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質量檢測(2024.12)_第1頁
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質量檢測(2024.12)_第2頁
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質量檢測(2024.12)_第3頁
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質量檢測(2024.12)_第4頁
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質量檢測(2024.1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質量檢測(2024.12)(全卷兩個大題,共29個小題,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本卷為試題卷。考生必須在答題卡上解題作答。答案應書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2.考試結束后,請將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北京人已經(jīng)學會使用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防寒、照明、驅獸。下面能為此提供佐證的是(

)A.《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神話傳說B.北京人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灰燼、燒石和燒骨C.《韓非子》中關于遠古時代的記述D.歷史研究者的推測和論述文章2.比較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它能使你更好地理解問題。與北京人相比,山頂洞人的進步性表現(xiàn)在(

)①結成群體生活在一起

②已經(jīng)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③懂得人工取火

④會打制石器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陶寺都城遺址位于山西省襄汾縣,距今4300—4000年,被納入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該遺址已陸續(xù)發(fā)掘出城墻、宮殿區(qū)、大型宗教禮制建筑、王陵區(qū)、政府掌控的大型倉儲區(qū)等。該遺址的發(fā)掘可以用來研究(

)A.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B.早期國家的產(chǎn)生C.長江流域的原始農(nóng)業(yè) D.部落聯(lián)盟的興起4.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有一系列重大發(fā)現(xiàn),如甘肅秦安大地灣仰韶文化晚期的“大房子”、遼西紅山文化的“祭壇、神廟、積石冢”、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的黑陶和磨光玉器等。這些發(fā)現(xiàn)說明(

)A.新石器時代區(qū)域文明同步發(fā)展 B.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C.早期人類已有強烈的宗法觀念 D.文明起源地分布較為廣泛5.夏、商、西周三朝滅亡的最主要共同原因是(

)A.少數(shù)民族襲擾B.自然災害嚴重 C.國君統(tǒng)治殘暴 D.諸侯犯上作亂6.2023年國慶假期,上七年級的小明同學去了位于洛陽偃師的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參觀,在這里小明可以了解的時代文明是(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良渚時期7.下圖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時期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對該圖解讀最準確的是(

)A.分封制已瓦解 B.爭霸戰(zhàn)爭連綿不斷C.社會動蕩不安 D.周王室衰微8.史書記載西周初年有800多個諸侯國,到了春秋初年,還剩170多個,而到戰(zhàn)國初期只有十幾個諸侯國了,最終如下圖所示。這表明,在爭霸與兼并的過程中(

)A.民族交融逐漸加強 B.國家漸走向統(tǒng)一C.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 D.百家爭鳴文化繁榮9.春秋史書《國語》中有“宗廟之犧,為畎田之勤”(原來在宗廟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和“惡金(鐵)以鑄鋤、夷斤(斧)、廝,試諸壤土”(制造鐵農(nóng)具來耕田)的記載。這說明當時(

)A.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水平提高 B.商業(yè)活動很活躍C.手工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 D.周王室地位下降10.面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政權更迭、生靈涂炭的亂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統(tǒng)一的歷史證明,最適合當時社會形勢的方案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11.為響應黨中央?yún)栃泄?jié)約的號召,許多單位加入到反對“舌尖上的浪費”的“光盤”行動中。早在戰(zhàn)國時期,提出“兼愛”“非攻”“節(jié)儉則昌”“淫佚則亡”主張的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韓菲12.林語堂在《如何理解中國人》中說:“中華民族有三座長城,第一座長城是從秦始皇開始修建的防御工事萬里長城,第二座長城是指漢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黃帝時期,倉頡造字13.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匯聚了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0多篇;同時也保存了豐富的商周時期的史料(

)A.《詩經(jīng)》 B.《離騷》 C.《論語》 D.《墨子》14.在固陽縣城北7千米處,一條宛若游龍的長城橫亙在群山之中,這就是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秦長城。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象征,展示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秦長城的起止點是(

)A.臨洮—咸陽 B.東海—隴西 C.臨洮—函谷關 D.臨洮—遼東15.《史記·項羽本紀》記載:“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戰(zhàn)少利,陳余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是破釜沉舟的典故來源。與破釜沉舟相關的戰(zhàn)役是(

)A.楚漢之爭 B.垓下戰(zhàn)役 C.漠北戰(zhàn)役 D.巨鹿之戰(zhàn)16.“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這四句詩描述了劉邦()A.領導農(nóng)民起義,贏得民心 B.打敗項羽,贏得勝利C.推翻秦朝暴政,建立漢朝 D.乘勝追擊,定都長安17.在美國作家邁克爾·H·哈特撰寫的《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一書中,蔡倫位列第七。他能夠入選的理由是()A.改進造紙術 B.發(fā)明了火藥C.發(fā)明活字印刷術 D.制成指南針18.板藍根源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能有效抵抗傳染性病毒,在防治傳染病方面,我們可以參考的古代“醫(yī)圣”的醫(yī)學著作是()A.《本草綱目》B.《千金方》C.《傷寒雜病論》D.《唐本草》19.下表是曉麗同學復習秦漢知識時整理的課時目錄。據(jù)此,為其選一個恰當?shù)膯卧獦祟}(

)第8課秦統(tǒng)一中國第9課秦末農(nóng)民起義第10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1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C.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D.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20.下面是某中學歷史社團舉辦講座的宣傳海報。講座的名稱可能是()歷史大講堂講座名稱關鍵詞:曹操、官渡之戰(zhàn)、劉備、赤壁之戰(zhàn)、孫權主講人:張強地點:求知樓報告廳A.早期國家的形成 B.北方民族大交融C.短暫的西晉王朝 D.三國鼎立的形成21.如圖是某同學制作的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圖的一部分,空白處應該填的是()A.三國 B.西晉 C.東晉 D.北魏22.成語“亂七八糟”和兩個歷史事件有關,“亂七”與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有關,“八糟”與晉惠帝時期的“八王之亂”有關。“八王之亂”發(fā)生的朝代是()A.東漢B.東晉C.西晉D.北魏23.《史記》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宋書》記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yè),一歲或稔,則數(shù)郡忘饑。”江南地區(qū)出現(xiàn)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統(tǒng)治者的重視 B.民族交融 C.政治中心南移 D.北民南遷24.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下列屬于歷史解釋是()A.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B.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融合 D.公元前138年張騫踏上前往西域征程25.下面是一冊書的目錄,這部書可能是(

)卷一耕田、收種、種谷各1篇卷二谷類、豆、麥、麻、稻、瓜,瓠、芋等13篇卷三種葵(蔬菜)、蔓菁等12篇卷四園箭、栽樹(園藝)各1篇棗、桃、李等果樹栽培12篇A.祖沖之創(chuàng)制的《大明歷》 B.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C.酈道元著的《水經(jīng)注》 D.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26題12分,第27題16分,第28題12分,第29題12分,共50分)26.某校七年級某班同學進行了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主題的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完成。(11分)任務一【資料研讀——進行歷史解釋】材料一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梁啟超《飲冰室合集》(1)從材料中看出華夏族的形成具有什么特點?(2分)任務二【運用表格——梳理歷史史實】時期民族關系的史實(部分)①中原的“諸華”“諸夏”在同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長期交往和斗爭中出現(xiàn)大規(guī)模民族交融。東漢、魏、晉少數(shù)民族氐族、羌族、匈奴族、②、鮮卑族內遷。③出現(xiàn)民族交融高潮民族交融的作用④(2)根據(jù)表格中提示信息,寫出表格①②③④處代表的內容。(4分)任務三【史論結合——闡釋歷史觀點】秦始皇漢武帝孝文帝(3)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民族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統(tǒng)治者采取各種措施加強民族融合,鞏固政權。請通過統(tǒng)治者采取的民族政策來論證“中國歷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這一論點。(要求:任選兩位統(tǒng)治者,運用史實,論證觀點,條理清楚。)(6分)2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6分)材料一:從部落聯(lián)盟時代到夏王朝的制度演變(1)結合上圖,將①②處的“制度”名稱補充完整。(2分)材料二:為穩(wěn)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jù)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1分)根據(jù)材料二回答該制度的作用。(2分)材料三:(孝公)十二年,作為咸陽,筑冀闕,秦徙都之。并諸小鄉(xiāng)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司馬遷《史記》卷五《秦本紀》(3)依據(jù)材料三,回答商鞅在公元前350年合并鄉(xiāng)村城鎮(zhèn),在秦國確立什么制度(1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變法的影響。(2分)材料四:廷尉李斯議曰:“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史記·秦始皇本紀》(4)材料四中秦朝在地方上實行了什么制度(1分)?此舉有何深遠影響?(2分)材料五他以實際行動來促進漢化進程,沿襲中原地區(qū)原有的統(tǒng)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進程,便于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鞏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摘編自白壽弊《中國通史》(5)材料三體現(xiàn)的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哪一改革?(1分)并根據(jù)材料,簡要指出這次改革的作用有哪些?(2分)(6)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認識。(2分)28.“漢族、漢字、漢文化……”“漢”與漢朝的強盛有很大的聯(lián)系。結合所學知識,探究下列問題。(12分)【經(jīng)濟之盛】材料一(漢景帝后期)京師之錢累巨萬,貫(穿錢的繩子)朽而不可校(計數(shù))。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史記·平準書》(1)通過漢初統(tǒng)治者采取的措施,出現(xiàn)了材料一所描述的局面,歷史上把這一局面稱為什么?(1分)【政治之盛】材料二敦煌壁畫(2)材料二描繪的是漢武帝時期什么重大歷史事件?(1分)該事件有什么重大意義?(2分)材料三武帝時,西域內屬,有三十六國。漢為置使者校尉領護之。宣帝改曰都護……——《后漢書》材料三中“宣帝改曰都護”指的是哪件事?(1分)這樣做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根據(jù)所學寫出后來東漢時期是如何加強對這一地區(qū)的管理的?(2分)【外交之盛】材料四通過“絲綢之路”,我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yǎng)蠶技術,以及鑄鐵術、造紙術都先后西傳。同時,中亞、西亞等地的特產(chǎn),如毛織品、胡桃(核桃)、石榴、胡蘿卜、大蒜等陸續(xù)傳入中國。(4)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出“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哪里。(1分)指出古今“絲綢之路”的主要作用。(2分)29.在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人類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輝,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七年級某班以“中國古代智慧之光”為主題開展了項目化學習,請根據(jù)要求,完成下面相關學習任務。任務一【推介文物——體會人民智慧】(12分)一組同學為搜集的郵票制作了推介卡片,請將推介卡片補充完整。(4分)任務二【品讀名言——汲取思想智慧】(2)二組同學搜集了下面名人名言,請分別寫出它們各自代表的學派及其政治上的思想主張(4分)。這些主張對當今社會有何借鑒意義?(2分)“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