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聯考歷史答案_第1頁
2025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聯考歷史答案_第2頁
2025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聯考歷史答案_第3頁
2025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聯考歷史答案_第4頁
2025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聯考歷史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123456789答案ABCABDBACD題號答案ACBDD1.【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本題考查中華文明發展的特征。表格中材料涉及不同時期與不同區域的手工業、冶金技術、墓葬等級以及文字發展狀況,體現中華文明從時間、區域與發展領域的整體發展特征,故選A。早期文明農耕技術有所發展,但材料無法體現其先進性,因此排除B;中原文化是單一的地域,無法對比表格中的不同區域與時間的文化,因此排除C;龍山文化的陶文、骨文為早期象形文字,夏商文字是象形文字發展后逐漸符號化的成熟文字,但不能涵蓋材料涉及領域的發展,因此排除D。2.【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本題考查戰國時期的文化。司馬遷對《離騷》的評價中“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體現了對屈原高遠目標與思想的肯定,劉勰的評價中“氣”“辭”“驚采”體現了《離騷》的文學藝術性,故答案為B。材料未體現《離騷》的時代特點,缺乏歷史性,排除A;兩者的評價未體現天人關系,排除C;兩者的評價并未從儒家的倫理道德標準角度切入,排除D項。3.【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本題考查西晉的統治。材料在八王之亂的背景下,分析西晉以分封制鞏固統治,但分封對象不當導致未能起到拱衛統治的作用,故選C。材料分析不具全面性,尤其是缺乏對制度本身缺陷的理解,排除A;以唐論晉材料無信息體現,且唐朝沒有實行嚴格的分封制,排除B;材料未涉及西晉的士族政治,排除D。4.【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按傳統史學敘述,貞觀之治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治世”,唐太宗是有名的“明君”。但通過四則史料整合,發現貞觀時期各地經濟均存在凋敝現象,土地荒蕪,軍事疲敝,人民賦役沉重,故選A。材料呈現的是初唐經濟、邊疆、賦役制度及軍事狀況,并非單一經濟凋敝,排除B;不同史料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矛盾,但通過學術性的比較、甄別,能夠探尋一定的歷史真相,排除C;唐初吸取隋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采取寬仁的統治政策,D選項與歷史事實不符,排除D。5.【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本題考查明朝經濟政策。嘉靖九年(1530年)前后,明朝的經濟政策由側重“抑末”轉為“通商”,這是明朝社會商品經濟發展變化對傳統經濟政策的影響,說明明朝經濟政策能順應社會發展變化,故選B。“通商”強調商業交往,“重商”側重政府對商業的重視,涵義有別,排除A;材料中白銀資本相關信息不充分,排除C;通商包含官方與民間貿易,體現中外交往的發展,無法體現朝貢體系的衰落,排除D。6.【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本題考察晚清外交的變遷。從材料可知,鴉片戰爭后不平等條約關系的建立,使得“人臣無外交”原則被打破,地方官員獲得辦理外交的權力,包括接待對方外交官員,以及文書往來和事件交涉等,外交權下移到地方,即“人臣無外交”規則的異變,是晚清中央集權政府的被動調整,體現了中央集權的傳統治理模式出現危機,故選D項。晚清中央政府力圖避免直接接觸對外事務,說明清廷還保持著強烈的華夷觀念,為避免在和外國使者對接過程中產生禮儀沖突,將處理對外事務的權力下放給地方,A項排除;材料中晚清外交變化具有被動性,未體現這一時期晚清外交統一化、規范化;近代中國條約外交本質是不平等外交,不能代表外交近代化,也未涉及外交體系完整性問題,排除BC兩項。7.【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本題考查20世紀20年代中共領導的城市革命。表中工會組織由中共推動成立或改組成立,到1927年逐漸被國民黨改組、分化、鎮壓工人運動重新成立,說明國民黨打擊中共領導的工人運動,削弱了中共對工會的領導,城市革命轉入低潮,故選B。材料主要反映中共領導的上海國藥業職工工會發展受阻,未體現工人階級力量和規模的發展,不能全面說明產業工人隊伍壯大,排除A。材料選取上海國藥業職工工會變化的角度說明歷史問題,可知工會是中共城市革命歷史背景的一個折射,工會本身不是政治焦點,排除C;此時國共兩黨革命統一戰線破裂,國民革命轉入低潮,排除D。8.【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本題考查抗戰形勢。戰時宣傳報道是國內外形勢的綜合體現,中共敵后抗戰力量的壯大,國民黨的抗戰政策消極化、對中共政策的變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展,都會影響抗戰宣傳,故選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貫徹戰爭始終,排除B項;抗日戰爭勝利是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的共同勝利,局部失利不能說明全面失利,排除C項;1944年中共抗戰轉入局部反攻,1945年8月進入全面反攻,因此排除D。9.【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本題考查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的經濟政策。據材料可知中共的貨幣政策是跟糧食、布、棉、煤等實用性生活資料及生產資料掛鉤,而不與金銀掛鉤,這些生活資料及生產資料都是戰時重要物資,并且這種掛鉤是特殊時期獨特的治理經驗,故①③正確,選C。當時貨幣政策的目的是支持戰爭,且這種掛鉤完全不符合國際金融運行的金、銀本位的通則,排除涉及②④的選項。10.【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本題考查改革開放給中國城鄉帶來的變化。據圖可知,1978年至1990年農村與城市先后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收入具有接近趨勢,反映在表格中為該時段城鄉收入比值下降,故選D。這一時段尚未實現社會保障全面覆蓋,排除A;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始于1992年,排除B;免征農業稅是在2006年,排除C。11【參考答案】A【試題解析】根據所學知識,羅馬擴張中為新統治區域居民提供公民權,有利于強化帝國管理和認同,而波斯采取在不改變原有區域的行政和族群基礎上,以波斯人進行管理,強化了波斯人的統治,但各地之間文明差異性未得到整合,因此選擇A項。波斯帝國是君主專制體制,“共和”強調政治運行的公共性,材料突出波斯人在行省占據統治地位,排除B項;波斯保留西亞原有王國行政機構與族群社會,舊有勢力得到保留,不利于國家治理效率的提升,排除C項;波斯帝國統治形成本族統治者為核心的等級性的管理模式,這導致帝國內部各族群之間保持著等級性和清晰化的上下級關系,因此排除D項。12.【參考答案】C【試題解析】本題考查中世紀大學的發展。巴黎大學的合法性身份需經王權認可,體現了該階段王權強化,與城市及大學進行合作;而被捕的學生需要教會審判,體現教會法和基督教會對城市大學的控制,體現巴黎大學的雙重性,因此選C項。巴黎大學是依托于城市及工商業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排除A項;巴黎大學的發展受制于王權與宗教,缺乏高度自治,排除B項;材料體現巴黎大學的發展受雙重約束,未體現王權與教權之間的矛盾對立,排除D項。13.【參考答案】B【試題解析】本題考查英國自由貿易的歷史。從馬丁首次提出自由貿易論,到亞當·斯密的自由貿易論被認可,英國政府并未采用自由貿易政策,真正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是伴隨第一次工業革命發展,英國的世界工廠地位逐漸形成產業優勢,并急需向海外市場傾銷產品,可見英國的貿易理論與政策實踐存在不同步,故選B。材料強調的是貿易理論和英國貿易實踐的割裂,其實踐相對滯后于理論的探索,排除A項;馬丁于1701年就提出自由貿易論,而英國工業革命產生于18世紀中期,排B項。自由貿易論強調市場的開放與政府減少經濟干預,與重商主義內涵不同,排除D項。14.【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本題考查國際工人運動。恩格斯指出通過工人政黨的議會斗爭,豐富政治斗爭的形式,迫使議會上的政黨回應“抨擊”,讓全體人民知道真相,說明議會斗爭具有喚醒群眾的作用,故選D。《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工人階級國際聯合的時代到來,排除A。恩格斯認為議會斗爭只是一種群眾解放和政治斗爭工具,不能替代武裝斗爭,排除B。國際工人運動應借鑒德國經驗在材料中無信息支持,排除C。15.【參考答案】D【試題解析】本題考查現代拉丁美洲的思想。材料中哲學家的“覺悟”“依附狀態”“受壓迫”“解放”,以及世界文化中心“移向拉美”,表明拉美哲學家強調文化與思想的獨立性,體現去西方化思想浪潮在拉美思想界興起,故選D。拉美被西方政治經濟干預與思想滲透等現實,推動哲學家的自我覺悟,材料無經濟發展相關信息,排除A。構建“第三世界”的哲學是思想領域的變動,強調文化的獨立性,不是進行文化代言,排除B。哲學思想的建構是拉美知識分子的自我覺醒,是對現實的思考,強調拉美文化的獨立性,并非為推動政治改革,排除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16.【唐宋時期的財政】(14分)(1)變化:運作制度由租庸調制變為兩稅法;預算原則由量入為出變為量出為入;預算分配由中央統收統支到兩稅三分(或中央與地方劃分收支地方財政自主權擴大。(一點2分,任答兩點給4分。)原因:安史之亂后中央集權遭到削弱;中央政府財政困難;賦役制度的改革。(回答“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的破壞,租庸調制瓦解”等亦可一點2分,任答兩點給4分。)(2)特點:商稅制度法制化;商稅征收機構健全;商稅征收范圍廣泛;稅制運行靈活,注重保障民眾基本生活,對農業生產和生活用品免稅;鼓勵使用紙幣;商稅較重,阻礙商業發展;商稅對國家收入貢獻大。(一點2分,任答三點給6分)17.【陜甘寧邊區的社會教育】(14分)(1)特點:冬學課程時間長,具有連續性;學習內容豐富且重視國語、政治、軍事;學習形式多樣化。(任答一點2分,兩點4分,共計4分)評價:課程設置符合戰時的現實需求;有利于增強國人的抗戰精神和軍事能力;有利于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任答一點2分)課程時間與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勞動存在沖突;偏重民眾的政治思想教育,民眾專業技能方面的學習較薄弱。(任答一點2分)(2)成功之處:注重識字教育的普及性和基礎性;邊區政府主導推進;對傳統與資產階級文化的合理利用(對不同文化的揚棄吸收);將識字讀本內容與民眾生活和政治現實相結合;注重識字教育規范化、大眾化與生活化。(一點2分,任答三點6分)18.【蘇伊士運河與大國博弈】(15分)(1)原因:大西洋貿易衰退,貿易政策的調整;工業革命的推動;航海事業的發展;推進法國現代化的需要;美洲政局刺激法國對東方貿易的重視;英國政策的影響。(任答一點2分,回答四點,共計8分)(2)戰略特征:戰略目標明確,反對法國獨占蘇伊士運河;戰略方法靈活,以武力奪取,以經濟手段控制;戰略步驟上,取得地緣戰略優勢后逐步控制蘇伊士運河(或先在地中海與紅海取得戰略優勢后逐步控制蘇伊士運河)。(前面兩點各2分,最后一點3分,共計719.【文明觀與人類文明】(12分)分層賦分要求10~12分論題觀點明確且價值導向正確(2分);論述能夠運用多個典型文明的具體史實,緊扣觀點加以闡述;邏輯嚴密,語言流暢,表述成文(8分結論在論述的基礎上高度總結,具有一定反思和理性認識(2分)。7~9分論題較為明確且價值導向正確(1-2分);論述能夠運用具體史實,能扣住觀點加以闡述;邏輯基本合理,語句通暢,表述成文(4-6分結論有提煉(1分)。3~6分論題有觀點(0-1分論述有史實,但不充分;有論述或說明,但不嚴謹,有表述,但不夠通順(2-4分有結論性表述(0-1分)。0~2分沒有凝練出觀點(0分);史實無或不準確;論述或說明與材料無關,表述混亂,條理不清晰(0-2分無結論(0分)。示例一:論題:文明在交流、傳承中呈現整體性特征(2分)論述:人類文明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在不同區域文明交往中,在母體文明對子文明輻射中,增強了文明的整體性特征。文明總依附于國家、民族之中,國家間、民族間發生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交往,長期密切的交往使得文明的因子互相交融,彼此融合,文明的整體性趨勢增強。如亞歷山大帝國在擴張過程中形成了希臘化世界的形成,也加速了希臘文化與西亞、埃及文化的融合。母體文明對子文明輻射和傳播推動了區域文明的整體性,如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文明的影響。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日本,他們在漢字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朝鮮創造出諺文,日本創造出假名;隋唐以后,朝鮮、日本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在中華文明影響下,東亞文化圈區域文明往往帶有以漢字表達的文化模式、以儒學為主的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以唐朝律令制度為模版的中華法系這些共性特質。大一統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傳承推動了中華文明整體性發展。中華文明發展自古至今綿延不絕,從未中斷。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整合內部文化和吸收外來文明的基礎上實現了傳承和創新。西漢董仲舒在先秦儒學基礎上改造儒學,適應了加強皇權和鞏固統一的需要,成為官方哲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文化政策也推動了文化的統一性。(8分)綜上,湯因比“文明觀”強調文明的傳承性、關聯性、整體性,凸顯了孤立文明之間的交流能夠拓寬區域文明的邊界,延伸文明成就的適用范圍,這為更好地把握人類文明發展提供理論借鑒。(2分)示例二:傳統文明復興促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