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我們仨》讀后感(8篇)楊絳《我們仨》優秀讀后感篇一
感動于楊絳的愛情和生活,想起最近流行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好看的臉蛋很多,有趣的靈魂很少。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用樸實的文字記錄了有趣靈魂的生活。把平凡甚至苦難的日子過成令人羨慕的神仙眷侶。
一本令人感動的書,記錄一段真實的故事,令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老了我還依然愛你,你不在了,我依然思念你的愛情。我常常看到的愛情故事總是和算計有關,和利益有關,和兩個家庭尖銳的矛盾有關。兩個人最初相遇的感情最后總是被生活里各種事情磨掉,剩下不得不走下去的日子。看書的時候我會想難道楊絳和錢鐘書的愛情里沒有現實嗎?他們不會遇到矛盾嗎?他們的日子會不會遇到雙方家庭的碰撞。
有!在書中有個小細節“有一天,鐘書回來滿面愁容,說爹爹來信,叫他到藍田去,當英文系主任,同時可以侍奉父親。我認為清華這份工作不易得。他工作未滿一年,憑什么也不該換工作。鐘書并不愿意丟棄清華的工作。但是他媽媽,他叔父,他的弟弟妹妹等全部主張他去。他也覺得應當去。我卻覺得怎么也不應當去,他該向家人講講不當去的道理。遇事兩人一商量就決定了,也是全依他,也是全依我。我們沒有爭吵的必要。可是這回我卻覺得應該爭執。我等鐘書到了錢家去,就一一告訴爸爸,指望聽爸爸怎么說。可是我爸爸聽了臉上漠無表情,一言不發。我是個乖女兒。爸爸的沉默啟我深思。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尤其不該強他反抗父母。我記得我們夫妻早先制定的約,決計保留自己的見解,不勉強他。”
對!每個人的生命中遇到的大多數煩惱很相似,可是我從楊絳先生身上看到了修煉。不是說大吵大鬧,不是說無休無止嘮叨。而是想辦法解決問題,需要包容,需要理解。
羨慕楊絳先生和錢鐘書的愛情,羨慕他們的生活。更羨慕楊絳先生的智慧!生命的維度需要修煉。我沒有那么聰明,可是我希望自己能慢慢在生活中得到啟示,得到修煉,遇到一如此之人,慢慢牽手到老。
我們仨讀后感篇二
一場新冠疫情,讓我多出來好多時間可以安靜的看書,今年看書的速度還算可以,突然覺得在讀完每一本書后應該寫寫讀后感,免得日后看過的書都成了過眼云花。此為首篇,希望日后可以一直堅持。
《我們仨》這本書買來有幾年了,總是看過幾頁就睡過山去,再繼續翻看就發現前面寫的不知是何事了,嘗試幾次失敗后就乖乖把書放回書架上。清明假期回家再返京隔離14天期間,實在沒書看便開始讀此書。用了一個半下午看完,十分感動。
楊絳老先生用最平實樸素的文字,訴說著細碎生活的點滴,那些溫馨是屬于他們仨的,那些苦難卻是屬于那一代人的。從和先生的相遇相知,女兒的出生成長,到古驛道上令人心碎的陪伴和離別。“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雖然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但你看得到她心上的眼睛在流淚,然后看得到她心上的窟窿被人生路上他們仨一起撿拾的“石子”再填滿。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每個字都飽含著深情。除了感動于他們深厚的情誼,更多的是對于自己生活的反思和生死觀的思考。
我站在書中父母的視角下,看到了父母不愿孩子遠游又希望她自由的糾結,孩子遠游時的“牽心掛肚”,雖然我還未為人母;我站在妻子的視角下,看到了所謂神仙伴侶的模樣,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浪漫,雖然我亦未為人妻。現在的我就是圓圓的角色,然而我卻漂泊在外無法時常陪伴父母左右。
經歷這次疫情,對于死亡有了更加鮮活的認識。曾經總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遙遠,其實它就在我們頭頂上隨時都有可能降臨,它不管你是妻子是爸爸或是女兒。可能大多數人年少時都想去游蕩去掘藏,我曾經也是,最近也在思考到底怎樣的生活才是讓自己無怨無悔的,即使馬上就要死掉也沒有很多遺憾的。現在的生活不是,那么剩下的人生要怎樣過呢?還想不清楚。
人活這一世好比是在人間的一次長途旅行,讀書認字以便于接收信息和表達自我,學習各種技能支撐自己生存和繼續旅行。旅行,更多的是體驗、感悟亦或傳遞愛與善良。然而很多人在這漫長的旅行中漸漸迷失了自己,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對于生活除了麻木的活著沒有什么特別的體驗,對身邊平凡的幸福視而不見,對天邊遙不可及的夢想苦思追尋。我時常也有這種感受,親情與我相隔千百里,愛情或許更遠,友情雖近卻顯淡薄。回想自己過的這短短二十幾年,好像并沒有多少“石子”留給至親至愛之人。倘若有一天我不幸早逝,我該用什么才能填補上他們心里的窟窿;倘若更不幸這世上最后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是否應該從現在開始撿拾我人生路上的“石子”了呢?
我們仨讀后感篇三
說來令人汗顏,我第一次知道楊絳先生還是在2023年5月25日,微信公眾號里一篇名為“世間最好的愛情就是我叫楊絳你叫錢鐘書”的文章里。很遺憾,那一天,卻是先生去世的日子。鐘書先生的《圍城》我是看過的,卻不知道鐘書先生的夫人楊絳亦是一位女先生。依照《辭海》“先生”意為“年紀長,有學問的人”,而近代和當代則將德高望重,有突出貢獻的女士尊稱為女先生。楊絳就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女先生之一。
從此,便對先生肅然起敬,于是,便知道了有一本先生的書,叫《我們仨》,書早在2023年先生92歲高齡時就出版了,而我卻是在十五年后才有幸讀到的。書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得來的。在整理辦公室的儲物間時掉出來一本書,我撿起來一看竟是先生的《我們仨》,還是九成新,似乎還散發著淡淡的墨香,于是,便如獲至寶般私藏了起來,閑暇之余便捧在手里看。
如果說“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東坡先生對愛妻的一種久而彌篤的思念,那么《我們仨》就是先生在所有思念都浸透后,生活的全部意義都濃縮成了一個點,再無其他,然后生命到了盡頭。
明明書中有很多生動的小場景,很歡快的小片段,我讀來卻是透骨的悲涼。一種與親人失散后,再也尋不見的無可奈何,一種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悲涼。
書中的第一、第二部先生都是在寫自己的一個萬里長夢。一場醒不了的夢。夢境歷歷如真,在夢里他們仨失散了。在先生樸實而細膩的文字里無一不流露出她對她的鐘書和阿圓的不舍,那種朦朧的,彷徨的,無奈的告別讓我不禁淚流滿面。真希望這個冗長而又揪心的夢真的就只是先生的一場夢,夢醒后依舊是相聚相守在一起的他們仨。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于是,我在先生看似輕松樂觀的敘述下,一路看來。看到了原來才高八斗的大作家鐘書先生也有“笨手拙腳”的一面,比如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板,磕掉大半個門牙,他會在先生生產住院時,每天灰不溜秋地跑到醫院去說“今天我又做了壞事了”問什么事,無非是墨水染了桌布啦,臺燈砸了,門球弄壞啦……
他也會在55歲的時候,第一次學會劃火柴,只是為妻子做早飯。在一家三口動遷多次,飽受戰亂之苦的艱難歲月里,先生更是從容應對,讓艱辛的生活處處充滿了溫情與單純的快樂。鐘書先生稱她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兩位先生更是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想想就令人動容。從他們的生活中我看到了,真正的愛情不僅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浪漫,還應該有“心如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與堅守。
先生眼里,人在一起,有書可讀,有朋友相幫,那便極好。在佩服先生的豁達與從容之余,不禁在想,先生的風骨、風度究竟是從何而來呢?細細讀書之后才發現,他們仨都是極愛讀書的,從清華到牛津到巴黎,再到后來對阿圓的教育與成長,他們除了工作以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讀書,并將讀書看做是一種享受。在書后面的附錄里,錢媛為父親畫的像,多半也是鐘書先生捧著書本的形象,畫的尤為傳神。并且,在最后的日子里,先生深居簡出隱于北京,仍然與書為伴,筆耕不輟,成為中國作家榜上年齡最大的一位。
三毛曾經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有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我想,一定是先生讀過的書都融進了她的骨血,才讓她不爭不慌,豁達從容的在歲月中優雅的老去。
我是個不善言談之人,喜歡與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為此愛人總埋怨我不懂人情世故,于是心里總有幾分忐忑,直到看到楊絳先生在書中寫到“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人同樣也遭人非議”并且常常以此自解,心中便坦然不少。
在工作忙綠之余,尤其在心神不寧或彷徨無措的時候,我亦喜歡看書,周刊、月報、小說、散文、唐詩宋詞統統喜歡,但往往去書店捧著書本看的時候少,用手機讀書的時候多,因為方便。
張愛玲的文字涼薄,總有一針見血,洞悉人心的力量;安意如的文字細膩,清新,總能用現代人的觀念詮釋古典;白落梅的文字唯美,安靜無爭,有安靜人心的力量;三毛的文字一如本人,深情、瀟灑不羈……
唐詩宋詞自不必說,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穿越千年時光隧道,有“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含蓄之美;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情之美;有“自在飛花輕似夢,無端思雨細如愁”的纖柔之美;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哀婉之美;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放之美,有“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悲壯之美;亦有“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淡然灑脫之美,這些美麗都是永恒的,就像那一輪照了千年的明月一樣,穿越時空,亙古不變,在千年后的今天依舊生動,讀來朗朗上口。
我們在快節奏的當下,每天為了生活奔波勞累,讀書已經成了一種奢侈,然而,別只顧著低頭趕路,偶爾要讓腳步慢下來,要知道那些看似無用卻美好的事物,總有一天會成為你內在氣質的外化,是你面對生活的底氣和勇氣。
若有詩書藏于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我們仨》讀后感篇四
今天我跟大家談一談,楊絳先生寫的著名散文《我們仨》這本好書,這本書并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用樸素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楊絳先生面對女兒丈夫離世的痛苦回憶。在我品讀之時,楊絳先生心中那綻出的一個個血泡,也同樣刺著我的心,那真真切切的情節不能不扣人心弦。
《我們仨》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這個處處快活溫馨的家庭。這個三人之家中有著愛工作成家了也與父母玩在一起的阿園,有知識淵博,相濡以沫的父母,天天幸福快樂地過日子。剛有了定居地的他們,本可以安享晚年,可是病魔卻不期而遇,現實并不是美麗的童話,不會有他們永遠幸福的生活下去的美好結局,前些日子“一家三口都在嬉鬧,如今,二人已故去,三里河寓所里只剩楊絳先生一人。”
花謝了,還會再開;太陽落了,還會升起,人老了卻不能重來,作為生命只有幾十個春秋的人類,怎能不感嘆光陰似箭,這箭射去,你還能追得回來嗎?很多人都說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人的一生就是場夢,小時,不知天高地厚,長大了,到處荊棘坎坷,好不容易安穩了,卻已入晚年,而《我們仨》一本書就是一個充滿離情的萬里長夢,楊絳一家失散了,永遠的失散了,楊絳先生想回去也回不來了,世界上有許多的“我們仨”每天都有無數人經歷生老病死,有些人你還沒來得及珍惜就不在了。是呀,人生的短暫是改變不了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時光,珍惜與家人同在的歲月,我們要孝敬父母,珍惜親情,一家人開心快樂就是最大的幸福,“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其實少對父母發脾氣,讓他們高興,也屬于對時光的珍惜。“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過去了,就一去不復返了,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是尊重自己,尊重良心,我們作為一名小學生,要珍惜讀書學習的大好時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要抓住人生的夏天,努力成長儲蓄知識,這樣以后才不能“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我們仨》這本書好,好在語言生動,更好在它的內涵,它告訴我們要珍惜光陰,珍惜美好的當下,我們都有自己的“我們仨”、“我們四”等等,我們都要愛護我的“我們仨”。楊絳先生在書中這樣說:“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所以我們更應愛惜時光,愛惜美好,我覺得《我們仨》一書為何好,就是因為他珍藏著楊絳先生美好的“我們仨”。
《我們仨》讀后感篇五
前幾天看完了《我們仨》,感受到一個幸福美滿、相親相愛的一家三口。這樣的一生,不管對于丈夫、妻子還是孩子,都是人間最美的。
整本書差不多是從他們快有女兒圓圓開始直至女兒因病去世,多數描述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趣事,當然也通過字里行間傳遞出了他們生活的態度及追求:酷愛讀書、熱愛生活、樂觀謹慎、不求名不求利、只求一家平淡安全地團聚在一塊。
現在社會及價值觀多推崇求名求利的成功、先大家而后小家的奉獻精神,貌似脫離了此非主流就人生一無是處了。看看他們,很多專注的是自己小家庭的構建、重視內心精神的安寧,其實這也是一種良好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對比,我也曾懷疑過,懷疑這種格格不入的追求小家與自我內心精神愉悅的人生態度是錯誤的。現在懂得了,貌似得到了答案。
聯想到毛姆的《刀鋒》及其他作品關于人生意義、如何生活的問題,個人覺得:內在精神的追求確實是最重要的,但是具體生活方式需要結合個人的興趣、優勢、天賦才能身心愉悅。心靈的修煉沒有必要一定必須要找到一個地方過著苦行僧的生活(當然也有人找到世外桃源),所謂“小隱隱于山大隱隱于市”也是對此的一種概括吧。
精神很重要,身體也要呵護。其實心理、文化、醫學、科學、健身等等都是從各個方面述說著身心的重要性。所謂的開悟可能就是想明白了其中的奧妙吧——當然每個人的理解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保持身心愉悅才是重要的。
我們仨讀后感篇六
《我們仨》是一本相當溫暖的書,濃的化不開的思念,看得直叫人心碎。“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楊絳先生用了很大篇幅,來敘述他們夫婦兩人,從三十年代相遇到九十年代相失之間的很多細節。作為高等知識分子的他們三人,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更有著正常人的生活與喜怒哀樂。
在《我們仨》里:
鐘書這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
在這里,錢鐘書先生似乎象一個憨態可掬的娃娃,其形象讓人覺得可愛又愛憐。我非但不覺得可笑,反而覺得這就是一個真實的人。事實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輩子“鐘”于書的人,自然是沒有時間去對付生活中的瑣屑之事的。生活中的“低能”現象就不足為怪了。在這描述中,讓我也體會到他們琴瑟和鳴、伉儷情深和兩人間濃濃的愛意。
就是如此相知相愛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錢媛病逝,1998年錢鐘書病逝,楊絳女士已經是83歲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楊絳在描述愛女病重去世時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時:
“我覺得我的心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
“我的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淚一起流下來。”
“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樣的一顆母親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風,直往胸口里灌,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讀到這些充滿悲情的文字,給我以強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撫摸著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讀了這本書仿佛是隨著楊絳先生的腳步經歷了整個人生,也認識了錢鐘書先生,看到了大作家也有笨拙、調皮的一面;也看到了不管是多么有才學的人,也要似平常人一樣過著柴米油鹽的生活。但是我又看到了他們和常人不同之處,就是那一份無論面對任何困難都能以平常心面對的超然心態。這恐怕就是能夠專心做學問的根由吧。
我們仨讀后感篇七
近日,工作不忙,于是拿起才到的《我們仨》看了起來。
這書不厚,不算附錄,共165頁。封面是淺褐色的格紋紙,書名是深褐色的字體,一眼看去,內心頓時平靜了許多。
楊絳,是錢鐘書的愛人,被其譽為“最才的女,最賢的妻”。這位見證了中國一個多世紀變遷的奇女子,卻在晚年受到重創,接連失去愛女和丈夫。但楊絳老人強忍悲痛,整理丈夫生前的手稿,并在92歲高齡時提筆完成女兒未寫完的作品《我們仨》。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由夢引發,虛實結合,寫了女兒和丈夫相繼生病離世,第三部分是回憶三人相處的生活點滴,文筆樸實,字里行間是對親人滿滿的懷念,又透出淡淡的哀傷。看到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的快結尾處,眼淚沒有斷過,想盡力忍住,還是從眼角溢出。我悲懂事辛勤的錢瑗全身病痛,我哀才華橫溢的錢鐘書纏綿病榻,我更傷強打精神,奔波于兩人之間的楊絳,心中苦楚無處說!
第三部分錢氏夫婦出國留學,是他們美好生活的開始,出門散步探險,博覽圖書館的藏書,嘗試做中國美食。女兒的出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移動辦公設備貸款協議
- 《網絡廣告互動性研究》課件
- 雙語列車長車票的發售規定課件
- 雙語列車長火災爆炸事故的應急處理課件
- 中醫與傳統文化課件
- 家居設計合同范本
- 版個人房產轉讓合同樣本
- 四位創始股東合作合同書
- 【課件】電荷+課件+-高二上學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冊+
- 景德鎮藝術職業大學《中醫養生與康復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小飯桌衛生防控預案
- JBT 1472-2023 泵用機械密封 (正式版)
- 晉祠完整分享
- 課程與教學論教學評價
- 人體工程學與景觀環境設計
- 多彩的校園生活課件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1年強基計劃物理試題(解析版)
- 培養兒童的交通安全意識
- 鄉村醫生三病培訓課件
- 世界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溫室效應Green House Effect)英文介紹
- 年干股合作協議書簡單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