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環境評估管理技術作業指導書TOC\o"1-2"\h\u23830第一章環境評估概述 381191.1環境評估的定義與意義 3140081.2環境評估的類型與分類 3205351.2.1按評估對象分類 3139911.2.2按評估內容分類 3161911.2.3按評估方法分類 4132321.2.4按評估階段分類 49697第二章環境影響評價 4128462.1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原理 4123792.2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與步驟 4106352.2.1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 430742.2.2環境影響評價的步驟 5161212.3環境影響評價的案例分析 524772.3.1項目背景 5262952.3.2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582842.3.3環境影響評價內容 5103852.3.4環境保護措施 614894第三章環境風險評估 6270283.1環境風險評估的概念與原理 6178883.1.1概念 6276403.1.2原理 665053.2環境風險評估的方法與技巧 7327283.2.1方法 7221393.2.2技巧 7292323.3環境風險評估的實踐應用 718407第四章環境監測與數據收集 8300024.1環境監測的基本任務與內容 8100344.1.1基本任務 8215004.1.2監測內容 8296744.2環境監測的方法與設備 854214.2.1監測方法 847214.2.2監測設備 927954.3數據收集與處理 9221104.3.1數據收集 911124.3.2數據處理 931904第五章環境質量標準與法規 10132015.1環境質量標準的基本概念 10317565.2環境質量標準的制定與實施 10134765.2.1環境質量標準的制定 1017845.2.2環境質量標準的實施 10176885.3環境保護法規體系 10120495.3.1法律 11309895.3.2法規 11257495.3.3規章 11250805.3.4規范性文件 115262第六章環境管理規劃 11318686.1環境管理規劃的概念與意義 1114846.1.1概念 1197306.1.2意義 11211546.2環境管理規劃的類型與內容 1281726.2.1類型 1235186.2.2內容 1255396.3環境管理規劃的編制與實施 12211416.3.1編制 129726.3.2實施 1317965第七章環境應急預案與處理 1347117.1環境應急預案的編制與實施 13295267.1.1編制目的與原則 13165497.1.2編制內容 1314237.1.3實施與培訓 14309087.2環境的處理方法與流程 14164247.2.1報告 1448617.2.2處理流程 14152017.2.3處理方法 14191937.3環境案例分析 15326647.3.1某化工廠爆炸 15323797.3.2某煤礦透水 1558227.3.3某企業非法排放廢水 153486第八章環境監測與評估技術 15119548.1環境監測技術的原理與應用 15113408.1.1原理概述 15315368.1.2技術分類與應用 15145578.2環境評估技術的原理與應用 16154768.2.1原理概述 1622448.2.2技術分類與應用 16142788.3環境監測與評估技術的集成與應用 16254348.3.1集成原理 1665318.3.2應用領域 1625673第九章環境評估管理的組織與實施 17134159.1環境評估管理的組織結構 1726089.2環境評估管理的實施流程 17287019.3環境評估管理的監督與評價 187021第十章環境評估管理的技術發展趨勢 18240510.1環境評估管理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18670810.2環境評估管理技術的應用前景 18622310.3環境評估管理技術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18第一章環境評估概述1.1環境評估的定義與意義環境評估,作為一種預防性的環境管理工具,旨在對擬議項目或政策實施前、實施過程中及實施后的環境影響進行系統的識別、預測、評價和控制。環境評估的核心在于評估項目或政策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可能產生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以保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環境評估的定義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1)評估對象:擬議項目或政策;(2)評估內容:對環境影響的識別、預測、評價和控制;(3)評估目的:保障可持續發展,預防和減輕環境風險。環境評估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保障人類生存環境;(2)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3)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4)強化環境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1.2環境評估的類型與分類環境評估的類型多種多樣,根據評估對象、評估內容、評估目的和評估方法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類:1.2.1按評估對象分類(1)建設項目環境評估:針對具體建設項目,如工業、交通、能源、房地產等領域的項目;(2)政策環境評估:針對政策、規劃、計劃等宏觀層面的決策;(3)區域環境評估:針對特定區域內的環境質量、生態狀況和可持續發展水平。1.2.2按評估內容分類(1)環境影響識別:識別項目或政策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2)環境影響預測:預測項目或政策實施后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3)環境影響評價:評價項目或政策對環境的總體影響程度;(4)環境影響控制:提出減輕或消除環境影響的措施。1.2.3按評估方法分類(1)定性評估:通過文字描述、專家咨詢等方法,對環境影響進行定性分析;(2)定量評估:通過數學模型、統計數據等方法,對環境影響進行定量分析;(3)綜合評估:將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相結合,全面評估環境影響。1.2.4按評估階段分類(1)前期評估:在項目或政策實施前進行,旨在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2)中期評估:在項目或政策實施過程中進行,旨在及時發覺問題,調整實施方案;(3)后期評估:在項目或政策實施后進行,旨在總結經驗,提高環境管理水平。第二章環境影響評價2.1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原理環境影響評價(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簡稱EIA)是指在項目實施前,對項目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分析和評價的過程。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預見性原則:環境影響評價應基于科學預測,對項目實施后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預判。(2)系統性原則:環境影響評價應全面考慮項目對環境的影響,包括直接和間接、短期和長期、局部和整體的影響。(3)綜合性原則:環境影響評價應結合多學科知識,對項目進行綜合分析,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4)參與性原則:環境影響評價應充分聽取公眾、部門和專家的意見,保證評價過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2.2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與步驟2.2.1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文獻資料法: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相關文獻資料,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基礎數據。(2)現場調查法:對項目所在地的環境狀況進行實地調查,獲取第一手數據。(3)預測分析法:運用數學模型、類比分析等方法,對項目實施后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4)專家咨詢法: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對項目環境影響進行評估。(5)公眾參與法:通過座談會、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公眾對項目環境影響的意見和建議。2.2.2環境影響評價的步驟環境影響評價的步驟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1)前期準備:明確評價目的、范圍、內容和方法,制定評價計劃。(2)現狀調查:收集項目所在地的環境背景資料,了解項目對環境的影響。(3)影響預測:運用預測分析方法,對項目實施后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4)評價分析:對預測結果進行分析,確定項目對環境的主要影響因素。(5)措施制定:根據評價結果,提出相應的環境保護措施。(6)報告編寫:整理評價過程和結果,編寫環境影響評價報告。2.3環境影響評價的案例分析以下以某地區火力發電廠項目為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案例分析。2.3.1項目背景某地區計劃建設一座火力發電廠,項目總投資為100億元,預計年發電量為100億千瓦時。項目選址位于城市周邊,距離居民區約5公里。2.3.2環境影響評價方法本項目采用文獻資料法、現場調查法、預測分析法、專家咨詢法和公眾參與法等評價方法。2.3.3環境影響評價內容(1)大氣環境影響:項目實施后,將產生大量的廢氣排放,對周邊大氣環境產生影響。(2)水環境影響:項目實施后,將產生大量的廢水排放,對周邊水環境產生影響。(3)土壤環境影響:項目實施后,可能對周邊土壤環境產生影響。(4)生態環境影響:項目實施后,可能對周邊生態環境產生影響。(5)社會環境影響:項目實施后,可能對周邊居民的生活產生影響。2.3.4環境保護措施針對本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結果,提出以下環境保護措施:(1)大氣污染防治措施:采用先進的脫硫、脫硝技術,降低廢氣排放量。(2)廢水處理措施:采用先進的廢水處理技術,保證廢水排放達到國家標準。(3)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加強施工過程中的環境保護,防止土壤污染。(4)生態保護措施:加強項目周邊綠化,提高生態環境質量。(5)社會影響減緩措施:加強與周邊居民的溝通,解決居民生活用水、用電等問題。第三章環境風險評估3.1環境風險評估的概念與原理3.1.1概念環境風險評估是指在建設項目、生產活動或政策制定過程中,對可能產生環境影響的因素進行識別、分析和評價,以預測、評估和控制環境風險的一種科學方法。環境風險評估旨在保證在實施各類活動時,能夠識別潛在的環境風險,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或消除這些風險,實現可持續發展。3.1.2原理環境風險評估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風險識別:通過系統調查、資料收集和分析,識別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污染源、受體、途徑和影響范圍。(2)風險量化:對識別出的環境風險進行量化,包括風險概率、風險程度和風險影響等指標。(3)風險排序:根據風險量化結果,對環境風險進行排序,確定優先處理的風險。(4)風險評價:結合環境、社會、經濟等因素,評價環境風險的大小,為風險管理提供依據。(5)風險管理:根據評價結果,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包括風險預防、風險降低和風險應對等。3.2環境風險評估的方法與技巧3.2.1方法環境風險評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定性方法:通過專家判斷、經驗分析等手段,對環境風險進行初步識別和評價。(2)定量方法:運用數學模型、統計分析等手段,對環境風險進行量化分析。(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結合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對環境風險進行綜合評價。(4)案例分析法:通過分析類似項目的環境風險案例,為當前項目的風險評估提供參考。3.2.2技巧(1)資料收集:充分收集與項目相關的環境、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資料,為風險評估提供基礎數據。(2)數據分析:運用統計學、數學模型等方法,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3)專家咨詢:邀請具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參與風險評估,提高評估的準確性。(4)實地調查:對項目所在地進行實地調查,了解環境狀況、污染源分布等信息。3.3環境風險評估的實踐應用環境風險評估在以下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1)環境影響評價:在建設項目、政策制定等過程中,對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評估,為項目決策提供依據。(2)環境污染治理:對已產生污染的企業、區域進行風險評估,制定針對性的治理措施。(3)環境應急:對可能發生的環境進行風險評估,制定應急預案和應急措施。(4)生態環境修復:對受損的生態環境進行風險評估,制定修復方案。(5)環境政策制定:在制定環境政策時,對政策可能產生的環境風險進行評估,以保證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第四章環境監測與數據收集4.1環境監測的基本任務與內容4.1.1基本任務環境監測的基本任務是對環境中各類污染物質和因素進行監測、分析和評價,及時掌握環境質量狀況,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其主要任務包括:(1)識別和評估環境中污染物質的種類、來源、分布、遷移和轉化規律;(2)評價環境質量狀況,確定環境質量等級;(3)監測環境變化趨勢,預測環境質量發展趨勢;(4)為環境污染防治、環境管理和環境法規制定提供技術支持。4.1.2監測內容環境監測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水環境監測: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飲用水源地、排放口水質的監測;(2)大氣環境監測:包括空氣質量、大氣污染物排放、城市空氣質量監測;(3)聲環境監測:包括環境噪聲、交通噪聲、工業噪聲等監測;(4)土壤環境監測:包括土壤污染、土壤侵蝕、土壤質量等監測;(5)生態環境監測:包括生物多樣性、生態狀況、生態保護紅線等監測;(6)固體廢物監測:包括生活垃圾、危險廢物、工業廢物等監測。4.2環境監測的方法與設備4.2.1監測方法環境監測方法主要包括化學分析、儀器分析、生物監測、現場監測等。(1)化學分析:利用化學原理和儀器,對環境樣品中的污染物質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2)儀器分析:利用現代分析儀器,如氣相色譜、液相色譜、原子吸收光譜等,對環境樣品中的污染物質進行快速、準確的分析;(3)生物監測:通過觀察生物種群、生物量、生理指標等,評估環境污染程度;(4)現場監測:利用便攜式監測設備,對環境質量進行實時監測。4.2.2監測設備環境監測設備包括實驗室分析儀器、現場監測儀器和便攜式監測設備。(1)實驗室分析儀器:包括氣相色譜、液相色譜、原子吸收光譜、離子色譜等;(2)現場監測儀器:包括空氣質量監測儀、噪聲監測儀、水質監測儀等;(3)便攜式監測設備:包括手持式檢測器、便攜式監測站等。4.3數據收集與處理4.3.1數據收集環境監測數據收集主要包括以下途徑:(1)實驗室分析數據:通過對環境樣品進行實驗室分析,獲得污染物質濃度數據;(2)現場監測數據:通過現場監測設備,實時獲取環境質量數據;(3)便攜式監測設備數據:通過便攜式監測設備,獲取特定區域環境質量數據;(4)其他數據來源:包括衛星遙感數據、氣象數據、社會經濟數據等。4.3.2數據處理環境監測數據處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驟:(1)數據整理:將收集到的環境監測數據進行整理,形成統一的數據庫;(2)數據分析:運用數理統計、地理信息系統等手段,對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3)數據可視化:利用圖表、地圖等形式,展示環境監測數據;(4)數據評估: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和評估,確定環境質量狀況;(5)數據報告:將監測數據和評估結果編寫成報告,為環境管理決策提供依據。第五章環境質量標準與法規5.1環境質量標準的基本概念環境質量標準是指為保護人體健康、維護生態環境和保障社會可持續發展,依據國家環境政策和科學技術水平,對環境中的污染物濃度、生態系統狀況、環境風險等方面所作的量化規定。環境質量標準是環境管理的基本依據,具有法律效力。5.2環境質量標準的制定與實施5.2.1環境質量標準的制定環境質量標準的制定應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原則。在制定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環境質量目標的確定:根據國家環境政策和區域環境特點,明確環境質量目標。(2)污染物的篩選:根據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3)標準限值的確定:依據科學研究和國內外經驗,確定各類污染物的標準限值。(4)監測方法與監測頻次:明確污染物監測方法、監測頻次和監測數據質量控制要求。5.2.2環境質量標準的實施環境質量標準的實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宣傳與培訓:加強環境質量標準宣傳和培訓,提高社會各界對環境質量標準的認識。(2)監測與評估:開展環境質量監測,評估環境質量狀況,為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3)執法與監管:依據環境質量標準,加強環境執法和監管,保證環境質量得到有效保障。(4)修訂與更新:根據環境質量變化和科技進步,及時修訂和完善環境質量標準。5.3環境保護法規體系環境保護法規體系是指以憲法為基礎,以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等為主要組成部分的法律體系。我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5.3.1法律環境保護法律是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關于環境保護的基本法律規范。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5.3.2法規環境保護法規是國家行政機關依據法律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主要包括國務院制定的《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條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實施條例》等。5.3.3規章環境保護規章是地方人民或部門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主要包括地方制定的《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管理辦法》、《環境監測管理辦法》等。5.3.4規范性文件環境保護規范性文件是環境保護部門制定的指導性文件。主要包括環境保護部門發布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等。第六章環境管理規劃6.1環境管理規劃的概念與意義6.1.1概念環境管理規劃是指在一定時期內,根據環境質量目標、環境功能區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對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系統、全面的規劃。環境管理規劃旨在明確環境保護的目標、任務、措施和責任,保證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6.1.2意義環境管理規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明確環境保護的目標和任務,為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2)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環境保護的效益;(3)促進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4)提高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度,增強社會環保意識。6.2環境管理規劃的類型與內容6.2.1類型環境管理規劃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國家環境管理規劃:由國家環境保護部門制定,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總體規劃和部署;(2)地方環境管理規劃:由地方環境保護部門制定,對轄區內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具體規劃和實施;(3)行業環境管理規劃:由行業管理部門制定,對特定行業的環境保護工作進行規劃;(4)專項環境管理規劃:針對特定環境問題或項目,制定的具體環境管理規劃。6.2.2內容環境管理規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環境質量目標:明確規劃期內環境質量應達到的標準和指標;(2)環境功能區劃:根據環境質量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對規劃區域進行功能劃分;(3)環境保護任務:確定規劃期內需要實施的環境保護任務和措施;(4)環境保護投資:預測規劃期內環境保護投資需求,提出資金籌措方案;(5)環境監測與評估:建立健全環境監測體系,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6)公眾參與與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促進公眾參與環境保護。6.3環境管理規劃的編制與實施6.3.1編制環境管理規劃的編制應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性: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進行規劃編制,保證規劃內容的科學性;(2)前瞻性:充分考慮未來發展趨勢,保證規劃具有指導意義;(3)可行性:結合實際情況,保證規劃任務和措施具有可操作性;(4)參與性: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提高規劃的公眾參與度。環境管理規劃的編制步驟主要包括:(1)前期調研:收集相關資料,了解規劃區域的環境質量狀況、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2)目標設定:根據國家環境保護政策和規劃要求,明確規劃目標;(3)功能區劃:依據環境質量目標和資源條件,進行環境功能區劃;(4)任務制定:結合規劃目標和功能區劃,制定環境保護任務和措施;(5)投資預算:預測規劃期內環境保護投資需求,制定資金籌措方案;(6)規劃編制:整合上述內容,形成完整的環境管理規劃文本。6.3.2實施環境管理規劃的實施應注重以下方面:(1)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體系,保證規劃順利實施;(2)明確責任分工:明確各級部門和企業的責任,保證規劃任務落實;(3)政策支持:制定相關政策,為規劃實施提供有力保障;(4)監督考核: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監督考核機制,保證規劃目標實現;(5)宣傳教育:加大環保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公眾環保意識,促進公眾參與。第七章環境應急預案與處理7.1環境應急預案的編制與實施7.1.1編制目的與原則環境應急預案的編制旨在指導企業對可能發生的環境進行預防和應對,保證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處理,降低環境風險。編制環境應急預案應遵循以下原則:(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2)科學合理,簡明實用;(3)明確責任,協同作戰;(4)動態調整,持續改進。7.1.2編制內容環境應急預案應包括以下內容:(1)企業基本情況;(2)環境風險源識別與評估;(3)應急組織與職責;(4)預警與信息報告;(5)應急響應措施;(6)應急資源與保障;(7)應急預案的演練與評估;(8)應急預案的修訂與更新。7.1.3實施與培訓環境應急預案的實施應保證以下幾點:(1)應急預案的宣貫與培訓;(2)應急設備的配置與維護;(3)應急預案的演練與評估;(4)應急預案的動態調整與持續改進。7.2環境的處理方法與流程7.2.1報告發生后,相關責任人應立即向企業應急指揮部報告,報告內容包括時間、地點、原因、影響范圍、已采取措施等。7.2.2處理流程環境處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階段:(1)現場隔離與救援;(2)原因調查與分析;(3)處理與恢復;(4)責任追究與賠償;(5)總結與預防措施。7.2.3處理方法針對不同類型的環境,應采取以下處理方法:(1)泄漏: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采取隔離、堵漏、收集等措施;(2)火災:啟動消防應急預案,進行滅火、疏散、救援;(3)爆炸:啟動爆炸應急預案,進行現場警戒、救援、調查;(4)中毒:啟動中毒應急預案,進行現場隔離、救治、調查。7.3環境案例分析以下是幾個典型的環境案例分析:7.3.1某化工廠爆炸原因:設備老化,操作人員違規操作。處理過程: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進行現場警戒、疏散、救治;調查原因,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加強設備維護,提高操作人員素質。7.3.2某煤礦透水原因:地質條件復雜,安全措施不到位。處理過程:啟動應急預案,進行現場救援、排水、調查;加強安全措施,提高監測預警能力。7.3.3某企業非法排放廢水原因:企業環保意識淡薄,違規排放廢水。處理過程:啟動應急預案,進行廢水處理、調查;追究企業負責人責任,加強環保監管。第八章環境監測與評估技術8.1環境監測技術的原理與應用8.1.1原理概述環境監測技術是指利用物理、化學、生物和信息科學等手段,對環境中各類污染物質、生態狀況、環境質量等進行實時或定期監測的技術。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掌握環境質量狀況,為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科學依據。8.1.2技術分類與應用(1)物理監測技術:通過檢測設備對環境中的物理參數(如溫度、濕度、風速、光照等)進行監測。如氣象站、水質自動監測站等。(2)化學監測技術:通過分析儀器對環境中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如氣相色譜、液相色譜、原子吸收光譜等。應用于大氣、水質、土壤等環境樣品的化學成分分析。(3)生物監測技術:利用生物體對環境污染物的敏感反應,對環境質量進行評估。如生物指示物種、生物毒性試驗等。(4)信息監測技術:利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技術對環境信息進行收集、處理和分析。如衛星遙感、無人機遙感等。8.2環境評估技術的原理與應用8.2.1原理概述環境評估技術是指對環境質量、生態系統、人類活動等環境要素進行評價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預測和評估環境變化對人類和生態系統的影響,為環境規劃和管理提供依據。8.2.2技術分類與應用(1)生態評估技術:對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如生態足跡、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等。(2)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對建設項目、政策、規劃等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預測和評價。如環境影響評價、戰略環境評價等。(3)環境風險評價技術:對環境中潛在的風險因素進行識別、評估和控制。如環境風險評價、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等。(4)環境經濟評估技術:對環境資源價值進行評估,為環境政策制定提供經濟依據。如環境成本效益分析、環境稅收等。8.3環境監測與評估技術的集成與應用8.3.1集成原理環境監測與評估技術的集成是將各種監測與評估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集成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技術融合:將不同類型的監測與評估技術相互融合,提高監測與評估的準確性。(2)數據整合:將各種監測與評估數據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數據平臺。(3)方法創新:在集成過程中,不斷摸索新的監測與評估方法,提高環境管理能力。8.3.2應用領域(1)環境監管:通過集成技術對環境質量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覺和解決環境問題。(2)環境規劃:利用集成技術對區域環境進行評估,為環境規劃提供科學依據。(3)環境應急:在突發環境事件中,集成技術可快速識別污染源、預測污染擴散趨勢,為應急響應提供技術支持。(4)生態文明建設:集成技術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可對生態環境質量進行評估,為政策制定和實施提供依據。第九章環境評估管理的組織與實施9.1環境評估管理的組織結構環境評估管理的組織結構是保證環境評估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該組織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層級:(1)決策層:決策層負責制定環境評估管理的政策、目標和規劃,對環境評估管理的總體工作進行指導。(2)管理層:管理層負責組織、協調和監督環境評估管理的具體實施,保證各項任務的有效完成。(3)執行層:執行層主要包括環境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版全新商鋪租賃終止合同
- 光伏傭金合同樣本
- 體育課教案:武術
-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音樂全冊教案
- 買水果 合同范例
- 股權代持協議書及授權委托書
- 人教部編版高中語文上冊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 入股餐館合同樣本
- 安防監控合同
- 為規范合同范例
- 2024-2025學年人教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期末綜合檢測卷(含答案)
- 331金屬晶體課件高二化學人教版選擇性必修2
- 礦山礦石采購合同模板
- 2024年浪潮數字企業技術有限公司社會招聘(105人)筆試核心備考題庫及答案解析
- 第47屆世界技能大賽江蘇省選拔賽競賽技術文件-混凝土建筑項目
- 2024年新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第6單元第2課時 小數加減法》教學課件
- 國開2024年《數據庫運維》形考1-3
- 勞動合同(模版)4篇
- 137案例黑色三分鐘生死一瞬間事故案例文字版
- 藥物研發監管的國際協調
- 生豬屠宰獸醫衛生檢驗人員理論考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