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文字)福建省部分地市校2025屆高中畢業班3月質量檢測卷_第1頁
(轉文字)福建省部分地市校2025屆高中畢業班3月質量檢測卷_第2頁
(轉文字)福建省部分地市校2025屆高中畢業班3月質量檢測卷_第3頁
(轉文字)福建省部分地市校2025屆高中畢業班3月質量檢測卷_第4頁
(轉文字)福建省部分地市校2025屆高中畢業班3月質量檢測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試題歷史試題第頁共8)保密★啟用前準考證號姓名(在此卷上答題無效)福建省部分地市校2025屆高中畢業班3月質量檢測歷史試題2025.2025.3命題人:山東師范大學曾涵揚審題人:永安三中高中校李哲治本試卷共8頁,考試時間75分鐘,總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生號姓名填寫在試題卷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用黑色字跡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寫在本試卷上無效。考試結束后,考生必須將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研究發現,商人多以鸮為尊崇對象,其形象多見于黃河中下游地區墓葬,在殷墟婦好墓中,鸮形尊造型氣勢威嚴;而周代則尊崇鳳凰,周代青銅器上鳳凰紋飾造型極為常見,《詩經》等典籍描繪的鳳凰寓意吉祥,象征道德與和平。這一變化反映出

A.審美觀念的世俗化 B.社會主流思想的演變

C.區域文化交流增強 D.文化信仰體系的變革圖1為漢代文學家地域分布數量升降比較。這可用于說明該時期圖1A.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 B.地方教育水平決定文學成就C.政治中心的重大調整 D.文化重心已出現南移的趨勢唐德宗時期,杜佑擔任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充太清宮使,雖總統事務,但權歸王叔文(擔任度支鹽鐵轉運副使)《資治通鑒》記載永貞元年“杜佑時為首相,故請之。這一記載反映出當時

A.中樞權力有所調整 B.官僚內部矛盾尖銳

C.三省六部名存實亡 D.選官過程易結朋黨元代寧夏地區,來自不同地區的各族軍民參與屯田生產。六盤山區有蒙古、色目人移民屯田,寧夏中北部有來自南宋故地、太原等地的軍民屯田。這有助于

A.削弱地方割據勢力 B.減輕民眾賦役負擔

C.改變西域社會風俗 D.推動建構一統秩序《海澄縣志》記載:“至明,生齒益繁。正德(1506~1521)間,豪民私造巨舶,揚帆他國,以與夷市”“方夫邇舶風轉,寶貨塞途。家家歌舞塞神,鐘鼓管弦連飚,響答十方。巨賈競鶩爭馳,真是繁華地界。”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緣于A.區域長途販運的發展 B.朝貢貿易較為興盛C.隆慶開關的歷史影響 D.海禁政策缺乏彈性某同學欲探究“晚清時期中央集權的變化”這一課題。下列史實能論證該課題的是

A.通過改土歸流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

B.曾國藩組建湘軍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C.戊戌變法時廢除八股文推行新式教育

D.為了防御北方蒙古勢力設立九邊重鎮表1為中央蘇區戲劇發展的部分史實。這可用于研究當時中央蘇區表1時間事件1931年12月中央蘇區第一個專業性劇團“紅軍八一劇團”誕生1932年9月“工農劇社”在瑞金沙洲壩正式成立,專門負責指導和組織蘇區的戲劇創作與演出1933年4月“工農劇社”主導創辦蘇區首所專注于戲劇人才培養的專業學府“藍衫團學校”1934年1月時任臨時中央政府教育部瞿秋白在“藍衫團學校”的基礎上創辦了“高爾基戲劇學校”A.文藝創作服務軍事斗爭 B.戲劇發展具有群眾基礎C.文化教育體系逐步完善 D.文化建設凸顯意識形態西方媒體在戰時首都重慶所投射和呈現的形象大致歷經(表2)四個階段。這一變化反映出表2時期形象1937~1939“另一個中國”1939~1941“浴火重生之城”1941~1943“風云際會的盟國首都”1944~1945“山雨欲來風滿樓”A.國際局勢影響西方態度 B.西方對華的外交策略C.國民政府統治日益腐朽 D.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發展農村初等教育,普及小學教育,并開展掃盲運動,開辦冬學、民校,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這些舉措A.改變了農村落后的面貌 B.旨在提升民眾科學文化素養C.契合了國家發展的需要 D.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979~1992年間,《人民日報》中“撥亂反正”“按勞分配”“集市貿易”“對外貿易”“留學生”等詞匯出現頻率顯著增加。這些詞匯的涌現緣于A.國家工作重心發生轉移 B.開始打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C.“走出去戰略提出實施 D.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瑪雅古文明借助巫術宗教統治族民、集中財富,文字用于宗教祭祀;印加古文明崇拜太陽天體神,將天體神靈分成不同的層級對應人間社會的等級分層,社會財富逐層分配。這兩種古代文明的相似之處反映出A.等級源于神權思想 B.蘊含天人合一思想C.對秩序構建的重視 D.神權主導社會組織鐮倉幕府時期,武士以村落為據點,宅邸周邊有直轄地,農民需為武士承擔義務勞動,武士們以領主為中心效忠于幕府。這表明,當時的日本A.莊園經濟高度繁榮 B.社會階層流動增強C.社會矛盾有所淡化 D.強化對地方的控制倫敦市長選舉起初規定每個城區可推選若干代表參與,而14世紀中葉后,選舉資格不斷收緊,僅有少數富有且社會地位高的商人、公會成員等能夠參與市長選舉。這反映出中世紀晚期英國城市自治

A.推動商業發展 B.具有寡頭特征

C.擺脫王權操縱 D.順應歷史趨勢18世紀80年代法國大革命前夕,《教皇的私生子》《皇后的奢靡生活》這類八卦式的虛構文學書籍在法國十分暢銷。這些作品雖內容夸張虛構,卻在巴黎、里昂等城市的市民階層中廣泛流傳。由此推知,這類暢銷書A.為增強王權提供了輿論先導 B.體現啟蒙運動對文學創作的影響C.通過啟發民智爭取民主自由 D.反映出舊制度下民眾的心理訴求圖2是1901年刊登于美國雜志的漫畫“世界上最知名的餐廳”。圖中美國大廚手捧大托盤,裝滿各種美國生產的農畜產品,桌邊的英國人手握著“美國餐廳菜單其他來自亞、歐、美洲的客人也都被描繪成渴求美國農畜產品。這幅漫畫反映了美國洋基咖啡館—若你找不到想要的東西,我們可以提供。洋基咖啡館—若你找不到想要的東西,我們可以提供。圖2A.推動農業資本輸出 B.沖擊傳統世界貿易格局C.延續門羅主義政策 D.意在構建新型貿易體系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放松對蘇聯、東歐國家人民的入境限制和對其刊物的審核,并加強與蘇聯的文化交流。這一舉措旨在A.推動蘇聯社會制度演變 B.打破蘇聯的文化封鎖C.展示資本主義的優越性 D.緩和美蘇間緊張關系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題8分,18題8分,19題24分,20題1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地名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表3為古代福建縣名表。表3特征數量具體縣名安9個建安、崇安、永安、福安、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詔安寧8個甌寧、建寧、泰寧、寧化、寧德、壽寧、周寧、寧洋平5個南平、武平、平潭、平和、漳平定1個永定靖1個南靖化3個歸化、德化、興化其他38個建陽、浦城、松溪、政和、邵武、永福、光澤、順昌、沙縣、將樂、尤溪、長汀、連城、上杭、閩縣、侯官、長樂、福清、連江、羅源、古田、屏南、閩清、霞浦、羅江、福鼎、莆田、仙游、晉江、永春、大田、龍溪、海澄、漳浦、長泰、云霄、龍巖、清流——據林汀水《福建歷史經濟地理論考》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表中三個及以上特征,對“古代福建縣名命名”加以闡釋。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歷史研究中,多種史觀為我們認識歷史提供了不同視角。史觀內涵示例:新航路開辟選取:革命史觀強調階級斗爭對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新航路開辟引發了早期殖民擴張,加劇了殖民地人民的苦難,同時也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1)全球史觀注重從世界整體的角度考察歷史事件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的物種交流和文化傳播。(2)唯物史觀強調物質生產力和經濟基礎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新航路開辟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封建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轉變,為資產階級統治奠定物質基礎。(3)現代化史觀關注人類社會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新航路開辟推動了歐洲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歐洲邁向現代化的重要一步。(4)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仿照示例,自選世界近現代史中一個事件,完成(1)(2)(3)(4)的表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在洋務派和頑固派的爭論中,清政府最終站在了洋務派一邊,將鐵路定為自強之策。清代鐵路類型中,自辦鐵路約為2029公里,占總里程的21.6%;中外合辦的鐵路3005公里,約占總里程的32%;外國列強直接修筑的鐵路約為4381公里,占總里程的46.4%。列強在筑路過程中大肆掠奪中國路權和其它權益,不僅從資本輸出中獲利甚豐,而且通過鐵路運輸奪取了大量礦產資源。國內一些有識之士也意識到鐵路的重要性,興建川漢鐵路、粵漢鐵路等商辦鐵路,試圖通過自主修建鐵路來實現國家富強,但由于資金短缺、技術落后以及清政府的腐敗等原因,大多舉步維艱。——摘編自蔣曉宇《歷史地理視野下晚清鐵路交通研究》等材料二1950年6月,愛國僑領陳嘉庚在第一屆全國政協二次會議上提議:“福建有十二萬平方公里土地,至今竟沒有一寸鐵路,這種落后局面,應該迅速改變”,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他還說:“修筑鷹廈鐵路不但對解放臺灣而且對開發福建資源都有巨大作用”。1955年2月,鷹廈鐵路正式開工。在缺乏大型機械的情況下,鐵道兵和廣大民眾憑借著簡單的工具和頑強的意志,在閩贛的崇山峻嶺中逢山鑿路,遇水架橋,最終在1956年12月建成通車。過去由于交通不便,運費高昂,致使福建的森林、煤礦等資源不能充分利用。鷹廈鐵路通車后,即可通過各種水陸交通渠道,集中到鷹廈線各車站,集裝外運外銷,工效提高,費用節省。——摘編自譚小偉《陳嘉庚與新中國鐵路建設——以鷹廈鐵路為例》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晚清中國鐵路修建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晚清中國鐵路修建與鷹廈鐵路修建的不同之處,并分析鷹廈鐵路的修建對福建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12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鐵路建設的認識。(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政治制度的發展是一個傳承與變革的過程。圖3為某校歷史研究性學習小組的課題報告。歷史研究性學習小組課題報告歷史研究性學習小組課題報告主題:政治制度的傳承與創新選取:古代雅典、近代美國一、引言二、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古代雅典創造了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