山東地區的濟麥22、煙農19、魯原502等小麥品種,不僅具有良好的豐產性能和較強的抗逆性,適合大面積種植,更以其高產和穩產特性而聞名,是大多數種植戶的首要選擇。其次,不同的小麥品種對溫度,濕度的要求不同,有些品種耐寒性強,更適合在寒冷地區種植,有些小麥品種耐熱性好,更適合在溫暖地區生長,因此,在選擇小麥品種時,既要考慮到高產穩產,還需要考慮到品種對于當地生態環境的適應性,以確保所選的小麥品種能夠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相吻合。同時,還要考慮到市場需求,因為市場對小麥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在選擇小麥品種時,還要考慮到早熟品種和晚熟品種,以便能滿足市場需求,提高經濟效益。2.2種子處理在確定好品種后,要對種子進行處理,以提高出芽率,實現快速生長。首先要對種子進行篩選,去除干癟、破損、表面不完整的種子,只保留個頭飽滿、表面光滑、無病蟲害的種子,選取后的種子純度要在99%以上,發芽率高于85%。并根據大小進行分級,以確保播種后出苗一致。隨后進行曬種,以殺死種子表面的病菌和蟲卵,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晾曬時,將種子均勻鋪開,并定期翻動,確保晾曬均勻,一般曬種1~2天,在曬種時要避免高溫燙傷種子。晾曬結束后需要進行拌種,使用殺菌劑、殺蟲劑等藥劑對種子進行處理,可以預防病蟲害的發生,促進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如使用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藥物拌種,可以防治小麥根腐病、紋枯病等病害。一般用量為種子量的0.2%~0.3%。在實際農業種植過程中,藥劑配比有嚴格的要求,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將藥劑和麥種混合。如果藥劑含量過高,不僅會污染環境,還可能對小麥生長產生負面影響。反之,如果藥劑含量較低,則無法有效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不同小麥品種和藥劑種類,科學配比藥劑,確保麥種和藥劑充分融合,以達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最后要進行浸種催芽,為了加快發芽速度,通常會進行浸種催芽處理。將種子浸泡在40~55℃的溫水中,浸泡24小時,撈出晾干表面水分后播種,以提高發芽率和發芽速度[3]。3播種時間與方式小麥分為春小麥和冬小麥兩種,在播種時需要根據小麥生長特性選擇最佳的播種時間,避免影響生長周期和最終產量。春小麥的生長周期較短,一般在每年的3~4月份播種,此時氣溫逐漸升高,土壤開始解凍,可以促進春小麥的快速發育和生長,完成生命周期。冬小麥生長周期較長,在每年的9~11月份進行播種,此時氣候條件適宜,土壤濕度適宜,有利于冬小麥的萌發和越冬。如山東地區,冬季溫度較低,通常會選擇冬小麥進行種植。通過合理掌握播種時間,可以保證冬小麥在越冬期間積累足夠的養分,為來年的高產打下基礎。春季播種春小麥的時間則需要根據當地氣候特點進行安排。過早播種容易遭受晚霜凍害,影響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過晚播種則可能導致生育期縮短,影響產量。因此,農民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適當的播種時間,以確保春小麥能夠順利生長。在播種方式上有條播和撒播兩種,條播是一種常用的播種方式,它可以通過調整播種機的參數來控制株距和行距,在播種時更加均勻,有利于通風透光和養分吸收。此外,條播還可以減少雜草的生長,降低除草成本,但其勞動強度較大,不適合大面積種植。撒播是一種適用于大面積機械化作業的播種方式,可以快速完成大面積的播種任務,提高生產效率。但是,撒播容易導致種子分布不均,影響小麥的生長和產量。因此,在播種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確保種子能夠均勻萌發。4播種密度適宜的播種密度能夠為小麥的生長提供足夠的空間,有利于均勻吸收養分,提高光合作用。要根據小麥品種特性確定播種密度,一般來說,冬小麥的最佳播種密度為每畝15萬~20萬株,春小麥則為每畝20萬~25萬株。如果小麥分蘗力強,抗病性強,可以適當降低播種量,反之,如果分蘗能力差,則要適當增加播種量。同時,如果土壤肥力高,小麥生長旺盛,可以適當降低播種量,反之,如果土壤肥力較差,則需要適當增加播種量。此外,春小麥和冬小麥的播種密度也稍有不同,早播的小麥由于生長期較長,可以適當降低播種量,播種行距為15~20厘米,株距為2~3厘米。晚播的小麥則由于生長期較短,需要適當增加播種量以保證足夠的群體數量。通常情況下,播種行距為20~25厘米,株距為3~5厘米[4]。5水分管理與灌溉策略小麥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在灌溉時,需要考慮到小麥的需求。在山東地區,氣候溫暖濕潤,但是降水量季節性分布不均,所以要根據小麥生長情況和降水情況進行適當的灌溉。在播種期,需要提供充足的水分來保證種子順利發芽。土壤含水率應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70%~80%。一旦土壤水分低于55%,就要及時灌溉,否則會影響輸出苗。越冬期的灌溉也非常關鍵,此時灌溉的目的是增墑蓄水、防凍保溫,提高穗粒數和粒重。但是由于根系尚不發達,要設定較低的灌溉量和頻率,每公頃的灌溉量為600~750立方米,選擇在當日平均氣溫降至3~4℃時進行,避免早澆或晚澆導致地溫降低或積水不滲。進入返青期,隨著生長速度的加快,小麥對水分的需求開始慢慢上升,土壤含水率應為田間持水量的65%~75%,對于分蘗較少、土壤含水低于60%的田塊要及時澆返青水,確保小麥在快速生長期間得到充足的水分。到小麥生長到拔節期,也是小麥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同時進行的時期,小麥莖稈開始迅速生長,葉片增大,需水量多。此時要求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75%~80%。在灌溉時,應根據實時監測的土壤墑情和氣象條件,靈活調整灌溉計劃,每次每公頃的灌溉量為600~750立方米,以防止分蘗成穗與穗粒數下降。而到了抽穗灌漿期,此時蒸騰作用強烈,缺水會影響受精和籽粒飽滿度。當水分低于田間持水量的60%~65%時,應及時灌水,每次每公頃灌溉量為600~750立方米,以確保順利灌漿,提高產量。總之,合理灌溉能夠確保小麥在不同生育階段獲得充足的水分供應,滿足小麥的水分需求。6養分管理與施肥策略做好養分管理和施肥策略可以確保小麥健康生長并獲得高產。首先在播種前要施足基肥,作為小麥生長的基礎,可以改善土壤結構,為小麥提供早期生長所需的養分。基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如綠肥、農家肥,每公頃施用1~3噸,搭配適宜的復合肥,如氮肥、磷肥、鉀肥,按照土壤肥力每公頃分別施用60~120千克、30~60千克、30~90千克。在出苗后3~5天,小麥開始分蘗,形成多個莖稈,這也預示著小麥進入分蘗期,此時對氮肥的需求開始加大,每公頃需要追施30~60千克,以促進分蘗和葉片生長。當小麥生長到拔節期,需要大量養分來支持莖稈的伸長和穗分化。此時追肥應以氮肥和鉀肥為主,每公頃追施氮肥30~60千克,鉀肥15~30千克,以提高小麥的抗倒伏能力和抗病性。當小麥生長到孕穗期,開始由營養生長轉換成生殖生長,需要足夠的氮肥和鉀肥來保證穗粒飽滿。一般每公頃施氮肥15~30千克,鉀肥15~30千克。進入灌漿期,小麥籽粒開始充實,此時不需要進行土壤追肥,但可以通過噴施葉面肥來補充微量元素。制訂科學合理的施肥計劃,可以為小麥高產提供肥料支持,提升種植的產量和質量。7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7.1常見病蟲害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常常會受到各種病害的侵擾,其中最為常見的包括銹病、白粉病以及赤霉病等。這些病害一旦發生,不僅會嚴重影響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導致產量大幅下降,還會使得小麥的品質變差。它們會破壞小麥的葉片、根莖,嚴重時會導致葉片脫落,影響光合作用。一旦田間濕度較高,這些病害會迅速擴散蔓延,導致小麥大面積減產。為了保障小麥生產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必須采取一系列綜合防治措施來有效控制這些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小麥常見害蟲主要有蚜蟲、麥蜘蛛、地下害蟲等。這些害蟲不僅直接危害小麥植株,還可能傳播病毒病。其中,蚜蟲和麥蜘蛛會通過吸取汁液來損害小麥,導致植株生長不良、葉片卷曲變形,并傳播病毒病。此外,蚜蟲分泌的蜜露還會誘發煤煙病,進一步影響光合作用。而一些地下害蟲,如蠐螬、金針蟲等主要生活在土壤中,會危害小麥的根系,導致植株生長緩慢、黃化甚至死亡。7.2防治措施首先,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進步,通過生物技術手段培育出的新品種一般具備較強的病蟲害抵抗能力,可以從根本上減少病蟲害對作物的危害。尤其是在面對特定的病菌和病原體時,會表現出更好的耐受性或免疫反應,從而降低了感染概率及病情嚴重程度。因此,在種植時,種植戶在考慮到當地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的同時,優選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以達到最佳防病效果。其次,要加強田間管理,定期清理田間雜草、枯枝落葉等雜物,破壞病蟲害的生存條件,一旦發現感染植株,及時銷毀感染部分,防止其進一步擴散蔓延。同時,合理密植、適時澆水施肥也有助于提高植株整體健康狀況,保持田間良好的通風性和透氣性,降低田間濕度,可以增強植株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能力。對于已經遭受到病蟲害威脅的小麥,應科學合理地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針對性治療。針對銹病,在其發病初期使用三唑酮、烯唑醇等殺菌劑進行噴霧防治,效果最佳。針對白粉病,在發病初期使用硫磺懸浮劑、甲基托布津等藥劑進行防治,連續噴灑幾次,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針對赤霉病,在揚花期前后噴施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殺菌劑進行預防和治療。要注重輪換用藥,防止長期單一使用導致病菌產生耐藥性。針對病蟲害,還可以選擇用燈光進行誘殺。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短期雇傭合同協議書范文
- 2025年銀行資格證考試的經濟學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市場戰略分析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考試中的研究方法調整試題及答案
- 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數據共享機制試題及答案
- 數學思維2025年證券從業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明確方向的2024年行政管理師試題及答案
- 會計職業生涯規劃的建議試題及答案
- 小學生道德困惑的輔導方法計劃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考試學習路徑試題及答案
- 我與地壇讀書分享
- 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范文六篇
- 中石油職稱考試俄語選讀第01-27課
- 學校宗教排查報告(6篇)
- 沃爾沃發展史
- 流行病學 第十三章傷害流行病學
- 管理核心五任務原版
- 新鄉縣恒新熱力有限公司集中供熱項目二期工程變更項目環境影響報告
- A3報告解析課件
- “越……越……”“越來越……”課件
- 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80首(精排+目錄)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