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導入1墨子止戰
戰國時期,有一次楚國攻打宋國,公輸班為楚國專門設計制造了一種云梯,準備攻城之用。墨子得到消息后,急忙去見楚王,墨子說:“打仗必須要有把握才能動手,您覺得有必勝的把握嗎?”楚王說公輸班已經造好云梯了,攻城而入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墨子說:“那么我制作守城的設備,讓公輸班攻攻看”。公輸班多次使用不同的方法攻城,但每一次都被墨子制作的設備擋住了。公輸班攻城的器械,已經使盡,而墨子守城的計策還綽綽有余。公輸班不肯認輸,對墨子說:“我有辦法對付你,但是我不說”墨子說:“我知道你要怎樣對付我,但是我也不說”,楚王聽不懂。墨子說:“公輸班想殺害我,他以為殺了我就沒有人幫宋國守城了,哪里知道我的門徒早已守在那里,等著你們去進攻了。”楚王嘆了一口氣,無奈的說好吧,我們取消攻打宋國的計劃。
有一個虔誠的教士,想知道天堂和地獄的區別,于是上帝親自帶他前往。他們首先來到地獄,只見那里有一口巨大的鍋,正燉著香噴噴的肉湯;所有人都圍坐在大鍋周圍,每人手里都拿著一把勺子??墒撬麄儌€個面黃肌瘦、兩眼無神。原來,勺子的柄非常非常的長,以至于難以掌握。他們每個人都竭力想從鍋里撈起肉湯送到自己的嘴邊,彼此之間互相干擾,結果誰也喝不到肉湯,永遠生活在饑餓之中。上帝說:“這就是地獄?!?/p>
教士恍然大悟:“原來如此,那么天堂中的人一定用的是正常的勺子了?!彼麄冇謥淼教焯?,出乎教士意料的是,那里是一樣的鍋,一樣的勺子。但那里的人個個紅光滿面,十分幸福。原來,他們每個人用勺子舀起肉湯之后都送到對面的人嘴里,而目互相配合、彼此協作,大家都不會挨餓。上帝說“這就是天堂?!睂?啟示:
地獄里的人也都各自盛上一勺,但是他們都只顧著自己,不懂得互相著想,所以他們總是吃不到食物,永遠飽受饑餓的煎熬。
如果所有人都能為對方想想,都獻出自己的關愛,那么世界上就不會再有地獄,那么天堂的陽光就會永遠給我們溫暖!兼愛墨子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兼愛”思想的內涵,把握墨子“兼愛”與孔孟“仁愛”的差異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和句式;學習本文運用類比和舉例說理的寫法。品味本文邏輯嚴密、質樸深刻的說理之美。建立“大愛”的情懷;學習墨子關心社會、關愛他人、積極救世的精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目標知人論世標題解讀《兼
愛》兼,本義,一手執兩禾,有兼顧、一同、一并之意。兼愛:即不分親疏厚薄地互相關愛。這是一種不存在血緣關系,不分尊卑貴賤,平等無差別的愛。今人評墨子
墨子是中國的良心和靈魂。
——張知寒
墨子是一個勞動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澤東
兼愛非攻,是全人類的精神制高點。
——余秋雨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把墨子推崇為“平等、博愛”的中國宗師。他說“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于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
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戰國之際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邏輯學集大成者。
墨子出身卑微,是一個熟悉木工技巧的工匠,后來成為一位博通古代典籍的“士”。在當時“百家爭鳴”中,是唯一代表勞動人民利益并為勞動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生活在文人氣息濃厚的魯國,他也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后來因不滿其煩瑣的“禮”,另立新說,創立了墨家學派,聚徒講學,與儒家抗衡,在當時影響很大,世稱“儒墨顯學”。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俄n非子·顯學篇》走近墨子顯學:通常是指與現實聯系密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學問。
隱學:通常是指離現實較遠、不那么為世人矚目的學問。在戰國時期,墨家與儒家并稱“顯學”,墨子和孔子并稱“顯學大師”,當時有“非儒即墨”之稱。知識鏈接
1、哲學成就:①創立墨家學說。?②中國邏輯學的奠基者。
2、科學成就:“科圣”【小孔成像實驗、“墨子號”量子衛星】
①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
圓的定義:“圓,一中同長也?!?/p>
②關于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
③精通機械制造的大家,曾精心研制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鳶(風箏)
3、軍事成就:?
①《墨子》的軍事防御理論與孫子以進攻為主的作戰理論形成互補②幾乎諳熟了當時各種兵器和工程建筑的制造技術,并有不少創造小孔成倒像,現代照相技術原理的起源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酒泉發射中心,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文化自信主要成就墨子的思想主張即無差別的愛,不分厚薄親疏。對待別人要如同對待自己,愛護別人如同愛護自己,彼此之間相親相愛,不受等級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兼愛
是墨子軍事思想的集中體現,即反對一切非正義(侵略)的戰爭。非攻尚賢
反對世襲制度,強調舉賢不分門第,不分親疏貴賤,以賢能為用人標準,沒有才能不能做官。尚同墨家認為治理天下需要全國上下思想統一,遵從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賢”的基礎上,推選賢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論是天子還是平民都要將上天的“義”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墨子的思想主張反對鋪張浪費、勞民傷財、繁文縟節。主張凡不利于實用,不能給百姓帶來利益的,應一概取消。節用
反對厚葬久喪。節葬非樂
提倡廢止音樂。墨子認為音樂耗時傷財,浪費資源消磨意志,因此要禁止音樂。非命提倡人定勝天、事在人為的生存態度,鼓勵人們強力從事、改變現世中的不平等狀態。墨子的思想主張墨家認為“天”有賞善罰惡的意志,它規范制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是法律的來源,也強調了法律的公正和平等。天志墨翟認為除上帝之外,還有鬼神。鬼神也是以上帝的意志為意志。他們幫助上帝賞“兼相愛”的人,罰“別相惡”的人。明鬼《墨子》其書
墨子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跡的史料,收集其語錄,編成了《墨子》一書,該書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成。該書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涉及哲學、邏輯學、軍事學、工程學、力學、幾何學、光學,先秦的科學技術成就大都依賴《墨子》以傳?,F存《墨子》一書,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編《四庫全書》時,僅存五十三篇。
文章由小及大、連類比譬、逐層推理,典型如《非攻》。語言質樸無華,造句遣詞口語化。主要作品文題解讀
《兼愛》有上、中、下三篇,這里選的是上篇。所謂兼愛,其本質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彼此之間不要存在血緣與等級差別的觀念。兼愛還表現在大國不侵略小國,國與國之間無戰事,和平共處。墨子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就在于人們不能兼愛,人們只有通過“兼相愛,交相利”才能達到社會安定的狀態。這種理論具有反抗貴族等級觀念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背景介紹
墨子生活在春秋戰國之交、社會大變革時期,這時奴隸制度已經開始崩潰,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禮崩樂壞、王權衰敗、生靈涂炭,社會的動蕩給人民帶來極大的苦惱。墨子有極強的憂患意識、入世風骨及救世精神,積極尋找著救世的藥方,他站在平民立場上為維護民眾與弱小國家的生存,提出了“兼愛”、“非攻”等主張。文本理解初讀課文,把握大意標題解讀讀課文,明確重音和語調則弗fú能攻:否定副詞,相當于“不”。當cháng察亂何自起:同“嘗”,嘗試。故盜賊有yòu亡wú:有,同“又”;亡,同“無”,沒有。惡wū施不孝:怎么。惡wū得不禁惡wù而勸愛:第一個,怎么;第二個,憎恨。交相惡wù:憎恨,討厭疏通文意(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以……為:把……作為治:治理;事:事務所自起:興起的原因;自:從;起,興起,發生焉:于是譬之如:把它比方作,好比攻:治療然:這樣弗fú:否定副詞,相當于“不”。何獨:何嘗標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務的人,必須知道混亂從哪里產生,于是能對它進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亂從哪里產生,就不能進行治理。這就好像醫生給人治病一樣,必須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才能進行醫治。如果不知道疾病產生的根源,就不能醫治。治理混亂又何嘗不是這樣,必須知道混亂產生的根源,才能進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亂產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①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②本段采用了類比論證,以大家熟知的醫生治病需要明確病因,來寫圣人治國須知混亂產生的原因。誦讀第一段,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對論點進行證明的一種論證方法,又叫喻證法。
類比論證:在考察兩類事物有某些相同或相似屬性的基礎上,推斷出它們另外的屬性也相同或相似的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是建立在“比喻”修辭格基礎上的,要求本體與喻體本質不同,只在某一點上相似。喻體多是具體事物,而本體多是抽象道理。
類比論證要求主體與客體(類體)是相同性質的事物,而且相似點越多,類比的結論越準確。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的區別比喻論證類比論證構成本體和喻體本體和客體(類體)方式比喻比較要求本體與喻體性質不同;只在某一點相似;喻體可以虛構。本體與客體性質相同;相似點多多益善;客體材料客觀真實。效果說理形象和具體化說理嚴密性和邏輯性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理解文本第2段標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當:同“嘗”,嘗試察:明察,考察孝:孝敬自愛:愛自己【賓語前置】虧:使受損失自利:使自己得利圣人是以治理天下為事務的人,不可不探察混亂產生的根源。嘗試考察混亂從哪里產生?起于人與人不相愛。臣與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說的混亂。兒子愛自己,不愛父親,
因而使父親受損失以謀求自己的利益;弟弟愛自己,不愛兄長,因而使兄長受損失以謀求自己的利益;臣下愛自己,不愛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損失以謀求自己的利益。這就是所謂的混亂。標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二段)
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即使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慈:慈愛(反過來),即使父親不慈愛兒子,兄長不慈愛弟弟,君主不慈愛臣子,這也是天下所謂的混亂。父親愛自己,不愛兒子,所以使兒子受損失以謀求自己的利益;兄長愛自己,不愛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損失以謀求自己的利益;君主愛自己,不愛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損失以謀求自己的利益。這是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愛。標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二段)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雖至:即使是盜賊:偷竊和劫奪財物的人室:家竊:偷竊利:使……得利“賊”1:名詞,劫奪財物者“賊”2:動詞,傷害家:卿大夫的封地國:諸侯的封地亂:侵奪亂物:紛亂之事具此:全都在這里,具:完全、齊全標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二段)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即使是在天下做盜賊的人,也是這樣。盜賊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以盜竊別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盜賊只愛自身,不愛別人,所以劫奪別人以利自身。這是為什么呢?都起源于不相愛。即使大夫相互侵擾各自的封地、諸侯相互攻伐封國,也是這樣。大夫各自愛自己的封地,不愛別人的封地,所以侵擾別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諸侯各自愛他自己的封國,不愛別人的封國,所以攻伐別人的封國以利他自己的封國。天下的紛亂之事,全部都在這里了。誦讀第二段,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亂”主要指什么?①中心句: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②“亂”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都鎼邸分?,在墨子看來,“天下之亂”有哪些?是如何產生的?①墨子認為天下亂象有:臣子不孝君父,子虧父而自利,弟虧兄而自利,臣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這也是亂;賊人以利其身,是亂;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是亂。②這些亂象產生的原因是“自愛”而不愛人。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猶有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理解文本第3段標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三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猶有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若使:假使若:像,如
猶:還視:看待惡wū施:怎么實行惡:相當于“何”“怎么“弟子:弟弟和子女亡:同“無”,沒有
有:同“又”探察它從哪里產生的?都起源于不相愛。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還能有不孝的人嗎?看待父親、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孝的事呢?還會有不慈愛的人嗎?看待弟弟、兒子與臣子像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慈愛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沒有了。還會有盜賊嗎?看待別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樣,誰還會盜竊?看待別人就像自己一樣,誰還會劫奪財物?所以盜賊又沒有了。標題解讀疏通文意(第三段)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若:像治:形容詞,治理得好,安定太平還有大夫間相互侵擾封地,諸侯間相互攻伐封國嗎?看待別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誰還會侵犯呢?看待別人的封國就像自己的封國,誰還會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擾封地,諸侯相互攻伐封國的事又沒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封國與封國不相互攻伐,封地與封地不相互侵擾,盜賊沒有了,君臣父子間都能孝敬慈愛,像這樣天下就治理好了。本段的中心觀點是什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①中心觀點:若使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②運用假設、鋪排、反問的句式,正面論證了“天下兼相愛”,“則天下治”的觀點。采用鋪排的手法,連用“猶有”“誰”引起的反問句,以反詰的語氣堅定而鮮明地闡述了唯有“兼愛”才可止亂致治的觀點。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理解文本第4段標題解讀疏通文意(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wū得不禁惡wù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wù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第一個“惡”:怎么第二、三個“惡”:動詞,憎恨,討厭則:就勸:鼓勵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對墨子的尊稱譯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為(自己的)事務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勵相愛呢?因此天下人相親相愛就會治理好國家,相互憎惡就會使天下混亂。所以墨子說不能不鼓勵愛別人,(道理就在)這里啊。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即統治者要鼓勵人與人相親相愛。本文的結論是什么?主旨歸納本文認為“亂”起于人們的“不相愛”,人們損人害人以求自愛自利。墨子倡導“兼相愛,交相利”,從而實現“天下治”的政治藍圖。提出問題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分析問題天下亂——不相愛君臣父子不愛不慈賊竊異室大夫亂家諸侯攻國解決問題天下治——兼相愛盜賊無有家不相亂國不相攻君臣父子孝慈得出結論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論證結構—正面論證反面論證正反對比鋪排(排例)研讀探究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觀點的?文章開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亂必須要知道混亂產生的源頭,就像醫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對癥下藥,把病治好一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