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高中歷史筆記(部編版)必修上 教師版第三單元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_第1頁
2024-2025年高中歷史筆記(部編版)必修上 教師版第三單元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_第2頁
2024-2025年高中歷史筆記(部編版)必修上 教師版第三單元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_第3頁
2024-2025年高中歷史筆記(部編版)必修上 教師版第三單元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_第4頁
2024-2025年高中歷史筆記(部編版)必修上 教師版第三單元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三單元單元時空階段特征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由大分裂走向大統一的時代,也是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1)政治制度:民族政權并立,并逐步走向統一,專制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行省制度影響深遠。(2)民族關系: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各民族政權之間既有戰爭又有議和,各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邊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速。(3)對外交往:宋元對外貿易發展程度超過前代,貿易范圍擴大,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四大發明外傳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巨大貢獻。(1)農業:農耕經濟進一步發展,租佃制發達,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2)手工業:制瓷業、礦冶業和印刷業迅速發展。(3)商業:商品經濟活躍,城市經濟繁榮,海外貿易發達,經濟重心南移完成。(4)社會:市民階層發展壯大,封建國家對經濟控制相對松弛,社會出現一系列新變化。(1)思想:儒學復興,程朱理學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官方哲學。(2)科技:科技成就突出,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外傳。(3)文化:以宋詞、元曲、風俗畫為代表的市民化、多元化文學藝術繁榮。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第9課目標導航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的新變化。學習目標1.閱讀相關材料,分角度列舉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并加以評述。2.結合北宋與遼、西夏形勢圖和相關史實,對北宋面臨的邊患危機作出解釋,閱讀南宋與金、西夏形勢圖,結合史實談談對南宋偏安的理解。3.了解王安石變法的目的、主要內容、影響,并對其作出正確評價。4.結合史實概述兩宋在政治上的新變化,總結兩宋在政治治理方面的經驗教訓。5.核心概念:二府三司制、崇文抑武、三冗兩積、知州、轉運司、樞密院、歲幣、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紹興和議。時空坐標知識梳理重點突破學以致用知識梳理落實基礎性知識點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1.背景(1)歷史教訓:唐后期以來

。(2)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3)社會穩定:北宋相繼滅掉幾個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2.目的: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軍閥割據、政局動蕩3.措施(1)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知州諸路轉運司(2)分散機構權力中央①二府三司制:

掌軍政,

掌財政,與宰相分權,中書門下(政事堂)掌行政,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臺諫負責監察②軍權:樞密院與“

”分權,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離地方①先后設立了平行的四個

機構,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和節制②州一級設

,與知州彼此制約樞密院三司三衙路級通判(3)實行崇文抑武方針①目的:抑制武將勢力膨脹。②措施:罷免宿將兵權,用

擔任樞密院長官。大力提倡文治,擴大

錄取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4.影響(1)積極:強化了

,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2)消極: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

,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文官科舉中央集權行政效率1.閱讀教材前言圖片《雪夜訪普圖》,思考:北宋政權有何歷史貢獻?透析教材提示

相繼滅掉一系列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2.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閱讀”,概括宋初加強中央集權有何影響。提示

有效預防了地方割據,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安定。易錯辨析1.為分散相權,北宋在中央設樞密院專掌軍政,設三司專掌財政,增設門下省分掌行政權。(

)2.北宋通過分割、限制地方權力,成功地維護了政權的穩定。(

)3.北宋崇文抑武,文人治國,出現了強干弱枝,守內虛外的局面。(

)√×√知識點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1.邊防壓力歲幣黨項族2.財政危機冗費積弱局面閱讀教材第二子目“歷史縱橫”,思考:北宋實行募兵制的影響。透析教材提示

影響:一方面緩和了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另一方面也導致軍隊數量猛增,軍費開支浩大,財政負擔沉重。知識點三王安石變法1.慶歷新政背景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概況宋仁宗時,

發起以整頓官僚隊伍為宗旨的改革結果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歸于失敗范仲淹2.王安石變法宋神宗富國強兵征兵制富國結合漫畫和所學知識,談談造成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問題思考提示

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對;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引起民間不滿。知識點四南宋的偏安背景1127年,北宋被

攻滅,徽宗、欽宗被俘虜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建立北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

,史稱南宋岳飛抗金南宋初年,“岳家軍”抗金戰績卓著,但統治者主動求和,后岳飛也被殺害金朝臨安宋金和議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

。以東起淮水、西至________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

”宋金對峙南宋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紹興和議大散關歲貢易錯辨析1.“靖康恥,猶未雪”中,靖康是宋徽宗的年號。(

)2.北宋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臨安,即今杭州。(

)3.岳飛被害主要原因是金朝強大的武力威脅。(

)4.宋金之間有戰有和,戰是短暫的,和是民族關系的主流。(

)××√返回√重點突破提升綜合性主題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解讀

宋初在權力分配上具有: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權;削弱地方財權;兵將分離,削弱地方和將領的兵權;官、職、差遣分離;加強監督,防患于未然等特點。圖說歷史

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史料探究

政治制度與國家治理材料

宋初懲藩鎮的跋扈,思召諸節鎮入朝,賜第留之京師,而命朝臣出守列郡,謂之權知軍州事。特設通判,以分其權。具令亦命京朝官出知,以削藩鎮之權,而重親民之選。特設的使官最多。其重要的,如轉運使,總一路的財賦;發運使,漕淮、浙、江、湖六路之粟。他如常平、茶鹽、茶馬、坑冶、市舶,亦都設立提舉司,以集事權于中央。太宗命諸路轉運使,各命常參官一人,糾察州軍刑獄。真宗時,遂獨立為一司,稱為提點刑獄,簡稱提刑。是為司法事務,設司監察之始。——呂思勉《中國通史》解讀

提取關鍵信息“賜第留之京師”“朝臣出守列郡”“通判”“轉運使”,聯系所學知識回答。提示

舉措:派文官任地方官;增派官員,分化事權;創設轉運使、發運使、提舉司等官職削奪地方財權,加強對地方的監察。根本目的:實現宋朝的長治久安(鞏固宋政權)。影響:鏟除了地方割據的基礎,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造成了北宋冗官冗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隱患。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初解決藩鎮割據的舉措,分析其根本目的與影響。歷史解釋——宋代加強專制集權的特點深化拓展強干弱枝,守內虛外把地方大部分權力收歸中央,消除地方割據的基礎;地方和邊疆實力弱,不利于邊疆地區的防衛分化事權,相互牽制中央和地方普遍分割權力,互相牽制,加強了專制集權;分權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造成冗官和冗費現象重文輕武,文官政治完善科舉,提高文臣地位,促進了宋朝文化繁榮;武將受到壓制,軍隊戰斗力下降,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處于劣勢主題二王安石變法史料探究

王安石變法的得失材料

王安石通過實施一系列像青苗法、水利法、募役法等制度措施來強化國家對小農經濟的扶植與控制,做到合理均攤賦稅,擴大稅面,保證財政收入;通過均輸法與市易法介入流通領域,對手工業和商業進行控制,從而對社會財富進行重新調配,將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一部分權利收歸國家。然而在青苗法實施過程中,許多官吏在發放青苗錢時收受賄賂,有的為了多放邀功,竟然強行攤派,由此導致許多農民破產。均輸法和市易法原本是為了平抑物價,結果官商代替了私商,而壟斷的官商沒有競爭對手,對民眾的盤剝更為厲害。——摘編自羅虹宇《王安石變法的得失對當今改革方法論的啟示》解讀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小農經濟”“手工業和商業”“權利收歸國家”“農民破產”“對民眾的盤剝”,聯系所學回答。提示

得:強化對小農經濟的扶植與控制,合理均攤賦稅;擴大稅收對象,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控制手工業和商業,對社會財富進行重新調配;限制官商地主的權利。失:變法推行過程中出現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如官吏強行攤派損害農民利益;官商代替私商,加重對民眾的盤剝等。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王安石變法在經濟領域的得與失。唯物史觀——王安石變法深化拓展深化拓展知識體系1.宋初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加強了專制集權,但卻埋下了積貧積弱的隱患。2.北宋中期,軍事和財政危機嚴重。王安石變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運。3.兩宋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戰爭時有發生,但民族交融是主流。學科術語教材補遺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及作用明志思維升華目的措施內容作用富國青苗法青黃不接之時,政府貸款或貸谷物給農民,收獲后還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募役法納錢代役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財政收入目的措施內容作用富國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保證灌溉,防洪賑災均輸法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節省費用,增加財政收入,減輕人民負擔方田均稅法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增加了政府收入,農民得到實惠市易法在東京設市易務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目的措施內容作用強兵實行“省兵”措施,精簡軍隊,縮減編制節省軍費開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軍的戰斗力推行強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取士改革科舉制度,改變科舉考試的內容有利于選拔和培養人才;有利于推動改革;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情境閱讀宋代臺諫制度宋初,諫官沿襲唐制,隸屬于中書、門下兩省,宋仁宗下詔將原有的門下省改為諫院,這一措施標志著諫議機構開始脫離行政機關而獨立運作。此時的諫院已然成為另一個最高監察機構,與御史臺共同運作。需要指出的是,諫院的獨立只是相對于各行政機關而言的,在專制皇權面前絕無獨立之說。宋代諫官職能有所擴大,宋真宗下詔:“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冤濫未伸,并仰諫官奏論。”這是諫官糾彈百官的法律依據,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臺諫系統對外戚的抑制、對相權的制衡、對干政宦官的彈擊、對武將的抑制,對鞏固宋王朝之內政大有裨益。——摘編自林曉煒《制度何以變遷》解讀

宋朝建立后,吸取教訓,對諫官言諫制度進行調整,希望通過監察制度來強化專制集權。于是單獨設置諫院為最高監察機構,調整其職能,由主要糾正皇權失誤變為主要彈劾宰相與百官。家國情懷祖宗之法宋人心目中的“祖宗之法”,是一組動態累積而成、核心精神明確、穩定而涉及面寬泛的綜合體。它既包括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統治者應該循守的治事態度;既包括貫徹制約精神的規矩設施,也包括不同層次的具體章程。從根本上講,它是時代的產物,是當時的社會文化傳統與政治、制度交互作用的結晶。——摘編自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解讀宋朝“祖宗之法”,其出發點著眼于“防弊”,主要目標在于保證政治格局與統治秩序的穩定。返回學以致用達成應用性1.(2023·濰坊高一上期中)宋代初期,中央政府對地方采取“制其錢谷”的方式管理地方財政,“是月,申令諸州,度支經費外,凡金帛以助軍實,悉送都下,無得占留”。這一措施A.得益于國家統一實現

B.有利于緩解邊疆危機C.旨在削弱地方經濟實力

D.主要針對“冗費”問題√據材料可知,宋朝收地方財權,從而削弱了地方經濟實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選C項;北宋與遼、西夏對峙,并未實現國家統一,排除A項;北宋收地方財權的措施并未起到“緩解邊疆危機”的作用,排除B項;收地方財權無法解決“冗費”問題,排除D項。2.北宋初年統治者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擴大科舉規模,提高士人的地位。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國的特點是A.無為而治 B.戒奢從簡C.崇文抑武 D.嚴刑峻法√3.(2023·東莞高二下期末)宋太祖、太宗兩朝建立了新官制,并沒有全部取消舊官制,長期保留唐、五代遺留下來的許多官位職稱。中央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大都不管本司事務,只是領取高薪、享有崇高政治地位而已。這種現象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體現了崇文抑武的國策C.促進了科舉制的完善

D.助推了冗官冗費的出現√據材料可知,宋朝初期的國家治理在保留傳統官位職稱的基礎上,也進行了局部創新,進一步增加的機構和官員人數,助推了冗官冗費的出現,故選D項;原有的官位職稱繼續保留,加劇了冗官問題,不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文官和武將之間的區別對待,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科舉制,排除C項。4.(2023·遼陽高一上期中)如表所示是王安石變法的部分內容。由此可知,這些措施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收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募役法將原來按戶輪流服差役,改為由官府雇人承擔,不愿服差役的民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