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問津教育聯合體2025年2026屆高二3月聯考歷史試卷考試時間:2025年3月20日上午:10:30-11:45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1.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下圖是紅山文化中胡頭溝牛梁河兩處遺址和凌家灘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璧圖形圖。據此可知()A.中國已經進入古國階段 B.玉文化是中華文化核心C.地區之間存在文化交流 D.華夏認同進入成熟階段2.相傳辟雍是周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所設立之“大學”,在周末消失。但在東漢明帝時,“帝始率群臣躬養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禮。”材料反映此時()A.社會秩序重新穩定 B.儒學復興初步實現C.實踐以禮入法原則 D.重視基層教化政策3.唐代賦役之法,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為二丈絲織品及生絲三兩,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按每日三尺(一丈為十尺)收其庸(絲織品)。貞觀中一匹(四丈)絹可換粟十余石,可知()A.政府限制土地兼并的發展 B.財政收入獲得保障C.國家注重對農民人身控制 D.商品經濟萎縮嚴重4.熙寧四年(1071),朝廷宣布進士科考經義,罷試詩、賦,是后曾詩賦與經義兼行,甚至再度取消詩賦科目。詩賦與經義兼行的原則在南宋總體上得到延續。這說明()A.城市經濟發展促進詩賦繁榮 B.宋代科舉轉向注重經世致用C.理學豐富中華文化理論思維 D.宋代科舉立法分類細化周密5.中國一詞自古多指中原地區,康熙帝自稱“天下中國之主”。《中俄尼布楚條約》以國際條約的形式明確了外興安嶺與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是“中國”范圍。據此可知()A.中國一詞內涵得到拓展 B.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C.統治階級證明其合法性 D.近代化外交制度建立6.魏源的《海國圖志》對世界地理的劃分仍以“洋”為準,將全球分為東南洋、西南洋、小西洋、大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六塊。而徐繼畬的《瀛環志略》則將泰西人分為四土,曰亞細亞、曰歐羅巴、曰阿非利加一作利未亞。在亞細亞下,介紹亞洲諸國,其他各洲同此法。兩者的差異表明晚清()A.西學東漸的起步 B.中華文化的拓展C.師夷長技的提出 D.華夷觀念的突破7.下圖為1869-1918漢口茶葉各出口方式占總出口額百分比圖,1890年后呈現的總體趨勢是由于()A.海關自主權的喪失 B.國內口岸之間競爭C.漢口成為貿易中心 D.近代工業發展有限8.1935年,據中央農業試驗所的鄉村教育調查,新式學校的學生能畫汽車飛機,卻不能寫借據田契,能算先令佛(法)朗,卻不能計田畝忙漕,以至于私塾仍占農村教育機關的30.3%。這反映出()A現代化脫離國情 B.思想解放亟待深入C.工業化進展艱難 D.新式教育發展受阻9.1938年10月武漢面臨不守形勢,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中提出,敵占武漢后“必定還想向廣州、西安、宜昌、長沙、衡州、梧州、北海、南昌、汕頭、福州等地及其附近地區進攻”。據此推知()A.國民政府逐漸消極抗日 B.人民戰爭得到廣泛認同C.抗戰即將轉入戰略相持 D.敵后戰場已成為主戰場10.1971年至1980年,我國啟動了大規模翻譯出版國別區域史著作的項目。據不完全統計,這套書有亞洲50種,非洲62種,歐洲42種,美洲36種,大洋洲6種,原文語種有英、俄、法、德、日、西班牙、阿拉伯、波蘭、匈牙利、朝鮮、越南等十余種語言。該項目表明我國()A.確定對外開放政策 B.注重與亞非拉關系C.糾正“左”路線 D.出現全新外交局面11.貴霜帝國約存在于1世紀至3世紀(見下圖)。鼎盛時其領土西起伊朗東部,東至恒河中游,北至咸海、錫爾河、蔥嶺,南達納巴達河。可見貴霜帝國客觀上()A.架起了東西文化橋梁 B.推動了絲綢之路拓展C.保存了希臘羅馬文化 D.傳播了基督教會主張12.成書于中世紀的《列那狐傳奇》中,列那狐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聰明機智,不僅自身無事,更敢于對抗代表封建勢力的獅王,同時對那些弱小動物也有各種殘酷行為,如假裝躺倒,趁小鳥布魯不備將它吃掉等。列那狐的故事表明()A.城市文學出現 B.市民階層興起C.城市自治實現 D.教會權威衰落13.在17世紀早期倫敦市的巡夜體制更多地依賴市民對約定義務的履行,至17世紀后期由倫敦的各個教區或選區雇傭巡夜人進行巡夜,而到了19世紀初,倫敦巡夜由接受中央政府的集中領導職業化的大都市警察負責。以上變化說明()A.工業化的進展 B.犯罪率的上升C.基層治理提升 D.社會保障健全14.尼日利亞的主要農作物原為種植時需要較多田間管理的草本植物薯蕷。但在1919年之后,尼日利亞大部分地區改為種植對土壤和氣候的適應能力更強的灌木狀作物木薯。以上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殖民體系形成 B.本薯高產耐旱耐澇C.農業機械化已實現 D.交流帶來物種傳播15.1992年簽訂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奠定了氣候外交的基調;2015年《巴黎協定》達成;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巴黎協定》生效。近幾年,多國領導人在國際場合闡明立場、要進行氣候領域內的對話與合作。氣候外交()A.體現聯合國多邊外交體制 B.回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C.構建國際高質量伙伴關系 D.面臨發達國家的嚴峻挑戰二、非選擇題16.【選官制度與兩漢統治】材料一晁錯為隴西太守公孫昆邪所舉,錯非隴西人,又未嘗為隴西官屬,而隴西太守舉之,一也。詔列侯九卿郡守舉人,而錯為平陽侯等及廷尉宜昌、太守昆邪所舉,則是一人之身,必備有三項舉主,方許其對策,二也。錯時已為太子家令,秩八百石,又應試,唐、宋亦仿此,非如明制一賜及第出身,終身再無對策之事,三也。——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二十四《舉賢良》材料二東漢皇帝下詔舉賢良方正部分詔書情況表時期內容來源光武帝建武七年(31年)三月癸亥晦,日有食之,詔曰:“比陰陽錯謬,日月薄食。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車,朕將覽試焉。”《后漢書》卷1《光武帝紀》和帝永元六年(94年)三月丙寅,詔曰:朕以眇末,承奉鴻烈。陰陽不和,水旱違度,濟、河之域,兇鑣流亡,而未獲忠言至謀,所以匡救之策。思得忠良之士,以輔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內郡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后漢書》卷4《和帝紀》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閏三月戊戌,詔曰:災異蜂起,寇賊縱橫,重以蝗蟲滋生,害及成麥,秋稼方收,甚可悼也。思得忠良正直之臣,以輔不逮。其令三公、特進、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諸侯相舉賢良方正、不道術、達于政化、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及至孝與眾卓異者,并遣詣公車,朕將親覽焉。《后漢書》卷5《安帝紀》(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兩漢舉賢良的特點。(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東漢舉賢良的背景并分析其影響。17.【土地改革與農村社會轉型】材料一第一條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第三條廢除一切祠堂、廟宇、寺院、學校、機關及團體的土地所有權。第四條廢除一切鄉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債務。(中共中央注:本條所稱應予廢除之債務,系指土地改革前勞動人民所欠地主富農高利貸者的高利貸債務)第五條鄉村農民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鄉村無地少地的農民所組織的貧農團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區、縣、省等級農民代表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執行機關。——《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節選材料二貴州黃平縣土地改革前后各階層占有耕地比較表
戶數土改前占地土改前占地比例%土改后占地土改后占地比例%增減幅度%地主1757300301.537.5772508.45-288富農46046125.55.830609.53.34-50.7中農6354211708.526.5228107.524.96+7.78貧農86498230610.3284930.531.2+246.2雇農210915080.9144793.54.9+2870.4小手工業者61212780.1654390.59+325.6宗教職業者10314640.1813250.41-1.49——摘編自《黃平縣志》(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比較新中國成立前后土地改革背景異同。(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土地改革如何“打破鄉土倫理,重構農村權力結構”。18.【旅店與社會發展】材料一據統計,1577年英格蘭共有3600家旅店,此時旅店的住宿群體包括為國家政事出行的國王、政府官員等。16、17世紀英國旅店以庭院式的空間結構為主,院子通常用來接待客人及馬匹、馬車,庭院中還設有一些商業店鋪,如鐵匠鋪子、藥店、酒館等。院子周圍,還有谷倉、廚房、服務室、客房。為了在1695年的選舉中順利當選,候選人之一托馬斯卡特賴特在55家旅店和酒館中花了1216英鎊來拉攏議員。——摘編自鮑云夢《近代早期英國旅店的演變及其功能研究》材料二18-19世紀旅店發展至黃金期,一方面旅店數達到最高峰,另一方面旅店不僅要滿足商販自身的住宿需求,還要為需要流轉的商品與貨物提供空間。這一階段,旅店的功能還擴大到新領域,18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在喬治旅店召開了關于擴大內恩河航行的會議。一些大型旅店的店主還會舉辦舞會、展覽、講座、音樂會、戲劇是主等活動,以此擴大聲譽。——摘編自J.A.Chartres《十八世紀英國旅館:一個短暫的黃金時代》(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至16、17世紀英國旅店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18-19世紀英國旅店新功能,分析其影響。19.【建筑風格與時代變遷】圖一為米蘭大教堂,坐落于意大利米蘭市中心的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于1386年開工建造,1965年完工。其高聳的尖塔、尖拱和精致的拱頂,精美雕塑和內部裝飾的彩色玻璃畫展現出哥特式建筑的靈巧與精美。圖二為比薩建筑群,是意大利羅馬式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因比薩斜塔而聞名世界。整個建筑群采用拱券廓作為裝飾,風格統一、外部裝飾潔白的大理石,展現出羅馬式建筑線條簡單、明快,造型厚重、敦實的特點。圖三為1851年建成的水晶宮,是當年英國萬國工業博覽會的場地。以鋼筋為骨架,玻璃為主要建材,整座建筑晶瑩剔透是萬國博覽會最成功的展品。圖四為上海2010年舉辦的第41屆博覽會的主體場館中國國家館。該館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為設計理念,是中華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的典范。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圍繞“建筑風格與時代變遷”,提取兩幅或兩幅以上相關聯的圖片信息,自擬論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問津教育聯合體2025年2026屆高二3月聯考歷史試卷考試時間:2025年3月20日上午:10:30-11:45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1.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下圖是紅山文化中胡頭溝牛梁河兩處遺址和凌家灘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璧圖形圖。據此可知()A.中國已經進入古國階段 B.玉文化是中華文化核心C.地區之間存在文化交流 D.華夏認同進入成熟階段【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紅山文化中胡頭溝牛梁河兩處遺址和凌家灘文化遺址出土的玉璧圖形,從形狀上可以看出較為類似,說明地區之間存在文化交流,互相影響,C項正確;材料沒有信息表明此時已經進入到了國家形態,國家出現主要標志是出現管理機構,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華文化內容的論述,不能得出玉文化是中華文化核心,排除B項;華夏認同主要是指少數民族對中原文化的認同,其開始出現是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的,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相傳辟雍是周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所設立之“大學”,在周末消失。但在東漢明帝時,“帝始率群臣躬養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禮。”材料反映此時()A.社會秩序重新穩定 B.儒學復興初步實現C.實踐以禮入法原則 D.重視基層教化政策【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辟雍為周天子設立的貴族學校,但隨著周末社會動蕩而消失,在東漢時期重新恢復,說明此時社會秩序重新穩定,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條件,A項正確;此時儒學尚未受到沖擊,不能得出儒學復興初步實現,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儒家倫理對法律建設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教育的發展,未涉及基層教化的論述,排除D項。故選A項。3.唐代賦役之法,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為二丈絲織品及生絲三兩,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按每日三尺(一丈為十尺)收其庸(絲織品)。貞觀中一匹(四丈)絹可換粟十余石,可知()A.政府限制土地兼并的發展 B.財政收入獲得保障C.國家注重對農民人身控制 D.商品經濟萎縮嚴重【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從題干可知,唐代規定了每丁具體的租粟數量、調的絲織品數量、服役時間以及不服役時繳納庸的標準。這使得政府能夠按照規定穩定地獲取租粟、絲織品等物資以及勞役(或庸),財政收入有了較為明確的來源和保障,B項正確;題干中描述的是唐代的賦役制度,主要涉及租、調、役以及庸的相關規定,并沒有任何關于政府限制土地兼并發展的內容,排除A項;唐代實行庸制,即農民若不服役可以納庸代役,這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注重對農民人身控制,排除C項;題干僅提及一匹絹可換粟的情況,這只是一種物物交換的體現,不能僅憑這一點就得出商品經濟萎縮嚴重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4.熙寧四年(1071),朝廷宣布進士科考經義,罷試詩、賦,是后曾詩賦與經義兼行,甚至再度取消詩賦科目。詩賦與經義兼行的原則在南宋總體上得到延續。這說明()A.城市經濟發展促進詩賦繁榮 B.宋代科舉轉向注重經世致用C.理學豐富中華文化理論思維 D.宋代科舉立法分類細化周密【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詩賦與經義兼行,甚至經義在科舉考試中有重要地位,反映出宋代科舉從單純注重文學創作(詩賦)轉向注重對經世致用能力的考查,因為儒家經典義理對治理國家、處理政務等方面有更直接的指導意義,B項正確;題干主要圍繞科舉考試中詩賦和經義科目的變化,未提及城市經濟發展與詩賦繁榮的關系,排除A項;題干重點在于科舉考試科目的變動,與理學豐富中華文化理論思維無關,排除C項;題干僅提及詩賦和經義在科舉考試中的設置變化,并沒有體現出科舉立法分類細化周密,“細化周密”在題干中沒有足夠依據,排除D項。故選B項。5.中國一詞自古多指中原地區,康熙帝自稱“天下中國之主”。《中俄尼布楚條約》以國際條約的形式明確了外興安嶺與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是“中國”范圍。據此可知()A.中國一詞內涵得到拓展 B.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C.統治階級證明其合法性 D.近代化外交制度建立【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中國一詞自古多指中原地區,而《中俄尼布楚條約》以國際條約的形式明確了外興安嶺與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是“中國”范圍,據此可推斷,這是是對中國內涵的拓展,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中國一詞的內涵變化,沒有涉及邊疆的奠定,與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中國一詞的內涵變化,與統治階級是否合法無關,排除C項;近代化外交制度建立是在近代中國,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6.魏源的《海國圖志》對世界地理的劃分仍以“洋”為準,將全球分為東南洋、西南洋、小西洋、大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六塊。而徐繼畬的《瀛環志略》則將泰西人分為四土,曰亞細亞、曰歐羅巴、曰阿非利加一作利未亞。在亞細亞下,介紹亞洲諸國,其他各洲同此法。兩者的差異表明晚清()A.西學東漸的起步 B.中華文化的拓展C.師夷長技提出 D.華夷觀念的突破【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源一“洋”來劃分世界地理,還帶有傳統以中國為中心的認知痕跡,而徐繼畬以世界通行的大洲概念來劃分,更加客觀,這體現了對傳統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夷觀念的突破,從以自我為中心的劃分到相對客觀的世界大洲劃分,反映了晚清時期人們對世界認識的變化,華夷觀念逐漸被打破,D項正確;西學東漸的起步在明清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而不是強調中華文化的拓展,排除B項;師夷長技是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抵御西方的侵略,材料未涉及此內容的論述,排除C項。故選D項。7.下圖為1869-1918漢口茶葉各出口方式占總出口額百分比圖,1890年后呈現總體趨勢是由于()A.海關自主權的喪失 B.國內口岸之間競爭C.漢口成為貿易中心 D.近代工業發展有限【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原因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9-1918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從圖表可知1890年之后,漢口國內出口比重整體上呈波動下降的趨勢,出口外國的比重也在下降,原因是當時中國近代工業基礎薄弱,漢口缺乏先進的加工、運輸和倉儲設施,導致本地茶葉產業難以有效提升效率和競爭力,漢口無法有效優化出口,導致出口比重向其他口岸傾斜,D項正確;海關自主權自鴉片戰爭之后就已經喪失,不是1890年茶葉出口比重下降的原因,排除A項;國內口岸之間競爭究其根本還是成本的競爭,取決于工業發展的水平,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漢口與其他港口城市的比較,無法得出漢口成為貿易中心,排除C項。故選D項。8.1935年,據中央農業試驗所的鄉村教育調查,新式學校的學生能畫汽車飛機,卻不能寫借據田契,能算先令佛(法)朗,卻不能計田畝忙漕,以至于私塾仍占農村教育機關的30.3%。這反映出()A.現代化脫離國情 B.思想解放亟待深入C.工業化進展艱難 D.新式教育發展受阻【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5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鄉村新式教育不能解決鄉村社會的現實問題,與實際相脫離,所以傳統教育仍占有一的地位,表明此時中國現代化的發展脫離國情,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新式教育與現實的脫離,未涉及思想是否亟需解放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教育發展的問題,未涉及工業化的論述,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新式教育發展受到阻礙,涉及的是新式教育的局限性,排除D項。故選A項。9.1938年10月武漢面臨不守的形勢,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中提出,敵占武漢后“必定還想向廣州、西安、宜昌、長沙、衡州、梧州、北海、南昌、汕頭、福州等地及其附近地區進攻”。據此推知()A.國民政府逐漸消極抗日 B.人民戰爭得到廣泛認同C.抗戰即將轉入戰略相持 D.敵后戰場已成為主戰場【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戰時期(中國)。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后,日軍戰線過長,進攻放緩,抗戰轉入戰略相持階段,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武漢會戰后,抗戰轉入戰略相持階段,沒有涉及國民政府消極抗日信息,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抗日戰爭,而非解放戰爭,且廣泛認同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正面戰場,沒有涉及敵后戰場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10.1971年至1980年,我國啟動了大規模翻譯出版國別區域史著作的項目。據不完全統計,這套書有亞洲50種,非洲62種,歐洲42種,美洲36種,大洋洲6種,原文語種有英、俄、法、德、日、西班牙、阿拉伯、波蘭、匈牙利、朝鮮、越南等十余種語言。該項目表明我國()A.確定對外開放政策 B.注重與亞非拉關系C.糾正“左”的路線 D.出現全新外交局面【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1—1980年(中國)。據題干“1971年至1980年,我國啟動大規模翻譯出版國別區域史著作的項目……涉及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多國歷史,語種涵蓋十余種語言”,并結合所學知識,這一項目反映了當時中國外交局面的重大變化。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推動了全方位外交局面的形成,出現全新外交局面,翻譯各國史著作為對外交往提供了知識支持,D項正確;對外開放政策于1978年后正式確立,與題干時間不完全重合,排除A項;亞非拉是翻譯重點,但歐洲、美洲的著作同樣占比較高,說明并非僅注重亞非拉關系,排除B項;糾正“左”的路線始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與題干時間跨度存在差異,排除C項。故選D項。11.貴霜帝國約存在于1世紀至3世紀(見下圖)。鼎盛時其領土西起伊朗東部,東至恒河中游,北至咸海、錫爾河、蔥嶺,南達納巴達河。可見貴霜帝國客觀上()A.架起了東西文化橋梁 B.推動了絲綢之路拓展C.保存了希臘羅馬文化 D.傳播了基督教會主張【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貴霜帝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貴霜帝國鼎盛時期領土橫跨中亞和南亞,連接了東亞、南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地區,其控制區域覆蓋了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由于帝國對商路的保護和管理,促進了中國絲綢、印度香料、羅馬玻璃等商品的流通,使得絲綢之路的貿易網絡得以延伸和繁榮,B項正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更多體現在文化融合,題干未提及東西文化交流具體情形,更側重于地理范圍對商路的影響,排除A項;希臘羅馬文化的保存主要依賴亞歷山大帝國遺產和后來的拜占庭帝國,貴霜雖受希臘化影響但未能完全保存希臘羅馬文化,排除C項;貴霜帝國不信奉基督教會,并未傳播基督教會的主張,排除D項。故選B項。12.成書于中世紀的《列那狐傳奇》中,列那狐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聰明機智,不僅自身無事,更敢于對抗代表封建勢力的獅王,同時對那些弱小動物也有各種殘酷行為,如假裝躺倒,趁小鳥布魯不備將它吃掉等。列那狐的故事表明()A.城市文學出現 B.市民階層興起C.城市自治實現 D.教會權威衰落【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的歐洲。據題意和所學內容可知,獅王等兇猛動物代表了封建勢力,弱小動物則代表了被壓迫的底層民眾。由此推知列那狐代表的應該是正在崛起中的市民階層,他們與王權進行斗爭和合作,因此列那狐的故事表明了市民階層的興起,B項正確;列那狐的故事受到歡迎實際上體現的是正在崛起中的市民階層的審美意趣,城市文學的出現是在列那狐的故事之前,排除A項;僅根據列那狐的故事也不能就此表明城市自治實現和教會權威衰落,排除CD項。故選B項。13.在17世紀早期倫敦市的巡夜體制更多地依賴市民對約定義務的履行,至17世紀后期由倫敦的各個教區或選區雇傭巡夜人進行巡夜,而到了19世紀初,倫敦巡夜由接受中央政府的集中領導職業化的大都市警察負責。以上變化說明()A.工業化的進展 B.犯罪率的上升C.基層治理提升 D.社會保障健全【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到19世紀初(英國)。據材料可知,題干材料展示了17世紀至19世紀初倫敦巡夜體制的演變:從市民義務到教區雇傭,最終發展為中央集權的職業警察,這一變化與工業革命的時間高度吻合,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工業化推動倫敦城市化加速,人口激增,傳統以教區為基礎的分散治安模式難以應對復雜的城市治理需求,中央政府主導的職業警察體系更適應工業化社會對高效、專業化管理的需求,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犯罪率的具體數據或犯罪現象加劇的描述,治安體制轉型更多源于社會結構變化而非犯罪率波動的直接結果,排除B項;巡夜權從基層教區收歸中央,有利于中央政府權力的增強,并未直接體現基層治理提升,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倫敦市的巡夜體制的變化,未涉及社會保障的變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14.尼日利亞的主要農作物原為種植時需要較多田間管理的草本植物薯蕷。但在1919年之后,尼日利亞大部分地區改為種植對土壤和氣候的適應能力更強的灌木狀作物木薯。以上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殖民體系形成 B.本薯高產耐旱耐澇C.農業機械化已實現 D.交流帶來物種傳播【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后(尼日利亞)。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尼日利亞在1919年之前已經處于殖民統治之下,1919年后種植作物的改變,很可能是殖民統治政策調整等因素導致。殖民者為了滿足自身經濟利益需求,可能會推廣更適合當地種植、更便于管理或更有經濟價值的作物,A項正確;題干中僅提及木薯對土壤和氣候適應能力強,并沒有明確指出木薯高產耐旱耐澇,排除B項;20世紀初的尼日利亞,農業機械化遠遠未實現,且題干中沒有任何關于農業機械化的相關表述,排除C項;木薯原產巴西,通過殖民時期的跨大西洋貿易傳播至非洲,但其大規模推廣更直接源于殖民政策的需求,而物種交流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A項。15.1992年簽訂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奠定了氣候外交的基調;2015年《巴黎協定》達成;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巴黎協定》生效。近幾年,多國領導人在國際場合闡明立場、要進行氣候領域內的對話與合作。氣候外交()A.體現聯合國多邊外交體制 B.回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C.構建國際高質量伙伴關系 D.面臨發達國家的嚴峻挑戰【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嚴重影響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各國通過氣候外交,在氣候領域進行對話與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這正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回應,B項正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雖然是在聯合國框架下簽訂的,但氣候外交不僅僅局限于聯合國多邊外交體制。氣候外交涉及到各國政府、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等多主體,在不同平臺開展的各種關于氣候問題的交流與合作,排除A項;構建國際高質量伙伴關系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廣泛合作,氣候外交只是其中應對氣候變化這一特定領域的外交活動,不能簡單等同于構建國際高質量伙伴關系,排除C項;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各國在氣候外交方面積極開展對話與合作,并沒有提及氣候外交面臨發達國家嚴峻挑戰的相關內容,屬于無中生有,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16.【選官制度與兩漢統治】材料一晁錯為隴西太守公孫昆邪所舉,錯非隴西人,又未嘗為隴西官屬,而隴西太守舉之,一也。詔列侯九卿郡守舉人,而錯為平陽侯等及廷尉宜昌、太守昆邪所舉,則是一人之身,必備有三項舉主,方許其對策,二也。錯時已為太子家令,秩八百石,又應試,唐、宋亦仿此,非如明制一賜及第出身,終身再無對策之事,三也。——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二十四《舉賢良》材料二東漢皇帝下詔舉賢良方正部分詔書情況表時期內容來源光武帝建武七年(31年)三月癸亥晦,日有食之,詔曰:“比陰陽錯謬,日月薄食。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車,朕將覽試焉。”《后漢書》卷1《光武帝紀》和帝永元六年(94年)三月丙寅,詔曰:朕以眇末,承奉鴻烈。陰陽不和,水旱違度,濟、河之域,兇鑣流亡,而未獲忠言至謀,所以匡救之策。思得忠良之士,以輔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內郡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后漢書》卷4《和帝紀》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閏三月戊戌,詔曰:災異蜂起,寇賊縱橫,重以蝗蟲滋生,害及成麥,秋稼方收,甚可悼也。思得忠良正直之臣,以輔不逮。其令三公、特進、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諸侯相舉賢良方正、不道術、達于政化、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及至孝與眾卓異者,并遣詣公車,朕將親覽焉。《后漢書》卷5《安帝紀》(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兩漢舉賢良的特點。(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東漢舉賢良的背景并分析其影響。【答案】(1)特點:推舉不定期;推舉不以籍貫為限;推薦對象包含現任官員;往往需要多方推薦;皇帝常親自考察被推薦者(2)背景:社會穩定,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天人感應”學說提出影響:有利于體察民情,維護統治;有利于選拔人才,整頓吏治;推舉中公平性公開性有待加強。(局限性必答)【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兩漢(中國)。特點:根據材料“比陰陽錯謬,日月薄食。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車,朕將覽試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舉不定期;根據材料“晁錯為隴西太守公孫昆邪所舉,錯非隴西人,又未嘗為隴西官屬,而隴西太守舉之,一也”可知推舉不以籍貫為限;根據材料“錯時已為太子家令,秩八百石,又應試,唐、宋亦仿此,非如明制一賜及第出身”,可知推薦對象包含現任官員;根據材料“詔列侯九卿郡守舉人,而錯為平陽侯等及廷尉宜昌、太守昆邪所舉,則是一人之身,必備有三項舉主,方許其對策,二也”,可知往往需要多方推薦;根據材料“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車,朕將覽試焉”,可知皇帝常親自考察被推薦者。【小問2詳解】本題是背景、影響題。時空是:東漢(中國)。背景:根據材料“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車,朕將覽試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穩定,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根據材料“朕以眇末,承奉鴻烈。陰陽不和,水旱違度,濟、河之域,兇鑣流亡,而未獲忠言至謀,所以匡救之策。思得忠良之士,以輔朕之不逮”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人感應”學說提出。影響:根據材料“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車,朕將覽試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體察民情,維護統治;根據材料“思得忠良之士,以輔朕之不逮”,可知有利于選拔人才,整頓吏治;根據材料“詔列侯九卿郡守舉人,而錯為平陽侯等及廷尉宜昌、太守昆邪所舉,則是一人之身,必備有三項舉主,方許其對策,二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舉中公平性公開性有待加強。17.【土地改革與農村社會轉型】材料一第一條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第三條廢除一切祠堂、廟宇、寺院、學校、機關及團體的土地所有權。第四條廢除一切鄉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債務。(中共中央注:本條所稱應予廢除之債務,系指土地改革前勞動人民所欠地主富農高利貸者的高利貸債務)第五條鄉村農民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鄉村無地少地的農民所組織的貧農團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區、縣、省等級農民代表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執行機關。——《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節選材料二貴州黃平縣土地改革前后各階層占有耕地比較表
戶數土改前占地土改前占地比例%土改后占地土改后占地比例%增減幅度%地主1757300301.537.5772508.45-288富農46046125.55.830609.53.34-50.7中農6354211708.526.5228107.524.96+7.78貧農86498230610.3284930.531.2+246.2雇農210915080.9144793.54.9+2870.4小手工業者61212780.1654390.59+325.6宗教職業者10314640.1813250.41-1.49——摘編自《黃平縣志》(1)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比較新中國成立前后土地改革背景的異同。(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土地改革如何“打破鄉土倫理,重構農村權力結構”。【答案】(1)相同點:土地問題是農民最為關心的問題,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不同點: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百廢待興,亟待恢復國民經濟;國家需要解放農村生產力為工業化建設提供條件。(2)說明: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為建立農村基層新政權奠定了基礎;農會及農民代表的產生,瓦解了傳統的保甲制農村權力結構,構建新型農村治理體系;劃分農村社會階級,廢除祠堂占地,打擊原有族權,塑造農民平等的主人翁意識;訓練了大量的積極分子,學習法律、政策,深入基層工作,為農村基層建設和治理培養人才。【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前后。相同點:據材料一《中國土地法大綱》中“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材料二“貴州黃平縣土地改革前后各階層占有耕地比較表”可知,土地問題是農民最為關心的問題,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不同點:根據材料“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節選”和所學知識可知,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根據材料“貴州黃平縣土地改革前后各階層占有耕地比較表”和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百廢待興,亟待恢復國民經濟;國家需要解放農村生產力為工業化建設提供條件。【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說明:根據材料“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可知,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為建立農村基層新政權奠定了基礎;根據材料“鄉村農民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鄉村無地少地的農民所組織的貧農團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區、縣、省等級農民代表大會及其選出的委員會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執行機關”可知,農會及農民代表的產生,瓦解了傳統的保甲制農村權力結構,構建新型農村治理體系;根據材料“貴州黃平縣土地改革前后各階層占有耕地比較表”可知,劃分農村社會階級,廢除祠堂占地,打擊原有族權,塑造農民平等的主人翁意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訓練了大量的積極分子,學習法律、政策,深入基層工作,為農村基層建設和治理培養人才。18.【旅店與社會發展】材料一據統計,1577年英格蘭共有3600家旅店,此時旅店的住宿群體包括為國家政事出行的國王、政府官員等。16、17世紀英國旅店以庭院式的空間結構為主,院子通常用來接待客人及馬匹、馬車,庭院中還設有一些商業店鋪,如鐵匠鋪子、藥店、酒館等。院子周圍,還有谷倉、廚房、服務室、客房。為了在1695年的選舉中順利當選,候選人之一托馬斯卡特賴特在55家旅店和酒館中花了1216英鎊來拉攏議員。——摘編自鮑云夢《近代早期英國旅店的演變及其功能研究》材料二18-19世紀旅店發展至黃金期,一方面旅店數達到最高峰,另一方面旅店不僅要滿足商販自身的住宿需求,還要為需要流轉的商品與貨物提供空間。這一階段,旅店的功能還擴大到新領域,18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在喬治旅店召開了關于擴大內恩河航行的會議。一些大型旅店的店主還會舉辦舞會、展覽、講座、音樂會、戲劇是主等活動,以此擴大聲譽。——摘編自J.A.Chartres《十八世紀英國旅館:一個短暫的黃金時代》(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中世紀至16、17世紀英國旅店變化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18-19世紀英國旅店新功能,分析其影響。【答案】(1)原因:歐洲城市商品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英格蘭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逐漸形成君主立憲制(2)功能:商品流轉中心;政治活動中心;社交娛樂場所影響:促進了英國跨地區商品流動,推動英國經濟專業化發展;促進了英國資產階級議政范圍擴大,推動英國民主政治轉型;促使英國社會階層的流動,削弱了英國社會等級【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16-17世紀(英國)。根據材料一“院子通常用來接待客人及馬匹、馬車,庭院中還設有一些商業店鋪,如鐵匠鋪子、藥店、酒館等。院子周圍,還有谷倉、廚房、服務室、客房”得出,歐洲城市商品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根據材料一“旅店的住宿群體包括為國家政事出行的國王、政府官員等”和所學知識可知,英格蘭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后英國逐漸形成君主立憲制。【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18-19世紀(英國)。功能:根據材料二“要為需要流轉的商品與貨物提供空間”得出,商品流轉中心;根據材料二“18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在喬治旅店召開了關于擴大內恩河航行的會議”得出,政治活動中心;根據材料二“一些大型旅店的店主還會舉辦舞會、展覽、講座、音樂會、戲劇是主等活動,以此擴大聲譽”得出,社交娛樂場所。影響:根據材料二“一方面旅店不僅要滿足商販自身的住宿需求,還要為需要流轉的商品與貨物提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女裝行業發展趨勢與市場機遇分析
- 優化外包管理的年度策略計劃
-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計劃
- 倉庫外部審核與整改計劃
- 利用資源創造性開展活動計劃
- 小語種證書考試的回顧試題及答案
- 企業戰略與財務規劃的結合計劃
- 住宅小區應急安全演練方案計劃
- 特許金融分析師考試的實戰題目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畜牧師考試實踐案例試題及答案
- “四會”教學基本概述
- 《紅樓夢》人名課件完整版
- 工藝美術設計師理論知識考核試題及答案
- 校企協作下國防教育類在線開放課程開發,國防教育論文
- GB/T 3091-2008低壓流體輸送用焊接鋼管
- 太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 上海合作組織-總課件
- 幼兒園外出活動安全目標責任書
- 電容電流測試報告
- ACLS-PC-SA課前自我測試試題及答案
- 云南省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