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無錫市運河實驗中學2024-2025年度第二學期高一年級歷史學科3月練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40小題,每小題2分,共8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將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注意要將方框涂滿涂黑,修改處要用橡皮擦拭干凈。)1.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下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中,位于北方遼河流域的是()A.仰韶文化 B.龍山文化 C.紅山文化 D.良諸文化2.春秋時期,吳、越、楚、秦被視為蠻夷之國。《史記》認為這些蠻夷之國的諸侯王與黃帝有著血緣關系,都是黃帝的后代。據此可知,司馬遷認為()A.諸侯紛爭激烈 B.華夷觀念有別 C.習俗禮儀各異 D.各族同源共祖3.詩人白居易不到而立之年就一舉登第,他自豪地寫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促成這種現象的制度因素是A.三公九卿制B.察舉制C.九品中正制D.科舉制4.漢高祖陸續分封了一批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而漢朝中央直接管轄的只有15個郡,這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隱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開通大運河 B.實行宦官專權C.頒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進行變法5.歷史階段特征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高度概括和濃縮,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歷史的認識。某同學在復習某一階段歷史時設計了如下思維導圖。下列選項中,與這一歷史時期階段特征相符的是()A.多民族國家確立 B.大一統王朝的最終建立C.鼎盛與危機并存 D.政權更迭頻繁民族交融6.如表所示的內容顯示了東漢中后期部分皇帝的繼位年齡及壽命,這一現象導致()皇帝和帝殤帝順帝沖帝質帝繼位年齡1011128卒年2723039A.“七國之亂”的爆發 B.“焚書坑儒”的結局C.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 D.“中朝”制度的出現7.“它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政治制度,將相權分化,政令從起草、審核到執行均有相關部門合作共同處理。部門之間分工合作的同時還相互牽制,大大減少了決策的失誤。”材料中的“它”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 D.內外朝制度8.有史書記載:“紹興和議后,雙方也正式開始了榷場貿易,在西起秦州,東沿淮水的分界線上,設置了安豐軍花靨鎮、襄陽府鄧城鎮、光州光山縣中渡市場等。”“雙方”是指()A.北宋和遼 B.南宋和遼 C.南宋和金 D.南宋和西夏9.有史書記載:“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達遠邇、均勞逸,參錯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該制度創立于A.秦朝 B.漢代 C.北宋 D.元朝10.明世宗在位后期,熱衷于道教修煉活動,不理政務。嚴嵩擔任內閣首輔十余年,“儼然以丞相自居,凡府部題奏,先面白而后草奏,百官請命,奔走直房如市”。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源是()A.君主專制的強化 B.宦官執掌政權 C.六部權力的膨脹 D.皇帝昏庸無能11.下表所列清朝時期歷史事件所反映的主題是()時間事件1684年設臺灣府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1727年開始派遣駐藏大臣1957年徹底擊敗漠西蒙古準噶爾部1762年設伊犁將軍A.中外的交流 B.經濟的發展C.疆域的奠定 D.危機的初顯12.軍機處是一個顧問應對的智囊機構,負責起草諭旨,管理機密檔案。它最顯著的特點是“承旨”,其使命是承認和服從這種權力。據此可知,軍機處的設立()A.強化了皇權專制體制 B.完善了中央集權統治C.未影響中央機構職權 D.避免了皇帝任意妄為13.某一思想家在評論近代中國一部文獻時說:“中國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識(知識),實自此始。”該文獻最有可能是A.《海國圖志》 B.《南京條約》 C.《四洲志》 D.《瀛寰志略》14.《辛丑條約》的訂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下列有關《辛丑條約》內容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B.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C.禁止華北等地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D.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15.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寫道:“在城市武裝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入井岡山,開辟了一條中國革命的新道路。”由此可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A.堅持了“城市中心論” B.指導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C.有利于抗日戰爭的勝利 D.點燃“工農武裝割據”星火16.如圖所示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大事記(部分)中,①②③④處填寫正確的是()A.①七七事變 B.②九一八事變 C.③平型關大捷 D.④百團大戰17.解放戰爭時期,留守后方的老百姓念著“后方多生產,前方打勝仗”的口號,日夜勞作,把新糧、草鞋等送給前線解放軍戰士。這一現象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原因是()A.美國停止對國民黨的援助 B.蘇聯政府長期的無私援助C.擁有高超的軍事戰略戰術 D.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18.土地改革后部分地區出現了貧農因農業經營失敗等問題而賣地給地主和富農的情況。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地主竊取土地改革果實,中共中央在農村地區進行了()A.厲行節約運動 B.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C.人民公社運動 D.“銀元之戰”“米棉之戰”19.1954年,《人民日報》記者這樣寫道:“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坐上最高權力機關的席位。他們從車床邊來,從田地里來,從礦井來,從海岸的防哨來……”。該記者報道的會議是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20.如圖是中國某一階段的國內生產總值折線圖,圖中折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開始實行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C.中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D.亞太經合組織上海會議的召開21.某古代文明制定出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將一年分為三季,分別是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每季四個月年末另加五天為節日。這一古文明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22.“冶鐵技術起源于這里,進而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這里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這里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材料中的“這里”指的是A.西亞 B.南亞 C.西歐 D.東亞23.在中世紀的西歐,城市市民通過贖買等手段獲得程度不等的自治權,在城市特別是法國城市爭取自治的過程中,國王往往支持城市自治,抵制教會和封建貴族的掠奪。因此,城市的興起A.導致基督教會權力不斷擴大 B.削弱封建貴族和國王的勢力C.削弱國王權力,城市獲得自治 D.有助于強化王權和統一國家的形成24.12世紀,歐洲封建貴族的生活發生了明顯變化,金錢已經開始腐蝕領主與封臣的關系,貴族與國王對封臣的依賴越來越少,對商隊和領薪官員的依賴越來越大。這主要因為A.封君封臣制度的解體 B.歐洲城市經濟的發展C.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 D.商業革命的發生擴展25.646年,日本最高統治者頒布改革詔書規定:一切土地收歸國家所有,政府把土地按一定標準授予農民,受田農民向國家繳納田租貢物,并服徭役。這次改革A.標志日本進入封建社會 B.類似中國西周的井田制C.與唐朝均田制完全一致 D.效仿西歐的土地莊園制26.我國東晉高僧法顯不遠萬里經絲綢之路,赴天竺求取佛經典籍。他在歸國后撰寫的《佛國記》(即《法顯傳》)中,稱贊此時期的印度統治者施仁政,“人民殷樂”。法顯稱贊的統治者應該是A.阿拉伯帝國 B.笈多帝國 C.奧斯曼帝國 D.高麗王朝27.下圖為《印第安人農耕圖》,據此判斷圖中印第安人可能在種植A.小麥或者大麥 B.粟或者水稻C.玉米、薯類或豆類 D.橄欖或葡萄28.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在阿姆河流域(阿富汗)發現了與當地迥然不同的一處希臘風格的遺址——阿伊·哈努姆城。從考古發掘看,該城的神廟是凹進式的,這屬于典型的兩河流域風格,里面也有濃重的波斯信仰特征。這說明該城()A.深受西亞文明的影響 B.希臘化的程度較低C.實現希臘文明本土化 D.文明交流與融匯29.文字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下列有關“泥板上的文字”、“草紙上的文字”、“龜甲上的文字”共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A.都是字母文字 B.都產生在亞洲C.誕生于大河流域 D.保存于史詩之中30.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起兵東征,吞并波斯,入侵印度。遠征軍中不僅有驍勇善戰的將士,還有不少工程師、地理學家、哲學家等專門人才。他們一邊征戰,一邊收集資料、繪制地圖,與當地哲人交往。據此可知,亞歷山大的東征()A.造成希臘文化的斷層 B.鑿通了亞歐的商貿通道C.導致東方文明的衰落 D.有利于東西方文化融匯31.佃戶之間關于土地、借貸和婚姻的糾紛,違反莊園公共規則的行為,都要通過莊園法庭進行審理。這表明莊園法庭()A.領主可以憑借法庭奴役佃戶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特權C.主要是維護封建領主的利益 D.起到了維護公共秩序的作用32.地圓學說由來已久。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這一概念;約公元前3世紀,科學家埃拉托色尼用幾何學方法確立了地球的概念;公元2世紀,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把地球說成是一個球形。但這些都只是一些數學推論和理論論證。人類首次用行動證明地球是圓的是A.迪亞士 B.哥倫布 C.達·伽馬 D.麥哲倫33.在古印度種姓制度中,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的是A.吠舍 B.婆羅門 C.剎帝利 D.首陀羅34.1526年,一位非洲國王控訴說,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將他們賣掉,“以至于我們國家的人口正在大量喪失”;1549年,巴西的種植園已經有了非洲人勞作的記錄。據此可以佐證A.世界市場的成型 B.工業革命的沖擊 C.三角貿易的初現 D.殖民體系的確立35.電影《征服1453》講訴了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攻陷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東羅馬帝國的故事。東羅馬帝國的終結者是A.奧斯曼帝國 B.阿拉伯帝國 C.德里蘇丹國 D.笈多帝國36.1600年,不列顛駐威尼斯(今意大利城市)大使寫道:“就貿易而言,這里的衰落已相當明顯,不出二十年,此城將完全崩潰。”以下關于威尼斯商業地位衰落原因的表述,正確的是()A.傳統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完全斷絕 B.“三角貿易”使非洲損失了大量人口C.新航路開辟促使歐洲的貿易中心轉移 D.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內陸37.生存和生產問題是不同文明區遇到的共同挑戰。西非班圖人培養出的作物是()A.玉米和甘薯 B.粟和水稻C.小麥和土豆 D.甜高粱和棉花38.羅馬帝國由居住在意大利中部的羅馬人所創建,將埃及、兩河流域等文明區并入版圖,“條條大路通羅馬”“條條法律系萬民”是其真實寫照。它對文明發展的影響表現在()A.直接插手被征服地區各項事務 B.通過征戰掠奪各種資源C.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古代文明 D.在帝國內推廣羅馬建筑39.日本除了現用年號“令和”以外,其余年號均取自中國古代典籍,如第一個年號“大化”即出自儒家經典《尚書》,意思是“偉大的變化”。這反映出()A.日本全面學習中國 B.中華文明的輻射作用C.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D.幕府統治出現嚴重危機40.新航路開辟后,甘蔗傳入美洲并大量種植。《舌尖上的歷史》一書中描述:“如果說哥倫布東行所帶的玉米是賜福,那么他西行所帶的甘蔗便是個詛咒。”該書作者認為()A.哥倫布的貢獻在于促進了物種大交流 B.高產作物玉米的價值高于甘蔗C.物種交流給歐洲和美洲帶來不同影響 D.甘蔗的種植是奴隸貿易的根源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0分。4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國之內,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這種奇事的發生,有其獨特的原因。——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年10月)材料二下表所示為1952年和1956年我國國民收入中各種經濟成分比重對比表。年份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公私合營經濟個體經濟資本主義經濟1952年19.1%1.5%0.7%71.8%6.9%1956年32.2%53.4%7.3%7.1%接近于零——張豈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歷史新編》材料三全會公報提出:現在我們要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和實踐經驗,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經濟措施,對經濟管理體制和經營管理方法著手認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鄭謙、龐松《中華人民共和國通史》(第四卷)材料四中國有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是中國、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們深入了解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革命史,就不難發現,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就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地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的“奇事”典型,并說明中國共產黨正在探索怎樣的革命道路。(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這一變化的歷史意義并分析導致變化的政策因素。(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會議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判斷這是哪一次重要會議并分析它的深遠影響。(4)據材料四,指出從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中得出的重要認識,并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重要史實加以說明。4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了探索新航路的征程,開啟了人類大幕。他們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們開辟了從大西洋往南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在伊莎貝拉女王的資助下,1492年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到16世紀初,當麥哲倫船隊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后,原先被割裂的世界最終連接成了一個完整的世界。材料二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人的貿易活動從早先的地中海地區擴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從未在歐洲出現過的海外產品,如煙草、可可、咖啡和茶葉等,開始進入歐洲市場,并且很快就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過去歐洲人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銷售量也連年增長。暢銷于歐洲國家的東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進口量,由210噸增加到7000噸之多。——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材料三正是從利物浦持續不斷地開出的販奴船,把一代又一代身強力壯的非洲黑人,源源不斷地駛向新大陸彼岸。就如同一條巨大的輸血管道把非洲、新大陸和利物浦連接在一起,用非洲人民的鮮血澆灌著利物浦,帶來了它的繁榮,利物浦正是這樣發展成英國最大商業中心,并且這種巨大的商業勢頭,促使利物浦本身向大工業中心轉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張金鵬《大西洋的國際貿易與利物浦的城市近代化》(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歐洲人在15、16世紀熱衷于開辟新航路原因。(2)材料二從哪些方面體現出歐洲“商業革命”的內涵?(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利物浦的奴隸貿易帶來了哪些影響?
無錫市運河實驗中學2024-2025年度第二學期高一年級歷史學科3月練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40小題,每小題2分,共8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將答案填涂在答題卡上,注意要將方框涂滿涂黑,修改處要用橡皮擦拭干凈。)1.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下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中,位于北方遼河流域的是()A.仰韶文化 B.龍山文化 C.紅山文化 D.良諸文化【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該遺址需要位于遼河流域,結合所學知識,紅山文化位于遼河流域,C項正確;仰韶文化遺址位于黃河流域,排除A項;龍山文化遺址也位于黃河流域,排除B項;良諸文化遺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排除D項。故選C項。2.春秋時期,吳、越、楚、秦被視為蠻夷之國。《史記》認為這些蠻夷之國的諸侯王與黃帝有著血緣關系,都是黃帝的后代。據此可知,司馬遷認為()A.諸侯紛爭激烈 B.華夷觀念有別 C.習俗禮儀各異 D.各族同源共祖【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史記》認為這些蠻夷之國的諸侯王與黃帝有著血緣關系,都是黃帝的后代”并結合所學可知,黃帝是華夏族的祖先,司馬遷認為蠻夷之國的民族也是黃帝的親族,體現各族同源共祖,D項正確;材料所述為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民族的親緣關系,而非諸侯紛爭,排除A項;司馬遷認為蠻夷之國的民族也是黃帝的親族,體現中原各民族與周邊民族的相互聯系,而非差別,排除B項;材料主要講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民族的親緣關系,未提及習俗禮儀差異,排除C項。故選D項。3.詩人白居易不到而立之年就一舉登第,他自豪地寫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促成這種現象的制度因素是A.三公九卿制B.察舉制C.九品中正制D.科舉制【答案】D【解析】【詳解】據材料“詩人白居易”可知詩人所處的時代是唐朝,再結合所學可知詩人筆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制度應該是科舉制,D項正確;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不是唐朝,A項錯誤;察舉制是兩漢時期實行的選官制度,與材料詩人所處時間不符,B項錯誤;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也與材料時間不符,C項錯誤。【點睛】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大體經過了“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三個階段。1.世官制。先秦時期的選官制度;世官制是官職世襲的制度。2.察舉制。兩漢時期察舉制作為選官制度,即選官要先經官吏察訪,然后推薦給中央予以任用。舉薦的標準,要看德行和才能。魏晉南北朝時代,以九品官人法為基礎選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稱九品中正制,實際上是一種發展了的察舉制。與兩漢察舉相比,明顯地前進了一步。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選賢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門閥左右,成為世族把持政權的工具,以致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3、科舉制。科學制是考試選官的制度。這一制度產生于隋,確立于唐,發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廢除于1905年。4.漢高祖陸續分封了一批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而漢朝中央直接管轄的只有15個郡,這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隱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開通大運河 B.實行宦官專權C.頒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進行變法【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導致王國問題,威脅中央集權,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隱患。漢武帝繼位后,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使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國家,C項正確;隋煬帝時期開鑿大運河,排除A項;宦官專權會導致政治腐敗,不能解決當時的王國問題,排除B項;戰國時期,秦孝公支持商鞅進行變法,排除D項。故選C項。5.歷史階段特征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高度概括和濃縮,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有助于我們加深對歷史的認識。某同學在復習某一階段歷史時設計了如下思維導圖。下列選項中,與這一歷史時期階段特征相符的是()A.多民族國家確立 B.大一統王朝的最終建立C鼎盛與危機并存 D.政權更迭頻繁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中國)。據材料可知,這一時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也是中國歷史上民族交融的一個高潮時期,D項正確;統一多民族王朝的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有秦漢、隋唐和與元明清時期,排除AB項;鼎盛與危機并存,屬于明清時期的階段性特點,排除C項。故選D項。6.如表所示的內容顯示了東漢中后期部分皇帝的繼位年齡及壽命,這一現象導致()皇帝和帝殤帝順帝沖帝質帝繼位年齡1011128卒年2723039A.“七國之亂”的爆發 B.“焚書坑儒”的結局C.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 D.“中朝”制度的出現【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表格可知,東漢皇帝大多年幼早逝,皇帝年幼,不能主政,大權就由外戚掌握,皇帝長大后,為了親自行使君權就要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就又出現宦官專權的現象,如此反復循環,致使東漢出現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C項正確;“七國之亂”出現在西漢,排除A項;“焚書坑儒”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中朝”制度出現于漢武帝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7.“它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政治制度,將相權分化,政令從起草、審核到執行均有相關部門合作共同處理。部門之間分工合作的同時還相互牽制,大大減少了決策的失誤。”材料中的“它”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 D.內外朝制度【答案】B【解析】【分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下,中書省負責政令草擬,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下設六部負責具體的政務執行,該制度使相權一分為三,強化皇權,提高了行政效率,B項正確;三公九卿制并未使相權發生分化,排除A項;二府三司制是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分化相權,排除C項;內外朝制度使宰相的決策權轉移到以皇帝為首的內朝手中,排除D項。故選B項。【點睛】8.有史書記載:“紹興和議后,雙方也正式開始了榷場貿易,在西起秦州,東沿淮水的分界線上,設置了安豐軍花靨鎮、襄陽府鄧城鎮、光州光山縣中渡市場等。”“雙方”是指()A.北宋和遼 B.南宋和遼 C.南宋和金 D.南宋和西夏【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紹興和議以后,宋金開始在沿邊地帶陸續設立許多榷場(邊境收稅貿易市場),以管理商業往來事宜。因此,“雙方”是指南宋和金,C項正確;紹興和議以后,南宋和金開始在沿邊地帶陸續設立許多榷場,AB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BD項。故選C項。9.有史書記載:“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達遠邇、均勞逸,參錯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該制度創立于A.秦朝 B.漢代 C.北宋 D.元朝【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達遠邇、均勞逸,參錯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期為加強中央集權,由中央中書省分派機構管轄地方,稱為行中書省,即行省制,題干內容體現了元朝行省制度,D項正確;秦朝時期地方實行郡縣制,材料內容沒有體現郡縣制,排除A項;漢代初期在地方實行郡國并行,后逐漸發展為州郡縣,不符合材料內容,排除B項;北宋時期地方實行路州縣,后有增加府,而材料內容體現的是元朝行省制度,不是北宋時期地方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10.明世宗在位后期,熱衷于道教修煉活動,不理政務。嚴嵩擔任內閣首輔十余年,“儼然以丞相自居,凡府部題奏,先面白而后草奏,百官請命,奔走直房如市”。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源是()A.君主專制的強化 B.宦官執掌政權 C.六部權力的膨脹 D.皇帝昏庸無能【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內閣首輔以丞相自居,題奏可面白而草奏,說明內閣首輔權力大,內閣首輔本無實權其權力大小完全取決于皇帝的信任程度,明朝中后期內閣首輔獨掌朝綱局面的形成,正是源于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A項正確;皇帝執掌政權,宦官有批紅權,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出現六部的官制,說的是內閣,排除C項;皇帝昏庸只是表象,內閣權力是君主專制的產物的,這才是實質,排除D項。故選A項。11.下表所列清朝時期歷史事件所反映的主題是()時間事件1684年設臺灣府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1727年開始派遣駐藏大臣1957年徹底擊敗漠西蒙古準噶爾部1762年設伊犁將軍A.中外的交流 B.經濟的發展C.疆域的奠定 D.危機的初顯【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表格中的事件均與清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和確定國家疆域有直接關系。例如,設立臺灣府和伊犁將軍,是為了加強對這兩個重要地區的治理;《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是清朝與沙俄界定東北地區邊界的重要步驟;派遣駐藏大臣和徹底擊敗準噶爾部,也體現了清朝對西藏及新疆地區的統治與控制。因此,這些事件共同反映出清朝在不同方向上對疆域的奠定和鞏固,C項正確;材料中僅《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涉及了中國與俄國的關系,但涉及的是疆域的劃定而非中外交流的問題,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國經濟此時的發展問題,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中國疆域問題的成功解決,不能得出危機初顯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12.軍機處是一個顧問應對的智囊機構,負責起草諭旨,管理機密檔案。它最顯著的特點是“承旨”,其使命是承認和服從這種權力。據此可知,軍機處的設立()A.強化了皇權專制體制 B.完善了中央集權統治C.未影響中央機構職權 D.避免了皇帝任意妄為【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軍機處以承認和服從(皇帝)為使命,負責承旨辦事,為皇帝決策提供顧問應對,這反映出軍機處的設立強化了皇權專制體制,A項正確;中央集權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軍機處職能體現的是君主專制的強化,并非中央集權的完善,排除B項;軍機處是專門服務皇權的顧問機構,其設立強化了皇權,影響了中央機構職權,排除C項;軍機處服務皇帝,是皇權專制的工具,不能避免皇帝任意妄為,排除D項。故選A項。13.某一思想家在評論近代中國一部文獻時說:“中國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識(知識),實自此始。”該文獻最有可能是A.《海國圖志》 B.《南京條約》 C.《四洲志》 D.《瀛寰志略》【答案】A【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海國圖志》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較為詳盡較為系統的世界史地著作,在士大夫群體引起了一定的反響,符合材料“稍有世界地理智識(知識),實自此始”的評價性描述,故選A;《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不平等條約,它不是一部史地著作,排除B;《四洲志》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的世界地理書籍,但它卻不如《海國圖志》的影響面大,特別是在士大夫群體中,因此C項不是最佳答案,畢竟題目設問的是最有可能,故排除;《瀛寰志略》屬世界地理志,但它產生于《海國圖志》之后,不符合“實自此始”的描述,排除D。14.《辛丑條約》的訂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下列有關《辛丑條約》內容的描述,不正確的是()A.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B.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C.禁止華北等地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D.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方向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是《馬關條約》的內容,A項符合題意;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是《辛丑條約》的內容,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禁止華北等地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是《辛丑條約》的內容,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是《辛丑條約》的內容,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5.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寫道:“在城市武裝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入井岡山,開辟了一條中國革命的新道路。”由此可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A.堅持了“城市中心論” B.指導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C.有利于抗日戰爭的勝利 D.點燃“工農武裝割據”星火【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入井岡山,開辟了一條中國革命的新道路,點燃“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D項正確;“工農武裝割據”堅持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排除A項;中共八大的召開,指導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B項正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在土地革命時期,而非抗日戰爭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16.如圖所示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大事記(部分)中,①②③④處填寫正確的是()A.①七七事變 B.②九一八事變 C.③平型關大捷 D.④百團大戰【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平型關大捷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C項正確;抗日戰爭的起點是九一八事變,排除A項;全民族抗戰開始的標志是七七事變,排除B項;抗戰取得勝利的標志是1945年日本投降,排除D項。故選C項。17.解放戰爭時期,留守后方的老百姓念著“后方多生產,前方打勝仗”的口號,日夜勞作,把新糧、草鞋等送給前線解放軍戰士。這一現象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原因是()A.美國停止對國民黨的援助 B.蘇聯政府長期的無私援助C.擁有高超的軍事戰略戰術 D.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留守后方的老百姓念著‘后方多生產,前方打勝仗’的口號,日夜勞作,把新糧、草鞋等送給前線解放軍戰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解放戰爭期間,黨和解放軍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其表現是老百姓將后勤物資無私的供應給前線的戰士,D項正確;在解放戰爭時期,美國沒有停止對國民黨的援助,排除A項;蘇聯政府在解放戰爭時期對于中國共產黨與解放軍的援助是有限的,作用不大,也不是長期的,排除B項;擁有高超的軍事戰略戰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次要原因,人民的支持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18.土地改革后部分地區出現了貧農因農業經營失敗等問題而賣地給地主和富農的情況。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地主竊取土地改革果實,中共中央在農村地區進行了()A.厲行節約運動 B.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C.人民公社運動 D.“銀元之戰”“米棉之戰”【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起,我國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通過農業合作社變土地私有制為土地集體所有,鞏固土地革命成果,發展農業經濟,B項正確;厲行節約運動,是指1950年代初至1950年代中期,為克服建國初期的經濟困難,中共中央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群眾運動,與解決地主竊取土地改革果實的問題無關,排除A項;人民公社運動,是指1958年開始的農村集體化運動,將原有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合并為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體制,與解決地主竊取土地改革果實的問題無關,排除C項;“銀元之戰”“米棉之戰”是指1949年到1950年初,為穩定物價、打擊投機倒把,中共中央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打擊銀元投機、穩定米棉價格的斗爭,與解決地主竊取土地改革果實的問題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9.1954年,《人民日報》記者這樣寫道:“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坐上最高權力機關的席位。他們從車床邊來,從田地里來,從礦井來,從海岸的防哨來……”。該記者報道的會議是A.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1954年”“代表們走進了會場,坐上最高權力機關的席位。他們從車床邊來,從田地里來,從礦井來,從海岸的防哨來……”,結合所學可知,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代表來自社會各界人士,體現的是人民民主的廣泛性,故選B;1949年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56年召開中共八大,1978年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ACD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20.如圖是中國某一階段的國內生產總值折線圖,圖中折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開始實行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C.中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D.亞太經合組織上海會議的召開【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故選B;1978年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上海會議的召開,ACD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21.某古代文明制定出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將一年分為三季,分別是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每季四個月年末另加五天為節日。這一古文明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某古代文明制定出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并結合所學可知非洲的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部太陽歷,埃及位于①處,A項正確;②是兩河流域,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③是南亞,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④是東亞,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22.“冶鐵技術起源于這里,進而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這里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這里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材料中的“這里”指的是A.西亞 B.南亞 C.西歐 D.東亞【答案】A【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起源于西亞的冶鐵技術,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希臘最初的雕刻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因此A項正確,BCD項排除。故選A。23.在中世紀的西歐,城市市民通過贖買等手段獲得程度不等的自治權,在城市特別是法國城市爭取自治的過程中,國王往往支持城市自治,抵制教會和封建貴族的掠奪。因此,城市的興起A.導致基督教會權力不斷擴大 B.削弱封建貴族和國王的勢力C.削弱國王權力,城市獲得自治 D.有助于強化王權和統一國家的形成【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城市市民通過贖買等手段獲得程度不等的自治權,在城市特別是法國城市爭取自治的過程中,國王往往支持城市自治,抵制教會和封建貴族的掠奪。”可分析出有利于城市的自治王權的加強,D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基督教會權力的擴大,排除A項;材料的做法有利于王權的加強,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削弱國王權力,排除C項。故選D項。24.12世紀,歐洲封建貴族的生活發生了明顯變化,金錢已經開始腐蝕領主與封臣的關系,貴族與國王對封臣的依賴越來越少,對商隊和領薪官員的依賴越來越大。這主要因為A.封君封臣制度的解體 B.歐洲城市經濟的發展C.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 D.商業革命的發生擴展【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在12世紀,貴族和國王“對商隊和領薪官員的依賴越來越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城市的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商品經濟發展比較迅速,市民為取得城市的自治權,他們或者用金錢來贖買封建主,或者用金錢來支持王權,B項正確;西歐的封君封臣制度于15世紀開始解體,排除A項;地方割據勢力膨脹會導致王權的衰落,材料與“地方割據勢力膨脹”沒有關系,排除C項;商業革命出現在新航路開辟之后,與材料時間不一致,排除D項。故選B項。25.646年,日本最高統治者頒布改革詔書規定:一切土地收歸國家所有,政府把土地按一定標準授予農民,受田農民向國家繳納田租貢物,并服徭役。這次改革A.標志日本進入封建社會 B.類似中國西周的井田制C.與唐朝均田制完全一致 D.效仿西歐的土地莊園制【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中的改革是日本“大化改新”,其標志著日本進入封建社會,A項正確;井田制下的土地名義上歸國家所有,排除B項;均田制只是把國家控制的土地進行分配,不是“一切土地”,排除C項;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A項。26.我國東晉高僧法顯不遠萬里經絲綢之路,赴天竺求取佛經典籍。他在歸國后撰寫的《佛國記》(即《法顯傳》)中,稱贊此時期的印度統治者施仁政,“人民殷樂”。法顯稱贊的統治者應該是A.阿拉伯帝國 B.笈多帝國 C.奧斯曼帝國 D.高麗王朝【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東晉存在于317—420年,此時正是印度的笈多帝國時期,B項正確;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都沒有建立在印度地區,排除AC項;高麗王朝建立在朝鮮半島上,排除D項。故選B項。27.下圖為《印第安人農耕圖》,據此判斷圖中印第安人可能在種植A.小麥或者大麥 B.粟或者水稻C.玉米、薯類或豆類 D.橄欖或葡萄【答案】C【解析】【分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洲地區的印第安人創造了璀璨的文明,他們最早就培育出了玉米、馬鈴薯、綠豆、可可豆等農作物,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圖中的印第安人可能在種植玉米、薯類或豆類,C項正確;小麥原產于西亞地區,排除A項;粟發源于中國黃河流域,排除B項;葡萄原產于西亞地區,排除D項。故選C項。【點睛】28.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在阿姆河流域(阿富汗)發現了與當地迥然不同的一處希臘風格的遺址——阿伊·哈努姆城。從考古發掘看,該城的神廟是凹進式的,這屬于典型的兩河流域風格,里面也有濃重的波斯信仰特征。這說明該城()A.深受西亞文明的影響 B.希臘化的程度較低C.實現希臘文明本土化 D.文明的交流與融匯【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在阿姆河流域(阿富汗)發現了與當地迥然不同的一處希臘風格的遺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哈努姆城出現希臘風格的遺址,這應該是受到亞歷山大東征及希臘化時代的影響。該城同時還有兩河流域風格和波斯信仰特征,這說明這里出現了多種文明的交流與融匯,D項正確;該城不僅受到西亞文明的影響,還受到古希臘文明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不能得出程度高低,排除B項;“實現”表述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29.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下列有關“泥板上的文字”、“草紙上的文字”、“龜甲上的文字”共同點的敘述正確的是()A.都是字母文字 B.都產生在亞洲C.誕生于大河流域 D.保存于史詩之中【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泥板上的文字”是兩河流域的蘇美人創造的,“紙草上的文字”是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人發明的,“龜甲上的文字”黃河流域的古中國人發明的,因此它們的共同點是都誕生于大河流域,C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泥板上的文字”、“草紙上的文字”、“龜甲上的文字”均不是字母文字,排除A項;“草紙上的文字”產生于非洲,排除B項;“保存于史詩之中”與“龜甲上的文字”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30.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起兵東征,吞并波斯,入侵印度。遠征軍中不僅有驍勇善戰的將士,還有不少工程師、地理學家、哲學家等專門人才。他們一邊征戰,一邊收集資料、繪制地圖,與當地哲人交往。據此可知,亞歷山大的東征()A.造成希臘文化的斷層 B.鑿通了亞歐的商貿通道C.導致東方文明的衰落 D.有利于東西方文化融匯【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國)。據本題材料“他們一邊征戰,一邊收集資料、繪制地圖,與當地哲人交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東征還搜集了經過地方的文化資料,從而在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匯,D項正確;這一做法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融匯,而非造成希臘文化斷層,排除A項;絲綢之路是古代世界連接亞歐的主要商路,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關于東方文明衰落的相關論述,排除C項。故選D項。31.佃戶之間關于土地、借貸和婚姻的糾紛,違反莊園公共規則的行為,都要通過莊園法庭進行審理。這表明莊園法庭()A.領主可以憑借法庭奴役佃戶 B.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特權C.主要是維護封建領主的利益 D.起到了維護公共秩序的作用【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據題干“佃戶之間關于土地、借貸和婚姻的糾紛,違反莊園公共規則的行為,都要通過莊園法庭進行審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莊園法庭通過案件審理有助于佃戶間糾紛的解決,進而有助于維護公共秩序,D項正確;在中古西歐的莊園制度下,領主可以通過莊園法庭對佃戶進行管理和控制,但材料并未涉及,排除A項;結合所學可知,莊園法庭不僅維護封建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但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項;材料強調莊園法庭在調解佃戶之間糾紛的作用,并未涉及封建領主,排除C項。故選D項。32.地圓學說由來已久。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這一概念;約公元前3世紀,科學家埃拉托色尼用幾何學方法確立了地球的概念;公元2世紀,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把地球說成是一個球形。但這些都只是一些數學推論和理論論證。人類首次用行動證明地球是圓的是A.迪亞士 B.哥倫布 C.達·伽馬 D.麥哲倫【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人類首次用行動證明地球是圓的”并結合所學可知,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用實際行動證明地球是圓的,D項正確;迪亞士發現好望角,排除A項;哥倫布發現美洲,排除B項;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排除C項。故選D項。33.在古印度種姓制度中,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的是A.吠舍 B.婆羅門 C.剎帝利 D.首陀羅【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古印度種姓制度中,婆羅門地位最高,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力,故選B;吠舍大多數是普通勞動者,剎帝利主要是以國王為首的武士集團構成,首陀羅地位最低,需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排除ACD。故選B。34.1526年,一位非洲國王控訴說,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將他們賣掉,“以至于我們國家的人口正在大量喪失”;1549年,巴西的種植園已經有了非洲人勞作的記錄。據此可以佐證A.世界市場的成型 B.工業革命的沖擊 C.三角貿易的初現 D.殖民體系的確立【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將他們賣掉”、“1549年,巴西的種植園已經有了非洲人勞作的記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可以佐證三角貿易的初現。16世紀開始的"黑三角貿易"即奴隸貿易,歐洲奴隸販子從本國出發裝載鹽、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換成奴隸沿著所謂的"中央航路"通過大西洋,在美洲換成糖、煙草和稻米等種植園產品以及金銀和工業原料返航。在歐洲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島之間,航線大致構成三角形狀,由于被販運的是黑色人種,故又稱"黑三角貿易"。歷時300年之久。最先開始經營三角貿易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著是英國和美國為主。因此,C項正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通過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以及兩次工業革命而形成的,這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工業革命開始于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內容僅可以佐證三角貿易的初現,無法體現“殖民體系的確立”,排除D項。故選C項。35.電影《征服1453》講訴了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攻陷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滅亡了東羅馬帝國的故事。東羅馬帝國的終結者是A奧斯曼帝國 B.阿拉伯帝國 C.德里蘇丹國 D.笈多帝國【答案】A【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今為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正式滅亡,因此A正確,BCD排除。故選A。36.1600年,不列顛駐威尼斯(今意大利城市)大使寫道:“就貿易而言,這里的衰落已相當明顯,不出二十年,此城將完全崩潰。”以下關于威尼斯商業地位衰落原因的表述,正確的是()A.傳統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完全斷絕 B.“三角貿易”使非洲損失了大量人口C.新航路開辟促使歐洲的貿易中心轉移 D.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內陸【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600年是新航路開辟之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傳統貿易城市走向衰落,C項正確;“完全斷絕”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三角貿易”以及白銀流入中國與威尼斯商業地位的衰落沒有關系,排除BD項。故選C項。37.生存和生產問題是不同文明區遇到的共同挑戰。西非班圖人培養出的作物是()A.玉米和甘薯 B.粟和水稻C.小麥和土豆 D.甜高粱和棉花【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非)。結合所學可知,西非居民班圖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農作物,馴養了牛,引進了綿陽和山羊等,D項正確;哥倫布首航美洲時發現了玉米和甘薯,排除A項;水稻和粟是中國人最早栽培的作物,排除B項;小麥起源于近東中心和中亞西亞中心以及非洲中心;土豆起源于南美洲中心,排除C項。故選D項。38.羅馬帝國由居住在意大利中部的羅馬人所創建,將埃及、兩河流域等文明區并入版圖,“條條大路通羅馬”“條條法律系萬民”是其真實寫照。它對文明發展的影響表現在()A直接插手被征服地區各項事務 B.通過征戰掠奪各種資源C.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古代文明 D.在帝國內推廣羅馬建筑【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羅馬。根據“將埃及、兩河流域等文明區并入版圖,‘條條大路通羅馬’‘條條法律系萬民’是其真實寫照”可知,羅馬通過對外擴張和征服將羅馬的文明元素擴展到被征服的地區,從而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古代文明,C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的是古羅馬文明的影響,并不能說羅馬直接插手被征服地區的各項事務和掠奪各種資源,排除AB項;材料沒有體現推廣羅馬建筑,排除D項。故選C項。39.日本除了現用年號“令和”以外,其余年號均取自中國古代典籍,如第一個年號“大化”即出自儒家經典《尚書》,意思是“偉大的變化”。這反映出()A.日本全面學習中國 B.中華文明輻射作用C.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D.幕府統治出現嚴重危機【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根據材料“其余年號均取自中國古代典籍”可知,日本的年號多取自中國典籍,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儒教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反映出中華文明的輻射作用,B項正確;“全面”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排除C項;日本幕府統治出現在12世紀,排除D項。故選B項。40.新航路開辟后,甘蔗傳入美洲并大量種植。《舌尖上的歷史》一書中描述:“如果說哥倫布東行所帶的玉米是賜福,那么他西行所帶的甘蔗便是個詛咒。”該書作者認為()A.哥倫布的貢獻在于促進了物種大交流 B.高產作物玉米的價值高于甘蔗C.物種交流給歐洲和美洲帶來不同影響 D.甘蔗的種植是奴隸貿易的根源【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航路開辟后(世界)。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東行所帶的玉米是賜福”是指哥倫布將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種傳入歐洲,產生了積極影響,豐富了歐亞的物種資源,改變了當地的飲食結構,促進了人口增長;“他西行所帶的甘蔗是詛咒”是指原產于歐亞的甘蔗等傳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單一種植園經濟和使用奴隸勞動,產生了消極影響,阻礙了美洲農業的正常發展,奴隸貿易給非洲帶來災難。綜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哥倫布引發的物種交換給歐洲和美洲帶來不同影響,C項正確;該書作者認為物種交流給歐洲和美洲帶來不同影響,A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玉米和甘蔗的價值都很高,材料沒有比較兩者價值,排除B項;奴隸貿易的根源在于資本原始積累的迫切需求,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0分。4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國之內,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這種奇事的發生,有其獨特的原因。——毛澤東《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年10月)材料二下表所示為1952年和1956年我國國民收入中各種經濟成分比重對比表。年份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公私合營經濟個體經濟資本主義經濟1952年19.1%1.5%0.7%71.8%6.9%1956年32.2%53.4%7.3%7.1%接近于零——張豈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歷史新編》材料三全會公報提出:現在我們要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和實踐經驗,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經濟措施,對經濟管理體制和經營管理方法著手認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鄭謙、龐松《中華人民共和國通史》(第四卷)材料四中國有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是中國、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們深入了解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革命史,就不難發現,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就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地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的“奇事”典型,并說明中國共產黨正在探索怎樣的革命道路。(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這一變化的歷史意義并分析導致變化的政策因素。(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會議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判斷這是哪一次重要會議并分析它的深遠影響。(4)據材料四,指出從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中得出的重要認識,并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員工借調協議合同
- 人力資源服務派遣協議書范例二零二五年
- 股權合作協議范例
- 二零二五投標廉潔承諾書
- 三年級上冊書法練習指導教學計劃
- 四年級下學期英語教學工作總結歸納
- 課程教案電工電子技術
- 專業合同標準文本資源
- 浙教版六年級上冊勞動技術教案
- 儲備干部合同樣本
- 2025版紅酒酒莊生態旅游合作框架協議3篇
- 鄉鎮衛生院醫保管理制度
- 《環境審計基本理論》課件
- 長坂坡之戰課件
- 升壓站綠色施工方案及記錄
- 2024北京初三一模語文匯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 育嬰師培訓材料
- 第十七屆山東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動物疫病檢疫檢驗”賽項規程
- 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組織機構設置及工作職責
- 【MOOC】電路基礎-西北工業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自身免疫相關性腦病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