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陸豐市東海新龍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廣東省陸豐市東海新龍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廣東省陸豐市東海新龍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廣東省陸豐市東海新龍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廣東省陸豐市東海新龍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龍中學2024-2025第二學期高一語文第一次月考試卷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書之為物,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墨跡和紙張,它有體溫,滲透著昔者或彼者的生命體驗和智慧表達。正是有這種書中生命的存在,我們才有根據相信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話:“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邃,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因為書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著和激發著與之對應的人的生命潛能,讀書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間發現自我、豐富自我、調節自我的心理過程。當書觸動你的生命感覺時,我建議你做好讀書筆記。記筆記是人和書的生命對證。你讀到哪點最有感覺,你覺得哪點最有價值,你感到哪點最為重要,你感到哪點最為可疑,都不妨記錄下來。一字一句地記,可以加強你的印象和記憶;分門別類地記,可以積累你的知識和清理思路;提要鉤玄地記,可以在提要中把提要領,在鉤玄中深化對意義的理解。張之洞講:“讀十遍,不如寫一遍。”這也可以用在做筆記上。筆記本子有個A、B面,最初的記錄最后只寫一面,然后在繼續讀書時發現同類問題,寫在另一面,跟它對照,比較其間的同和異。積累多了,你對這問題,就有各種各樣的角度、層次上的材料,然后就可以梳理它的淵源流變,或解釋它的多重意義了。比如讀王國維的一段話,覺得耐人尋味,就寫在一面,以后不知道哪天讀到《道德經》上相似的意思,又記在另一面。如果發現別的書上也有類似的話,再把它積累下來,相互參證,就可能發現它們之間的傳承關系,以及在不同語境中意義的微妙差異。歷史學家吳晗說過:“要想學問大,就要多讀、多抄、多寫,一個人想要在學業上有所建樹,一定得堅持這樣做卡片、摘記。”唐弢先生也認為,大凡讀書,一定要做讀書筆記,不要自恃年輕時記憶力好,就不做筆記,如果那樣,書讀多了容易混雜,年紀大后記憶衰退,就難免要吃虧。唐弢先生晚年寫魯迅傳的時候,想找一個材料,魯迅曾經說過他的父親喝醉時老打他母親。所以,魯迅從不喝醉。這段活在哪里?他查找了半年沒查到,又找了魯迅博物館研究員,也沒查到,后來偶然讀書時,發現在蕭紅回憶魯迅的文章里面。因此,他一再告誡,必須做筆記,不要相信你的記憶力好。如果把魯迅跟酒的關系都記在一個本子上,一查起來不就很方便嗎?也就用不著花半年時間去大海里撈針了,一有感受就寫下來,要趕快,不要偷懶。(摘編自楊義《讀書的啟示》,有刪改)材料二:我們知道各書各讀法,各人各讀法,然后再去讀古書:有時候不厭百回讀,有時候一看就丟了,有時候略觀大意,有時候又細細地讀,有時候不求甚解,有時候又必須解釋得明明白白,有時候要免掉一物不知之誚,有時候亦可以不識字,有時候要信古,有時候要疑古。總之,是沒有固定的方法,是隨書而異,隨人而異。何謂各書各讀法?我們拿了一本書到手,先要知道這本書是什么性質。倘然不管是什么書,只拿一樣的讀法去讀,那是沒有不錯讀的。可舉如下例證:《楚辭》中的《天問》,原是屈原呼天自訴,以發抒其憤懣的話;王逸注所謂“呵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是說得很明白的。卻是戴震的《屈原賦注》,于《天問》一篇,處處用天文學來注解,滿紙是“赤道”“冬至”“夏至”“北極”“南極”一類的話。《天問》本是文學作品,戴震把他當天文書看,這真是戴了“漢學家”眼鏡去讀一切的書,是大錯而特錯了。再有本非文學書,而被人拿讀文學書的讀法去讀。因此真的錯誤反而看不出。例如《史記·儒林傳》有一段云:“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居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這一段話文字固然是很整齊,但事實是子路實在是死在孔子之前。今云:“孔子卒后,……子路居衛”云云,只顧行文利便,毫不管事實不符。原來《史記》本是一部歷史,歷史的價值是在事實真確,而不在文章做得好。今《史記》如此說,已失去了史的價值。不過讀的人多數還是拿讀文學書的讀法去讀,所以真的錯處看不出。前面已經說過了,各書各讀法;這里再說各人各讀法。所謂各人各讀法,就是對于同一部書而各人的讀法不同。譬如《詩經》,《詩經》只是《詩經》,它本身是不會改變的,但是讀《詩經》的人不只一種,那么讀法也不能一樣。《詩經》的本身雖然是詩歌,但是研究社會學的人也要讀,研究政治學的人也要讀,研究文字學的人也要讀,研究植物學的人也要拿它供參考。如《周南》中的《漢廣》第一章云:“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在研究文法的人讀起來,是賞鑒它情感的溫柔及藝術的優美,旁的事情都不管了。在研究文學的人讀起來,就要注意于“不可求思”的“思”字是一個助詞。在研究社會學的人讀起來,就當注意于這篇詩是男女戀愛的詩,而和古代的婚姻問題有很大的關系。在研究政治學的人看起來,就當從這篇詩去考察周初的禮教和南方風俗的關系是怎樣。(摘編自胡懷琛《怎樣讀古書》,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楊義先生認為記讀書筆記要有關注的“點”,不同的關注點會出現不同類別的筆記的內容,其中提要鉤玄是最好的記筆記方式,需要大力提倡。B.A、B面筆記法主要功能是搜集同一類研究問題的谷種類型材料,有助于從不同角度、層次進行問題研究,實現相互參證,給后續研究提供很大便利。C.唐弢先生因記憶力衰退而無法回想起一個材料的出處,雖然花了很多時間查找并請教了相關專業人員仍沒找到,可見記筆記是閱讀最有效的方式。D.《史記》是歷史學著作,所以應該按照非文學著作看,著眼于其所記載的事實,可見中學教材里出現的《鴻門宴》等篇章從文學角度進行教學是錯誤的。2.下列關于兩則材料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作者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話意在證明書中存在不同的生命方式,以及生命體驗和智慧表達,因此我們應該讀書。B.材料一在論證讀書記筆記的重要性時,除了列舉記筆記能提高閱讀效果的實例外,還引用了多個名人名言進行論證C.材料二在具體論證過程中,論證結構嚴謹,論證過程嚴密,論點和論據高度統一,每一個重要觀點都通過列舉詳細的文獻實例進行印證,D.材料二第一段采取“總分”的結構方式論述,先提出各書各讀法和各人各讀法的觀點,然后通過列舉證明讀書要因書而異,因人而異。3.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支撐“書各人有各讀法”觀點的一項是()A.唐人聶夷中《田家詩》云:“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宋人《學齋占畢》引經據典,根據很多歷法知識說,二月里絕沒有新絲可賣。B.李白詩云:“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將這句話結合唐人小說可知,唐代酒店也做當鋪生意,至少可以作為研究當鋪起源材料。C.蘇軾有詩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魏略·偶宗傳·董遇傳》又說:“人有從學者,遇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D.郭沫若劇本《屈原》原有“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句,在劇中飾釣者的張逸生卻說:“‘你是’不如改成‘你這’,那就夠味了。”4.兩則材料都在談讀書的方法,但側重點不同,請簡要分析。5.高一新教材必修下冊有《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請你根據上述材料,給同學擬定三條閱讀《紅樓夢》的讀書建議,每條建議寫出具體方法提示。(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莊子的草帽陳所巨莊子在濠上觀魚,正是初夏,陽光強烈,他戴著一頂寬邊的草帽。他那頂草帽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兩淮平原上農人們慣常戴的那種金黃色的麥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編成的,顯得格外的招眼和時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著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種。他們倆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對方笑的含義:莊子想說他的朋友像個稻草人,惠子覺得莊子像只剛從草叢中鉆出來的綠冠草雞。①接著他們就看那濠中的魚,看得很投入,莊子情不自禁地說:哎呀,魚真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快樂呢?莊子看了惠子一眼,說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呢?莊子和他的朋友壓根兒沒想到,就是那幾句簡單的對話,竟然在幾千年后,還被人們背誦,作為構筑他們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們知道了,肯定會大笑不止。就莊子這個人而言,應該留下來的倒不是只言片語的對話和雜感,而是那頂青青的蒲草編的草帽。因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纖維上面。莊子喜歡躺在草地上睡覺,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著,將草帽罩在臉上,舒坦而愜意。②他聽得見泥土的聲音,草的聲音,炊煙的聲音,狗和農夫的聲音,以及他自己的肉體和靈魂發出的微弱的聲音。他聞得見天的氣味,云的氣味,泥土和草叢中看不見的蟲子的氣味和南風從淮河帶來的水的氣味。這些聲音和氣味緩緩地帶著他進入夢鄉。他的夢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莊周夢蝶就是這時候的產物,野草一樣的產物。一個象征的童話,一片錯亂的思想的樹林,一只真正的比車輪還大的蝴蝶,讓人們吃驚,也把莊子弄糊涂了。但他認為糊涂就糊涂吧,糊涂總比不糊涂好。無論是人夢蝴蝶,還是蝴蝶夢人,世事無非一場大夢,何必勞形傷神求什么清醒!正是那個糊涂的夢讓他名聲大震,成為貫穿歷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歷史和人們并不知道,那個夢正是隨著他的鼾聲,留在那頂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莊子什么都不記得,回到家里,才發現有個夢黏在草帽上,他便將那夢收拾,刻寫在竹簡上。這當然是幾千年前的事,現在莊子還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經觀魚、做夢的后來叫蒙城的地方。莊子祠與其說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說是他精神和思想的莊園。魚和蝴蝶好像還在各自的狀態之中,但此魚非彼魚,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來的變種!莊子似乎還是那樣。他當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現的,一張稍稍蒼白而修長的臉,手臂和腿較長,服裝似乎有點兒不倫不類。但他確實是莊子,是那個月綠色的蒲草帽遮著臉,躺在草地上睡覺和做夢的人。莊子端坐著,膝蓋齊齊地并攏,雙手擱在上面,旁邊好像還有一柄葵扇。我發現少了件東西,是草帽。草帽是鄉野里的東西,民間的東西,也就是說是莊子那時候作為散淡文人的東西。后來他成為圣哲,人們便順理成章地認為應該與那頂粗糙的蒲草帽無緣了。③人們往往愛犯這類的錯誤,往往以想當然代替本質。其實,就在淮河兩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種蒲草帽已經很多了,莊子因此有些高興,④因為蒲草帽罩著的那些頭腦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著的魚和蝴蝶。時間改變了許多東西,而草帽的功能沒有改變,有些人戴在頭上遮太陽,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風,有些人墊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鳥窩。(選自《華人優秀散文精選》,有刪改)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不同于一般的凡夫俗子,“顯得格外的招眼和時髦”暗示著他與所處的時代格格不入。B.讓莊子大笑不止的是,他留下的只言片語被后人抬高為神圣的經典,被圣哲化了。C.莊子糊涂的是在莊周夢蝶中分辨不清自己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自己。D.莊子一直把自己寄存在精神和思想莊園里,用散淡的人生方式,刻意與世人保持著距離。7.對于文章橫線處句子理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處還原了莊子與惠子濠上觀魚的現場情境,二人對話簡短卻給人身臨其境之感。B.②處野草、炊煙、泥土、狗等一系列意象行云流水般出現,具有濃郁的鄉野氣息。C.③處用批評口吻表現了莊子成為圣哲后,他民間、本質、散淡的生命狀態改變了。D.④處“活著的魚和蝴蝶”指的是莊子式的思想和靈魂得以繼承下來,沒有被人們拋棄。8.“莊子喜歡躺在草地上睡覺”這個段落體現了作者眼中莊子的個性,請對此加以梳理概括。9.在《庖丁解牛》的課上,同學們對“臣之所好者道也”一句印象深刻。為了讓同學們加深對莊子思想的理解,老師建議大家在課外閱讀《莊子的草帽》,并提示同學們仔細思考“草帽”在文中的作用和寓意。請你根據老師的提示對“草帽”這一意象進行解讀。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一)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選自《燭之武退秦師》)(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從之矣!(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10.對文中劃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B.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C.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D.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伯:春秋時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B.禮:指禮節、儀式等道德規范,先秦有《周禮》《儀禮》《禮記》等流傳于后世。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稱,后來成了他們的謙稱。D.執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辦事的官吏,后來也用于表示對對方的敬稱。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燭之武顧全大局。面對鄭國危亡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個人恩怨,毅然擔負起說服秦伯的重任。B.燭之武反客為主。他對秦穆公說,滅亡鄭國是讓秦賠上自己的鄰國來增加晉國的勢力并削弱自己。C.燭之武富于謀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許諾,愿為秦國提供好處;一面利用秦、晉矛盾,施行離間之計。D.燭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國家危亡之時出使,不卑不亢,從容辭令,說服秦國退兵護鄭,不失本國尊嚴。13.將下面語句譯為現代漢語。(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2)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詎能若是乎?14.文(二)認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文(一)具體分析。(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各題。鷓鴣天①蘇軾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涼。【注】①1080年,蘇軾謫居黃州時寫下了這首詞。②浮生:語出《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為人生在世,虛浮不定,指短暫虛幻的人生。1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詞作者蘇軾,是北宋時期一位杰出的詞人,他與辛棄疾合稱“蘇辛”,開宋詞“豪放”之風。B.上片一二兩句描繪作者所處環境,描寫出林、山、竹、墻、蟬、草、池塘七種景色,雜亂、衰萎。C.上片描繪的景色充滿了頹廢色彩,表達了詞人謫居黃州時百無聊賴、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D.下片前三句是寫太陽即將落山的時候,詞人拄著藜杖在村邊小道上徐徐漫步。表現出其自得其樂。16.請簡要分析“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一句在景物描寫方面特點。(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時,在春天到來之際,人們總是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風調雨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也為我們描繪過這樣的畫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論語·先進》中寫到孔子的四個弟子侍坐時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時間治理一個飽經憂患的千乘之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都使用了疊字,從聽覺、視覺上突出了對景傷懷的感受。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作為魯迅筆下“改造文章的祖師”,曹操不蹈襲前人成法,不斷追求新變,其對音樂之貢獻①。中國古代重要的樂種清商樂,便創始于曹操。清商樂興起于曹魏時期,此時文壇較活躍的是建安文人團體的核心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他們不僅促成樂府民歌的文人化轉型,更讓清商樂②。曹操于戎馬倥傯之際,不廢吟詠,他填寫的樂府詩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在當時就眾口相傳,風靡一時。曹操基于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兼以宏偉之想象,對樂府詩的體制進行了大膽革新,發壯心,抒豪情,表現出尚實精神與通達作風。通過曹操對漢樂府的改造,拓寬了樂府音樂的創作領域與藝術表現力,這對中國音樂史的走向乃至清商樂的形成,均產生了深遠影響。歷經1800年的歲月流轉,清商樂依然③。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段中,以下四處標點符號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A.“改造文章的祖師”B.核心人物——C.“三曹”(曹操、曹丕、曹植)D.《蒿里行》、《短歌行》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將正確句子寫出來。要求: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數學中的“對偶”與詩詞中的“對仗”是異曲同工。詩詞中的“對仗”能使意境更加優美,抒情更加感人,哲理更加深邃。數學中的“對偶”使得數學理論變得更加深刻,更加優美。數學中的“對偶”不只是數學的結構和框架,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數學和詩歌的創作①。當然,任何科學和藝術的創作都需要直覺和想象力,但②。例如,李白《望廬山瀑布》中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極富直覺和想象。這種直覺和想象是源于詩人的形象思維。數學家克萊因說:“在預測能被證明的內容時,和構思證明的方法時一樣,數學家們③。”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2.文中畫波浪線處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四、作文(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司馬遷借歷史人物樊噲之口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而老子在《道德經》中又言:“天下大事必做于細。”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龍中學2024-2025第二學期高一語文第一次月考試卷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書之為物,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墨跡和紙張,它有體溫,滲透著昔者或彼者的生命體驗和智慧表達。正是有這種書中生命的存在,我們才有根據相信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話:“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精邃,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因為書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著和激發著與之對應的人的生命潛能,讀書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間發現自我、豐富自我、調節自我的心理過程。當書觸動你的生命感覺時,我建議你做好讀書筆記。記筆記是人和書的生命對證。你讀到哪點最有感覺,你覺得哪點最有價值,你感到哪點最為重要,你感到哪點最為可疑,都不妨記錄下來。一字一句地記,可以加強你的印象和記憶;分門別類地記,可以積累你的知識和清理思路;提要鉤玄地記,可以在提要中把提要領,在鉤玄中深化對意義的理解。張之洞講:“讀十遍,不如寫一遍。”這也可以用在做筆記上。筆記本子有個A、B面,最初的記錄最后只寫一面,然后在繼續讀書時發現同類問題,寫在另一面,跟它對照,比較其間的同和異。積累多了,你對這問題,就有各種各樣的角度、層次上的材料,然后就可以梳理它的淵源流變,或解釋它的多重意義了。比如讀王國維的一段話,覺得耐人尋味,就寫在一面,以后不知道哪天讀到《道德經》上相似的意思,又記在另一面。如果發現別的書上也有類似的話,再把它積累下來,相互參證,就可能發現它們之間的傳承關系,以及在不同語境中意義的微妙差異。歷史學家吳晗說過:“要想學問大,就要多讀、多抄、多寫,一個人想要在學業上有所建樹,一定得堅持這樣做卡片、摘記。”唐弢先生也認為,大凡讀書,一定要做讀書筆記,不要自恃年輕時記憶力好,就不做筆記,如果那樣,書讀多了容易混雜,年紀大后記憶衰退,就難免要吃虧。唐弢先生晚年寫魯迅傳的時候,想找一個材料,魯迅曾經說過他的父親喝醉時老打他母親。所以,魯迅從不喝醉。這段活在哪里?他查找了半年沒查到,又找了魯迅博物館研究員,也沒查到,后來偶然讀書時,發現在蕭紅回憶魯迅的文章里面。因此,他一再告誡,必須做筆記,不要相信你的記憶力好。如果把魯迅跟酒的關系都記在一個本子上,一查起來不就很方便嗎?也就用不著花半年時間去大海里撈針了,一有感受就寫下來,要趕快,不要偷懶。(摘編自楊義《讀書的啟示》,有刪改)材料二:我們知道各書各讀法,各人各讀法,然后再去讀古書:有時候不厭百回讀,有時候一看就丟了,有時候略觀大意,有時候又細細地讀,有時候不求甚解,有時候又必須解釋得明明白白,有時候要免掉一物不知之誚,有時候亦可以不識字,有時候要信古,有時候要疑古。總之,是沒有固定的方法,是隨書而異,隨人而異。何謂各書各讀法?我們拿了一本書到手,先要知道這本書是什么性質。倘然不管是什么書,只拿一樣的讀法去讀,那是沒有不錯讀的。可舉如下例證:《楚辭》中的《天問》,原是屈原呼天自訴,以發抒其憤懣的話;王逸注所謂“呵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是說得很明白的。卻是戴震的《屈原賦注》,于《天問》一篇,處處用天文學來注解,滿紙是“赤道”“冬至”“夏至”“北極”“南極”一類的話。《天問》本是文學作品,戴震把他當天文書看,這真是戴了“漢學家”眼鏡去讀一切的書,是大錯而特錯了。再有本非文學書,而被人拿讀文學書的讀法去讀。因此真的錯誤反而看不出。例如《史記·儒林傳》有一段云:“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居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這一段話文字固然是很整齊,但事實是子路實在是死在孔子之前。今云:“孔子卒后,……子路居衛”云云,只顧行文利便,毫不管事實不符。原來《史記》本是一部歷史,歷史的價值是在事實真確,而不在文章做得好。今《史記》如此說,已失去了史的價值。不過讀的人多數還是拿讀文學書的讀法去讀,所以真的錯處看不出。前面已經說過了,各書各讀法;這里再說各人各讀法。所謂各人各讀法,就是對于同一部書而各人的讀法不同。譬如《詩經》,《詩經》只是《詩經》,它本身是不會改變的,但是讀《詩經》的人不只一種,那么讀法也不能一樣。《詩經》的本身雖然是詩歌,但是研究社會學的人也要讀,研究政治學的人也要讀,研究文字學的人也要讀,研究植物學的人也要拿它供參考。如《周南》中的《漢廣》第一章云:“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在研究文法的人讀起來,是賞鑒它情感的溫柔及藝術的優美,旁的事情都不管了。在研究文學的人讀起來,就要注意于“不可求思”的“思”字是一個助詞。在研究社會學的人讀起來,就當注意于這篇詩是男女戀愛的詩,而和古代的婚姻問題有很大的關系。在研究政治學的人看起來,就當從這篇詩去考察周初的禮教和南方風俗的關系是怎樣。(摘編自胡懷琛《怎樣讀古書》,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楊義先生認為記讀書筆記要有關注的“點”,不同的關注點會出現不同類別的筆記的內容,其中提要鉤玄是最好的記筆記方式,需要大力提倡。B.A、B面筆記法主要功能是搜集同一類研究問題的谷種類型材料,有助于從不同角度、層次進行問題研究,實現相互參證,給后續研究提供很大便利。C.唐弢先生因記憶力衰退而無法回想起一個材料的出處,雖然花了很多時間查找并請教了相關專業人員仍沒找到,可見記筆記是閱讀最有效的方式。D.《史記》是歷史學著作,所以應該按照非文學著作看,著眼于其所記載的事實,可見中學教材里出現的《鴻門宴》等篇章從文學角度進行教學是錯誤的。2.下列關于兩則材料論證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作者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話意在證明書中存在不同的生命方式,以及生命體驗和智慧表達,因此我們應該讀書。B.材料一在論證讀書記筆記的重要性時,除了列舉記筆記能提高閱讀效果的實例外,還引用了多個名人名言進行論證C.材料二在具體論證過程中,論證結構嚴謹,論證過程嚴密,論點和論據高度統一,每一個重要觀點都通過列舉詳細的文獻實例進行印證,D.材料二第一段采取“總分”的結構方式論述,先提出各書各讀法和各人各讀法的觀點,然后通過列舉證明讀書要因書而異,因人而異。3.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支撐“書各人有各讀法”觀點的一項是()A.唐人聶夷中《田家詩》云:“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宋人《學齋占畢》引經據典,根據很多歷法知識說,二月里絕沒有新絲可賣。B.李白詩云:“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將這句話結合唐人小說可知,唐代酒店也做當鋪生意,至少可以作為研究當鋪起源材料。C.蘇軾有詩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魏略·偶宗傳·董遇傳》又說:“人有從學者,遇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D.郭沫若劇本《屈原》原有“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句,在劇中飾釣者的張逸生卻說:“‘你是’不如改成‘你這’,那就夠味了。”4.兩則材料都在談讀書的方法,但側重點不同,請簡要分析。5.高一新教材必修下冊有《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請你根據上述材料,給同學擬定三條閱讀《紅樓夢》的讀書建議,每條建議寫出具體方法提示。【答案】1.B2.D3.B4.①材料一側重于讀書方法的共性,即讀書要做筆記。作者提出了讀書要多抄多寫,學會做讀書筆記的觀點。②材料二側重讀書方法的差異,即各書各讀法,各人各讀法。作者從“各書有各書的讀法”和“各人有各人的讀法”兩個方面進行讀書方法的闡述。5.①閱讀過程中需要做好讀書筆記,可以摘抄優美的句子,可以寫閱讀感受,可以記錄閱讀疑問等;②可以運用“各書有各書的讀法”閱讀法,對《紅樓夢》進行文學閱讀,比如梳理小說的線索、歸納品味人物形象、探究小說主旨等:③還可以運用“各人有各人的讀法”閱讀法進行閱讀,比如從建筑家身份探究里面的建筑特色,從服裝設計師身份探究里面服飾特色等。【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能力。A.“提要鉤玄是最好的記筆記方式”于文無據。原文并沒有對三種記筆記方式進行比較。C.“唐弢先生因記憶力衰退……可見記筆記是閱讀最有效的方式”曲解文意。材料舉唐弢先生的事例是為了佐證他的觀點,且材料一第三段“大凡讀書……就難免要吃虧”并未與其他閱讀方式進行比較,無法得出“筆記是閱讀最有效的方式”的結論。D.“《鴻門宴》等篇章從文學角度進行教學是錯誤的”曲解文意。原文是說非文學書按照文學書的讀法去讀會出現“真的錯誤看不出”的問題,并沒有說拿文學書的讀法去讀《史記》是錯誤的。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材料二第一段采取‘總分’的結構方式論述”錯。材料二第一段采取“總一分一總”的結構方式論述,先提出“各人各讀法”,再列舉多種讀書方式,最后通過“總之,是沒有固定的方法,是隨書而異,隨人而異”一句進行了總結。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適合證明“各書有各書讀法”,而且是文學書被拿來進行非文學書的讀法。B.從“換”中讀出關于當鋪的起源和組織信息,是研究古代經濟的人的讀法,屬于“書各人有各讀法”的佐證。C.適合證明熟讀的重要性。D.適合證明讀書和寫作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由“當書觸動你的生命感覺時,我建議你做好讀書筆記……這也可以用在做筆記上”“筆記本子有個A、B面……寫在另一面,跟它對照,比較其間的同和異”“唐弢先生也認為,大凡讀書,一定要做讀書筆記,不要自恃年輕時記憶力好,就不做筆記,如果那樣,書讀多了容易混雜,年紀大后記憶衰退,就難免要吃虧”可見,材料一側重于讀書方法的共性,即讀書要做筆記。作者提出了讀書要多抄多寫,學會做讀書筆記的觀點。由“我們知道各書各讀法,各人各讀法,然后再去讀古書”“何謂各書各讀法?我們拿了一本書到手,先要知道這本書是什么性質”“前面已經說過了,各書各讀法;這里再說各人各讀法。所謂各人各讀法,就是對于同一部書而各人的讀法不同”可見,材料二側重讀書方法的差異,即各書各讀法,各人各讀法。作者從“各書有各書的讀法”和“各人有各人的讀法”兩個方面進行讀書方法的闡述。【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你讀到哪點最有感覺,你覺得哪點最有價值,你感到哪點最為重要,你感到哪點最為可疑,都不妨記錄下來”可得出:閱讀過程中需要做好讀書筆記,可以摘抄優美的句子,可以寫閱讀感受,可以記錄閱讀疑問等;由“何謂各書各讀法?我們拿了一本書到手,先要知道這本書是什么性質。倘然不管是什么書,只拿一樣的讀法去讀,那是沒有不錯讀的”可得出:可以運用“各書有各書的讀法”閱讀法,對《紅樓夢》進行文學閱讀,比如梳理小說的線索、歸納品味人物形象、探究小說主旨等:由“前面已經說過了,各書各讀法;這里再說各人各讀法。所謂各人各讀法,就是對于同一部書而各人的讀法不同”可得出:還可以運用“各人有各人的讀法”閱讀法進行閱讀,比如從建筑家身份探究里面的建筑特色,從服裝設計師身份探究里面服飾特色等。(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莊子的草帽陳所巨莊子在濠上觀魚,正是初夏,陽光強烈,他戴著一頂寬邊的草帽。他那頂草帽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于不是兩淮平原上農人們慣常戴的那種金黃色的麥秸草帽,而是青色的,由蒲草編成的,顯得格外的招眼和時髦。他的朋友惠子也戴著草帽,是很平常的那種。他們倆相互看了一眼,都笑了笑,相互也都明白對方笑的含義:莊子想說他的朋友像個稻草人,惠子覺得莊子像只剛從草叢中鉆出來的綠冠草雞。①接著他們就看那濠中的魚,看得很投入,莊子情不自禁地說:哎呀,魚真的快樂啊!惠子說:你又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快樂呢?莊子看了惠子一眼,說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呢?莊子和他的朋友壓根兒沒想到,就是那幾句簡單的對話,竟然在幾千年后,還被人們背誦,作為構筑他們思想框架的主要材料。要是他們知道了,肯定會大笑不止。就莊子這個人而言,應該留下來的倒不是只言片語的對話和雜感,而是那頂青青的蒲草編的草帽。因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纖維上面。莊子喜歡躺在草地上睡覺,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著,將草帽罩在臉上,舒坦而愜意。②他聽得見泥土的聲音,草的聲音,炊煙的聲音,狗和農夫的聲音,以及他自己的肉體和靈魂發出的微弱的聲音。他聞得見天的氣味,云的氣味,泥土和草叢中看不見的蟲子的氣味和南風從淮河帶來的水的氣味。這些聲音和氣味緩緩地帶著他進入夢鄉。他的夢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莊周夢蝶就是這時候的產物,野草一樣的產物。一個象征的童話,一片錯亂的思想的樹林,一只真正的比車輪還大的蝴蝶,讓人們吃驚,也把莊子弄糊涂了。但他認為糊涂就糊涂吧,糊涂總比不糊涂好。無論是人夢蝴蝶,還是蝴蝶夢人,世事無非一場大夢,何必勞形傷神求什么清醒!正是那個糊涂的夢讓他名聲大震,成為貫穿歷史的思想界的明星。而歷史和人們并不知道,那個夢正是隨著他的鼾聲,留在那頂蒲草帽上的。睡醒之后,莊子什么都不記得,回到家里,才發現有個夢黏在草帽上,他便將那夢收拾,刻寫在竹簡上。這當然是幾千年前的事,現在莊子還在那地方,就是他曾經觀魚、做夢的后來叫蒙城的地方。莊子祠與其說是他的香火祭祠,不如說是他精神和思想的莊園。魚和蝴蝶好像還在各自的狀態之中,但此魚非彼魚,此蝶亦非彼蝶,都是些后來的變種!莊子似乎還是那樣。他當然是以雕塑的方式出現的,一張稍稍蒼白而修長的臉,手臂和腿較長,服裝似乎有點兒不倫不類。但他確實是莊子,是那個月綠色的蒲草帽遮著臉,躺在草地上睡覺和做夢的人。莊子端坐著,膝蓋齊齊地并攏,雙手擱在上面,旁邊好像還有一柄葵扇。我發現少了件東西,是草帽。草帽是鄉野里的東西,民間的東西,也就是說是莊子那時候作為散淡文人的東西。后來他成為圣哲,人們便順理成章地認為應該與那頂粗糙的蒲草帽無緣了。③人們往往愛犯這類的錯誤,往往以想當然代替本質。其實,就在淮河兩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種蒲草帽已經很多了,莊子因此有些高興,④因為蒲草帽罩著的那些頭腦里,多多少少都有些活著的魚和蝴蝶。時間改變了許多東西,而草帽的功能沒有改變,有些人戴在頭上遮太陽,有些人拿在手里扇風,有些人墊在屁股下面坐在土坎上……蒲草帽依然是青色的,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鳥窩。(選自《華人優秀散文精選》,有刪改)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不同于一般的凡夫俗子,“顯得格外的招眼和時髦”暗示著他與所處的時代格格不入。B.讓莊子大笑不止的是,他留下的只言片語被后人抬高為神圣的經典,被圣哲化了。C.莊子糊涂的是在莊周夢蝶中分辨不清自己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自己。D.莊子一直把自己寄存在精神和思想莊園里,用散淡的人生方式,刻意與世人保持著距離。7.對于文章橫線處句子的理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處還原了莊子與惠子濠上觀魚的現場情境,二人對話簡短卻給人身臨其境之感。B.②處野草、炊煙、泥土、狗等一系列意象行云流水般出現,具有濃郁的鄉野氣息。C.③處用批評口吻表現了莊子成為圣哲后,他民間、本質、散淡的生命狀態改變了。D.④處“活著的魚和蝴蝶”指的是莊子式的思想和靈魂得以繼承下來,沒有被人們拋棄。8.“莊子喜歡躺在草地上睡覺”這個段落體現了作者眼中莊子的個性,請對此加以梳理概括。9.在《庖丁解牛》的課上,同學們對“臣之所好者道也”一句印象深刻。為了讓同學們加深對莊子思想的理解,老師建議大家在課外閱讀《莊子的草帽》,并提示同學們仔細思考“草帽”在文中的作用和寓意。請你根據老師的提示對“草帽”這一意象進行解讀。【答案】6.D7.C8.莊子喜歡睡覺,且睡覺時無拘無束,這體現出他率性/散漫的特點。莊子聽得見各種聲音,聞得到各種氣味,而且這些聲音和氣味帶著他進入夢鄉,體現出他愛好自然、融入自然的特點。莊子的夢像茂盛的野草,而且能做出“夢蝶”這種奇異的夢,體現出他富有情趣/想象力的特點。莊子不糾結于自己的糊涂,甚至認為糊涂比不糊涂好,體現了他的超然脫俗。9.①“草帽”在表面上是莊子所佩戴的東西,襯托出了莊子的形象;②并且是貫穿全文的線索;③但實際上更是莊子哲學思想的象征,體現了莊子思想追求自然、浪漫無際、妙趣橫生的特點【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D.“刻意與世人保持著距離”錯,文章體現了莊子超然脫俗,但并未用“刻意與世人保持距離”來體現莊子的這一點,否則莊子不會與惠施相交,更不會在第三段注意到狗和農夫的聲音,更不會在倒數第二段因“淮河兩岸,以及更多的地方”“那種蒲草帽已經很多”而高興。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重要句子的理解賞析能力。C.“他民間、本質、散淡的生命狀態改變了”錯,③句批評的是世人對莊子的誤解,而不是在批評莊子本人的變化。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莊子喜歡躺在草地上睡覺,尤其是在容易惹人困倦的夏天。他放松自己,仰面向天地躺著,將草帽罩在臉上,舒坦而愜意”可知,莊子對睡眠有著獨到的偏愛,且睡覺時無拘無束,這不僅是身體上的休憩,更是心靈上的一種率性釋放,一種對世俗束縛的淡然超脫,展現了他那份難能可貴的散漫與不羈。②由“他聽得見泥土的聲音,草的聲音,炊煙的聲音,狗和農夫的聲音,以及他自己的肉體和靈魂發出的微弱的聲音。他聞得見天的氣味,云的氣味,泥土和草叢中看不見的蟲子的氣味和南風從淮河帶來的水的氣味。這些聲音和氣味緩緩地帶著他進入夢鄉”可知,莊子聽得見各種聲音,聞得到各種氣味,而且這些聲音和氣味帶著他進入夢鄉,引領他步入一個又一個奇幻之境,體現出他愛好自然、融入自然的特點。③由“他的夢很茂盛,像那些茂盛的野草。莊周夢蝶就是這時候的產物,野草一樣的產物。一個象征的童話,一片錯亂的思想的樹林,一只真正的比車輪還大的蝴蝶,讓人們吃驚,也把莊子弄糊涂了”可知,莊子的夢像茂盛的野草,野草肆意生長,無拘無束,每一片葉子都承載著他對生命最純粹的感悟,而且能做出“夢蝶”這種奇異的夢,“夢蝶”之境,更是他想象力與情趣的巔峰之作,體現出他富有情趣、想象力的特點。④由“但他認為糊涂就糊涂吧,糊涂總比不糊涂好。無論是人夢蝴蝶,還是蝴蝶夢人,世事無非一場大夢,何必勞形傷神求什么清醒!正是那個糊涂的夢讓他名聲大震,成為貫穿歷史的思想界的明星”可知,莊子不糾結于自己的糊涂,甚至認為糊涂比不糊涂好,在他看來,糊涂非但不是缺陷,反而是種難能可貴的智慧,是對世間紛擾的一種淡然處之,是對生命本質的一種深刻洞察,體現了他的超然脫俗。【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中相關意象作用和寓意的賞析能力。從表層看,從作者描寫惠施眼中戴草帽的莊子這部分即可知,“是青色的,由蒲草編成的”草帽是莊子的配飾,莊子或戴著它,或將它罩在臉上,或有個夢黏在草帽上,它襯托了莊子的形象。從結構上,本文從標題、開頭到結尾,草帽的意象貫穿全文,可知它是本文線索。從主旨上,“因為他真正的思想在那上面,在每一根蒲草的纖維上面”一句可知,草帽更是莊子思想的象征。結合前一題莊子的個性特點、本文對莊子思想的描述、聯系《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的意思與相應的課下注釋,可知,蒲草帽“像大平原上青青碧碧的草”,暗示了莊子思想具有追求自然、浪漫無際的特點;蒲草帽“也像一只只孵化原始思想的青色鳥窩”,這一比喻具有趣味性,聯系本文提到的“莊周夢蝶”“濠梁觀魚”等典故可知,莊子思想帶有妙趣橫生的特點。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一)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選自《燭之武退秦師》)(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從之矣!(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10.對文中劃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B.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C.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D.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伯:春秋時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B.禮:指禮節、儀式等道德規范,先秦有《周禮》《儀禮》《禮記》等流傳于后世。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稱,后來成了他們的謙稱。D.執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辦事的官吏,后來也用于表示對對方的敬稱。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燭之武顧全大局。面對鄭國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個人恩怨,毅然擔負起說服秦伯的重任。B.燭之武反客為主。他對秦穆公說,滅亡鄭國是讓秦賠上自己的鄰國來增加晉國的勢力并削弱自己。C.燭之武富于謀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許諾,愿為秦國提供好處;一面利用秦、晉矛盾,施行離間之計。D.燭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國家危亡之時出使,不卑不亢,從容辭令,說服秦國退兵護鄭,不失本國尊嚴。13.將下面語句譯為現代漢語。(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2)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詎能若是乎?14.文(二)認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結合文(一)具體分析。【答案】10.A11.C12.B13.(1)譯文: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它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之后,又想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里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2)譯文:不是(燭之武所說的)利益與危害深深擊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這樣呢?14.①秦穆公是為了本國利益退兵。燭之武認為晉國實力增強,就等于秦國的力量削弱了②損害秦國的利益而讓晉國得到好處,不劃算,希望對方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最終因為利益問題,秦穆公退兵。【解析】【分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燭之武出城游說秦穆公,站著說會兒話的工夫就在(鄭國)將要滅亡的時候保全了鄭國,不只是使秦國軍隊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國幫助設置戍守才離去,(秦國)改變得多么快啊!“秦穆公”是“說”的賓語,構成動賓結構,不宜斷開,排除BD;“秦”是“而去”的主語,“秦置戍而去”不宜斷開,排除C。故選A。【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C.“古代的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稱”錯誤。“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諸侯對自己的謙稱。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諸侯的權位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君主、諸侯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所以君主、諸侯就謙稱自己是“寡人”。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燭之武反客為主”錯,原文“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可知,燭之武圍繞著秦、晉、鄭三國的利害關系,離間秦、晉的聯合行動,他先坦言鄭國亡定了,接著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為秦與鄭相隔遙遠,晉、鄭卻是近鄰,滅掉鄭國無形中增加了晉國的土地和實力,而相對削弱了秦國國力,這不能不讓秦穆公對伐鄭是否損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問,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秦國不會幫助晉國成就霸業而使自己國力相對削弱。所以這里燭之武并沒有“反客為主”。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封鄭”,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肆”,擴張;“闕”,通“缺”,損害。(2)“利害”,利益與危害;“詎”,怎么;“若是”,像這樣。【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詎能若是乎”天下的事因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會因為利益而分離。不是(燭之武所說的)利益與危害深深擊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這樣呢?可知,在作者眼中,自己利益驅使下,秦穆公退兵。可概括為:秦穆公是為了本國利益退兵。由原文“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可知,燭之武認為晉國越雄厚,秦國就越薄弱。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秦穆公考慮這件事!可概括為:燭之武認為晉國實力增強,就等于秦國的力量削弱了;損害秦國的利益而讓晉國得到好處,不劃算,希望對方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最終因為利益問題,秦穆公退兵。參考譯文:(一)晉文公、秦穆公出兵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并且鄭國同時依附于楚國與晉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很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國的國君,秦國的軍隊必定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辭謝說:“我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啊。”鄭公說:“我不能早早用你,現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佚之狐答應了。在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墻,他見到秦穆公,說: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明白自己將會滅亡。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饒恕了鄭國,并且把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答應把焦、瑕兩地給您。可是,晉惠公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就筑城來防備您,這是您知道的。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穆公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那里,自己就回去了。(二)天下的事因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會因為利益而分離。秦國、晉國聯合出兵討伐鄭國,鄭國就要滅亡了。燭之武出城游說秦穆公,站著說會兒話的工夫就在(鄭國)將要滅亡的時候保全了鄭國,不只是使秦國軍隊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國幫助設置戍守才離去,(秦國)改變得多么快啊!燭之武一席話就讓秦穆公背叛了晉國而親近鄭國,舍棄強大的援軍,而依附弱小的國家;拋棄(與晉國)舊日的恩情,召來(晉國)新的怨恨;舍棄成功,觸犯危險。不是(燭之武所說的)利益與危害深深擊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這樣呢?秦穆公與晉國,相互結交很長時間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結盟很厚了,一但恐懼于燭之武(所說)的利益,拋棄晉國(都)如同鼻涕唾沫,對于鄭國又有什么(不能拋棄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燭之武所說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會很快轉變去尋求那更大的利益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各題。鷓鴣天①蘇軾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涼。【注】①1080年,蘇軾謫居黃州時寫下了這首詞。②浮生:語出《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為人生在世,虛浮不定,指短暫虛幻的人生。1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詞作者蘇軾,是北宋時期一位杰出的詞人,他與辛棄疾合稱“蘇辛”,開宋詞“豪放”之風。B.上片一二兩句描繪作者所處環境,描寫出林、山、竹、墻、蟬、草、池塘七種景色,雜亂、衰萎。C.上片描繪的景色充滿了頹廢色彩,表達了詞人謫居黃州時百無聊賴、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D.下片前三句是寫太陽即將落山的時候,詞人拄著藜杖在村邊小道上徐徐漫步。表現出其自得其樂。16.請簡要分析“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一句在景物描寫方面的特點。【答案】15.C16.(1)視覺、嗅覺相結合。從視覺寫色:“白鳥”翻飛與“紅蕖”照水;從嗅覺寫味:“細細香”香氣綿長。(2)遠近結合。“翻空白鳥”是遠景,“照水紅蕖”是近景。(3)動靜結合。白鳥在空中翻飛,屬于動景;紅蕖散發幽香,屬于靜景。(4)俯仰結合。白鳥在空中翻飛,這是仰視角度;水中紅蕖,這是俯視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鳥與紅色的荷花,紅白相間,引人入勝。(6)運用疊詞。“時時”寫出了白鳥之多,翻飛之迅疾。“細細”運用通感,將香味視覺化,寫出紅蕖香氣之細膩。【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C項,“百無聊賴、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錯誤。應是表現他自得其樂的隱逸般的謫居生活。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本題考查對描寫手法的掌握,可以從描寫的角度、詳略、意象以及語言方面作答,先指出方法再結合方法分析其描繪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表達了什么感情。從描寫角度來看,“白”“紅”“香”既有色彩的搭配,也是視覺和嗅覺相結合。“翻空白鳥”“照水紅蕖”是遠近結合,也是動靜結合,還是俯仰結合。短短兩句話,將詩人所見美景從多個角度完美地呈現出來。同時疊詞“時時”“細細”的使用,也將白鳥之多、翻飛之迅疾和紅蕖香氣之細膩很好的表現出來,“細細”還運用通感,將香味視覺化,給讀者及其真切的感受。(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古時,在春天到來之際,人們總是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風調雨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也為我們描繪過這樣的畫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論語·先進》中寫到孔子的四個弟子侍坐時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時間治理一個飽經憂患的千乘之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都使用了疊字,從聽覺、視覺上突出了對景傷懷的感受。【答案】①.浴乎沂②.風乎舞雩③.可使有勇④.且知方也⑤.無邊落木蕭蕭下⑥.不盡長江滾滾來【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沂、雩、蕭。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作為魯迅筆下“改造文章的祖師”,曹操不蹈襲前人成法,不斷追求新變,其對音樂之貢獻①。中國古代重要的樂種清商樂,便創始于曹操。清商樂興起于曹魏時期,此時文壇較活躍的是建安文人團體的核心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他們不僅促成樂府民歌的文人化轉型,更讓清商樂②。曹操于戎馬倥傯之際,不廢吟詠,他填寫的樂府詩如《蒿里行》、《短歌行》等在當時就眾口相傳,風靡一時。曹操基于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兼以宏偉之想象,對樂府詩的體制進行了大膽革新,發壯心,抒豪情,表現出尚實精神與通達作風。通過曹操對漢樂府的改造,拓寬了樂府音樂的創作領域與藝術表現力,這對中國音樂史的走向乃至清商樂的形成,均產生了深遠影響。歷經1800年的歲月流轉,清商樂依然③。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段中,以下四處標點符號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A.“改造文章的祖師”B.核心人物——C.“三曹”(曹操、曹丕、曹植)D.《蒿里行》、《短歌行》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將正確句子寫出來。要求: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①不容小覷②聲名鵲起③熠熠生輝19.D20.曹操對漢樂府的改造,拓寬了樂府音樂的創作領域并增強了其藝術表現力,這對清商樂的形成乃至中國音樂史的走向,均產生了深遠影響。【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①處,結合橫線前的“改造文章的祖師”“不蹈襲前人成法”“不斷追求新變”可知,此處是說曹操對音樂的貢獻很大,故可填“不容小覷”。“不容小覷”,指不能小看;不能輕視。第②處,結合橫線前的“不僅促成樂府民歌的文人化轉型”與后文中的“在當時就眾口相傳,風靡一時”可知,此處是說建安文人團體的核心人物“三曹”不僅促成樂府民歌的文人化轉型,更讓清商樂的知名度大增,故可填“聲名鵲起”。“聲名鶴起”,形容名聲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第③處,結合橫線前的“歷經1800年的歲月流轉”“依然”可知,此處是說歷經1800年的歲月流轉,清商樂依然散發耀眼光彩,故可填“熠熠生輝”。“熠熠生輝”,形容光彩閃耀的樣子。【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D.錯誤。兩個緊挨的書名號之間通常不用頓號隔開。故選D。【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成分殘缺。濫用介詞“通過”導致“通過曹操對漢樂府的改造,拓寬了樂府音樂的創作領域與藝術表現力”句子沒有了主語,造成主語殘缺,故應刪除“通過”。②搭配不當,“拓寬了……藝術表現力”搭配不當,“藝術表現力”不能與“拓寬”搭配,可在“與”后添加詞語“增強”。③語序不當,“清商樂的形成”是較小的概念,“中國音樂史的走向”是較大的概念,按邏輯常規來說,應先說較小概念,再說較大概念,故應將二者調換順序。(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數學中的“對偶”與詩詞中的“對仗”是異曲同工。詩詞中的“對仗”能使意境更加優美,抒情更加感人,哲理更加深邃。數學中的“對偶”使得數學理論變得更加深刻,更加優美。數學中的“對偶”不只是數學的結構和框架,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數學和詩歌的創作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