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度第二期第一次聯合考試歷史_第1頁
重慶市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度第二期第一次聯合考試歷史_第2頁
重慶市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度第二期第一次聯合考試歷史_第3頁
重慶市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度第二期第一次聯合考試歷史_第4頁
重慶市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度第二期第一次聯合考試歷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秘密★啟用前【考試時間:2025年3月13日19:20—20:35】重慶市名校聯盟2024-2025學年度第二期第一次聯合考試歷史試卷(高2025屆)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作答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的規定位置上。2.作答時,務必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及草稿紙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須將答題卡、試卷、草稿紙一并交回(本堂考試只將答題卡交回)。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尚書·多士》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甲骨文“編、冊、典”字分別寫作"。由此可以推知商人的書寫A.材料為甲骨B.內容為卜辭C.工具是刻刀D.材料有簡冊2.西漢政府以函谷關為界,分為關中地區和關東地區。元鼎三年(前114年),漢武帝將函谷關東移三百里,遷至新函谷關,形成以新函谷關為界的新“關中”地域。其主要意圖西漢新舊函谷關示意圖A.強干弱枝解決王國問題B.控制洛陽和防衛關中C.鞏固中原消除匈奴威脅D.擴大關中以保障京師第1頁共8頁(高2025屆歷史)第2頁共8頁(高2025屆歷史)3.唐政府規定:“諸郡貢獻,皆取當土所出,準絹為價,不得過五十匹”。唐律規定:“計庸一日,為絹三尺”,“平功庸者,計一人一日,為絹三尺”,“借使人功,計庸一日絹三尺”。這表明當時A.絲綢充當貨幣職能B.賦稅徭役比較繁重C.商品經濟發展較快D.租庸調制全面推行4.宋太祖開寶二年(969),“始收民印契錢,令民典實田宅輸錢印契,稅契限兩月”,改變了以往田宅交易買賣雙方都要納稅的規定,正式確立賣主立契、買主稅契的土地買賣制度。這反映了A.契約主體誠實守信B.北宋開始出現契約C.商品經濟發展迅速D.農民負擔十分沉重5.對于內地與邊疆地區以茶葉的貿易,清政府進行規范和鼓勵。內地茶商從張家口、歸化城將茶葉販至新疆古城,分銷于天山南北地區,然后從古城“將米、面各物販回北路,以濟烏里雅蘇臺等處”……以川藏茶葉邊銷為例,“歲約征銀十數萬兩”,清政府將所征茶稅用于支付它賞達賴喇嘛銀兩,修繕寺廟經費以及泰寧協軍餉。清朝邊茶貿易反映了A.邊防鞏固的措施加強B.由官府控制到民間貿易C.茶葉貿易稅數額巨大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6.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劃,秦漢時期實行郡縣兩級制,發展到東漢州郡縣三級制,隋文帝又恢復到州縣兩級制度,唐安史之亂后再回復到道州縣三級制,宋代實行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省路府縣四級行政區劃,明清實行省道府縣四級制。這演變體現了A.地方權力間相互制約平衡B.央地關系不斷平衡與協調C.經濟發展區域化程度提高D.中樞權力體系的日趨完備7.新加坡《叨(le)報》創刊于1881年,是第一家海外華文日報,新加坡華僑是其最重要的讀者群體,并反映華僑華人的利益和呼聲。《叨報》在甲午戰爭爆發期間,對戰爭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報道,下表是《叨報》關于甲午戰爭的部分報道,這表明了新加坡華僑主要內容戰爭初期在《趁勢大舉說》中主張:“以一師扼東京,以一師扼箱館,更將下關攔腰截住,使之呼吸不通,斯時責令日本北面而稱臣”。戰爭失利主筆評論道:從培養人才、廣儲使才、推廣輪船之利、戰利法院、機器制造、軍糧籌備、人心團結、海軍整頓、練勇與選士兵、考試變通等。戰后反思“日人得此二百兆巨款,造船置械,養精蓄銳,試問中國二十年之中,又第3頁共8頁(高2025屆歷史)A.民族意識逐漸覺醒B.積極支援對日戰爭C.從軍事上進行反思D.愛國心理極大膨脹8.下表為1937—1943年底重慶市銀錢行莊累計表。這反映了1937-1943年底重慶市銀錢行莊累計表時間政府銀行(家)商業銀行(家)銀號錢莊(家)合計(家)抗戰前81937年底81939年底1941年底1943年底資料來源:交通銀行總管理處編《金融市場論》,上海1947年版,第94頁。A.戰時重慶金融體系形成B.重慶成為西部金融中心C.金融機構呈現逐年遞增D.政治變動與經濟的聯動9.下表為1978-1994年期間我國城鎮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這表明了1978-1994年期間我國城鎮失業人數和失業率1982年1986年1990年1994年城鎮失業人數(萬人)476.4失業(100%)A.失業人數與失業率明顯下降B.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巨大成效C.城鄉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推進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10.在中世紀時期,法國阿拉斯的市政官員每14個月更換一次,即將離職的官吏有權挑選4名本城的賢達,這4名賢達在宣誓將選擇最優秀者之后,再挑選24名賢達名流。這體現了A.城市自治的發展B.社會契約的精神C.文官制度的形成D.民主選官制發展11.在文藝復興同時期的俄羅斯,東正教圣像畫的畫家都是匿名創作,很多流傳后世的經典作品和著名教堂中的畫作是出自哪些作者之手,至今人們仍然無從知道。這是因為東正教認為“按照中世紀的宗教觀念賦予人類天才和創造力的上帝知曉一切,人不應該奢求不屬于自己的其他東西。”所以在俄羅斯中世紀的藝術作品中極少見到作者的署名。由此可見A.藝術創作出現繁榮景象B.東正教阻礙人文主義的傳播C.圣像畫表達出個性自由D.天主教與東正教的教義迥異第4頁共8頁(高2025屆歷史)12.從17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德意志人對中國知識的態度變遷,從融合到遷移直至排斥,從仰視到平視直至俯視。他們不是為了塑造一個真實的中國,而是有意識地把中國文化樹立為德意志文化乃至歐洲文化的“他者”,從而讓中國成為自身反思與評判的參照物。這一變化反映了德意志A.對中國文化的偏見B.啟蒙運動的發展C.與中國交流的狹窄D.工業革命的擴展13.有學者用姓氏譜聚類法,將名字與文化集群進行匹配,并將英國1851-1860年出生的人與1901-1910年出生的人所使用的名字進行比較(如圖)。該學者試圖說明英國文化集群的空間分布變化說明:這些地圖顯示了每個區在1851-1860年(左圖)和1901-1910年(右圖)期間出生的孩子中,具有最高名稱得分的群體。作者計算每個群體的平均名稱得分,然后記錄得分最高的群體。A.民族國家逐步形成過程B.由多民族向單一民族轉變C.工業革命促進人口增長D.工業化發展推動文化變遷14.據統計,二戰后美國聯邦政府根據“退伍軍人權利法案”共向800余萬退伍軍人提供醫療衛生、失業救濟、教育訓練等方面的資助,資助的金額總數為55億美元,是20世紀美國聯邦政府最大的一次投資。這反映了美國A.提高了軍人經濟待遇B.加劇了美蘇軍備競賽C.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D.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15.20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各國開始成立區域性組織,80年代形成一股潮流。1986年阿根廷和巴西就達成了11項經濟一體化協定,1990年中美洲5國簽訂了經濟一體化協定。目前拉美已有100多個組織專門制定有關本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等一體化第5頁共8頁(高2025屆歷史)的草案。拉丁美洲國家此舉意在A.探索實現經濟獨立的道路B.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政策C.廣泛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D.加強合作擺脫美國的控制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3分)材料一汴州(今開封),地處中原腹地,隋開通濟渠(汴河),附城而過,汴州在隋朝就由一般郡縣一躍成為水陸交匯中心。到唐朝時,汴州水路主要依賴汴河,可自“江、淮達于河、洛”。唐代王建曾賦詩曰:“水門向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其另一首《汴路即事》詩,有“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自天寶十四載(756年)起,先后設河南、淮西、永平、宣武軍節度使,駐扎于汴州。安史之亂后便在這里先后設立了河南節度使、汴州都防御使等職。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汴州宣武軍節度使韓弘入覲,則“獻馬三千匹,絹五十萬匹,他錦紈綺纈又三萬,金銀器千,而汴之庫廄錢以貫數者,尚余百萬,絹亦合百余萬匹,馬七千,糧三百萬斛,兵械多至不可數”。——摘編自井紅波《古代中國的運河交通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材料二1700-1835年被英國歷史學家稱為“運河熱”時期,在這短短的100年間,英國人編織了串聯起全國各大主要城鎮的河道網絡。運河的修建最初是為了克服公路運輸載貨量小、耗時長、成本高的弊端。在修建運河的過程中,首次將河堤、隧道、導水管和高架水道橋等運用到運河中,克服了運河修建上的諸多技術難題,因此英國修建的運河大多為窄運河。英國的運河多為私人集資建造,運河公司大多股權分散、資金配置不合理、經營管理模式不夠靈活完備,運河的尺度與水閘寬度缺少統一標準,所以運河修建無法在全國范圍內構建一體化的交通網。到19世紀后半期,鐵路公司為達到壟斷運輸的目的不斷收購運河股份,除了布里奇沃特運河和羅奇代爾運河外,所有的運河都被納入了鐵路公司的控制之下,英國河運最終在興盛百年之后歸于沉寂。——摘編自王斯薇、雍正江《工業革命時期英國運河的修建》材料三鴉片戰爭以后,大運河逐漸衰落直至斷航,江南地區的手工業產品不能像以前那樣隨著大運河源源不斷的進入北方,引發江南很多棉布業小城鎮迅速萎縮。部分小鎮由原來相對獨立的農村經濟中心轉變為近代城市工商業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集散地。京杭運河衰落并沒有打斷華北運河地區農村經濟商品化進程,這是因為新的交通方式的產生,使華北運河地區的農村進入更大范圍的商品市場中去,華北鐵路沿線地區崛起了唐山、焦作、石家莊、長辛店、張店、楊家莊、辛店、陽泉、廊坊、高碑店等眾多新興工商業城鎮。——摘編自孫金浩《清中期以后京杭大運河衰落對運河地區城鄉經濟的影響》第6頁共8頁(高2025屆歷史)材料四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運河系統,承載了豐富的歷史遺跡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和歷史價值,2014年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京杭大運河沿線分布著豐富的歷史遺跡,如古城鎮、古碼頭、古橋梁以及水利工程設施,形成了獨特的大運河文化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運河文化遺產面臨著城市擴張破壞、環境污染侵蝕、自然災害損毀和傳承弘揚受限等多重威脅——摘編自顏有為諶譽中《河流倫理與文化遺產:蘇伊士運河與中國大運河的保護實踐》(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運河修建的條件以及興盛百年之后歸于沉寂的原因。(8分)出你的建議。(5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材料一中世紀印度洋貿易一般是以封建國家的名義進行的,封建國家操縱了貿易,設置了專門的貿易機構。阿拉伯帝國很注意對東西方貿易進行鼓勵和保護,阿拉伯商人從印度洋沿岸各國運出而輸送到歐洲的貨物種類繁多,數量很大。阿拉伯人從印度輸入的商品主要是價值昂貴的布匹、香料、象牙、寶石和珍珠;從東南亞輸入的產品主要是香料、珍珠等;從東非輸入的有碎金、象牙、犀角、玳瑁、琥珀、龍誕香等;輸入東非的商品有印度的棉布、珠寶、貝殼工藝品;西亞和東南亞的鐵器、香料,以及中國的絲綢、瓷器、漆器、大黃等。——摘編自潘樹林《試論中世紀印度洋國際貿易區的形成、特點和歷史地位》-1510年好望角航線上從葡萄牙出發的船只數量上升到151艘,其中順利到達亞洲的有135艘;同一時期從亞洲起航的船只為88艘,其中73艘船只到達歐洲。圣多美(非洲西部大西洋上島嶼)逐漸發展成為大西洋貿易和印度洋貿易的中——摘編自趙婧《葡萄牙帝國對印度洋貿易體系的影響》材料三1970年9月第三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舉行,大會討論通過了錫蘭總理關于建設印度洋和平區的提議。1971年12月,斯里蘭卡總理在聯合國提出構建印度洋和平區的主張,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為限制印度地區霸權對該決議表示支持。聯合國正式宣布印度洋為和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