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一部分模塊一古代史專題一家國同構下的古代中國政治練習_第1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一部分模塊一古代史專題一家國同構下的古代中國政治練習_第2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一部分模塊一古代史專題一家國同構下的古代中國政治練習_第3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一部分模塊一古代史專題一家國同構下的古代中國政治練習_第4頁
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一部分模塊一古代史專題一家國同構下的古代中國政治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專題跟蹤檢測(一)家國同構下的古代中國政治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禮記·王制》規定:大諸侯國設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諸侯國也設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國君任命,小諸侯國設有兩卿,都由國君任命。據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保證了周天子的專制統治B.蘊含著中心集權的因素C.有效限制了地方諸侯權力D.宗法血緣色調極其淡薄解析:“大諸侯國設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諸侯國也設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國君任命,小諸侯國設有兩卿,都由國君任命”屬于中心對地方的限制,故B項正確。答案:B2.在考古發掘中,商代晚期的都城安陽殷墟、西周王朝的豐鎬、周原和洛邑都沒有發覺外郭城墻,構成了中原早期王都“大都無城墻”的顯明特色。對此說明最有可能的是()A.皇權至上的強大吸引力B.經濟實力不足無力修建城墻C.尚未駕馭城墻修建技術D.王都的強大實力和文化自信解析:中原早期王朝自身的強大(經濟、政治、文化等)才是不修建城墻的緣由,故選D項;A項錯在“皇權至上”,皇權至上是秦帝國建立以后才出現的,解除A項;B、C兩項不符合基本的邏輯,都城都建立了怎么會修不起城墻,怎么會沒有駕馭城墻修建技術?答案:D3.春秋時期,中原地區因社會發展較周邊各部先進而自稱為華夏。進入戰國之后,內遷的各部漸漸與華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視為蠻夷。這一變更()A.加速了社會轉型 B.沖擊了貴族政治C.促進了民族認同 D.推動了戰國變法解析:“內遷的各部漸漸與華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視為蠻夷”,促進了民族認同,故選C項;A、B、D三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解除。答案:C4.有人認為,中國古代政治從宗周時代的“禮儀政治”到大秦帝國時代的郡縣制、官僚制和法律限制手段,無疑體現了政治形態的一種“現代化”趨勢。這里的“現代化”內涵是()A.從貴族政治到平民政治B.從君主專制到君民共主C.國家管理制度化有序化D.從禮儀規范到中心集權解析:宗周時代的“禮儀政治”指以血緣紐帶為基礎的貴族政治,國家統治秩序的維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宗法血緣關系和傳統習俗。而秦朝的郡縣制、官僚制和法律限制手段都是依靠制度化有秩化的政治制度來管理國家,從當時來看,體現了“現代化”趨勢,C項正確。答案:C5.漢高祖吸取秦始皇時形成“內重外輕”二世而亡的教訓,實行郡國并行制,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漢武帝時又形成了“內重外輕”局面,至漢平帝時基本達到了“內外相制”的境地;但到東漢末年又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最終導致東漢滅亡。這些變更說明()A.中心行政體制尚未完善 B.中心集權在不斷加強C.中心與地方要適度分權 D.地方分權在不斷減弱解析:“內”指中心集權,“外”指地方分權,“內重外輕”“外重內輕”都可能導致亡國,所以要在中心集權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分權,故選C項。答案:C6.杜佑《通典》寫道:“安祿山稱兵內侮,未必素蓄兇謀,是故地逼則勢疑,力伴則亂起,事理不得不然也。”據此,杜佑認為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緣由是()A.邊疆軍事力氣強大 B.統治階層更迭頻繁C.中心官吏管理疏漏 D.地方管理體系不當解析:“安祿山稱兵內侮,未必素蓄兇謀,是故地逼則勢疑,力伴則亂起,事理不得不然也”,可見,該文強調安祿山因在地方擁兵自重才造成叛亂的局面,故選D項;“安祿山稱兵內侮”說明不是邊疆,解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統治階層,解除B項;“地逼則勢疑”強調中心對地方的管理而不是“中心官吏管理”,解除C項。答案:D7.元朝在設置行省時,多人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從地理位置上將屬于南方且生活習俗與四川差距很小的漢中以及安康劃入陜西而不劃入四川。據此,可推知元朝設置行省的動身點是()A.傳達行政吩咐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據 D.擴大國家的疆域解析:人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不利于傳達行政吩咐,也不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A、B兩項錯誤;人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就是人為地限制地方形成割據勢力,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故C項正確;行省是在疆域范圍內設置的,故D項錯誤。答案:C8.宋代丞相呂蒙正曾說:“中書、樞密院,自來難處之地。唐末帝王,專委臣下,致多缺失,兼家族罕有保全。今陛下躬決萬幾,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嘗與同列等言,實知榮幸。”這說明()A.唐末帝王不顧大臣安危 B.宋代中心集權加強C.藩鎮割據減弱唐末皇權 D.宋代君主專制強化解析:據材料“今陛下躬決萬幾,臣下止于奉行圣旨”可知宋代皇帝專權,大臣多是奉旨行事,說明宋代君主專制強化,故D項正確。答案:D9.宋代有京師、州城乃至縣城,往往直立“科甲功名”牌坊表揚地方在學業上有成就的士人。地方學校的各類建筑物往往也會在命名時采納科舉入仕的聞名官宦的姓名,或者取名為魁星、文昌(皆為科舉神)。上述舉措()A.體現出科舉制發展到完備程度B.導致地方獲得了部分選官權力C.確立了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D.有助于擴大科舉的社會影響力解析:通過題干可知,在宋代,地方政府為了表彰學業有成就的士人,實行了很多措施,如“直立‘科甲功名’牌坊”、以士人的名字命名建筑物的名稱,這樣會促使更多的士人參與科舉考試,在客觀上會擴大科舉制的社會影響力,故D項正確。答案:D10.《宋史·職官志》載:宋代通判由皇帝干脆委派,被視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這表明宋代()A.重視對監察體系的建設和完善B.通判成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C.地方的權力擴大威逼中心集權D.避開了藩鎮割據局面的重現解析:依據“與守臣通簽書施行”“刺舉以聞”等信息可知宋代給予通判較大的權力,重視監察工作,故A項正確;通判負責監督,并非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故B項錯誤;在地方設通判進行監督,加強了中心集權,故C項錯誤;藩鎮割據是由于地方擁有政治、經濟、軍事等權力,材料僅行政上減弱地方權力,故D項錯誤。答案:A11.朱元璋立國不久即下令重修鄉飲酒禮,并頒布到全國鄉里等基層組織,將“孝順父母,敬重兄長,和諧鄰里,教化子弟,各安生理,毋作非為”的“敕諭”作為鄉飲酒禮上宣講的重要內容。其意在()A.提高官員道德水平以整頓吏治B.變更前朝宗族秩序混亂的局面C.借助鄉規民約以強化人倫秩序D.穩定社會秩序以維護政治統治解析:鄉飲酒禮是敬賢尊老之禮,由地方官設宴款待賢能之士而非官員,故A項錯誤;宗族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關系,由材料“頒布到全國鄉里等基層組織”可知,材料強調的是鄉村秩序而非家族秩序,故B項錯誤;鄉規民約是基層組織共同制定或約定俗成的社會規范,由材料“朱元璋立國不久即下令重修鄉飲酒禮”可知,鄉飲酒禮是統治者主導修訂的而非鄉規民約,故C項錯誤;由材料可知鄉飲酒禮是統治者推行教化的手段,目的在于穩定秩序以維護統治,故D項正確。答案:D12.五代十國時期,斗爭不斷,軍隊在國家中的地位大增,樞密院演化為輔政機關。北宋時,為了適應斗爭的須要,管理財政的“三司”成為正式的宰相機構。雍正年間,為減弱諸王權力、保密軍機,設立軍機處。這表明宰相制度()A.演化有其政治經濟軍事因素B.在中國古代史上越來越完善C.變更事關國家的前途與命運D.發展使皇權與相權沖突消逝解析:題干中反映在五代十國時期、北宋、雍正年間,樞密院、三司、軍機處分別起了中樞機構的作用,結合所學,故A項正確;宰相制度在明太祖時期被廢止,故B項錯誤;題干涉及的是不同機構在不同時期起了宰相職能,不是涉及宰相的地位,故C項錯誤;題干未涉及皇權與相權的沖突,且皇權與相權的消逝的節點是明太祖時期,題干未涉及,故D項錯誤。答案:A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古代中國,縣以下基層社會,由具有劇烈自治色調的家族、宗族、鄉族等組織系列(里社保甲與行會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實體組成)在行政司法、經濟活動、精神生活等方面,成為國家末端政權的補充,起到所謂“結構——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費正清曾說:“中華帝國有一個不行思議的城方,就是它能用個很小的官員編制來統治如此眾多的人口。”進而他說明:“政府統治的活動可以區分為兩類,一類是往下只到地方縣一級的正規官僚機構的活動,另一類是由各地縉紳之家進行領導和施加影響的非正規的網狀系統的活動。”“地方長官是中心政府任命的該地唯一代表。這種表面地位造成的結果,就是地方長官只有在與當地士紳頭面人物的親密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編自張研、牛貫杰《清史十五講》材料二在清末民國的地方治理中,形成了幾種具有公共權力性質的組織機構,他們的首領人員是各地的士紳。如縣議(事)會、參事會、城鎮鄉議(事)會、董事會、鄉董(佐);各縣的教化、警務、實業和財務等四類局、所,縣、區、鄉保衛團等地方保衛機構;教化、警務、自治等各種形式的區鄉行政機構;各地鄉村長副、正佐等村治組織;農會等社會自治團體等。曾經是以“士”為基本特征的文化權威在地方自治的制度演化之下,漸漸開啟了“士紳權紳化”和“紳權體制化”。此時的士紳已非傳統社會中的威望型人士,而是更多地依靠于占有公共組織和權力機構的權紳。他們在主持基層社會的公共事務時。已經不是源于他們曾經所具有的無形的社會聲望,而是“大多已具有成文的法律依據”。——摘編自楊東《中國基層社會治理與參與主體的近代嬗變》(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古代中國基層治理的特點及其歷史意義。(14分)(2)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說明清末民國基層治理相較于古代中國的主要不同之處,并分析其成因。(11分)解析:(1)第一小問特點,依據材料一“具有劇烈自治色調”可得出地方自治色調顯明,依據材料一“家族、宗族、鄉族等組織系列(里社保甲與行會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實體組成)在行政司法、經濟活動精神生活等方面,成為國家末端政權的補充”可得出宗法關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其次小問意義,依據材料一“能用個很小的官員編制來統治如此眾多的人口”可得出節約了國家行政開支,依據材料一“地方長官是中心政府任命的該地唯一代表。這種表面地位造成的結果,就是地方長官只有在與當地士紳頭面人物的親密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可得出有效治理了基層地方,穩定了基層社會秩序,肯定程度上推動了基層經濟發展等。(2)第一小問不同之處,依據材料二“幾種具有公共權力性質的組織機構”可得出清末民國形成了具有近代性質的基層公共權力組織機構,依據材料二“縣議(事)會、參事會、城鎮鄉議(事)會、董事會、鄉董(佐)”可得出基層事務處理的層次性、專業性增加,依據材料二“大多已具有成文的法律依據”可得出處理基層事務有了成文的法律依據;其次小問緣由,依據所學可得出近代社會的變遷的緣由,即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傳入、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改革和革命的推動等。答案:(1)特點:地方自治色調顯明;宗法關系扮演了重要角色;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歷史意義:節約了國家行政開支;有效治理了基層地方;穩定了基層社會秩序;肯定程度上推動了基層經濟發展。(2)不同之處:清末民國形成了具有近代性質的基層公共權力組織機構;基層事務處理的層次性、專業性增加;處理基層事務有了成文的法律依據。緣由: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傳入;國內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改革和革命的推動。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由于血緣宗族社會是中國數千年傳統社會的基本形態,其中孕育生長的傳統價值觀念,便成為引導這一社會形態穩定發展的核心力氣。換而言之,正是血緣宗族社會的內在需求,為以倫理道德為特色的傳統價值觀供應了存在的合理依據,而作為中華元典的“六經”,正是傳統價值觀的承載者。它們共同塑造了中國“連續性”形態的文明。eq\a\vs4\al(——摘編自姜廣輝、程曉峰《中華文明“連續性”,形態形成的緣由——從西周的宗法制度談起》)運用相關歷史學問,對材料中中國文明“連續性”形態的成因進行探討。(說明:可對材料中的觀點進行論證、修改補充或提出新的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精確。)解析:依據材料可知,本題要探討的問題是中華文明為何能穩定持續,依據材料和所學學問,對材料的血緣宗族進行論證,也可以從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選取一個或多個因素對材料的觀點進行修改補充。答案:示例一觀點: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形態。論證:在中華文明早期,西周的社會政治制度就是通過血緣紐帶建立起來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表里,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從而保證了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的穩定。春秋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趨于解體,但此后形成的血緣宗族社會形態,作為傳統價值觀的主要載體始終持續至今。而中國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念,是以儒家建立起來的道德體系為主體的。這個體系以“仁”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恕、禮、義等很多道德概念和范疇,以宗族社會為載體,又強化了血緣人倫關系,從而維系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有序發展,成為整個民族認同、接納并踐行的價值觀念。總結:血緣宗族社會和儒家傳統價值觀念,作為中華文明的一體之兩面,共同促成了一種“連續性”形態的文明。示例二觀點:中華文明“連續性”形態的形成,除了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長期統一的局面,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