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四川省宜賓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總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號、姓名、班級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包括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元前110年,南越發生叛亂,濟北相韓千秋自告奮勇率2000人前往平叛,奮勇戰死。漢武帝表彰其“雖未成功,亦軍鋒之冠”。公元前99年,其子韓延年隨李陵抗擊匈奴,在突圍中不降戰死,漢武帝再次表彰。《史記》《漢書》也都分別記載了韓氏父子的事跡。這表明漢代()A.推崇忠誠勇武的精神 B.實行崇武抑文的政策C.注重強化民族認同感 D.重視官方修史的內容【答案】A【解析】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韓氏父子是因為抗擊匈奴而殉國,他們的事跡不僅得到漢武帝的表彰,也被記載在史書中,體現了對韓氏父子抗擊匈奴行為的推崇,說明漢代推崇如韓氏父子一般忠誠勇武的精神,A項正確;漢朝時期雖然崇尚勇武,但并不抑文,排除B項;材料表明漢代推崇忠誠勇武,并不是在強化民族認同,排除C項;雖然《史記》《漢書》中記載了韓氏父子的行為,但并不能據此說明漢代重視官方修史,排除D項。故選A項。2.史書記載東漢豪族樊宏徙居湖陽,“能治田,課役童隸,至乃開廣田土三百余頃。其所起廬舍,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南朝謝靈運承襲康樂郡公,食邑兩千戶,在浙江始寧的別墅有南北二山,五個果園,還不斷役使奴僮門生,鑿山浚湖,興修水渠,擴大耕地。這些狀況從客觀上表明當時()A.莊園經濟促進區域開發B.采用奴隸制集體勞作的方式C.南方生產水平超越北方D.精耕細作開始取代刀耕火種【答案】A【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根據“能治田,課役童隸,至乃開廣田土三百余頃。其所起廬舍,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可判斷出東漢豪族樊宏徙居湖陽后建立了莊園,促進了當地的開發;根據“鑿山浚湖,興修水渠,擴大耕地”可知謝靈運在承襲康樂郡公后建立莊園,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開發。綜合可知這些狀況表明莊園經濟促進了區域開發,A項正確;東漢時期已經不再采用奴隸制集體勞作的方式,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南方生產水平超越北方,排除C項;刀耕火種在東漢之前就已經不復存在,排除D項。故選A項。3.901年的貢舉共26人進士及第,其中年過六旬長期參加科舉的曹松、王希羽等5位寒族士人上榜。唐昭宗特下詔“放老”,即免除此五人再參加吏部銓選授官的慣例,破例直接授予官職。“放老”這一對老年舉子優待的政策,到宋代逐漸制度化。這一現象體現了()A.理學思想的實踐 B.選官制度的調適C.官員素質的提高 D.門第觀念的打破【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題干“唐昭宗特下詔‘放老’,即免除此五人再參加吏部銓選授官的慣例,破例直接授予官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實行科舉制,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放老”政策是對老年舉子破例直接授予官職的優待的政策,體現了統治者對選官制度的調整,B項正確;宋朝產生理學,而唐朝已經出現“放老”政策,時空與本題不一致,排除A項;“放老”政策是對老年舉子破例直接授予官職的優待的政策,并非通過科舉考試,不能體現官員素質的提高,排除C項;唐朝仍然存在門第觀念,宋朝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門第觀念被打破,排除D項。故選B項。4.對如表解讀正確的是()人物觀點出處(北宋)黃庭堅余嘗熟觀其風度,真視富貴如浮云,不溺于財酒色,一世之偉人也。《跋王荊公禪簡》(南宋)朱熹(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術足以殺人,豈可謂非其罪?《朱子語類》(元)脫脫、阿圖魯主持修撰安石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人心日離,禍亂日起。《宋史》(近代)梁啟超其所施之事功,適應于時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新政),至今東西諸國行之而有效者也。《王安石傳》A.敘述的差異體現人物的多面性B.史料類型決定考證結論C.時代的不同描述史實各有側重D.價值立場影響人物的評價【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黃庭堅、朱熹、脫脫、阿圖魯、梁啟超分別處于不同的歷史時期,他們的評價都受到了當時歷史條件和價值觀、階級立場的影響。例如,黃庭堅的評價則可能反映了北宋末期士人階層的某種精神追求,梁啟超的評價肯定了王安石變法及其歷史地位,為資產階級維新變法服務,D項正確;敘述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物對王安石的評價存在差異,不能說明王安石具有多面性,排除A項;B項表述太絕對,錯誤,排除B項;對人物的評價受到當時歷史條件和價值觀、階級立場的影響,并非側重點不同,排除C項。故選D項。5.明末,陜西連年大旱,農民起義不斷,崇禎皇帝招撫并頒布赦令不予追究,許多流民遂返回原籍。戶部官員隨即建議催征的餉銀降為九分,皇帝不允;巡按御史奏請豁免陜西的欠賦,也久拖不決。次年,朝廷反而增派遼餉,重新激起了大規模民變。這種狀況反映出()A.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B.天災導致統治集團對立C.統治危機不斷凸顯 D.賦稅改革遭到徹底廢除【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末年(中國)。據題意可知,在皇帝發布敕令后,許多流民返回原籍。但明政府不但沒有減免賦稅反而繼續增加賦稅,由此導致了大規模民變的再次出現。說明明政府在統治上沒有顧及民眾的需要,從而凸顯了統治危機,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明末的階級矛盾,不是民族矛盾,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階級矛盾,不是統治集團內部的對立,排除B項;“徹底廢除”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6.1872年,左宗棠在蘭州設立制造局,以應對西北戰事中軍備不足、運輸困難等問題。到1876年,其生產已發展到仿制德國槍炮,一次性解交清軍兩萬枚子彈的規模,但常年需從甘肅軍需款中支出3—5萬兩白銀,因此收復新疆后即停辦。該制造局的存廢從側面印證了()A.民用工業難以獨立發展 B.自制產品市場競爭力強C.實業救國思潮得以踐行 D.官辦軍事工業存在局限【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題干“其生產已發展到仿制德國槍炮,一次性解交清軍兩萬枚子彈的規模,但常年需從甘肅軍需款中支出3—5萬兩白銀,因此收復新疆后即停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左宗棠在蘭州設立制造局屬于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材料說明該制造局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于經費困難而不得不停辦,說明官辦軍事工業存在局限,D項正確;左宗棠在蘭州設立制造局,仿制德國槍炮,說明該制造局是軍事工業,排除A項;該制造局是軍事工業,產品不投入市場,排除B項;實業救國真正形成思潮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隨著民族危機的加劇,民族資本家和愛國人士開始投資設廠,以實際行動踐行“實業救國”的主張,時空與本題不一致,排除C項。故選D項。7.1896年,名儒王先謙發起創立時務學堂,參與湖南維新運動。然而在1898年,他又呈書湖南巡撫,稱設立學堂本意,原是以中學為根底,兼采西學之長,但總教習梁啟超等人“主張民權……背叛圣教,敗滅倫常……志在謀逆”,要求摒退梁啟超等人。這一情形反映出()A.改革主張違背時代潮流B.變法試圖突破“中體”束縛C.維新派內部存在分歧D.共和制缺乏實施土壤【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6-1898年(中國)。據題干“稱設立學堂本意,原是以中學為根底,兼采西學之長,但總教習梁啟超等人‘主張民權……背叛圣教,敗滅倫常……志在謀逆’,要求摒退梁啟超等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梁啟超等為代表的維新派開展戊戌變法運動,主張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破壞了中國傳統的綱常圣教,打破了設立學堂“以中學為根底,兼采西學之長”的本意,說明變法試圖突破“中體”束縛,B項正確;材料說明維新運動“背叛圣教,敗滅倫常”,即違背了封建綱常名教,并非違背時代潮流,排除A項;材料反映梁啟超等人突破了設立學堂“以中學為根底,兼采西學之長”的本意,不能體現維新派內部的分歧,排除C項;梁啟超等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并非實行共和制,排除D項。故選B項。8.陳獨秀認為“我們不滿意于舊道德,是因為孝悌的范圍太狹了……現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擴充到全社會的友愛……現在有一班青年……打著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幟,拋棄了他的慈愛的、可憐的老母;這種人豈不是誤解了新文化運動的意思?”此處他強調的“道德”是()A.與傳統綱常倫理徹底決裂B.用社會友愛取代家庭孝悌C.以西方思想重塑的道德觀D.對傳統道德的擴充和揚棄【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陳獨秀強調“孝悌”為核心的舊道德范圍太狹隘,“要把家庭的孝悌擴充為全社會的友愛”,來建立現代道德,說明陳獨秀認為傳統道德太過狹窄,需要對傳統道德擴充,反對“打著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幟,拋棄了他的慈愛的、可憐的老母”,說明需要對傳統道德揚棄,D項正確;陳獨秀主張“要把家庭的孝悌擴充為全社會的友愛”,來建立現代道德,是對傳統道德的擴充和揚棄,并非徹底拋棄傳統綱常倫理道德,排除A項;陳獨秀主張“把家庭的孝悌擴充為全社會的友愛”,并非用社會友愛取代家庭孝悌,排除B項;材料只是提到以“孝悌”為核心的中國傳統舊道德,沒有提到西方思想,排除C項。故選D項。9.中共一大綱領規定: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必須支援工人階級,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除為止……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共有。由此可知,此綱領具有()A.階段目標的適切性 B.革命前途的指引性C.國情判斷的準確性 D.社會改造的漸進性【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從材料中“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除為止……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共有”可以看出,中共一大指定的綱領要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根本目的,對中國革命前途具有指引作用,B項正確;中共一大綱領要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說明對當時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情并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認識到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適切性”表述錯誤,排除A、C項;中共一大綱領制定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目標,中間沒有過渡階段,不具有漸進性,排除D項。故選B項。10.中央紅軍在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時遭遇國民黨軍隊的夾擊,因輜重過多,行動遲緩,敵我懸殊等諸多因素,付出極大的犧牲才得以渡江,挫敗了敵人殲滅紅軍于湘江以東的計劃,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山區進軍。這一過程體現了()A.中央蘇區形勢嚴峻 B.路線調整刻不容緩C.革命道路實現轉移 D.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答案】B【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題意可知,由于輜重過多,行動遲緩,敵我懸殊等諸多因素,導致長征途中的中央紅軍付出了極大的犧牲,說明原有的轉移策略存在弊端,亟待調整,B項正確;此時的中央紅軍已經離開中央蘇區,和中央蘇區的形勢是否嚴峻無關,排除A項;這一過程體現的是中央紅軍的轉移策略亟待調整,而不是革命道路實現轉移,排除C項;遵義會議之后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排除D項。故選B項。11.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毛澤東闡明了()A.人民戰爭是勝利的前提B.根據地經濟困難得以克服C.武器裝備差距得到彌補D.全民形成了持久抗戰共識【答案】A【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論持久戰》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發表的。根據“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可知,毛澤東是提出動員全國的老百姓進行抗日戰爭。所以毛澤東是闡明了人民戰爭是勝利的前提,A項正確;毛澤東闡明的是人民戰爭的偉大意義,根據地的經濟困難并未因此得以克服和武器裝備差距得以彌補,排除BC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的毛澤東的思想主張,但不能據此說明全民形成了持久戰共識,排除D項。故選A項。12.如表是某同學在整理某次會議報告時搜集的材料。這表明()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因此要求全體黨員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摘自《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A.新民主主義理論開始形成B.新中國的建設方案已經成熟C.革命道路重心實現了轉移D.中共著手自身執政能力建設【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材料出處“《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戰爭即將勝利時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材料表明毛澤東暗示中共治理國家的任務艱巨,中共工作重心即將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強調黨員思想作風的重要性,表明中共即將執政黨,中共著手自身執政能力建設,D項正確;1940年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發表?,標志新民主主義理論形成,排除A項;材料表明解放戰爭即將勝利時中共加強黨風建設,沒有提到新中國的建設方案,排除B項;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時解放戰爭還沒有勝利,革命道路重心還在農村,排除C項。故選D項。13.據如表,國旗確立的過程體現出新中國()時間事件1949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國歌評審小組”1949年7月15—26日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平解放報》等各大報刊連續刊登征稿啟示,向海內外征召新國旗圖案1949年9月25日召開國旗國歌等協商會,毛澤東親自選定曾聯松設計的紅底五星紅旗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采納了取消鐮刀錘頭之后的五星紅旗方案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A.遵循民主法治原則 B.重視民間傳媒的作用C.擺脫蘇聯模式影響 D.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答案】A【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根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我國國旗確立的過程中組建了評審小組,向海內外公開征召新國旗圖案、就國旗國歌進行協商、確定國旗的最終方案等,說明國旗的確立體現了民主公開的特點,因此是遵循了民主法治原則,A項正確;民間傳媒在國旗確立過程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不能說明是重視民間傳媒的作用,排除B項;國旗確立的過程和擺脫蘇聯模式的影響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我國在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國旗的討論和確立,因此不能體現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排除D項。故選A項。14.如圖為四川各工業廠礦為“獻禮四川工業75年”系列圖片展提供的老照片。據此可說明,這一時期四川地區()A.三線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 B.天然氣技術世界領先C.穩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 D.重工業發展成效顯著【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據題干“隆昌氣炭黑廠成功試制出我國第一批利用天然氣生產的炭黑”“攀枝花鋼鐵廠第一車釩鈦磁鐵礦”“瀘州天然氣化工廠……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大型化肥企業”可知,三幅圖片反映了這一時期四川地區在重工業領域取得的成就,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D項正確;1964年我國開始三線建設,是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建設,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我國天然氣技術在世界的地位,排除B項;?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針對中國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而提出的?,排除C項。故選D項。15.1979年,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和地、富子女成分問題的決定》。到1981年,全國共70萬小商小販、手工業者恢復了社會主義勞動者的身份;1984年,全國440多萬地主、富農摘帽,從“唯成分論”中解放出來。“摘帽”工作()A.推動了全面深化改革開展B.標志著“階級斗爭為綱”口號停止C.凝聚了現代化建設的力量D.解決了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答案】C【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改革開放后(中國)。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平反之前的冤假錯案,開展“摘帽”工作,努力糾正“左”傾錯誤的做法,適應了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形勢,有利于凝聚了現代化建設的力量,C項正確;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排除A項;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結束“階級斗爭為綱”口號,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排除B項;鄧小平南方談話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解決了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16.2006年,全國正式廢除農業稅后,靈壽縣農民王三妮自鑄“告別田賦鼎”,鼎身刻銘文560字,記載了田賦從春秋開始到廢除,意在告知后人,永世不忘,鼎表瑞獸祥云,代表著農民欣逢盛世。“告別田賦鼎”()A.宣告田賦制度正式廢除B.體現了農業經營方式轉變C.見證稅制改革順應民心D.反映了中國向工業化邁進【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結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靈壽縣農民王三妮之所以自鑄“告別田賦鼎”是因為我國正式廢除了農業稅,受到農民的歡迎,說明廢除農業稅順應了民心,C項正確;“告別田賦鼎”的鑄造是在農業稅廢除以后鑄造的,所以這個鼎的鑄造不是田賦制度正式廢除的標志,排除A項;農業稅的廢除不能說明農業經營方式轉變,排除B項;我國向工業化邁進是在農業稅廢除之前,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包括3小題,17題25分,18題12分,19題15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先秦時代,“中國”一詞使用的定義,大致而言,“中央地區”的意義遠比“中心國家”更為常見。出土于陜西寶雞的青銅器“何尊”,其銘文就用了“中國”一詞以說明西周以中原為本土。何尊及銘文中的“中國”銘文:(成)王初遷宅于成周(洛邑),復稟(按照)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成)王誥宗小子于京室曰:“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居住在)中國,自之乂(治理)’”。——據許倬云《說中國》等材料二如果回顧“中國”的歷史,可以簡單地說,一個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始終有延續性的中國,很早就被確立起來了。從公元前三世紀的秦代……到公元前二世紀的漢代,在不斷聚焦“大一統”的情形下,一個政治、文化、語言上相當同一的中華帝國在這時已經形成。但“何為中國”這一話題,在此后的歷史上有三個時代更是成為焦點,分別是北宋、20世紀上半葉以及當下。這三個時代雖然都關注“何為中國”這一話題,但聚焦點卻稍有差異。北宋時期科舉發達和重文習氣,產生了中華文化至上的觀念。但知識分子面對遼、金、西夏等強大的外部民族政權又內心焦慮,石介、歐陽修分別寫了《中國論》和《正統論》,論證誰是“中國”、誰是華夏文化的代表、誰是“正統”。20世紀初,梁啟超率先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中華民族對應的國家就是“中國”;30年代,學者放下學術分歧,指出“中國”就是維護國家、民族與疆域的統一性。當下時代,則關注全球化時代崛起的中國面臨的問題,地區發展差異和不平衡中的內部認同,以及新的國際秩序沖突下的外部認同等,并尋求解決之道。——據葛兆光《何以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先秦時代“中國”的含義,簡析“何尊”的價值。(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時期,指出這一時期“何為中國”聚焦的核心問題,并簡析其出現的時代背景。(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當下我們聚焦“何為中國”的意義。【答案】(1)含義:中央地區/中原地區。價值:歷史價值:何尊的銘文記錄了周成王營建成周等歷史事件,為西周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何尊作為西周典型青銅器代表,造型獨特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科學價值:何尊作為青銅器,其高超的制作工藝和水平,對于研究商周青銅技藝有極高的科學價值。(2)示例一:時期:秦漢時期,聚焦于實現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問題。時代背景:秦漢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鞏固的時期。政治制度上,出于鞏固統一和解決郡國并行帶來的地方勢力威脅中央的需要,通過郡縣制和推恩令建立并鞏固中央集權;經濟上,出于解決經濟發展、加強政府財政控制權的需要,統一貨幣、度量衡,建立全國統一市場;鹽鐵官營、中央鑄幣、打擊豪強,實現經濟一統于中央;思想文化上,出于加強思想控制,形成文化和政權認同的需要,從以法為教到尊崇儒術,思想一統;民族關系上,出于鞏固邊疆、拓展疆域的需要,加強對北方和嶺南地區的控制,并建立與西南地區的聯系和管理,疆域不斷擴大。秦漢統治者的施政舉措適應了當時時代的需要,建立并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了“大一統”的中華帝國。(3)意義:當今時代更需要加強中華民族和國家的認同,延續中華文明的發展;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不斷壯大,中國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引領者,應該持續地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紛繁復雜的全球化潮流中,中國會遭遇各種風險與挑戰,更需要全國人民堅定信念,團結一致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含義:根材料據“大致而言,‘中央地區’的意義遠比‘中心國家’更為常見。出土于陜西寶雞的青銅器‘何尊’,其銘文就用了‘中國’一詞以說明西周以中原為本土”等信息可知,先秦時代“中國”的含義主要是指中原地區。價值:根據材料“出土于陜西寶雞的青銅器‘何尊’,其銘文就用了‘中國’一詞以說明西周以中原為本土”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何尊”的價值可從銘文的內容、何尊本身的藝術價值、技藝水平等方面進行總結概括。具體來說主要是何尊的銘文記錄了周成王營建成周等歷史事件,為西周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何尊作為西周典型青銅器代表,造型獨特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科學價值:何尊作為青銅器,其高超的制作工藝和水平,對于研究商周青銅技藝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小問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如根據“從公元前三世紀的秦代……到公元前二世紀的漢代,在不斷聚焦‘大一統’的情形下,一個政治、文化、語言上相當同一的中華帝國在這時已經形成”可在秦漢之間任選一個時期并提出一個論題進行論述。如秦漢時期是我國的大一統時期,所以可擬定論題為秦漢時期,聚焦于實現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問題。結合所學可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民族關系等方面進行闡述。具體來說主要是秦漢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鞏固的時期。政治制度上,出于鞏固統一和解決郡國并行帶來的地方勢力威脅中央的需要,通過郡縣制和推恩令建立并鞏固中央集權;經濟上,出于解決經濟發展、加強政府財政控制權的需要,統一貨幣、度量衡,建立全國統一市場;鹽鐵官營、中央鑄幣、打擊豪強,實現經濟一統于中央;思想文化上,出于加強思想控制,形成文化和政權認同的需要,從以法為教到尊崇儒術,思想一統;民族關系上,出于鞏固邊疆、拓展疆域的需要,加強對北方和嶺南地區的控制,并建立與西南地區的聯系和管理,疆域不斷擴大。最后得出結論,秦漢統治者的施政舉措適應了當時時代的需要,建立并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了“大一統”的中華帝國。小問3】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當代中國。意義:根據材料“當下時代,則關注全球化時代崛起的中國面臨的問題,地區發展差異和不平衡中的內部認同,以及新的國際秩序沖突下的外部認同等,并尋求解決之道”并結合所學可知,我們當前聚焦“何為中國”的意義主要在于強化民族和國家認同、為國際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應對風險與挑戰。即當今時代更需要加強中華民族和國家的認同,延續中華文明的發展;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不斷壯大,中國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引領者,應該持續地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紛繁復雜的全球化潮流中,中國會遭遇各種風險與挑戰,更需要全國人民堅定信念,團結一致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新中國崢嶸歲月·第一艘國產航母成功下水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也是我國第一艘完全自主研發制造的國產航空母艦,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下水儀式。出塢下水是航空母艦建設的重大節點之一、標志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自行建造航母的國家。鑄劍不是為了戰斗,而是為了和平。國產航母將有助于中國維護和平發展、捍衛世界和平。近年來,通過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的護航和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中國向世界展示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國產航母肩負的使命更是義不容辭,它將為中國的和平發展提供堅實保障,為世界和平貢獻力量。——節選自新華社《第一艘國產航母成功下水》結合中國現代史的知識,選擇新中國成立以來某一領域的其他重大成就,撰寫一篇新聞報道。(要求:寫出新聞標題,史論結合,邏輯嚴謹,價值正確)【答案】示例:香港回歸啦!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隆重舉行,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冉冉升起。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香港自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后,長期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之下,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與英國進行了多次艱難談判,于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在1997年回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國可以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案解決,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權。香港的回歸,標志著中國在祖國統一大業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也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范例。【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選擇香港回歸的重大成就。標題可設計為:香港回歸啦!報道內容:首先敘述香港回歸的具體史實,然后,結合近代香港被割讓,新中國成立后促成香港回歸的努力,以及香港回歸的重大意義等方面進行報道,如:香港回歸的具體史實: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隆重舉行,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冉冉升起。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近代香港被割讓的歷史:香港自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后,長期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之下。新中國成立后促成香港回歸的努力:中國政府與英國進行了多次艱難談判,于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在1997年回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國可以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案解決,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權。香港回歸的重大意義:香港的回歸,標志著中國在祖國統一大業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也為國際社會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范例。寫出其他新聞標題,史論結合,邏輯嚴謹,價值正確即可。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僑匯是僑居在國外的本國公民或僑居在本國的外國居民匯回祖國的款項。1905—1938年福建省約有85%的僑匯是在廈門地區結轉的。1905—1938年福建省僑匯統計表單位:國幣千元年份金額年份金額年份金額年份金額190520534191418732192327742193253182190619898191520110192449154193351274190719156191616400192548200193446398190819368191714068192669960193554805190921700191813008192754908193662356191023396191920534192847988193761000191119368192020352192957952193874857191221276192147140193064100191319156192229574193176820總計1361286資料來源:鄭林寬:《福建華僑匯款》,福州:福建省政府秘書處統計室,1940年,第39—40頁。材料二1873年,匯豐銀行在廈門首先設代理處,其后有利銀行、渣打銀行、萬國寶通銀行、荷蘭商業銀行和荷蘭銀行等相繼委托洋行設代理處,僑匯是這些外資銀行一項重要業務。1921年,中國銀行福建分行由福州遷往廈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廈門“唯南洋僑商每年匯款為數頗巨”。20世紀30年代,廈門已經成為整個福建南部的金融網絡中心。從1920年起,在僑匯資金的支持下,廈門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建筑、街道、城市均經歷了比較完整的改造。“廈門是南洋華僑興建的商港”“如非華僑熱心桑梓,踴躍投資,則建設新廈門恐非易事”。至1933年,廈門先前街市狹窄、污穢不堪的形象早已消失不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成為福建省最現代化的城市,城市格局和獨特風貌延續至今。——摘編自焦建華等《華商跨國網絡與近代廈門城市發展——以閩南僑批網絡為中心》(1)據材料一、概括二十世紀前期福建省僑匯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廈門僑匯帶來的影響。【答案】(1)特點:①廈門是最重要的僑匯結轉點;②持續性;③二三十年代總體呈增長趨勢。原因:①廈門是中國近代最早對外開放的五口之一、是閩南的進出口港口,因而成為僑匯的集散中心;②隨著列強侵略帶來的戰亂,大量閩南民眾移居東南亞,逐漸積累起一定的資本;③宋元以來,東南沿海貿易逐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④近代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民族意識不斷發展等。(2)影響:僑匯帶來大量外匯資金,促進廈門經濟發展;僑匯資金的支持,促進廈門的城市建設,促進城市現代化和社會文明進步;僑匯吸引多個銀行在廈門設立代理處,促進廈門成為中外貿易的樞紐;廈門僑匯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僑匯彰顯了華僑的愛國精神,豐富了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內涵。【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二十世紀前期福建省僑匯特點根據“1905—1938年福建省約有85%的僑匯是在廈門地區結轉的”可知廈門是最重要的僑匯結轉點;根據表格中的時間可以看出僑匯具有持續性;根據表格中的數據變化可以看出二三十年代總體呈增長趨勢。福建省僑匯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特點,原因可從廈門的地理位置、列強侵略的影響和近代民族危機、東南沿海貿易的傳統等方面進行總結,即廈門是中國近代最早對外開放的五口之一、是閩南的進出口港口,因而成為僑匯的集散中心;隨著列強侵略帶來的戰亂,大量閩南民眾移居東南亞,逐漸積累起一定的資本;宋元以來,東南沿海貿易逐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代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民族意識不斷發展等。【小問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廈門僑匯帶來的影響根據“1873年,匯豐銀行在廈門首先設代理處,其后有利銀行、渣打銀行、萬國寶通銀行、荷蘭商業銀行和荷蘭銀行等相繼委托洋行設代理處,僑匯是這些外資銀行一項重要業務”、“20世紀30年代,廈門已經成為整個福建南部的金融網絡中心”、“在僑匯資金的支持下,廈門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建筑、街道、城市均經歷了比較完整的改造”并結合所學可知,僑匯帶來大量外匯資金,促進廈門經濟發展;僑匯資金的支持,促進廈門的城市建設,促進城市現代化和社會文明進步;僑匯吸引多個銀行在廈門設立代理處,促進廈門成為中外貿易的樞紐;根據“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成為福建省最現代化的城市,城市格局和獨特風貌延續至今”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廈門的僑匯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僑匯彰顯了華僑的愛國精神,豐富了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內涵。
四川省宜賓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總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號、姓名、班級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包括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公元前110年,南越發生叛亂,濟北相韓千秋自告奮勇率2000人前往平叛,奮勇戰死。漢武帝表彰其“雖未成功,亦軍鋒之冠”。公元前99年,其子韓延年隨李陵抗擊匈奴,在突圍中不降戰死,漢武帝再次表彰。《史記》《漢書》也都分別記載了韓氏父子的事跡。這表明漢代()A.推崇忠誠勇武的精神 B.實行崇武抑文的政策C.注重強化民族認同感 D.重視官方修史的內容【答案】A【解析】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韓氏父子是因為抗擊匈奴而殉國,他們的事跡不僅得到漢武帝的表彰,也被記載在史書中,體現了對韓氏父子抗擊匈奴行為的推崇,說明漢代推崇如韓氏父子一般忠誠勇武的精神,A項正確;漢朝時期雖然崇尚勇武,但并不抑文,排除B項;材料表明漢代推崇忠誠勇武,并不是在強化民族認同,排除C項;雖然《史記》《漢書》中記載了韓氏父子的行為,但并不能據此說明漢代重視官方修史,排除D項。故選A項。2.史書記載東漢豪族樊宏徙居湖陽,“能治田,課役童隸,至乃開廣田土三百余頃。其所起廬舍,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南朝謝靈運承襲康樂郡公,食邑兩千戶,在浙江始寧的別墅有南北二山,五個果園,還不斷役使奴僮門生,鑿山浚湖,興修水渠,擴大耕地。這些狀況從客觀上表明當時()A.莊園經濟促進區域開發B.采用奴隸制集體勞作的方式C.南方生產水平超越北方D.精耕細作開始取代刀耕火種【答案】A【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根據“能治田,課役童隸,至乃開廣田土三百余頃。其所起廬舍,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可判斷出東漢豪族樊宏徙居湖陽后建立了莊園,促進了當地的開發;根據“鑿山浚湖,興修水渠,擴大耕地”可知謝靈運在承襲康樂郡公后建立莊園,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開發。綜合可知這些狀況表明莊園經濟促進了區域開發,A項正確;東漢時期已經不再采用奴隸制集體勞作的方式,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南方生產水平超越北方,排除C項;刀耕火種在東漢之前就已經不復存在,排除D項。故選A項。3.901年的貢舉共26人進士及第,其中年過六旬長期參加科舉的曹松、王希羽等5位寒族士人上榜。唐昭宗特下詔“放老”,即免除此五人再參加吏部銓選授官的慣例,破例直接授予官職。“放老”這一對老年舉子優待的政策,到宋代逐漸制度化。這一現象體現了()A.理學思想的實踐 B.選官制度的調適C.官員素質的提高 D.門第觀念的打破【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題干“唐昭宗特下詔‘放老’,即免除此五人再參加吏部銓選授官的慣例,破例直接授予官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實行科舉制,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放老”政策是對老年舉子破例直接授予官職的優待的政策,體現了統治者對選官制度的調整,B項正確;宋朝產生理學,而唐朝已經出現“放老”政策,時空與本題不一致,排除A項;“放老”政策是對老年舉子破例直接授予官職的優待的政策,并非通過科舉考試,不能體現官員素質的提高,排除C項;唐朝仍然存在門第觀念,宋朝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門第觀念被打破,排除D項。故選B項。4.對如表解讀正確的是()人物觀點出處(北宋)黃庭堅余嘗熟觀其風度,真視富貴如浮云,不溺于財酒色,一世之偉人也。《跋王荊公禪簡》(南宋)朱熹(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術足以殺人,豈可謂非其罪?《朱子語類》(元)脫脫、阿圖魯主持修撰安石以偏見曲學起而乘之……青苗、保甲、均輸、市易、水利之法既立,而天下……人心日離,禍亂日起。《宋史》(近代)梁啟超其所施之事功,適應于時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新政),至今東西諸國行之而有效者也。《王安石傳》A.敘述的差異體現人物的多面性B.史料類型決定考證結論C.時代的不同描述史實各有側重D.價值立場影響人物的評價【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黃庭堅、朱熹、脫脫、阿圖魯、梁啟超分別處于不同的歷史時期,他們的評價都受到了當時歷史條件和價值觀、階級立場的影響。例如,黃庭堅的評價則可能反映了北宋末期士人階層的某種精神追求,梁啟超的評價肯定了王安石變法及其歷史地位,為資產階級維新變法服務,D項正確;敘述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物對王安石的評價存在差異,不能說明王安石具有多面性,排除A項;B項表述太絕對,錯誤,排除B項;對人物的評價受到當時歷史條件和價值觀、階級立場的影響,并非側重點不同,排除C項。故選D項。5.明末,陜西連年大旱,農民起義不斷,崇禎皇帝招撫并頒布赦令不予追究,許多流民遂返回原籍。戶部官員隨即建議催征的餉銀降為九分,皇帝不允;巡按御史奏請豁免陜西的欠賦,也久拖不決。次年,朝廷反而增派遼餉,重新激起了大規模民變。這種狀況反映出()A.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B.天災導致統治集團對立C.統治危機不斷凸顯 D.賦稅改革遭到徹底廢除【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末年(中國)。據題意可知,在皇帝發布敕令后,許多流民返回原籍。但明政府不但沒有減免賦稅反而繼續增加賦稅,由此導致了大規模民變的再次出現。說明明政府在統治上沒有顧及民眾的需要,從而凸顯了統治危機,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明末的階級矛盾,不是民族矛盾,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階級矛盾,不是統治集團內部的對立,排除B項;“徹底廢除”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6.1872年,左宗棠在蘭州設立制造局,以應對西北戰事中軍備不足、運輸困難等問題。到1876年,其生產已發展到仿制德國槍炮,一次性解交清軍兩萬枚子彈的規模,但常年需從甘肅軍需款中支出3—5萬兩白銀,因此收復新疆后即停辦。該制造局的存廢從側面印證了()A.民用工業難以獨立發展 B.自制產品市場競爭力強C.實業救國思潮得以踐行 D.官辦軍事工業存在局限【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題干“其生產已發展到仿制德國槍炮,一次性解交清軍兩萬枚子彈的規模,但常年需從甘肅軍需款中支出3—5萬兩白銀,因此收復新疆后即停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左宗棠在蘭州設立制造局屬于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材料說明該制造局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于經費困難而不得不停辦,說明官辦軍事工業存在局限,D項正確;左宗棠在蘭州設立制造局,仿制德國槍炮,說明該制造局是軍事工業,排除A項;該制造局是軍事工業,產品不投入市場,排除B項;實業救國真正形成思潮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隨著民族危機的加劇,民族資本家和愛國人士開始投資設廠,以實際行動踐行“實業救國”的主張,時空與本題不一致,排除C項。故選D項。7.1896年,名儒王先謙發起創立時務學堂,參與湖南維新運動。然而在1898年,他又呈書湖南巡撫,稱設立學堂本意,原是以中學為根底,兼采西學之長,但總教習梁啟超等人“主張民權……背叛圣教,敗滅倫常……志在謀逆”,要求摒退梁啟超等人。這一情形反映出()A.改革主張違背時代潮流B.變法試圖突破“中體”束縛C.維新派內部存在分歧D.共和制缺乏實施土壤【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6-1898年(中國)。據題干“稱設立學堂本意,原是以中學為根底,兼采西學之長,但總教習梁啟超等人‘主張民權……背叛圣教,敗滅倫常……志在謀逆’,要求摒退梁啟超等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8年梁啟超等為代表的維新派開展戊戌變法運動,主張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破壞了中國傳統的綱常圣教,打破了設立學堂“以中學為根底,兼采西學之長”的本意,說明變法試圖突破“中體”束縛,B項正確;材料說明維新運動“背叛圣教,敗滅倫常”,即違背了封建綱常名教,并非違背時代潮流,排除A項;材料反映梁啟超等人突破了設立學堂“以中學為根底,兼采西學之長”的本意,不能體現維新派內部的分歧,排除C項;梁啟超等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并非實行共和制,排除D項。故選B項。8.陳獨秀認為“我們不滿意于舊道德,是因為孝悌的范圍太狹了……現代道德的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擴充到全社會的友愛……現在有一班青年……打著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幟,拋棄了他的慈愛的、可憐的老母;這種人豈不是誤解了新文化運動的意思?”此處他強調的“道德”是()A.與傳統綱常倫理徹底決裂B.用社會友愛取代家庭孝悌C.以西方思想重塑的道德觀D.對傳統道德的擴充和揚棄【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陳獨秀強調“孝悌”為核心的舊道德范圍太狹隘,“要把家庭的孝悌擴充為全社會的友愛”,來建立現代道德,說明陳獨秀認為傳統道德太過狹窄,需要對傳統道德擴充,反對“打著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幟,拋棄了他的慈愛的、可憐的老母”,說明需要對傳統道德揚棄,D項正確;陳獨秀主張“要把家庭的孝悌擴充為全社會的友愛”,來建立現代道德,是對傳統道德的擴充和揚棄,并非徹底拋棄傳統綱常倫理道德,排除A項;陳獨秀主張“把家庭的孝悌擴充為全社會的友愛”,并非用社會友愛取代家庭孝悌,排除B項;材料只是提到以“孝悌”為核心的中國傳統舊道德,沒有提到西方思想,排除C項。故選D項。9.中共一大綱領規定: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必須支援工人階級,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除為止……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共有。由此可知,此綱領具有()A.階段目標的適切性 B.革命前途的指引性C.國情判斷的準確性 D.社會改造的漸進性【答案】B【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從材料中“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除為止……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共有”可以看出,中共一大指定的綱領要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根本目的,對中國革命前途具有指引作用,B項正確;中共一大綱領要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說明對當時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情并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認識到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適切性”表述錯誤,排除A、C項;中共一大綱領制定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目標,中間沒有過渡階段,不具有漸進性,排除D項。故選B項。10.中央紅軍在突破湘江四道封鎖線時遭遇國民黨軍隊的夾擊,因輜重過多,行動遲緩,敵我懸殊等諸多因素,付出極大的犧牲才得以渡江,挫敗了敵人殲滅紅軍于湘江以東的計劃,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山區進軍。這一過程體現了()A.中央蘇區形勢嚴峻 B.路線調整刻不容緩C.革命道路實現轉移 D.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答案】B【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題意可知,由于輜重過多,行動遲緩,敵我懸殊等諸多因素,導致長征途中的中央紅軍付出了極大的犧牲,說明原有的轉移策略存在弊端,亟待調整,B項正確;此時的中央紅軍已經離開中央蘇區,和中央蘇區的形勢是否嚴峻無關,排除A項;這一過程體現的是中央紅軍的轉移策略亟待調整,而不是革命道路實現轉移,排除C項;遵義會議之后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排除D項。故選B項。11.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指出“如此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沒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動員,是不能勝利的……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毛澤東闡明了()A.人民戰爭是勝利的前提B.根據地經濟困難得以克服C.武器裝備差距得到彌補D.全民形成了持久抗戰共識【答案】A【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論持久戰》是在抗日戰爭期間發表的。根據“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可知,毛澤東是提出動員全國的老百姓進行抗日戰爭。所以毛澤東是闡明了人民戰爭是勝利的前提,A項正確;毛澤東闡明的是人民戰爭的偉大意義,根據地的經濟困難并未因此得以克服和武器裝備差距得以彌補,排除BC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的毛澤東的思想主張,但不能據此說明全民形成了持久戰共識,排除D項。故選A項。12.如表是某同學在整理某次會議報告時搜集的材料。這表明()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因此要求全體黨員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摘自《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A.新民主主義理論開始形成B.新中國的建設方案已經成熟C.革命道路重心實現了轉移D.中共著手自身執政能力建設【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和材料出處“《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戰爭即將勝利時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材料表明毛澤東暗示中共治理國家的任務艱巨,中共工作重心即將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強調黨員思想作風的重要性,表明中共即將執政黨,中共著手自身執政能力建設,D項正確;1940年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發表?,標志新民主主義理論形成,排除A項;材料表明解放戰爭即將勝利時中共加強黨風建設,沒有提到新中國的建設方案,排除B項;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召開時解放戰爭還沒有勝利,革命道路重心還在農村,排除C項。故選D項。13.據如表,國旗確立的過程體現出新中國()時間事件1949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國歌評審小組”1949年7月15—26日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平解放報》等各大報刊連續刊登征稿啟示,向海內外征召新國旗圖案1949年9月25日召開國旗國歌等協商會,毛澤東親自選定曾聯松設計的紅底五星紅旗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采納了取消鐮刀錘頭之后的五星紅旗方案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A.遵循民主法治原則 B.重視民間傳媒的作用C.擺脫蘇聯模式影響 D.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答案】A【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根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我國國旗確立的過程中組建了評審小組,向海內外公開征召新國旗圖案、就國旗國歌進行協商、確定國旗的最終方案等,說明國旗的確立體現了民主公開的特點,因此是遵循了民主法治原則,A項正確;民間傳媒在國旗確立過程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不能說明是重視民間傳媒的作用,排除B項;國旗確立的過程和擺脫蘇聯模式的影響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我國在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國旗的討論和確立,因此不能體現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排除D項。故選A項。14.如圖為四川各工業廠礦為“獻禮四川工業75年”系列圖片展提供的老照片。據此可說明,這一時期四川地區()A.三線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 B.天然氣技術世界領先C.穩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 D.重工業發展成效顯著【答案】D【解析】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據題干“隆昌氣炭黑廠成功試制出我國第一批利用天然氣生產的炭黑”“攀枝花鋼鐵廠第一車釩鈦磁鐵礦”“瀘州天然氣化工廠……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大型化肥企業”可知,三幅圖片反映了這一時期四川地區在重工業領域取得的成就,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D項正確;1964年我國開始三線建設,是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建設,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我國天然氣技術在世界的地位,排除B項;?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針對中國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而提出的?,排除C項。故選D項。15.1979年,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地主、富農分子摘帽問題和地、富子女成分問題的決定》。到1981年,全國共70萬小商小販、手工業者恢復了社會主義勞動者的身份;1984年,全國440多萬地主、富農摘帽,從“唯成分論”中解放出來。“摘帽”工作()A.推動了全面深化改革開展B.標志著“階級斗爭為綱”口號停止C.凝聚了現代化建設的力量D.解決了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答案】C【解析】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改革開放后(中國)。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平反之前的冤假錯案,開展“摘帽”工作,努力糾正“左”傾錯誤的做法,適應了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形勢,有利于凝聚了現代化建設的力量,C項正確;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排除A項;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結束“階級斗爭為綱”口號,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排除B項;鄧小平南方談話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解決了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16.2006年,全國正式廢除農業稅后,靈壽縣農民王三妮自鑄“告別田賦鼎”,鼎身刻銘文560字,記載了田賦從春秋開始到廢除,意在告知后人,永世不忘,鼎表瑞獸祥云,代表著農民欣逢盛世。“告別田賦鼎”()A.宣告田賦制度正式廢除B.體現了農業經營方式轉變C.見證稅制改革順應民心D.反映了中國向工業化邁進【答案】C【解析】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結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靈壽縣農民王三妮之所以自鑄“告別田賦鼎”是因為我國正式廢除了農業稅,受到農民的歡迎,說明廢除農業稅順應了民心,C項正確;“告別田賦鼎”的鑄造是在農業稅廢除以后鑄造的,所以這個鼎的鑄造不是田賦制度正式廢除的標志,排除A項;農業稅的廢除不能說明農業經營方式轉變,排除B項;我國向工業化邁進是在農業稅廢除之前,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包括3小題,17題25分,18題12分,19題15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先秦時代,“中國”一詞使用的定義,大致而言,“中央地區”的意義遠比“中心國家”更為常見。出土于陜西寶雞的青銅器“何尊”,其銘文就用了“中國”一詞以說明西周以中原為本土。何尊及銘文中的“中國”銘文:(成)王初遷宅于成周(洛邑),復稟(按照)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成)王誥宗小子于京室曰:“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居住在)中國,自之乂(治理)’”。——據許倬云《說中國》等材料二如果回顧“中國”的歷史,可以簡單地說,一個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始終有延續性的中國,很早就被確立起來了。從公元前三世紀的秦代……到公元前二世紀的漢代,在不斷聚焦“大一統”的情形下,一個政治、文化、語言上相當同一的中華帝國在這時已經形成。但“何為中國”這一話題,在此后的歷史上有三個時代更是成為焦點,分別是北宋、20世紀上半葉以及當下。這三個時代雖然都關注“何為中國”這一話題,但聚焦點卻稍有差異。北宋時期科舉發達和重文習氣,產生了中華文化至上的觀念。但知識分子面對遼、金、西夏等強大的外部民族政權又內心焦慮,石介、歐陽修分別寫了《中國論》和《正統論》,論證誰是“中國”、誰是華夏文化的代表、誰是“正統”。20世紀初,梁啟超率先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中華民族對應的國家就是“中國”;30年代,學者放下學術分歧,指出“中國”就是維護國家、民族與疆域的統一性。當下時代,則關注全球化時代崛起的中國面臨的問題,地區發展差異和不平衡中的內部認同,以及新的國際秩序沖突下的外部認同等,并尋求解決之道。——據葛兆光《何以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先秦時代“中國”的含義,簡析“何尊”的價值。(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時期,指出這一時期“何為中國”聚焦的核心問題,并簡析其出現的時代背景。(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當下我們聚焦“何為中國”的意義。【答案】(1)含義:中央地區/中原地區。價值:歷史價值:何尊的銘文記錄了周成王營建成周等歷史事件,為西周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何尊作為西周典型青銅器代表,造型獨特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科學價值:何尊作為青銅器,其高超的制作工藝和水平,對于研究商周青銅技藝有極高的科學價值。(2)示例一:時期:秦漢時期,聚焦于實現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問題。時代背景:秦漢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鞏固的時期。政治制度上,出于鞏固統一和解決郡國并行帶來的地方勢力威脅中央的需要,通過郡縣制和推恩令建立并鞏固中央集權;經濟上,出于解決經濟發展、加強政府財政控制權的需要,統一貨幣、度量衡,建立全國統一市場;鹽鐵官營、中央鑄幣、打擊豪強,實現經濟一統于中央;思想文化上,出于加強思想控制,形成文化和政權認同的需要,從以法為教到尊崇儒術,思想一統;民族關系上,出于鞏固邊疆、拓展疆域的需要,加強對北方和嶺南地區的控制,并建立與西南地區的聯系和管理,疆域不斷擴大。秦漢統治者的施政舉措適應了當時時代的需要,建立并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了“大一統”的中華帝國。(3)意義:當今時代更需要加強中華民族和國家的認同,延續中華文明的發展;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不斷壯大,中國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引領者,應該持續地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紛繁復雜的全球化潮流中,中國會遭遇各種風險與挑戰,更需要全國人民堅定信念,團結一致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解析】【小問1】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含義:根材料據“大致而言,‘中央地區’的意義遠比‘中心國家’更為常見。出土于陜西寶雞的青銅器‘何尊’,其銘文就用了‘中國’一詞以說明西周以中原為本土”等信息可知,先秦時代“中國”的含義主要是指中原地區。價值:根據材料“出土于陜西寶雞的青銅器‘何尊’,其銘文就用了‘中國’一詞以說明西周以中原為本土”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何尊”的價值可從銘文的內容、何尊本身的藝術價值、技藝水平等方面進行總結概括。具體來說主要是何尊的銘文記錄了周成王營建成周等歷史事件,為西周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何尊作為西周典型青銅器代表,造型獨特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科學價值:何尊作為青銅器,其高超的制作工藝和水平,對于研究商周青銅技藝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小問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如根據“從公元前三世紀的秦代……到公元前二世紀的漢代,在不斷聚焦‘大一統’的情形下,一個政治、文化、語言上相當同一的中華帝國在這時已經形成”可在秦漢之間任選一個時期并提出一個論題進行論述。如秦漢時期是我國的大一統時期,所以可擬定論題為秦漢時期,聚焦于實現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問題。結合所學可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民族關系等方面進行闡述。具體來說主要是秦漢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鞏固的時期。政治制度上,出于鞏固統一和解決郡國并行帶來的地方勢力威脅中央的需要,通過郡縣制和推恩令建立并鞏固中央集權;經濟上,出于解決經濟發展、加強政府財政控制權的需要,統一貨幣、度量衡,建立全國統一市場;鹽鐵官營、中央鑄幣、打擊豪強,實現經濟一統于中央;思想文化上,出于加強思想控制,形成文化和政權認同的需要,從以法為教到尊崇儒術,思想一統;民族關系上,出于鞏固邊疆、拓展疆域的需要,加強對北方和嶺南地區的控制,并建立與西南地區的聯系和管理,疆域不斷擴大。最后得出結論,秦漢統治者的施政舉措適應了當時時代的需要,建立并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了“大一統”的中華帝國。小問3】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當代中國。意義:根據材料“當下時代,則關注全球化時代崛起的中國面臨的問題,地區發展差異和不平衡中的內部認同,以及新的國際秩序沖突下的外部認同等,并尋求解決之道”并結合所學可知,我們當前聚焦“何為中國”的意義主要在于強化民族和國家認同、為國際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應對風險與挑戰。即當今時代更需要加強中華民族和國家的認同,延續中華文明的發展;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不斷壯大,中國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和引領者,應該持續地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紛繁復雜的全球化潮流中,中國會遭遇各種風險與挑戰,更需要全國人民堅定信念,團結一致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新中國崢嶸歲月·第一艘國產航母成功下水2017年4月26日,我國第二艘航空母艦,也是我國第一艘完全自主研發制造的國產航空母艦,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下水儀式。出塢下水是航空母艦建設的重大節點之一、標志著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航空母艦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自行建造航母的國家。鑄劍不是為了戰斗,而是為了和平。國產航母將有助于中國維護和平發展、捍衛世界和平。近年來,通過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的護航和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中國向世界展示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國產航母肩負的使命更是義不容辭,它將為中國的和平發展提供堅實保障,為世界和平貢獻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通信線路建設合同
- 冷庫物流及熟食加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寫作模板-備案審批
- 國際物流試題及答案
- 電工基礎考試題+答案
- 采購原材料合同范本
- 公共設施裝修改造工程合同
- 商鋪租賃合同協議書范本
- 度全國鋼材供應合同
- 自我血糖監測操作
- 旅游規劃怎么做
- 《射雕英雄傳》好書讀后感
- DB51T 2049-2015 建筑消防設施檢測規范
- 【MOOC】風景背后的地貌學-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護理感動案例
- 2024版《安全生產法》考試題庫附答案(共90題)
- 企業天然氣轉讓協議書范文范本
- 帶式運輸機傳動裝置的設計
- 玩具照相機細分市場深度研究報告
- 人工智能算法與實踐-第16章 LSTM神經網絡
- 中考監考和考務人員培訓手冊
- 數學史簡介課件可編輯全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