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課件-11-3_第1頁
《有機化學》課件-11-3_第2頁
《有機化學》課件-11-3_第3頁
《有機化學》課件-11-3_第4頁
《有機化學》課件-11-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3

醛、酮的化學性質

羰基是醛、酮的反應中心。由于羰基是極性不飽和鍵,使醛、酮容易遭受親核試劑進攻發生親核加成反應。羰基的拉電子作用使α-H變得較活潑,因此涉及α-H的反應是醛、酮化學反應的另一部分。醛、酮處于氧化還原的中間價態,所以它們既可被還原也可被氧化。總而言之,醛、酮是化學性質活潑能發生多種反應的化合物。一、羰基上的親核加成

1.加氫氰酸

首先介紹這類親核加成(nucleophilic

addition)反應,是想以該類反應為例,較詳細地討論醛、酮親核加成的機理及其活性規律。

(1)反應

醛、酮與HCN作用,生成α-輕腈(亦叫氰醇):

用無水的液體氫氰酸制備氰醇,可以得到滿意的結果。但因HCN揮發性大,有劇毒,使用不方便,所以在實驗室常常是將醛、酮與NaCN(或KCN)水溶液混合,再慢慢向混合液中滴加無機酸。例如:

(2)機理

人們對醛、酮與HCN反應的機理研究得比較成熟,它的機理是在多種實驗事實基礎上提出的。例如,丙酮和HCN反應3?4小時,只有一半原料起作用,而加一滴K0H溶液則反應可在幾分鐘內完成。在大量酸存在下,放置幾個星期也不起反應。這種少量堿加速反應、酸抑制反應的事實說明反應中進攻羰基的試劑一定是CN-,而不是H+。氫氰酸是弱酸,不易解離成CN-;加堿有利氫氰酸的解離而提高CN-的濃度。加酸使CN-變成氫氰酸(HCN),會降低CN-的濃度。由此推想,醛、酮與HCN作用可能按如下的機理:

在這里,CN-進攻羰基是決定反應速度的慢步驟。氧負離子與質子結合很快,對整個反應速度無影響。顯然,HCN與醛、酮反應是親核加成,這與前面對醛、酮加成機理的概括分析是一致的。親核加成是羰基上所有加成反應的一般特征。

醛、酮與HCN的反應是可逆的,加少量堿可使平衡迅速建立。但當氰醇生成后,在蒸餾之前必須加酸將堿除去,否則,氰醇會分解而生成原來的醛、酮和HCN。在酸的存在下,氰醇是穩定的。(3)醛、酮的相對活性

不同結構的醛、酮對HCN反應的活性有明顯差異。這種活性受電子效應和空間效應兩種因素的影響,并與反應機理有著密切的關系。

酮和醛的差別是前者羰基碳上多連一個烴基(R'),烴基和氫原子相比是給電子基團,酮分子中烴基的給電子作用將降低羰基碳的電正性,所以不利于親核試劑(CN-)對羰基的進攻。(4)平衡常數及反應范圍

前已述及,醛、酮和HCN的反應是可逆的,表11-2列出了幾種醛、酮與HCN反應的平衡常數值。

平衡常數的大小是醛、酮反應活性高低的反映。平衡常數大,反應活性高;平衡常數小,反應活性低。平衡常數小于1,則可認為不發生反應。表11-2所列數據與前面討論過的醛、酮相對活性(親核加成)規律是一致的。從表11-2可以看出,醛都能和HCN發生加成;而對酮來說,只有脂肪甲基酮能和HCN反應,其他酮都不反應(因為平衡常數太小)。

八個碳以下的環酮,由于成環使羰基突起,具有較高的活性,可以與HCN發生反應(平衡常數較大)。因此,醛、酮與HCN發生加成反應的范圍是:醛、脂肪甲基酮和八個碳以下的環酮。

羰基上的親核加成一般都是可逆的,它們的平衡常數除與醛、酮的結構有關外,還受親核試劑的影響。所以醛、酮和不同的親核試劑反應,其平衡常數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各種親核加成反應的范圍不一樣。在學習各種親核加成反應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這一點。

最后要說明的是,少量堿只能使醛、酮與HCN的反應迅速達到平衡,起加速反應的作用,但并不能改變反應的平衡常數。

2.加NaHSO;飽和溶液

醛、酮與飽和(40%)亞硫酸氫鈉溶液作用,很快生成白色沉淀物。

在這里要特別注意,試劑的親核中心不是氧原子,而是硫原子。所得加成產物不是硫酸酯,而是α-羥基磺酸鈉。該產物雖然能溶于水,但不溶于飽和亞硫酸氫鈉溶液,而以沉淀析出。如果在酸或堿存在下,加水稀釋,產物又可分解成原來的醛或酮。(1)反應范圍

醛、酮與NaHS03加成的反應范圍和HCN基本相同。即所有醛、脂肪甲基酮和八個碳以下環酮可以發生反應。而其他酮都不反應。由于親核試劑NaHS03體積較大,醛、酮分子中烴基空間位阻的影響在該加成反應中顯得更加突出。下列醛、酮與lmol/L濃度的NaHS03溶液反應1小時,其加成物產率隨取代基體積增大而降低。(2)反應的用處

醛、酮與NaHS03的加成反應既可以用來鑒別醛、酮,也可以用來分離提純醛、酮。鑒別時主要根據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的現象。分離的做法是:先將醛、酮的混合物與飽和NaHS03溶液一起振蕩,立即析出沉淀,過濾后用乙醚洗滌,再用稀酸或稀堿分解,即得到純的原來的醛、酮。當然,能夠鑒別或分離提純的只限于可以和NaHS03發生反應的醛、酮。

此外,還可以通過NaHS03的加成反應制備氰醇:3.與醇加成(1)縮醛的生成

醛在干燥氯化氫氣體或無水強酸催化劑存在下,能和醇發生加成,生成半縮醛(hemiac-etal)。半縮醛既是醚又是醇(可稱為α-羥基醚),很不穩定,它和另一分子醇繼續作用,縮去一分子水而生成縮醛(acetal)。如果在同一分子中既含有酸基,又含有羥基,只要二者位置適當,常常自動生成環狀半縮醛,并且能夠穩定存在。

縮酵具有胞二醚的結構,對堿、氧化劑穩定。但在稀酸溶液中,室溫下就可水解,生成原來的醛和醇:(2)縮酮的生成

在無水酸存在下,酮和醇的反應是很慢的,生成縮酮比較困難。如果欲制備縮酮,可用原甲酸酯和酮作用:(3)羰基的保護

由于羰基比較活潑,在有機合成中,有時不希望羰基參與某種反應,需要把它保護起來。將碳基轉化成縮醛結構是保護羰基(protectingcarbonylgroup)的常用方法。當保護完畢后,用稀酸處理,原來的羰基即被釋放出來。

例1中是為防止催化氫化條件下醛基被還原而需羰基保護,例2中因酮和酯均會與格氏試劑反應,為防止酮羰基反應必須加以保護。4.與水加成

水也可以和羰基進行親核加成反應,但由于水是比醇更弱的親核試劑,所以絕大部分羰基化合物水合反應的平衡常數(K)很小。只有甲醛、乙醛的K值較大,它們很容易與水作用生成相應的水合物。5.加金屬有機化合物

醛、酮可以和具有極性的碳—金屬鍵的有機金屬化合物(organometalliccompound)如RMgX、Rli、RC≡CNa等發生親核加成反應。其中最重要的是與格氏試劑的加成,一般在加成反應完成后,酸性水解生成醇,這是由格氏試劑制備醇的重要方法,在第九章中已經作過較詳細的介紹。二、與氨衍生物的反應

氨的衍生物羥胺(N2NOH)、肼(H2NNH2)、苯肼(H2NNHC6H5)、氨基脲

等分子中氮原子上有孤對電子。它們可作為親核試劑與醛、酮發生加成,用通式表示如下:

由于反應加成物本身不穩定,容易脫水而生成含C=N雙鍵的化合物:

羥氨、肼等堿性試劑常常是將它們制成鹽酸鹽的形式保存,以防止氧化。反應時用弱堿(醋酸鈉)將鹽分解,把親核性較強的堿游離出來,然后與醛、酮作用。

醛、酮與氨衍生物反應的范圍比較廣,在結構上幾乎沒有什么限制,即絕大多數醛、酮都可發生這類反應。所生成的產物肟、腙、苯腙、縮胺脲等,一般都是棕黃色固體,很容易結晶,并有一定的熔點,所以常用該反應來鑒別醛、酮,根據是否生成黃色沉淀可以區別醛、酮和其他有機化合物。相對分子質量較大的2,4-二硝基苯肼和醛、酮生成的產物熔點較高,容易析出,鑒別醛、酮比較靈敏,效果更好,所以常稱2,4-二硝基苯肼為羰基試劑,意思是爭門用來鑒別羰基化合物的試劑。三、涉及羰基α-H的反應

1.α-H的活潑性(酸性)和烯醇平衡

我們知道,稀烴的α-H受雙鍵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活潑性,醛、酮的α-H受碳氧雙鍵(羰基)的影響,也表現出相當的活潑性。從結構上分析,這都是由于π鍵與相鄰C-Hσ鍵的超共軛效應而引起的。以丙烯、乙醛為例,表示如下:

由上式可以看到,當共軛堿的α碳與質子結合時,又變回原來的酮(酮式結構),如氧原子與質子結合則生成烯醇(烯醇式結構),酮和烯醇互為異構體,它們可以通過共軛堿發生互變,并能達到平衡。這種現象叫做互變異構。對簡單的一元醛、酮來說,酮式能量比烯醇式低46?59kJ/mol(因為C=0鍵能比C=C鍵能大)。所以酮式一烯醇式平衡主要偏向于酮式一邊,在平衡混合物中,烯醇式含量很少,例如:2.α商代及鹵仿反應

醛、酮可以在α碳上進行鹵代,酸、堿對反應均有催化作用。(1)酸催化下的鹵代

醛、酮在酸催化下進行氯代、溴代、碘代,可以得到一鹵代物,例如:(2)堿催化鹵代反應

醛、酮的堿催化鹵代反應機理是拉普沃斯(A.Lapworth)1904年在研究丙酮溴代反應動力學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動力學研究指出,丙酮溴代反應速度取決于丙酮和堿的濃度,而與溴的濃度無關。

從這種動力學結果出發,拉普沃斯提出的堿催化機理可表示如下:

堿緩慢地從丙酮奪取一個質子,形成烯醇負離子(亦稱烯醇鹽),這是決定整個反應速度的步驟。一旦烯醇負離子生成,它很快就與溴發生反應,所以反應速度與醛、酮及堿的濃度成正比,而與溴的濃度無關。

醛、酮的堿催化鹵代與酸催化鹵代相比,反應速度較快,這是由于堿的協助,主動去奪取質子,使烯醇負離子生成的速度快,而且烯醇負離子的親核性較強,它與鹵素反應非常容易。

堿催化反應的另一個特點是反應很難控制在生成一鹵代物階段上。由于鹵素的吸電子作用,α鹵代醛、酮中的α-H酸性增強,在堿的作用下更容易變成烯醇負離子,因而α鹵代醛、酮繼續鹵代的速度比未鹵代醛、酮的快。α二鹵代醛、酮的更快,即鹵代一步比一步快。最后結果是α碳原子上的氫全部被鹵素取代。(3)鹵仿反應

具有三個α-H的酮在氫氧化鈉溶液中,與鹵素作用,三個α-H都會被鹵代,如前所述,這是堿催化鹵代的特點,例如丙酮的鹵仿反應。

在這里,要注意在堿催化下不對稱酮鹵代的選擇性,就是說,有兩種α-H,優先鹵代哪一種?從反應機理上看,堿應優先奪取酸性較強的α-H,向著取代較少的方向烯醇化,相應的鹵代產物是主要的。例如:

對丁酮來說,優先鹵代在甲基碳上的α-H,因為該碳(取代較少的碳)上的氫酸性較強。正因如此,堿性鹵代總是從甲基上開始,連續鹵代下去才導致鹵仿反應。否則如果優先在亞甲基上進行鹵代,則不一定能得到鹵仿和相應羧酸。以下反應正說明了這一點。3.羥醛縮合反應(Aldolcondensation)(1)一般的羥醛縮合及其機理

①堿催化下的羥醛縮合

在稀堿的作用下,兩分子醛(酮)相互作用,生成α,β不飽和醛(酮)的反應,稱為羥醛縮合。羥醛縮合反應是分步完成的,其反應機理如下:

如果在反應中小心控制不脫水,則也可以得到羥醛產物,反應一般在室溫下進行,例如:

隨著相對分子質量的增大,生成羥醛的速度越來越慢,所以反應溫度需要提高,這時往往得到α,β不飽和醛,如果醛分子中只有一個α-H,加成后,不能脫水,這時只能得到羥醛產物:

②酸催化下的羥醛縮合

羥醛縮合一般都在稀堿溶液中進行,有時也可用酸催化,酸催化劑可用A1C13、HF、HC1H3P04、磺酸等,催化反應的機理為:(2)酮的縮合反應

酮也可發生羥醛縮合(準確地講,應叫羥酮縮合,但習慣上也常常稱羥醛縮合),但其平衡偏向反應物一邊,所得縮合產物的產率很低,例如:

如果設法使平衡不斷向右邊移動,也能得到一定產率的羥酮產物。一個巧妙的方法是用索氏提取器(Soxhletextractor)(圖11-2)。(3)分子內縮合

兩羰基化合物發生分子內縮合能順利地生成環狀化合物,分子內縮合比分子間縮合更有利于熵變,因而反應容易,產率較高。

在這里,兩個羰基各起不同的作用,其中一個羰基提供它的兩個α-H,與另一個羰基之間脫水(從反應最終結果看)而得到環狀的α,β不飽和酮。如果有多種成環選擇,則一般都優先生成較穩定的五、六元環。在上列反應中,羰基提供亞甲基α-H,而不是甲基α-H,因為前者參與反應生成五元環,而后者參與反應將生成七元環。分子內的羥醛縮合是形成五、六元環的重要方法。

有些結構是適當的二元環酮在分子內縮合,生成產率很高的雙環化合物,例如:(4)交叉縮合(crossedcondensation)

兩種不同醛在稀堿作用下,可發生交叉羥醛縮合,例如:

除兩種交叉縮合產物外,還有乙醛、丙醛自身縮合產物。

如果參與反應的一種醛有α-H,而另一種醛沒有α-H,這時可得到產率較高的單一產物,例如(5)羥醛縮合在合成上的應用

羥醛縮合在有機合成中是接長碳鏈的重要方法,可以合成各種結構的α,β不飽和醛、酮;如果不脫水,則可得到某些羥醛類型的化合物,而且在這些產物中含有雙鍵、羰基、羥基,通過這些官能團的轉化又可以制備很多其他有用的化合物,所以羥醛縮合在有機合成中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例如,工業上利用丁醛縮合制備2-乙基-1,3-己二醇(A)和2-乙基-1-己醇(俗稱異辛醇)(B):

在實驗室通過羥醛縮合,能夠合成的化合物花樣更多。使用這種合成方法的關鍵是剖析欲制備化合物的結構,來選擇適當的醛、酮原料。

在多數情況下,羥醛縮合的直接產物是不飽和醛、酮,我們必須熟悉這種基本骨架。如果欲合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個α,β不飽和醛、酮,問題就比較簡單,只要在雙鍵處劃虛線,將其分成兩部分,含有羰基部分的前體是提供α-H的醛、酮;另一部分的前體則是提供羰基的醛、酮。通過這種剖析,就很容易確定應選擇什么樣的醛、酮來進行縮合,例如:四、氧化反應

在以上討論的反應中,醛、酮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相對活性上。醛的活性較高,酮的沽性較低,有時低到完全不發生反應的程度。而在氧化反應中,醛、酮的差異更加明顯。由于醛羰基上有一個氫原子,對氧化劑比較敏感,即使某些弱氧化劑也能氧化醛;酮對一般氧化劑都比較穩定,只有在強烈條件下才被氧化,并且分子發生斷裂,所得產物比較復雜。1.強氧化劑氧化KMn04、K2Cr207-H2S04等強氧化劑很容易把醛氧化,生成相應的羧酸,例如:

酮一般不易被氧化。但在強氧化劑作用下,長時間加熱,碳鏈可從羰基兩邊斷裂,生成幾種小分子羧酸混合物。這種反應沒有制備價值,但某些結構對稱的環酮氧化斷裂時,只生成一種產物,可用于合成,例如:

環己酮被氧化所得到的己二酸是生產尼龍的基本原料。

2.弱氧化劑氧化

弱氧化劑,如氫氧化鈉銀氨溶液(Tollens,吐倫試劑),堿性氫氧化銅溶液[用酒石酸鹽絡合,稱為菲林(Fehling)試劑]也能使醛氧化,生成相應酸的鹽。3.自動氧化

醛在空氣中可發生自動氧化,例如,將幾滴苯甲醛放在玻璃板上,在空氣中暴露幾小時后,就會變成苯甲酸晶體。光或微量金屬離子(Fe、Co、Ni、Mn等金屬離子)對自動氧化有催化作用。其反應過程如下:4.拜耶爾一維立格(Baeyer-Villiger)氧化

酮雖然對很多氧化劑是穩定的,但它可以被過氧酸順利地氧化成酯,例如:

實驗證明,在這兩種酯中,一種是主要的,究競以哪種為主,決定于羰基兩邊不同烴基遷移的難

易順序。我們知道,基團的這種遷移順序為:芳基>叔烴基〉仲烴基〉伯烴基>甲基。在芳基中,芳環上有給電子基團優先遷移。從上述反應機理中可以看出,酮分子中被遷移的烴基與氧原子相連,在產物酯中,它是以烷氧基形式存在的,因此在判斷不對稱酮的氧化產物時,只要比較兩個烴基的遷移順序,哪個烴基優先遷移,就在該烴基和羰基碳之間加上一個氧原子,這樣所寫出的酯就是該反應的主要氧化產物,例如:五、還原反應

在醛、酮的羰基上可以發生多種還原反應,現按產物的不同(醇和烴)分成兩類介紹。1.還原成醇

將醛、酮還原成醇可以采取多種方法,如催化氫化,用化學還原劑LiAlH4、NaBH4等。(1)催化氫化

醛、酮在鉑、鎳等催化劑存在下加氫,生成伯醇或仲醇:

(2)用LiAlH4、NaBH4還原

醛、酮的羰基能被多種化學試劑還原成醇。例如LiAlH4、NaBH4等。

這種還原的本質是一種氫負離子(并不是真正的離子形式,只是帶負電的氫)為親核試劑的羰

基親核加成反應。LiAlH4分子中的四個氫都可被利用,相繼與四分子醛作用,生成(RCH20)4AlLi,后者經水解而得到醇。反應是分兩步完成的。(3)麥爾外因—彭多夫(Meerwein-Ponndorf)還原在異丙醇鋁一異丙醇的作用下,醛、酮可被還原為醇:

該反應叫做麥爾外因—彭多夫還原。從表面上看,異丙醇是還原劑,它將醛、酮還原成醇,而本

身被氧化為丙酮。但實際上,真正起還原作用的是異丙醇鋁。其反應過程如下:(4)金屬還原

①單分子還原

很多金屬,如Na(C2H5OH),Fe(CH3COOH)等都能使醛、酮還原為醇。例如:

②雙分子還原(偶聯還原)

酮與鎂、鎂汞齊或鋁汞齊在苯等非質子溶劑中反應后水解,主要得到雙分子還原產物。2.還原為亞甲基

(1)克萊門森(Clemmensen)還原

醛、酮在鋅汞齊和濃鹽酸作用下,可被還原為烴,羰基變為亞甲基,例如:(2)烏爾夫—基日聶爾(Wolff-Kishner)還原和黃鳴龍改進法

醛、酮在堿性條件及高溫、高壓釜或封管中與肼反應,羰基也被還原為亞甲基,這種反應叫做烏爾夫—基日聶爾還原。

該法的缺點是需要高壓封管和無水肼原料,反應時間長,產率不太高。1946年,我國著名化學家黃鳴龍在使用這個方法的過程中,對反應條件進行了改進,他將醛、酮、氫氧化鈉、肼的水溶液和一個高沸點水溶性溶劑(如二縮乙二醇)一起加熱,醛、酮變成腙。然后將水和過量的肼蒸出,當達到腙的分解溫度(195°C~200°C)時,再回流3?4小時。這樣反應可直接在常壓下進行,時間大大縮短,產率很高,而且可以使用便宜的含水肼,例如:

(3)硫代縮醛、酮還原法

醛、酮在酸性條件下可與硫醇作用生成硫代縮醛、酮,硫代縮醛、酮在蘭尼鎳存在下氫化脫硫使之還原為亞甲基。該反應可適用于α,β不飽和醛、酮,反應中不受碳碳雙鍵影響。3.歧化反應

沒有α-H的醛與濃堿共熱,生成等摩爾的相應醇和羧酸。

這類反應是康尼查羅(S.Cannizzaro,1826—1910)于1853年首先發現的,故稱為康尼查羅反應,也叫做歧化反應。

歧化反應的機理如下:六、其他反應

1.維狄希(Wittig)反應

1954年維狄希發表了一個由醛、酮合成烯的新方法,即由醛、酮與維狄希試劑作用脫去三苯基氧磷生成烯的反應,該反應被稱做維狄希反應。[G.F.K.Wittig(1897—1987)出生于德國,他是Heidelberg大學化學教授,從事有機磷的研究工作,由于其工作的出色成績與H.C.Brown(有機硼研究)共同獲1979年Nobel化學獎。](1)維狄希試劑的制備

鹵代烴是制備維狄希試劑的主要原料。

三苯基膦作為親核試劑首先和鹵代烴發生親核取代生成

鹽,后者在正丁基鋰作用下,脫HX得到維狄希試劑。其音譯稱為磷葉立德(ylide),具有內

鹽的結構。(2)維狄希反應的機理

維狄希反應的核心步驟是維狄希試劑對醛、酮羰基的親核進攻,可能的機理為:(3)維狄希反應的應用

維狄希反應雖然發現的時間還不長,但由于反應條件溫和、產率高,所以在合成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除合成一般烯烴外,維狄希反應特別適合于合成難以用其他方法制備的烯烴。

維狄希反應的兩個組分是醛、酮和維狄希試劑,而后者總是從鹵代烴制備的。實際上用維狄希試劑合成烯烴的基本原料是醛、酮和鹵代烴。現簡單介紹如何根據欲合成烯烴的結構來選擇原料,確定合成路線。2.與硫葉立德的加成

二甲基硫醚或二甲亞砜與碘甲烷反應生成碘化三甲基硫,在強堿作用下可得到硫葉立德。二甲亞砜硫葉立德較穩定可在0°c保存幾個月,因此應用較為方便。像磷葉立德一樣,硫葉立德也可與羰基化合物進行親核加成,不過磷葉立德與醛、酮的反應最終產物為烯烴。而硫葉立德與醛、酮進行親核加成后,中間體進行分子內親核取代,產物為環氧化合物。3.安息香縮合

在CN-的催化下,兩分子苯甲醛縮合生成二苯基羥乙酮,后者俗稱安息香,所以該反應叫做安息香縮合。該縮合反應的機理為:

考慮到氰化物的毒性,化學家們用具有生物活性的維生素B1(VB1)及含有噻唑環系的類似物作為安息香縮合良好的無毒催化劑。該催化劑催化活性位置是噻唑環,在堿作用下,噻唑環上的酸性氫與堿結合生成一個兩性離子,它像氰根負離子一樣進攻芳香醛,并在整個反應過程中起到氰根離子相同的催化作用。維生素B1催化安息香縮合反應一般可得到滿意的收率。4.與PC15作用

醛、酮與PC15作用生成二氯代物:5.貝克曼(Beckman)重排

酮與羥氨反應生成酮肟,后者在PC15或濃H2S04等酸性試劑作用下生成酰胺。七、羰基加成反應的立體化學

羰基是平面構型,發生加成反應時,親核試劑可以從羰基平面上面或下面進攻。

除甲醛和對稱酮外,其他醛、酮的親核加成均會產生新的手性碳原子。

一般來說,如果R、R'中不含手性碳,羰基平面即為分子的對稱面,親核試劑從羰基平面兩邊進攻的機會均等,加成產物為外消旋體。

如果醛、酮羰基鄰近碳為手性碳原子,此時羰基平面不再是分子的對稱面,親核試劑從羰基兩側進攻的機會不等,這就產生了反應中的立體選擇性。克拉姆等1952年對這方面工作進行了研究,并總結出了一個經驗規律—克拉姆規則。[D.J.Cram,出生于美國,在Harvard大學獲博士學位,California大學化學教授,曾因冠醚方面研究工作與人分享了1987年Nobel化學獎。]該規則指出,親核試劑總是優先從醛、酮加成構象中空間阻力小的一側進攻。例如(S)-2-苯基丙醛與氫氰酸的加成:

根據克拉姆規則,手性醛、酮的某些親核加成或還原反應具有立體選擇性。在兩種可能的立體異構體產物中,主要得到其中的一種,這種合成叫做不對稱合成。它的一般定義為:利用分子中已存在不對稱因素的誘導作用,通過某種立體選擇性反應,而主要生成一種特定構型化合物的合成。醛、酮分子中的手性碳即為不對稱因素,這是進行不對稱合成的條件,而克拉姆規則為設計不對稱合成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對于類似的手性脂環酮,主要加成產物也可用克拉姆規則來判斷,例如:八、α,β不飽和醛、酮的反應

在不飽和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