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板塊二中外近代文明的演進第7講近代中國的變革與轉型-晚清時期練習_第1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板塊二中外近代文明的演進第7講近代中國的變革與轉型-晚清時期練習_第2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板塊二中外近代文明的演進第7講近代中國的變革與轉型-晚清時期練習_第3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板塊二中外近代文明的演進第7講近代中國的變革與轉型-晚清時期練習_第4頁
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板塊二中外近代文明的演進第7講近代中國的變革與轉型-晚清時期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第7講近代中國的變革與轉型——晚清時期自鴉片斗爭到清帝退位(1840—1912年),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秩序逐步確立時期,也是中國社會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時期,主要處于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1840年鴉片斗爭起先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宣統帝退位,是中國晚清政府統治時期。西方列強用炮艦打開中國的大門,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及社會生活都發生了重要變更。1.政治上(1)屈辱線索:列強先后發動了鴉片斗爭、其次次鴉片斗爭、甲午中日斗爭、八國聯軍侵華斗爭,中國主權遭到嚴峻破壞,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抗爭探究:農夫階級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地主階級先后發起了洋務運動與清末“新政”;資產階級先后發起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清政府統治于1912年結束。2.經濟上:隨著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漸漸解體,并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出現,使中國產生了近代民族工業。資產階級掀起了“實業救國”的思潮,民族工業在曲折中發展。3.思想上:清朝統治者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漸漸驚醒,向西方學習漸漸成為主流思想?!爸畜w西用”、資產階級維新思想、三民主義先后登場,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4.社會生活上:隨著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動,西方的生活方式傳入中國,中國的物質生活和禮儀風俗受到沖擊,向近代社會邁進。階段政治經濟與生活思想鴉片斗爭至甲午中日斗爭前(1840—1894年)1.西方列強的侵略(1)鴉片斗爭:1840年,英國以禁煙運動為借口發動斗爭,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清政府戰敗,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其次次鴉片斗爭:1856—1860年,英法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聯合發動斗爭。先后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2.中國人民的抗拒——太平天國運動(1)過程:1851—1864年,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經過北伐、西征,達到全盛時期;天京陷落,標記著太平天國運動失敗。(2)性質:一場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性質的農夫起義。(3)《天朝田畝制度》:主見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廣闊農夫要求獲得土地的愿望,但其強化自然經濟的主見,卻和世界工業文明的潮流南轅北轍。(4)《資政新篇》: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改革方案,但沒有反映農夫的要求和愿望,加之當時中國缺乏發展資本主義的土壤,并沒有真正實行。(1)自然經濟逐步解體:鴉片斗爭后,傳統的家庭手工業破產,農產品日趨商品化,中國被強行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成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2)洋務運動興起:19世紀60—90年頭,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民用工業,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斗爭中國戰敗,宣告了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3)民族資本主義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頭,在外商企業和洋務企業的刺激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產生,順應了工業文明的潮流和趨勢。(4)社會生活:①鴉片斗爭后:西式服裝、飲食、建筑等起先在中國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現。②19世紀60—90年頭輪船招商局、唐胥鐵路、有線電報、《申報》等在中國出現。(1)“新思想”萌發: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國圖志》,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2)“中體西用”:其次次鴉片斗爭后,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掀起了洋務運動,成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3)早期維新思想:以王韜、鄭觀應為代表。提動身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興辦學校;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甲午中日斗爭至辛亥革命(1894—1912年)1.列強侵華(1)甲午中日斗爭:1894年7月,日本在豐島海面挑起戰端,腐敗的清政府戰敗,被迫于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趁機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嚴峻的生存危機。(2)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英、美、法等八國聯合發動侵略中國的斗爭,1901年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在華的代理人。2.抗爭與探究(1)戊戌變法:1895年公車上書,使維新思潮發展成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1898年百日維新是戊戌變法運動的高潮;戊戌變法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2)義和團運動:19世紀末一場農夫階級反帝愛國運動,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美夢,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3)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揭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推翻了清朝統治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現了從帝制到共和制度的歷史性巨變。1.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初步發展(1)背景:甲午戰后,列強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中國自然經濟;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2)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氣,起先登上歷史舞臺。2.社會生活的變遷(1)維新變法期間:維新派主見“斷發易服”“廢止纏足”,并改革傳統的婚姻制度。(2)辛亥革命時期:辛亥革命前后,“剪辮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調;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裝受到新派人士的歡迎。(3)交通事業的進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國已建成多條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4)通信工具的變遷:清朝晚期電報、電話起先出現,民國時期通訊事業進一步發展。(1)維新思想:甲午戰后,救亡圖存成為時代最強音,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大力宣揚維新變法思想,主見君主立憲制,掀起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國政治民主化由此開端。(2)民主共和思想:孫中山提出民主共和,主見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一個美式資產階級共和國;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步深化人心。考向一晚清時期列強侵華與中國政治領域的變更論點119世紀60年頭中國政局的變動(1)清朝中心機構起先半殖民地化。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了總理衙門,這有利于列強限制清政府的內政外交,使清朝中心機構起先半殖民地化。(2)主見同外國侵略者“盡心議和”的政治派別駕馭了清朝的政權。1861年,咸豐帝病逝后,慈禧太后勾結奕發動政變,限制了清政府的實權。(3)中外反動勢力由對抗到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革命運動。其次次鴉片斗爭后,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列強迫不及待地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清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統治,也迫切須要列強的幫助。1862年,清政府“借師助剿”。這樣,中外反動勢力在共同鎮壓中國人民革命的基礎上勾結起來,出現了短暫和好的局面。(4)漢族官僚勢力不斷擴大。同光年間,漢族督撫數量增加,滿族督撫數量削減,漢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5)其次次鴉片斗爭以后,面對如何解決內憂外患的問題,清政府內部出現了洋務派,他們在跟外國侵略者交涉和鎮壓農夫起義的過程中,相識到西方技術精良,掀起了一場以維護清朝統治為目的,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論點2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侵華的影響(1)列強侵華方式: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2)民族危機程度: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3)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歷程: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起先登上政治舞臺,領導戊戌變法、辛亥革命。(4)學習內容:由學習器物轉向學習制度。(5)革命力氣:中華民族新覺醒,更多階級、階層投入救亡圖存行列。論點3對近代列強侵華的綜合相識(1)從起因看,與世界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和程度緊密相關,具有明顯的階段特征。(2)從發動者看,侵華國家從一國到多國,再從多國到一國;地域上由以歐洲列強為主到以日美為主,反映了近代國際關系由以歐洲為中心到向兩側轉移的變更。(3)從結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華斗爭外,其他均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說明白只有全民族抗擊外來侵略,才能取得反擊外來侵略的成功。(4)從列強侵華的影響和世界范圍看,實質上體現了西方國家以先進的生產方式折服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對中國而言,西方列強的侵略是近代中國貧困和落后的根源,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進程。命題點1:列強侵華與近代中國的外交1.(2024·全國Ⅱ卷,28)19世紀70年頭,針對日本阻擋琉球國向中國進貢,有地方督撫在上奏中強調:琉球始終是中國的藩屬,日本“不應阻貢”;中國使臣應邀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依據萬國公法與評直曲”。這說明當時()A.日本借助西方列強侵害中國權益B.傳統朝貢體系已經解體C.地方督撫干預朝廷外交事務決策D.近代外交觀念影響中國關聯主干近代列強侵華對中國政治的影響找尋題眼理解題干的關鍵信息“中國使臣應邀請西方各國駐日公使,‘依據萬國公法與評直曲’”,從國際關系角度理解外交思想的變更錯點診斷材料未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強侵害中國權益;從“日本‘不應阻貢’”來看,傳統朝貢體系依舊存在;地方官員只是依據自己對外交的理解來提出建議D命題點2:甲午中日斗爭的背景2.(2024·全國Ⅰ卷,29)甲午中日斗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肯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定最終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推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A.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指揮C.近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救濟關聯主干甲午中日斗爭的背景找尋題眼理解西方對中日較量結局的看法,聯系洋務運動思索錯點診斷清政府僅僅是“起先”對軍隊進行西式改革;鴉片斗爭的失敗,表明集權制度并不肯定有利于作戰指揮;甲午中日斗爭前,西方列強對日本侵華持觀望看法C命題點3:甲午中日斗爭中的“輿論戰”3.(2024·全國Ⅰ卷,28)甲午斗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揚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很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府戰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這反映了()A.歐美輿論宣揚左右了斗爭進程B.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C.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關聯主干甲午中日斗爭期間晚清政府的統治特點找尋題眼對比題干中中日兩國的作為,理解晚清政府在外交方面缺乏應對策略的特點錯點診斷日本的宣揚、歐美的輿論談不上左右了斗爭進程;從材料中無法得出“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C命題點4:近代留日學生的分布狀況4.(2024·全國Ⅰ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蘇、廣東、福建等長江流域與東南沿海9個省份留日學生共計1883人,占全國留日學生總數的78%,直隸亦有172人,山西、陜西等其他十幾個省區僅有351人,影響留日學生區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區經濟文化水平與開放程度有別B.革命運動在各地高漲程度存在差異C.清政府激勵留學的政策發生變更D.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不同關聯主干列強侵華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找尋題眼解題關鍵是從留日學生分布不平衡角度理解列強侵略對教化近代化的客觀影響錯點診斷材料體現留日學生區域分布不平衡,與革命運動無關;未體現出“清政府激勵留學的政策發生變更”;留日學生分布與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無關A1.(視角1:列強侵華的影響)視察下表,這些言論出現的主要背景是,當時()近代部分人物的言論表林則徐“現值防夷吃緊之際,必需時常探訪夷情,知其虛實,始可以定限制之方”。左宗棠堅決主見收復新疆領土,提出了“塞防”與“海防”并重的觀點。李鴻章“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并以大辦海軍需用大量軍費作借口,主見放棄新疆,專重“海防”。A.西方海權觀的傳入 B.傳統夷夏觀根深蒂固C.近代化運動的起步 D.邊疆危機日益凸顯解析題干反映了由林則徐主見“防夷”到左宗棠主見“塞防”“海防”并重到李鴻章專重“海防”,據此可知“防夷”從全面防夷到只能重點防夷,故選D項。西方海權觀在鴉片斗爭前已傳入,解除A項;清末近代外交觀沖擊原先的夷夏觀,解除B項;近代化運動的起步是在洋務運動時期,解除C項。答案D2.(視角2:晚清社會的特征)《拳事雜記》記載“團匪起時,痛恨洋物,犯者必殺無赦”;聯軍入京后,則一變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窮褲,必表出之”。19世紀末中國社會的這種變更反映出()A.民眾困難且沖突的心理狀態B.學習西方成為社會全體共識C.清政府淪為列強治華的工具D.西式服裝成為社會主流服飾解析據材料可知前者表現對洋物的痛恨,后者是對洋人穿著破舊的記錄,在肯定程度上表現出對洋人的憐憫,由此可得出民眾困難且沖突的心理狀態符合題意,故選A項;學習西方成為社會全體共識不符合題意,B項錯誤;清政府淪為列強治華的工具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后,C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關于社會主流服飾的信息,D項錯誤。答案A3.(視角3:辛亥革命前后社會發展的時代主題)甲午斗爭以后,從“商業救國”思潮發展而來的“實業救國”呼聲漸漸引起人們的關注,辛亥革命后,“非實業不足以立國”、“實業救國”一時成為社會的最強音。這反映出()A.社會對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B.民眾對發展民族工業的信念C.發展近代實業環境不斷惡化D.救亡圖存是近代中國的主題解析據題干中的“非實業不足以立國”“實業救國”,可知這些口號中的“國”即國家,說明近代社會中,救亡圖存是其主題,故選D項。題干著重點在于“救國”,而不是改善民生,解除A項;據題干可知,并沒有涉及民眾對民族工業的信念,解除B項;題干沒有提及發展近代實業的環境問題,解除C項。答案D考向二晚清時期中國經濟及社會生活的變更論點1從社會轉型視角相識鴉片斗爭后中國經濟的變更(1)生產模式的變更:鴉片斗爭后,自然經濟起先解體,耕織的分別引發了中國經濟的深層次變更,商品經濟快速發展。(2)經濟結構的變更: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農業的比重有所下降,工業的比重日漸上升。(3)生產力的質變:機器生產出現并擴展,洋務企業、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先后誕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運用機器生產,大大提高了中國近代的生產力水平。(4)國內外市場形成:鴉片斗爭后,清政府被迫打開了國門,中國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國內的關卡漸漸削減,這些雖然有利于西方列強的掠奪,但也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建了條件。(5)經濟政策的變更:重農抑商政策起先瓦解,清政府的商業政策經驗了抑制商業、放寬限制、再到激勵商業的演化。論點2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貢獻(1)思想上: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表明統治階級已經承認“中學”的不足,使中國人的價值由“傳統人”起先向“現代人”轉化。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近代化從思想主見轉變為實踐活動,由軍事技術領域發展到經濟領域,并為進一步發展到政治領域奠定了基礎。(2)經濟上:洋務派創辦的近代企業,引進西方先進的機器生產方式和科技人才,開啟了近代中國工業文明的先河,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供應了物質條件及管理閱歷。(3)外交上:洋務運動使中國外交起先向近代化轉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加強了清朝同外國的聯系,開啟了中國外交近代化的歷程。(4)軍事上:洋務運動創建近代海軍,起先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5)教化上:洋務運動設立新式學堂,培育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還派遣留學生,是中國教化近代化的起先。論點3晚清政府順應近代化的努力(1)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頭至90年頭,清政府開展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技術,培育了一批人才,肯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的經濟侵略,瓦解了封建自然經濟,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開啟了近代中國工業文明的先河,是中國經濟、軍事、外交、教化近代化的起步。(2)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甲午斗爭失敗后,晚清政府為擴大稅源,實行“振興實業,獎恤工商”的新經濟政策,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為中國近代工商業發展供應了較寬松的政策環境,客觀上推動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3)1898年維新變法期間,清政府制定了經濟改革措施:愛護農工商業,設立農工商局,提倡開辦實業;設立鐵路、礦產總局,修筑鐵路,開采礦產;設立全國郵政局,裁撤驛站等等。清廷以上諭形式發布《振興工藝給獎章程》,這在“以農為本”“重農抑商”“恥言技藝”的中國具有極大的主動意義。(4)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提倡、規范和嘉獎工商,設立與商部配套的機構律學館(負責起草有關經濟法令和政策)、商標館(負責商標事宜)、商報館(剛好報道各信息)、商務學堂、工藝局等。這表明傳統封建政府的職能有所轉變。之后又推出“預備立憲”,試圖通過法律的變革和憲政的承諾最終實現“皇位永固”。“新政”和“預備立憲”雖是迫于內外壓力不得已而為之,但促進了中國經濟和法制的近代化,具有進步意義。論點4影響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遷的因素(1)外界因素:列強侵略,西方的生活方式被移植過來。(2)政治因素:為適應變更,中國政府的各種改革;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等。(3)經濟因素及內在動因: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人們的愿望與追求。(4)科技因素:自然科學的發展,火車、電燈、電報、電話等傳入中國變更并豐富了人民的生活。(5)教化因素:新式學堂增加,接受新式教化人員的增加,加快了新式生活方式的推廣。(6)思想因素: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傳播了近代思想,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了人們接受新生活的實力。時空觀念:中國的沿海地區和長江流域在列強侵略下開放通商口岸較早,自然經濟解體較快,因此中國的近代工業大多分布在這些地區。關于晚清經濟結構的變動肯定要放在此時空背景下進行理解和分析。命題點1:晚清社會結構的變更1.(2024·全國Ⅲ卷,28)19世紀六七十年頭,外國人將自己的名字租借給中國人經辦新式企業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較為盛行。這一做法()A.導致民間設廠高潮局面的出現B.有利于中國新的社會階層發展C.加劇了外國資本對中國的輸入D.扭轉了中國對外貿易入超局面關聯主干晚清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更找尋題眼“19世紀六七十年頭,外國人將自己的名字租借給中國人經辦新式企業的做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環境下,成為民族工業創立之初的護身符,有利于中國社會新階層的發展錯點診斷“民間設廠高潮”是在甲午斗爭后才起先出現;“外國人將自己的名字租借給中國人”與外國資本運作無關;該做法與對外貿易沒有干脆的聯系B命題點2:列強侵華對傳統社會結構的影響2.(2024·全國Ⅰ卷,28)川沙縣部分名人簡歷表黃彬國學生,干練有才,上海招商局創辦時,章程皆其手訂。朱純祖監生,幼時孤苦伶仃,學習米業,中年創設朱麗記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員,感于地方貧瘠日甚,就其家設機器軋棉廠。上表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毗鄰上海的川沙縣部分名人的簡歷,說明當時國內()A.科舉取士轉向選拔實務人才B.傳統社會結構受到沖擊C.儒家的義利觀念被拋棄D.新式工業在經濟中居于主導關聯主干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更找尋題眼視察表格可知,當時川沙縣部分名人大多參與了工商業,說明當時出現了士與工商合一的趨勢,這沖擊了傳統士農工商分立的社會結構錯點診斷材料體現了士人從業的變更,與科舉考試無關;有士人投身實業并不能說明儒家傳統義理觀念被拋棄;材料體現了當時國內新式工業的發展,但在經濟中居主導地位的依舊是小農經濟B命題點3:洋務運動的礦業政策3.(2024·全國Ⅰ卷,28)開平煤礦正式投產時,土煤在國內從一個通商口岸裝船到另一個通商口岸卸貨,須繳納出口稅和復進口稅,每噸稅金達1兩以上,比洋煤進口稅多20余倍。李鴻章奏準開平所產之煤出口稅每噸減為1錢。這一舉措()A.增加了洋務派興辦礦業的信念B.加強了對開平煤礦的管理C.擺脫了列強對煤礦業的限制D.保證了煤礦業穩健發展關聯主干洋務派創辦近代企業的特點及影響找尋題眼從降低煤出口稅率對洋務派興辦洋務企業的影響的角度理解這一舉措對洋務運動進程的主動影響錯點診斷材料未體現開平煤礦內部管理措施;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確定了中國不行能擺脫列強的限制;僅憑開平煤礦,不足以說明煤礦業的發展狀況A命題點4:民族工業發展的緣由4.(2024·全國Ⅲ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國創行西法已數十年,皆屬皮毛,空言無補,至今兩年來,忽大為變動,如郵政、銀行、鐵路,直見施行,今日津亦有小輪,風氣之開,人力誠難阻隔也?!碑a生上述變更的主要緣由是()A.維新變法運動快速興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辦企業C.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削減D.政府放寬了興辦實業的限制關聯主干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緣由找尋題眼史料反映的是19世紀末中國社會經濟變更的表現,分析其產生這一表現的緣由錯點診斷維新變法運動起先于1898年;據材料無法推斷材料中企業的性質和經營方式;甲午戰后列強增加了對華資本輸出D1.(視角1:列強經濟侵略的影響)馬士在《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記載:“就茶葉出口而言,在1846年由上海出口的只占全國出口的七分之一,1851年就增長到三分之一,緊接著在1852年超過全國出口的一半,1853年又進一步幾乎達到70%,此后上海始終保持著優勢地位?!边@說明()A.上海是重要的通商口岸B.中國傳統經濟格局發生變更C.上海取代廣州貿易地位D.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解析材料以茶葉為例介紹了上海近代以來在對外貿易中地位的變更,據所學學問可知,鴉片斗爭前廣州是對外貿易的中心,說明隨著外來入侵,中國傳統的經濟格局發生了變更,故選B項。答案B2.(視角2:洋務派創辦近代企業的影響)在上海輪船招商局實行官督商辦方式之后,上海道臺葉廷眷在給李鴻章的信件中建議,由官方出資200萬兩將招商局收歸官有。葉廷眷的理由是招商局收歸國有,可省卻每年應付錢莊利息20萬兩,股東股息7萬兩;兩江總督劉坤一也曾建議,將官方借款轉為官股。這可用來說明輪船招商局()A.加重了政府負擔 B.獲得利益比較豐厚C.已脫離清廷限制 D.經營資金嚴峻短缺解析據材料“由官方出資200萬兩將招商局收歸官有……可省卻每年應付錢莊利息20萬兩,股東股息7萬兩”“將官方借款轉為官股”可知清政府的官員主見廢除官督商辦,將輪船招商局收歸國有或轉為官股,說明輪船招商局可以獲得比較豐厚的利益,故選B項。答案B3.(視角3:晚清民族經濟發展的特點)陳啟源創辦于1873年的繼昌隆繅絲廠,被當地官府和頑固勢力視為異端,1881年南海知縣曾下令封閉。19世紀末,清政府多次諭令各省“多設織布、紡綢等局,廣為制造”。這一變更說明()A.清政府發展資本主義以增加實力B.清政府起先發展制造業應對危機C.國內外形勢迫使清政府調整政策D.封建主義對民族工業的阻礙消逝解析19世紀末甲午戰后,清政府為應對民族危機和統治危機起先調整對民族資本主義的政策,故選C項。民族資本主義創辦初期清政府不激勵其發展,A項錯誤;清政府從洋務運動時期起先發展制造業應對危機,B項錯誤;封建主義對民族工業的阻礙并未消逝,D項錯誤。答案C4.(視角4:民國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下面是民國初年我國經濟法規類別數目統計表。這一狀況表明民國初年()經濟法規類別條數工商礦業類21農林牧漁業14交通運輸類6銀行金融類7標準器物類5特殊稅則類11經濟社團類12A.工商業發展最快 B.金融業不受重視C.交通發展速度較慢 D.政府重視發展經濟解析依據圖表信息可知當時我國的經濟法規類別涉及工商礦業類、農林牧漁業和經濟社團類較多,說明當時的民國政府重視經濟的發展,故選D項。材料中僅僅說明政府重視工商業發展,解除A項;當時有有關金融業的法規,不能說不重視金融業發展,解除B項;材料并未反映交通業發展的速度,解除C項。答案D考向三晚清時期中國思想領域的重大變更論點1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及評價(1)特點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如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揚西方資產階級學說。②救亡圖存:體現中國社會面臨崩潰和民族危機深重的現實,蘊含了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的猛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懦弱性、妥協性的特點。③由理論到實踐:把維新思想轉變為維新變法運動,最終推動了戊戌變法的實現。(2)評價①進步性:變法圖存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見深刻地觸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獨立富強的社會問題,反映了正在發展中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當時一些愛國者的心聲,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封建主義思想,也動搖了封建頑固勢力反對維新變法的理論基礎。在社會上引起了猛烈的反響,有力地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為戊戌變法奠定了思想基礎。②局限性:反對封建制度又從維護封建制度的傳統思想中找依據,借助了傳統的儒家理論,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懦弱性,而這就必定導致維新變法運動走向失敗。論點2晚清時期的教化改革(1)概況:晚清教化改革始于洋務運動,經過戊戌變法,到清末“新政”時期,以科舉制度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教化的統治地位最終被近代教化制度所取代。(2)歷程①洋務運動時期主要內容:一是興辦新式學堂。新式學堂共分三類:外語學堂(如京師同文館)、軍事學堂(如福州船政學堂、北洋水師學堂)、技術學堂(如上海機器學堂)。二是派遣留學生。這一時期派遣的留學生是去歐洲和美國,學習軍事和科學技術。評價:在“中體西用”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的,特點是“變器不變道”,未觸動封建制度本身,科舉制仍被保留,出現新式學堂與科舉并存的局面。通過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培育了一批新型人才,在封建教化制度的鏈條上打開了一個缺口。②戊戌變法時期提出了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文,興辦學校。包括設立京師高校堂、各地大小書院改為兼習中學和西學的學堂等變革措施,但由于維新變法很快歸于失敗,這些舉措沒能推行,只保留了京師高校堂。盡管如此,這也是對原有教化制度的一次大的沖擊。③清末“新政”時期主要內容:一是廢除科舉制度。1905年,清政府正式下詔,“自丙午科(1906年)為始,全部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科舉制度被廢除。二是建立新的教化制度。制定新的教化體制:1904年1月(是年為舊歷癸卯年),清政府頒布以日本學制為藍本的《奏定學堂章程》,史稱“癸卯學制”,仍以“中體西用”思想為指導;成立教化行政機構:1905年,清政府成立學部,作為統轄全國學務的正式教化行政機關;推廣種類齊全的新式學堂:包括一般教化學堂(蒙養院、大中小學堂)、各級師范學堂和培育特地人才的實業學堂;派遣留學生:強調日本為出國留學的首選國家;編寫新式教科書: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最新國文教科書》等。評價:確立了中國近代教化體制,使教化擺脫了從屬于科舉制的附庸地位,有利于教化的獨立發展和學堂職業教化、學問教化功能的發揮,使學生的學問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更。但依舊貫徹“中體西用”思想,強調“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端,帶有深厚的封建性,教化體制也有很多不合理之處。論點3“西學東漸”與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學東漸”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之中,歐洲及美國等地學術思想的傳入。(2)表現①第一次高潮:明朝萬歷年間耶穌會傳教士傳入大量科學技術。當時中國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學技術學問,但在思想上基本沒有受到影響。②其次次高潮:19世紀中葉前后起先,兩次鴉片斗爭的刺激,洋務運動的開展,也促使西方的科學技術再一次傳入中國。洋務派以“中體西用”的看法只關注西方先進武器及器械技術等,而未學習制度及思想。③第三次高潮:19世紀70年頭以后,洋務運動的局限性漸漸暴露,很多有識之士起先更主動全面地向西方學習,出現了馮桂芬、王韜、鄭觀應、康有為、梁啟超等一批思想家。他們向西方學習大量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問,政治上也要求改革。(3)特點:以來華西人、出洋華人、書籍以及新式教化等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大量傳入中國,對中國各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4)影響:在“中體西用”思想的指導下,中國近代化起先起步。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層面,在洋務運動后期,出現了提倡政治體制變革的早期維新思想及康梁維新思想,中國近代化出現了由“器物”層面對“制度”層面過渡的跡象。唯物史觀:肯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肯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深化反映出民族危機的加深和中國社會經濟結構、階級結構的變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國門洞開之后地主階級的救國主見;“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思想的提出,反映出民族資產階級由寄希望于清政府到推翻清政府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選擇。命題點1:梁啟超的救亡圖存思想1.(2024·全國Ⅲ卷,28)甲午戰后,梁啟超提出“詩界革命”,曾賦詩“泱泱哉我中華……物產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國言非夸。君不見英日區區三島尚崛起,況乃堂裔吾中華!”這反映出“詩界革命”()A.提倡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動了白話文運動C.適應了救亡圖存的須要 D.成為改良思潮的開端關聯主干甲午戰后梁啟超“詩界革命”的特點找尋題眼結合時代背景,相識“詩界革命”的目的,理解思想解放與救亡圖存的關系錯點診斷梁啟超是維新派代表,主見改良革新;白話文運動興起于新文化運動;“詩界革命”非“改良思潮的開端”C命題點2:嚴復的思想主見及影響2.(2024·全國Ⅲ卷,28)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挖空心事”地將二者聯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A.訂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B.為反清革命供應理論依據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關聯主干近代維新思想傳播的影響找尋題眼結合材料信息,嚴復“有意”把自然界的進化規律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聯系起來。結合時代背景來理解其用意錯點診斷嚴復只是借用并非是訂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嚴復是維新思想家,沒有進行反清革命;“中體西用”是洋務派的主見D命題點3:近代中國思想領域變更的特點3.(2024·全國Ⅲ卷,29)1903年,張之洞等擬《奏定學堂章程》,其中規定禁止運用“團體”“膨脹”“舞臺”“影響”“組織”“運動”“報告”“觀念”等新名稱,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維新思想的傳播 B.保證民族語言的純凈性C.反對向西方學習 D.維護傳統的意識形態關聯主干20世紀初思想領域變更的特點找尋題眼解題關鍵是理解題干中晚清政府規定禁止運用新名稱的本質目的,聯系“中體西用”思想推斷錯點診斷“抵制維新思想”只是表面目的;“保證民族語言的純凈性”言過其實;張之洞主見學習西方D1.(視角1:晚清教化近代化的表現)1862年京師同文館初創時,只設有英文館,學生十人。后又增設法文、俄文、天文、算學等專業。館內課程既有三千多條的禮儀,也有外國教習講的萬國公法課,宣揚強國壓迫弱國的邏輯,同時“基督文明”亦在校內被廣泛宣揚。由此可知京師同文館()A.打破經史之學壟斷教化的傳統B.突破“師夷長技”的范疇C.旨在培育具有大國意識的人才D.是中國外交近代化的產物解析題干內容主要論述的是學校的學習內容,內容較豐富,不僅有科技,還有中外禮儀,甚至宗教,說明教化內容的變更,故選A項。題干論述內容并沒有突破“師夷長技”的范疇,解除B項;京師同文館的根本目的還是維護清王朝統治,解除C項;題干不是外交的內容,解除D項。答案A2.(視角2:康梁維新思想的特點)據記載,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所創辦的《萬國公報》《中外紀聞》《強學報》等宣揚變法思想的報刊,起初在京師多是贈予閱讀,不久士大夫爭相閱讀,其后“報刊盛行”。這反映出維新人士()A.已起先嘗試現代營銷策略B.致力于打破政府的報刊管制C.留意營造變法的社會氛圍D.重視提高國民群體文化素養解析據題干可知維新派通過“贈予閱讀”的方式擴大閱讀群體,傳播維新思想,吸引不少當朝學問分子,最終使維新思想傳播開來,由此可看出維新人士比較留意營造變法的社會氛圍,故選C項。創辦報紙宣揚維新思想并不能說明他們起先嘗試現代營銷策略,解除A項;B項在題中并未涉及,解除;維新派創辦的報紙主要是宣揚維新思想,并不能說明重視提高國民群體文化素養,解除D項。答案C3.(視角3:社會轉型時期思想解放的特點)戊戌變法期間,張之洞撰寫的《勸學篇》,提出“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在學問分子中產生極大影響,行銷百萬冊。這反映出()A.維新思想被多數國人認可B.相識到了中國落后的根源C.中體西用思想被宣告破產D.救國的思想觀念新舊交雜解析據材料可知洋務派的思想主見“中體西用”在學問分子中仍舊有極大影響,而戊戌變法主見學習西方制度,變法自強,說明這一時期的救國思想觀念新舊交雜,故選D項。據材料可知洋務派的思想主見“中體西用”仍有較大影響,解除A項;據材料可知洋務派的思想主見“中體西用”,沒有相識到中國落后的根源是制度落后,解除B項;甲午戰敗標記中體西用思想破產,解除C項。答案D4.(視角4:近代社會習俗和觀念的變更)20世紀初,女學在中國起先興起,幾十年間中國女性走出閨閣,走向學校和職場,獲得了獨立和解放的可能。而這一變更在上海這些近代大都市尤為猛烈和多樣。對這些現象的說明最合理的是()A.女性解放最早興起于上海B.男女間實現了權利上的同等C.政治運動推動了婦女解放D.女學興起導致傳統禮教崩潰解析據題干中提及的女學興起、女性獨立解放且在大都市明顯,聯系20世紀歷經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政治運動,可知政治運動有利于解放思想和婦女解放,故選C項。題干未提及上海女性最先解放,解除A項;題干只是提及女性獨立,特殊是大都市女性,但當時不行能實現男女同等,解除B項;導致傳統禮教崩潰應當是在新文化運動之后,解除D項。答案C

一、從核心素養角度理解兩次鴉片斗爭期間中國社會的轉型【多元解讀】核心素養解讀素養時空觀念19世紀40年頭至19世紀60年頭,中國社會經驗了從閉關鎖國的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轉變,也是中國從傳統農業文明向近代工業文明的轉變時期。歷史說明(1)政治:中國的領土等主權淪喪,但形式上還有一個代表全國的政府,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經濟:以小農經濟為代表的農耕文明逐步走向解體;肯定程度上抵擋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經濟結構變動較大,出現外商企業等近代企業。(3)思想: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主見“師夷長技以制夷”,后演化為“中體西用”,洋務運動付諸實踐。(4)社會:“買辦”、無產階級等新興階級出現;社會的主要沖突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沖突、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沖突;革命任務變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質變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同時,西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漸漸傳入中國。唯物史觀兩次鴉片斗爭期間,中國在政治、經濟、思想、社會等諸多領域發生巨變,被有些人認為是“數千年未有之巨變”。但變更局限于肯定范圍,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占主導地位,中國還在農業文明的道路上徘徊?!究碱}預料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825年,英國爆發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不斷擴大商品市場、增加廉價原料供應,成了英國資本主義接著發展生死攸關的問題。英國國內舊的愛護關稅的制度問題則日益凸顯起來。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國富論》,在此書中,他尖銳地抨擊了重商主義的愛護政策,提出以“自由貿易”來代替以前的商業競爭。1852年,“國會以468票對53票正式通過自由貿易原則”。同年,免除關稅的貨物達123種,以后15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關稅一律免除?!幾岳钭愿对囌撚杂少Q易政策》材料二西方列強對我國進口稅規定了“值百抽五”的統一低稅率,在19世紀40年頭到20世紀20年頭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物價上漲,“值百抽五”的稅率雖經四度修訂,但實際稅率仍未達到3%,即使在1901年《辛丑條約》對稅則進行修訂后的最初幾年里,也從未超過4%。同時,極低的子口半稅(注:也稱為子口稅,是近代中國對洋商征收的一種內地關稅)也是我國低關稅的重要組成部分?!短旖驐l約》中的子口稅制度規定,外國商品除了在輸入中國時享受不變的低關稅特權以外,從1858年起,還可以繳納2.5%的子口稅后,隨意輸往中國各地,不再負擔當何征課?!幾择T楊《低關稅與近代中國經濟發展探討》(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英國確立自由貿易原則的緣由及其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意義。(12分)解題點撥:據材料并聯系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特點,緣由須要緊扣經濟危機、工業革命影響、經濟貿易政策、經濟理論等方面分析;意義須要從自由貿易原則角度分析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中國近代低關稅對中外經濟發展的影響。(13分)解題點撥:緊扣“關稅降低”,從中國與西方列強兩方面分析,留意從不利和有利的客觀影響方面分析說明。答案(1)緣由:經濟危機的影響;工業化增加了英國商品的競爭力;拓展經濟和發展外部市場的須要;重商主義的關稅愛護政策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自由貿易經濟理論的推動。(8分,答出四點即可。)意義:促進了世界經濟貿易的自由化和世界市場的發展;有利于世界整體工業化水平的提高。(4分)(2)影響:便利了列強對中國傾銷商品;加速了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進程;加快了中國自然經濟的瓦解;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客觀上有利于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13分,答出五點即可。)二、從核心素養角度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人民抗爭與探究的特征【多元解讀】核心素養解讀素養時空觀念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大地從南到北先后出現了很多抗爭與探究的活動,其中北方農夫階級反帝的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的百日維新;南方資產階級的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歷史說明(1)廣泛性:主要階級包括地主階級、農夫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中的很多政治派別。(2)一樣性:各階級在反對外來侵略、維護國家利益以救亡圖存方面具有一樣性。(3)開放性: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們的眼界進一步開闊,更深化地看到了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后。(4)層次性:在學習西方的內容上具有不同的層次,從甲午戰前的器物到甲午戰后的制度再到思想文化。(5)繼承性:先后提出的各種救國方案既有繼承又有質的飛躍。(6)階段性:從甲午中日斗爭到《辛丑條約》的簽訂,以反侵略為主,表現為干脆對外;《辛丑條約》簽訂后,則往往把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結合在一起。家國情懷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列強侵略的加劇,中國人民抗拒列強侵略和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不斷高漲,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漸漸強化;挽救民族危機和“自強”“求富”的近代化進程加快,促使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覺醒,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考題預料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自鴉片斗爭以來,隨著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社會各階級都面臨著“怎么辦”的問題,他們從各自的階級立場動身,對國家的出路進行了探究,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見和方案,為救亡圖存做出了本階級的嘗試和努力。在這些努力和嘗試中,改良成為一種極為重要的方案,也在肯定時期、肯定條件下發揮了肯定程度上的作用?!?,就改良派思想總的發展趨勢來看,又違反時代的潮流。改良派的改良措施沒有抓住主要沖突,沒有觸及真正阻礙近代中國發展的根源性因素,在內憂外患的大環境下,僅僅通過表面的改良是救不了國的。從材料供應的信息中擬定一個詳細論題,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合理。)解題點撥:1.審題:閱讀材料,提出論題,結合近代史相關內容論述說明。2.解題:論題以不同抗爭與探究的方式為角度,或單選一種方式,如改良道路角度,聯系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等重大史實進行論述。答案示例論題:近代中國改良主義道路行不通。論述:面對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的形勢,中國社會各階層主動探究救國救民道路。洋務派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違反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適應的客觀規律,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資產階級維新派主見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由于維新派沒有觸及封建土地全部制,還走上了人民斗爭的對立面,這就確定了它必定失敗??梢姡刂麟A級和資產階級改良派不能使中國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改良主義道路是不能救中國的。課時強化練(七)(時間:45分鐘分值:85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24·山東淄博二模)1874年,日本以“番地無主”為由侵略臺灣。清廷在給閩浙總督的上諭中強調:“番地雖居荒服,究隸中國版圖……遂聽其蠻觸相爭,必為外國所輕視,更生覬覦。該督惟當按約理論,阻令回兵,以敦和好。”這表明清政府()A.高度重視臺灣的海防地位B.防范西方列強干預C.以近代外交方式維護主權D.力圖維護天朝尊嚴解析據材料“該督惟當按約理論,阻令回兵,以敦和好”可知清政府用國際法維護主權,以近代外交方式維護主權,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臺灣的海防地位,解除A項;依據材料可知清政府防范西方列強擴大侵略,解除B項;依據材料“當按約理論,阻令回兵”,可知清政府力圖維護領土主權,解除D項。答案C2.(2024·云南昆明診斷測試)洪秀全在金田起義前宣稱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但他在1851年制訂的《太平禮制》中建立了等級森嚴的“禮制”。這反映了洪秀全()A.漸漸放棄平均主義志向原則B.受傳統思想影響較大C.通過制度建設實現與清對峙D.日趨走向腐化及墮落解析據材料“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到“建立了等級森嚴的‘禮制’”可知洪秀全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較大,故選B項。據材料可知涉及的是同等而非平均,解除A項;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實現了與清朝的對峙,解除C項;洪秀全建立禮制是為了加強對人們的限制,解除D項。答案B3.(2024·廣東肇慶一模)鴉片斗爭前,煙葉已經成為商品性的農作物,1844年,煙葉的出口數量為2.4443萬擔,1894年為11.3886萬擔。導致煙葉大量出口的主要緣由是()A.鴉片斗爭使國內戰亂不斷B.小農經濟的漸漸解體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需求解析鴉片斗爭后,中國漸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列強大量收購中國農產品,導致煙葉等產品大量出口,故選D項。煙葉出口與國內戰亂無關,A項錯誤;小農經濟漸漸解體,使農產品日益商品化,但不是煙葉大量出口的緣由,B項錯誤;煙葉大量出口能夠體現出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但不是對其大量出口緣由的表述,C項錯誤。答案D4.(2024·百校聯盟二模聯考)洋務運動時期,保守派指斥修筑鐵路“破壞風水”,新式學校同文館的學生仍舊在練習應考的八股文,留美幼童也被保守派官僚提前召回。這些現象說明當時()A.統治階級內部的沖突異樣尖銳B.“中體西用”取得了實效C.落后社會心理阻礙近代化發展D.中國社會依舊故步自封解析據材料可知保守勢力強大阻礙近代化的發展,故選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洋務運動阻力很大,而不是強調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的尖銳沖突,解除A項;洋務運動時期推行“中體西用”,但材料中未體現其取得了實效,解除B項;據材料可知中國社會并非故步自封,解除D項。答案C5.(2024·山東菏澤一模)下圖反映了1867—1876年中國的棉布進口交易量和交易價格的變更趨勢。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中國棉布交易量和交易價格成反比B.列強侵略促使民族工業的誕生C.外國棉布在華的競爭優勢有所增加D.中國農業迎合國際市場的須要解析依據題干及圖片信息可知,外國棉布在1867—1876年進口交易量增加,交易價格有所下降,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外國棉布的價格一降再降,低價洋布大量輸入,在中國市場洋布代替土布,外國棉布在中國的競爭優勢有所增加,故選C項。答案C6.(2024·山西太原模擬)19世紀末,以福州為中心的機坊數約500家,散布在福州旁邊各村,他們接受布莊行的托付而織制。農夫或自置織機,或從廠商處租機,并領取原料,織成后交給廠商,論件給資。這反映出()A.農業商品化程度加深B.福州開放后被卷入世界市場C.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D.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滲透到農村解析依據材料中信息得出:村民以發包的形式加工,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體現,故D項正確。答案D7.(2024·清華高校學生標準實力診斷)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務局;1903年清政府頒布《公司法》,1906年頒布《破產法》;各省成立商會,維護商人的正值利益。這表明()A.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識增加B.列強侵略促使清政府起先覺醒C.“實業救國”思潮已興起D.為民國法律制度建設奠定基礎解析依據材料“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務局……頒布《公司法》……頒布《破產法》……各省成立商會”,可知這些措施有利于推動晚清政治、經濟近代化進程,促進工商業的發展,是清政府近代化意識增加的體現,故選A項。清末“新政”是在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后,開展的一種自救運動,解除B項;材料中清政府的舉措,與實業救國無干脆關聯,解除C項;材料中體現的是管理近代商業的措施,并不是為民國法律制度建設奠定基礎,解除D項。答案A8.(2024·河北石家莊質量檢測)下表為1909年全國高校生分布表。這反映出()A.民主革命斗爭的區域分布不平衡B.西方列強在中國的限制范圍不同C.清末改革對各地的影響程度有別D.新文化運動在各省發展存在差異解析據所學可知,清末“新政”是1901—1911年清廷為鞏固統治而推行的一場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運動,在教化方面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生,使新學教化興隆,據材料可知1909年全國高校生分布直隸占比最多,江蘇、廣東等地依次遞減,故選C項。答案C9.(2024·湖北部分重點中學聯考)中國近代有學者提到:在生物界里,開放的“四達之地”的物種,有較強的競爭力,而與世隔絕的“孤懸島國”的物種,一旦有“外種闖入,新競更起,往往年月以后,舊種漸湮,新種迭盛。此自舟車大通之后,所特見屢見不一見者也?!边@一觀念產生的社會影響是()A.推動了日本明治維新的興起B.沖擊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C.宣揚了君主立憲的政體模式D.帶動了民主革命意識的傳播解析據題干所述“外種闖入,新競更起,往往年月以后,舊種漸湮,新種迭盛”,可知該學者強調以民族競爭的大勢來挽救民族的危亡,對傳統民族主義的封閉性是持反對看法的,這會對中國舊有的觀念發生較大沖擊,故選B項。日本明治維新的出現是因為外敵入侵和幕府的統治,A項錯誤;題干所述沒有論及君主立憲制政體,C項錯誤;題干所述的是外部入侵所引起思想觀念的變更,沒有達到民主革命的高度,D項錯誤。答案B10.(2024·廣東揭陽模擬)1911年11月,袁世凱面謁各國公使,探詢其對中國政體選擇的意向。各國公使“均謂中國革命之慘禍,勢將與滿洲君主相終始,滿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輩甚愿清政府識機知命,速行允許共和,永絕擾亂中國之種子……”。該材料說明()A.各國對清廷已普遍悲觀B.列強已選中袁世凱為新的代理人C.列強憐憫理解中國革命D.革命已危及列強在華利益解析據題干中“吾輩甚愿清政府識機知命,速行允許共和,永絕擾亂中國之種子”,可知列強為了愛護其在華利益,逼迫清政府“速行共和”,說明列強對清政府已經失去信念,故選A項。答案A11.(2024·廣西桂林、賀州、崇左一模)1905年至武昌起義期間,孫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軍約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來民間隱私會社中“天運”紀年的方法,以此示意自己具有“天命預兆”。這一做法()A.表明孫中山封建殘余思想嚴峻B.是團結各反清力氣的策略之舉C.意圖用各種方式宣揚革命思想D.佐證了“天運”紀年法是正統解析據材料可知“示意自己具有‘天命預兆’”,對于信奉迷信思想的民間組織具有肯定的號召力,這一做法是團結各反清力氣的策略之舉,能夠起到壯大革命力氣的作用,故選B項。答案B12.(2024·湖南長郡中學、雅禮中學、長沙一中、師大附中聯考)1912年2月17日,南京臨時政府在剪辮通告中規定:“如有逾期不剪者,即將其公民權剝奪,并嚴加懲治?!边@說明,當時南京臨時政府()A.致力提高國民民權覺悟B.重視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C.留意塑造主流文化意識D.強化了政府法令的權威性解析材料不是從提高國民民權覺悟動身,故A項錯誤;材料的目的是要和清王朝的思想意識決裂,不是清除封建政治的根基,故B項錯誤;辛亥革命時期把剪辮子作為是否革命的標記,南京臨時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規定剪辮子,留意塑造主流文化意識,故C項正確;材料不是強化政府法令的權威性,而是樹立政府主流意識,故D項錯誤。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37分)13.(2024·湖南長郡中學調研)(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6年,晚清宣示教化宗旨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其中,“忠君、尊孔”為第一類,“尚公、尚武、尚實”為其次類?!吧泄币环矫嬉髮⑷V五常的倫理道德教化作為學校的中心任務,另一方面要求仿效西方的留意團體合作和社會公德的做法;“尚武”即要求仿效“東西各國,全國皆兵”之制;“尚實”強調的是躬行實踐,同時學習西方的實證精神,旨在造就“可農、可工、可商之才”,以利國計民生。自此,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