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濰坊市2025屆高三高考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標準答案)_第1頁
(一模)濰坊市2025屆高三高考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標準答案)_第2頁
(一模)濰坊市2025屆高三高考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標準答案)_第3頁
(一模)濰坊市2025屆高三高考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標準答案)_第4頁
(一模)濰坊市2025屆高三高考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標準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類型:A濰坊市高考模擬考試歷史2025.3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學校、姓名、班級、座號、考號填涂在相應位置。2.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2B鉛筆(按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非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繪圖時,可用2B鉛筆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鄭衛之音”是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鄭、衛地區的民間音樂,被儒家斥為“亂世之音”或“亡國之音”。據《禮記·樂記》記載,戰國時期的魏文侯“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這反映出該時期A.民間音樂成為主流B.社會秩序發生變動C.地域經濟發展失衡D.文化整合趨勢加強2.唐代家具造型渾圓豐滿、裝飾華麗,呈現出華貴氣派。宋代家具造型古雅質樸、不事雕琢,給人清淡雅致之感,從生活用器中脫離開來,上升到了審美的新高度。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儒學復興運動的開展B.市民文化的流行C崇文抑武政策的推行D.商品經濟的發展3.圖1為《二十四史》列傳中人物籍貫和朝代占比情況統計。其中丙代表的是A.浙江B.河南C.山西D.陜西高三歷史第1頁(共8頁)4.黃宗羲指出“學校之法廢,民蚩蚩而失教……故入其境,有違禮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懸無益之物,土留未掩之喪,優歌在耳,鄙語滿街,則學官之職不修也”。據此可知,黃宗羲認識到A.學校承擔社會教化的重要性B.維護儒學正統地位的必要性C.國家推行禮法結合的迫切性D.變革君主專制制度的艱難性5.1858年,曾國藩痛斥徐繼畬在《瀛寰志略》中if述英國政治制度與科技成就的行為是“長英國志氣,滅中國威風”。1867年,曾國藩耗費數月重讀此書,他的思想與實踐均受其影響。曾國藩的這一轉變主要是為了A.解放思想變革政治制度B.融合中西方思想文化C.吸納西學應對內憂外患D.論證洋務運動合理性6.圖2為近代中國某時期新增通商口岸的分布情況。據此可知當時A.中國社會性質開始轉變B.先進知識分子開眼看世界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D.中國開始早期現代化嘗試7.1926年5月,《工人之路》發行紀念“五卅”運動的專刊,其中有“歡迎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和各國工會代表釆華”“慶祝中國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廣東第二次全國農民代表會開幕”“全世界無產階級大聯合!繼續五卅的精神”等標語。這些標語A.旨在為國共合作營造輿論氛圍B.有利于激發工農群眾的革命熱情C.反映了馬列主義得到各界認同D.表明革命統一戰線建立的必要性8.1956年2月,全國民主婦聯等13個單位向包括職工、手工業者、工商業者在內的各階層家庭婦女發出倡議,爭做“五好”家庭(家庭鄰里團結互助好、家庭生活安排好、教育子女好、鼓勵親人生產工作學習好、自己學習好),這一活動在全國迅速展開。此活動意在A.提高女性社會地位B.提升工人的文化素質C.構建新型倫理關系D.配合國家工業化建設高三歷史第2頁(共8頁)9.2007—2009年,中國在非洲建立了30個瘧疾防治中心,并派遣122名抗瘧專家為其進行技術指導。2007——2011年,中國向非洲提供了價值7.571億美元的醫療援助,包括醫療機構和瘧疾防治中心的建設。上述舉措A.展示了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B.解決了非洲醫療設施不足問題C.推動了國際經濟新秩序建立D.加強了中非之間經濟技術合作10.羅馬共和國時期,羅馬史家秉筆直書,敢于犯顏直諫,把美德視為通往榮耀、榮譽、權力的真正途徑。提比略統治時期(公元14—37年),羅馬史家熱衷于阿諛奉承,將源自贊美詩的各種技巧融入歷史書寫中,把新任元首頌揚力德治的典范。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社會動蕩促使王權加強B.以德治國成為社會共識C.道德淪喪導致政權更迭D.政治環境影響歷史寫作11.成書于12世紀的《熙德之歌》是西班牙第一部用本土語言書寫的長篇史詩,展現了西班牙對抗外族入侵的集體記憶,同時探討了榮譽、忠誠與家族倫理的沖突。該史詩反映了A.市民階層的壯大B.民族意識的增強C.封建王權的加強D.人文主義的興起12.近代早期,英格蘭警役(負資收稅與治安)主要由在財產、老住戶身份等方面有優勢的鄉村精英擔任,他們在履行國家職能時,時常基于地方利益與中央政令發生沖突。17世紀后期,大量一般村民開始出任警役而眾多鄉村精英逐漸退出,警役的官方屬性逐漸超越社會屬性。上述變化表明當時英國A.基層自治制度已經確立B.國家權威深入基層社會C.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化D.鄉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13.表1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820—1913年GDP總量的對比情況(單位:百萬國際元)。①②③④分別為表1國家1820年1850年1870年1913年①354685803972100144489②125484258398374517383③3623263342100180224618④268194817872149237332A.英、法、德、美B.德、英、法、美C.德、美、英、法D.法、美、英、德高三歷史第3頁(共8頁)14.1947年,印度效仿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與基礎工業,實施進口替代戰略;采取國家主導下的以公營經濟為主、公私混合的經濟發展模式,實行國民經濟五年計劃。上述舉措主要目的是A.增強國營企業的實力B.實現國民經濟均衡發展C.快速實現工業現代化D.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15.圖3為2018年全球各區域域內外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據此可知,拉丁美洲和非洲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共同問題是A.過于依賴出口B.區域內一體化程度低C.經濟結構單一D.工業化發展水平較低高三歷史第4頁(共8頁)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6題14分,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5分,共55分。16.(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刺史制度與兩漢興衰材料一◆此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秋六百石,員十三人……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二條,二千石不奉詔……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監;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漢書》◆(東漢)順帝永建元年詔:幽、并、涼州刺史,使各實二千石以下至黃綬年老劣弱不任軍事者,上名。——《后漢書》(東漢)靈帝中平五年改刺史,唯置牧。是時天下方亂,豪杰各欲據有刑郡,而劉焉、劉虞并自九卿出領州牧,州牧之任,自此重矣。——《通典》材料二(西)漢刺史來傳周行郡國,無適所治,所察條例,不得逾制。然至東漢中后期,刺史漸攬兵權,兼領民事,終成割據之基。——摘自呂思勉《中國制度史》(1)漢代刺史制度作出了哪些調整?這些調整主要基于怎樣的社會現實?(10分)(2)分析說明刺史制度與兩漢興衰的關系。(4分)高三歷史第5頁(共8頁)17.(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抗戰歌謠中的時代記憶材料一時間歌名歌詞(節選)1938年《返難》日本鬼子侵略我國,不得安寧。丟了戒的家呀,丟了我的地,丟了我的親戚朋友,逃難出去。逃難逃在外呀,娃娃抱在懷,哭了一聲好苦,凍死俺的孩。1940年前后(敵區人民訴苦)日本鬼子進了村,一腳踢開百姓門,欺負婦女抓民工,拼碼拉牛牽羊群,臨企放火燒房屋,害苦了咱們老百姓。1941年《慶祝邊區臨參會》七月里雜百花開,邊區人民笑微微,紀念抗戰四周年,成立邊區臨參會。七月里來百花香,臨參議員聚一空,為了建設根據地,代表人民把事商。1942年(四季生產)秋天里來谷穩黃,玉菱站的肥又胖,老百姓秋收實在忙,割的割,扛的扛,軍隊民兵都雜幫、打下糧食山衛埋??……只有生產才能飽暖。1942年《左權將軍之歌》左權將軍家住湖南醛陵縣,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參加中國革命整益十七年,他為國家他為民族費盡心血。……左權將軍犧牲為的是老百姓。材料二抗戰歌謠景具聯結歷史事實與文化記憶的雙重旨趣,對于再現歷史原敵、還原歷史真相、重塑歷史記憶,進一步探討歷史認知與記憶媒介之間的互動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摘編自王平《文化記憶視域下左權抗戰歌謠研究》(1)指出材料一中抗戰歌謠主題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2)結合材料二,談談抗戰歌謠的價值。(4分)18.(14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數字里的中國外貿材料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統計,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206億美元,占全球貿易額的0.8%左右,居世界第29位;2018年中國進出口總額達到46228.億英元,增長了223倍,占全球份額為11.75%,平均年增長率達14.5%;我國的貿易伙伴已由1978年的40多個發展到目前的220多個,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合作伙伴,我國與東盟、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往來也取得了較大進展。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開始適應世貿組織的貿易規則要求,并依據其制定或修改本國的國際貿易規則。2010年之后,中國參與制定了《貿易便利化協定》《信息技術協定》等貿易規則———摘編自田詩涵《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百年中國國際貿易》結合材料,以“外貿·見證”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高三歷史第7頁(共8頁)19.(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歷史的透視:西方發達國家留學生教育政策的變化◆20世紀40—60年代1946年,美國出臺《富布萊特計劃》,由聯邦政府為留學生提供資助,希冀受益者能成為對美國具有感情、積極促進兩國友好關系發展的支持伙伴;1963年,英國發布《羅賓斯報告》,推動高等教育系統門戶開放,吸引了眾多非英聯邦國家的學生雜英求學;法國政府將非洲法語區國家作為援助的重點對象,同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等國簽署文化合作協定,倡導原殖民地國家的學生到法留學。這一時期,到西方發達國家的留學生總人數不斷上漲。◆20世紀70—90年代1979年,英國掀切爾政府出臺全自費政策,英國政府對待留學生的態度十分友好,不僅放寬簽證通過牢,大力招收留學生,還放寬移民條件,增加留學生移民英國的途徑。80年代后期,加拿大、新西蘭、美國等也開始試行“擴大留學生招生并向其收取全額學費”的政策。1986年,澳大利亞發布〈留學生收取全額費用指南書〉,提出“教育應被視為一種出口產業,妥鼓勵學校競爭生源和資金”。至1993年,在澳留學生人數已占到該國高等教育總數的6%,并帶來了14億澳元的收入。這一時期的留學生教育政策帶來簽證“鉆空子”、部分教育機構濫竽充數、教育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面臨“信棽危機”。——摘編自陳玥等《西方發達國家留學生教育政策的演化邏輯與現實審視》(1)概括20世紀40—60年代西方國家留學生教育政策的特點。(4分)(2)對20世紀70—90年代西方國家留學生教育政策加以評析。(11分)高三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說明2025.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B2.A3.B4.A5.C6.C7.B8.D9.A10.D11.B12.B13.D14.C15.B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6題14分,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5分,共55分。16.(14分)(1)調整:刺史由初期無固定治所到有固定治所;刺史監察對象由郡守等品秩較高的官吏擴大到州內所有朝廷官吏;刺史品秩提升,以卑制尊的現象被打破;刺史權力由監察權擴大到了行政權和兵權集于一身。(6分)社會現實:地方豪強勢力膨脹,威脅中央集權;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頻發。(4分)(2)關系:西漢初年,刺史位卑權重,加強了對地方的監察,維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西漢強盛局面的到來;東漢后期,刺史權力膨脹,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為東漢衰亡埋下了隱患。(4分)17.(12分)(1)變化:從側重反映日軍侵華帶來的苦難與仇恨到聚焦根據地建設(民主政治建設、經濟生產建設、歌頌抗戰英雄)。(2分)原因:抗日戰爭局勢不斷變化;民眾民族意識日益覺醒;抗戰力量不斷增強;增強軍民抗戰信心。(6分)(2)價值:抗戰歌謠作為第一手史料,對于研究抗日戰爭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抗戰歌謠作為歷史的文化載體,對于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傳承抗戰精神具有重要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