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專版2025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考點加強課5生物與環境教案_第1頁
浙江專版2025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考點加強課5生物與環境教案_第2頁
浙江專版2025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考點加強課5生物與環境教案_第3頁
浙江專版2025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考點加強課5生物與環境教案_第4頁
浙江專版2025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考點加強課5生物與環境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7生物與環境學問點1識圖—能量流淌過程[典例]如圖為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淌圖解,圖中數字為能量數值,單位為kJ/(m2·a)。據圖分析,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A.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值為20810kJ/(m2·a)B.其次養分級到第三養分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1.3%C.該生態系統能量的輸出都是通過各養分級的細胞呼吸實現的D.據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分析,該生態系統的群落還沒有演替到相對穩定的階段解析生產者固定的能量為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20810kJ/(m2·a),A正確;其次養分級到第三養分級的能量傳遞效率=380/3370×100%≈11.3%,B正確;由于分解者不占養分級,所以該生態系統能量的輸出是通過各養分級的細胞呼吸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實現的,C錯誤;該生態系統中能量輸入與輸出不處于平衡狀態,群落還沒演替到相對穩定的階段,D正確。答案C[解題分析]理解能量流淌的過程是正確解答該類題的關鍵:(1)以其次養分級為例分析能量的分流說明:①不定時分析:流入某一養分級的能量在足夠長的時間內的去路可能有三條,即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養分級(最高養分級除外)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②定時分析:流入某一養分級的能量在肯定時間內的去路可能有四條,除了上面的三條外,還有一條是既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養分級和分解者利用,即“未被利用”的部分。假如是以年為單位探討,其中“未被利用”部分的能量將保留到下一年。(2)影響能量傳遞效率凹凸的因素上一養分級生物呼吸速率越低,或是下一養分級的捕食、同化效率越高,相鄰養分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就會越高。代謝所需的酶由生物的遺傳基礎確定,環境條件會影響生物的代謝和捕食效率。【對點小練】1.如圖表示某草原生態系統中能量流淌圖解,①~④表示相關過程能量流淌量。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①是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B.分解者獲得的能量最少C.圖中②/①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傳遞效率D.③和④分別屬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解析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而①為其次養分級兔攝入的能量,A錯誤。由于分解者可以從每個養分級獲得部分能量,因此在全部生物中其獲得的能量并不是最少,B錯誤。能量傳遞效率=下一養分級同化量/上一養分級同化量×100%,圖示中①不是草的同化量,②也不是兔的同化量,C錯誤。③盡管是兔的糞便,但因未經兔消化、汲取、同化,還是屬于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④是兔身體的一部分,屬于兔的同化量,D正確。答案D2.如圖所示為某人工松林18年間能量流淌狀況的調查統計結果(單位略),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A.“能量Q”是指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B.不須要人工能量投入該松林就可維持其穩定性C.18年間該松林中分解者獲得的總能量是285×1010D.動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質循環解析圖中“能量Q”是生產者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A錯誤。從圖中信息可知,從生產者到動物的能量傳遞效率極低,要維持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應人工補充能量,B錯誤。分解者獲得的能量中還包含動物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錯誤。生態系統中消費者的存在能加快物質的循環,D正確。答案D3.(2024·麗水期末)如圖甲表示某生態系統的能量錐體圖,P為生產者,Q1為初級消費者,Q2為次級消費者。現對圖中的各養分級所含有的能量進行分類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確的是(注:圖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來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A.b+c+d+e為本年度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B.c1表示初級消費者中被次級消費者所同化的能量C.b和d之一可代表生產者傳遞給分解者的能量D.初級消費者產生的糞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解析由圖可知,c、c1分別是生產者流入初級消費者、初級消費者流入次級消費者的能量,即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b+c+d+e為生產者固定的能量,即本年度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b和d(b1和d1、b2和d2)之一可代表糞便、遺體殘骸等傳遞給分解者的能量;初級消費者產生的糞便中所含的能量屬于生產者同化的能量,應包含在b或d中。答案D學問點2識圖—物質循環過程[典例]下圖為某地稻田生態系統碳元素轉移示意圖,箭頭和字母分別表示碳元素傳遞方向和轉移量。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水稻和藻類分別占據不同空間有利于a增加B.水稻生長期,該生態系統碳元素轉移量關系為a=b+c+eC.丙中的生物可組成多條食物鏈D.該系統在物質上可以做得到自給自足解析水稻和藻類分別占據不同空間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有利于更多的碳元素轉移到乙,a表示碳元素轉移量,A正確。水稻生長期,該生態系統碳元素轉移量關系應為a=b+c+e+水稻、雜草、藻類等自身積累量,B錯誤。每條食物鏈的起點均為生產者,而丙中的生物無生產者,C錯誤。農田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有大量物質的輸出,也會有大量物質的輸入,D錯誤。答案A[解題分析]1.識記碳循環的過程(1)碳進入生物群落的途徑: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eq\a\vs4\al((2)碳返回無機,環境的途徑)eq\b\lc\{(\a\vs4\al\co1(①生產者、消費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燒))2.推斷碳循環中的各種成分(1)首先找出兩個成分之間具有雙向箭頭的,一個為生產者,一個是大氣中的CO2庫。其他各個成分都有箭頭指向大氣中的CO2庫。(2)然后視察剩余的幾種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頭都指向的是分解者,剩余的成分為消費者。【對點小練】1.下圖1表示生態系統中各種成分之間的聯系,圖2為肯定時間內某一生態系統中的幾個種群的數量改變曲線。據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圖1中能構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圖2中的乙相當于圖1中的EB.種群丙在A、B、D、E四個時期中種群密度最大的是A時期C.圖1中流入D的總能量小于F獲得的總能量D.某地區因環境污染造成E中出現部分白化苗,F、D的數量也都將削減解析圖1中A是非生物的物質,B、D、F是消費者,E是生產者,C是分解者,所以能構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圖2中的植物相當于圖1中的E,A錯誤。種群丙在A點時數量最多,所以種群密度最大的是A時期,B正確。圖1中F獲得的總能量只有10%左右流入D,C正確。E中出現部分白化苗后數量削減,F因缺少食物而數量削減,隨之D也削減,D正確。答案A2.如圖為碳元素在生態系統中循環的模式圖,圖中甲、乙、丙表示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箭頭表示生理過程。下列相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d過程代表光合作用,b過程代表呼吸作用B.甲所示的養分級在食物鏈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間以有機物的形式傳遞D.碳元素可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反復利用解析丁為無機環境,甲為生產者,乙為消費者,丙為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