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廣東省茂名市高州中學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一、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9小題,共3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黨八股的第三條罪狀是:無的放矢,不看對象。早幾年,在延安城墻上,曾經看見過這樣一個標語:“工人農民聯合起來爭取抗日勝利。”這個標語的意思并不壞,可是那工人的工字第二筆不是寫的一直,而是轉了兩個彎子,寫成了“—ㄣ—”字。人字呢?在右邊一筆加了三撇,寫成了“人彡”字。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學士的學生是無疑的了,可是他卻要寫在抗日時期延安這地方的墻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大概他的意思也是發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則就很難得到解釋。共產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么人看、給什么人聽的,否則就等于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許多人常常以為自己寫的講的人家都看得很懂,聽得很懂,其實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為他寫的和講的是黨八股,人家哪里會懂呢?“對牛彈琴”這句話,含有譏笑對象的意思。如果我們除去這個意思,放進尊重對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譏笑彈琴者這個意思了。為什么不看對象亂彈一頓呢?何況這是黨八股,簡直是老鴉聲調,卻偏要向人民群眾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嗎?我們和無論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東西,能夠做成知心朋友嗎?做宣傳工作的人,對于自己的宣傳對象沒有調查,沒有研究,沒有分析,亂講一頓,是萬萬不行的。
黨八股的第四條罪狀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上海人叫小癟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們的黨八股,干癟得很,樣子十分難看。如果一篇文章,一個演說,顛來倒去,總是那幾個名詞,一套“學生腔”,沒有一點生動活潑的語言,這豈不是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像個癟三嗎?一個人七歲入小學,十幾歲入中學,二十多歲在大學畢業,沒有和人民群眾接觸過,語言不豐富,單純得很,那是難怪的。但我們是革命黨,是為群眾辦事的,如果也不學群眾的語言,那就辦不好。現在我們有許多做宣傳工作的同志,也不學語言。他們的宣傳,乏味得很;他們的文章,就沒有多少人歡喜看;他們的演說,也沒有多少人歡喜聽。為什么語言要學,并且要用很大的氣力去學呢?因為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我們很多人沒有學好語言,所以我們在寫文章做演說時沒有幾句生動活潑切實有力的話,只有死板板的幾條筋,像癟三一樣,瘦得難看,不像一個健康的人。第二,要從外國語言中吸收我們所需要的成分。我們不是硬搬或濫用外國語言,是要吸收外國語言中的好東西,于我們適用的東西。因為中國原有語匯不夠用,現在我們的語匯中就有很多是從外國吸收來的。例如今天開的干部大會,這“干部”兩個字,就是從外國學來的。我們還要多多吸收外國的新鮮東西,不但要吸收他們的進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們的新鮮用語。第三,我們還要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由于我們沒有努力學習語言,古人語言中的許多還有生氣的東西我們就沒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當然我們堅決反對去用已經死了的語匯和典故,這是確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東西還是應該繼承。現在中黨八股毒太深的人,對于民間的、外國的、古人的語言中有用的東西,不肯下苦功去學,因此,群眾就不歡迎他們枯燥無味的宣傳,我們也不需要這樣蹩腳的不中用的宣傳家。什么是宣傳家?不但教員是宣傳家,新聞記者是宣傳家,文藝作者是宣傳家,我們的一切工作干部也都是宣傳家。比如軍事指揮員,他們并不對外發宣言,但是他們要和士兵講話,要和人民接洽,這不是宣傳是什么?一個人只要他對別人講話,他就是在做宣傳工作。只要他不是啞巴,他就總有幾句話要講的。所以我們的同志都非學習語言不可。(摘編自毛澤東《反對黨八股》)材料二: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么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那么,怎么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
他占有,挑選。看見魚翅,并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卜白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茅廁里,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背著周游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摘編自魯迅《拿來主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工人農民聯合起來爭取抗日勝利”這一標語內容本身沒有問題,但寫標語之人畫蛇添足,反而制造了問題。
B.“對牛彈琴”這個成語本來是譏諷牛的,但如果從尊重對象的角度來看,就可以看作是譏諷彈琴者的意思了。
C.之所以說一些搞宣傳工作的同志像癟三,是因為他們的宣傳乏味得很,他們的文章也沒有多少人喜歡看。
D.窮青年對待大宅子的各種態度可以用來比喻對待文化遺產的各種態度,正確的做法是要采取拿來主義態度。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無論是寫文章,還是演講、談話、寫字,都要有針對性,這對我們中學生也同樣適用。
B.如果不和人民群眾接觸,用群眾聽不懂的語言去做宣傳工作,必然會起不到任何效果。
C.關于語言學習,要向人民群眾學習生動活潑的詞匯,從外國語言、古人語言中吸取有益的部分。
D.對于“大宅子”,既不可徘徊不敢進門,也不可放一把火燒光,更不可大吸剩余的鴉片。3.下列關于文章論述的相關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材料一第一段運用了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論證了黨八股的第三條罪狀:無的放矢,不看對象。
B.材料一第二段運用了比喻論證和舉例論證,先總結罪狀,結合宣傳現狀分析,然后提出解決辦法。
C.材料二運用比喻論證,深入淺出地論證道理,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
D.材料一在論述第三條罪狀和第四條罪狀時各有側重,前者側重在行為方面,后者側重在思想方面。4.材料二的觀點在材料一中有所體現,請簡要分析。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語言特點有何異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路標茹志鵑沒有,沒有,沒有石子,沒有草棍,沒有樹枝,更沒有白粉,沒有任何一點路標的痕跡。
沒有人,沒有一個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這灰蒙蒙的天地當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條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聲,就這么“喂”地喊一聲。這里沒有人,只是喊給自己聽,壯壯膽,解解怯,泄泄悶,他要世界活著,自己活著。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軍路線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時,也許四小時。走了四十里,也許是五十里。應該到鐵路了,也許站在鐵路的邊邊上了?
停住腳,沉住氣。再看一看,再聽一聽,只要一點點與人有關的東西,一縷煙,一個腳印,一絲燈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檔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黨報告。還有老鄒,咯著血的老鄒,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沒有,一切與人有關的跡象都沒有。
無聲無息的淚水,乘著無月無星的夜,毫無顧忌地涌了出來。“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著。
“不,方向是對的。在接近敵區時,是不做路標的。”
“那么,現在已經接近敵區了?”
“肯定,快到鐵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頓時,伍原感覺在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東西活動了起來,無數隱蔽的眼睛,冰冷的槍口,潛伏的危機。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經濕得貼在了胸口,背上是越來越沉的檔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腳,聽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淚水便像決了的堤。
可是,慢!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遠遠的,貼在地上,就那么一小點,一小點黃黃的光,不飄忽,不閃爍。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靜氣,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鉆入了地下。伍原趕緊趴下。在呢!熒熒的,黃黃的,小小的一點。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來的這份力氣,竟像只貓似的向那一小點輕盈迅速地爬去。
這如豆的一小點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獨的,部隊就在前面,檔案當然安然無恙交給指導員,老鄒當然也會馬上接回來。這一點如豆的光,明天,包含著一切的明天,這不飄忽,不閃爍,小如綠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鄉啦!“老鄉!”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聲。這一聲叫,卻不防把自己的眼淚叫得掉了下來。“老鄉!老鄉!”他連連地又叫了兩聲。一半是為了需要,一半是為了自己想叫。可是窩棚里靜靜地,沒有任何反應。伍原趕緊爬到跟前,從高粱縫隙里看到,里面確確實實有一個人,一個老鄉。他背對著棚口,席地坐著,正就著一盞油燈,低了頭,緊張而有力地做著什么。
“老鄉!”伍原稍稍放大了聲音,那人依然低了頭,急急地朝一個口袋里搓著玉米穗。看來,是一個聾子。伍原只得爬進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間這聾子像背后長著觸角,敏捷地跳起,把燈吹滅,然后轉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讓他跑掉,兩臂一伸,把聾子的腿抱住了。那個人也不作聲,就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來。伍原不肯還手,一邊抵擋著,一邊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個聾子,可還是大叫著:“老鄉!老鄉!”
“老鄉”卻毫不理會,只是“唔唔”地叫著,掙出手來進行襲擊。
伍原絕望了,這個人不但是聾子,還是個啞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撳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讓他明白自己是共產黨,是野戰軍。伍原捉住啞巴的一只手,把它貼到自己帽子上,想讓他明白,這不是國民黨的大蓋帽,這是八路軍的帽子。可是啞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緊拳頭,硬勾著肘子,不肯就范,后來又忽然利用這個機會,迅速靈活地向伍原臉上猛擊幾下。
急,痛,頭昏,眼前金星直冒,渾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擺脫這一窘境。伍原突然覺得疲憊之極,手腳發軟,不住地冒汗。卻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淚,好像剛才在路上沒來得及流下的淚水,卻一齊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啞巴身上,大哭了起來,為自己,為前面走不完的路,為小榕,為老鄒,也為這個倒霉而頑強的啞巴。
忽然,伍原覺得有只手,輕輕地摸索著自己的頭,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臉頰。啞巴頓時“哇哇”地大叫起來,那一只手還拍著伍原的肩,一邊掙扎著要起來。伍原松了手,但說不清為什么,人卻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啞巴掙脫了出來,忙忙地摸了火鐮打著,點上了燈,上上下下地打量著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雙手直向棚外揮動,又急急地拿起燈,拉著伍原爬出窩棚。他一手擎著燈,一手直指東北方向,然后做了個正步走的姿勢,一雙眼睛急切地盯著伍原。伍原點頭,然后敬禮,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頭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燈光,不飄忽,不移動,像是鑲嵌在夜空當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轉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渲染出昏暗朦朧的意境,寫出了伍原的迷茫、恐懼、無助。
B.在伍原已經絕望到要放棄的時候,他發現遠方有一點如豆般的燈光,這一小點黃黃的光令他流下了激動、高興的淚水。
C.伍原難解聾啞“老鄉”的誤會,他為自己,為聾啞“老鄉”,為戰亡的老鄒、小榕,還為迷茫未知的前路,流下了委屈而無奈的淚水。
D.聾啞“老鄉”仔細摸了伍原的軍帽,才明白伍原不是敵人,他確認了伍原的身份后,最終給伍原指明了部隊的方向。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沒有,沒有,沒有石子,沒有草棍,沒有樹枝……”其中“沒有,沒有”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突出環境的孤寂荒蕪。
B.“壯壯膽,解解怯,泄泄悶”中疊詞的使用,不僅增強了節奏感,也有助于傳達主人公在當時情境下的焦慮、緊張等心情。
C.小說多用短句,例如“這一點如豆的光,明天,包含著一切的明天”,語勢急促,寫出了這一點光給伍原帶來的力量、勇氣和希望。
D.“老鄉”是聾啞人的設定,增加了伍原與他溝通的難度,從而增加了故事的緊張感和不確定性,也有助于塑造伍原的形象。8.小說以“路標”為題,具有怎樣的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本文細節描寫豐富,它們不僅塑造了場景,更深化了人物形象。請對文中兩處畫橫線的句子進行分析,探討這些細節揭示了主人公伍原怎樣的心理狀態。二、文言文閱讀:本大題共5小題,共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節選自《荀子》)材料二:
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
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勞之苦,而常廢于善忘。
嗟夫!敗吾業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抵君羸卒數萬。”心善其說,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
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
(節選自秦觀《勸學》)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頗發憤A自懲艾B悔前C所為D而聰明E衰耗F殆不如曩時G十一二。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假,借助,與《送東陽馬生序》“以是人多以書假余”的“假”意思相同。
B.駕,一天的行程。“駑馬十駕”意思是劣馬拉車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為荀子自著,其余為荀子弟子記錄的荀子言論和思想觀點。
D.“而常廢于不勤”與《勸學》“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的“于”用法意思不同。12.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荀子的《勸學》,善用比喻來闡述道理。像選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觀點。
B.荀子在《勸學》選文中的第二段,只運用了比喻論證,論證了學習應該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
C.秦觀在《勸學》中講述了自己幼時讀書不勤奮,成人后開始發憤讀書,可是聰明卻遠不如從前。
D.秦觀在《勸學》中說到不勤奮和善忘讓他荒怠了學業,但看到孫寧答邢詞中的句子,深表贊同。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②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14.秦觀為何將所選文集命名為《精騎集》?請簡要概括。三、詩歌鑒賞:本大題共2小題,共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各題。客自鳳州來言岐雍間事悵然有感①陸游表里山河古帝京,逆胡數盡固當平。千門未報甘泉火②,萬耦方觀渭上耕。前日已傳天狗墮,今年寧許佛貍③生。會須一洗儒酸態,獵罷南山夜下營。【注】①鳳州:古地名,今陜西省鳳縣。岐雍:今鳳翔縣境,時已淪陷。②甘泉火:漢有甘泉宮,距長安百多公里,接近匈奴邊界,敵情緊急時放起烽火,長安可見。③佛貍:這里借指金國君主完顏雍。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
A.詩人聽到北邊來客說敵人的內部情況后,重新喚起對勝利的憧憬,他感到胡人的氣運衰敗將盡,胡人必敗無疑。
B.“表里山河”的意思是外有大河,內有高山,既指有山河天險作為屏障,也包含著對祖國大好山河的自豪和贊美。
C.“千門”“萬耦”句運用夸張手法描寫當時的太平景象:長安看不到甘泉宮報警的烽火,渭河平原的人們農耕正忙。
D.尾聯中“儒酸態”指書生的寒酸之態,形容豪氣不足,這里不全是對現實中人物的批評,更有自謙自責自明之意。16.本詩頸聯和辛棄疾的“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中都提到了“佛貍”,兩位作者借此表達的思想感情卻不同,請加以分析。四、默寫: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詞人用“______”點出周瑜的裝束,再以“______”指出強敵瞬間瓦解,取得了輝煌的戰績。(2)我國素來有尊師傳統,韓愈在《師說》中指出教師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秦觀《鵲橋仙》一詞中“______,______”兩句將七夕人間“乞巧”的主題及“牛郎、織女”故事的悲劇性特征點明,練達而凄美。五、語言表達: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電子產品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少人笑稱手機已“焊接”在手上。頻繁使用電子產品也給我們的健康帶來了很多問題,(甲)。
干眼癥又叫干眼,是指各種因素引起的淚液質和量異常或動力學異常,導致淚膜穩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適或眼表組織病變的一種疾病。我們的眼睛A不在生產眼淚,每次眨眼的時候,眼瞼就像一把刷子,將淚液均勻涂抹在眼球表面,形成一層淚膜,起到保濕潤滑的作用。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眨眼頻率為15次每分鐘,以此保持淚膜的不間斷覆蓋。而使用電子產品時屏幕中的內容深深吸引住了你,注意力高度集中,往往會B地降低眨眼頻率,淚膜本身得不到補充,原本的還會被蒸發減少,眼球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氣之中,造成眼部不適,逐漸發展成干眼癥。
(乙),如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方式、年齡相關的內分泌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和使用藥物的影響等。如何緩解呢?①首先,針對已知的相關因素進行治療,②如積極提高工作、生活環境,③糾正不良的用眼習慣,減少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等;④不得不長時間看書、盯屏時,⑤調整眼與書本、屏幕平面的距離和角度以及屏幕的光亮度、字體的大小等要適當,⑥每40~50分鐘休息一下眼睛。
當然,針對干眼癥,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合理使用眼藥水,注意有些眼藥水會引起眼部的副作用,不可亂用、濫用;也可使用蒸汽眼罩,但要警惕蒸汽眼罩不能溫度過高、使用時間過長,以免燙傷眼睛。特別強調的是,無論哪種護眼模式都不能替代健康用眼習慣。18.文中第二段用“刷子”比喻“眼瞼”,使用了明喻的修辭手法。請以“樹葉”為本體寫一個句子。要求:語意完整,使用明喻;比喻貼切,表達流暢。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0.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2.文中畫波浪線的“但要警惕蒸汽眼罩不能溫度過高、使用時間過長”,有人說不合邏輯,有人說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六、作文:本大題共1小題,共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近日,茂名市在“百千萬工程”推進過程中,積極挖掘本地資源,通過文旅融合、文化賦能走出了特色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如信宜以三華李和竹為依托,探索產業興、群眾富、生態美的發展模式。
其實,我們高州也有著豐富的獨特的家鄉文化資源,如荔枝文化、木偶戲文化、冼夫人文化等。
請以“家鄉文化”為話題,結合本地文化特色,想象自己是一名文化宣傳使者,寫一篇文章向外界介紹家鄉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是如何傳承與創新的,以助力家鄉發展。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C、B、D、、【解析】(1)C.“之所以說一些搞宣傳工作的同志像癟三”錯,原文“如果一篇文章,一個演說,顛來倒去,總是那幾個名詞,一套‘學生腔’,沒有一點生動活潑的語言,這豈不是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像個癟三嗎?”,文章并未說一些搞宣傳工作的同志像癟三,而是說他們的宣傳和文章中使用的語言像癟三。
故選:C。
(2)B.“必然會起不到任何效果”錯。這樣做的結果或者效果甚微,或者會起到反作用,或者沒有任何效果。選項只是說了一種情況。
故選:B。
(3)D.“前者側重在行為方面,后者側重在思想方面”錯,黨八股的第三條罪狀是無的放矢,不看對象,論述“共產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側重“思想”方面;黨八股的第四條罪狀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提倡向人民群眾、向外國語言、向古人語言學習,側重“行為”方面。可見應為“前者側重在思想方面,后者側重在行為方面”。
故選:D。
(4)①材料二的觀點是: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即對待文化問題要采用拿來主義的態度。
②材料一在論述語言學習的問題中,體現了拿來主義的觀點,比如“第一,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第二,要從外國語言中吸收我們所需要的成分”“第三,我們還要學習古人語言中有生命的東西”,強調“對于民間的、外國的、古人的語言中有用的東西”要下苦功去學習,才能成為優秀的宣傳家。
(5)①相同點:都形象、幽默,都有很強的諷刺性。比如材料一用“對牛彈琴”諷刺不看對象的宣傳者,還有“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嗎?”運用比喻形象地論證寫文章做演說要看讀者和聽眾;比如材料二用青年得到的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用“怕給他的東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進門”“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的孱頭、昏蛋和廢物做法諷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幽默生動;此外,用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用“鴉片”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糟粕、但也有些有益的成分等,也很生動形象。
②不同點:材料一的語言富有口語化的特點,比如“大概他的意思也是發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則就很難得到解釋”“沒有研究,沒有分析,亂講一頓,是萬萬不行的”等,語言通俗易懂,口語化明顯。材料二的語言較含蓄,比如“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講了繼承文化遺產的條件,使用書面語,簡練含蓄。
答案:
(1)C
(2)B
(3)D
(4)①材料二的觀點是: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即對待文化問題要采用拿來主義的態度。
②材料一在論述語言學習的問題中,體現了拿來主義的觀點,強調要下苦功去學習民間的、外國的、古人的語言中有用的東西,才能成為優秀的宣傳家。
(5)①相同點:都形象、幽默,都有很強的諷刺性。
②不同點:材料一的語言富有口語化的特點,材料二的語言較含蓄。
(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整體把握材料內容,結合相關語境分析各個選項表述的正誤,作出正確的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說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論證的分析能力,答題前先通讀原文,整體理解把握文本的內容,明確文章的觀點是什么,文章從哪些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使用了哪些論據,然后結合選項所給的材料進行分析,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
(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特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梳理文章的內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觀點、論據,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語言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把握論述類文本的語言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分析。
“規范作答”不能忘記的三個原則:
(1)答案在文中(直接來源于文中或從文中提煉)。
(2)選擇并重組文中關鍵詞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與設問角度是否一致)。
(3)分點分條作答。6~9.【答案】C、A、、【解析】(1)C.“戰亡的老鄒”錯誤。從“還有老鄒,咯著血的老鄒”“老鄒當然也會馬上接回來”可知,老鄒并未戰亡,他應該是受了重傷。
故選:C。
(2)A.“用了夸張手法”錯誤。“沒有,沒有”,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
故選:A。
(3)從情節發展的角度看,小說開篇“沒有石子,沒有草棍,沒有樹枝,更沒有白粉,沒有任何一點路標的痕跡……”就寫主人公對路標的尋找,在他絕望時,暗夜里微弱的燈光、荒野中遇見的老鄉都成為他的路標,最后在老鄉的幫助下他終于找到了部隊的方向,“路標”貫穿始終,是小說的線索,推動情節發展。
從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分析“他一手擎著燈,一手直指東北方向,然后做了個正步走的姿勢,一雙眼睛急切地盯著伍原。伍原點頭,然后敬禮,然后回身走去”“伍原走上大路,回頭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燈光,不飄忽,不移動,像是鑲嵌在夜空當中”可知,聾啞“老鄉”指引伍原找到正確的道路,表現了聾啞“老鄉”的善良友好,也表現了伍原革命意志的堅定,不動搖。
從揭示主題角度看,“路標”象征迷路的八路軍戰士找到部隊的希望,荒野中伍原遇見的老鄉都成為他的“路標”,最后伍原在老鄉的幫助下他終于找到了部隊行進的方向,小說揭示了以聾啞“老鄉”為代表的善良友好的人民群眾正是中國革命的“路標”,正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讓戰士們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讓中國革命道路更加堅定。
從讀者感受角度看,“路標”本指部隊行進時沿路留下的痕跡,在文中它既用來指引主人公伍原前進的方向,又象征著這個迷路的八路軍戰士找到部隊的希望,對主人公伍原具有指引和啟示的作用。小說以“路標”為題,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引起讀者的深入思考,引起讀者更強烈的共鳴。
(4)本文是一篇戰爭題材的小說,通過主人公伍原在敵占區尋找部隊的經歷,展現了革命戰士的堅定信念和頑強意志。兩處畫橫線的句子細節描寫分析如下:
第一處句子“無聲無息的淚水,乘著無月無星的夜,毫無顧忌地涌了出來”中,“無聲無息”和“毫無顧忌”兩個形容詞短語,生動地描繪了伍原在絕望和恐懼中淚水無法抑制的情景。這處細節不僅表現了伍原在孤獨、迷茫和危險的環境中感到無助和悲傷,也揭示了他內心的脆弱和真實的情感。在如此艱難的時刻,伍原依然沒有放棄,他的淚水是對當前困境的無奈,也是對未來的希望和堅持。
第二處句子“棉衣已經濕得貼在了胸口,背上是越來越沉的檔案”中,“濕得貼在了胸口”和“越來越沉的檔案”兩個細節,形象地描繪了伍原在艱難行進中身體的疲憊和負擔。這處細節不僅突出了伍原在惡劣環境中行軍的艱難,也暗示了他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的重要性。背上的檔案不僅包含了小榕的入黨報告和老鄒的生死信息,更象征著革命事業的希望和未來。伍原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前行,體現了他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堅定信念。
答案:
(1)C
(2)A
(3)①(情節)“路標”是小說的線索,貫穿全文,推動情節發展。小說開篇就在寫伍原對“路標”的尋找,他最初找到的路標就是黑暗中如豆的燈光,它指引伍原找到聾啞“老鄉”;而后聾啞“老鄉”也成為伍原的路標,幫助他找到部隊的方向。
②(人物)聾啞“老鄉”指引伍原找到正確的道路,表現了聾啞“老鄉”的善良友好,也表現了伍原革命意志的堅定,不動搖。
③(主題)以聾啞“老鄉”為代表的善良友好的人民群眾正是中國革命的“路標”,他們的支持和幫助,讓戰士們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讓中國革命道路更加堅定。
④(讀者感受)“路標”是指引人前進道路的標識,具有指引和啟示的作用。以“路標”為題,能夠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引起讀者的深入思考。
(4)通過這兩處細節描寫,我們可以探討出主人公伍原的心理狀態:在孤獨、迷茫和危險的環境中,伍原感到無助和悲傷,但他依然沒有放棄,而是堅持前行。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的重要性,即使身體疲憊不堪,也依然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這些細節描寫不僅塑造了場景,更深化了伍原這一人物形象,展現了他作為革命戰士的英勇和堅韌。
(1)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答題時要讀懂全文,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答題時要對小說整體通讀后,針對每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標題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小說,從小說的人物、情節、主題等方面進行分析。
(4)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中人物形象心理狀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合對人物的相關描寫進行分析。
“規范作答”不能忘記的三個原則:
(1)答案在文中(直接來源于文中或從文中提煉);
(2)選擇并重組文中關鍵詞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與設問角度是否一致);
(3)分點分條作答。10~14.【答案】A、B、、、【解析】(1)句意:我開始發奮讀書用來懲戒自己,對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聰明卻已經衰竭許多了,幾乎不如過去時候的十分之一二。
“自懲艾”是“頗發憤”的目的,二者聯系緊密,中間不能斷開,“自懲艾”后B處斷開;
“悔前所為”是動賓結構,其后D處斷開;
“聰明衰耗”是主謂結構,“殆”表推測,相當于“大概”“幾乎”,正好搭配后面的約數“十一二”,故應歸于下句,F處斷開。
故選:BDF。
(2)A.錯誤。借助/借,借給。句意: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書借給我。
B.正確。
C..正確。
D..正確。介詞,用來引出原因,/介詞,比。句意:但是學業卻因為我的不勤奮給荒廢了/冰是由水凝結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故選:A。
(3)B.“只運用了比喻論證”錯誤,由原文“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可知,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故選:B。
(4)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句,應為“蚓無利爪牙,強筋骨”;“上”“下”,名詞用作狀語,向上,向下;“用”,因為;“一”,專一。譯文: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飲泉水,是因為它用心專一。
②“負”,依仗;“自放”,賓語前置句,應為“放自”;“游”,交往。譯文:但是(我卻)依仗這放縱自己,喜歡和巧言善辯、嗜好飲酒的人交往游樂,十天或一個月中,沒有幾天在閱覽書卷。
(5)①由原文“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可知,受《齊史》中孫搴答邢詞的啟發;
②由原文“我精騎三千,足抵君贏卒數萬”“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秦觀心中贊同喜歡孫搴答邢詞中的這個說法,于是摘取了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若干條,編為幾卷,題名為《精騎集》。可見他所選的對寫文章是有用的,是精華。
答案:
(1)BDF
(2)A
(3)B
(4)①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飲泉水,是因為它用心專一。
②但是(我卻)依仗這放縱自己,喜歡和巧言善辯、嗜好飲酒的人交往游樂,十天或一個月中,沒有幾天在閱覽書卷。
(5)①受《齊史》中孫寨答邢詞的啟發;②暗示他所選的對寫文章是有用的,是精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我曾經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后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手臂并沒有更長,但遠處的人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更加疾勁,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卻能遠達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卻能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在這里興起;積累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這里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智慧就會得到,圣人的心懷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還沒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功效來源于走個不停。拿刀刻東西,如果中途放棄,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飲泉水,是因為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實為“八”)條腿,還有兩只鉗,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緣故。
材料二:
我年輕的時候讀書,一看到文章就能夠背誦。默寫一遍,也沒有大的差錯。但是我卻依仗這放縱自己,喜歡和巧言善辯、嗜好飲酒的人交往游樂。十天或一個月中,沒有幾天在閱覽書卷。所以雖然我有較強的記憶力,但是學業卻因為我的不勤奮給荒廢了。
等到數年之后,我開始發奮讀書用來懲戒自己,對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聰明卻已經衰竭許多了,幾乎不如過去時候的十分之一二。現在每閱覽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復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書卷便感到茫然而無所適從,這樣反復讀都記不住。所以現在雖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學業卻常常因為健忘而荒廢。
唉,荒怠我的學業的,就是不勤奮和善忘啊。最近我讀《齊史》的時候,看到孫搴答邢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心中贊同喜歡這個說法,于是摘取了“經”“傳”“子”“史”中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語句若干條,編為幾卷,題名為《精騎集》。
啊!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許可以用這個來補救吧。
(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該題可以根據文意、虛詞和結構判斷。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合語境進行理解,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
(3)本題考查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看有無特殊句式,詞類的活用,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出來的句子做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5)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段內容的篩選和理解能力。找到相關內容,在仔細理解的基礎上,抓住關鍵信息,仔細概括。
文言翻譯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2.補:補出省略成分。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
4.換: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匯。
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按現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其調整過來。15~16.【答案】C、【解析】(1)A.從題目“客自鳳州來言岐雍間事悵然有感”以及詩句“逆胡數盡固當平”可以看出,詩人聽到客人帶來的消息后,認為胡人氣數已盡,對勝利充滿憧憬,該項理解正確。
B.“表里山河”一詞形象地描繪了山河的險要,體現了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以及有此天險的自豪,該項賞析合理。
C.“千門未報甘泉火,萬耦方觀渭上耕”并非是描寫太平景象,此時岐雍已淪陷,這兩句是說沒有看到報警的烽火,也看不到百姓正常的耕作,是一種對淪陷區現狀的感慨,并非真的是太平景象,該項賞析錯誤。
D.尾聯“會須一洗儒酸態,獵罷南山夜下營”,詩人說要擺脫書生的寒酸之態,體現了一種自謙自責,同時也表明自己想要有所作為,該項理解正確。
故選C。
(2)本詩中“今年寧許佛貍生”意思是今年怎么能允許像佛貍一樣的金主完顏雍繼續存在呢,這里借“佛貍”直接表達了對金國君主的輕蔑與憎惡,將其視為侵略者。
詩人堅信敵人氣數已盡,表達出對南宋朝廷能夠收復失地的堅定信心,體現出一種渴望驅逐外敵、恢復中原的強烈愿望。
辛棄疾詞中的“佛貍”是借古諷今,當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到長江北岸,在瓜步山上建行宮,后稱佛貍祠。如今人們在佛貍祠下祭祀,一片熱鬧景象,卻忘了這里曾是淪陷區。
表達了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圖恢復,人們也漸漸忘卻國仇家恨的悲憤與無奈,以及對淪陷區百姓民族意識淡薄的感慨和痛心。
總之,陸游詩中的“佛貍”主要是對敵人的蔑視和對勝利的信心;辛棄疾詞中的“佛貍”主要是借古事來抒發對現實的悲憤和無奈,二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側重點不同。
故答案為:本詩借“佛貍”表達對金國君主的輕蔑憎惡,以及對南宋收復失地的信心與渴望驅逐外敵的愿望。辛棄疾詞中借“佛貍”表達對南宋偏安的悲憤無奈,以及對淪陷區百姓民族意識淡薄的痛心。
答案:
(1)C
(2)本詩借“佛貍”表達對金國君主的輕蔑憎惡,以及對南宋收復失地的信心與渴望驅逐外敵的愿望。辛棄疾詞中借“佛貍”表達對南宋偏安的悲憤無奈,以及對淪陷區百姓民族意識淡薄的痛心。
譯文:
古時的帝京,有著天然的山河屏障,如今逆胡(指金國)的力量已經衰竭,理應恢復和平。宮門尚未報告甘泉火災的消息,百姓已經開始在渭水上耕作。前幾天已經聽說天狗星墜落,今年怎能允許佛貍再生?我一定會洗去文人的酸態,狩獵歸來后,在夜晚也要駐扎在營地。
賞析:
這首詩的前兩句“表里山河古帝京,逆胡數盡固當平”描繪了古時帝京的雄偉和對恢復和平的期待。中間兩句“千門未報甘泉火,萬耦方觀渭上耕”通過對比宮門的沉寂和百姓的勤勞,反映了社會的變化和人民的生活狀態。接下來的兩句“前日已傳天狗墮,今年寧許佛貍生”則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結束和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最后兩句“會須一洗儒酸態,獵罷南山夜下營”則是詩人對自己改變文人酸態,投身軍旅生活的決心的宣示。
總的來說,《客自鳳州來言岐雍間事悵然有感》通過對歷史和現實的對比,展現了陸游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和對恢復中原的堅定信念。詩中的意象豐富,情感真摯,體現了陸游詩歌的特點。
(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以及藝術手法理解與把握的能力。考查考生對詩歌中所描述的景象、事件以及情感等內容的理解,是否能準確把握詩歌所傳達的信息。能夠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達的情感,以及對相關字詞所體現情感的理解。
(2)本題考查詩歌意象分析與思想情感比較的能力。重點考查考生對詩歌運用意象的意圖和作用的理解,考查考生對不同詩人在不同作品中情感表達的分析和比較能力,體現了對詩歌深層內涵的理解和把握。
要能有效進行知識遷移與運用,將所學的詩歌知識,尤其是對意象和情感的分析能力,遷移到對不同作品的解讀中,結合具體詩句和背景準確分析和闡述思想感情。17.【答案】【小題1】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小題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小題3】纖云弄巧,飛星傳恨【解析】故答案為:
(1)羽扇綸巾
檣櫓灰飛煙滅
(重點字:綸、檣、櫓)
(2)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重點字:惑)
(3)纖云弄巧
飛星傳恨(重點字:纖、巧)
本題考查學生對名句名篇的識記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為兩類:識記式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其中識記式默寫考查字形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主要考查在語境中的具體運用,具有一定難度,理解能力和記憶力都同時考查到了。
名篇名句的背誦和默寫,不應機械古板地死記硬背,要聯系上下文,在具體語境中分析品味和識記一些關鍵的詞語,從而使自己對名句既有感性的記憶,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聯系“琵琶女本不愿為人彈奏,是千呼萬喚的情況下才出來”的具體語境,就會把“始”寫成“使”。18~22.【答案】(1)本題要求以“樹葉”為本體寫一個比喻句,也就是將“樹葉”比喻成相似的事物,并且要使用明喻的手法,明喻就是要使用“像”“似”等比喻詞。可以將樹葉比喻成翩翩起舞的彩蝶,體現出樹葉五彩繽紛的特征,并使用比喻詞“像”。
(2)A.本處是說我們的眼睛時時刻刻都生產眼淚,可用“無時無刻”。“無時無刻”,意思是沒有時刻,常與否定詞連用。
B.本處是說由于手機屏幕中內容的吸引,我們會不自覺地降低眨眼的頻率,可用“不知不覺”。“不知不覺”,沒有意識到,沒有覺察到。
(3)②“提高工作、生活環境”搭配不當,“提高”和“環境”搭配不當,可將“提高”改為“改善”。
⑤“調整……等要適當”句式雜糅,“調整……”和“……要適當”雜糅在一起,可去掉“調整”或去掉“要適當”。
(4)甲,本處是說頻繁使用電子產品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很多問題,而后文是對干眼癥的介紹,所以,這些問題中的常見問題就是干眼癥,可填“其中一個常見問題就是干眼癥”。
乙,后文所列舉的就是引起干眼癥這種慢性眼表疾病原因,而且列舉了很多,說明引起干眼癥的因素有很多,可填“干眼是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
(5)“警惕”,意思是保持警覺,小心戒備。“警惕”的賓語應該是某些危險的事情。本句話中“警惕”的賓語應該是“眼罩溫度過高、使用時間過長”。所以,原句說法不合邏輯。
答案:
(1)樹葉就像翩翩起舞的彩蝶,給大地帶來生機和活力。
(2)A.無時無刻
B.不知不覺
(3)②將“提高”改為“改善”⑤去掉“要適當”。
(4)甲:其中一個常見問題就是干眼癥
乙:干眼是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
(5)不合邏輯。“警惕”的應是“蒸汽眼罩溫度過高、使用時間過長”。、、、、【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答題時要了解比喻的修辭手法,根據題干要求合理擬寫句子。
(2)本題考查學生對成語的運用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語段的內容,結合語境正確填寫。
(3)本題考查學生對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句子,找出有語病的地方,正確修改。
(4)本題考查學生給文段補寫恰當語句的能力,答題時要通讀語段,結合語境進行補寫,要做到語言簡明、連貫、得體,并注意字數限制。
(5)本題考查學生對語段中相關句子邏輯關系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句子的內容,明確觀點,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補寫語句題答題技巧:
①閱讀語段,把握語段大意。首先要瀏覽語段,把握句子主要內容,弄清補寫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聯系,這樣可以讓補寫的句子不偏離語境。這是準確補寫句子的基礎。
②分析語段的特征。有得語段是記敘語段,有的語段是議論段落,有的語段是說明語段,有的是描寫語段,有的是抒情語段,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語段特點,抓住相應的相應要素。然后我們要抓住語段內部的結構特征,看語段內部是什么關系。看語段內部的結構是總分、并列還是對照等,找出語句在語段內部的位置。最后我們要分析文中的關聯詞、代詞、體現層次的語句、修辭句意上下文的銜接和句子前后的照應補寫出句子。
③檢查句子是否符合要求,將擬寫句子寫在語段的相應位置。看是否前后連貫,是否有語病,是否簡潔。如有問題進行修改,如滿意無問題,寫到答題卡上。23.【答案】傳承與創新:高州文化的時代交響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一名來自高州的文化宣傳使者,今天,讓我帶領大家走進這片充滿歷史底蘊和時代活力的土地,一起感受高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